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学比较研究2019

合集下载

论中西古典诗学的差异——叶维廉《中国诗学》比较研究

论中西古典诗学的差异——叶维廉《中国诗学》比较研究

论中西古典诗学的差异——叶维廉《中国诗学》比较研究
王一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14(000)027
【摘要】《中国诗学》是中国古典诗学、比较文学领域的杰出的理论家叶维廉先
生的经典代表作,该书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对中西古典诗学进行比较阐释,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奥妙与玄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总页数】1页(P360-360)
【作者】王一
【作者单位】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2
【相关文献】
1.关于中西文化差异中的言语差异比较研究 [J], 赵玲;
2.外国舞蹈与中国舞蹈文化比较研究——从中西传统舞蹈艺术的比较看中西审美的差异 [J], 潘晶; 潘鑫
3.中西方研究生时间取向差异比较研究——以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留学生和国关研究生为例 [J], 许戈辉
4.中西方商业诚信伦理传统的差异与比较研究 [J], 赵丽涛
5.中西医诊断术语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J], 李永;陈启亮;赵文;詹杰;黄曙文;王洋;李灿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跨文化下中西方爱情诗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下中西方爱情诗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下中西方爱情诗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跨文化下中西方爱情诗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摘要:诗歌作为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知识结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爱情诗始终是古今中外诗歌界的主旋律,中国和西方的诗歌中都有不少描写爱情的诗篇。

然而,就爱情诗这一题材的表达方式而言,中西方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本文选取了英美文学及汉语史上的一些经典爱情诗,结合英美诗歌和中国诗歌的对比分析来研究跨文化下中西爱情诗的表达方式的差异,以及蕴含在其中的不同的爱情观。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诗表达方式对比研究一、中国诗歌的现实性和人间性与西方诗歌的神秘色彩之对比1、与中国现实性相对的西方“来世论”中西诗歌中的爱情表现的不同之处很大程度上与有无宗教传统有关。

西方宗教传统使人相信,人并不终止于死亡,即使死后,也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在等待他们。

如果他们在人间表现的足够好的话,死后便有希望进入天国。

既然人生在死后并不终结,那么爱情也应该如此。

在西方,情人们对于死后的结合是极为确定的。

伊丽莎白勃朗宁的《我是怎样的爱你》一诗中:I love thee with the breath, smiles, tears, of all my life―and, if God choose, I shall but love thee better after death,诗人表达的爱情穿越了生死的界限,将爱情一直延续到来生,这种宗教色彩展示出了爱情的永久性。

由于西方人相信来世相会之说,因此他们诗歌中所描绘的来世相见便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情人也往往被描绘成天使而非凡人。

为此我们不难理解西方文化中所展现的被高度理想化的精神恋爱,这完全不同于中国诗歌中的现世性。

在中国,因为缺少类似的宗教传统,并没有天国和在天国里续前缘之说。

人们认为,爱情像生命一样具有现世终结性。

死亡会终结一切爱情,死后也无法再延续。

在《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夫妇相约“黄泉下相见”,不过是相约一起情死的代名词,并不是真的相信有一个死后世界。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庞莉芹【摘要】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

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He described the scope and mutual conceptual interpr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atyze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 Cao hoped to getrid of the Chinese acadmic aphesia by emphasiz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set up a new uniuers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y through equal dialogu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in-depeth inter-civilization research.【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4页(P47-49,61)【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论;“失语症”;“跨文明”【作者】庞莉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第二版)(人文大讲堂)》读书笔记模板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第二版)(人文大讲堂)》读书笔记模板

一、中文部分 二、西文部分
读书笔记
这是《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第二版)(人文大讲堂)》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第二版)(人文大讲堂)》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第二版)(人文大讲堂)》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一、《忏悔录》与《浮生六记》 二、作品中的女性 三、我的看法
一、艾米莉·狄金森其人 二、艾米莉·狄金森其诗 三、其他
一、谈谈十四行诗 二、中国词的特色 三、格律诗的远景
二、中国和西方的长诗 三、短篇零句的美学价值
一、生活道路 二、思想境界 三、抒情诗作
一、宇宙永恒,生命短暂 二、胸怀宏愿,忧国忧民 三、命运坎坷,身世之悲
05
遁世女诗人 艾米莉·狄 金森及其他
01
异曲同工的 短篇零句与 长篇巨制
02
白朗宁夫人 与李清照的 抒情格律诗
03
中西诗人的 忧患意识
04
主要参考书 目
06
后记
05
茅于美年谱
一、西方的游历诗歌 二、中国的游历诗歌
一、桂树与诗人 二、英国桂冠诗人 三、问题有待澄清
一、儿童与大自然 二、儿童对日常事物与人生变异的反应 三、儿童如何对待自身疾苦 四、儿童的形象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第二版)(人文 大讲堂)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人文
题材
儿童
诗律学
大自然
角度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2019尔雅答案100分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2019尔雅答案100分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导读(一)1“人:诗意的栖居”是(B)提出的。

