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合集下载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妇 女 在 投 票 选 举
纺 织 女 工 在 学 习 交 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 民 出 版 社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 国门,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渗入, 中国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松动,西方 的生活方式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2)、男子服饰的变化
中西服装并存 西装(鸦片战争后) 中山装(辛亥革命后) 新中国成立后服装的变化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迷信活动
改变 婚姻自由 新式丧礼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破除迷信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化) (2)婚姻风俗: 近代风俗>>>>现 代风俗 (3)丧葬礼俗:中西式并存>>>> 火葬
(4)其他风俗:特点
1、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是 下列哪种服饰 ( )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 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 以干涉。
辛亥革命后,国 民政府下令剪去 辫子。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 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 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传 统 社 交致 意
封 建 迷 信
川菜简介
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 地的菜肴为代表。重视选料, 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 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 甜、麻、辣香、油重、味浓, 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 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 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 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 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 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 代表菜肴的品种有“大煮干 丝”、“黄焖鳗”、“怪味 鸡块”、“麻婆豆腐”等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 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 实。掌握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
难点:
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段穿在身上的历 史。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社 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是一个时代的晴雨表。 寻觅其中,鸦片战争以来历史的点点滴滴,都 可以透过不同时期人们的穿衣变化来找到最为 直接、细微的答案。
奥运颁奖礼服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总结: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土洋并存 中西合璧 时代特征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至新 男子:长袍马褂到 中国成立 西装到中山装。女 子:传统旗袍到改 良旗袍。(宽松肥 大到称身适体、短 袍窄袖) 新中国成立后至 列宁装 十一届三中全会 制服装 绿军装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文革”中批斗王光美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南京路上好八连, 一条裤子穿九年, 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穿在身上的历史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 1、表现:异彩纷呈。 2、服饰特征:美观大方、彰显个性。 3、时代特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多元社会。 4、变化原因: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思想的解放、观念 的更新。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 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 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三民 主义
五权分立
耻
义 礼
廉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 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 实。掌握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
难点:
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段穿在身上的历 史。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社 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是一个时代的晴雨表。 寻觅其中,鸦片战争以来历史的点点滴滴,都 可以透过不同时期人们的穿衣变化来找到最为 直接、细微的答案。
奥运颁奖礼服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总结: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土洋并存 中西合璧 时代特征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至新 男子:长袍马褂到 中国成立 西装到中山装。女 子:传统旗袍到改 良旗袍。(宽松肥 大到称身适体、短 袍窄袖) 新中国成立后至 列宁装 十一届三中全会 制服装 绿军装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文革”中批斗王光美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南京路上好八连, 一条裤子穿九年, 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穿在身上的历史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 1、表现:异彩纷呈。 2、服饰特征:美观大方、彰显个性。 3、时代特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多元社会。 4、变化原因: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思想的解放、观念 的更新。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 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 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三民 主义
五权分立
耻
义 礼
廉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高中历史必修二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4.1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 年代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干部装(中山装)
干部服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改革开放以后
一、服饰变化 ⒈近代(1840—1949) ⒉现代(1949年以后) ⑴改革开放前: A.代表性服饰: 列宁装(20世纪50—60年代中期)、干部 服(中山装)、绿军装(60年代中期—70年代) B.特征: 强烈的政治色彩;朴素单调
一、服饰变化 ⒈近代(1840—1949) ⑴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服饰改革,出现中山装和(改良)旗袍 ——中西合璧的产物 近代服饰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转向 适体、美观、方便、平民化 ⑵特征: 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 …… ⒉现代(1949年以后)
20世纪下半叶,男女服饰发生了巨大变化。50—60年代中 期以列宁装 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改良后 的旗袍
改良旗袍:20世纪20年代 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 日常着装
三 十 年 代 的 旗 袍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 典之作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
民国上衣下裙
辛亥革命以后,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 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 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 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
30年代,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新郎穿黑色大礼服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60年代
5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的人终于又穿上了婚纱和西服
90年代以 后——现在的化 装技术可真没得 说,连最亲的人 也认不出来。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长 袍 马 褂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孙中山在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特 点的基础上设计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 表示国之四维(礼、 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 区别于西方的五权分 立(行政、立法、司 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 表示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民生)。 其四,兜盖为倒笔架 形,代表以文治国 其五,后背不破缝, 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 大义。
大义 其五,兜盖像笔架,寓意以文治国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下,全国 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 红装爱武装。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中餐 ①代表: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②西餐传入对中餐的影响: A、传入时间:19世纪40年代起。 B、对中餐的影响: a、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 饭桌。 b、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c、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 部分。
政府政策的推动
材料四
“ 1978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 积6.7 平方米,到1998 年人均居住面积提 高到了18.7 平方米,2006 年底达到27 平 方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衣食住行等 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据解读:改革开放30年》
经济水平的发展
材料五 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通过鸦片战争认识 中国的落后,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主张, 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列宁装、中山装、连衣裙
干部服
民国服装——中山装,还记得其中蕴含的政治理念吗?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我们都是中山装!
