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古诗两首备课

合集下载

集美区第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两首教案2苏教版

集美区第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两首教案2苏教版
A.小男孩的骄傲和自豪。B。小男孩的惊讶和羡慕。
C。小男孩觉得很神奇。
9。保罗为什么要提议带着小男孩去兜风?( )
A。他被小男孩心中有他人的精神所感动.
B。小男孩夸赞了他的车,他感到很高兴。
C.保罗很同情小男孩的弟弟.
10。这篇课文中保罗是一个怎样的人?( )
A。勇敢坚强B.乐于助人C.帅气英俊
二、填空题
7.根据课文,“推辞”的近义词是拒绝。
8.根据课文,“嫌弃”的反义词是羡慕.
9.圣诞节是每年的12月25日。(请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10.这篇课文共有16个自然段。(请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三、判断题
1.“给"字是一个多音字。(对)
2.“为”只有一种读音。(错)
3.“诞”字是半包围结构。(错)
4.“体会”的近义词是“领悟"。(对)
(板书:学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实践)
6。这首诗是作者在冬夜读书时的感想,也可以说是一种灵感,我想问一问同学们,陆游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告诉他的儿子这些呢?你能走进陆游,走进他的内心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7.同学们的想象使诗歌更加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请大家看插图,在一个冬天的深夜,陆游在灯下专心读着书,突然有了一些感想,于是奋笔疾书,之后便叫来自己的儿子子聿,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么说呢?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
A.自己挣钱买的。B.他的哥哥送的。C。小男孩送的。
6.小男孩在保罗的新车旁走来走去并不时地摸摸它,不是因为( ).
A。他将把这辆车送给自己的弟弟.
B。对这辆车无比地羡慕。
C.小男孩很喜欢这辆车。
7。文章哪一段点明了时间和人物?( )
A.1B.2C。3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古诗两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古诗两首-
2.学习古诗中运用的“暗喻”手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出示朱熹名言,简介朱熹。板书课题。
(活到老,学到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二、学习目标
出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观书有感》并背诵。
2.理解诗句意思,明白诗中的道理。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八、当堂训练:背诵本诗
九、课后巩固:校本作业
板书设计:
22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
-------朱熹(宋)
不断读书,汲取新知识睿智
六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16年12月
课题:22古诗两首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
程莉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并背诵。
2.理解诗句意思,明白诗中的道理。
重难点:背诵古诗,感悟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古诗的王国,领略古诗词的魅力。(板书:22古诗两首)。本学期我们学过陆游的哪一首古诗?指名背诵《示儿》,回忆陆游的相关资料。课件相机出示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陆游的诗。板书诗题,生齐读。其实,对这首诗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在学习《示儿》那首诗时,我们便在补充资料中与它见过面。所以相信同学们与老朋友见面,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B:也许他看见自己的儿子正在认真地研究书本知识,他怕他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所以,提醒他的儿子,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还要把透彻地了解书本知识和亲自时间结合起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 古诗两首-(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 古诗两首-(1)

课题22 古诗两首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鉴”“徘”“徊”三个生字,能解释诗句中“绝”“躬”“渠”“为”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会生字,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能说出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 能解释诗句中“绝”“躬”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 感受古诗文字,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一、谈话导入、沟通回顾1.我们曾学过陆游的《示儿》,还记得“示”是什么意思?2.揭示课题。

解释“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3.观察课文插图。

从插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交流)你能结合插图说说“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意思吗?4.陆游会怎样教育子聿呢?结合插图进行想象。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1.自由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指名读诗,正音。

(准确,能读出诗歌的韵味来。

)三、自学古诗、小组探究1.合作探究:陆游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 到底想教育子聿什么?2.学法提示:默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语,哪些诗句,想一想,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

不明白的地方,请在书上打个小问号,然后把你的收获和小组成员交流交流。

四、品词析句,体会情志1.探究——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4)即便“学无遗力”也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获得成功。

这是诗人在告诫儿子什么?你联想到哪些人?出示: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老年才名动全国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谈迁——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国榷》(板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过渡:那么,到底什么是“学问”,“学问”应该从哪儿来?仅仅从书本上吗?2.品悟——怎样的“绝知”,怎样的“躬行”。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22古诗两首-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22古诗两首-

22.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本学期你曾学过陆游的什么诗,你对陆游有哪些了解?2.解题①师生一起读题目②讨论:题中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

