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18)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堂实录
人教版(2018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课题
怀疑与学问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明确: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议论文的特点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4段举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板
书
设
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核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又如: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道理。
再如:第6段引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3.对比论证是将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或道理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的论证方法,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下面两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又如:第6段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大学章句》一步步追问怀疑的例子,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也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课文开头用了程颐、张载的话,用他们的言论做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令人信服。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怀疑与学问》的主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认识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运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提高文献阅读能力•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讨论和互动探究问题的答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怀疑的正面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科学素养二、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主旨及关键词•掌握思维方法:质疑、怀疑、探究三、教学难点•贯彻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了解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素养1.引入新课•让学生表达对于科学的认识和喜爱,并引出科学研究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通过展示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怀疑是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并了解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接受本课的主旨。
2.阅读与理解•供给素材:《怀疑与学问》阅读文章•提供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学生阅读文章,并记录文章重点词汇和句子,并一起讨论问题,交流各自的感受。
3.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在网络资源的帮助下搜寻资料解决问题,包括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也可以提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探究,包括社会现象等。
•提出问题示例:有哪些科学家的探究遇到了阻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搜查资料,把握本文主旨和作者观点。
4.思考和探究结果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了解其他人的想法。
•教师在其中引导学生客观、理性、科学的角度下探究问题。
5.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继续阅读类似的科普文章,比如著名的《怎样解读科学新闻》等,并探讨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可开展课外研究课题,如“推崇远离日光”的危害性”等。
1.评价要求•能够理解关键词和主旨。
•能够辨别作者观点和态度,并从实证分析,以证据支持自己的论述。
•能够进行小组讨论,能够在科学化思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18《怀疑与学问》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时间月日执教人课题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认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和独立意识。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二次备课一、听写字词,导入课文第一组(注意加点字读音):顾颉刚(jié)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虚妄(wàng)塾师(shú)停滞(zh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辨伪去妄墨守第二组:根据句子意思在括号内选第一组中的词填空。
①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这个词形容固执保守,不思进取。
(墨守)②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停滞)③没有事实根据的,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虚妄)④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辨伪去妄)⑤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二、研读课文,把握结构1.阅读课文,填写下表,梳理出文章的论证结构。
分论点一中心论点分论点二明确: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或“学则须疑”)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段意归纳,层次探究。