全中国人都穿中山装?
季羡林
末 代 皇 后 婉 容
溥仪与婉容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建国初南京有童谣唱道:一进堂屋亮堂堂, 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 穿的“列宁装”。
布 拉 吉
连 衣 裙
)
“嘿拉拉,拉拉,嘿拉拉,拉,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 红花呀。苏联老大哥呀,帮咱们建国家呀……”
由沿海城市到内地;以服务于上流 社会和时堂青年为主,对普通老百 姓影响不大;刺激相关民族工业产 生、发展;中西餐并行于世。
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大丰收
想吃啥,就买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你买不到!
三、居住建筑的演进
三、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的变迁
宫廷园林、深宅大院
中国传统建筑
毗连式房屋——中西合璧
1、原因 2、表现
婚姻风俗的变迁
丧葬礼俗的变迁 其他风俗的变迁
3、特点
婚礼服饰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 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婚礼服饰
清末传统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西 装 革 履
雷人的中西结合:民国时期结婚照
民国时期,很多有钱人家的婚礼都在教堂举行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服饰
60年代
70年代 5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服饰
追 悼 会 开 始 取 代 繁 琐 的 丧 葬 仪 式
拖着长辫子的西餐厅服务生
迷破 信除 封 建
位中 毕国 业第 生一 所 女 金子 陵大 女学 子, 大首 学届 五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 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 西餐馆 。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中西区别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 礼节 要求都存在明 显区别。
4.重要影响
(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 原料 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 西点 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住宅 四合院 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 租界 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 始大量出现。
典型特征。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等广
受欢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 改革开放 等
的影响。
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古代: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开始主张 婚姻自主 ,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四合院是北方地
区的典型民居。删繁就简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
记知识纲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 方便、 平民化 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子服饰:
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②西装在 鸦片战争 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③辛亥革命后, 中山装 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 ①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 旗袍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
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 (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 连衣裙 为
4.重要影响
(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 原料 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 西点 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住宅 四合院 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 租界 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 始大量出现。
典型特征。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等广
受欢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 改革开放 等
的影响。
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古代: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开始主张 婚姻自主 ,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四合院是北方地
区的典型民居。删繁就简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
记知识纲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 方便、 平民化 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子服饰:
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②西装在 鸦片战争 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③辛亥革命后, 中山装 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 ①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 旗袍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
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 (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 连衣裙 为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优质改良版)

1.中餐:四大菜系简介
我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长期以来,在某 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 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具有一定亲缘承 袭关系、菜品风味相近、知名度较高并为人们 所喜爱的地方风味流派,称做菜系。其中,鲁 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被称为 “四大菜系”,加上浙菜、闽菜、徽菜、湘菜、 京菜和鄂菜,即为“十大菜系”。
阶 段 表 现
鸦片战争 长袍马褂、 至民国 西装、中山 装、旗袍
新中国成 列宁装、连 立至改革 衣裙、绿军 开放 装、干部服 改革开放 异彩纷呈 至今
特征
变化的原因
中西合璧, 鸦片战争洞开中国国 新旧掺杂 门,人民的审美、思
想观念发生变化
政治性、 保守性, 朴素单一
中苏两国交好,严重 的个人崇拜,国家经 济的困难,扭曲的审 美观念
款式新颖,经济的发展,科技的 层出不穷 进步 ,思想的解放,
观念的更新
变化的原因
影响中国近代以来服ຫໍສະໝຸດ 变化的 主要因素有哪些?外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外来文化的传入。
内因:辛亥革命的推动;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影响。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简介 2.西餐的传入和影响 3.饮食变化的特征和原因
1.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化
旧习
婚姻包办 旧式丧礼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迷信活动
改变
婚姻自由 新式丧礼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破除迷信
2.近现代习俗变化的特征 删繁就简,移风易俗,从封建传统向 现代化演变。
3.影响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外因:西方新思潮的熏陶 内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 立、改革开放等重大社会变革的影响。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议一议: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变化的因素。 归纳:(外因、 内因)
旧习 婚姻包办 旧式丧礼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社交礼仪 迷信活动
改变 婚姻自由 新式丧礼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社交礼仪 文明时尚
特征:移风易俗、删繁就简。
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清末传统婚礼
五四前
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
