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家级非遗“泸州分水油纸伞”的“生产性保护”
泸州分水油纸伞文化

外轮元素提取不同的轮廓 有不同的寓意,通过运用 手法来创造出新的视觉形
象
-
谢谢欣赏
主讲:xxx
17
-
目录
Contens
1 历史文化 3 文化寓意
2 传统工艺 4 元素提取
2
PART.1
历史文化
泸州分水油纸伞 泸州油纸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明末清初,距今已有接近四百 年的历史。其前身是著名的泸 州"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精 湛,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
分水油纸伞的伞面材料采用手工削制的竹条作为伞骨,轻巧坚固;伞面则采用手工绘制的 丝绸,精美细腻。其中传统制作技艺被专家誉为"中国传统伞艺的活化石
PART.3
文化寓意
分水油纸伞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工艺品,其寓意和象征意义深远而丰富。首先,分水油纸 伞的伞形为圆形,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着美满、团圆和和谐。因此,分水油纸伞常
常被视为吉祥之物,用于庆祝团聚和喜庆的场合
文化寓意
分水油纸伞的图案也是寓意丰富的元素之一。伞面上的图案通常包括花鸟、山水、人物等 ,这些图案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例如,花鸟图案象征着美丽和自由,山水图案 代表着高雅和隐逸,人物图案则传达了传统美德和智慧。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 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PART.4
元素提取
伞面图案是分水油纸伞 的重点。在设计图案的 色彩搭配和构图布局应 经过精心设计,才能有 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 术感染力。可以注重图 案的线条、色彩和构图 等方面的细节,通过模 仿和借鉴来创造出新的
视觉形象
油纸伞的元素提取可以注 重其伞骨、伞面、伞柄和 伞帽等部位的材质特点和 加工方式等方面的细节, 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和设计 手法来创造出新的视觉形
保护传承油纸伞的现实意义

保护传承油纸伞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油纸伞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油纸伞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从文化传承、艺术欣赏、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阐述保护传承油纸伞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传承
油纸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传承和保护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护传承油纸伞,可以保留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艺术欣赏
油纸伞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手工艺品,其制作工艺精湛,图案精美。
保护传承油纸伞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促进艺术交流与合作。
四、经济发展
油纸伞作为一种具有市场潜力的手工艺品,其保护传承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发展油纸伞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效益。
五、文化遗产保护
油纸伞作为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传承对于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护传承油纸伞,可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六、结论
综上所述,保护传承油纸伞具有文化传承、艺术欣赏、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油纸伞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油纸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川 赣油纸伞产区调研报告

三、泸州分水油纸伞活态传承路 径探析
1、强化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泸州分水油纸伞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为其传 承和发展提供保障。例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和推 广;对传统油纸伞制作技艺进行全面普查和保护;鼓励企业或个人投资,推动油 纸伞产业的发展。
2、培养传承人才
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川 赣油纸伞产区调研报告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四川油纸伞产区 调研
03
三、江西油纸伞产区 调研
04 四、建议与措施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油纸伞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其制作技艺的独特性和美 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这一技艺的保护和传 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四川和江西两个主要油纸伞产区的实地 调研,探讨当前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二、四川油纸伞产区调研
四川油纸伞以其细腻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在四川的实地调研中, 我们发现,尽管这一传统技艺在当地仍保持着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同时也面临着 诸多问题。
首先,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油纸伞生产过程已显得过于繁琐, 导致部分年轻人对学习这一技艺的热情不高。其次,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企 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采用劣质材料和简化工艺,严重影响了四川油纸伞的品质 和声誉。
4、打造品牌形象
通过品牌形象的打造,可以提高泸州分水油纸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 注册商标和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品牌的形象和价值;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利用互 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力;与知名设计师合作,推出限量版产品, 吸引更多消费者。
5、促进社会参与
泸州市:留守儿童寒假学伞艺“种”清廉

龙源期刊网
泸州市:留守儿童寒假学伞艺“种”清廉
作者:
来源:《廉政瞭望》2019年第02期
今年寒假期间,在江阳区纪委监委的组织下,不少留守儿童纷纷进入该区廉政文化基地内学习刮青、穿线、上色等油纸伞制作技巧,在丰富留守儿童寒假生活的同时,让其在动手动脑中感受该市特有的“拿好伞、挡风雨、走正道、做好人”的伞骨文化,从小根植“要正要直、防蛀防腐”的做人理念。
据介绍,“分水油纸伞”2007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400余年的制作历史,被專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伞面寓意“遮风挡雨防腐拒变,风雨见证奉献精神”,已成为该市开展廉洁教育的一大载体。
(刘传福、易路勇)。
油纸伞的发展历史及其生产性保护过程中的思考

