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产权分析
企业并购实例分析及启示

企业并购实例分析及启示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收购的统称。
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 ,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 , 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
企业并购实施后 ,被并购企业有可能会丧失法人资格 ,或者被并购企业法人资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
并购理论产生于并购实践 ,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并购实践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 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资本集中已经是企业进行外延扩大规模的内在要求 ,并购正是达到这种目的的一种选择。
并购必须讲求经济效益 ,一项成功的企业并购活动 ,可产生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进入新行业或新市场等多种协同效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 ,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可在特定的市场(如产权交易市场 ,证券市场)上作为买卖的对象。
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经营不善 ,机制不活,规模偏小客观上给企业并购提供了可能。
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并购的有关理论 ,然后以企业并购过程控制与管理为切入点,采用实例论证的写法 ,从实战出发,通过对 S 水泥并购 A 水泥项目过程的实践研究,从项目的可行性、方案的操作实施、央企对并购项目的管理控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剖析 ,揭示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必要的操作控制与运作方法 :一是企业并购的可行性研究;二是企业并购方案的设计;三是并购过程的有效控制与风险防范 ; 四是并购的运营控制。
并通过对企业并购案例的探讨 ,归纳出企业进行并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企业并购成功的标志。
成功的并购 ,能够实现企业间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使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
近年来,我国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饱和,作为典型传统行业的水泥行业 ,必须优化产业结构 , 因此水泥企业间的并购也将成为该行业的必然趋势。
希望本文对在水泥企业并购过程中具体实施的控制管理 ,规范并购行为,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并为企业并购提供有益的探索及思路。
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

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一.引言(空两格,下同)二.文献综述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购买的统称。
并购企业是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
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有可能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被并购企业法人资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
企业并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富有戏剧性、最引人入胜,充满了利益角力与合纵的精彩故事,总是在无尽的传言和反复的拉锯之中,强烈地吸引着世人目光。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的并购额在过去的五年里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而且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也为我们勾画出上市公司并购的蓝图.在并购越来越广泛的被企业采用的今天,正确认识企业的并购也显的越来越很重要。
考查我国企业近年来的并购实践,有的企业并购后,预期目标与并购的期望相差甚远,甚至出现失败,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企业并购的动因和形式的角度来探讨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这一案例,并分析其成败得失,将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二. 案例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和雅虎在北京共同宣布,雅虎已将其在中国的全部资产“打包”,同时再出资10亿美元以此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份(只有35%的投票权)。
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金额最大的一起并购。
