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学的连接点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中西诗画关系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诗与画的联系和互动方式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中西诗画关系,探究其共性和差异。
一、中西诗画关系的共性中西方的诗画关系都有着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享艺术语言中西方的诗歌和绘画都有着自己的艺术语言,包括主题、手法、意象和艺术形式等。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诗画的艺术语言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体现了艺术家的认知与感受,对于人类文化意义深远。
2、相互启迪与影响中西方的诗画关系也存在相互启迪与影响的情况。
在中国文化中,诗人与画家之间的关系紧密,例如唐代王维、董源和宋代苏轼、米芾等,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常常涉及画面,而在绘画创作中则常常融入诗意。
同样地,在西方文化中,莎士比亚的诗歌和雪莱的画作亦常常联想到彼此,而此种影响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中更为显著。
3、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共同体现无论是中西方的诗歌还是绘画,它们都是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共同体现。
诗画作品代表着人类智慧和情感,是文化人类精神财富的珍贵遗产。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通过诗画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诗画创作反过来也反映着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同时,也激发人们追求美好人生、提高自我修养的动力。
1、不同的理念基础中西方在思想、哲学和审美观念上有着不同的基础。
在中国文化中,诗歌和绘画的整体认知从深入视觉和心理感受中得到技艺的突破和提高。
而在西方文化中,诗与画相亲,起初的关系常常出现在文学创作领域,而后成为了视觉艺术的线索。
2、不同的审美风格中西方文化中,审美风格各不相同。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以笔墨、造型和意境表现诗与画创作的信息,追求意蕴深邃,即从形式之上深入内容之中,不仅追求美的情感表达,更加看重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学问内涵;而在西方文化中,注重创新,强调互动、个性与开放,着重发现作品的独立性。
3、不同的表现手法中西方文化中,表现手法也分别不同。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诗和画是人类表达情感、思想和艺术之美的两种重要形式。
在中西文化中,诗画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西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中西诗画的历史渊源、创作特点、审美观念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以探讨中西诗画关系的异同,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
一、历史渊源比较中西诗画的历史渊源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中国的诗画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殷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诗画艺术体系。
诗歌在中国古代已有很早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而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中国古代诗人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画家则以绘画来表现他们对自然、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感悟。
而在西方,诗歌和绘画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历史轨迹。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西方诗歌以史诗和神话为主题,而绘画则以雕塑和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
中世纪时期,西方的诗歌和绘画受到了宗教的影响,以宗教题材为主要内容,艺术风格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诗歌和绘画才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开始了独立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开创了新的绘画风格,推动了西方绘画的发展。
中西诗画的历史渊源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都表现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的共同特点。
诗歌和绘画在中西文化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类文明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创作特点比较中西诗画在创作特点上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中国古代诗画的创作主要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注重意境、氛围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古诗为主,内容多表现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文字简练、意境深远。
而中国古代绘画更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象的表达,主要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要题材,艺术风格以写意和工笔为主。