油纸伞的发展历史及其生产性保护过程中的思考作者:李丹余运正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8期摘要:油纸伞这一传统手工艺发展到现代,见证了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的更迭,在此过程中工匠们心手合一的技艺在不同历史时期赋予了它不同的社会意义。
本文试图梳理油纸伞的发展历程,并审视油纸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艰难处境,以期为祖国优秀民艺在现代语境下的活态传承与嬗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油纸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一、油纸伞发展简述甲路油纸伞是我国古老的手工艺,是中国的传统雨具。
伞具的产生源于日常生活的遮风挡雨的需求,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发明了植物编结的“笠”,用来阻挡雨水。
后来有发展成为安装了把手的“簦”,这种结构科学实用,只是还未运用开关技巧,“簦”是伞具的雏形。
春秋时期,在“笠”、“簦”的基础上,出现了用木、羽毛及布来制作“盖”。
战国时期,盖的制作技艺非常精湛,出现了车盖、华盖、曲柄盖(见图 1)等各种形式.这一时期的“盖”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其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
“盖”还能彰显权势,为皇家贵族专用,还未在寻常百姓家普及。
(见图2)汉朝造纸术发明后,伞具在材料上有了新突破,用纸代替布,这样更容易方便携带使用。
出现了真正的“油纸伞”。
为了区别于皇家仪仗用品,民间使用的这种雨具称之为伞,而非盖。
唐朝达到鼎盛,形成独特的风格,可以根据不同使用需求制作出各种专用伞具,制伞行业内呈现出专业化、精细化的特点。
宋代是世俗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日常手工艺品在社会上大量普及。
同时,造纸业的昌盛也从促进了油纸伞的制作发展。
南宋都城临安是油纸伞主要生产基地,其地理位置盛产竹、纸及桐油,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
如宋《清明上河图》中的各种用于货郎、铺面的特制大伞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小的油纸伞。
油纸伞至明清时期无论工艺还是经营都发展非常成熟,己经完善的制作技艺及丰富的种类广泛在各地普及。
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便起源于明末清初,另外清末甲路制伞艺人张龙盛最为出名,相传一直沿用的竹制伞键(俗称:虎尾键)就是他发明的。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为例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泸州分水
油纸伞制作工艺为例
赵雅雯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23()3
【摘要】该文作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为分析视角,选择泸州分水油纸伞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视觉思维的可视化设计原则,分模块分析设计其制作工艺,通过梳理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信息可视化的设计原则、资料框架搭建、文化内容,探
究其文化内涵,将信息数据转化为符号语言,探寻泸州分水油纸伞独特的文化价值,期望可以帮助大众了解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通过信息可视化的方式使非物
质文化遗产焕发生命活力,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数字信息化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赵雅雯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四川泸州油纸伞为例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以泾县油纸伞视频制作
为例3.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再生策略研究——以泸州分水油纸伞为
例4.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以北塘飞钹为例5.4C理论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策略研究
——以泸州分水油纸伞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泸州分水油纸伞

泸州分水油纸伞作者:彭煦任泽娟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1期摘要:泸州分水油纸伞走过了四百年,是国内最为著名的红伞产地之一,精湛的手工,传统的技艺,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使得泸州分水油纸伞2008年正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虽然曾经面临走向泯灭的边缘,在“非遗”的保护下,泸州油纸伞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展现其惊人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文化起源;艺术价值;传承技艺随着21世纪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如何保护好世界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值得世界各国都应尤为关注的重大问题。
2004年,我国政府正式加入了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立即开始着手制定我国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自此我国“非遗”保护的序幕正式拉开。
其中,泸州分水油纸伞作为第二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深深地吸引了人们。
1 泸州分水油纸伞的文化起源中国制伞历史悠久,相传鲁班的妻子云氏是发明伞的第一人,春秋末年,中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年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鲁班妻子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于是她试将竹子劈成细条,并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像建筑中的“亭子”,此物收拢如棍,张开似盖。
这即是伞的雏形,最初多以羽毛、丝绸为原料,价格昂贵,一般劳动人民大多没有购买能力,自从东汉蔡伦发明了纸以后,便出现了通过在伞纸上刷桐油防水的油纸伞,许多文人雅士为遣情怀也会在上油前的伞面上题诗作画,因此也就进一步促进了油纸伞的出现。
据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以分水岭所制最佳,原有美美,现有六福,工作益精巧。
” 最早泸州油纸伞在清代曾为“贡伞”,直到清中后期才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颜色主要以红色为主。
20世纪初,一代油纸伞制作大师泸州人许桐生,创立了“许桐生老伞铺”字号,将油纸伞制作的技艺推向了巅峰。
而分水油纸伞正是承袭并发展了许桐生大师的传统技艺,不但继续制作工艺考究的红纸伞,并开发了手绘伞工艺,此时的分水油纸伞真正意义上从原本的遮阳遮雨的生活用品演变成为集工艺与文化于一体的生活艺术品。
泸州分水油纸伞作文【小学六年级800字】

