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重要结论总结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归纳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归纳高中物理学史总结高中物理学史总结归纳篇一高中物理学史总结叶涛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一⑦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一⑦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一⑦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物理高中实验归纳总结大全

物理高中实验归纳总结大全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观察现象、感受物理规律,从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实验,我对我们进行过的实验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便于日后的复习与参考。
一、力学实验1. 弹簧常数的测量实验实验目的:测量弹簧的弹簧系数。
实验原理:胡克定律实验装置:弹簧、质量砝码、托盘、测力计、尺子等。
实验步骤:根据给定的实验装置,先将弹簧挂在支架上,然后使用尺子测量弹簧的长度,再向托盘上加质量砝码,记录下测力计上的示数,然后逐渐增加质量砝码,重复测量示数,最后得到不同质量时示数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利用胡克定律的公式计算出弹簧的弹簧系数。
2. 弹簧振子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弹簧振子在不同质量下的振动规律。
实验原理:简谐振动实验装置:弹簧振子、计时器等。
实验步骤:将一端固定住,然后将质点拴在另一端,对振子进行微扰,记录下振动的周期和振幅,然后分析数据得出振子的频率和周期。
实验结论:振子的频率和周期与质点的质量和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二、热学实验1. 比热容实验实验目的:测量物质的比热容。
实验原理:热量守恒定律、比热容的定义实验装置:加热器、容器、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将一定质量的物质加热至较高温度,然后放入一容器中,记录下物质的质量和温度,再将物质与容器放入水中,使其温度达到热平衡,记录下此时水的质量和温度,最后根据热量守恒定律计算物质的比热容。
实验结论: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 质量守恒实验实验目的: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原理: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实验皿、天平等。
实验步骤:将一定质量的物质放入实验皿中,使用天平精确称量。
然后对物质进行燃烧、溶解等实验操作,再使用天平进行称量,记录下不同实验操作前后的质量变化。
实验结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操作前后物质的质量应保持不变。
最全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

最全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最全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本文总结了高中物理的各个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复和回顾,提供一个全面的物理知识概览。
以下为各个章节的简要总结:1. 运动学- 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 介绍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特殊情况下的运动规律。
2. 力学- 解释力的概念、作用和性质。
- 探讨牛顿三定律以及重力、摩擦力等重要力的应用。
3. 动能与功- 解释动能和功的概念。
- 探究动能定理和功的性质。
4. 能量守恒定律- 阐述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 分析机械能守恒的应用,如简谐振动等。
5. 热学- 讨论温度、热量和热平衡的概念。
- 解释热传递方式:导热、传导、对流和辐射。
6. 静电学- 介绍电荷、电场和电势的概念。
- 探讨电荷分布的特点以及电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
7. 电学- 讨论电流、电阻和电压的基本概念。
- 阐述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8. 磁学- 介绍磁场、磁感线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 解释洛伦兹力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9. 光学- 描述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基本规律。
- 探讨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10. 声学- 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和基本特性。
- 讨论声音的干涉、共振和多普勒效应。
这份文档涵盖了高中物理的各个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物理的基础知识。
希望能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并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和热爱。
高中物理的二级结论及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的二级结论及重要知识点一.力 物体的平衡: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3.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α=tg .4.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5.同一根绳上的张力处处相等,大小相等的两个力其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6.物体受三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三力汇交原理).7.动态平衡中,如果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判断第三个力的变化,要用矢量三角形来判断,求最小力时也用此法. 二.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T S S V V V V t 2221212+=+==时间等分时: S S aT n n -=-12 ,中间位置的速度:V V V S212222=+,纸带处理求速度、加速度: T S S V t2212+= ,212T S S a -=,()a S S n T n =--121 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等分时间: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1:3:5:……等分位移:相等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3.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t 上= t 下,V 上= -V下4.“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 2=2aS 求滑行距离.5.“S=3t+2t 2”:a=4m/s2 ,V0=3m/s.6.在追击中的最小距离、最大距离、恰好追上、恰好追不上、避碰等中的临界条件都为速度相等.7.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船头垂直河岸过河时,过河时间最短.船的合运动方向垂直河岸时,过河的位移最短.8.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时沿绳子的方向分解和垂直绳子的方向分解. 三.牛顿运动定律:1.超重、失重(选择题可直接应用,不是重力发生变化)超重:物体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此时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的压力(或拉力)大于它的重力.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此时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的压力(或拉力)小于它的重力。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8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磁场1.磁体周围有磁场,N极受力定方向;电流周围有磁场,安培定则定方向。
