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检测试题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检测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检测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检测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

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

”材料揭示了A.分封制的巩固 B.宗法制的影响 C.宰相制的实行 D.内朝制的推行2.秦皇、汉武、宋祖均被认为是比较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是因为他们都A.提高丞相地位B.重视儒家思想C.强化中央集权 D.大力发展工商业3.周礼规定,天子三架编钟三面摆置,诸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一架编钟一面摆置。

这表明西周时期A.分封制度瓦解 B.音乐教育普及C.冶铁技术发达 D.等级制度森严4.《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把民众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各自聚居在固定的区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实行重农抑商 B.按职业来划分管理C.实行社会等级制度 D.实行郡县制5.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

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

其目的都是A.巩固中央集权 B.承认土地私有C.发展商品经济 D.抑制诸侯势力6.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

由此可见这主要为了说明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封建皇权至高无上7.东汉政论家仲长统在《昌言》中指出:“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

”这一记载可以说明西汉初期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实现了选贤任能C.实行了分封制 D.强化了郡县制度8.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 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

”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皇位世袭制9.(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版必修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版必修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代中央机构;明代内阁与清代军机处的设置1.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任免方式不同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答案B解析“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明显不符合分封制的特点,由此可排除A、C、D三项,故答案选B。

2.“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

"《国语》里的这一记述表明卿大夫()A.在所处的诸侯国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由所在诸侯国的国君考察其才德而任命C.在其“家”内,世代掌握所属都邑的军政大权D.是西周、春秋时国王、诸侯及士所分封的臣属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卿大夫的等级低于诸侯国国君,再者,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不正确;卿大夫也按嫡长子继承制,不是国君依才德任命,故B项不正确;卿大夫的等级高于士,不是士的臣属,故D项也不正确。

据“昼讲其庶政”、“夜庀其家事"等信息,C项符合题意。

3.张老师讲解下列知识结构图时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A.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的内部的森严等级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答案B解析图示反映的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项是分封制的作用,排除;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便于皇帝直接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B项正确;C项反映的是汉初的局面,排除;D项所述符合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举措,不符合秦朝,排除。

4.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含解析)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含解析)岳麓版

单元质检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商朝前期,龟甲占卜所问巨细无遗,包括祭典、任免、征伐等大事公事,及疾病、生育等小事私事;而后期则仅及于祭祀、田猎征伐等例行公事大事。

前期由贞人选卜问内容,宣布占卜结果;后期则由商王自选卜辞内容,甚至自己判断吉凶。

这反映出商朝( )2.(2020福建莆田三模)卫国为殷商故地,周初分封卫国时,周公命始封君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予其杀”,而对殷商遗民,则“勿庸杀之,姑惟教之”。

据此可知,周初( )3.(2020广西桂林一模)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

这一做法旨在( )4.(2020河北唐山一模)有学者认为,周平王东迁以后,王政衰微,霸政迭兴,甚至“陪臣执国命”。

然而,这既不能证明西周分封制造成了城邦民主制,也不能证明专制程度的减弱。

相反,正是经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中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该学者认为西周时期( )5.(2020广东茂名二模)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评价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封建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藏书》6.(2020辽宁沈阳一模)据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到泰山,举行封禅大礼;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曾率大臣及军队到黄帝冢,举行祭祀之礼。

由此可见,这些“礼”有利于( )7.(2020山西运城二模)汉初刘邦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

后经过一系列斗争,收回并撤销大多数异姓封国,遂定“白马之盟”,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8.(2020重庆南开中学月考)顾炎武称:“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评估检测含解析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评估检测含解析

单元评估检测1(时间:45分钟满分:66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某某模拟)周初,武王把最得力的辅臣召公、尚父周公等分封在王畿四周及戎夷附近的边境地区,让他们在封国内建军守土,让这些封国的军队抵御异族的侵扰。

从边境到镐京王畿之间,四周封国数百,形成多重封国屏障。

这表明西周实施分封制是( ) A.奖赏开国功臣的客观要求B.藩屏王室的政治需要C.效法殷商分而治之的必然D.社会生产状况的反映【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武王建立屏障的目的是“在封国内建军守土”“抵御异族的侵扰”“形成多重封国屏障”,这表明西周实施分封制是为了藩屏王室的政治需要,故本题选B 项;从材料来看,分封制有奖赏开国功臣的信息,但是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项;殷商在统治上是分而治之,但是从本材料的信息来看,不明确,故排除C项;材料是从政治上分析分封制实施的目的和效果,不能说其是社会生产状况的反映,故排除D项。

故选B。

【答案】 B2.(2020·某某名师联盟一模)有学者认为“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