而西方诗歌和绘画的创作特点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的表达。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的交流互相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中西方的诗画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语言,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西方的艺术中,诗与画相互关联,诗和画彼此为证,常常共同表达着一种内在的美感。
中西方的古典诗歌和绘画作品描绘的主题也有相似之处,如关于自然风景、人物描绘、历史事件等。
同时在诗画表现技法上也有相通之处,如中西方的写意画、水墨画等艺术手法相似,都以意境、意趣为主,强调表现对象的灵魂和精神内涵。
中西方的艺术作品还存在诸多文化差异,在审美观念、观念体系、艺术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
例如,中西方在绘画中对色彩的运用方式不同,中方注重渲染色彩直观逼真,西方则强调画面整体感和表现力;中方笔法中常常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西方则更注重现实主义的表现。
中西方的诗画交流是双向的,对于中国的诗画表现也影响了很多西方艺术家。
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在西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欣赏。
其中包括中国传统绘画、水墨画、街头书法等,这些不仅丰富了西方的审美观念,也为西方的艺术家提供了许多创作灵感。
总之,中西诗画关系研究不仅有助于扩展我们对世界文化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文化交流的认识和重视。
艺术跨越文化和国界,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方式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1.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启古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时期。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不仅仅是商品交流的平台,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伴随着贸易往来,中国的文学作品逐渐传入西方世界,西方的艺术、哲学也开始渗透到中国。
2. 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元素中国古代文学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元素,并进行了融合创新。
比如在唐代,与中亚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国的散文出现了自由散续的特点,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也推动了其发展。
二、交流方式1. 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是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早在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学作品就开始通过翻译进入西方,受到了西方读者的广泛关注。
翻译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 外来文化的引进中国古代文学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文学作品。
例如明末清初,随着西方驻华传教士的到来,西方古典文学的作品逐渐传入中国,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三、影响1. 文学艺术的创新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单向的,它也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吸收西方艺术形式和思想观念,中国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巨大的改变和创新。
例如,自由散续的散文形式、现代戏剧的创作技巧等都是在与西方文化交流中产生的。
2. 哲学思想的交融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化交流还在哲学思想层面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哲学思想的引入使得中国文学的思想内容更加开放多元,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
古代中国文人通过与西方哲学家的对话,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维方式。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产物,诗与画作为艺术的两个重要方面,在中西文化中都有着独立而又紧密的联系。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旨在探究和对比两种文化中诗与画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中西诗画之间的关系可以从起源和发展角度加以比较。
在中国,诗与画始于古代,两者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诗人已经将自己的诗意表达转化为图画。
随后的宋代,以文人画为代表的诗画联合的艺术形式兴盛起来。
西方的诗与画关系则可以追溯到希腊与罗马时代,特别是古希腊的瓦斯美斯和荷马的史诗作品,它们对西方的诗和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西诗画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加以比较。
中国古代的绘画注重意境和写意,追求的是山水的神秘与壮观。
而中国古代诗歌则强调意义、韵律和音韵的美。
这种内省趣味也体现在诗和绘画相互影响的艺术形式上,中国文人常将绘画作为表达诗意的形式之一。
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人物、静物和风景的写实与再现,而诗歌则注重抒情和戏剧性的表现。