2.F比Il是场强,φ等BS磁通量,磁通密度φ比S,磁场强度之名异。
3.BIL安培力,相互垂直要注意。
4.洛仑兹力安培力,力往左甩别忘记。
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磁生电,磁通变化是条件。
回路闭合有电流,回路断开是电源。
感应电动势大小,磁通变化率知晓。
2.楞次定律定方向,阻碍变化是关键。
导体切割磁感线,右手定则更方便。
3.楞次定律是抽象,真正理解从三方,阻碍磁通增和减,相对运动受反抗,自感电流想阻挡,能量守恒理应当。
楞次先看原磁场,感生磁场将何向,全看磁通增或减,安培定则知i向。
交流电1.匀强磁场有线圈,旋转产生交流电。
电流电压电动势,变化规律是弦线。
中性面计时是正弦,平行面计时是余弦。
2.NBSω是最大值,有效值用热量来计算。
3.变压器供交流用,恒定电流不能用。
理想变压器,初级UI值,次级UI值,相等是原理。
电压之比值,正比匝数比;电流之比值,反比匝数比。
运用变压比,若求某匝数,化为匝伏比,方便地算出。
远距输电用,升压降流送,否则耗损大,用户后降压。
气态方程研究气体定质量,确定状态找参量。
绝对温度用大T,体积就是容积量。
压强分析封闭物,牛顿定律帮你忙。
状态参量要找准,PV比T是恒量。
热力学定律1.第一定律热力学,能量守恒好感觉。
内能变化等多少,热量做功不能少。
正负符号要准确,收入支出来理解。
对内做功和吸热,内能增加皆正值;对外做功和放热,内能减少皆负值。
2.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传递是不可逆,功转热和热转功,具有方向性不逆。
机械振动1.简谐振动要牢记,O为起点算位移,回复力的方向指,始终向平衡位置,大小正比于位移,平衡位置u大极。
2.O点对称别忘记,振动强弱是振幅,振动快慢是周期,一周期走4A路,单摆周期l比g,再开方根乘2p,秒摆周期为2秒,摆长约等长____米。
到质心摆长行,单摆具有等时性。
3.振动图像描方向,从底往顶是向上,从顶往底是下向;振动图像描位移,顶点底点大位移,正负符号方向指。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大全一、引言高中物理实验是学生掌握物理理论知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规律,提高实验操作技能,锻炼逻辑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本文将总结一些高中物理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装置、实验操作与观察现象、实验结果与分析以及实验结论等内容。
二、实验一:杨氏静力学实验实验目的:验证胡克定律,研究绳线对物体的力学性质。
实验装置:弹簧,质量盒子,刻度尺,细绳等。
实验操作与观察现象:将弹簧固定在一个支架上,质量盒子挂在弹簧下方,实验者测量质量盒子位置和拉力的变化,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拉力和质量盒子位置的关系,绘制力与位移的图像。
根据胡克定律的公式,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
实验结论:在弹簧的弹性变形范围内,拉力与位移呈线性关系,并且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成正比。
三、实验二:简谐振动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弹簧振子的振动规律,探究简谐振动的特性。
实验装置:弹簧振子,计时器,测量尺等。
实验操作与观察现象:将弹簧振子悬挂在一个支架上,拉动振子释放后,实验者测量振子的振动时间和振幅,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振动时间和振幅的关系,绘制振动周期与振幅的图像。
计算振动频率和角频率。
实验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振动周期与振幅呈线性关系,而振动频率与振幅无关。
四、实验三:光的折射实验实验目的:验证光的折射定律,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装置:光盒,三棱镜,刻度尺等。
实验操作与观察现象:打开光盒,通过狭缝射出单色光,实验者调整角度使光线经过三棱镜,并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验证折射定律。
计算折射率。
实验结论:光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和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之间满足折射定律。
五、实验四:电磁感应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实验装置:导体线圈,磁铁,电流计等。
实验操作与观察现象:实验者将导体线圈放置在磁铁附近,快速改变磁场强度,观察电流计的指示。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模板)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一、静力学1.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α2.轻质硬杆上的力未必沿杆,但用铰链连接的轻质硬杆上的力一定沿杆方向。
3.绳上的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4.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摩擦力方向一定与支持力(压力)垂直。
5.共点力平衡方法一:三角形图解法。
特点:三角形图象法则适用于物体所受的三个力中,有一力的大小、方向均不变(通常为重力,也可能是其它力),另一个力的方向不变,大小变化,第三个力则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的问题。
方法二:相似三角形法。
特点:相似三角形法适用于物体所受的三个力中,一个力大小、方向不变,其它二个力的方向均发生变化,且三个力中没有二力保持垂直关系,但可以找到力构成的矢量三角形相似的几何三角形的问题二、运动学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时间等分(T ):① 1T、2T 、3T …位移比:S 1:S 2:S 3=12:22:32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③ 第一个T 、第二个T 、第三个T …的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2)位移等分(S 0):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位置的速度 3.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路程v 1,后一半路程v 2。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大全高中物理实验总结大全在高中物理实验课程中,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以下是我对一些经典物理实验的总结。
一、弹簧振子的实验总结弹簧振子是高中物理实验中常见且重要的实验之一。
通过实验,我了解到弹簧振子的运动特点及其与弹性力的关系。
实验中,我可以通过改变振子的质量、振幅和弹簧的劲度系数来观察振子的周期和频率的变化。
通过这些实验,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深化了对弹簧振子的理解。
二、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实验总结通过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实验,我深刻体会到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特性。
在实验中,我使用平面镜和凸透镜,观察了光的入射角、反射角以及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我发现光的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而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满足折射定律。
这些实验让我明白了光的传播规律,也加深了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三、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总结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定律之一。
通过实验,我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实验中,我对不同质量的物体施加不同大小的力,并通过测量物体的加速度来验证定律。
这些实验让我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四、电学实验的实验总结电学实验是高中物理实验中的重要部分。
通过实验,我了解了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基本规律。
在实验中,我通过搭建不同电路,观察了电流、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我还学会了使用万用表和电流表来测量电流和电压。
