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物的合理应用1
抗组胺药怎么用

抗组胺药怎么用抗组胺药针对组胺介导的过敏性疾病有明确疗效,临床上使用十分广泛。
但是,抗组胺药物依然有诸多不良反应,如嗜睡、心脏毒性、致畸等。
因此,正确合理地掌握抗组胺药物的使用,对提高疗效和维护患者健康非常必要。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 用药时间要求对于慢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应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一般用药原则是初始用量要足,维持用药时间要长,连续服用且不间断。
当症状、皮疹消失并维持用药 4 个月后,可缓慢减药。
而对于物理性荨麻疹和伴有自体血清实验阳性者至少维持治疗 6 个月或更长时间。
药物减量一般采用隔日服药至间断服药等降阶梯方式逐渐停药。
如果病情有反复,则需重复治疗。
2. 联合药物使用单纯第二代抗组胺治疗无效时,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应成为联合治疗的首选。
研究发现,H1 和 H2 抗组胺药物主要通过相互竞争肝脏药物代谢酶 CYP3A4,提高抗组胺药物在血中的浓度,从而提高疗效,并非通过协同拮抗 H1 和 H2 受体而起作用,因此不依赖肝脏代谢的 H1 受体拮抗剂,如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与 H2 受体拮抗剂联用无法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特殊人群的用药选择1. 儿童患者的合理应用由于第一代抗组胺药有肠道外剂型(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且可用于 2 岁以下婴儿,其中羟嗪是英国批准用于 1 岁以下儿童唯一的抗组胺药,所以目前为止氯苯那敏仍是常用的抗过敏药物。
异丙嗪可致 2 岁以下儿童呼吸抑制,甚至死亡,故 2 岁以下儿童禁用,2 岁及 2 岁以上儿童慎用。
第二、第三代抗组胺药在治疗儿童过敏性疾病、缓解临床症状方面具有确切的效果,其安全性优于第一代抗组胺药,美国 FDA 即批准西替利嗪可用于 2~5 岁儿童,现国内已应用于 12 岁以下儿童。
2. 孕妇、哺乳期患者的合理应用美国 FDA 对氯苯那敏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 B 级,孕妇慎用。
异丙嗪孕妇用药可诱发新生儿黄疸和锥体外系症状,美国 FDA 对本药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 C 级,孕妇临产前 1~2 周应停用本品。
抗组胺药皮肤科应用

抗组胺药不良反应
胃肠道不良反应 多数抗组胺药物均有发生,表现为口苦、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但一般 程度轻,多可耐受。部分也可以刺激食欲 增加体重,代表作赛庚啶,酮替芬。
抗组胺药不良反应
血液系统损害 少数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可引 起血液系统损害。如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致敏作用 抗组胺药物内服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药疹,如固定 性药疹、荨麻疹、麻疹或猩红热样药疹,光敏性 皮炎等。
传统抗组胺药作用
用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抗组胺,抗胆碱及5-羟 色胺对中枢抑制作用 。 镇静、催眠:多塞平,异丙嗪、苯海拉明较强, 扑尔敏最弱。 赛庚啶,异丙嗪也有抗胆碱作用。 作用时间除酮替芬外均持续4-6小时
传统抗组胺药作用
大部分第1代抗组胺药具有脂溶性,能穿透血脑屏障, 故均有不同程度的中枢抑制作用,包括困倦、嗜睡、 注意力下降等。 H1受体选择性差:药物有部分抗胆碱能作用,因此易 产生视力模糊、口干、心动过速及胃肠道等的不良反 应。 还可产生a受体阻断作用、局麻作用及5一羚色胺抑制 作用等,这些都会使第1代抗组胺药物的安全性下降。
茶苯海明(晕动片) ,酮替芬,多塞平等
新型抗组胺药
西替利嗪 哌嗪类:10mg/片,成人12岁以上 每日10mg/日。 不易与安定类合用。 氯雷他定 地录雷他定 哌啶类衍生物: 阿司咪唑 息斯敏 阿伐斯汀 新敏乐 咪唑斯汀 皿治林 均为哌啶类,禁用肝肾及功能不全及及低钾 病人 。
抗组胺药的作用
抗组胺药的基本结构组胺相同只是竞争性的拮 抗组胺,即与组胺受体结合,是组胺不能与效 应细胞结合,阻止组胺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物效 应。 H1受体在皮肤、黏膜、血管及脑组织分布较多 抗组胺药还有不同程度的抗胆碱及抗5一羟色 胺作用。
抗组胺药1

儿童用药应注意
选 用 对 中 枢 神 经 系 统作用轻,不良反应 少,如可曲普利啶, 氯苯那敏,酮替芬等; 大于十二岁的儿童可 用氯雷他定
抗组胺药的灵活使用:
一、交替使用或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白天夜间、第一二代、起效快慢、 半衰期长短、抗炎症介质的不同)