第4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6段: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预设:第4段:对于传说要有怀疑精神。
第5段:对于书本知识要有怀疑精神。
第6段:正面论述“怀疑”的作用,反面揭示“墨守”的害处。
3.辨别“消极”和“积极”。
文章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论述“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2018部编九年级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课件

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1)列举戴震、笛卡尔事例的作用? 举大学问家、大哲学家的例子从正面证明怀疑是积极 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②-⑤句与①句什么关系? 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用道理论证方法证明①句提 出的论点。 ②③句反面说理,④⑤正面说理。
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3)⑦⑧⑨与⑥、①句什么关系?
朗读课文 思考问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 的?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学者名言,开
门见山地提出来的。
再读课文 思考问题
证 明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揭示了 这两个分论点?这句话在文中还有何作用?分 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言 中心论点: “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拓展延伸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
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学习小结
论题: 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怀疑对于治学的作用) 总论点: 做学问必须会提出疑问 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分论点: 1(3-5段) 怀疑从消极方面是辨伪去妄的必要 步骤; (接受学问) 2 (6段) 怀疑从积极方面是建设新学说,启迪 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创立学说)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中心论点统帅分论 点,分论点对中心论点起补充和证明的作用。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的基本条件。
自读课文 合作探究
1.本文的事实论据有哪些?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本文的道理论据有哪些?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堂实录

《怀疑与学问》教学实录一、改换标题明论点师生问好。
师:这节课,我们八年级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对我们学习、读书、思考等都会很有帮助。
我们要细细阅读,独立思考。
好,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题目。
生(齐读):怀疑与学问。
师:作者是谁?生(齐):顾颉刚。
(“颉”字声音明显低)师:对,但第二个字读的声音低下去了,念jié,写写这个字,不能把它念成jí。
(学生写字)顾颉刚,江苏人,是我国著名的——生(齐):历史学家。
师:这篇文章,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议论文,是通过议论来阐明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看法。
这位历史学家,要给我们大家讲讲道理,说说他的观点、看法。
接下来我们再读一遍文章。
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篇文章题目不叫《怀疑与学问》,而改用文中的某个短语或某个短句,你会用文中哪个短语或哪个短句?(教师范读前三段,另外三位同学分别读一段)学生阅读后拟出七个标题。
(1.学者先要会疑;2.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3. 学则须疑;4. 怀疑的精神;5. 怀疑与修正;6.因怀疑而思索;7.发问和求解)师:考虑一下,哪几个标题,你觉得其实是不可以的?仔细思考后还是觉得有问题的?生:我觉得“怀疑的精神”,这个是不可以的。
没有跟“做学问”发生联系,单单论述“怀疑的精神”还不够。
生:“怀疑与修正”不可以,因为“修正”只是一个段落里的一点点内容,不能完全代表“做学问”,所以“怀疑与修正”还不够准确。
生:我认为“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也不行,怀疑和自我存在的关系,跟文章的内容“怀疑与学问”还是远了一点。
(淘汰之后剩下“学者先要会疑”和“学则须疑”两个标题,学生坚定地认为可以)师:现在考虑下,这两个标题为啥都可以呢?一起先把这两个标题读一读,预备起。
生12:这两个标题都照顾到了两个关键词“怀疑”和“学问”。
师:而且都指出了怀疑与学问之间,我们应该怎么做,也就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018~2019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及同步练习

18 怀疑与学问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îu)懒惰.(duî) 塾.师(shú) 大儒.(rú)停滞.(zhì) 虚妄.(wàng)(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2023最新-《怀 疑 与 学 问》教案【优秀9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是壶知道美丽的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重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怀疑与学问课堂实录

怀疑与学问课堂实录XXX《怀疑与学问》课堂实录师:好,我们这节课研究的课文题目叫做——生:《怀疑与学问》。
师:作者——生:XXX。
师:“颉”字比较难写,写一写,把它拼音也记住。
看看这个“颉”字,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生:吉,页。
师:对,写一写。
XXX先生他的身份是什么?看一看课本。
生:历史学家。
师:对,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写下了这么一篇关于学术上的议论性的文章。
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读的时候读快还是读慢?生:快。
师:一位历史学家,做学问的人,他留下这么一篇文章,大家考虑一下这样的文章适合读快还是读慢?生:慢。
师:大家一定要保持一种稳重,稳重。
生笑)师:所以,一位学者写的文章,而且是学术上的文章,大家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太急躁。
接下来,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读。
