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_道德经_与个人修养
道德经中的自我修养与道德行为

道德经中的自我修养与道德行为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道德的探究从未停止。
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一直对道德经中的自我修养与道德行为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智慧。
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道德经中的自我修养与道德行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道德经中强调的自我修养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自我修养是指个体通过内在的努力和自我约束,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和修养水平的过程。
道德经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要想改变外在的社会,首先要改变自己内在的道德境界。
自我修养包括了对于自身欲望的控制、修身养性、修养心态等方面。
只有通过自我修养,个体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
其次,道德经中的道德行为是自我修养的体现和延伸。
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根据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以积极、善良、公正的方式对待他人的行为。
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道德的本质是一种无私、包容的力量,通过个体的道德行为,可以影响他人,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道德行为包括了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遵守社会规范、守护公共利益等方面。
通过道德行为,个体可以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道德经中的自我修养与道德行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自我修养为道德行为提供了内在的力量和基础。
只有通过自我修养,个体才能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力,才能在实际行动中坚守道德原则。
同时,道德行为也是自我修养的体现和延伸。
通过道德行为,个体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水平,进一步完善自我。
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行为的相互促进,个体可以在道德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在现代社会,道德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于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关注也越来越重要。
道德经中的自我修养与道德行为对于解决当代道德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领悟老子的修身之道

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领悟老子的修身之道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领悟老子的修身之道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尽管是一本短小的著作,却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哲学思想。
其中,修身养性是道德经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修身养性,我们可以领悟到老子提倡的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以及我们如何领悟老子的修身之道。
1. 修身的内涵修身是指修养个人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通过自我反省和自警自省的方式,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修其身”的概念。
他认为,修身的过程是通过舍弃物欲和功利心理,回归内心本真,追求道的真理。
修身是一个自觉自律的过程,需要培养自律的习惯,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2. 养性的意义养性是指培养和维护人的精神素质和道德品质。
道德经中提到“养其性”,强调了养性的重要性。
养性不仅是个人修身的内容,也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要求。
通过养性,可以使个人的性情达到和谐、平静、淡泊的状态,从而保持内心的平衡与稳定。
3. 修身养性的方法在道德经中,老子提供了一些修身养性的方法和思路。
首先,他强调“无为而治”,即不要贪图功利和名利,放下欲望与执着。
其次,他倡导“柔弱胜刚强”,认为通过柔和的力量,可以达到和谐的境界。
再次,他提倡“不争”,主张避免争斗和竞争,以和平相处。
最后,他强调“无欲”和“虚无”,通过削减欲望和执念,使得心境清净无为。
4. 领悟老子的修身之道要领悟老子的修身之道,我们需要从实践中去体验。
首先,我们要学会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及时纠正错误,提高自我修养。
其次,我们要能够把握自己的欲望和情绪,避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再次,我们要与自然保持联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体悟宇宙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最后,我们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盈溢。
综上所述,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是一种深入人心、导向健康行为的修行方式。
通过修身养性,我们可以领悟到老子提倡的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道德经中的忍辱负重与修身养性

道德经中的忍辱负重与修身养性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中的忍辱负重与修身养性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对道德经中的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经中的忍辱负重强调的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心态和态度。
道德经中提到:“抱之以无为,治之以无事,味之以无味。
”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不公正、不平等和不如意的事情时,应该以无为的心态来对待,不要过多地揣测和干预。
这种心态的背后是一种对现实的接受和宽容,以及对自己力量的认识和把握。
忍辱负重并不是一味地忍受和承受,而是在困难面前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境。
其次,忍辱负重与修身养性是相辅相成的。
修身养性是道德经中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指的是个人修养和修身的过程。
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一个人需要通过自我反省和修炼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而忍辱负重则是在实践中培养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一个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如果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不轻易动怒和抱怨,那么他就能够更好地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另外,忍辱负重还与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息息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复杂多变,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纷呈。
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和情绪,不愿意忍耐和包容他人,那么社会就会充满矛盾和冲突,难以实现和谐共处。