二、疗效不佳时,换用其它类的抗组 胺药,或增加剂量,在控制症状后可 采取剂量递减的方法,或者间歇服用, 以维持效果
多赛平
三环类抗抑郁药,强效组胺H1和H2受体 拮抗剂,对H1受体的亲和力是苯海拉明的 775倍,对H2受体的亲和力也高于西米替丁
狭窄性胃溃疡,膀胱颈梗阻、幽门十二指肠 梗阻、青光眼等慎用
可用于老人和儿童,婴幼儿慎用,老年患者 服用易致头晕,头昏和血压降低
少数患者用药后有失眠,烦躁等兴奋症状, 癫痫患者禁用
曲普利啶
烃胺类,抗组胺作用强, 不良反应少,用于老人和儿 童比较安全
羟嗪(安泰乐) 哌嗪类,抗组胺及中枢作用强而持久,
❖ 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安 替匹林,水杨酸钠,半胱氨酸等均 有抗组胺作用,与之联合应用可以 增加疗效
❖ 不单用H2受体拮抗剂,如果单用西 咪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可因单用 H2受体阻断剂,而使慢性荨麻疹病 情恶化
将抗组胺药对心脏的作用分为三类
药物在其抗组胺浓度时即有心脏作用, 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羟嗪
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寒冷性荨麻疹及湿 疹的瘙痒有良好疗效,对胆碱能荨麻疹的疗效优 于其它抗组胺药 明显的抗胆碱作用,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慎 用或禁用 六岁以下儿童慎用;婴儿禁用
可致动物畸胎,孕妇禁用源自赛庚啶哌啶类,比扑尔敏约强五倍,兼有抗5-羟色胺 及抗胆碱作用
用于皮肤的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尤其是物理 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止痒效果好,可用 于瘙痒症状严重的患者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1933年由法国药物学家Fourneau及 Bovet第一次发明了一种称为F929的抗组胺药。
1945年化学合成了苯海拉明。
60余年来,有关药物不断改进、发展,目前这类药品已达数十种之多,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1 抗组胺药物的药理作用组胺为1H-咪唑4乙胺化合物,分子式为C5H9N3,分子量为111 000,易溶于水。
组胺在细胞内时受肝素的抑制,处于无活性状态,当释出细胞进入体液或血循环中,即与细胞表面的组胺受体(H1、H2)相结合,产生一系列的组织反应,包括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毛细血管的扩张、腺体分泌的增加、平滑肌痉挛、末梢神经的刺激等。
当组胺达到一定浓度时,组织反应加重,可以产生类过敏休克样反应。
组胺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内组胺,主要作用于内脏,使之产生支气管、胃肠、子宫、心血管的平滑肌痉挛,分泌腺增加分泌等作用;另一种为外组胺,主要作用于皮肤、粘膜,使之产生水肿、渗出等反应。
在机体效应细胞上存在着H1和H2组织受体,H1受体与组胺结合即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渗透压增高、腺体分泌增加和平滑肌收缩等;H2受体与组胺结合后即可引起心率加快、胃酸分泌增加、子宫平滑肌松弛等。
与抗过敏反应有关的传统的抗组胺药物主要作用于H1受体而发挥抗变态反应效果,而对H2受体无明显拮抗作用。
这里所称的抗组胺药实为H1受体拮抗药,其药理作用有以下几种。
1.1抑制血管渗出和减少组织水肿对于一些由组织水肿渗出为特征的变态反应病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急性喉水肿、湿疹、过敏性鼻炎、内耳迷路水肿等效果较好。
1.2抑制平滑肌收缩效果不及β2激动剂及茶碱类药物,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肠痉挛等效果较差,但与肾上腺素有一定协同作用。
1.3止痛镇静作用在化学构造上与奴夫卡因有相似之处,有一定止痛、止痒效果。
还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引起嗜睡等。
1.4抗胆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与阿托品作用相似,可扩张气管、弛缓肠胃平滑肌、加速心率、减少腺体分泌、出现口干现象,但不引起瞳孔散大。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

2
西替利嗪是目前唯一能抗嗜酸粒细胞的抗组胺药。
3
花生四稀酸介导性荨麻疹
许多患者不能耐受非甾体类消炎药、防腐剂、偶氮染料、食品添加剂及具有阿司匹林特性的工业化合物等。因此,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慢性过敏反应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药物或食物。治疗可用皿治林。