读的时候呢,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篇文章不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而改用课文当中的某个短句、某个短语做标题,你会选课文当中的哪个短句,或哪个短语?听清楚了吗?师:行,我给大家读前两段。
教师范读前两段,生齐读第三段)师:好,我们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一节。
你来读。
生读第四、五、六段)师:那么课文我们读完了,现在思考一下,如果这篇文章不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而改用课文中某个短句或者某个短语,你会选哪个?请举手。
已经有同学想说了,还有没有更多的同学举手?来,你试试看,说清在第几自然段。
其他同学注意在课本上画出来。
生:第一段,学者先要会疑。
生:第二段,学则须疑。
生:第三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生:第五段,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生:怀疑的基石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师:你见过这么长的标题吗?你写过这么长的标题吗?再读一遍试试看。
生:怀疑的基石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师:那你干脆就说“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不是更好一点呢?生: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师:有些班级有能写出五六个、七八个标题,看看我们班能写出几个。
生:第六段,我怀疑以是我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疑与学问》课堂实录师:上课。
生:老师好——(拖长腔)师:这节课呢,我们学习九年级的一篇议论性的文章,题目叫做——生:《怀疑与学问》(拖长腔)。
师:别拉调,再读一遍。
生:《怀疑与学问》。
师:听清楚,不要拉调,《怀疑与学问》。
生:《怀疑与学问》。
师:好好说话,大家都八年级了。
(生笑)师:好,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课文题目叫做——生:《怀疑与学问》。
师:作者——生:顾颉刚。
师:“颉”字比较难写,写一写,把它拼音也记住。
看看这个“颉”字,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生:吉,页。
师:对,写一写。
顾颉刚先生他的身份是什么?看一看课本。
生:历史学家。
师:对,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写下了这么一篇关于学术上的议论性的文章。
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读的时候读快还是读慢?生:快。
师:一位历史学家,做学问的人,他留下这么一篇文章,大家考虑一下这样的文章适合读快还是读慢?生:慢。
师:大家一定要保持一种稳重,稳重。
(生笑)师:所以,一位学者写的文章,而且是学术上的文章,大家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太急躁。
接下来,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读。
读的时候呢,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篇文章不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而改用课文当中的某个短句、某个短语做标题,你会选课文当中的哪个短句,或哪个短语?听清楚了吗?生:听清楚了。
师:行,我给大家读前两段。
(教师范读前两段,生齐读第三段)师:好,我们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一节。
你来读。
(生读)师:两个词语读错了,“如何”读成了“如此”,“证据”读成了“依据”,请坐。
你来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师:好,请坐,你继续读。
(生读第五段)师:“那本书”、“那种学问”,不是“哪本书”、“哪种学问”。
生: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师:你是刚才提出要读快的那位同学对吧?你知道读快容易出错了对不对?所以还得读慢。
你听,老师给你读。
(师范读第六段第一句)师:同学们,一起读!(生齐读第六段)师:那么课文我们读完了,现在思考一下,如果这篇文章不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而改用课文中某个短句或者某个短语,你会选哪个?请举手。
已经有同学想说了,还有没有更多的同学举手?来,你试试看,说清在第几自然段。
其他同学注意在课本上画出来。
生:第一段,学者先要会疑。
生:第二段,学则须疑。
生:第三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生:第五段,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生:怀疑的基石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师:你见过这么长的标题吗?你写过这么长的标题吗?再读一遍试试看。
生:怀疑的基石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师:那你干脆就说“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不是更好一点呢?生: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师:有些班级有能写出五六个、七八个标题,看看我们班能写出几个。
生:第六段,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生:第四段,这一番事前的思索。
生:第六段,辨伪去妄。
师:好,同学们,现在我们按照这些标题出现的位置把这八个标题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师:现在我们班同学认为有八个短语可以做这篇文章的标题。
大家联系全文思考一下,你觉得这八个标题中哪一个标题是有问题的、不可以的?生: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因为其他几个题目都是说怀疑,这个没有说怀疑。
师:为什么这个标题不可以呢?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生:怀疑与学问。
师:对,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所以标题一定要针对“怀疑与学问”去思考对不对?因此,刚才那个标题讲的是其实什么?一起说——生:学问的基础。
师:所以这个标题淘汰掉。
同学们再思考,这七个标题中,哪个标题还有问题?你来说。
生:第四段,做学问的基本条件。
本文的题目是《怀疑与学问》,这个题目没有涉及到“怀疑”。
师:做学问的基本条件。
同学们,做学问的基本条件多不多?生:多。
师:读书是不是基本条件?思考是不是基本条件?生:是。
师:所以我们讲,“做学问的基本条件”这个范围太广了,所以它也不适合做本文的标题,又淘汰掉一个。
师:现在还剩下六个,哪位同学再来说?生:第五段,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个题目太有针对性了,只针对“书”。
师:对,这讲的是读书的态度。
一个人呐,如果太相信书,那就等于没读过书了。
我们做学问,它的范围要比读书更广一些,对不对?因此这个标题是不太合适的。
还剩五个标题,这五位同学请站起来。
