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为学思想及启示

合集下载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的感悟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的感悟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的感悟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两位巨擘,他们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虽然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对人类的处世之道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

通过研究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我深深感悟到了两位大师的智慧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首先,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都强调“道”的重要性,但他们对于“道”的理解却有很大的差异。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超越物质形态的存在,是自然的规律和规范。

他提出“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随顺自然,遵循道的规律,不要过度干涉和人为操作。

老子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将自己与万物分离开来,也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和名利。

相比之下,孔子对“道”的理解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规范。

他主张“道德”的重要性,强调人应该遵循“仁”的道德准则,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做到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利益。

他还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从个人、家庭、国家,一直延伸到整个社会,实现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都注重了对待权力的态度和方法。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保持谦虚和低调的姿态,不要过度扩张自己的权力,而是要以柔克刚,保持温和和平的治理方式。

他认为“上善若水”,水柔软而又坚韧,可以滋润万物而不争斗,是一种无私无欲的境界。

相比之下,孔子则注重君王的道德修养和人民的福祉。

他认为君王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仁爱之心去统治百姓。

他强调权力应该是对人民负责任的,而不是滥用的。

他主张君主应该倾听人民的声音,体察民情,做到容纳不同意见,使得国家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社会关系。

最后,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处世哲学都有很大的启示。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摆脱对外界名利的执着,以达到心灵的解放。

他主张放下欲望,追求自我实现和尽自然之道。

他的思想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人欲望和私利的境界,强调个人的自我解放和心灵的自由。

孔子则更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和为人之道。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总结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总结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总结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相似之处,都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但又有很大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总结,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对中国思想史的贡献。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关键。

他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然后才能影响家庭、国家甚至整个天下。

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即通过自律来实现社会秩序和和谐。

他强调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需要通过学习和教育来实现。

他主张要“学而时习之”,强调对经典的研究和理解,并注重礼仪、道德规范的遵守。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忠信仁义”的道德品质,并且要以身作则,做一个道德高尚的榜样。

与孔子不同,老子(约公元前570年-约公元前471年)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

老子认为,世界是由无形的道构成的,这个道是无限、无边无际的存在。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即通过放弃欲望和个人努力,顺从道的本然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他主张要“反求诸己”,即从自己内心去寻找真相和智慧。

他认为个人的意志和欲望是造成社会、政治混乱的根源,只有摒弃个人私利和权力欲望,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治理。

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强调要无为而治,不干预和干扰事物的自然发展。

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对于社会的和谐和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提倡君主应该是有德行的人,而不是依靠权力来统治。

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政府的治理方式,使得中国政治具有一种道德性。

其次,老子的思想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念,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老子教育孔子的三句话

老子教育孔子的三句话

老子教育孔子的三句话摘要:1.老子教育孔子的背景和意义2.老子对孔子的三句教诲3.三句教诲的内涵及其对孔子和后世的影响正文:在古代中国的哲学史上,老子和孔子都是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

尽管他们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但他们的交流与碰撞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老子教育孔子的三句话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不仅对孔子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启示。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孔子,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主张礼治国家,强调道德教化。

尽管他们的理念各异,但孔子对老子的智慧非常敬仰。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拜访老子请教礼仪之道。

在这次交流中,老子对孔子提出了三句重要的教诲。

首先,老子说:“君子得其大者可以养其小者,得其重者可以治其宽者。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君子应该把眼光放得更远,关注国家民族的大事,只有解决了根本问题,才能有条不紊地解决其他细节问题。

这句教诲让孔子意识到,在治理国家时,不能只关注细枝末节,而应该从大局出发,抓住主要矛盾。

其次,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句话强调了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即要让百姓内心空虚,充满敬畏,充实他们的生活,削弱过度的欲望,增强自立自强的精神。

这句教诲让孔子明白,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关注民生,教化百姓,培养民族精神,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后,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阐述了道家的宇宙观,表达了万物的生成过程。

这句教诲让孔子意识到,世间万物皆有规律可循,只有顺应自然、把握规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对孔子的三句教诲,无论对孔子本人还是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在后来的教学和政治活动中,充分吸收了老子的思想,使其儒家学说更具包容性和智慧。

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分别是什么一、孔子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3、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4、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二、老子1、思想上: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2、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扩展资料: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在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正是上述社会与阶级关系在我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而这种“百家争鸣”的出现,则又是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的。

春秋晚期与战国初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

这些都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来改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完成封建化的过程。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孔子和老子,一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却有着一种辩证的关系。

孔子的思想是有为的,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而老子的思想则是无为的,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去强求,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追求。

年轻时应该注重品德修养,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到了中年,应该努力工作,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等到老年时,就应该安享晚年,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老子则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社会风气败坏,那么就会有人提倡仁义道德;如果人们的智慧暴露出来,那么就会有人伪装成圣人;如果家庭关系紧张不安,那么就会有人表现出孝顺之心;如果国家动荡不安,那么就会有人挺身而出为国家效力。