忍辱负重的思想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学会忍耐和宽容,不要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而是以整体利益为重,以和谐为目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忍辱负重与修身养性的实践需要时间和耐心。
在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和竞争压力使得人们很难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而修身养性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通过自我反省和修炼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忍辱负重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坚持,通过面对困难和挫折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
《道德经》中的伦理观念与修身养性

《道德经》中的伦理观念与修身养性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伦理重视的社会,人们注重道德的培养和修行,以实现个人的修身养性。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它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伦理观念和修身养性的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道德经》中的伦理观念,并探讨如何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道德的境界。
伦理观念的重要性伦理观念是人们行为准则的基础,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道德标准。
在古代中国,伦理观念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个人而言,良好的伦理观念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其在社会中成为有益的人。
伦理观念在《道德经》中的表达H1:“无为而治”的伦理观念《道德经》中的重要伦理观念之一是“无为而治”。
这个概念主张在治理社会和个人行为时,应以无为的态度应对,避免过度干预。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顺应自然的规律,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而不是强行干预和控制。
H1:“无为而治”的思想意义“无为而治”的思想意义是通过放下欲望和个人意识,追求与自然规律相一致的状态。
这种思想认为,人们应当尽量避免贪婪和功利,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然和谐共处。
H1: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修身养性是《道德经》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个人修行和内心境界的培养。
通过修身养性,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个人的内外统一。
修身养性的方法与实践H2: 心灵的净化与修身养性《道德经》认为,人们应当通过净化自己的心灵,远离欲望和私欲,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
这需要人们修正错误的思维模式,培养正直、谦虚和宽容的品质。
H2: 行为的自律与修身养性《道德经》提倡人们要自律并坚定不移地遵循道德标准。
通过自律的实践,人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并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保持正直和信念。
H2: 平静的心态与修身养性《道德经》强调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是修身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应该学会释放压力、消除杂念,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与道德修养

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与道德修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智慧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和道德观念。
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对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与道德修养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心得体会。
道德经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修身养性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整和修炼,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水平。
在道德经中,修身养性被视为实现道德修养的基础和前提。
道德经提出了“道”的概念,强调了个体应当与道相合,追求道德的境界。
修身养性是实现与道相合的过程,通过修身养性,个体可以摆脱欲望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在道德经中,修身养性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
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体应当放下私欲,不贪图功名利禄,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通过无为而治,个体可以摆脱功利的束缚,追求道德的真善美。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往往被功利主义和物质欲望所驱使,导致道德观念的淡化和道德行为的缺失。
修身养性的思想提醒了个体应当反思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追求内心的真善美,从而实现道德修养的目标。
道德经中还强调了个体应当保持谦逊和宽容的态度。
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个体应当摒弃傲慢和自大的心态,保持谦逊和宽容的心态。
谦逊是指个体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位置,不自负和自大。
宽容是指个体应当包容和接纳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不轻易批判和指责他人。
谦逊和宽容是实现道德修养的重要品质,它们能够促进个体与他人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道德经中,修身养性还强调了个体应当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道德经认为,个体的内心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场所,只有通过调整和修炼内心,个体才能实现道德修养的目标。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往往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困扰,导致内心的不安和困惑。
修身养性的思想提醒了个体应当关注和调整自己的内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通过修身养性,个体可以摆脱外界的束缚,找到内心的归属和安宁。
总结起来,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与道德修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通过修身养性,个体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水平,实现与道相合的境界。
浅谈《道德经》与个人修养

玄 妙 极 了 。 《 子 》 :道 可 道 , 常 道 。名 可 名 , 老 说 “ 非 非 常 名 。 《道 德 经 》 ”( 第 1章 ) 说 “道 之 为 物 , 恍 惟 又 惟 惚 , 兮 恍 兮 , 中有 象 。恍 兮 惚 兮 , 中 有 物 。 窈 惚 其 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 、 退 为 进 , 柔 克 刚 以 以
但 是 天 地 间 的那 个 “ ” 实 存 在 啊 !你 要 由模 糊 到 道 确
清 晰 , 要 自己 努 力 去 寻 找 。 老 子 说 得 多 好 , 话 的 就 这 味道越 咀嚼越 有 味 儿 。你一 生走 那 条 路 取得 成 功 ? 首 先 你 要 找 着 路 、 准 路 , 是 不 容 易 的 , 是 努 力 找 这 但 之 后 是 可 以 找 到 一 条 最 适 合 自 己 的 成 功 之 路 的 。你
第 2 卷 第 5期 9
Vo. 9 No 5 12 , .