”这一创造的作用体现在( )A.确保了宗法制的实施B.容易造成君权的高度集中C.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材料“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排除A项;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C两项。

【答案】 D3.(2020·某某六市第二次联考)商代统治者事事必问鬼神,以至于每事必占卜,而周代统治者更加重视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礼制和人的主宰性。

2013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历史岳麓必修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检测(附答案)

2013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历史岳麓必修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检测(附答案)

单元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2011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发起2011“启发原创心灵,相约《论语》一百”大学生公益夏令营活动。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次数达109次之多,这能说明()。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B.孔子注重“仁义、仁慈”C.“仁”的思想在当时成了主流D.统治者比较重视“仁政”2.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有()。

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晋姬姓贵族山西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齐功臣山东东北部一带燕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同姓诸侯多被分封在经济富庶地区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4.我国古代历史上,对于用人历来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一个是“任人唯贤”。

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任人唯亲”的是()。

A.郡县制B.科举制C.宗法制D.察举制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

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A.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6.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

若以此为论文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论点是()。

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B.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D.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7.政体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也叫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过关检测 -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过关检测 -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过关检测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某某某某质检)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

这表明(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解析:选A。

“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体现的是神权。

“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A项正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是指最高统治集团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民本色彩是以民为本,而材料反映的是“民事”与“神事”相结合,故C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信息,故D项错误。

2.(2016·某某六市联考)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春秋时鲁晋两国就不可通婚,秦晋两国却世为婚姻。

“喜结秦晋之好”目的是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

从政治角度看,他们这样做(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D.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解析:选B。

周王是天下共主,没有制度“监督周王的权力”,故A项错误;“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表明宗法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故B项正确;婚姻关系不仅仅是嫡长子才有,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故D项错误。

3.(2016·某某某某高三模拟)某某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某某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解析:选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鲁国和齐国历史基本相同,故A项错误;鲁国是姬姓王国,齐国是功臣,某某简称鲁而不是齐,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孔子受到历代推崇与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测试 岳麓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测试 岳麓版

必修一第一单元一、选择题(第小题2分,共40分)1.“宗者,尊也。

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这反映了宗法制( ) A.强调血缘纽带B.重视尊卑贵贱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D.有利于凝聚宗族【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尊”字。

血缘关系也有亲疏之分、尊卑贵贱之别。

【答案】 B2. 坐落在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这种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C.皇帝制度 D.王位世袭制【解析】注意题干中“供奉和祭祀祖先”信息。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确立起来的逐步形成对祖宗的顶礼膜拜。

【答案】 B3.依据宗法制的原则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齐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 A.周王 B.齐国国君C.卿大夫 D.士【解析】按照宗法制的规定,齐国国君相对周王而言是小宗,但在齐国,他却是大宗。

【答案】 B4.(2009年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查)“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继续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

”材料中的“选拔制”是( ) A.先秦的世袭制B.汉代的察举制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解析】根据“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可以判断这里的“选拔制”是形成于隋代完善于唐代的科举制。

【答案】 D5.(2009年广东省高三第三次六校联考)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一时期应是( ) 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基本确立了中国的版图,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中国民族基本形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应是秦汉时期。

【答案】 C6.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测试必修1单元检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测试必修1单元检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历史岳麓版必修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

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姒笑一场。

”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嫡长子继承制D.世袭制2.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A.嫡长子继承制B.礼乐丧葬制C.婚娶联姻制D.功臣分封制3.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在本质上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4.“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3 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其主要原因是()A.保证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B.保证了王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C.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D.有利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5.下图为《中国政治制度史》封面,该书对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

下列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在该书不会出现的是()A.王位世袭B.等级森严C.有浓厚血缘色彩D.中央高度集权6.《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朝议裁决B.集权独断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庭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责细化,各负其责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8.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5、6、7、8、9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永州一模)西周时期,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均制定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其主要目的在于( )A.扩展周的统治范围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C.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D.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解析:D “……规则和仪式……音乐”指的是礼乐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表明礼乐制度要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所形成的等级,D项正确。

A、B两项指分封制的目的;C项是宗法制的目的。

2.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

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解析:A 与晚辈相比,长辈住房拥有较大的进深和较高的台基,是因为在家族血缘关系中长辈地位高于晚辈,这一现象体现了浓厚的血缘等级色彩,是古代宗法制度在家庭关系中的反映,故A项正确。

传统家庭成员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故B项错误;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古代小农经济封闭性特点,但题干说的是四合院中家庭成员居住情况,C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家庭中的男女地位,故D项错误。

3.(2014开封二模)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解析:A 材料体现了鲁国国君朝贡“天下共主”周王的次数远远低于齐国、晋国,说明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反映了西周的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非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

