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浅成作用和热液矿床成因分类

合集下载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类型特征及成因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类型特征及成因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类型特征及成因作者:王东辉来源:《硅谷》2014年第13期摘要在我国金矿资源体系中,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是重要来源,同国外同类型金矿比较,不管是资源量、数量方面,均具有较大差距。

而我国地质构造背景,有利于形成浅成低温热液金矿。

文章主要分析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类型特征,探讨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类型特征;成因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3-0179-011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类型与特征根据相关文献显示,全球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分布地区为:古亚洲矿区、喜马拉雅矿区、环太平洋矿区。

在1970年~1980年间,矿床学家按照矿石类型、元素、矿物与机理因素,明确划分了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类型:高硫型、低硫型与碱性岩型,对于金矿床划分,主要采取这种划分方法。

一般而言,低硫化型主要为网脉状、脉型结构,而交代状、侵染状较少,且呈角砾状、胶状或条带状,在矿石中,主要包含石英、阴金矿、黄铁矿等,以金银、铅锌为主,该矿床主要为大气降水流体,含有碳、硫等成分,酸碱饱和度为中性。

而高硫型主要为脉状矿石、侵染状矿石,呈现脉状、角砾状与交代状围岩结构构造,含有重晶石、黄铁矿与铜矿,以金银、铜砷元素为主,该矿床主要为岩浆水流体,具有较高的酸度。

按照成矿深度、矿物组合与围岩蚀变划分为小类型,虽然存在机理差异,却按照连续系列成矿。

所以,对于规模较大金矿床,发现的小规模矿床的类型有几种。

2 浅成低温热液的金矿床成矿条件1)地球力学背景。

在板块俯冲带的岛弧、大陆弧的拉账动力学背景下,处于部分特定环境下,在海面上极可能形成该类型金矿床。

所以,该类型金矿床和挤压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拉张环境相关。

2)构造条件。

该金矿床主要处于火山环境产生,金矿床和破火山口之间构造关系较为密切,少数矿床未含有火山岩出露。

区域性断裂控制这矿床产出位置。

处于多种情况下,在破火山口环状断裂、区域性深大锻炼之间的交汇部位是控矿部位,但深大断裂中不产生金矿床。

热液矿床的类型及特征

热液矿床的类型及特征



矽 卡 岩 型 矿 床 的 形 成 条 件

物理化学条件

形成压力与深度



交代过程中,CaCO3分解生成CaO+CO2,这对形成矽 卡岩具有重要意义,如: CaCO3+MgCO3+2SiO2→CaMgSi2O6(透辉石)+2CO2 如果形成部位过深,压力过大,上式中的CO2就难以 从CaCO3中分出,从而不利于矽卡岩的形成。 据 Einaudi 等( 1981 )对 130 个研究较好的矽卡岩型 矿床的统计,其形成压力为3×107~3×108Pa 矽卡岩矿床大多形成于中深条件,有的形成于浅成 环境。


矿种多——Fe、Cu、W、Sn、Mo、Pb、Zn、Au、Be、B、石棉等
品位高——富铜、富铁
综合利用程度高——经常伴生Ni、Bi、Se、Te、Au、Ag等稀有、
分散和贵金属元素,有的含量很高,可综合利用
矽 卡 岩 型 矿 床 的 形 成 条 件

物理化学条件
岩浆岩条件 围岩条件 构造条件
III.高、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i.高温热液脉型矿床 a) 云英岩型钨、锡石英脉型矿床;b) 钠长岩型稀有、稀土元素矿床 ii.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a)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b) 中温热液脉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IV.低温热液矿床
i.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a) 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b)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ii. 卡林型金矿床; iii. 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 iv. 似层状汞、锑矿床 a)似层状汞矿床;b)似层状锑矿床
矽 卡 岩 型 矿 床 的 形 成 条 件
岩体的凹入部位要较凸
出部位更有利于成矿
图 辽南铜矿地质剖面图

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流体与找矿预测研究:以华南若干典型矿床为例

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流体与找矿预测研究:以华南若干典型矿床为例

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流体与找矿预测研究:以华南若干典型矿床为例导读: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都是重要矿床类型,二者之间通常存在紧密的时空关系,其成矿过程中都离不开热液流体。