在西方文化中,诗和绘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上。
中西诗画关系还可以从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加以比较。
在中国,诗和绘画几乎一直被视为高雅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对美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探索。
中国传统文艺中的“诗画同源”观念使得诗和绘画在中国文化中得以高度融合。
而在西方,诗和绘画在文艺史上有着不同的地位和发展。
虽然绘画在西方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诗歌却一直被视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并在西方文学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诗与画在不同文化中的异同和相互影响。
这种比较研究有助于拓宽我们对艺术的认识,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中西诗画关系,以丰富人类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
中西现代诗歌关系新论

中西现代诗歌关系新论引言中国现代诗歌的发生与西方诗歌的译介不无关系,虽然不能完全归因于后者,而还包含了中国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逻辑。
但是,在一般的研究框架中,西方诗歌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已经成了一个压倒性的论述。
时至今日,这样一种“思维定势”需要重新被审视甚至打破:这既和现代汉语诗歌逐渐增强的语言和文化主体性有关,也得益于晚近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理论的刺激。
可以这样来概括中西现代诗歌之间的关系:在“新诗”草创阶段,的确存在着西方现代诗歌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强力影响;然而,随着新诗自身主体性的建构以及新诗被纳入中国诗歌的整体性视野的建构,二者平行发展的一面不断被揭示出来;最后导致的一个可能的结果就是,中国现代诗人在面对西方诗歌时的平等、超越甚至超前。
这个描述如果属真,不应该只是逻辑的展开,而还应该展现在时间中。
实际上,可以通过张枣对史蒂文斯的译写来表明最后一点。
对史蒂文斯(WallaceStevens)诗歌的翻译占张枣翻译诗歌总量的三分之一还要多,可以说是张枣译诗用力最勤的一位诗人,尤其当我们普遍认为,张枣是一位以“浪费”的美学著称也就是稍显慵懒的诗人;因而考察张枣对史蒂文斯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史蒂文斯的认识,也可以借助史蒂文斯这面镜子了解张枣的语言和诗学观念甚至创造美学,进而测度张枣别具一格的可能的翻译诗学。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在一首诗的多个文本之间进行对照,除了对照张枣译诗与史蒂文斯原诗,还要对照其他的汉语译本;有时甚至需要参照张枣自己的诗,这最后一点会让人感到意外:但这些都由张枣翻译史蒂文斯的特性所决定。
一、一行译诗:诗意的对称物首先来看《阳光中的女人》(TheWomaninSunshine),可以比较一下张枣的译本a和西蒙、水琴的译本b。
TheWomaninSunshine Itisonlythatthiswarmthandmovementarelike Thewarmthandmovementofawoman. Itisnotthatthereisanyimageintheair Northebeginningnorendofaform:Itisempty.Butawomaninthreadlessgold Burnsuswithbrushingsofherdress Andadissociatedabundanceofbeing,Moredefiniteforwhatsheis—Becausesheisdisembodied,Bearingtheodorsofthesummerfields,Confessingthetaciturnandyetindifferent,Invisiblyclear,theonlylove.阳光中的女人(张枣译)就是因为这暖意,这动静像某个女人的暖意和动静,而不是因为空中有个相貌,或某个形体的开头与结尾:空白而已。
中西方诗学的交汇

中西方诗学的交汇作者:张博文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5期摘要:现代派诗坛领袖戴望舒开拓了新诗的美学道路:深广的诗歌意境、强烈的现代意识、富含哲理的生命诗学和中西合璧的美学个性,革新了自胡适以来的浅白质朴、纯净自然、直抒胸臆的诗歌风貌,扭转了象征派古怪荒诞、阴郁病态的审丑倾向。
他兼采西方象征派与中国古典诗学之长,为现代派诗歌发展提供了新的审美范式,促进了新诗审美形态、内涵的发展。
关键词:象征主义中国古典现代派审美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从诗境、诗情、艺术形式和美学个性等多方面发展了新诗艺术,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以自身的创作实践增强了诗歌的审美属性,拓展了诗歌的表现范围和内在深度,反映了现代派诗人在现代颓废与古典优美之间的一种独特的美学追求。
戴望舒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了大量的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果儿蒙、耶麦、马拉美、许拜维艾尔、波德莱尔、艾略特等人的诗作、诗论。
1935年返国前夕,他在巴黎拜会过许拜维艾尔。
1947年出版的《掇英》中谈到了戴望舒对波德莱尔的借鉴:“只要不是皮毛的模仿,能够从深度上接受他的影响,也许反而是可喜的吧。
”[1]戴望舒的创作风格和审美情趣深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从象征手法的运用、内在意蕴的展现到现实实存的形而上思考无不显露着象征主义的美学追求,超越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派诗人形式技巧上的摹仿和借鉴,从象征、隐喻的外在形式层面转向了诗境、现代意识、生命诗学和美学个性形态等内在层面的创造。
象征和暗示是戴望舒诗歌中最为突显的审美特质,它构建的朦胧迷离的意境、丰富的内涵显示了深层次的审美向度,一扫郭沫若早期白话诗“审美薄弱”和新月派“三美”诗审美向度单一的弊端。
象征首先体现在意象的暗示上,不论是单个意象还是贯穿全诗的整体意象都有着深层的寓意指向。