泸州分水油纸伞泸州分水油纸伞厂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
关于油纸伞制作的历史,据专家考证,至少在明清两代,分水岭乡已广泛制作和使用油纸伞了。
发展历史该油纸伞厂起源于明末清初,它生产制作的历史与泸州老窖差不多。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的“黄金时期”。
在那时,它的大小分厂有100多家,主要以生产雨具“大红伞”为主。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钢架伞的普及,它的方便、实用,渐渐胜过了油纸伞,大多生产油纸伞的商家纷纷行,只有为数不多的人仍在生产。
渐渐地,国家壮大了,人们意识到了油纸伞的丰富文化内涵,喜欢油纸伞的人越来越多,分水油纸伞厂慢慢走向了光明大道,走向了复苏。
据泸州史学界的广泛说法,分水岭乡油纸伞厂的造伞工艺的使用和传承,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制作工艺历史起码四百年以上。
2007年4月5日,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的“油纸伞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话说泸州油纸伞话说,清朝后期太平天国的时候,在乐山大渡河的船上,有一位武士,他的背上背着一把印有“羽翼王府”的大红伞,当他将伞打开,四个字即刻消失,但又出现了“泸州制”的图章。
船上的官员发现后,怀疑他是翼王石达开,就立刻奔告官府。
当衙役追来捕捉时,他已经逃得杳无音讯了。
很快,这个故事就传遍国内,人们都说,泸州红伞能保佑好人一生平安、化凶为吉,因此,泸州红伞又引起了一波购买热潮。
制作工艺油纸伞的伞骨,是选用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它的韧性大、弹力强,并经过防霉、防蛀等处理。
伞面选用特质手工棉纸,并在伞面上刷了一层特质熟铜油,能保证一把油纸伞反复撑收3000次不会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会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走不会变形。
伞面的手工绘图更为精巧,如花鸟、人物、风景等,都是人工一笔一划所描绘的。
就是手艺娴熟的老师傅,也得用十多天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一把油纸伞。
泸州分水油纸伞,是国家工艺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相信他在不久的将来,会绽放得更亮、更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9
文|彭 煦
浅谈国家级非遗“泸州分水油纸伞”的“生产性保护”
摘要: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泸州分水油纸伞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钢架伞与布伞的普及,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本世纪初,泸州分水油纸伞被纳入企业集体生产,建立完整的艺人谱系,制作工艺得到传承,并以市场为主导,应需而变产生了新形式,开始焕发生机。
这种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实现油纸伞技艺传承的方式,正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模式。
因存在艺人队伍老龄化、产业化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油纸伞的传承遭遇诸多危机,急切需要认真解决和破解。
关键词:泸州分水油纸伞;传承危机;生产性保护
一、“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生产性保护”。
刘魁立认为“以生产性方式对部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不仅是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方法,甚至还是唯一可行的保护和传承方法。
”这一认识逐渐被认同并深化,2012年文化部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定义为:“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泸州分水油纸伞作为入围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已成行成市,但自1970年代以来,由于钢架伞与布伞的的普及,油纸伞逐渐被实用方便的钢架伞所取代,致使油纸伞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本世纪初,在旅游市场与新古典主义的兴起下,油纸伞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喜欢油纸伞的人越来越多,泸州分水油纸伞被纳入企业集体生产,构建起了以毕六福为主的六代传承人谱系。
这种实现油纸伞技艺传承的方式,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践模式。
而“生产性保护”的实质就是生产,通过生产产生经济效益之后,才能够有一定的资金对保护进行支持,只有保护好了这些非遗项目,才能够真正让非遗文化的精髓植入产品中,才能让其长久的传承和存活下去,实现传承和经济的双赢。
所以,要想保护和传承分水油纸伞,必须要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道路。
二、泸州分水油纸伞产业的传承危机1、工艺传承后继乏人
从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现状来看,虽然熬制桐油、烘伞、调制油墨等核心技艺有专门的师徒传承继承人,可以保证工艺传承。
但目前在分水油纸伞厂,大部分工匠多为中老年人,大多数年轻人以制作报酬太低、没有发展前途等为借口,拒绝学习油纸伞工艺制作,这导致了制作工匠老龄化愈发严重。
根据调查,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的
制作工匠年龄多数偏高,其平均年龄约达60岁以上。
2、市场品牌的鉴别问题
虽然泸州分水油纸伞已经申遗成功,并且确立了“六福”油纸伞品牌,但是泸州本地的多个私营作坊均以“六福”油纸伞品牌鱼目混珠,欺骗对“六福”油纸伞品牌不熟悉的消费者,造成消费者对泸州分水油纸伞的误解,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泸州分水油纸伞的销售以及其在众多消费者中的口碑,这不仅是后期宣传的问题,也是产品本身市场品牌未能做到区别于其他产品的问题。