西 安 社 会 科 学
Xi a o ilS in e ’ n S ca c e c
21 年 1 0 1 O月
Oc., 2 1 t 01
浅谈《 道德经 》 与个人修养
陈
辉
7o 0) 1 4 0
( 中共 周至县 委 党校 陕 西 西 安
老 子反对 片 面 的观 点 , 子 说 : 老 “曲 则 全 , 则 枉
兮 冥 兮 ,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中 有 信 。 第 2 其 其 ”( 1
章 ) 就 是 说 ,道 ” 个 东 西 , 说 的 就 不 是 永 恒 不 这 “ 这 讲 变 的 道 。 “ ” 个 东 西 啊 , 以命 名 的 , 不 是 永 恒 名 这 可 就 不 变 的 名 。 道 是 恍 恍 惚 惚 、 惚 恍 恍 , 是 其 中 有 形 惚 但 象 , 中 有 事 物 。道 是 深 远 昏 暗 的 , 是 其 中 有 精 其 但 神 , 精 神 是 非 常 真 实 的 , 实 中 有 他 的证 验 、 律 , 那 真 规 说 得 多 好 啊 !如 果 演 绎 一 下 , 么 你 要 选 择 你 的 成 那
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

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阐述了关于修身养性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思想。
修身养性在道德经中被视为个人修炼的重要一环,通过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实践来达到心灵的升华和完善。
本文将通过对道德经中修身养性思想的探讨,对其核心观点和实践方法进行深入解读。
一、修身的内涵和意义在道德经中,修身是指个人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达到心灵的升华和完善。
修身要求个人要正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努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道德经认为,修身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良好的修身才能达到道德和心灵的境界。
修身的目的不仅在于个人层面的提升,还与社会和谐与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修身可以培养人的公德心和道德观念,使人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进而为社会作出贡献。
在道德经中,修身被视为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获得个人心灵的升华和完善,才能为社会提供正确的道德引领。
二、修身的核心观点1. 返璞归真,追求本真道德经主张个人修身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这是因为道德经认为,人的本初状态是纯洁、善良的,而社会的诱惑和外界的干扰往往让人迷失了本真。
个人修身应该以追求本真为目标,脱离世俗的束缚和人为的欲望,回归到最初的心性上来。
2. 谦逊、谨慎和自省在修身过程中,道德经强调了谦逊、谨慎和自省的重要性。
谦逊意味着个人要虚心学习和倾听他人意见,不自我陶醉和自负。
谨慎指个人要慎思慎行,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避免鲁莽和冲动。
自省则强调个人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态度,及时修正错误,改进自身。
3. 遵循天道和道义道德经认为,个人修身要遵循天道和道义,以道德为准绳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天道指的是宇宙的自然规律和道德规范,道义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对于善恶、公正和正义的认同和追求。
个人要在修身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寻找与天道和道义相符合的准则,并将其贯彻于实践之中。
三、修身的实践方法1. 修身的第一步是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修养与个人修身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修养与个人修身
介绍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视为道家学派
的经典之一。
其中,道德修养与个人修身是《道德经》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德修养和个人修身的观点。
道德修养的内涵
1.道德观念:根据《老子道德经》,道是宇宙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而“道”
也包含了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的理解。
2.无为而治:通过放下欲望,追求无为而治,可以获得真正自由与力量。
3.柔弱胜刚强:以柔能克刚,传递出纯粹、自然、柔软等积极品质的理念。
4.身心统一:通过身心合一来达到道德修养,尊重自然规律并达到心灵宁静。
个人修身的实践方法
1.安定情志:修炼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学会保持平和的情绪状态。
2.知行合一:通过实践中领悟道德规范,将道德观念与日常行为相统一。
3.克己奉公:主张顺应自然、舍弃私欲,克己奉公以利他人和社会。
4.隐逸修身:通过远离功名利禄的诱惑,过上简朴、自足、小康生活。
道德修养与个人修身的意义
1.个人层面:通过道德修养和个人修身,可以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并培
养出对于他人、社会的尊重和关爱。
2.社会层面:一个具备高度道德修养与良好个人修身品质的人,能够为社会
带来稳定、和谐和进步。
结论
《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德修养和个人修身的思想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遵循道家思想原则,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追求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提升,并且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努力,通过实践和体验来领悟其中的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5期V ol.29,No.5西安社会科学Xi an Social Science 2011年10月Oct., 2011收稿日期:2011-09-15作者简介:陈辉,中共周至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浅谈《道德经》与个人修养陈 辉(中共周至县委党校 陕西西安 710400)摘 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深刻的哲理,对我国古代及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深远。
