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文化经典阅读教案
XX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古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XX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古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第四单元古文阅读一、用“/”为下列文言文断句并将其译成现代汉语.枣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音刺本芒刺也朿而相戴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物可辨(译文)2.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译文)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也(译文)4.高祖曰公等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译文)5.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译文)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译文)7.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译文)8.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译文)9.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译文)0.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可谓大公也(译文)1.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译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译文)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译文)4.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译文)5.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译文)6.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7.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益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译文)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4

第十四节文言断句【知识梳理】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
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断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2,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小小,大大"亦然)4,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再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1) 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2019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阅读考点教案.doc

2019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阅读考点教学设计第一专题阐述类文本阅读专项打破【备考攻略】知识贮备一、科学类文章的设题规律大概能够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说:1.选材内容自然科学类文章中,能表现新知识、新观点、新信息,反应人类社会中的最新的研究成就,同时又与现在我国社会经济、社会、人民生活亲密有关的文章更授命题者的喜爱。
社会科学类文章中,能表现时代性、人文性、传统文化特点等的文章,反应现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就或现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如和睦社会、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可连续发展等等)的文章,反应现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样文化现象或反应中国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内容的文章,更简单成为命题者选择的对象。
2.设题技巧纵观近几年高考科学类文章的命题,关于“错误”选项的设置,命题者常用的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1)惹是生非。
命题者在选项中硬加进去一些原文中没有的直观信息或示意信息,目的是考察考生阅读文章的仔细度。
这是最近几年来最常有的设题方式,应惹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2) 误解原文。
命题者将原文中的词语、语句等信息成心作犯错误的表述,设置为选项,目的是考察考生对文中有关信息的理解。
(3 )偷换观点。
命题者存心将原文中的词语(观点)用拥有必定扰乱作用的非等值词语(观点)替代下来,设置为选项,目的是考察考生对词语(观点)的理解。
(4)时态、模态错杂。
命题者在选项中将原文中的有关信息,未然表述为未然,未然表述为未然;或然表述为必定,必定表述为或然。
命题者的目的是考察考生对原文信息时态的掌握。
(5) 答非所问。
命题者摘取原文信息设置选项,但选项与题干绝不相关,目的是考察考生审题的仔细、仔细程度及正确理解题目的能力。
(6) 张冠李戴。
命题者将原文中的对象 a,与对象 b 的属性对接,造成对象与属性的错位。
(7) 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以片面的、局部的、特别的认识来表述拥有全面性、整体性、广泛性的内容,目的是考察考生挑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内容重点的逻辑思想能力。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文化经典阅读教案

文化经典阅读练前提醒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是浙江卷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虽说分值少,但涉及的经典都博大精深,题型较为丰富。
对此,我们一方面要认真阅读原典,把握住它的思想内涵及其承载的文字;另一方面要加大训练量,掌握题型,以练促读,读练结合。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材料二: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1.材料一中,“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陈成子弑君一事的________。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________的心情。
(2分)答案重视无可奈何(每空1分)2.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的主旨。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材料二体现了孔子在多次碰壁不被别人理解的时候,仍坚定地为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奋斗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大政治品格。
这与材料一中孔子的举动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致的。
②天下不容只证明天下人见识浅,于孔子无损,反倒恰好展现了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材料二中颜回的话表达了孔子的心声。
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乎仁道的。
(每点2分)参考译文材料一:陈成子杀了齐简公。
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
”鲁哀公说:“报告给那三位大臣!”孔子退下后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报告。
君主却说‘报告给那三位大臣!”孔子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三个人不同意出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4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教案

