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怀疑与学问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学案一二原文知识点第18课《怀疑与学问》一、作者简介二、理解词义1.譬如:比如,例如。
2.视察:察看,审察。
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
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
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问题解疑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作者在开头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2.就全文来看,第③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3.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4.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
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5.如何理解第六段开头这句话?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8.怀疑与学问

阅读第三部分(6),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论点是什么?采用哪些类型的论据?运用 哪些论证方法?请写出本段的论证过程。
本段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论证过程: (分4层)
◆下列关于怀疑的材料,你认为它们可用来作 为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1.毛泽东说:“多想出智慧。”(道理论据) 2.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 这才是缺点。(鲁迅) (道理论据) 3.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发明了万有 引力。 (事实论据) 4.李时珍发现古医药书籍中的谬误,发愤编写 出当时最完备的医药宝典《本草纲目》。 (事实论据) 5.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道理论据)
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 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 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 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 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话?举最二先例见具于何体书说?明所见如的何书以是怀何疑时的何精人著神的对?待著传者何说以。知
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 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 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阅读第二部分(3—5),思考下列问题。
a.国难危急时 的口头消息 (事实) b.三皇五帝 (事实论据) c.腐草为萤 (事实论据)
2.不论对于
哪一本书,
哪一种学
“尽信书不
18怀疑与学问

对手是块磨刀石田志军①刀在磨刀石上来回磨擦发热发烫,磨刀石是刀的对手。
但它磨去刀的锈和钝,亮出好刀必有的锋锐,在阳光或月光的映照下闪烁出独有的光芒。
由此看来,磨刀石其实又是刀的朋友。
②历史上的康熙大帝在继位执政60周年之际,曾举行“千叟宴”。
在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大臣和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鳌拜。
”宴会上众大臣都目瞪口呆,大臣们知道这些人有想篡政的、有想夺江山的,他们都是康熙的敌人呀。
莫名其妙的大臣们听着康熙接下去说道:“对,他们是朕的敌人,但是他们逼着我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朕感谢他们。
”③感谢敌人,感谢对手,是真正能成为大家,成为英雄,成为一代伟人才具有的博大胸怀。
如果没有吴三桂这些敌人,康熙会有一番丰功伟绩吗?历史不能假设,但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身价高低,就看他的对手。
”没有强有力的对手,就看不出自己的价值,显示不出你的能力。
刘邦因项羽而显出更高一筹的才智;诸葛孔明因司马懿的心机,而显出自己行军布阵的谋略;毛泽东主席写下的《论持久战》,被对手所称道,蒋介石看,白崇禧看,他们都为毛泽东的论证观点所折服。
而毛泽东却说写《论持久战》要感谢王明。
王明是从苏联回来的“软差大臣”,自称是革命的理论家,下车就咦哇连篇,宣传对日战争要速胜。
深知中国情况的毛泽东不以为然,为了反驳“速胜论”着手写下了《论持久战》,为了写好书中的论据观点,毛泽东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使枣园的灯光彻夜明,终于写成具有指导中国抗战的光辉名著《论持久战》。
④对手总会给你带来压力,逼迫你去努力地投入到“斗争”中去,并想办法成为胜利者。
在同对手的对抗中,你才能真正磨炼自己。
从这一层意义而言,你的对手是你前进的推动力,是你成功的催化剂。
工作中难免也有对手,相处何必论一时短长。
18怀疑与学问

辨别是非。
(3-6) 从积极
方面建
设新学
说,启
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A、程颐的话 B、张载的话 a、 国难危急时的口 b、三皇五帝 c、腐草为萤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中心论点(1-2):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A、程颐的话 B、张载的话
消息
1、对于传说的话,应当
经过一番思考,不应
怀
A、 怀疑是 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方面建 设新学 说,启 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A、程颐的话 B、张载的话
中心论点(1-2):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1、对于传说的话,应当
经过一番思考,不应
怀
A、 怀疑是 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疑
从消极
与
方面辨
学
伪主要 2、不论对于哪一本书,
问
步骤。
哪一种学问,都要
经过自己的怀疑,
分论点 B、怀疑是
辨别是非。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 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 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 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 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没有怀疑就没有新知
“读书贵有疑”。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也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示:可看开头两句名言)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提示:可看文章第六段,承上启下句子)
分论点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步骤。 分论点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18 怀疑与学问

思考题二: 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文中 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这 句话在文中还有何作用?分论点 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
证 明
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 须疑”)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譬如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萤 塾师
大儒
解释下列词语
❖ 虚妄:荒诞无稽 ❖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
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去处不合理的。 ❖ 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 停滞:停下来,滞留不能进行 ❖ 大儒:儒学大师, 泛指学问渊博的人。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逐段理解课文
❖ 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 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 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归纳中心
❖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 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 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 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顾颉刚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 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 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 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 影响的一位学者。“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 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 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 生,则推崇备至 。
18怀疑与学问

视察chá 虚妄wàng 折zhé 扣 墨mò守
腐草为萤yíng
虚妄: 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从: 盲目地附合跟从。 流俗: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墨守: 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 :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形容情
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合作探究:
3.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 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 章的论证结构,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 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合作探究:
4、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从什么地 方看出来的?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可从概括 两个分论点的这句话的关联词看出来。 “不仅……也……”
(多指理念或学说)。
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
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合作探究:
2、文章开头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 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做为 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研读3至5段:
1.研读第3段思考:本段侧重论述了什么内容?
本段侧重论述了传说不一定可靠。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怀疑与学问课件(共19张)

精读细研
4.第4段和第5段同是谈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能否删掉其中一 段?为什么?
不能。第4段写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的精神对待,第5段则阐 述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的观点。第4段侧重讲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 “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讲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 及其目的。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 常常要弃取。若删掉其中一段,本文的论述就不全面了。写了第4段, 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精读细研
3.简要分析第4段的论述思路。 第一,从开头到“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
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其次,以“三皇、五帝”的 传说和“腐草为萤”的记载为例,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 传说;最后,用“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 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辨伪去妄: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引用名言,提出论点。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A.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B.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一层(3-5):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层(6):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
的基本条件。
精读细研
1.课文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言,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提出了中心论点,使文章充满趣
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做学问为什么要有怀疑的精神?
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事实和证据有两个来源,即亲 见和传说,但传说不一定可靠,所以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18、怀疑与学问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 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 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若 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举例论证:举例说明对于传 说要善于思考质疑,强调怀疑精 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 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 从,便是迷信。
重点词语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 火虫。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 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 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 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 学说)。 打折扣:比喻不完全按规定的、已承认的或已答应的来 做。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 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 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反面论证:缺乏怀疑精神对 治学的危害。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 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 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正面论证:从正面论述 怀疑的精神对于做学问的积 极作用。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 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法国的大 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3.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领会怀疑精 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难点)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 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 学家。早年从事民俗学研 究,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 传说,后又考辨历史地理。 代表作有《秦汉的方士与 儒生》《史林杂识初编》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