01
皮肤划痕症多选用羟嗪,多塞平。
02
胆碱能性荨麻疹多选用羟嗪,塞庚定,美喹他嗪等。
5 老年人用药问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PART FOUR
用无抗胆碱作用的药物,如酮替芬,桂利嗪,氯雷他定等。
无心脏不良反应的药物,如不用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特非那定等。
慢,以原型从肾脏排泄的药物应慎用,如西替利嗪,阿伐斯汀等。
6 儿童用药问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
有中枢抑制及抗胆碱不良反应。
苯噻啶
H1
+
+
+
有抗5-羟色胺作用,可用于红斑肢痛病。
异丙嗪
H1
++
++
++
中枢抑制,抗胆碱,光敏感。
酮替芬
H1/阻介
+
+
比较安全,能使支气管解痉,预防哮喘。
多塞平
H1 H2
++
++
+
中枢抑制,抗胆碱不宜与其他抗组胺药合用。
03
恶性黑棘皮病的瘙痒可用塞庚定,外用皮质激素效果较好。
04
抗组胺对特应性皮炎的瘙痒多无良好效果。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

基础知识 1.4 胃酸分泌的调节
胃酸的分泌机制
胃壁细胞分泌的H+在质子泵(PP)的作用下分泌 到胃粘膜腔内,并从胃粘膜腔换回一个K+
K+通道和Cl-通道同时开放: 胃粘膜腔内的K+经K+通道分泌至胃粘膜腔 胃粘膜腔内的Cl-经Cl-通道分泌至胃粘膜腔
胃粘膜腔内的H+ 和Cl-形成胃酸
基础知识
胃酸的生理功能 促使胃蛋白酶原转化为胃蛋白酶 消化蛋白质 杀灭胃内细菌 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
• 膜稳定剂
– 酮体芬
– 曲尼斯特
• 三环类抗抑郁药
抗组胺药应用的总原则
•安全:
–年龄
–性别
–职业 –潜在疾病 –合并用药
抗组胺药应用的总原则(续)
• 有效:
– 严格掌握适应症 – 既往治疗用药 – 针对性:特殊类型荨麻疹的习惯用药 • 胆碱能:羟嗪类、 哌啶类 • 皮肤划痕症:羟嗪类 • 血管神经性水肿:苯噻啶 • 寒冷性荨麻疹:哌啶类 • 日光性荨麻疹:索非那啶 • 压力性荨麻疹:糖皮质激素
荨麻疹
• 荨麻疹仅损害皮肤表层,表现为红色匍行边缘、中央苍白的 团块皮疹,有时可融合成巨大的风团。血管性水肿的病变累
及皮肤深层,呈现容易识别的局限性水肿。
• 20%左右的人在一生中患过荨麻疹。
荨麻疹
荨麻疹常见病因
• 食物
• 药物
• 感染
• 动物及植物因素 • 物理因素 • 此外,胃肠疾病,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和精神因素亦可 引起。
强效的抗组胺活性
• 强效 H1-受体拮抗剂1,2
– 体内、外模型论证(超过10倍于氯雷他定)
• 与H1-受体长时间结合
• 在推荐剂量范围内对 H1 受体高度选择1,2
2023年版抗过敏药物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2023年版抗过敏药物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本文旨在提供2023年版抗过敏药物合理用药的专家共识。
以下是专家们在该领域的一些建议和指导。
1. 抗过敏药物的分类抗过敏药物主要分为抗组胺药和抗炎药。
抗组胺药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
抗炎药包括类固醇和非类固醇抗炎药。
2. 抗组胺药的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十分重要。
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有效缓解急性过敏反应,但常常伴有嗜睡等副作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常用于慢性过敏疾病,其不会导致嗜睡等副作用。
3. 抗炎药的应用对于过敏反应伴有炎症症状的患者,抗炎药的应用是合适的选择。
类固醇抗炎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选择,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类固醇抗炎药时应权衡利弊。
非类固醇抗炎药也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4.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过敏症状和耐受性都有所不同,因此个体化治疗很重要。
医务人员应仔细评估患者的情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5. 不良反应监测抗过敏药物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
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焦虑等。
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
6. 孕妇和儿童的用药注意事项对于孕妇和儿童,使用抗过敏药物时需要格外谨慎。