阿里巴巴收购的雅虎中国资产包括:雅虎中国门户网站、搜索门户“一搜”、3721网络实名服务、雅虎的搜索与通讯服务、拍卖网站“一拍"中属于雅虎的部分,此外,还将共享雅虎遍布全球的渠道资源。
至此,如果再加上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巴巴中国网站、阿里巴巴中国网站国际网站、淘宝网、支付宝,阿里巴巴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收购完成后,阿里巴巴公司新董事会共有4席,其中,阿里巴巴2席、雅虎公司1席、阿里巴巴的投资人日本软银公司1席,公司将由阿里巴巴直接管理,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仍将担任公司的CEO与董事会主席.雅虎如果不想退出中国这个最有潜力的市场,该怎么办?对于阿里巴巴来说,eBay会不会利用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在搜索上对淘宝痛下杀手?此外,eBay会不会避开头破血流的市场竞争,直接通过股权收购的非市场手段将淘宝“吞并”掉?毕竟阿里巴巴和淘宝的股东中都有渴望套现离场的风险投资商。
企业并购重组的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企业并购重组的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企业并购重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战略选择,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跨行业扩张,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并购重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导致并购失败、资金浪费甚至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对企业并购重组的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一、风险分析1. 经营风险:企业并购重组后,原有业务和人员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原有客户关系和供应链也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绩表现。
2. 财务风险:并购重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旦投资回报率低于预期或者经营效果不佳,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资金链断裂。
3. 法律风险:并购重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合同纠纷、知识产权归属、员工福利、税务等法律问题,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诉讼和赔偿风险,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声誉。
4. 市场风险: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需求变化、政策法规调整等因素都可能对企业的市场地位和业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并购重组后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
5. 文化融合风险:在跨文化并购重组中,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可能会对员工积极性和团队合作造成负面影响,影响企业的稳定性和发展。
二、控制措施1. 进行全面尽职调查:在进行并购重组前,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竞争地位、法律合规等方面进行全面尽职调查,了解并分析目标企业的优劣势和风险点,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
2. 制定详细的并购重组计划:在确定进行并购重组后,需要制定详细的并购重组计划,包括资金安排、人员调整、业务整合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以确保并购重组顺利进行并有效落实。
3.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并购重组过程中需要建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险,确保风险可控、可预测,减少风险的潜在影响。
4. 做好员工沟通和培训:在并购重组后,需要做好员工的沟通和培训工作,帮助员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保持积极性和团队凝聚力,促进企业文化融合。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3)(2)

企业并购好处 美的收购库卡事件为国内外媒体广泛、直接提升了美
的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对于美的开发国际市场形成良好 的品牌支撑。 而另一方面,此并购完全契合公司“智能制造”战略。 1、收购短期会影响美的资产负债率,但融资成本较低;收购 估值48倍市盈率,与国内工业机器人标的相比处于合理范围 内。 2、美的与库卡签订《投资协议》:有效期7.5年,保持品牌、 业务、知识产权的独立,并对客户数据进行隔离;我们分析这 将有效保证库卡核心团队的稳定,美的能够通过监事会对库 卡的经营进行持续监督。 3、收购库卡将极大的提升美的“双智”战略的高度:一方面 “库卡+瑞仕格”能够对美的“T+3和大物流”战略起到关 键支撑作用,另一方面美的在中国的资源也将协助库卡拓展 在华业务。
并购结果
