敏而好学

合集下载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什么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什么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什么意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lsquo;文rsquo;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lsquo;文rsquo;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敏的意思是聪明;好即是喜好。

敏而好学就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什么意思 2学得快,不耻下问,指的是那些有天赋,好学,不耻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见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扩展资料: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用法:动词宾语;作主语、谓语和宾语;带褒,形容虚心求教。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示例:真正的大学者在学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认知,有时甚至不羞于提问,摄取全方位营养。

3、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你说学得快是什么意思?1是什么?含义:聪明,勤奋好学,不耻于向自己卑微的人请教。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的意思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的意思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的意思
意思:聪明且爱好学习,不认为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问题是件可耻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他死后谥号被称做“文”的原因。

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 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

[出典] 《论语》注:1、【原文】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2、【注释】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

②敏:勤勉。

③下问:向下请教。

3、【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4、词目:不耻下问释义:耻:羞耻,耻辱。

比喻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辱)成语来由: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

形容谦虚、好学。

5、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

关于“文”的谥号,《逸周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文”。

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的呢?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其实也就是谥法所说的“学勤好问”。

可见,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不是想当然的发挥。

论语好学《论语》之《敏而好学》翻译(最新版)

论语好学《论语》之《敏而好学》翻译(最新版)

论语好学《论语》之《敏而好学》翻译论语好学《论语》之《敏而好学》翻译。

论语好学篇一《《论语》之《敏而好学》翻译》《敏而好学》翻译【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许多人)不培养品德,不探讨学问,听到仁义之事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事情啊。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与仁人,那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烦,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我可以说是如此罢了。

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学不到的。

【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生怕赶不上,(赶上了,)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原文】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

【原文】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译文】孔子说:对他说了能始终不懈怠的人,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有些过头, 子夏又有些赶不上。

子贡说: 如此,那么子张要好一些吧?孔子说:过份和赶不上一样不好。

【原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经典论语赏析
论 语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பைடு நூலகம்出处
于孔子的《论语· 公冶长》的第十五篇。
论 语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 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 谓之‘文’也。”
shì
译文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谥 号?”孔子说:“他聪敏又好学,向比自己 学问 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 所以称为‘文’。”
论 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用 法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 形容虚心求教 好为人师、骄傲自满
反义词
论 语
xiān dān g 古人云:"圣人无常师",孔子就曾求教于苌宏、师襄、老聃等人。
cháng
李时珍同样谦虚好学,不耻下问。一天,李时珍在外采药回客栈,看见几个车 夫围着一口锅在煮野草。李时珍好奇地问他们煮的是什么草?车夫告诉他 这草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有舒经活血的功效。拉车干的都是苦差事,所以煮 些旋花汤喝,可以舒筋活络,保一路平安。李时珍忙把车夫的话记录下来, 经过实验,却有效果。 据统计,《本草纲目》中有成方一万余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他从 劳动人民中收集得到的,通过上面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李时珍身上所 表现出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也正是他的这种品质成就 了他的博学多识。 希望同学们也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让它融入我们 的性格,做知识的主人。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拥有勤奋好学的习惯,成为 学习的主人,在知识的天空尽情翱翔。
áo

敏而好学的意思是什么

敏而好学的意思是什么

敏而好学的意思是什么
敏而好学的意思:
敏而好学:聪敏勤勉而好学。

出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篇。

【发音】mǐn ér hào xué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 好:喜好。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出处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

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

“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

“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

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

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文解释
Bright as (he) is, (he) is fond of studying. ;。

《论语》之《敏而好学》翻译

《论语》之《敏而好学》翻译

敏而好学翻译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 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 也..”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译文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译文孔子说:“许多人不培养品德;不探讨学问;听到仁义之事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事情啊..”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与仁人;那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烦;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我可以说是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学不到的..”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生怕赶不上;赶上了; 又会担心丢掉什么..”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译文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原文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译文孔子说:“对他说了能始终不懈怠的人;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有些过头; 子夏又有些赶不上..”子贡说: “如此;那么子张要好一些吧” 孔子说:“过份和赶不上一样不好..”原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译文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别人;向下学习人事;向上通达天意;了解我的只有天吧”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译文孔子说:“生下来就知道事理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以后才知道事理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再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都不去学习;老百姓这种人就是最下等的人了..”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译文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过去所不知道的知识;每月不忘记自己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称得上好学了..”练习:翻译下列各句;看看它们与现代汉语的语序有何不同1贤哉;回也译文颜回;多么有道德修养啊句式主谓倒装2何以谓之“文”也译文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句式宾语前置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译文不能培养品德;不探讨学问.. 句式宾语前置4莫我知也夫译文没有谁能了解我啊句式宾语前置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译文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人.. 句式状语后置6蚓无爪牙之利..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句式定语后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聪明且爱好学习,不认为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问题是件可耻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他死后谥号被称做“文”的原因。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析:
子贡发牢骚,能见闻老师写在竹简上的著作,但是不能见闻老师关于世界本质的学问。

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孔子是给学生分了等级的。

他认为不行的学生是不能听见一些讲授内容的,就像小学生不会教中学,大学的内容一样。

他这样分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他看天赋,天赋好的人,如颜回“闻一知十”,是可以听高深的内容的,因为他
能够理清楚。

另外一个大概就是践行学问做得好,就可以升级了。

所以,下面一句就解释了。

举了子路的例子。

子路即使听到了高深的学问,但是不能遵循,那么有必要学这些高深的学问吗?不能践行,对孔子来说,对他的学生来说,不学也罢。

而且,孔子的学问讲究践行,不能践行的话,学生自己也害怕见闻这些高深的学问。

这恐怕也是孔子不愿意把仁,具体解释在竹简上的原因之一。

仁的内涵是不断丰富的,孔子之前就已经有仁这个字,并且有了一定的内涵。

孔子把仁升华,哲学化,但是没有传播开来。

世人还是按照以前的解释来定义孔子的仁就会被孔子说:“不知其仁也。

”上面孟武伯就是个例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7、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1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6、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8、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2、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3、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4、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5、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7、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1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6、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8、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