这些实验不仅加深了我对电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我动手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声音的实验总结声音是物理学中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通过声音的实验,我了解了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听力的原理。
在实验中,我使用声音发生器和共鸣筒,观察了声音频率与共鸣筒长度之间的关系。
我还学会了使用声音级计来测量声音的强度。
这些实验让我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测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结起来,高中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化对物理原理和规律的认识,锻炼动手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重要结论总结
1. 若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互成120°,则其合力为零。
2. 几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一部分力的合力必与其余部分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都相等。
即2
aT x =∆
4.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
即2/t V V =
5.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T 末、2T 末、3T 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n v v v v n ::3:2:1::::321 =
(2) T 内、2T 内、3T 内、…的位移之比为:2222321::3:2:1::::n x x x x n =
(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为: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n t t t t ::::321
6.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为零时,可以等效为初速度为零的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7. 对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对应的正向过程和反向过程的时间相等,对应的速度大小相等(如竖直上抛运动)
8.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惯性的大小与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和怎样受力无关,惯性大小表现为改变物理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9. 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
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即at V =∆)。
10. 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末速度的反向延长线过水平位移的中点。
11. 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合外力大小恒定且方向始终指向圆心,或与速度方向始终垂直。
12.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的物体,在所受到的合外力突然消失时,物体将沿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所提供的向心力大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向心运动;在所提供的向心力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离心运动。
13.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半长轴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即k T R =23
14. 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万有引力常量为G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则其间存在的一个常用的关系是2gR GM =。
(类比其他星球也适用)
15. 第一宇宙速度(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的表达式gR R
GM v ==1,大小为s m /9.7,它是发射卫星的最小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
随着卫星的高度h 的增加,v 减小,ω减小,a 减小,T 增加。
16.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s
km v 2.112=,这是使物体脱离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17.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s
km v 7.163=,这是使物体脱离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18. 对于太空中的双星,其轨道半径与自身的质量成反比,其环绕速度与自身的质量的质量成反比。
19.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所以说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以此解题就是利用功能关系解题。
20. 滑动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做的功等于力和路程的乘积。
21. 静摩擦力做功的特点:(1)静摩擦力可以做正功,可以做负功也可以不做功。
(2)在静摩擦力做
功的过程中,只有机械能的相互转移(静摩擦力只起到传递机械能的作用),而没有机械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相互转化。
(3)相互摩擦的系统内,一对静摩擦力所做的功的总和等于零。
22. 滑动摩擦力做功的特点
(1)滑动摩擦力可以对物体做正功,可以做负功也可以不做功。
(2)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能量的分配有两个方面:一是相互摩擦的物体之间的机械能的转移;二是系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转化为内能的量等于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路程的乘积,即相对S f Q ∆⋅=。
23. 动量的变化量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合外力的冲量方向相同,在合外力恒定的情况
下,物体动量的变化量方向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与物体加速度的方向相同。
24. t
P F P t F ∆∆⇒∆=∆⋅=
合合这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表述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率。
25. 碰撞问题遵循三个原则:①总动量守恒②总动能不增加③合理性。
26. 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连成一个整体)中,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且机械能损失最大。
27. 爆炸的特点是持续时间短,内力远大于外力,系统的动量守恒。
28. 回复力与加速度的大小始终与位移的大小成正比,方向总是与位移方向相反,始终指向平衡位置。
29.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的振动是变速直线运动,因此在一个周期内,物体运动的路程是4A ,半个周
期内,物体的路程是2A ,但在四分之一个周期内运动的路程不一定是A
30. 每一个质点的起振方向都与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
31. 对于干涉现象:加强区始终加强,减弱区始终减弱。
(2)加强区的振幅21A A A +=,减弱区的振幅21A A A -=
32. 相距半波长的奇数倍的两质点,振动情况完全相反;相距半波长的偶数倍的两质点,振动情况完全相同。
同一质点,经过)310( 、、、
==∆n nT t ,振动状态完全相同,经过)310(2
、、、=+=∆n T nT t ,振动状态完全相反。
33. 若一条直线上有三个点电荷,因相互作用而平衡,其电性及电量的定性分布为“两同夹异,两大
夹小”。
34. 匀强电场中,任意两点连线中点的电势等于这两点的电势的平均值。
在任意方向上电势差与距离
成正比。
35. 正电荷在电势越高的地方,电势能越大,负电荷在电势越高的地方,电势能越小。
36. 电容器充电后和电源断开,仅改变板间的距离时,场强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