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注释】
白下驿:在江宁县(今南京市)白下门外。少府:县尉的别称。在县治中主管治安的事。穷交:指患难之交。昌亭:即南昌亭。韩信为布衣时,家贫,常寄食于淮阴县下乡南昌亭长家。亭长妻患之,提前开饭。信往,不得食,怒而绝去。见《史记•淮阴侯传》。浦楼:水边酒楼。“长安”句:《世说新语•夙惠》载:晋明帝幼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曰:“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近。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个成语后用于表达对京城遥不可及的眷恋、向往。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答案】A
【解析】“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相知何用早?”是一个反问句,“何用”一词表示反问语气,何必用,即没必要用,不用。这里属于关键词语解说错误,曲解愿意。“怀抱即依然”句说明两个人心意相通就可以了,就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怀抱:心心相印。依然:依依不舍的样子。
(7)纤秣婉丽、秣艳瑰丽,典型代表温庭筠的《菩萨蛮》,特点在于题材多“酒边花下,盛装美人”,表现手法“浓抹彩绘,刻意雕琢”,艺术形象“金碧辉煌,铱艳绝人”。
(8)凄冷寒凉、哀伤惨淡,典型代表李清照的《一剪梅》,特点在于环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往往以愁肠楚恻的意象打动人心并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阅读考点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阅读考点教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阅读考点教案第一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备考攻略知识储备一、科学类文章的设题规律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说:1.选材内容自然科学类文章中,能体现新知识、新概念、新信息,反映人类社会中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与当今我国社会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更受命题者的青睐。
社会科学类文章中,能体现时代性、人文性、传统文化特色等的文章,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或当今中国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等)的文章,反映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或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内容的文章,更容易成为命题者选择的对象。
2.设题技巧纵观近几年高考科学类文章的命题,对于“错误”选项的设置,命题者常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无中生有。
命题者在选项中硬加进去一些原文中没有的直观信息或暗示信息,目的是考查考生阅读文章的细心度。
这是近年来最常见的设题方式,应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2)曲解原文。
命题者将原文中的词语、语句等信息故意作出错误的表述,设置为选项,目的是考查考生对文中相关信息的理解。
(3)偷换概念。
命题者有意将原文中的词语(概念)用具有一定干扰作用的非等值词语(概念)替换下来,设置为选项,目的是考查考生对词语(概念)的理解。
(4)时态、模态错乱。
命题者在选项中将原文中的有关信息,已然表述为未然,未然表述为已然;或然表述为必然,必然表述为或然。
命题者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原文信息时态的把握。
(5)答非所问。
命题者摘取原文信息设置选项,但选项与题干毫不相干,目的是考查考生审题的认真、细心程度及正确理解题目的能力。
(6)张冠李戴。
命题者将原文中的对象A,与对象B的属性对接,造成对象与属性的错位。
(7)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目的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逻辑思维能力。
2019-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