哈罗德·尼克逊评论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诗歌时说:“他们(暗示)的目的,的确,在于启示无穷,在于构造一种综合法叫艺术的整体暗示人的整体;在他们看来,创造中不可救药之事为终局之憾:一首杰作应该到了表面是结束的地方才开始;仅仅描写还不够,它得暗示;它在后面得留下不曾表白出来的颤动。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诗画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西诗画关系的比
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及相互影响和交流对于诗画发展
的作用。
本文将从审美观念、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三个方面对中西诗画关系进行比较研
究。
中西诗画在审美观念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画被视为表达感悟的媒介,其审美观念强调“形神兼备”和“气韵生动”。
诗画被赋予了高尚的艺术价值,主张其具
有超越现实,追求美的境界。
而在西方文化中,诗与画的审美观念较为分离。
诗被视为语
言艺术的表现形式,强调文字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而画则被视为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注
重色彩、形状和构图等视觉元素的表达。
中西诗画在创作风格上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诗画注重以笔墨和墨色表现意境,注重笔
墨的意境和韵律的统一,注重墨色的渲染和表达力。
而西方诗歌则强调语言的音乐性和节
奏感,注重押韵和韵律的表达。
西方绘画注重色彩、光影和透视等绘画技巧的表达,注重
表现主观情绪和个人风格的发展。
中西诗画的创作风格差异主要体现在绘画和诗歌的形式上,而创作的主题、手法和思想则受到各自文化背景和艺术传统的影响。
中西诗画的主题内容也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诗画的主题内容涵盖了自然山水、人物和
文人雅致等方面,强调诗画的写实性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而西方诗画的主题内容则更加广泛,包括宗教、历史、政治和个人情感等各个领域。
西方绘画的主题内容多样化,注重表
达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和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诗学的连接点
摘要:痖弦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其诗
歌具有鲜明的特点,既吸收了大量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技法、形式,又有意识地向古国古典诗歌婉丽典雅的语言艺术复归,为中与西、古与今的诗歌间搭建了连接的桥梁,在台湾现代诗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以痖弦早期的名作《秋歌――给暖暖》为例,分析诗歌中对中、西诗歌的兼收并包,从而管中窥豹地研究痖弦诗歌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痖弦秋歌――给暖暖兼收并包
痖弦创作诗歌的时间很短,仅有十余年的时间,作品量也不丰,作者编入选集的只有87首,但正是凭借这87首诗歌,使痖弦被誉为台湾十大诗人之一,被称为台湾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三驾马车”之一,成为首届“新诗界国际奖”的候选人,不得不说是台湾诗界的泰山北斗。
其创作的成就与他对中、西诗歌的兼收并包是分不开的,沈玲认为:“从本
质上说,痖弦是地道的现代派诗人,但其诗歌思想和风格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西方’,由‘西方’回归‘东方’的发展过程。
”[1]
一、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
新诗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而白话则以信息传递为
主要功能,在美学价值上有着天生的缺陷,如何弥补这一缺陷,成为了现代诗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痖弦出生于河南,自幼有着良好的古典诗歌修养,在其写作生涯的早期,症弦提出了“新民族诗型”的观点,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
[2]力图通过学习古典诗歌艺术手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而《秋歌――给暖暖》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此观点在诗歌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意象与意境的塑造。
本诗题曰《秋歌》,自然是描写秋天中的意象,痖弦故意挑选了古典诗歌中著名且在情感趋向上相接近的秋天意象,在现代诗中尝试对经典古诗的复现。
诗歌首句的落叶意象便能令人想到古代悲秋情怀的发轫之作――屈原《九歌》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之句。
随后荻花意象也曾在《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中出现。
砧声意象更是在杜甫《秋兴八首》“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后成为游子羁旅思乡的经典意象,更不用说出现率更高的“秋雁”等意象了。
诗歌选择的意象大多是秋天色彩浓厚,最后消逝、凋零的意象,这本来只是普通的景物,但是在历史的沉淀下,汉语诗歌语境有其独特的自明性,这些景物被渗入了古人诗歌中所表达的悲凉、萧瑟情感并借相同意象将读者的记忆印象唤醒,回想起代代相传的悲秋记忆,无一悲字而却处处生悲,
表现出传统诗歌常有的悲秋情感,作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
随后的南国、山径、寺院等意象虽然并不属于秋天独有的意象,但在仍作为经典意象出现在《相思》、《江南春》等主旋律为伤感的诗歌中,同样也带有悲伤的情感。
我们甚至可以把诗歌前三节的内容浓缩成古典诗句,即“叶落雁归去,花凋歌亦残。
”可见痖弦利用古典诗歌的常用手法,将相同情感色彩的意象连缀从而形成整体统一的悲秋意境,利用景物而非直白的文字营造情感氛围。
(二)古诗的艺术手法。
本诗前两个诗节末单独成句的“暖暖”,从形式上来说极为像《诗经》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诗经》中“采薇采薇”、“硕鼠硕鼠”等诗句在不同诗节的反复出现的用法,在内容上能够达到余音绕梁,反复渲染的效果,起强调作用;在艺术上一咏三叹,增强音乐美并使得诗歌节奏舒缓。