4.(2014福建质检)秦朝设官有职、爵、秩之别。

职为官员实际职务;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沿用战国二十级军功爵;秩表示官员俸禄等级高低,以石为计算单位。

这一规定( ) A.保护了贵族利益 B.规范了官员行为C.维护了官僚政治D.扩大了地方权力解析:C 秦代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A项错误;材料是对官员职务、奖赏、俸禄的规定,不属于规范官员行为,也体现不出地方权力的扩大,故B、D两项错误;材料中的“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说明官员任命不是靠血缘,而且官员有职务及俸禄,体现的是维护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

5.(2015大同月考)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

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

其目的都是( )A.巩固中央集权B.承认土地私有C.发展商品经济D.抑制诸侯势力解析:A “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是为了消除六国贵族的势力,巩固统一;“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管理,其共同目的都可概括为巩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及商品经济内容,故B、C两项错误;秦始皇没有分封诸侯,所以说不上抑制诸侯势力,故D项错误。

6.(2014武汉质检)“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B.西汉的郡国制C.唐朝的藩镇D.元代的行省制解析:B 根据所学,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郡县与封国犬牙交错,与材料信息吻合,可以判断B项为正确选项。

西周无郡县,唐朝、元代无封国,故A、C、D三项错误。

7.黄仁宇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隋唐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B.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解析:A 秦汉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完善,三省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故A项正确。

B项不符合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故B项错误;C 项是三省六部制的表象,不符合题干要求,故C项错误;打击士族门阀势力的主要是科举制,故D项错误。

8.《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出现《政府奏议》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解析:D 由材料“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可以确定时间为北宋时期,由材料“垂八十年”“官壅于下”“夷狄骄盛”等可以看出是北宋承平日久,集权措施导致的积贫积弱弊端显现出来。

所以选D。

9.有学者认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脱胎于汉魏以来察举制度的母体之中的。

二者的渊源关系表现在( )A.体现才能惟上的原则B.体现择优选拔的原则C.体现程序公平的原则D.体现平等竞争的原则解析:B 察举强调“选贤任能”的原则,强调候选人在某一方面的优秀素质,而不完全考虑其家世、身份或者特权,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继承这一原则,故B项正确。

察举制度除才能之外还重视品行,科举制度则分数惟上,故A项错误;察举制下,举荐之人的主观性很强,不能保证公平、平等竞争,故C、D两项错误。

10.(2014焦作检测)明清时期,文忌之多,文网之密,文祸之惨,株连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

致使众多文士学人不敢轻谈时事与政治,埋首经籍,“为考证而考证,为经学而治经学”。

有位老臣梁诗正积数年之经验曰:“不以字迹与人交往,无用稿纸亦必焚稿。

”这句话体现了一位老臣的战栗之情。

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黑暗没落B.人际关系紧张C.君主专制之毒D.儒学独尊的地位解析:C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文字狱的历史现象,文字狱是明清时期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的体现,体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这是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

A、B两项是题干材料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故A、B两项错误;汉代时期儒学取得独尊地位,故D项错误。

11.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军机泄露B.维护君主权威C.提高行政效率D.减少决策失误解析:B 军机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的产物,军机大臣参与军国大计,但是皇帝掌握决策权,朝廷做出这样的规定,直接目的是防止军机泄露,但是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权威,故A项错误,B项正确。

C、D两项显然与该规定无关,故C、D两项错误。

12.(2014黑龙江模拟)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

这种趋势表明( )A.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B.内外朝相互制衡C.宰相成为权力中枢D.君主专制的强化解析:D 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指皇帝的近臣逐渐边缘化,启用级别较低、较亲近的人员参与决策,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8分,14题24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

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

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

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材料二 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

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

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

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0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10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8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

第(1)问材料一主要讲述了早期国家(西周)官制的产生及官员的职责,结合所学对比分析秦朝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混乱,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废除丞相导致了政治黑暗,原因据二者的身份地位(朱元璋为封建专制君主,黄宗羲为进步思想家,主张限制君权)分析。

第(3)问据材料三关键信息地方督抚“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改革先从地方做起”,结合所学知识从晚清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

答案:(1)变化:由西周的按血缘关系世袭贵族担任中央官职,变为秦朝时中央官僚由皇帝任命,职业官僚制度产生;由西周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变为秦朝时中央的三公分工职权分明。

(10分)(2)朱元璋: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混乱,因为他认为容易出现丞相专权,威胁君主专制权力。

黄宗羲:明朝废除了丞相导致了政治的黑暗,因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废除丞相不利于制约君主权力。

(10分)(3)影响:促进洋务运动和近代工业的兴起;削弱专制集权统治;促进了社会变革。

(8分) 14.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