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学案
《论语》六则导学案

我但我不怨恨别人,不也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吗?”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获得新 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把他当作老 师。 ”
课堂反馈
1.默写课文第一、二则。 1.默写课文第一、二则。 默写课文第一
课堂反馈
1.默写课文第一、二则。 1.默写课文第一、二则。 默写课文第一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 ) )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高兴 ) 说 . ②人不知而不愠, (愠: 怨恨 ) 愠 不亦君子乎 .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新的理 新 . 解) 3.请区别下列句中 请区别下列句中“ 的不同用法。 3.请区别下列句中“而”字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 (表承接, “然后” ) 而 .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而 “但是” ) . 温故而知新 (表递进, “进而” ) 而 .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 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昨天, 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昨天, 我要求大家预习 课文第一、二则,相信你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课文第一、二则,相信你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①学生朗读(男女声或分学习小组读) ; ②学生代表背诵(先举手,如情况较好, 则随机指名) 。
教 学 案
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六则第一、二 则,这节课先请两位同学来背诵这两则。 学生背诵。 下面,我们继续往下学,请同学们打开导 学案。
课前预习
1.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谥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 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 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君主的谥 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由 朝廷赐予。 2.第三至 六则中共出现了 第三至第 2.第三至第六则中共出现了 7 个“而”字, 你能区分它们的不同含义 含义吗 你能区分它们的不同含义吗? 学而不思则罔: 而 . 思而不学则殆: 而 . 敏而好学: 而 . 默而知之: 而 . 学而不厌: 而 . 择其善者而从之: 而 . 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 . 3.请借助参考资料, 3.请借助参考资料, 请借助参考资料 弄清楚下列加点字词的 含义。 含义。 学而不思则罔: 罔 . 思而不学则殆: 殆 . 不 耻 下 问: . . . . 默 而 知 之: . 学 而 不 厌: .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课时)(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学习目标】1.[审美鉴赏及创造] 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2.[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修订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等。
后来《乐》亡佚了,便成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文学常识:《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而编撰的记言为主的语录体,全书共20篇,492章。
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等合称为四书。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一、导入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到底讲了哪些内容,人们为什么会对它有如此高的评价?我们今天学《论语》又有什么意义呢?下面咱们走进课文中的《十二章》,从中窥知一二。
二、阅读自读课文,说说《论语》十二章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学习提升;修身立德。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5篇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_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4、总结三个通假字:ABC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三句讲的是()【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翻译()2、第二则:吾:日:三:省:为:谋:忠:交:信:传:习:翻译本则()3、第三则:故:知:可:以:为: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翻译本则()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论语六则导学案-最新公开课

《论语六则》导学稿[第一课时]了解孔子和《论语》,学习文言文诵读和翻译方法,并疏通前四则。
一、课前预习1、导入:2、介绍孔子和《论语》:(先谈谈对孔子的了解,再补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字______,_______期___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_____》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
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_____和《_____》、《_____》、《_____》合为“四书”。
用“子曰”开头,称为格言体;一问一答,称为答问体;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称为对话体。
3、字词重点词句:罔():_____________殆():_____何以():______是以:_____。
(是:这(代);以:因)识():__________。
厌():_____诲():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学习过程1、听课文朗读,并诵读课文,了解诵读的重要性。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知识梳理与素材运用(全国通用)

《论语》十二章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文言基础知识挖空练习,自学自纠;2、文本重点句子翻译;重点实词积累:克、兴3、理解“君子之德”、“仁”“、恕”核心概念,思考孔子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一.【课文重点实词挖空训练】(自学7分钟)(一)子曰:“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勤勉)于(对于)事而慎(小心、谨慎)于言,就(接近,到……去)有道(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三)子曰:“朝闻道(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夕死(动词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可矣。
”(《里仁》)(四)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对于)义(道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五)子曰:“见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思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与……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反省)也。
”(《里仁》)(六)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这样以后)君子。
”(《雍也》)(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任重而(连词,表并列)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废止),不亦远乎?”(《泰伯》)(八)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
(句式:判断句)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即使)覆(倾倒)一篑,进,吾往也。
”(句式:判断句)(《子罕》)(九)子曰:“知(同“智”)者不惑(疑惑,被世事迷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十)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导学案

名著导读之《论语》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
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
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
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方法1。
诵读法。
2。
讨论评点法。
学习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课:1、源自《论语》的成语巧言令色温故知新见义勇为既往不咎见贤思齐无欲则刚不耻下问中道而废文质彬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发愤忘食任重道远仰之弥高待价而沽后生可畏升堂入室色厉内荏道听途说患得患失逝者如斯以德报怨斐然成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言过其行当仁不让有教无类祸起萧墙血气方刚名正言顺怨天尤人无为而治杀身成仁克己复礼2、德配天地道贯古今--郑州孔庙3、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清。
纪昀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白烨:孔子中的“这一个”——读钱宁长篇新作《圣人》二、孔子(一)、孔子的历史贡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
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
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
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
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初一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则》导学案(公开课定稿)

《论语》十二章学案
一、字词
论语()不亦说()乎不亦乐()乎愠()
三省()十有五()逾()矩()罔()
殆()箪()曲肱()夫()笃()
二、课文默写
1.子曰:“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
”
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
7.子夏曰:“,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三、文言常识
1.通假字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古:今:
可以为师矣古:今:
饭疏食,饮水古:今:
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今:
吾日三省吾身古:今:
饭疏食,饮水古:今:。
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2)《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写作背景:《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3.重难字词:论.语( l ún )不愠.( y ùn )吾.( w ú ) 三省.( x ǐng )逾.矩( yú )罔.( w ǎng ) 殆.( dài )箪.食( d ān )好.之( hào ) 乐.之( lè )曲肱.( g ōng )笃.志( d ǔ )如斯夫.( f ú ) 4.词语解释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1)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 (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w èi ,介词,替,给) 可以为.师矣(w éi ,动词,担任,充当) (3)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4)其人不堪其.忧(代词,这种)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可译为“他们的”)3.古今异义自非亭.午夜分(古义:正,正值。
今义:亭子)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9课时科目:复习七年级上册《论语》主备人:常丽娜学科组长:审核人:学习目标:1、回忆课文内容,区分并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2、会书写重点句子和相关成语。
学习方法:自学——教师点拨——读背记忆——反馈落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____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__ 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五经”是指__ ___、__ ___、__ ___、___ _、___ __。
2、按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3)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4)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5)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任重而道远,_________,不亦乐乎? _________ ,不亦远乎?
(7)岁寒,________________.
(8)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师点拨。
(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三、读背记忆。
四、反馈练习并落实。
(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6、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9、《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___.
10、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1、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1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4、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________,________
15、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四、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五、课外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时.习不亦说.乎不愠.吾日.三省.吾身不信.传.不习温故.罔.殆.诲女.是知.弘毅
..后凋.其恕.乎
2、译句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