A、尼采B、荷尔德林C、萨特D、海德格尔2(C)是一种文学中最抽象的表达形式。

A、小说B、寓言C、诗D、散文3以下属于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的是(ACD)。

A、伤痕文学B、浪漫主义文学C、反思文学D、寻根文学4关于诗研究的学问即是诗学。

(×)5诗是一种关于审美的文体形式。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导读(二)1《列宁格勒交响曲》的创作者是(B)。

A、贝多芬B、肖斯坦科维奇C、莫扎特D、舒伯特2(C)是由利玛窦带入中国的。

A、伊斯兰教B、道家C、基督教D、佛教3以下(D)是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大师。

A、叔本华B、尼采C、黑格尔D、柏拉图4哲学强调的是一种感性思辨。

(×)521世纪这一时代是一个高度敬仰纯艺术的时代。

(×)诗学的定义及其生成的文化背景(一)1在古希腊时期,(A)不属于文艺的主要构成部分。

A、小说B、史诗C、抒情诗D、戏剧2亚里士多德的(C)最早出现“诗学”这个术语。

A、《工具论》B、《形而上学》C、《诗学》D、《政治学》3以下属于雅典的三大悲剧诗人的是(ABD)。

A、埃斯库罗斯B、索福克勒斯C、欧波利斯D、欧里庇得斯4在西方文化传统上,“poetics”已有三千多年独立学科的历史。

(×)5诗学是一门关于文学理论的学科。

(√)诗学的定义及其生成的文化背景(二)1文学理论要比文艺理论概念外延要(C)。

A、大B、一样C、小D、说不清2“poetics”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概念是由(C)提出的。

A、柏拉图B、黑格尔C、亚里士多德D、苏格拉底3(B)把“poetics”定义为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学的论述或者是关于笔记的汇编。

A、《牛津百科全书辞典》B、《兰登书屋英语辞典》C、《世界之书百科辞典》D、《简明牛津英语辞典》4诗学是对文学、建筑、绘画等总体艺术门类的文学批评。

(√)5西方学界把关于诗的研究作为一个方向来指称时,更多使用的是“poetics”这一词。

中西方诗学比较

中西方诗学比较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朱光潜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它的特色,拿它们来参观互较是一种很有趣昧的研究。

我们姑且拿中国诗和西方诗来说,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的有趣的同点和异点。

西方诗和中国诗的情趣都集中于几种普泛的题材,其中最重要者有(一)人伦(二)自然(三)宗教和哲学几种。

我们现在就依着这个层次来说:(一)先说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

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

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

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

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

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

近来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为爱情诗。

我以为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

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

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恋爱在从前的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

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

苏李[①],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成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在西方诗人中为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几层原因。

第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

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

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

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

中西诗学比较

中西诗学比较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初探摘要:诗学这一术语,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诗学就是关于诗的艺术。

而现代意义上的诗学和传统的诗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本质上是一种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研究,是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总称。

中国和西方由于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同,导致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呈现迥异的色彩。

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找到中西诗学产生不同的真正根源,以有利于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

关键词:诗学比较文化特征一、引言诗学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诗学的概念包含了诗和技艺两个方面。

即诗学是关于诗的艺术。

在古希腊,作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或创造,而是等同于一个制作或生产的过程。

因此,那时作诗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艺。

而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不但探讨了诗的种类、功能、性质,也探讨了其他艺术理论以及悲剧、模仿等美学理论,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诗放到了一般的意义上,即艺术。

这就给诗学定了位,将诗学概念引入了美学,把诗学看作了一般的文艺理论。

而中国古代使用诗学一词,其内涵和西方是很不相同的。

在中国古代,诗学有时是指《诗经》之学,有时也指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批评著述。

如元代杨载的《诗学正源》,明代周鸣的《诗学梯航》等。

这些著作所使用的诗学意义一般主要指诗歌的创作与技巧,同时也涉及诗歌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理论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狭义的诗学概念。