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总之,2023年版抗过敏药物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提供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但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是独特的,个体化治疗仍然是最佳选择。
在使用抗过敏药物时,请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及时报告任何不良反应。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原理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原理抗组胺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于临床的药物,在治疗过敏性疾病、皮肤瘙痒、哮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其作用原理主要涉及干扰组胺的释放、阻断组胺的受体结合以及增加组胺代谢等方面。
首先,抗组胺药物可以干扰组胺的释放。
组胺在体内主要通过肥大细胞、嗜碱细胞等组织细胞释放。
抗组胺药物对肥大细胞的抑制效应主要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上升,从而减少细胞内小泡内的组胺释放。
此外,抗组胺药物还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白介素等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间接减少组胺的释放。
其次,抗组胺药物还可以阻断组胺与其受体的结合。
组胺主要通过三种类型的受体进行传递信号,即H1受体、H2受体和H3受体。
抗组胺药物可作用于H1受体,阻断组胺与其结合,从而减少H1受体介导的生理效应,如皮肤瘙痒、血管舒张等。
这些药物主要是竞争性拮抗剂,与H1受体结合后,阻断了组胺对H1受体的活化作用,减少了细胞内信号传导,从而发挥了抗过敏和抗炎作用。
而在消化系统中,抗组胺药物主要作用于H2受体,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黏膜的损伤,并用于治疗胃肠溃疡、胃反流等疾病。
此外,抗组胺药物还可以通过增加组胺的代谢来发挥作用。
组胺主要由二氨氧化酶(histamine-N-methyltransferase,HNMT)和羟基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代谢为无活性物质。
抗组胺药物对HNMT和DAO的活性有一定调节作用,可以促进组胺的代谢和清除,减少组胺在体内的积聚,从而减轻组胺介导的炎症反应。
总的来说,抗组胺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组胺的释放、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以及增加组胺的代谢等多种途径发挥其药理作用。
在临床上,这类药物广泛应用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同时也可用于治疗药物过敏、食物过敏等。
此外,抗组胺药物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常见的包括嗜睡、头晕、口干等。
部分抗组胺药物可能引起不良心脏反应,如QT间期延长、心动过缓等,故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个体差异和药物剂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4 两种药物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温度时的含量测定结果%,x ±s ,n =5项目0h1h2h4h6h 舒巴坦钠 25℃100.00±0.00100.10±0.3198.87±0.5898.85±0.3598.67±0.60 37℃100.00±0.0099.52±0.5298.12±0.3698.86±0.6798.45±0.74头孢呋辛钠 25℃100.00±0.0099.89±0.3298.99±0.5398.87±0.3798.90±0.55 37℃100.00±0.0099.89±0.3598.31±0.6199.03±0.5698.35±0.723 讨论 本实验建立了HP LC 同时测定舒巴坦钠和头孢呋辛钠的含量,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性好,灵敏度高,15m in 即可完成测定分析,适合于临床药学所需的快速测定。
在不同的温度(20,37℃)下6h 内配伍溶液外观澄明,未见肉眼可见的沉淀生成以及颜色加深,pH 值基本稳定。
配伍液中舒巴坦钠和头孢呋辛钠在两种温度下6h 内含量>98%,色谱图峰形无明显变化。
结果表明,两种药物配伍后在6h 内两种温度下均较稳定,可以配伍使用。
