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3 乡愁 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3.《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3.《乡愁》教案

3、乡愁教学设计(余光中)《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4课《安塞腰鼓》。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3.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领略安塞腰鼓的风采和魅力。

二、初读感知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解决。

2.指名分节读课文,了解学生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帮助学生正音。

)3.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就忘情了,没命了”、“每一个舞姿都使人站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

)三、理清层次(1)按照课文气势起伏,师生分工合作朗读课文。

(2)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分三段。

)一(1~4)安静的腰鼓。

二(5~17)激昂的腰鼓。

三(18~20)静寂的腰鼓。

(3)迅速浏览全文,找一找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并在下面画上波浪线。

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的安塞腰鼓”(板书: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也串起了此次腰鼓的表演。

想想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变幻的舞姿。

)四、学习“腰鼓表演前”的文字1.看,精彩的腰鼓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乡愁》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乡愁》精品教案

3.乡愁教学过程教学反思3乡愁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在艺术上的巧妙构思和韵律上的音乐美。

2.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精练,感受意象选择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深沉的爱国情怀,感受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一、导入新课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

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希望去追寻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深沉的苍凉去奔波。

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与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教学提示】可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读《乡愁》的视频文件导入教学。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2017年12月14日离世。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20多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1.自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说说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明确: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

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共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约停2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想象。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文学鉴赏的方法:如何鉴赏现代诗歌,如何从字里行间读出诗人的情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教师应提供具体的鉴赏方法,如反复朗读、细品词句、联系背景等,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练习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代诗歌中乡愁的主题、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乡愁》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乡愁在日常生活,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解读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具体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乡愁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以“乡愁”为主题的短诗。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乡愁》是一首表达对家乡思念之情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知识储备点: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机.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研习新课:(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四)课堂互动。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3《乡愁》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3《乡愁》教学设计

3 《乡愁》教学设计作者:余光中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读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

2、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自学探究的能力。

3、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思乡怀亲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换来推进抒情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柔美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下深刻领悟诗意与诗情。

2、加强诵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情绪和爱国情感。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讨论,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李谷一演唱的《乡恋》,大屏出示歌词:你的声音,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我的情儿,我的美梦,永远留在你的怀中。

明天就要来临,且难得和你相逢,只有风儿,送去我的一片深情。

2、学生思考:如果你觉得这首歌美,美在哪里?如果你认为这首歌不好,不好在哪里?明确:拟人手法的运用;通篇没有出现一个乡恋的字样,但处处充满深沉的思乡之情;反复咏唱;柔美的旋律等。

3、这首歌流行于八十年代中期,在此之前,台湾诗人余光中已经写了一首著名的怀乡诗《乡愁》。

二、走进作者1、大屏出示余光中头像。

2、请同学介绍,教师做补充。

三、诵读诗歌,品味意象和情感过渡:《乡愁》与《乡恋》有异曲同工之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一)诵读诗歌1、学生试读,体会感情。

注意:朗读中应紧扣哪个词语来表现呢?2、小组交流划分节奏,标记重音。

3、大屏出示划分的节奏,听示范朗读。

师生交流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忧郁深沉、失落、哀痛、惆怅等。

4、学生自由诵读,再次体会感情。

5、个别朗读,学生评价。

6、配乐,全班有感情的朗读。

(二)欣赏诗歌过渡:通过同学们深情的朗读,老师被你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情感所打动。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假如把此诗的标题改为《乡恋》,可以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一、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课,是一篇记叙文,作者为余光中。

本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外地工作时对家乡的思念与回忆,展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与向往。

本文话题广泛,情感真挚,文笔流畅,是一篇值得阅读的经典散文。

二、教学目标1.了解《乡愁》的作者、内容及文学风格;2.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3.学习如何运用描述、对比等写作手法描绘物象,唤起读者感情共鸣;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过程a. 导入导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预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1.由学生自己提出“乡愁”的含义,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对家乡的神往和思念。

2.让学生阅读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引导学生猜测全文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b. 阅读理解重点教授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如下:1.让学生细读文章,尽可能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和技巧。