热液流体在成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同时,其演化活动痕迹(如流体包裹体)也被保存在矿体及其围岩蚀变带中,通过测试不同部位流体包裹体的温度、压力、盐度以及成分等参数,根据流体演化模型,分析其空间变化规律,可以推断热液流体活动中心,恢复成矿作用过程,进而圈定找矿靶区,即流体填图也是一种找矿预测有效方法,且具有分析矿床成因类型的优势。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成矿流体与找矿预测等前沿研究基础上,以中国华南富家坞斑岩型铜钼(金)矿、桐村斑岩钼矿,以及邱村和安村浅成低温热液金矿为例,系统总结了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流体特征、演化规律和金属沉淀机制,建立了从斑岩型到浅成低温热液型流体演化的“气相迁移”模型,并以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为例,介绍了应用流体填图进行找矿预测的实例,研究指出紫金山深部依然存在寻找斑岩矿化的潜力。

本文研究成果为流体填图找矿勘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

------内容提纲------0 引言1 斑岩矿床流体特征与成矿机制1.1 初始流体特征1.2 流体沸腾(不混溶)1.3 金属沉淀机制1.4 富家坞斑岩铜钼(金)矿1.5 桐村斑岩钼矿2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流体特征与成矿机制2.1 成矿流体特征2.2 金属沉淀机制2.3 邱村金矿2.4 安村金矿3 斑岩到浅成低温热液流体演化3.1 成因联系3.2 流体演化4 找矿预测4.1 流体填图与找矿预测4.2 紫金山铜金矿5 结语0 引言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两类具有密切时空和成因联系的岩浆-热液矿床类型,两者不仅提供了世界近70%的铜和90%的钼,同时也是贵金属金、银的重要来源,并伴生有铅锌等金属,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对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机制研究历来备受重视。

成矿理论

成矿理论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作用—以波尔盖拉金矿床及高松山金矿床为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作用—以波尔盖拉金矿床及高松山金矿床为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金、银矿床的一种重要类型。

按林格伦(1922,1933)对浅成热液的定义,这类矿床包括贵金属(碲化物或硒化物)、贱金属、汞和辉锑矿等矿床,矿床是在低温(小于200℃)和中压条件下从有火成喷气的含水溶液中形成的,是指发生在浅处并常在火山岩中定位的矿化体,常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矿物组合,即在同一矿床中同时出现高温矿物组合和低温矿物组合。

现代矿床学研究认为这类矿床普遍存在过较高的成矿温度(200~300℃),有时可达400℃,成矿压力低于112MPa。

尽管如此,现在仍然沿用了/浅成低温这个术语,但概念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不意味着这类矿床必须形成于低温(如小于200℃)条件下。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包括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热泉型矿床以及微细浸染型矿床。

前两类矿床的成矿围岩通常为火山岩、次火山岩。

后一类矿床的成矿围岩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

本文将只讨论前两类矿床。

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类如下:Silberman等(1986)将浅成热液矿床划分为高硫和低硫的富矿囊型以及高硫和低硫热泉型;Heald等(1987)分为明矾石-高岭石型(酸性硫酸盐型)和冰长石-绢云母型;Bonham(1986)将这类矿床为低硫型、高硫型和碱性岩型。

其中以Heald的分类和Bonham的分类应用最广。

1.成矿背景及成矿作用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主要为岩浆弧和弧后的张裂带。

这种岩浆既可以是陆缘岩浆弧,也可以是岛弧环境。

这样的构造在全球主要有3条,即:环太平洋成矿带、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带和古亚洲成矿带。

在环太平洋东西两带均发育有火山、次火山内外两条带。

在环太平洋东带,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除沿美洲西海岸岩浆弧分布外,在弧后几百公里有一条平行于火山弧的弧后引张带。

该带在不同地段表现形式不同,在北美,表现为盆地-山脉省,正断层广泛发育,地堑(盆地)和地垒(山脉)相间平行排列,其双峰式火山作用表明拉张应力场的存在,系弧后裂谷作用早期阶段的表现。