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们变得更加善良、正直;而老子则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来让人们放下心中的执念,顺应自然规律。

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他们的思想精髓,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句子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句子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句子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为重要的两位代表,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他们思想的总结,围绕不同主题分别列举了他们的观点,并以1000字的篇幅进行详细阐述。

一、人性观与道德观老子强调人性的自然善良,认为人们在出生时都是纯真无邪的,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保持谦虚、务实、自然的心态,追求真、善、美;同时,他也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治理社会不应过度干预,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事物自行发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孔子则着重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他主张通过勤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孔子认为人类本性有善恶之分,但他强调通过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可以使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达到和谐的社会状态。

他主张“道德为本”,认为良好的道德是人类生活的基石,只有通过道德修养,人们才能实现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二、政治观与社会观老子的政治观念十分独特,他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们应尽量少干预社会和政治的发展,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事物自行发展。

他认为社会应该尽量简化,减少政府的干预,让民众自由发展。

对于权力,老子持怀疑态度,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偏袒任何一方,让人们相互合作,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相比之下,孔子更关注政治和社会的现实问题,他提出了一套理想的政治体制,强调君主应以仁义为核心,通过德治而非暴力来统治国家。

他追求圣君、贤臣、和谐社会的境界,并认为企图完善社会需要以仁为基础,使国家和人民能够获得吉祥平安。

三、教育观与人才观老子对于教育持悲观态度,他认为过度的教育会破坏人的天性,从而引发社会的混乱。

他主张“行不言之教”,通过无声的教育来引导人们,使之回归本真,追求道的境界。

老子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当是自然而无为的,它应当鼓励人们保持谦虚、自由的心态,追求真善美。

孔子则非常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重申了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和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们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主要流派-道家和儒家。

下面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的详细总结: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体现在其代表作《道德经》中。

老子强调自然和平衡的原则,主张人们应该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并遵循道的指导。

他认为社会和个人的问题源于对权力、私欲和欲望的追求,所以他主张要“不争”,即放弃竞争和争斗,追求与自然一致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思想中强调了“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道”的指导,保持谦虚、自律、无为而治的态度。

在他看来,真正的领导者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有力量,而不是强制或控制。

老子还强调了相对性和平衡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有其相对的对立面,只有通过平衡这些对立面,才能达到和谐与稳定。

与老子相比,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来建立和谐社会。

孔子的思想体现在《论语》中,这是记录了他和他的学生言行的经典。

孔子强调了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孔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是“仁”,即对他人的关怀和善良。

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了行为的正直和虔诚,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还强调了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并强调君子的方法和仪式。

在思想上,老子和孔子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异。

老子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解放,主张放弃自我,与自然相融合。

与之相对,孔子注重社会规范和家庭伦理,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来建立和谐社会。

尽管存在差异,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都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的思想对后来的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中国社会传统的形成和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重要流派-道家和儒家。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孔子和老子,一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虽然看似相反,但实际上却有着辩证的关系。

孔子强调有为,而老子则主张无为。

这两种思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体现。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上就需要有为。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如果我们只是空谈理论,而不去实践,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就像是我们在学习游泳的时候,只有不断地跳进水里练习,才能真正游得好。

而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有为。

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如果我们总是抱怨别人对我们不好,而不去改变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就无法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

这就像是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只有对别人友好、真诚,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友谊。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也需要无为。

老子曾经说过:“大道至简”,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时候简单才是最好的。

如果我们总是追求复杂和繁琐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会失去生活的乐趣。

这就像是我们在购物的时候,如果总是追求名牌和奢侈品,那么我们就会失去简单的快乐。

孔子的思想有为和老子的思想无为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两种思想,才能真正做到有为而无为、有度而适度。

希望大家都能够理解并实践这两种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老子为学思想之比较及启示
徐伟平2014010458 机械工程系
摘要:孔子开启了儒学之路,老子开启了道家之路,因两位而留下来的《论语》
和《道德经》更是被后世奉为经典。

但两者对于“为学”之法各有所见,既有其共同之处,又有着分歧。

老子以“道”和“德”为核心,孔子以“仁”“礼”为主张,各自阐述他们的为学思想。

关键字:为学;老子;孔子;乐学;日益
孔子为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新的教育历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西汉罢黜百家,古代中国大部分时间便在儒家为学的思想下前进了二千年。

,儒家成为了统治者的的工具,但同时道家在民间也具有深远影响。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他们的为学思想各有千秋,也为后世学者带来深刻引导。