[参考文献][1] 张文龙,李家泰.舒巴坦与第3代头孢菌素联合对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菌的体外抗菌增效作用[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0,16(5):323.[2] 薛闻鹂,钟帼英,胡 新.HP LC 法测定头孢呋辛的含量[J ].药物分析杂志,1996,16(2):95.[3] 郑厚林.头孢呋辛钠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J ].天津药学,2000,14(1):36.抗组胺药物的合理应用孔令春(浙江省磐安县人民医院药剂科,322300)[摘 要] 为了促进临床合理选用抗组胺药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尤其是对心脏的毒性反应的发生,必须深入了解抗组胺药物的分类及其药理作用,抗组胺药物的分代及其作用特点,抗组胺药物对心脏的毒性反应及机制,以及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抗组胺药;合理应用[中图分类号] R976;R9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0781(2005)0920833202 为了促进临床合理选用抗组胺药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尤其是对心脏的毒性反应的发生,笔者对组胺、抗组胺药及其分类,抗组胺药的分代及其作用特点,抗组胺药对心脏的毒性反应及机制,以及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概述。
1 组胺、抗组胺药及其分类 组胺是重要的自体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胃肠黏膜层与神经组织中也有较大量的组胺。
在寒冷、烫伤、外伤、毒虫咬伤等因素引起组织破坏或发生变态反应时,会导致组胺释放。
组胺对机体的作用主要是引起腺体兴奋、非血管平滑肌收缩和血管平滑机松弛。
组胺受体分为两类,一类称H 1受体,与组胺的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非血管平滑肌收缩等作用有关。
另一类称H 2受体,与组胺的刺激胃酸分泌作用有关。
抗组胺药在结构上与组胺相似,可通过竞争组胺受体而阻断其对外周组织的效应。
抗组胺药分为H 1和H 2受体拮抗药,前者主要用于治疗因组胺释放引起的[收稿日期] 2004210208 [修回日期] 2004210229[作者简介] 孔令春(1952-),男,浙江磐安人,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
电话:0579-*******。
变态反应性疾病,用于治疗枯草热,缓解荨麻疹和瘙痒,减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所致的水肿,辅助肾上腺素对抗过敏性休克。
后者仅选择性对抗胃酸分泌,用于消化性溃疡。
笔者在本文所指的抗组胺药仅指H 1受体拮抗药,对H 2受体拮抗药不作探讨。
2 抗组胺药的分代及其作用特点 2.1 第1代抗组胺药 即指传统的抗组胺药,具有抑制血管渗出、减少组织水肿和抑制非血管平滑肌收缩的作用,但因具有中枢抑制和抗胆碱作用,可引起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且作用时间短,每天需服药2~4次,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其代表药物有:氯苯那敏(扑尔敏、氯苯吡胺、氯屈米通),曲吡那敏(去敏灵、扑敏宁、苄吡二胺),苯海拉明(可他敏、苯那君),赛庚啶,羟嗪(安泰乐),酮替芬,异丙嗪等。
其中赛庚啶、羟嗪、酮替芬、异丙嗪除具有抗组胺作用外,还兼有抗另一致敏递质52羟色胺(52HT )的作用。
2.2 第2代抗组胺药 第1代抗组胺药大多有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第2代抗组胺药主要是为了克服这些不良反应而产生的。
第2代抗组胺药大多具有厌脂性,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338·医药导报2005年9月第24卷第9期而中枢抑制作用不明显,故又被称为非镇静性抗组胺药。
第2代抗组胺药最突出的特点是中枢抑制作用轻微,且多数为缓释长效制剂,每日只需服1或2次,给患者服用带来了方便。
其代表药物有:特非那定(敏迪),阿司咪唑(息斯敏),西替利嗪(仙特敏、威狄敏、圣敏清),氯雷他定(开瑞坦、彼赛宁、克敏能),美喹他嗪(玻利玛朗、甲喹吩嗪),阿伐斯汀(新敏乐),左卡巴斯汀(立复汀)等。
有研究资料表明,第2代抗组胺药,特别是特非那定、阿司咪唑等,能引发心脏毒性反应,其次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1]。
2.3 第3代抗组胺药 自从发现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具有心脏毒性后,国外很快就上市此类药物的替代品———非索非那丁和诺斯咪唑,国内也有地氯雷他定(芙必叮)生产,这些替代品即为第3代抗组胺药,其显著特点就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小,不会造成心脏组织的损害。