美的集团通过本次要约收购获得了 KUKA 总股本 81.04% 的股权,加上之前 股 权 转 让 和 定 向 增 发 获 得 的 KUKA 13.51% 的股权,累计持有 94.55% 股权, 成为KUKA的控股股东。 综 合 计 算 , 美 的 集 团 是 以 3,706,856,640 欧 元 的 价 格 获 得 了 KUKA 81.04%的股权,每股均价为 115 欧元。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 目前中国一般工业的机器人渗透率仍然很 低,所以,在一般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国 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且对于库卡来说,中 国市场一直是库卡的短板,同时也是美的 的长处。除了中国机器人市场整体市场空 间,仅仅是美的自身的机器人需求,对库 卡而言都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所以,对库卡来说,未来想有更好的发 展,中国一般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机会不可 错失。这与美的的战略不谋而合。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 年第一季度报告
2022中国企业并购案例_试论我国企业并购动因分析

2022中国企业并购案例_试论我国企业并购动因分析摘要: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企业发生着各种类型的并购。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我国企业并购的特殊动因,阐述了我国并购市场上存在的种种不规范行为,以期能对规范我国并购市场的秩序,提高并购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企业并购协同效应问题研究一、企业并购动因理论(一)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认为,行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通过并购可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达到规模经济的生产范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并购双方的优势互补,因此可以相应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实现企业整体价值大于并购前个别企业价值之和。
(二)财务协同效应。
该理论认为:通过并购可以降低企业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的资本成本,可以使两家公司的财务结构互补,还可以使公司从边际利润率低的生产活动向边际利润率较高的生产活动转移,从而提高公司的资本分配效率,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效益。
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客观上为混合并购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不同行业的企业财务结构或边际利润率情况一般差异会比较大。
(三)委托代理理论。
代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公司管理层与所有者两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在签订和执行和约过程中产生成本,即代理成本。
通过并购可以解决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通过公平收购或代理权争夺,公司现任管理者将会被代替,兼并机制下的接管威胁降低代理成本。
(四)战略发展理论认为,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为了降低风险,企业应该实行多元化发展理论,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
这样大大提高了进入改行业的速度。
外部并购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进入障碍,获得时间优势,迅速达到多元化发展目的。
(五)管理协同效应理论。
该理论认为:处在两个不同管理水平上的企业并购,管理水平低的企业其管理水平将会得到提高,同时能够提高目标公司的资源效率,或者双方能够得到互补,从而能够提高并购双方的管理效率,创造价值。
高级会计师案例分析:企业并购

高级会计师案例分析:企业并购高级会计师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企业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
企业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形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高级会计师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甲公司为一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也是全球著名集成电路制造商之一。
基于公司战略目标,公司准备积极实施海外并购。
相关资料如下:(1)并购对象选择。
甲公司认为,通过并购整合全球优质产业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是加速实现公司占据行业全球引领地位的重要举措;并购目标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①应为集成电路设计商,位于产业链上游,且在业内积累了丰富而深厚的行业经验,拥有较强影响力和行业竞争力;②拥有优秀的研发团队和领先的关键技术;③具有强大的市场营销网络。
经论证,初步选定海外乙公司作为并购目标。
(2)并购价值评估。
甲公司经综合分析认为,企业价值/息税前利润(EV/EBIT)和市价/账面净资产(P/BV)是适合乙公司的估值指标。