《道德经》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我们为人处世、养生、修养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修养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1)05-010-04《道德经》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的急剧上升期,也可以说是人的思维意识与社会结构的巨大转型期,如何在处处有欢歌的盛世,保持一点清醒、常态、低温,保持一点警觉、思辨、冷眼?我以为读读《老子》,对个人修养和我们认识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哲学思辨,宗教情怀老子《道德经》带来了大部分哲学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怀的对于大道的追求与皈依。
他的道是概念之巅,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性、世界的本源、本质、本体,是世界的归宿与主干。
道 是《道德经》一书的重要哲学概念。
据统计, 道 字在《道德经》中出现了76次之多,可以说是整部书的灵魂。
因此,《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 道 ,并把 道 视为超越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
道 贯穿于大至宇宙,小至一草一木、一器一皿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老子把实存性的道升华为哲学理念上的 道 ,说得玄妙极了。
《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1章)又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21章)这就是说, 道 这个东西,讲说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名 这个东西啊,可以命名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道是恍恍惚惚、惚惚恍恍,但是其中有形象,其中有事物。
道是深远昏暗的,但是其中有精神,那精神是非常真实的,真实中有他的证验、规律,说得多好啊!如果演绎一下,那么你要选择你的成功之道,也是隐隐约约、恍恍惚惚的,是很难找到的,但是天地间的那个 道 确实存在啊!你要由模糊到清晰,就要自己努力去寻找。
老子说得多好,这话的味道越咀嚼越有味儿。
你一生走那条路取得成功?首先你要找着路、找准路,这是不容易的,但是努力之后是可以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的。
你要成功,就要有一个极其艰苦的寻找成功道路的过程。
《道德经》充满了哲学思辨。
老子用相生、相成、相较、相倾、相和等词说明同一关系,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第2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相互渗透的关系,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孤立的事物。
又如,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58章)对此,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赞扬,他说: 在一定条件下,坏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读之心旷神怡,胸有成竹,有大依托,大根据。
二、以退为进,以柔克刚老子反对片面的观点,老子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道德经》第22章)意思是说,有部分才会有整体,有曲妄才会有正直,有低洼才会有满盈,有陈旧才会有新鲜,有少才有多,仅仅是多则会有惑。
以上这些相对而生的现象实质上是一体的,圣人就是凭着掌握这个法则来治理天下的。
他又说: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希言自然。
(第22章)意思是,古人所说的偏与全的道理,怎能只是一句空话呢?真正是回归到道的根本上了。
由此可见,老子坚持自然的辩证法则,反对片面的思想,不懂老子的辩证法就读不懂老子。
很多人认为,老子《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 无为而治 ,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可奈何,逃避现实的冲突和矛盾,缺乏斗争进取精神,体现了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这是没有领悟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通过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体会到老子的贵柔守雌、以弱胜强以及以退为进的辩证思维。
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第67章)意思是,我一直有三件宝物并坚持保持它。
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贵柔守雌(慈悲为怀)就能勇往直前;俭约惜物就能丰而广;不敢做天下第一,就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老子的这段话集中体现出他以退为进的精神。
当然,老子也绝不是一成不变地贵柔守雌,对于个别违抗者,他也绝不会手软: 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夫孰敢矣。
(74章)老子的三宝是统治者巩固权力之道。
而当处于弱势的时候,老子又主张以弱胜强的道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故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8章)意思是,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凡是能攻克坚强的,没有什么能超过水,因此水是不可替代的,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没有哪个能做到。
