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实用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4张PPT)

8
检查预习
词语释义
视察:察看,审察【P94】 腐草为萤:腐草能化为萤火虫。【P94】
尽信书不如无书:原指完全相信《尚书》, 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 拘泥于书本。【P95】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P95】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 反驳、攻击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 个分论点时运用的关联词“不仅”“也”看出来。
2020/7/3
13
3.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每一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即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 疑”,或“学则须疑”) 。
2020/7/3
4
文体知识:
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
①举例论证: 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 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 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2020/7/3
5
作者 简介
2020/7/3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 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 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 派创始人及代表人物,也是中国 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 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 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 究。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 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古史辨》 《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 《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 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2020/7/3
12
2.找出本文的过渡句,说说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书二】
18《怀疑与学问》同步课件(部编版)(共36张PPT)

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 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 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搜集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
【交流】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所以观书者, 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 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 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 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陈宏谋)
3.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交流点拨】第①句提出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 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 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⑥- ⑩句举例论证论点。第B11-B13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 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
【交流点拨】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②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 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4.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 考。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 疑。
深层探究
(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 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 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 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 说服力。
2.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 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3.找出文中的对比论证。
【交流点拨】(1)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 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 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 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 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 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 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 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课件(共25张PPT)

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020/8/19
12
分析课文 第一、二段
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 么好处?
好处: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 它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 证明 了论点。
2020/8/19
13
第三、四、五段思考讨论:
1、同学们,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 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是不能治学的;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反面”—“正面”)。(对比论证法)
再次运用事实论据:用“戴震事例”证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
(举例证法)
最后归纳作结,照应论点:从正面阐述一切学问家做学问都要抱怀
疑的态度,指出“创建新学说”的步骤是:怀疑—辩论—评判—修
正;又从反面阐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这样,有力的论述分
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 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 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 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 问的基本条件。
2020/8/19
14
2、概括第3段的段意并分层,指出本段运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传说的话”要提出疑问,不应当 随随便便就信了,要查出事实和根据
3段:分3层(例证法)举传说不可靠,亲见可 靠的例子,证明对别人的传说要思考。
18
研读第六段:自读第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段论点是什么? ②采用哪些类型的论据? ③运用哪些论证方法?④写出本段的论证过程。
本段论点: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论证过程: (分4层)
首先提出本段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其次,运用道理论据:对别人的话不假思索,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怀疑与学问》课件

写法探究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
话,提出中心论点。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作 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层层深入论 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 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2.引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
——张载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 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 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 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对下面语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 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 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示,很有价值的见解, 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
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 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 理学和民俗学的首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 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 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
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 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 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 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 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 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 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文章结构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 疑精神。
课文总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 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 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环绕着中心 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 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和学问》课件 (共25张PPT)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墨守mò shǒu:为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tíng zhì:停下,受如pì rú: 例如。 辨伪去妄biàn wěi qù wàng:识别虚假的,
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 有书。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 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顺序不能调整。因为,这四个“常常……” 是“一切学问家”对 “流俗传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 过程,是符合逻辑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3、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有哪些?
事实论据: (1)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2)听说“腐草为萤”; (3)戴震善问的例子。
谢谢, 再见!
能 胜 利 完 成 我们的 使命。 三个代 表重要 思想正 是对马 克思、 列宁主 义、毛 泽东思 想 、 邓 小 平 理论的 继续和 发展,反 映了当 代世界 和中国 的发展 变化对 党和国 家工作 的 新 要 求 。 因此,始 终做到 三个代 表,是我 们党的 立党之 本、执 政之基、力量之源。 其 次 ,我 进 一 步明确 了入党 的基本 条件和 树立正 确的入 党动机 的重要 性。通 过步步 深 入 的 学 习 ,我对入 党要求 的认识 渐渐从 朦胧走 向清晰 ,明白了 不仅要在学习中创造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 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合作探究
1.第1、2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 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2.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 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4.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
人教部编版 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8课《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23张PPT)

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 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 张。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证是用论据 证明论点的过程。
三、纠错笔记本
易错点2.论据类型
①事实的材料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 实、统计数字。 ②理论的材料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 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怀疑与学问
学习路线图
必背字词 程颐 譬如 腐草为萤 虚妄 盲从 停滞
必背句子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要知道实际 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 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
疑难问题 易错问题
掌握重要字词的音形义,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品味本文语言,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意义。
三、纠错笔记本
易错点3.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 点的几个方面,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是论据。
三、纠错笔记本
易错点4.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答疑全频道
4. 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答疑: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 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 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 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 张。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证是用论据 证明论点的过程。
三、纠错笔记本
易错点2.论据类型
①事实的材料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 实、统计数字。 ②理论的材料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 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怀疑与学问
学习路线图
必背字词 程颐 譬如 腐草为萤 虚妄 盲从 停滞
必背句子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要知道实际 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 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
疑难问题 易错问题
掌握重要字词的音形义,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品味本文语言,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意义。
三、纠错笔记本
易错点3.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 点的几个方面,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是论据。
三、纠错笔记本
易错点4.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答疑全频道
4. 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答疑: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 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 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 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怀疑与学问》ppt课件