甲公司在计算乙公司加权平均评估价值时,赋予EV/EBIT的权重为60%,P/BV的'权重为40%。
可比交易的EV/EBIT和P/BV相关数据如表4所示:表4(4)并购融资。
2015年末,甲公司资产负债率为80%。
甲公司与N银行存续贷款合约的补充条款约定,如果甲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80%,N银行将大幅调高贷款利率。
贷款利率如提高,甲公司债务融资成本将高于权益融资成本。
(3)并购对价。
根据尽职调查,乙公司2015年实现息税前利润(EBIT)5.5亿元,2015年末账面净资产(BV)21亿元。
经多轮谈判,甲、乙公司最终确定并购对价为60亿元。
甲、乙公司协商确定,本次交易为现金收购。
甲公司自有资金不足以全额支付并购对价,其中并购对价的40%需要外部融资。
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_企业并购中的案例分析

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_企业并购中的案例分析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
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另一个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
分析一些并购成功的案例,学习他们得到可借鉴之处,并加以运用。
一、吉利并购成功案例分析看吉利如何“蛇吞象”当来到沃尔沃比利时根特工厂参观时,沃尔沃公关经理马克德梅说道:“沃尔沃是中国工厂,欢迎回家!”近日,因2010年高调收购悍马一举成名的四川腾中重工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掌门人疑似失联,企业或已破产,一家大型的民营工业集团也许就此陨落。
慨叹之余,人们不禁想起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另一起海外并购案——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蛇吞象”完美大戏。
四年来,从当日的步履艰难到今时的游刃有余,从当初外界赤裸裸的质疑到今日的赞许有加,吉利用心经营了一场“农村穷小子与欧洲公主”的“跨国婚姻”,在中国海外并购史上上演了一出“蛇吞象”完美大戏。
纵观国内外,企业意图通过并购的手段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跨区域、跨产业甚至是跨国的“勇士”很多,但是“烈士”更多,太多的企业书写着一个个“铁血并购”的教训。
跨国并购更是难以摆脱“70%失败”的魔咒。
在这个魔咒下,中国汽车行业的小个子吉利是如何成功逆袭的呢?“成功的并购”如何炼成深谋远虑的战略设想。
并购是企业实现战略意图的重要举措,任何一次并购,企业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实施这次并购”?即并购的必要性,并购行为应该服务于企业战略。
对于这个问题,吉利早在并购沃尔沃的前8年就给出了答案。
2001年,掌门人李书福曾经预言美国三大汽车公司10年内将倒闭。
次年,李书福萌发了收购世界品牌沃尔沃的梦想。
2004年,李书福提出了从低端品牌向中高端品牌转型的战略构想,陆续开发出多款中高端车型产品,逐步进军商务车和高端车。
企业并购理论与案例分析

2、九江钢铁厂核心价值分析:符合产业政策的布局,可 以通过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改来扩大规模而不 受限制,具有壳资源优势。九钢经历破产异地搬迁后, 已经成为一家纯粹的民营企业,其产权边界清晰、权 责关系明确;动力机制合理,反应机制灵活,对市场的 适应能力强。并且没有人员、历史债务、社会负担等 包袱,完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组织生产经营。对萍钢 而言,九钢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即其壳资源、现有 一定生产能力、区域优势以及当地政府对萍钢介入的 强势支持,这样就能有效防范并购后企业运营中可能 发生的资金风险。
案例2:萍钢并购九钢案例
3、并购方式的选择:萍钢在并购上选择了“购买兼参股 式并购”的途径。即原九钢估价6个亿,萍钢出资3.9亿 元购买九钢65%的绝对控股权,并全面接管经营,原九 钢管理股东管全部退出,九钢原股东以35%的股权只参 股分红。
4、并购效益测算:萍钢并购九钢且使之达到100万吨的产 能后,可实现销售收入25.29亿元,利润总额1.72亿元, 净利润1.28亿元,较萍钢2006年预算数据分别高出72 元和61元。而且九钢的赢利水平,如果发挥出来,相当 可观。九钢今后可作为萍钢的出口材生产基地以及进行 新产品开发,盈利还将进一步增加;此外,并购后萍钢 进口矿的采购成本还将大幅度下降,因此,未来九钢将 会是一家盈利能力强、投资回报高的优势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并购产权分析摘要:本文认为,企业并购的本质是主并企业为了获得目标企业控制权而实施的产权交易与整合行为。
当以“利益相关者”为考察视角,并购动因可分为产权价值创造型动因与产权价值转移型动因;当以“主并企业”作为考察视角,并购动因可分为产权价值创造型动因与产权价值毁损型动因。
成功的企业并购不仅要转移企业的存量产权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增量产权价值;并购能否创造产权价值受到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产权价值并购动因并购绩效一、引言自19世纪末以来,全球已发生了五次大规模企业并购浪潮:以横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以纵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二次并购浪潮;以混合并购为特征的第三次并购浪潮;以金融杠杆并购为特征的第四次并购浪潮;以跨国并购为特征的第五次并购浪潮。