现在请你们自我怀疑一下,有没有人觉得自己的标题有问题?生: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这个标题没有围绕“学问”展开。
师:这个标题讲的是怀疑与存在的关系,所以这个题目淘汰掉。
还有哪位同学自我怀疑一下?生:这一番事前的思索。
这个标题有点草率。
师:有点草率,这说明呀,我们在定标题的时候还没有思考清楚,对不对?这讲的是思索的问题。
你呢?生:辨伪去妄。
这个标题只写了“怀疑”,没有写“学问”。
师:辨伪去妄,我们针对的是“伪”与“妄”,还不够。
所以,就剩下两位同学了,你们两个改不改?觉得自己有没有问题?生:不改。
师:同学们,最后只有这两个标题是正确的了。
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标题出现在第几段?生:第一、二段。
师:那为什么这两个标题可以呢?它们跟原文有什么关系?生:都点出了本文要论述的精神。
师:初二的学生还不懂什么是论点,没关系,至少知道它们说明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是这个意思吧?生:对。
师:这两个标题可以,是因为它们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所以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原来议论文有两种标题,一种标题是论题型的,比如我们这个标题《怀疑与学问》;还有一种标题是论点型的,比如《学则须疑》、《学者先要会疑》。
老师又要问了,大学问家顾颉刚先生一定也知道自己这个标题可以改成《学者先要会疑》或者《学则须疑》,那他为什么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呢?生:《怀疑与学问》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师:有道理。
如果老师问你,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怀疑与学问》。
你会产生什么思考?生:怀疑与学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师:顾颉刚先生就是想用这个标题去激发你的思考,所以他不选很鲜明的观点做标题。
但是你要知道,议论文的标题有两种,一种是——生:论题型。
师:一种是——生:论点型。
师:既然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大家找找看,课文哪一段的第一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现在老师又有一个问题,你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个长句子变成两个短句子?你来试试看。
生: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这位同学还是没懂,变成两个句子,它们两个互不相关的。
来,你来试试看。
生: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我教你一招:肖老师不仅会唱歌,还会跳舞。
把它变成两个句子。
生:肖老师会唱歌,肖老师会跳舞。
师:现在这个句子会了吗?生: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变成两个短句子。
老师不让他们做同桌了,把他们拆开来,你看看这两个短句子可以放在哪?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预备,读——生: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现在谁有办法把他们拆开来,不让他们做同桌?看看把第一句放在哪一段,把第二句放在哪一段。
生:第一句放在第四段前,第二句放在第六段前。
师:第一句放在第四段前,第二句放在第六段前。
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意见?生:第一句放在第四段前,第二句放在第五段前。
师:第六段的句子放在第五段前面去了?与第六段没有什么关系了?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生:第一句放在第四段前,第二句放在第三段前。
师:那文章怎么跑到第六段了呢?哪位同学再来试一下?咱们班同学连这点过度的知识都没有吗?生:第一句放在第五段前,第二句放在第六段前。
师:有一点肯定大家都想到了,第二句话放在哪一段?生:第六段。
师:肯定是放在第六段的,因为原句在这里的作用是怎样的?生:承上启下。
师:所以第二句必定放在第六段。
现在关键问题是第一句应该放在哪一段。
生:第五段。
师:有说第四段的有说第五段的,到底是哪一段?我们得考虑四五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全文一二段讲的什么?生:提出中心论点。
师:第三段说什么?生: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师:但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索。
怎么思索呢?看第五段——生: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师: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这样你就考虑到了,第一句话放在第几段前面?生:第三段。
师:对,第三段前面。
所以同学们不要着急,一定要自己去研究,老师的问题都得让你想。
现在谁有本事画出这篇文章的结构图?这篇文章有哪两个分论点?生: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文章的六个段落怎么写出结构图?同学们想一想,迅速写到课文后面的练习题上。
来,你去黑板上写。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她的中心论点是一二,两句任选一句就可以。
分论点是?一起读——生: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如果是结构图,还要在中心论点后边加上段落(1-2),分论点一后边加上段落(3-5),分论点二后边加上段落6。
学议论文呐,一定要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把握作者的逻辑思维。
再考虑一个问题,现在老师想把第六段放第三段前面去,你们觉得可不可以?你来说。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生:因为逻辑上说不通。
师:大家觉得可不可以?第六段放第三段前面去?生:不行。
师:你来说说,为什么不行?为什么先说三至五段,再说第六段?生:只有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师:很简单的道理,只有先辨伪去妄,才能够建设,才能够启迪,这之间是有先后关系的,是不是?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他们之间的关系?生:不仅……也。
师:他们之间是层递的关系,所以不能够随便打乱。
好了,这就是这篇文章,结构非常严密,逻辑思维非常严谨。
那么,听懂了没有?生:听懂了。
师:不仅整篇文章是这样的,其实我们从局部来讲,这篇文章也有这个特点,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一段。
师范读: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同学们呐,这一段当中,作者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分别都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能不能看出来?你来说。
生:举例论证。
师:对,举例论证,举了戴震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