3 抗组胺药物对心脏的毒性反应 1986年黄铭河[2]报道1例女性患者接受异丙嗪50,100~200及25mg ·d 21静脉滴注14d 后,心电图(ECG )示Q 2T 延长,发生扭转型室速。
1998年韦 建[3]报道1例女性患者因过量口服茶苯海明(乘晕宁、晕海宁,含氨茶碱和苯海拉明)150mg,ECG 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60次·m in 21。
顾瑞金[4]报道,1例女性患者应用特非那定的同时应用酮康唑而发生了严重的心脏并发症———尖端扭转型室速(T DP )。
此后相继发表了另一些第2代抗组胺药也发生这种并发症的有关报道。
药物引起的T DP 主要是由于药物阻断了由HERG 基因编码的快速延迟整流外向K +通道(I kr ),导致动作电位时程(ADP )延长,诱发早后除极(E AD ),复极时间延缓,引起QT 间期延长和/或发生T DP 。
抗组胺药阿司咪唑、特非那定、苯海拉明、羟嗪等均能延长心率校正后QT 间期(QTc 间期)及引发T DP 。
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抑制I kr 的浓度比抑制其他离子通道的浓度至少低100倍,所以该两药在较低浓度时就容易引起QT 间期延长。
阿司咪唑不仅本身有延长QT 间期及引发T DP 的作用,其体内代谢物去甲阿司咪唑也有较强的抑制I kr 作用,很容易导致心肌细胞的ADP 延长,诱发E AD,加上该代谢物消除较慢,即使停止用药,其致T DP 危险性的持续时间也较长[5]。
许多药物的代谢依赖肝细胞色素P 450同功酶(CYP ),有些药物本身为CYP 底物,当与被同种CYP 氧化代谢的药物合用时,由于竞争抑制作用而影响药物的代谢与消除。
在药物代谢过程中,CYP3A4、CYP2C9/2C19及CYP2D6等代谢酶起着重要的作用[5]。
许多抗组胺药主要通过CYP3A4酶代谢,该酶代谢途径能够被多种物质阻断,其中尤以咪唑类抗真菌药如酮康唑、伊曲康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等为甚[4]。
阿司咪唑、特非那定均是CYP3A4的底物,若与CYP3A4抑制药同时使用,由于抑制了CYP3A4的活性,降低了肝脏的首关效应,使它们的代谢减慢,体内血药浓度升高而更易引起QT 间期延长和T DP[5]。
在运用WHO 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库的资料进行统计发现,第2代抗组胺药的特非那定引起的心脏并发症和死亡数偏高,阿司咪唑和氯雷他定的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仿,而氯雷他定发生的死亡数高于阿司咪唑[4]。
4 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诊断,根据适应证选用抗组胺药物;其次对所用的药物要深入了解,与其配伍的药物须正确合理,服用剂量要准确无误,避免超量、长期服用,避免与咪唑类抗真菌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及可能抑制CYP3A4酶的药物同用;慎用于原有心脏病特别是心律不齐的患者和肝功能不良的患者。
只要真正做到合理选用抗组胺药物,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严重心脏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1] L indguist M,Edwards I R.R isk of non 2sedating antihista m ine [J ].L ancet ,1997,349(9061):1322.[2] 黄铭河.非那根引起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例报告[J ].上海医药,1986,9(12):736.[3] 韦 建.口服过量茶苯海明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J ].重庆医学,1998,27(6):372.[4] 顾瑞金.非镇静性抗组胺药的安全界限[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14(3):189.[5] 王仁云,胡小姜.药物引起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J ].中国药师,2003,6(7):442-444.常用抗感冒药成分与作用分析于树林,陈诗堂,丛庆芝(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药剂科,264400)[摘 要] 通过近期杂志介绍和药品说明书,对临床上常用感冒药的主要成分和作用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抗感冒药品种繁多,疗效肯定,成分基本相同,临床上应避免重复用药。
[关键词] 抗感冒药;对乙酰氨基酚;感冒病毒[中图分类号] R971.1;R96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20781(2005)0920834203·438·Herald ofMedicine Vol 124No 19Sep te mber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