目前全球正在经历着以资源型、全方位综合并购为特征的第六次并购浪潮。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形成的,涵盖归属权(狭义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支配权的权利束;产权的直观形式是人对物(财产)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围绕财产而建立的经济权利关系;产权制度是社会基础性的母制度,是其他相关制度衍生的源泉(张荣武,2011)。
并购活动伴随着产权价值的流转与产权关系的改变,是产权财务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并购不是简单的主并企业规模扩大、目标企业消失,而是不同产权主体之间为实现彼此收益最大化所发生的产权交易和整合。
并购扩展了企业产权边界,深化了产权的资源配置功能,使企业成为产业相互交叉融合的联结点,也是整个产权价值网中相关节点企业互动的直接体现。
本文以产权理论为基石,通过对并购进行产权分析,揭示企业并购所引起的产权价值运动及其所体现的产权经济关系,不仅有助于以期加深人们对企业并购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企业并购实务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产权价值网优化的预期目标。
二、企业并购动因产权分析(一)并购动因理论分析国内外并购动因理论主要包括:(1)协同效应理论。
协同效应理论也被称为效率理论(weston,2001),是指企业并购会产生“协同效应”,即“1+1>2”效应,具体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等内容。
当管理有方的主并企业并购管理低效的目标企业,提高了目标企业管理效率和产权价值,从而产生管理协同效应。
当同行业的企业未达到最优生产水平时,横向并购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可以实现研发、生产经营和销售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纵向并购可以降低生产经营各环节谈判沟通等交易成本,从而产生经营协同效应。
当低现金流、高投资机会企业并购高现金流、低投资机会的企业使得企业内部资本成本得以降低,以及由并购导致的企业负债能力增强,则是财务协同效应的体现。
无论是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还是财务协同效应,都意味着并购创造了产权价值。
(2)代理理论。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两权分离使得企业管理者和股东之间产生代理冲突,而并购被视为缓解管理者偷懒行为或过度在职消费等代理冲突的重要机制。
然而,代理理论认为企业并购亦可能是管理者与股东之间代理冲突的体现,即管理者寻求私人收益、建造企业帝国和进行堑壕的自我保护而发动并购。
价值毁损的并购导源于股东与管理者之间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成本(jensen,1986),自由现金流量增大价值毁损型并购的概率(harford,1999)。
管理者为了保全职位而实施堑壕,发动能够专用化其人力资本投资的并购活动(shleifer and vishny,1989),且可能支付过高溢价造成主并企业股东价值毁损。
相关研究表明,高自由现金流量和低负债率的企业更有可能从事股东回报低的并购活动(lang et al.,1991;lewellen et al.,1985)。
此外,管理者也可能出于多元化个人投资和增加个人薪酬等私人收益而发动企业并购(morck et al.,1990;may,1995;grinstein and hribar,2003;harford and li,2007;李善民等,2009)。
代理理论的内容涵盖了管理主义理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是代理理论在并购问题上的延伸。
企业并购的代理理论指出了管理者寻求私利的动机驱动了并购活动的发生,即管理者进行企业并购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分散自身风险和增加控制权私人收益等)的考虑而不是追求主并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
也就是说,基于代理理论动因的并购是一种产权价值毁损型并购,企业产权契约共同体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产权价值通过并购被转移至管理者,而管理者的负外部性则由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
(3)市场势力理论。
并购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控制力,攫取超额利润(stigler,1950)。
虽然eckbo(1983)实证研究结果拒绝了市场势力假说,但mullin et al.(1995)又证实了市场势力的存在。
meeks(1997)认为市场势力假说就是将企业并购诱因归结为对市场占有率的追求。
市场势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增大企业规模将会增大企业的势力。
当并购引致的市场权力达到某种程度时,优势企业便可获取垄断利润。
总之,市场势力理论认为并购能够减少竞争对手数量,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主并企业市场份额,控制或影响市场价格,从而获得较高利润。
这实际上是通过挤占其他企业市场份额、争夺商品定价权、促使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转移,进而夯实主并企业的产权利益和产权价值。
(4)信息假说与信号理论。
bradley et al.(1983)提出的信息与信号理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并购传递了目标企业股票被低估的信息,从而促使市场对目标企业进行重新估价;二是并购活动本身就会激励和鞭策目标企业管理层从事更有效率的管理活动,改善经营业绩,促进股价提升。
信息假说与信号理论的实质是主并企业发现了目标企业所拥有的被低估和未被充分利用的资产,然后随着并购决定的公布,这种信息即成为一种公共品。