③
议一议
国家政策在社会生活上的反映;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健 美 裤
牛 仔 裤
喇叭裤
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
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融入国际潮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代表性服饰: 异彩纷呈
服饰特征: 个性、大方、多样、时尚
① ② ③ ④
改革开放,思想解放;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外来影响;
•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中国近现代男子服饰的变化 • 长袍马褂—— 西服——中山装——列宁装
2、中国近现代女子服饰的变化 宽松肥大——旗袍(中西融合)——列宁装、 连衣裙——绿军装、干部装
长袍马褂
20 世 纪 上 半 叶, 仍 然 十 分 流 行 长 袍 马 褂,是 近 代 男 子 的 通 常 服 饰,拘 谨、保 守、呆 板、等 级 森 严
现 代 的 结 婚 照
丧礼的演变
给死者焚烧纸钱。
直系亲属披麻带孝, 在死者的坟前行跪拜礼。 地上的白色小棍是用来驱 鬼“哭丧棒”。
慈禧太后的葬礼
丧礼的演变
198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为刘少奇举行国葬和追悼会。
树葬
殡 仪 馆
公墓是规划出来供埋葬死者 之用的土地。墓穴的使用年 限最长为20年,2011年民政 部宣布公墓续租试点普遍先 续十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菜
浙菜 西湖醋鱼
符离集烧鸡
西餐
二、饮食方面
1、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
传统中餐四大菜系 西餐传入
中西餐并行于世
比较中西餐饮食有何区别?(讨论)
二、饮食方面
2、新中国成立后凭票购粮
◆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
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 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 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 棉花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 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 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内因: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剧变,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 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总的来说,近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是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相互交汇与碰撞的结果。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中式与西式、 半殖民地 传统与现代并存 半封建社会
朴素单调 政治色彩强烈 新颖大方 时尚个性
一边倒外交 文革时期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异彩纷呈
近现代服饰变化的趋势:保守、等级森严、单调
开放、美观、平民化、个性化发展
中国四大菜系
鲁 菜 川 菜 粤 菜
淮 扬 菜
中国其他菜系
闽菜
干烧鱼 湘菜 红煨鱼翅
3、改革开放后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1988年发起“菜篮子工程”
即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 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 篮子工程” 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 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三、住房方面
知识拓展:中国各地民居特色
江南民居
原蒙古包
草原蒙古包
陕北窑洞
北方四合院
三、住房方面
1、鸦片战争后,西式洋房开始出现, 中国的居室建筑出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传统建筑(北方)
中西合璧
欧式建筑
西式家具: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政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 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 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下,全国着装 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 红装爱武装。
改革开放后
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阶段
鸦片战争后至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 至十一届三中 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 会至今
表现
男:长袍马褂、 西装、中山装 女:旗袍的改良 列宁装、布拉吉 干部服、绿军装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在文革时期,那个政治挂 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 的人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 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 (1926年3月上海)
婚礼的演变
50年代和60, 70年代的结婚照是 差不多的。
本世纪—现 在流行个性婚纱 照。
90年代—现在 的化装技术连最亲 的人也认不出来。
20世纪初
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 综合中、西服装特点设计而 成,定名中山装
三民 主义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耻
义 礼
廉
祺袍的改良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勤俭节约、无私 奉献是50-70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50年代女性的又一时尚——布 拉 吉
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水葬,是一种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 土葬,是各个民族都实行过的葬法,汉族历行 土葬。迄今在某些少数民族和我国北方地区和 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实行 火葬,在商代,一些边远民族已经有火葬习俗。 后来,受佛教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火葬慢慢盛行。
树葬
清朝辫子
历史必修②
第 1 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清代官服标识
清代官服标识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变化及原因?
变化: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 原因:1840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
国人将西装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 一种中西合璧的穿着: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 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 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 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
天津大型安居工程——华苑小区
四、习俗风尚的变化
婚丧仪式的简化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社交礼仪的变化 女子受教育
特征:移风易俗、删繁就简。 但广大农村地区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
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清末婚礼
五四前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 的结婚照
★传统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民 国时已开始改革,恋爱自由、新式婚礼逐渐流
断发:
辛亥革命前, 仁人志士、青年学 生剪掉象征清王朝 的辫子,表示反对 封建专制的决心。
章炳麟
邹容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下 令剪辫、易服、放足。
一双绣花鞋竟不及一个巴掌 大,而最宽的鞋跟部分,也最 多不过一寸。
跪 拜
社交礼仪
称呼上: “老爷”“大人”
“先生”“同志”
作 揖
历法上: 农历 公历
并添加国庆、 元旦等新节日
见面礼: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
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
衣: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中西餐并行
住: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 习: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特征:中西合璧
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