“示”可作什么理解?他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二、自学1.自由读背⑴领读、齐读。

⑵分组读(会读的则背)⑶学生闭目轻诵⑷指名背、齐背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略谈感悟: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相应的诗句)三、导学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1.指名学生背出第一句,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

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播放《悬梁刺股》,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板书孜孜不倦。

2.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板书:有所成就)3.指名背出第三句,理解“纸上”、“浅”,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

4.指名背出第四句,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

综合3﹑4两句得出“实践出真知”。

出示口头填空题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

学生自由组合,创意地演练。

推选同学登台表演。

四、小结看板书,明道理。

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从医生、驾驶员、厨师……等人身上总结: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2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2诗二首(教案)
-对于背诵和默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分句背诵、编写诗歌接龙等,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2诗二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对大自然景象产生感慨的时刻?”比如,看到壮丽的海景或山水时,是否想过要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如何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情感的奥秘。
本节课将围绕这两首诗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解析、感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同时,结合课文注释和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提升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感悟诗歌情感:通过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同理心和审美情趣。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从讨论的效果来看,部分学生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我对问题的引导不够到位。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考的引导,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促使他们深入探讨。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在课后,我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消化吸收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确保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更加深入。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句诗,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 古诗两首[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 古诗两首[1]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内容:《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联系具体的事例讲出自己的理解。

3.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小练笔,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导入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2.由学生背诵《示儿》导入。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出示诗文)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1.简介陆游。

(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2. 指导学习古诗。

(1)冬夜读书示子聿“示”什么意思?(结合看图、组词来理解)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那他教育儿子些什么?(2)(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遗:即保留。

“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始:才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3)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

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诗二首》教案
(1)关键字词的理解:诗中的某些字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学生可能难以把握。
-例如:《夜宿山寺》中的“危楼”不仅指高楼,还有诗人内心的感慨;理解“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霜叶”寓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2)诗人的情感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需要教师引导。
-例如:理解诗人为何在《夜宿山寺》中感慨人生短暂,为何在《秋词》中对秋天景象赞美不已。
然而,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对古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讨论主题不够熟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今天的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学生的掌握情况总体良好,但仍有个别学生提出疑问。这说明我在讲解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不够清晰的地方,需要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节奏。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描绘自然景象的技巧和艺术价值。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古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诗二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夜宿山寺》和《秋词》两首古诗的学习和理解。《夜宿山寺》描绘了诗人在夜晚山寺的宁静环境中,感慨时光荏苒,人生短暂;而《秋词》则通过描绘秋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间沧桑的感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同时,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教案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教案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22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4.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3.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1. 《22古诗三首》文本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3)《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古诗的韵律和情感•通过韵律对古诗进行分析,感受古诗的节奏和情感。

•概括每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将《22古诗三首》的诗文复制准备好。

•准备相关图片或板书,辅助教学。

2. 导入•通过简短的导入活动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 学习《22古诗三首》•分段教学三首古诗,讲解文字意思和背后的含义。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

4. 古诗赏析•分析古诗的韵律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5. 反馈与总结•要求学生背诵《22古诗三首》,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22古诗三首》展开,通过分析和理解古诗,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感情,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表达,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祝教学顺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师生活动
批注
一、背诵古诗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2、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批注
师生活动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情感目标: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领悟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师生活动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3)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理解词语:
鉴:镜子。
一鉴开: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为:因为。
理解诗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批注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怎样的景象?
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情感目标: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观书有感》并背诵默写。
2.完成《补充》《同步》相关题目。
板书
设计
观书有感朱熹
池水清澈←→活水流进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
教后
反思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师生活动
批注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自己练读。
(2)指名读—评价—再读。
(3)齐读。
思考: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联想到了什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看到这样的景象,联想到池塘怎么会这般的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师生活动
批注
三、深化理解。
1、思考:
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在诗句的字面上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么样
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见方塘,为什么想到了读书?它和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的。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2、学生自由反复吟诵,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四、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渠”“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教案
课题
22、古诗两首
课型
古诗
本课教时数
2
执笔人




1.学会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4)指导背诵。
三、作业设计:
1.完成习字册。
2.抄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并背诵默写。
3.完成《补充》《同步》相关题目。
板书
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无遗力←→老始成
终觉浅←→要躬行
教后
反思
教学过程设计(第2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学会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