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2020年小升初试卷—文言文基础训练(七)全国通用

合集下载

小升初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2020年小升初试卷文言文基础训练七全国通用

小升初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2020年小升初试卷文言文基础训练七全国通用

小升初常见文言文基础训练(七)全国通用(一)其父善游①②。

曰:“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此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③④⑤矣。

物,亦必悖善游哉?以此任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引:牵引,拉,领着。

②故:缘故、原因。

③岂遽:难道就。

岂:难道。

遽:就。

④任:用,处理。

⑤悖(bèi):不合事理,指犯错误。

【阅读训练】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有过于江上者于: .(2)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方: .(3)其父虽善游虽: .(4)以此任物以此: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3)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3.读了这则寓言,你得到什么启示?(二)兄弟争雁.烹宜,翔舒雁”其弟争日弓射之,日:“获则烹:“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

①②③○7⑧⑨⑤⑥索雁,则凌”竞斗而讼。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于社伯雁燔。

已而宜。

⑩空远矣。

——选自《应谐录》【注释】①援:引,拉。

②烹:煮,烧。

③舒雁:栖息的雁、行动舒缓的雁。

④宜:适合、应该。

⑤燔:烤。

⑥讼:争辩是非曲直。

⑦社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

社,古代二十五家为社。

⑧半焉:一半煮,一半烤。

焉,句末语气助词。

⑨已而:不一会。

⑩凌:升高。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将援弓射之将: (2)获则烹烹:..(3)翔雁燔宜宜:(4)已而索雁索:..(5)则凌空远矣远: . 2.下列句子中的“而”与“竞斗而讼于社伯”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B.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C.何不以锯中截而入?D.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昔人有睹雁翔者。

(2)竞斗而讼于社伯。

(3)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4.本文涉及几个人物?兄弟二人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①二僧(三)蜀鄙○○23?”:“吾欲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基础训练(七)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基础训练(七)
(4)以此任物 以此: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3)翔雁燔宜宜:__________(4)已而索雁 索:__________
(5)则凌空远矣 远:_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的“而”与“竞斗而讼于社伯”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C.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D.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6.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吾欲之南海,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富者有惭色”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从、在。正、刚。虽然、即使。像这样、用这种。
2.看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子准备把他投到江里去。他父亲即使擅长游泳,儿子难道就一-定擅长游泳吗?用这种不合理的方式处理事物,是一定会犯错的。
——选自《应谐录》
(注释)
①援:引,拉。
②烹:煮,烧。
③舒雁:栖息的雁、行动舒缓的雁。
④宜:适合、应该。
⑤燔:烤。
⑥讼:争辩是非曲直。
⑦社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社,古代二十五家为社。
⑧半焉:一半煮,一半烤。焉,句末语气助词。
⑨已而:不一会。⑩凌:升高。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将援弓射之 将:__________(2)获则烹烹:__________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试题∣通用版(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试题∣通用版(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阅读:第7讲 标点符号的作用(含答案)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阅读:第7讲   标点符号的作用(含答案)全国通用

小学阅读高分攻略7【知识梳理】1,引号的作用A引用 B 特殊含义 C 着重强调D 特定称谓 E否定讽刺2,破折号的作用A声音延长B 声音中断C 插说D 解释说明E转折或递进【例题精讲】例题1上节课我们学了怎么“翻译”文中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这句话中的两个引号分别是什么作用?答:特殊含义和着重强调。

例题2解释说明•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我的战友邱少云》)•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转折或递进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跳水》)=然而:转折转折点另一种情况:话题转移•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解释以下句子中引号,破折号的作用1,人们都说:“人生难得一知己”。

2,我明白了,这样的“好事儿”,以后还是少干,扔东西之前一定要问一下家人啊。

3,只听得“嗡”的一声巨响,只见无数个黑黄色的马蜂向我扑来,我本能地两眼一闭,双手抱住头,只觉得有什么东西使劲刺了我脑门一下,痛得我一屁股坐在地上———马蜂窝“爆炸”了。

(《捅了马蜂窝》)4,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林海》)5,林先生猛地抬起头来,正和那老婆子打一个照面,想躲也躲避不及,只好走去招呼她道:“朱三太,出来买过年东西么?请到里面去坐坐。

——阿秀,来扶朱三太。

”(茅盾《林家铺子》)二.习题做一做1.读句子,体会破折号在句子中的作用。

A.解释说明 B.表示内容的递进或转折 C.表示声音的延长①看来,我的时装展不得不推迟了——不然,就只有展出未缝成的衣服了。

()②这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展览会——有的衣服没有袖子,有的只有一只袖子,有的还只是一片布样。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通用版(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通用版(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一)曹彬仁爱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张光祖《言行龟鉴》)[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的德行。

(二)狄仁杰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

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3. 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4.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三)猿母中箭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加点的词语:付子已.()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四)银烛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

庆初未之觉也。

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

”曰:“爇而不能燃也。

”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2020年小升初试卷—文言文基础训练(七)2020-2021学年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2020年小升初试卷—文言文基础训练(七)2020-2021学年

小升初常见文言文基础训练(七)全国通用(一)其父善游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①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②。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③善游哉?以此任④物,亦必悖⑤矣。