一、孔子和老子的为学思想
孔子一生为人,即在悦于学而乐于教。

[1]在学习方面,《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学习的本质属性是“乐”,人要乐于学习,在学习中体会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学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温故时习,从温习中体会出新的知识,感悟新的道理,得到新的收获。

其次要好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给出了好学的内容,即不追求物质生活的安逸和享乐,言行上要勤勉聪敏谨慎,向有德之人辨正自己的是非。

学习有三种境界“知”“好”“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将乐学推到了学习最高境界。

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再次,孔子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学和思结合起来,不至于机械的学习和盲目的思考。

子夏对学思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学问虽然广博,但贵在能反思自己、恳切发问,仁就在这其中了。

老子则提出“为学日益”(《老子第四十八章》),这里老子提出的“为学”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

而它的下一句“为道日损”,“为道”是通过冥想或体验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

老子认为我们仍旧需要知识,用观的方法探索外界的知识。

冯友兰先生说:“为学就是求对于外物的知识。

知识要积累,越多越好,所以要日益。

为道是对于道的体会。

道是不可说,不可名的,所以对于道的体会是要减少只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出自《老子》十九章),所以要日损。


[2]老子的另一句关于学习的观点“绝学无忧”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任继愈对
“绝学无忧”的解释是“抛弃学问,可以使人无忧”。

[3] 陈鼓应则结合老子的时代特征,将“绝学”解释为“弃绝仁义圣智之学”,即将“学”理解为“仁义圣智之学”。

[4]在这里我比较推崇陈鼓应先生对“绝学无忧”的看法,老子提出的“绝学”和“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等主张应当结合老子在《道德经》的提出的“为学”是为了“为道”,而“绝学”亦是为了“为道”,其最终要阐述的都是“道”。

即针对时弊,所想出的釜底抽薪的办法,而这也正是老子博爱和积极救世思想的体现。

虽然在老子的年代,社会存在着“学无益”的观点,但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老子认为“为学”所得到的是知识的积累,而非是抛弃学问和知识,并不是反对“学”。

所以如果是任继愈先生的提法则与“为学日益”冲突。

同时老子又认为人们“为学”可以增长知识,但是也有可能导致私欲妄见的增加,进而影响“为道”。

“为道”则会不断减损私欲妄见,增强自然的真朴。

两者都提倡学习,但学的方法和学习目的不同。

老子提出了“为学”的具体方法,即“观”。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第十六章)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观”即按照事物的本原面貌,不受情感欲望的影响。

“为学”必须保持内心的安静,不受情感欲望的影响,才能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老子》第五十四章)因此在“为学”的同时,必须努力丢弃、断绝“为学”带来的巧诈和欲望。

可以这么说,在老子那里,“为学”是学习客观知识。

[5]。

老子认为为学通过探索外在事物,积累知识,进而了解精神本源。

孔子认为为学要好学、切问和思辨。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为政》),早上闻其道,哪怕傍晚死了也愿意,孔子的好学热道竟至如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学习要切问,审问,才能有所收获。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即使在学好了在践行之前,也要思辨。

孔子坚决反对那种毫无实际意义的空想,认为思而不学是浪费时光,主张人们进行脚踏实地的学习。

孔子认为为学可以修身,其目的是知识和德行的统一。

“志于学”之目的在于“下学而上达”,养成良好的德行。

[6]儒家主张“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只有在对万事万物有所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之后才能心思端正,修养品性,达到德行的美好。

二、孔子和老子的为学思想的启示
孔子和老子的为学之道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依然具有意义。

现在的许多学生能在考试中拿高分,但在生活上却不无法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很多学生一味地沉在书本中,不是因为乐学,而仅仅是因为考试和升学的压力自己强迫自己学习。

文凭也成了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敲门砖,功利心成了浮躁学风、虚假论文的催化剂。

确实不以功利以主要目的的学习之人少见,“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泰伯》)。

体会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学习从人道出发,遵循高尚的德行,以仁爱心怀天下。

论语的“仁学”,主张君子修身,看起来是“为己”,是积极意义上的“为人”,为了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影响别人。

为了他人,为了社会,谋求社会利益。

孔子倡导学做君子,以德立身,为社会贡献,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为为学的初心。

为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在认识的同时需要我们进行实践。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道德经》70章),这
里道是实践的道,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老子于《道德经》五千言中深入浅出,以明白晓畅的语言,阐发大道,启发世人,把握“道法自然”玄旨,遵循“清静无为”圭臬,无私成其私,终成大业而不居。

参考文献
[1]钱穆 .《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再版序P1。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修订增补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4版:P243。

[3]任继愈.《老子绎读》[M].商务印书馆,2009。

[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修订增补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P138。

[5]李永贤.《“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为学”“为道”思想之智慧》[J]《高校教育管理》, 2009, 第3期:69-75
[6]高桂娟.《为学与为人—孔子的人才培养思想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9-2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