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诗学概念已经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诗学了,同时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古代的诗学概念,而是一个融文艺学、文艺理论及美学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理论的总称。

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学艺术及文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离不开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才能真正找到导致中西诗学呈现不同特色的根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西方诗学,推动中西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

[论文]中西文学比较研究

[论文]中西文学比较研究

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第四章第一节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一)不同的历史传统大致的说,西方重叙事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中国诗歌重抒情,但也有叙事诗。

西:叙事诗——荷马史诗—圣经中的“雅歌” —中世纪英雄史诗—弥尔顿、拜伦、雪莱、抒情诗——萨福、品达、维吉尔、奥维德中:《诗经》《楚辞》“诗言志” 重表现论以抒情诗为主的中国诗歌,也不乏叙事诗的作品。

《诗经·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象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丰华瞻①与中国哲学有关。

孔子、老子②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

③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情冶性,而不在于叙事。

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①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

②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

(二)别有天地的田园诗中:兴起于魏末西晋,山水诗以谢灵运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

盛唐时期的王孟诗派西:又称牧歌,创始人是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维吉尔《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其地位远不如中国诗歌中那么重要,这与《圣经》的极大影响有关系文艺复兴时期才有了改变,锡德尼《阿卡迪亚》、斯宾塞《牧人月历》19C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露西》拜伦雪莱济慈山水田园诗主要产生于退隐生活的基础上。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人大多是中小地主知识分子中较为软弱的一群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白居易“香饵见来须闭口,大江归去好藏身”西方隐居诗华兹华斯汤姆逊《四季》“垮掉的一代”加里·奈斯德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反朴归真的思想。

那么,中西山水田园诗又有哪些不同呢?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①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导读(一)1“人:诗意的栖居”是(B)提出的。

A、尼采B、荷尔德林C、萨特D、海德格尔2(C)是一种文学中最抽象的表达形式。

A、小说B、寓言C、诗D、散文3以下属于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的是(ACD)。

A、伤痕文学B、浪漫主义文学C、反思文学D、寻根文学4关于诗研究的学问即是诗学。

(×)5诗是一种关于审美的文体形式。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导读(二)1《列宁格勒交响曲》的创作者是(B)。

A、贝多芬B、肖斯坦科维奇C、莫扎特D、舒伯特2(C)是由利玛窦带入中国的。

A、伊斯兰教B、道家C、基督教D、佛教3以下(D)是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大师。

A、叔本华B、尼采C、黑格尔D、柏拉图4哲学强调的是一种感性思辨。

(×)521世纪这一时代是一个高度敬仰纯艺术的时代。

(×)诗学的定义及其生成的文化背景(一)1在古希腊时期,(A)不属于文艺的主要构成部分。

A、小说B、史诗C、抒情诗D、戏剧2亚里士多德的(C)最早出现“诗学”这个术语。

A、《工具论》B、《形而上学》C、《诗学》D、《政治学》3以下属于雅典的三大悲剧诗人的是(ABD)。

A、埃斯库罗斯B、索福克勒斯C、欧波利斯D、欧里庇得斯4在西方文化传统上,“poetics”已有三千多年独立学科的历史。

(×)5诗学是一门关于文学理论的学科。

(√)诗学的定义及其生成的文化背景(二)1文学理论要比文艺理论概念外延要(C)。

A、大B、一样C、小D、说不清2“poetics”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概念是由(C)提出的。

A、柏拉图B、黑格尔C、亚里士多德D、苏格拉底3(B)把“poetics”定义为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学的论述或者是关于笔记的汇编。

A、《牛津百科全书辞典》B、《兰登书屋英语辞典》C、《世界之书百科辞典》D、《简明牛津英语辞典》4诗学是对文学、建筑、绘画等总体艺术门类的文学批评。

(√)5西方学界把关于诗的研究作为一个方向来指称时,更多使用的是“poetics”这一词。

(×)诗学的定义及其生成的文化背景(三)1“诗学”作为词语的第一次使用最早见于唐人郑谷的(D)。

A、《鹧鸪诗》B、《云台编》C、《早梅诗》D、《中年》2(B)的《六一诗话》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话文本。

A、褚遂良B、欧阳修C、米芾D、颜真卿3以下属于西方文艺理论特征的是(ABC)。

A、思辨性B、逻辑性C、理性D、体验性4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西方文艺理论在思维方式上和审美心理上其实是没有差异的。