2019-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文学类文本解题技巧。
2.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真题演练(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马裤先生老舍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茶房跑来了。
“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
”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考题展示1.〔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近·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考向分析近年浙江卷延续近年的材料加主观题的题型和固定的分值〔小题分值略有不同,近、近年4分,近、近年5分〕。
与前两年相比,近、近年的《〈论语〉选读》分值由4分增加到5分。
所选材料和近年一样依然是一则来自课内,一则来自课外,然后进行理解对比分析评价等。
立足课内,掌握《〈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最为关键。
在文言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论语》的文化价值观,是该题的特点。
《论语》题一般设置两个题目,第1题较基础,第2题要求相对较高。
自有《论语》题以来,《论语》题设题角度变化较大。
近年采用《论语》两则材料,要求概括一个成语,再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近年的材料是欧阳修的《朋党论》中一个句子,然后要求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再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
将考查的材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近年围绕为政观列出了《论语》和韩非子相关的两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
近年围绕孔子的仁爱观设题。
但不管怎样,考查的都是《〈论语>选读》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立足课内文化层面的知识是关键。
〔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经典阅读练前提醒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是浙江卷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虽说分值少,但涉及的经典都博大精深,题型较为丰富。
对此,我们一方面要认真阅读原典,把握住它的思想内涵及其承载的文字;另一方面要加大训练量,掌握题型,以练促读,读练结合。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材料二: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1.材料一中,“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陈成子弑君一事的________。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________的心情。
(2分)答案重视无可奈何(每空1分)2.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的主旨。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材料二体现了孔子在多次碰壁不被别人理解的时候,仍坚定地为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奋斗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大政治品格。
这与材料一中孔子的举动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致的。
②天下不容只证明天下人见识浅,于孔子无损,反倒恰好展现了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材料二中颜回的话表达了孔子的心声。
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乎仁道的。
(每点2分)参考译文材料一:陈成子杀了齐简公。
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
”鲁哀公说:“报告给那三位大臣!”孔子退下后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报告。
君主却说‘报告给那三位大臣!”孔子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三个人不同意出兵。
孔子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后,所以不敢不报告。
”材料二:颜回说:“夫子的道太伟大了,所以天下不能容纳。
虽然如此,夫子依然推崇并且践行他的主张。
容纳不下(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处呢?容纳不下(没人接受)就更能显示您是君子。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6分)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材料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3.材料一中,孔子说的“礼”具体指______________。
孔子认为“礼”也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根本,他教育儿子孔鲤“__________________”。
(2分)答案周代的礼仪制度不学礼,无以立(每空1分)4.概括材料二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②诗书礼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
(每点2分)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6分)(1)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先进》)(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3)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5.孔子熟悉教育对象,对“柴”“参”“师”“由”等弟子的品评都很中肯。
在所学课文关于“闻斯行诸”一问两答的对话中,孔子对冉有、子路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2分)答案退兼人(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每空1分)6.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思想的体会。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2分)为人师者应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应依据学生的品性,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培养。
(2分)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
(6分)(甲)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论语·宪问》)(乙)子路问成人[注]。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注成人:全人,完美无缺的人。
7.甲段文字中孔子将“贤者”分为四个等级。
《〈论语〉选读》教材中提到的人物当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属于第一个等级。
(2分)答案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丈人、石门晨门、荷蒉者(任选两个)(一个1分)8.对照乙段文字中孔子对“成人”的理解,甲段文字中的“贤者”能不能被称为“成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能。
因为:(1)在孔子看来,要成为“成人”,要么理智、寡欲、勇敢、有技艺、明礼乐,要么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始终不忘初心;(2)而所谓的“贤者”,无论他处于四等中的哪一等,都是“避”字当头,他们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却逃避社会责任,只顾洁身自好。
所以“贤者”是不能被称为“成人”的。
(每点2分)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0题。
(6分)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9.孔子对学生关于“孝”的问题的回答,体现了__________的教学方法。
(2分)答案因材施教解析同样是回答关于“孝”的问题,孔子告诉子游“孝”应该做到敬顺父母,告诉子夏“孝”最难的是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孔子对于同一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体现了其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10.综合两则材料,对于“孝”,孔子持怎样的主张?请联系现实作简要评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不只是注重表面的、物质方面的供养,关键还是精神方面,要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
②孔子提倡的这种孝道强调父母的精神需求,在当今社会有现实意义。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在得到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更渴望心理方面的满足。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多关心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多给他们精神慰藉。
(每点2分)解析通过材料中“能养”“服其劳”“馔”等,可看出一般人认为“孝”指物质方面,而孔子说的“敬”“色难”指的是精神方面。
第二问要结合孔子对“孝”的主张与现实生活作答,肯定孔子“孝”的主张对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的现实意义。
参考译文(甲)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就能够养活父母而言。
说到狗、马这些动物,都能被人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顺的心意,用什么来区别孝顺与饲养呢?”(乙)子夏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最难。
有事情,做子弟的年轻人效劳,有酒食,让给父老享用,难道竟把这当作孝吗?”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1~12题。
(6分)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11.用自己的话概括颜渊、季路的“志”。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子路追求重义轻财,有福同享;颜渊追求善行,愿做默默无闻的人。
12.简要分析孔子与颜渊、季路“志”的异同。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安仁:不同人不同爱,各得其所,使人安居乐业。
子路侧重物质分享,求仁;颜渊侧重个人修养,不违仁。
三人都怀抱仁心、践行仁道。
参考译文颜渊、季路侍立于孔子身旁。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愿把自己的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享,即使用坏了也不悔恨。
”颜渊说:“愿不自夸长处,也不自夸功劳。
”子路说:“希望听一听先生的志向。
”孔子说:“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14题。
(6分)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韩非子·五蠹》)13.关于治国治民,孔子主张_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__。
(2分)答案德治(或“以德治国”)法治(或“以法治国”)(每空1分)14.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主张。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用刑罚来整顿百姓,只能使他们免除罪过,而用道德和礼教来训导民众,民众不仅会有羞耻心,而且心悦诚服。
这种以德治国的理念有其合理性,值得借鉴。
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观点。
认为“人性恶”,用情感道德教化是不可靠的,唯有法治才能从根本上约束和改变人们的行为,使人们遵守规则,从而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化,这种观念略显偏激,我们要辩证地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