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五下4.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4.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4.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4单元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何证明地球在自转以及地球自转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学会运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证明地球在自转。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产生的现象及证明方法。

难点:运用实验方法证明地球在自转。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实验材料(如硬币、尺子等)。

学生准备:学习单、笔、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例题讲解(1)什么是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3)如何证明地球在自转?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

(2)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4. 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利用硬币、尺子等材料,模拟地球自转实验。

(2)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1)学生分享实验过程和结论。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概念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3. 证明地球在自转的方法4. 地球自转的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堂所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

2. 答案:学生可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证明方法,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以及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与应用;5. 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探究设计;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7.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与拓展性;8. 课后反思的深入与拓展延伸。

教科版科学五下4.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4.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4.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一. 教材分析《证明地球在自转》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证据和方法。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球自转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欠缺,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自转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证据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证据。

2.难点:地球自转的证明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太阳灯、地球自转演示仪。

2.学具:笔记本、彩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运动,提问:“地球除了公转,还有其他的运动吗?”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自转演示仪,呈现地球自转的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灯,理解地球自转与太阳灯的关系。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地球自转演示仪,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理解地球自转的证据。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自转的证据有哪些?”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地球自转,还有其他的天体也有自转现象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拓展知识。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证据。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证据。

精品教案上城陈滔《证明地球在自转》

精品教案上城陈滔《证明地球在自转》

精品教案上城陈滔《证明地球在自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四章“地球运动”第二节“地球自转”,详细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增强地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地球真的在自转吗?如何证明地球在自转?”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球自转。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时差等地理现象的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地球自转相关知识点的选择题、填空题,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堂拓展:介绍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气候、生物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等。

3. 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并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答案: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更替、时差等。

2. 作业题目:请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答案: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产生昼夜更替,影响人们的作息时间;地球自转还产生时差,影响国际交流、旅行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动画、地球仪、例题讲解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024年教案《证明地球在自转》

2024年教案《证明地球在自转》

2024年教案《证明地球在自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地球科学》教材第四章“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具体内容将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证据、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 掌握地球自转的证据,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 了解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自转的证据及其地理意义。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一系列地理现象及其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地球科学》学习地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地球会有白天和黑夜?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地球自转的定义、特征,讲解地球自转的证据及其地理意义。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典型例题,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概念2. 地球自转的证据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特征。

(2)列举至少三个证明地球自转的事实。

(3)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答案:(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转的证据: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更替、地球表面物体偏向等。

(3)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昼夜温差、产生地转偏向力、影响气候分布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证据掌握较好,但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地球仪的使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主要内容是证明地球在自转。

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并能够证明地球在自转。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并掌握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证明地球在自转。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

2.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并能够证明地球在自转。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地球仪实验和户外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并证明地球在自转。

2.讨论法:在实验和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的自转。

2.观察工具:如望远镜、手机等,用于户外观察。

3.PPT:用于展示地球自转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自转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自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地球仪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地轴,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每组实验时间约5分钟。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和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户外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如太阳的东升西落等。

观察时间约5分钟,讨论时间约5分钟。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下4.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下4.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下4.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证明地球在自转》。

详细内容如下:1. 地球的自转现象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周期2. 地球自转的证据星星的运动日出日落现象时差现象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气象变化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学会运用观察、分析等方法,发现并证明地球在自转。

3.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等方法证明地球在自转。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图片、视频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展示地球自转的动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昼夜更替。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有什么运动吗?地球的自转是什么意思?2. 学习新课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等方法,证明地球在自转。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记录并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4. 例题讲解解答地球自转的相关问题。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教师及时反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自转定义方向周期2. 地球自转的证据星星的运动日出日落现象时差现象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气象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

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计算地球自转的周期。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答案: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约24小时。

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气象变化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等方法证明地球在自转,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

五年级科学下册证明地球在自传2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证明地球在自传2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证明地球在自传2教案教科版第一篇:五年级科学下册证明地球在自传2教案教科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5.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目标】1.了解证明地球自转的事实依据,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2.初步认识“傅科摆”,知道怎样通过“傅科摆”观察地球的自转。