老子讲得很清楚,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67章)他的贵柔守雌,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这就是其中所蕴含的辩证法的真正威力所在,老子是积极人生、斗争进取的。
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辩证思想的哲学家、思想家。
然而,他的辩证法并非完美无缺,历史的局限使他只看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但没有看到事物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
三、抱怨以德,追求至善至真至善是《道德经》德育观提出的明确目标。
《道德经》第49章曰: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这一章的大意是,圣人永远没有私心杂念,把老百姓的心视为自己的心。
对于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即使不善良的人,我也要善待他,这样就得到了善良。
对于诚信的人,我信任他;即使不诚信的人,我也会信任他,这样就得到了诚信。
圣人心系天下,总是表现的十分谨慎,身为天下,而使浑浊百姓的心返朴归真。
百姓们都专注于他的耳目欲望,圣人则要使其回复到婴儿般纯厚质朴的状态。
这一章,在规劝统治者做效法天道施德的榜样,修之于自身,并推行善政,将爱心与诚实广泛恩赐于人民的同时,对至真至善作了详细的论述,在第63章中,《道德经》强调圣人应 报怨以德 ,即应以德来把怨相报。
在79章中,《道德经》又对 报怨以德 这一主张作了具体论述,即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其意是说,调和巨大的怨恨,必定有余留的怨恨,怎么可以说是做了好事呢?因此,圣人拿着债权合同的回执,而不向欠债者讨债。
所以说,有徳的人就主管合同,无德的人就主管税收。
自然规律是没有私亲的,它永远帮助有德的至善之人。
与此同时,《道德经》又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形象地解释至真至善。
例如,《道德经》第8章以水作比喻,来形容至真至善之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意思是, 上善 的人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处,所以和大道极为相似。
水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而宁静,交接善良的人们,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良机。
正因为不去刻意争夺,所以就不会有过失。
这段话,通过对水之 上德 的论述,把 上德 惟妙惟肖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又如,《道德经》第41章以谷等作比喻,来进一步阐述至真至善之德。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其意是说,崇高的德好像低谷,广博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苟且,质朴纯真则好像污秽。
上述这些比喻,使人们更能深入领会《道德经》所言的至真至善之德。
《道德经》将至真至善作为道德追求的理想目标,提出了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49章) 报怨以德 、 上善若水 、 上德若谷 等主张,这对我国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和个人修养有重要启示。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总体上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即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怎样推进上述四个方面的和谐,而《道德经》所主张的德育理想目标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重要思路。
那就是,必须塑造 上善若水 的崇高品格,让人与人之间充满友善,让整个社会互帮互助,让人与人之间敞开心扉,以心交心,坦诚相见。
同时,也应该具有 德若谷 的博大胸怀,有容人之量,能够包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让 以德报怨 这一道家哲学的思想精华在当今时代大放异彩。
也 只有超越自我的樊篱,勇于并善于接纳和认可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才能够拥有一种清新、质朴、快乐的生活 。
可以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道德经》至真至善为追求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就不难建立。
四、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道德经》所主张的修身养性之道。
在第9章中,《道德经》对淡泊名利的思想进行了详细论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这一章的大意为,把持而使它满盈,不如趁早停止;锤击而使它锐利,不能保持长远。
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守护;富贵而骄,自己招致祸患。
功成身退乃自然之道。
事实也正是如此,自古以来有几个人可以守得住名利和财富呢?又有多少人不是因为在荣华富贵的虚名虚利上自我膨胀、骄傲自大,终于招致败亡的呢?在第12章中,《道德经》从反面论证了知足常乐的重要性。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的意思是,五彩缤纷会使人眼瞎,五音繁乱会让人耳聋,五味混杂会使人口伤,纵马驰骋围猎会使人内心疯狂,金玉宝物等易使人德行败坏。
因此,圣人只求温饱,能够生存即可,不追求纵情声色。
所以说,必须抛弃物欲,只求温饱。
这一章既论述了穷奢的危害性,同时也指明了人们应当遵循知足常乐的修身养性之道。
在16章中,《道德经》提出了 致虚极,守静笃 (即达到极端的空虚物欲,坚守彻底的清净无为)的观点,指出了淡泊名利和知足常乐应具有的境界。
在第19章中,《道德经》提出,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即显现并坚守朴素,减少私欲,杜绝世俗之学,就不会有忧患)的论断,强调了淡泊名利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