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引:牵引,拉,领着。

②故:缘故、原因。

③岂遽:难道就。

岂:难道。

遽:就。

④任:用,处理。

⑤悖(bèi):不合事理,指犯错误。

【阅读训练】北京市海淀区期末学考复习.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北京市海淀区期末学考复习)有过于.江上者于:(2)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方:(3)其父虽.善游虽:(4)以此..任物以此: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北京市海淀区期末学考复习)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3)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3.读了这则寓言,你得到什么启示?(二)兄弟争雁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①弓射之,日:“获则烹②。

”其弟争日:“舒雁③烹宜,翔雁燔⑤宜。

”竞斗而讼⑥于社伯○7。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⑧。

已而⑨索雁,则凌⑩空远矣。

——选自《应谐录》【注释】①援:引,拉。

②烹:煮,烧。

③舒雁:栖息的雁、行动舒缓的雁。

④宜:适合、应该。

⑤燔:烤。

⑥讼:争辩是非曲直。

⑦社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

社,古代二十五家为社。

⑧半焉:一半煮,一半烤。

焉,句末语气助词。

⑨已而:不一会。

⑩凌:升高。

【阅读训练】北京市海淀区期末学考复习.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北京市海淀区期末学考复习)将.援弓射之将: (2)获则烹.烹:(3)翔雁燔宜.宜: (4)已而索.雁索:(5)则凌空远.矣远:2.下列句子中的“而”与“竞斗而讼于社伯”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B.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C.何不以锯中截而入?D.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北京市海淀区期末学考复习) 昔人有睹雁翔者。

(2)竞斗而讼于社伯。

(3)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和答案小升初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和答案小升初全国通用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精选专题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精选专题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2020小升初文言文专题训练班级姓名一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二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

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三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②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一解释加点的字:1.康肃笑而遣.之()2.尝.射于.家圃()()3.乃.取一葫芦置.于地()()4.睨之,久而不去.()5。

无他,但.手熟尔() 6.尔安.敢轻吾射.()()二翻译下面的句子: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常见文言文基础训练(七)全国通用
(一)其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①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②。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③善游哉?以此任④物,亦必悖⑤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
①引:牵引,拉,领着。

②故:缘故、原因。

③岂遽:难道就。

岂:难道。

遽:就。

④任:用,处理。

⑤悖(bèi):不合事理,指犯错误。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有过于.江上者于:
(2)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方:
(3)其父虽.善游虽:
(4)以此
..任物以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3)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3.读了这则寓言,你得到什么启示?
(二)兄弟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①弓射之,日:“获则烹②。

”其弟争日:“舒雁③烹宜,翔雁燔⑤宜。

”竞斗而讼⑥于社伯○7。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⑧。

已而⑨索雁,则凌⑩空远矣。

——选自《应谐录》
【注释】
①援:引,拉。

②烹:煮,烧。

③舒雁:栖息的雁、行动舒缓的雁。

④宜:适合、应该。

⑤燔:烤。

⑥讼:争辩是非曲直。

⑦社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

社,古代二十五家为社。

⑧半焉:一半煮,一半烤。

焉,句末语气助词。

⑨已而:不一会。

⑩凌:升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将.援弓射之将: (2)获则烹.烹:
(3)翔雁燔宜.宜: (4)已而索.雁索:
(5)则凌空远.矣远:
2.下列句子中的“而”与“竞斗而讼于社伯”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B.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C.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D.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昔人有睹雁翔者。

(2)竞斗而讼于社伯。

(3)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4.本文涉及几个人物?兄弟二人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三)蜀鄙①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2于富者日:“吾欲之○3南海,何如?”富者日:“子何恃④而往?”日:“吾一瓶一钵○5足矣。

”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6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7,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⑧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⑨不如蜀鄙之僧哉?
——选自《白鹤堂文集》
【注释】
①鄙:边远的地方。

②语(yù): 对......说。

③之:到......去
④恃(shì): 凭借。

⑤ 钵(bō):僧人所用的食具。

⑥买:雇用。

⑦越明年:至第二年。

⑧去:距离。

⑨顾:难道。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 贫者语.于富者曰语: (2)蜀之.鄙有二僧之:
(3)吾欲之.南海之: (4)子.何恃而往子:
2.区别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明年:越明年
..会有一个好收成
..明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2)吾欲之南海,何如?
4.“富者有惭色”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其父善游
1.(1)从、在。

(2)正、刚。

(3)虽然、即使。

(4)像这样、用这种。

2.(1)看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子准备把他投到江里去。

(2)他父亲即使擅长游泳,儿子难道就一-定擅长游泳吗?
(3)用这种不合理的方式处理事物,是一定会犯错的。

3.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

二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改变了,相对应的处理方法也要有所改变。

(二)兄弟争雁
1.(1)打算。

(2)煮、烧。

(3)适合、应该。

(4)找。

(5)飞远。

2.C
3.(1)从前,有个看到大雁飞翔的人。

(2)兄弟俩争吵不休,就一同到社伯那里去分辩是非曲直。

(3)等到他们再去找雁,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4.三个人。

两个都不正确。

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谓的争论而贻误时机。

(三)蜀鄙二僧
1.(1)语:对....说。

(2)之:的。

(3)之:到。

(4)子:你。

2.第二年。

今年完了紧接着的那一年。

3.(1)富和尚说:“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没去成,您凭什么
去?”
(2)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
4.贫僧凭一瓶一钵去了南海,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富和尚条件好得多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