信号理论彰显了主并企业对目标企业产权价值的挖掘并将大部分新增产权价值转移至目标企业股东。
(5)管理者过度自信。
管理者由于狂妄自大(hubris)或过于骄傲而在评估并购机会时犯了过度乐观的错误,可能导致主并企业在并购活动中向目标企业支付过高价格,进而使主并企业股东利益受损(roll,1986),因此,管理者的“狂妄自大”可能是并购在未创造产权价值的情况下仍被实施的根源。
管理者通常低估企业内在的不确定性,过分相信自己对经营业绩的驾驭能力(march and shapira,1987)。
并购的价值毁损与管理者过度自信相关(lys and vincent,1995)。
ceo过度自信引致主并企业支付过高溢价,这种关系在董事会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中更加突出,而且ceo过度自信程度与主并企业股东财富损失正相关(hayward and hambrick,1997)。
高账面市值比的企业发动并购可能源于管理者的“狂妄自大”(rau and vermaelen,1998)。
乐观的ceo发动并购的频率更高;股权依赖度越低的企业,过度自信的影响越大;投资者对由乐观的ceo发布的并购公告持更加怀疑的态度(malmendier and tate,2005)。
即便不被市场看好,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仍热衷于发起企业并购活动(shefrin,2006)。
管理者在第一次并购成功后将更加自信地进行连续并购并支付过高溢价,造成了连续并购财富低效应现象(doukas and petmezas,2007)。
源于初次成功并购后自我归因导致的过度自信,ceo在后续并购前的股票净买入量大于初次并购前的股票净买入量(billett and qian,2005)。
在进行多元化并购和内部资本充足的企业中,过度自信的ceo在并购中支付过高溢价造成的主并企业股东财富损失尤为突出(malmendier and tate,2008)。
管理者首次成功并购会放大过度自信心理偏差,而过度自信效应与学习效应的综合效果决定连续并购绩效的变化方向(吴超鹏等,2008)。
值得指出的是,也有少量研究不太认同过度自信对并购的解释作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之间并不显著相关(姜付秀等,2009);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决策、并购频率及次序均没有显著解释功效,代理理论在管理者视角并购理论中处于主导地位(毛雅娟和李善民,2009)。
尽管学术界对企业并购与管理者过度自信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一定争议,但大多数研究表明,在市场理性和管理者非理性的前提下,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动因的并购将降低或毁损主并企业的产权价值。
(6)市场择时理论。
股票市场误定价也是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
stein(1996)提出市场择时假说(market timing hypothesis),认为在市场非理性和管理者理性的假设前提下,非理性的投资者的确会影响股票发行时机。
baker and wurgler(2002)首次明确提出市场择时理论(market timing theory)。
并购行为是由市场对并购企业错误定价驱动的(shleifer and vishny,2003)。
市场择时理论有助于解释诸如“谁并购谁”、“现金并购还是换股并购”、“并购浪潮如何产生”、“并购量与股价时间序列关系”等问题。
(7)再分配理论。
再分配理论是指并购会引起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产权利益再分配。
并购的产权利益从债权人转移至股东、从普通雇员转移至股东及消费者、从小股东转移至大股东,因而多数情况下主并企业股东尤其是大股东作为受益人,通常都会支持这种并购行为。
从纳税筹划的角度来讲,低税收企业并购高税收企业或者政府对并购行为实施税收减免,并购产权利益将从政府征税部门转移至并购企业,这种税盾作用也是一种典型的产权利益再分配。
基于再分配理论的企业并购是一种典型的分配性努力而不是生产性努力,实际上是产权价值在企业契约相关方之间重新切割。
(8)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一个完整的资本配置过程通常可以被抽象为两个环节:一是外部资本市场环节,即社会资本通过信贷与证券市场将资本配置给不同企业;二是内部资本市场环节,即企业把资本配置到各分部和子公司并延伸至不同的投资项目。
信息不对称、代理问题和内外部资本转换成本导致传统的外部资本市场低效,促进了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其本质是企业集团对市场组织的一种替代。
内部资本市场优于外部资本市场的原因在于企业总部拥有剩余控制权(gertner et al.,1994)。
拥有控制权的企业总部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配置企业稀缺资本,从而增加企业价值(stein,1997)。
从本质上看,内部资本市场更多地依靠权威、等级制并配合使用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而外部资本市场则主要依靠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
尽管内部资本配置可能存在“社会主义”现象,即弱分部会得到强分部的交叉补贴(scharfstein and stein,2000;rajan et al.,2000),但内部资本市场仍具有明显优势: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企业总部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带来的监督与激励效果改进;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放松外源融资约束;增强企业避开法规限制与纳税筹划能力,提高企业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