2.教师进行文字分析,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以及主题句、段落大意。

3.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列举几个供参考:–让学生完成文章的精读和泛读,再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进行小组或个人阅读报告,让每个学生都能表现出个人风格;–让学生分别朗读重点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c. 课文扩展1.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的乡愁”为题的自由作文,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忆。

2.了解本地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体验乡村风光和文化氛围。

3.教师带领学生制作乡村手工艺品,让学生了解、感受乡村民俗风情和传统手工艺技能。

d. 课后作业1.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本文的感受和看法;2.将课文整理成阅读笔记,包括自己的思考和问题;3.阅读其他记叙文,分析其写作特点和技巧。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乡愁》的诗歌内容和主题,掌握诗歌中的生字新词,学习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感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家庭情感的珍视。

教学重点:诗歌中对乡愁情感的细腻描绘和深刻表达。

学生对乡愁情感的体验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乡愁情感与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以其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乡愁情感的深刻表达著称。

教学准备:《乡愁》课文PPT课件,包含余光中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不同年代的邮票、船票等,以及与家乡相关的景象。

学生作业本、笔、情感体验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乡愁”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与乡愁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乡愁在文学中的表现。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乡愁主题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余光中的生平和《乡愁》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诗歌:请几名学生轮流朗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诗歌中的生字新词,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讨论诗人对乡愁情感的表达。

深入探讨(15分钟)1. 诗歌手法: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使用比喻、排比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2. 情感体验: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诗人的乡愁。

互动活动(20分钟)1.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乡愁情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表达对家乡的眷恋。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乡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表现形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3课乡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3课乡愁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的喜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反思和总结,力求让每一节课都能成为学生们的美好回忆。同时,我也期待看到学生们在诗歌的熏陶下,成长为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深入理解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探讨了乡愁的多样性和深刻性。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份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用诗歌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如果对课程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乡愁》这首诗,我感到非常欣慰。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乡愁这个主题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他们在讨论中展现出的源自情和思考,让我看到了诗歌教学的价值。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问题。首先,对于诗中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我意识到,可能需要通过更多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一修辞技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引入更多贴近生活的比喻,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比喻的魅力。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显得不够积极。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不够浓厚,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为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中,引入一些与乡愁相关的有趣故事或现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达欲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词创作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乡愁,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这个主题的深刻理解。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诗歌的形式和韵律掌握不够熟练。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诗歌基本知识的讲解和训练,提高学生们的创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乡愁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过程和方法:沉潜涵泳,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思乡深情,增强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仿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有许多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走进乡愁的情感世界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hào 《黄鹤楼》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1950年到了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海外,因此,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读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语调、语速、节奏、重音、押韵等;赏析诗歌:再现意境,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朗读诗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四、合作探究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2.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五、赏析诗歌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2)、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忧愁?这四节诗之间是什么关系?3)、诗人把思乡之情寄托在哪几个具体事物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小时候——母子分离——邮票长大后——夫妻分别——船票乡后来啊——母子死别——坟墓愁而现在——与大陆相隔——海峡1、全诗是按时间顺序组织安排的。

这四节诗层层深入,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对祖国的思念。

同时表达了诗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2、采用比喻将抽象的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上。

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思考: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小时候邮票故乡之思长大后船票托物言志逐后来坟墓层现在海峡推进家国之情《乡愁》这首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体现在哪里呢?1、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自由诗的特点。

2、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与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总结全诗1、反复朗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乡愁。

2、理解本诗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抽象情感的写法。

六、讨论探究:1、乡愁是凝重、浓烈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乡愁浓缩于四个程度轻的对象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

2、下面是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学习这首诗,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同: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异: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仿例造句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

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例: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的血管,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妈妈眼中的深情,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4、诗歌欣赏《乡愁四韵》余光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5、问题研究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

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七、拓展阅读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舟子的悲歌》)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当我死时》)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乡愁四韵》)我是神经导电的大陆/饮尽黄河水也不能解渴/扪着脉搏,证实有一颗心还没死去/还呼吸雷雨的空气/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

(《敲打乐》)八、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乡愁小时候邮票故乡之思长大后船票托物言志逐后来坟墓层现在海峡推进家国之情教学反思语文课件之家https:///?spm=a230r.7195193.1997079397.2.nXmCL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必背内容1、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5、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 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