(×)5诗学不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存有的一个现成的概念。

(×)诗学与艺术、哲学的逻辑关系(一)1(C)是人作为生命体生存的最高级形态。

A、绘画和艺术B、文学与哲学C、艺术和哲学D、音乐和舞蹈2(D)能满足人对感性审美的欲求。

A、道德B、情感C、哲学D、艺术3以下属于思辨的理性文化的是(ABD)。

A、伦理B、宗教C、艺术D、哲学4黑洞就是一种密度超大的星球。

(√)5艺术不是理性的、思辨的。

(√)诗学与艺术、哲学的逻辑关系(二)1弦乐四重奏中包括了(D)把小提琴。

A、1把B、3把C、4把D、2把2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B)。

A、牛顿B、马克思•普朗克C、阿基米德D、爱因斯坦3以下属于舒曼钢琴曲代表作的是(ABC)。

A、《狂欢节》B、《蝴蝶》C、《童年情景》D、《核桃树》4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俄罗斯流行乐派作曲家。

(×)舒曼的作品反映了德国现实主义的优点和其缺点。

(×)无处不在的“辩论”1【单选题】在学习中,(D)才是最重要的。

∙A、求合∙B、效率∙C、知识∙D、发现2【单选题】(B)是辩论的最终价值体现。

∙A、争胜∙B、求和∙C、谋利∙D、口才3【判断题】权利被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判断所剥夺被称为显性剥夺。

(错误)4【判断题】学习的过程强调创造而不是模仿,尤其是思维创造。

(正确)辩论是一种“修养”1【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位人物与“壕梁之辩”密切相关。

(D)∙A、荀子∙B、墨子∙C、孙子∙D、庄子2【单选题】以下选项中错误表述“印象即真实”中“印象”一词的是(A)。

∙A、是完整的、全部的∙B、有可能是真实的歪曲∙C、有可能是片断性的∙D、观察者的主观感知3【判断题】“白马非马”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都是倾向于认知层面的辩论。

(正确)4【判断题】“本分而理”强调的是讨论具体事实和细节。

(错误)辩论的“真善美”1【单选题】(B)是辩论的最高层次。

∙A、辞藻的华丽∙B、诗意的栖息∙C、肉体的搏斗∙D、完全的胜利2【判断题】信息的碎片化不会使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有任何偏差。

(错误)3【判断题】价值观念的输出是交流的终极目的。

(正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单选题】在辩论中,如果将高考移民视为异地高考,这是D。

∙A、模糊概念∙B、模糊内容∙C、偷换内容∙D、偷换概念2【单选题】将异地高考限定于外来务工子女异地参加高考,其实是为了(C)。

∙A、扩大内涵∙B、扩大外延∙C、缩小外延∙D、缩小内涵3【单选题】概念的(B)是指概念最本质的对社会、对外界的反应。

∙A、内容∙B、内涵∙C、范围∙D、外延4【判断题】异地高考的外延小于高考移民的外延。

(错误)5【判断题】概念可以囊括的社会现象、同类事物等更多,也就是外延过大。

(正确)概念的定义1【单选题】以事实判断为主的概念和以(D)为主的概念,是辩题中经常出现的两类概念。

∙A、主观臆断∙B、客观存在∙C、群体意念∙D、价值判断2【单选题】在辩论教育公平时,可以暂且不考虑下列哪个因素?(C)∙A、资源分配合理∙B、结果公平∙C、性别平等∙D、机会均等3【单选题】“网络反腐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属于下列哪种辩题?(B)∙A、判断性辩题∙B、比较性辩题∙C、猜测性辩题∙D、事实性辩题4【判断题】在辩论中,进一步论辩的基础是对概念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

(正确)5【判断题】公平的全部内涵就是机会均等。

(错误)概念的对抗1【单选题】弱化对方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概念,对(D)是有益处的。

∙A、压迫我方概念空间∙B、扩充对方概念空间∙C、平衡我方概念空间∙D、压迫对方概念空间2【单选题】(B)是辩论中第一个层次的对抗。

∙A、价值对抗∙B、概念对抗∙C、行为对抗∙D、意义对抗3【多选题】概念对抗需考虑以下哪些因素?(ABC)∙A、底线∙B、概念的对抗性∙C、包容性∙D、交互性4【判断题】辩论中最高包容性的对抗,就是用对方概念作为本方概念的基石。