本诗中的作用与其极为相似,对暖暖多次强调,突出暖暖这一核心意象,并将秋天的景物相割裂,使诗歌节奏舒缓。
“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两句相顶,在古典诗歌技法上被称为顶真或叫蝉联。
通过文字的环环紧扣,使上下承接、因果相接,令肃杀的秋天与暖暖直接对抗,收束前文的情感线索,令诗歌过渡自然。
二、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借鉴
痖弦在台湾现代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主要在于他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他的诗一方面传承了中国
古典诗词和五四以来新诗传统的香火,另一方面又取经于西方现代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在诗的语言技巧、手法、格调上具有相当的“前卫性”,是台湾诗坛承受欧美风潮的先驱人物。
[3]在本诗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修饰词的运用。
万登学指出,痖弦善于对客观的事物,主观地进行描摹,使用大量形容词,营造出的是情韵悠长,清纯明朗的艺术氛围。
[4]对于形容词的大量运用,是现代诗歌的典型特征,白话诗突破了古诗格律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对意象进行描绘,即在意象之外,加入诗人在声光色等方面对事物的渲染,使描述的意象更加具体,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最典型的莫过于艾青此用法被艾青、徐志摩等人发扬光大后在现代诗歌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这在本诗中得到了充分地表现,全诗共出现9个“的”字,是出现频率最多的字,并且在每个诗句中最多只出现一个,使“的”字分散在全诗之中,读起来“的”字如波涛,回环复沓,形成排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构成形容词的荡漾,表现诗歌的音乐美。
在内容上通过“最后”、“辽?椤钡确岣坏男稳荽适沟囊庀蟾?加具体、更加具有美感,大大地增加了诗歌的美学价值。
(二)戏剧性结构。
痖弦早年多次出演话剧,将大量西方戏剧的艺术手法融入诗歌创作之中,郭小聪指出:“在各家的诗论之中,尤其是戏剧性的表现手法,历来已被当成
是痖弦诗作特色的一个共识。
”[5]本诗呈现戏剧式的延宕,
诗歌的叙事语言是秋――暖暖――秋――暖暖――秋交替
进行,暖暖对悲秋意境的形成起到延宕效果,在叙事结构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如同戏剧般张弛有度。
从内容上来,全诗矛盾鲜明,凉与暖交替出现,对比尖锐。
一个“留”字是矛盾的中心,诗歌先通过对秋天进行细致的描写,借由树叶凋零、荻花衰亡、飞雁南行等具体可感的景物消逝表现秋天让一切都留不住的力量,后再通过描写渺小、朦胧的“暖暖”使一切再次留下构成一组力量冲突,并借由冲突去建构诗歌的结构,这也与戏剧对矛盾冲突的处理十分相似。
最后,诗歌的结尾颇具戏剧性,在之前的对比中,“暖暖”处于绝
对的劣势,但就是这样的“暖暖”却战胜了秋天,完成了情节的反转,达到对“暖暖”欲扬先抑的效果。
(三)陌生化与神秘化。
痖弦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常用的陌生化,神秘化手法,对“暖暖”这一核心意象进行处理。
陌生化理论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即在诗歌编码程序中对各个语言成分可以自由地进行调度和重构,强调艺术的超越常境性,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重要理论。
从人们的日常经验来讲,“暖”并非那种单独即可构成语义单位的词素,而是作为形容词或动词使用,不能作为意象,更别说是独立成句了。
而痖弦却将“暖”字连用形成叠词,生造出“暖暖”这一意象,不加描绘、不加修饰,强行将人人熟悉的词变为
物,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并且,通过两次独立成句反复渲染,给读者一种新奇之感,使“暖暖”与“悲秋”的对比更加突兀。
现代派诗歌与古典诗歌一样十分重视意象,但其表现却远不像传统汉语诗歌那样沉静、明澈,而充满了一种荒诞性、跳跃性。
大量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造成了意象的繁复、迷离。
[1] 本诗也是如此,运用陌生化的手法将“暖暖”与读者常识中“暖”相剥离后,痖弦为“暖暖”赋予了象征色彩,使这一意象神秘化。
对于“暖暖”的象征含义,一直有多种解读,这是痖弦有意而为之的。
标题的“给”字令读者自然而然地认为“暖暖”是个人,之后连续两次单独成行更是颇有呼告的味道,但“暖暖”二字又不符合日常取名的规则,并且“留下暖暖”又给人一种“暖暖”是物的感觉,甚至痖弦自己也曾说“这个世界已经够冷,让我们以彼此的体温取暖。
”如此理解“暖暖”又是一种情感。
而诗歌竟对“暖暖”惜字如金,未加一句描述,这使得“暖暖”的含义更加扑朔迷离。
如同庞德笔下的“面孔”、波尔莱尔笔下的“信天翁”一样,存在多种解读,这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典型特征。
三、结语
陈纯洁指出:“痖弦诗歌表现出历史记忆与诗学记忆相互关联的鲜明特点,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经过现代主义技巧
处理,获得了打通历史时空的阐释张力。
”[6]这正是痖弦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仅是一位单纯的诗人,更是一位民族诗歌记忆的保存者、民族诗歌未来的开拓者,他的诗歌兼收并包,不仅具有巨大的美学价值,更具有连通中西、古今的诗歌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玲.论痖弦诗歌的意象建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4(32):30.
[2] 易彬.“一切便都留下了――痖弦诗《秋歌――给暖暖》简析[J].扬子江诗刊,2005.3
[3] 熊国华.论痖弦的诗[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学版,1994,4:68
[4] 万登学.论痖弦的诗[J].南都学坛,1994(2):84.
[5] 郭小聪.台湾当代诗人痖弦诗歌艺术与电影因素[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1:73
[6] 陈纯洁.记忆的诗学――论痖弦诗歌时空记忆的艺术张力[J].华文文学,2012,2(10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