3、产业化风险问题
“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这就意味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一个经济产业,这是完全脱离“生产性保护”理念的。
因此值得警惕的是,油纸伞采用分件组合的方式,用电脑彩印代替石印,很容易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而偏离传统手工艺的个性化特色。
三、泸州分水油纸伞的“生产性保护”策
略
1、传统与创新的和谐结合
1)在材料方面。
油纸伞的主要和基本材料即是竹子、纸、桐油,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但这个根本是无法改变的。
其中,伞纸是非常关键的。
传统的牛皮纸、土纸等耐用、古朴,多被稍有年龄的一类人喜爱;棉纸耐用,且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古典可时尚,对于各个年龄层次的消费都是适合的。
不过光有这几类伞纸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更多的突破技术,吸收其它纸工艺品的优点,将现代元素的暗花纸、洒花纸、泰式纸等用于伞面,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年轻人将油纸伞引领成为一种时尚,将分水油纸伞推出泸州,走向全国甚至世界。
2)在伞面题材方面。
对于油纸伞本身,题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常常题材的多样就决定了油纸伞本身所占领的市场。
传统的“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孔雀开屏”、“双凤朝阳”、“花开富贵”等图案,多为年龄稍长的一些人喜欢,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新世纪的多元素文化熏陶下,这些传统的图案多数年轻人并不十分喜爱。
要想让更多的年轻消费群体喜欢,就要抓住现在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另辟蹊径,将传统题材和个性题材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让油纸伞在市场变化下应需而变。
2、泸州分水油纸伞的“自救”
1)建立油纸伞博物馆和传习所。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泸州油纸伞,也为了更好的将
油纸伞技艺传承下去,在2011年,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先生建立起了分水油纸伞传习所和油纸伞制作技艺少年宫,其占地面积600平方米。
传习所不仅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并招收学徒,一方面引起人们对油纸伞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为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培养后继人才。
同时,油纸伞博物馆的建立,可以让大家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油纸伞这一传统制作工艺的巧妙和中华人民的先祖们的智慧。
通过组织油纸伞制作技艺体验活动和参观活动,切身感受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提高人们对油纸伞的兴趣,也让大家在体验中增强传承和保护意识。
2)多样的销售渠道。
要想提高油纸伞的销售量,必须要有多样的销售渠道。
首先,要紧跟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可以在网络上开通网店,对油纸伞进行线上的推广和销售,其次,也可以通过参加各地的展览对油纸伞进行宣传的同时,也进行一定的销售,最后,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在各地建立连锁的品牌分店进行线下销售。
只有通过销售量的增多,才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来养活更多的油纸伞制作工匠,只有养活了这些工匠,留住他们才能够更好的让油纸伞传承下去。
3)走进校园。
年轻人永远是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最快的一群人,如果将油纸伞文化和传统的制作技艺引入校园,那在油纸伞的传承和保护之路上将是一个巨大的跨越,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国的传统工艺,能够引起他们对油纸伞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及工艺的保护意识,同时也扩大了油纸伞的影响力。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经济价值,泸州分水油纸伞本身就是商品,具有巨大的经济资源潜能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生产性保护理论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备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转变为生产力和产品,在生产实践中带来经济效益,为其带来持久的、有生命力的传承,实现非遗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人文管理学院)作者简介:彭煦(1982~),女,硕士,西南医科大学人文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16一般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分水油纸伞活态传承路径探析。
参考文献
[1]汪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念的认识[J].艺苑,2011,(3)
[2]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求是,2007(17)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