(正确)5【判断题】概念持平的意思是概念偏向于一方,但其内涵和外延均不可跨界。

(错误)杀人游戏中的价值判断1【单选题】辩论中,4号同学坚持投给1号,最终造成平局,其背后可能的原因是(C)。

∙A、角色同一∙B、价值消失∙C、价值失真∙D、判断正确2【单选题】(B)是平民、警察、杀手形成博弈的基础。

∙A、相同的主体∙B、不同的价值目标∙C、不同的陈词∙D、相同的价值目标3【单选题】辩论中,四位同学在首轮发言中集体“装好人”,这是A的表现。

∙A、角色感不强∙B、进入角色快∙C、了解角色∙D、角色感强4【判断题】在杀人游戏中,思考和判断要保持行为一致,逻辑上可以不一致。

(错误)杀人游戏中的角色代入1【单选题】杀人游戏与社会生活均要求个体在活动中要主动(B)。

∙A、抵抗∙B、参与∙C、操纵∙D、顺从2【单选题】2号在辩论中面对1号的指责,立即认定1号是杀手,这是2号陷入了(A)。

∙A、个体价值对抗误区∙B、群体行为对抗误区∙C、个体行为对抗误区∙D、群体价值对抗误区3【多选题】杀人游戏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有哪些?(ABC)∙A、精力集中∙B、角色融入感∙C、整体局势分析∙D、个体价值4【判断题】在杀人游戏中,每个人必须充分考虑全局,不需要考虑体验角色。

(错误)辩论中的价值博弈1【单选题】人们对同性家庭收养的儿童是否有正常的社会生活持不同看法,这是(C)的体现。

∙A、相同个体,不同价值∙B、不同个体、相同价值∙C、不同个体、不同价值∙D、相同个体,相同价值【单选题】(C)是辩论的最佳结果。

∙A、决胜∙B、顺从∙C、求合∙D、搏斗3【判断题】辩论中,对价值主体的定义越少,辩论越容易操控。

(正确)4【判断题】任何一种现象的背后涵盖的价值主体和价值判断都不止一种。

(正确)5【判断题】在存在冲突和博弈的价值空间里,具有可以独立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体,这就是价值主体。

(正确)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1【单选题】辩论中,坚持或者反对某种观点的切入点可以是(D)。

∙A、行为∙B、人员∙C、意义∙D、概念【多选题】立论框架分为哪三个层次?(BCD)∙A、主观臆断∙B、概念∙C、逻辑论证∙D、价值判断标准3【多选题】以下属于“价值判断标准”的评判维度的有(ABD)。

∙A、价值主体∙B、正交∙C、正趋∙D、正当4【判断题】在本方定义不够清晰明确的情况下,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击对方概念。

(错误)5【判断题】概念、价值主体以及二者关系对辩论思路和内容没什么影响。

(错误)立论中的概念1【单选题】辩者在“时势造英雄”的辩题中应该对(C)概念特别明确。

∙A、英雄∙B、时势∙C、造、时势∙D、造2【单选题】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辩论中,“人性本恶”想要取胜应将重点放在(C)。

∙A、对“恶”的明确界定∙B、对“本”的模糊界定∙C、对“本”的明确界定∙D、对“恶”的模糊界定【判断题】逻辑论证是不能构成主要论证战场体系的。

(错误)4【判断题】辩论中,被接受性差课由于价值主体过于集中导致。

(正确)5【判断题】逻辑论证中,价值主体与价值判断应遵循价值主体不宜过于集中,价值判断不宜过于繁杂。

(正确)辩论中如何抓住“主干”1【单选题】(B)是逻辑论证的最终目标。

∙A、价值表现∙B、价值升华∙C、价值泛化∙D、价值判断2【单选题】下列哪个选项可引起战场失衡?(A)∙A、泛化或狭隘概念∙B、多方面呈现概念∙C、呈现多层次概念∙D、明确表述概念3【多选题】以下对升华的概念表述正确的有(ABC)。

∙A、升华不是为了煽动情绪∙B、是为了引领到终极的辩论意义。

∙C、是为了发现共鸣之处∙D、是对具体事例或具体辩论价值主体的描述。

4【判断题】立论的深度、广度是由看到的概念的层数所决定的。

(正确)5【判断题】辩论中,辩者不能盲目泛化概念,而是要对论辩的范围、过程进行精准的控制。

(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