热液成因矿床

热液成因矿床

热液成因矿床热液成因矿床,是指在地壳深部,热液活动产生的矿床。

这种矿床的发现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过程,并且也包含着较为复杂的产状和成矿机制。

第一步:岩石热液活动热液矿床的形成与地壳深处岩浆的运动、岩石的变质、环境的改变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地壳深处的高温岩石受到震荡或通过热液抽出的水传热作用,其温度会上升到甚至超过临界点,产生了高温的热液,同时,热液与岩石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部分离子的迁移,这些离子通过新的物质沉积,并且形成了新的矿床。

第二步:地质条件的影响矿床形成的主要来源是通过岩石的迁移、沉积和转化而形成。

热液矿床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背景中形成的,如构造演化、岩石成因、大地构造运动等。

因此,对于开拓类型不同的矿床,也都有对应的地质条件对其形成产生了影响。

第三步:巨型矿床的形成机制热液巨型矿床的形成一般是经过多个阶段的,其主要特点是大量的体积,高投资准入门槛,难以开采等。

矿床的形成分为多个阶段,晚成矿阶段被认为是巨型矿床的主要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热液流体中的离子丰度逐渐递减,使物质沉积速率逐渐下降,最终形成了类似金矿的高品位矿体。

第四步:勘查与开采热液成因矿床的勘查和开采包含了对矿床大小、矿体形态、矿体等级、矿体性状等多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勘查的目的是确定矿床质量和储量,从而为开工提供数据依据。

开采阶段需要针对该矿床特定的国情制定开发方案,并安排实施计划,包括选矿、工艺流程、抑制度等,以确保矿出渣胜利,达到经济利益和资源保护的平衡。

总的来说,热液矿床的发现和开采需要尽可能多的科学和技术力量的介入,大量高精尖的技术、设备和方法的探索和使用,这其中包括地质勘探、化学分析、矿物物理、选矿等各个方面。

虽然如此,热液成因矿床对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贡献,它不仅是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更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矿床学课件——第六章 热液矿床的类型及特征

矿床学课件——第六章    热液矿床的类型及特征
(3)地层条件
2.围岩蚀变及分带
蚀变围绕侵入体中心呈同心圆状产出,自岩体中 心向外依次出现四个蚀变带:
(1)钾质蚀变带 (2)石英-绢云母化带 (3)泥质蚀变带 (4)青盘岩化带
3.其实就是矿化了的蚀变围岩,有一定的矿化分带。 工业矿化位于(1)、(2)带。
4.矿床成因 (二)富金斑岩型矿床
(三)围岩条件
为碳酸盐类岩石。
矽卡岩按成分可分为钙矽卡岩和镁矽卡岩 (四)构造条件 (1)接触带构造 A:整合型 B:不整合型 (2)围岩层理和层间破碎带 (3)断裂和裂隙 (4)褶皱构造 (5)围岩捕掳体
二.矽卡岩矿床的地质特征
(一)矿体的形态、产状与规模
矿床产于中酸性岩浆岩和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 多产于外接触带.距接触面100-200m以内. 矿体形态复杂、连续性差,多数矿床为中小型。 (二)矿石特征
云英岩化 3.矿体地质特征
(1)大脉型矿体 (2)中-薄脉带型矿体 (3)网脉型矿体
黑钨矿-石英脉“五层楼”分布规律,矿脉自下而 上分为5个带: (1)微脉带 (2)细脉带 (3)中脉带 (4)大脉带 (5)稀疏大脉带 4.矿石特点 5.矿床成因 代表矿床:江西省西华山钨矿床
(二)钠长岩型稀有、稀土元素矿床 二.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成矿温度在300-200之间,受断裂控制。 矿体产于侵入体的内外接触带中 围岩蚀变发育,为中温热液蚀变组合 金的重要来源 (一)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1.太古宙脉状矿体 2.中国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具有又老又新的特点,分为石英脉型(含金硫化物石英脉,矿化
矽卡岩矿物组合,成分复杂、结构构造多样,矿 石有块状构造、浸染构造,矿石多为带:交代岩浆岩形成的矽卡岩带。主要为高温矿 物。
内带:交代碳酸盐围岩形成的矽卡岩带。主要为中 温矿物。