3.学习不光要大胆假设,更要有重证据、善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能证明地球自转的事实依据。

2.有关“傅科摆”的图片和资料、长绳子、便于捆绑的重物。

【教学过程】一、引入怎样才能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呢?如果能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就好了。

二、介绍“傅科摆”1.介绍傅科发现“傅科摆”的故事。

2.展示“傅科摆”的图片和资料。

3.猜想傅科到底想出了什么。

(1)分小组讨论。

(2)向大家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三、试着制作“傅科摆”1.你组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请先作个实验设计。

2.按照各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向大家汇报小组的研究结果。

四、拓展1.你还见过地球上水平运动的其他物体发生偏转的现象吗?2.你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呢?你听说过有些卫星是与地球“同步”的吗?“同步”是什么意思呢?五、作业:晚上观察北斗七星的运动。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科学《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设计教科版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2)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3)知道傅科摆和其他一些方法可以证明地球自转。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一物体运动现象,认识现象和事实的联系。

(2)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方向不变的特点。

(3)通过一些自然现象观察和模拟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成因提出不同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自转。

三、教学准备:摆、水盆、记录表、转盘、地球仪【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两张照片,问:有什么不同?生1:角度生2:一个白天一个黑夜引导出主题地球的自转。

教案上城陈滔《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案上城陈滔《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案上城陈滔《证明地球在自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四章“地球运动”第二节“地球自转”,主要详细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他们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

(2)提问:地球为什么会自转?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2. 例题讲解(1)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自己的轴心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地球形状的赤道膨胀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拓展: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定义2. 地球自转的方向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

(2)列举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己的轴心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地球形状的赤道膨胀等。

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作息时间、农业种植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掌握情况较好,但在举例说明地理现象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课后让学生收集有关地球自转的趣味知识,下节课分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道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的自转。

2. 了解“傅科摆”,并知道“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3. 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4. 培养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地球在自转。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准备】
有关“傅科摆”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了解我们共同的家—地球吗?了解哪些,看谁知道的多?
2、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太阳落到地平面下面,天就黑了。

也有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嵌在天幕上,由于天幕不停地转动才引起太阳东升和西落。

直到16 世纪,“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

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今天,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证明的。

1851 年,法国有个年轻人叫傅科,他偶然间找到了一个方法。

下面我们先看看傅科是怎么研究的:
二、了解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转椅也行),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
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
三、认识“傅科摆”: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三、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现象。

①河流偏移
②深井测量法
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那么,由于自转速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自高处下落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必然具有较高的向东的自转速度,因而必然坠落在偏东的地点。

为了证实这一点,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在一定的深度同
矿井东壁相撞。

这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③炮弹法
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那么,地面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必然相对地发生持续的右偏(北半球)或左偏(南半球)。

根据这种观点,人们分析射出炮弹运动的方向,结果证实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④吹塑纸条法
取直径为50 厘米的白色搪瓷面盆 1 只。

为便于观察,用特种铅笔,在面盆边缘沿顺时针方向每隔30 度作一标记,将其12 等分,分别为0 度、30 度、60 度、90 度 (360)
度。

为防止外界振动和干扰,将盛满清水的面盆置于底楼的水泥地面上。

取一张吹塑纸,用刀片剪裁成宽0.1 ~0.2 厘米,长8 厘米的纸条。

将吹塑纸条浮于面盆水面上,两端平稳地指向0 度和180 度。

为防止风吹和外界影响,可在面盆上盖一薄板。

经过 3 ~ 4 小时,轻轻打开薄板,你会惊奇地发现,吹塑纸条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个角度。

由于面盆随着地表作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浮于水面的吹塑纸条并没有转动,其指示的转动角度,恰恰验证了地球的自转。

⑤昼夜交替模拟法
从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来推断地球的自转。

四、解释:
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
板书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地球自转
河流偏移
深井测量法
炮弹法
吹塑纸条法
昼夜交替模拟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