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专题《气象物候》(第2课时)练习(无答案) 苏教版
苏教版语文九上专题气象物候同步测试(2)

苏教版语文九上专题气象物候同步测试(2) 语文《专题・气象物候》练习阅读“专题・气象物候”,完成以下题目。
一、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分别给“物候”和“物候学”各下一个定义。
物候:物候学:二、阅读《看云识天气》,做题。
1、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⑴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⑵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3、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4、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5、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 6、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喻体:相似点: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喻体:相似点: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7、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
”⑴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专题《气象物候》练习 苏教版

《气象物候》练习一、诗歌默写(4分)1. 晓战随金鼓,。
2.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月黑雁飞高,。
4. ,正是河豚欲上时。
5. ,山寺桃花始盛开。
6.为君持酒劝夕阳,。
7. ,乱红飞过秋千去。
8.东边日出西边雨,。
二、阅读短文,回答题目(11分)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唐白居易(乐天)15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古原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播开来。
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特点;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
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柳暗花明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
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
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

知识沈括错评咏花诗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自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某某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自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起自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自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
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诗歌中的春夏秋冬诗中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夏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诗中秋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专题《

专题气象物候基本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积累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谚语。
2. 能够读懂古诗,品读关键诗句,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
提升目标: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品读关键诗句,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
教学难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一、默一默能合上书本,默写下列词语,并能给加点字注音。
峰峦.点缀.轻盈.绫.纱河豚.大雨倾.盆丝丝缕缕.piān然yùn育销声nì迹风雪载.途草长莺.飞蒌蒿..二、读一读1.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在书中划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将影响物候的因素写在下面。
2.阅读《看云识天气》,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
设计目的: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完成基本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预设:学生基本能从文中选出相关语句,师生互相补充。
三、想一想1.阅读《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找出文中能够体现物候知识的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积累。
设计目的:继续解决基本目标1及提升目标,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积累关于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
预设:如文中一些表现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
追问: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预设:如找到第6段的过渡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然后引导学生在下文概括提炼信息。
四、练一练古代诗词中常写到梅雨。
仔细阅读下面三首诗,请你归纳出我国各地入梅时间的基本规律。
(1)《梅雨》,柳宗元作于广西柳州。
“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注:小春,指农历三月。
(2)《梅雨》,杜甫作于四川成都。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注:南京,指当时的成都。
(3)《舶趠风》,苏轼作于浙江湖州。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学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学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8847532b7360b4c2e3f649b.png)
专题——气象物候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目标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谚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学法指导1.温故而知新,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新课。
2.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注重整体感知,不要拘泥于细部的分析。
3.学会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相关链接【说明文的知识】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4、说明语言:平实说明准确性、科学性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知识预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参考答案】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
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课堂探究学习《看云识天气》一、导入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
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
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
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明确: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第1课时)练习(无答案)苏教版

专题气象物候(第一课时)
一、默一默
二、读一读
1.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在书中划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将影响物候的因素写在下面。
2.阅读《看云识天气》,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
三、想一想
1.阅读《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找出文中能够体现物候知识的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积累。
2.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3.课堂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等)
四、练一练
古代诗词中常写到梅雨。
仔细阅读下面三首诗,请你归纳出我国各地入梅时间的基本规律。
(1)《梅雨》,柳宗元作于广西柳州。
“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注:小春,指农历三月。
(2)《梅雨》,杜甫作于四川成都。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注:南京,指当时的成都。
(3)《舶趠风》,苏轼作于浙江湖州。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
惊飘簌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
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
”注:三时,指夏至以后的十五天,时当农历五月。
【最新整理】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最新整理】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目标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谚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学法指导1.温故而知新,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新课。
2.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注重整体感知,不要拘泥于细部的分析。
3.学会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相关链接【说明文的知识】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4、说明语言:平实说明准确性、科学性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知识预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参考答案】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
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课堂探究学习《看云识天气》一、导入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
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
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专题《气象物候》课件2苏教版

品味语言
三、写“积云”变化(biànhuà)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 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 用 词 准 确 (zhǔnquè) 又 不 雷 同 , 准 确 (zhǔnquè) 地 说明了变化速度之快。
四、为了说明如何(rúhé)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 哪些说明方法?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形象地说 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jī yún)的 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jī yún)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第二十三页,共29页。
(2)运用(yùnyòng)拟人的手法:
高层云 像毛玻璃
雨层云 布满天空 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它向前推进 (tuījìn),天气将 转阴
它预示将要下雨 或下雪
连绵不断的雨雪就 要下降
马上就会下暴雨
第二十一页,共29页。
阅读第六节,完成(wán chéng)表格:
名称 云 彩 情 况 天气情况
晕 华
虹
霞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fēicháng)生动、形象。请 再认真研读第二部分内容,找出文中形象生动的语句加 以评析。 (1)运用贴切(tiēqiè)的比喻:
第二页,共29页。
了解气象物候(wùhòu)的概念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 风、闪电打雷(dǎ léi)、结霜、下雪等气 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zhíwù)或非生物受气候和 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zhíwù)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 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 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气象物候(第二课时)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默写四首古诗:
二、读一读
反复诵读四首古诗,读懂各首诗的内容。
三、想一想
1.找出各首诗中有关物候描写的诗句,说说这些物候现象分别表现了哪个季节的特征,并分析这些物候现象形成的原因。
2.课堂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等)
四、练一练
1.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2.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
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2分)雁: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葛天民《迎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雁:
燕:
五、课后作业
搜集资料,选择题目,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
题目举例:
从古代诗文看地区之间的物候差异
从古代诗文看古今物候的变化
试谈物候和天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