第二章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因模型-文档资料

第二章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因模型-文档资料

• 产于火山岩或基底
• 产于火山岩,极少产于基底
• 脉状矿化为主,网脉状矿化常见, • 浸染状矿化为主,脉状矿化次之,有
浸染状和交代矿化较少;
时为主,交代矿化常见,网脉状矿化
较少;
黄铁矿 闪锌矿 方铅矿 黄铜矿 硫砷铜矿-吕宋矿 砷黝铜矿-黝铜矿TennantiteTetrahedrite 铜兰Covellite 辉锑矿Stibnite 雌黄Orpiment 雄黄Realgar
图1 紫金山矿田地质图(图文不对应)
Fig.1 Geological map of Zijinshan mining field 1—石帽山群下组上段;2—石帽山群下组下段;3—林地组;4—天瓦岽组上段;5—天瓦 岽组下段;6—楼子坝群;7—中粗粒花岗闪长岩(四方岩体);8—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仙师岩岩体);9—细粒黑云母花岗岩(金龙桥岩体);10—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五龙寺岩体); 11—中粗粒二长花岗岩(迳美岩体);12—英安玢岩;13—隐爆角砾岩;14—实测正断层; 15—实测、推测逆断层;16—矿区范围(图例多到让我无法忍受了!基本可以断定市拷贝 后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 1—Upper Shimaoshan Group;2—lower Shimaoshan Group;3—Lindi FomationI;4—upper Tianwadong Fomation;5—lower Tianwadong Fomation; 6—Louzibai Group;7—middll-gr and granodiorite(Sifang pluton);8—gine biotitInonzogranite(Xianshiyong pluton);9—finebiotite granite(Jinlongqiao pluton);10—middll-fine monzogranite (Wulongshi pluton);11—middll-grand granite(Jinmei pluton);12—daciteporphyry;13—explode volcanic breccia;14— measuring normal fault;15—measuring and indicated thrust fault;16—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摘要: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形成于低温(±300℃)、低压( 10~ 50MPa)条件下,该类矿床成矿流体中盐分含量一般都较低,其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热液活动在火山岩及斑岩型矿床浅层部位活动,而其中金的矿化作用与火山热液活动息息相关,其成矿多数发生在火山活动晚期,最终成矿于火山岩浆岩地热系统中。

本文有效分析了我国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特征,并对该类矿床的成因和找矿方向进行了分析,以期能有效促进我国矿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物质来源;特征分析一、大地构造背景和控矿构造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板块俯冲带上盘大陆边缘及岛弧的岩浆弧和弧后张裂带。

从世界范围内以及我国该类矿床的分布特征及学者研究,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主要在三个成矿区域广泛分布,这三个区域分别为:环太平洋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以及地中海 -喜马拉雅成矿带。

通过对该区域内浅成低温型金矿进行研究发现,发现其形成与火山岩浆岩构造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尤其受到火山断裂构造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

该类型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中,张性构造环境控制着金矿体的形成,深大断裂切壳构造通常成为矿物形成的导矿构造,并且在岩浆岩热液活动方面进行引导作用,成矿物质来源往往与深大断裂次级构造有关,为高价值工业矿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2.1 矿体及矿化的特征在国内,大部分矿床的矿化深度都比较浅,这是该型金矿的主要特点。

如果忽略长期剥蚀作用的因素,该矿体大多储存于离地表 100 到 1000 米的位置。

金矿矿体主要以脉状为主的形态存在,主要有树枝状脉、板状脉、细脉和网状脉,其次还有浸染状矿体、砾岩状细脉浸染状矿筒、囊状透镜体。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矿化的位置大多位于火山岩区、陆上火山碎岩区和小型的次火山侵入体,而且这些岩区都有比较良好的分异特点。

矿床的矿化具有分带性特点,地表为热泉沉淀,向下浸染状及网脉状矿化,脉状矿化多在最底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