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 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充分 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 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 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 强调的意味。
课文精讲
阅读第(6)段的这句话,思考下列问题。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 意调整?为什么?
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 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 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 “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 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
课文精讲
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 4段还写第5段?两段内容有何不同? ❶第四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五段则说读书做 学问要有怀疑精神,互相补充、构思全面。 ❷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 的学说”; 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 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 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课文精讲
阅读第二部分(3—5),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第三段的内容有什么内在关系,这段在结构上有何 作用。 内容上: ❶指出了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❷举例论证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一观点” ❸指出证据有时不能见到,只能靠别人的传说。 结构上: 铺垫、引出下文。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 “靠别人的传说”,下文紧接着就谈论如何对待这“传说”。
课文精讲
阅读第(6)段的这句话,思考下列问题。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 意调整?为什么?
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 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 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 “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 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
课文精讲
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 4段还写第5段?两段内容有何不同? ❶第四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五段则说读书做 学问要有怀疑精神,互相补充、构思全面。 ❷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 的学说”; 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 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 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课文精讲
阅读第二部分(3—5),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第三段的内容有什么内在关系,这段在结构上有何 作用。 内容上: ❶指出了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❷举例论证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一观点” ❸指出证据有时不能见到,只能靠别人的传说。 结构上: 铺垫、引出下文。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 “靠别人的传说”,下文紧接着就谈论如何对待这“传说”。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46张推荐课件

对比论证:正反两方面论述论证怀疑的精神对于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作用。
论点
对比论证
1.反面:被动不治学2.正面:发问求解学问起来
1.举戴震例子加以论述 2.得出结论 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在文化史上起到重大作用。
(反面)揭示 “墨守”的害处
【腐草为萤】
【虚妄】
【不攻自破】
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 )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
【辨伪去妄】
【大儒】
【流俗】
1、表达方式:2、三要素:(1)论点:
新知导入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这首诗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意思,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诗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诗人寓理于教,旨在激励儿子不要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知识从而获得真知。
反面 揭示墨守前人旧说害处 停滞 不进步
首先提出论点然后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的精神对于做学问的积极作用。接着举例论证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是“怀疑”的道理最后通过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怀疑的精神对于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作用。
4、这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示例一:(3段)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举例论证:论证“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示例二:(4段)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论点
对比论证
1.反面:被动不治学2.正面:发问求解学问起来
1.举戴震例子加以论述 2.得出结论 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在文化史上起到重大作用。
(反面)揭示 “墨守”的害处
【腐草为萤】
【虚妄】
【不攻自破】
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 )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
【辨伪去妄】
【大儒】
【流俗】
1、表达方式:2、三要素:(1)论点:
新知导入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这首诗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意思,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诗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诗人寓理于教,旨在激励儿子不要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知识从而获得真知。
反面 揭示墨守前人旧说害处 停滞 不进步
首先提出论点然后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的精神对于做学问的积极作用。接着举例论证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是“怀疑”的道理最后通过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怀疑的精神对于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作用。
4、这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示例一:(3段)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举例论证:论证“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示例二:(4段)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 学问的意,为什么写了第四段还写第五段? 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第四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 对待,第五段则说读书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亦可 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随堂练习
1.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 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反之,请 说明理由并辅以相关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2.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 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 问题的具体事例。
大学问家的话。
说服力。
中间引用孟子的“尽信书 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证明了怀疑精神的重
则不如无书”的名言。
要性,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事实论据
作用
①听说的口头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具体典型地论证了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2)戴事震善实问论的例据子及。 作用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个分论点。
2、说说第三段的内容有什么内在关系, 这段有何作用。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 因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做学问也是这样……”
果
观点:
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自 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 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作用:
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 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 说”,下文紧接着就谈论如何对待这“传说”。 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 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2、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 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点的几个方 面,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是论 据。
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一是不需要 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 需再加以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 断等;二是需再加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 本文分论点属于后一种。
譬如:例如。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坏了。多指 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了 破绽。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 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 (多指理念或学说)。
墨守:因循守旧、死守。 停滞:停止。
议论文知识回顾
_论__证_一。.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论___点___ 、论__据___、
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 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 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别人的传说,不一 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 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 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 怀疑与学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体会课文中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作用;(重点) 2. 品味语言,分析和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 证方法的作用。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完成下列表格
体会课文中论据的作用——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1)道理论据及作用:道理论据作用 Nhomakorabea开头
中间
(2)事实论据及作用:
事实论据
① ② ③
的例子。
论证:
作用
体会课文中论据的作用——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1)道理论据及作用:
道理论据
作用
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 引出论点,运用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增强论点的
3.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 引用论证 ✓ 比喻论证 ✓ 举例论证 ✓ 对比论证
技法专练二
翻开《学导练》P18复习论证 方法及其作用。完成以下内容。 1、P63第7题 2、P64第9题 3、P65第3题
课堂小结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 方法的短文。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 法,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 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在本 文中提出的论点。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 可作为论点。 2、找出中心论点统率下的两个分论点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提示:可看 开头两句名言)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提示:可
知识储备
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选用事实论据 要注意: ①必须具有典型性.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是 大多数人所知道的, 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 . ②最好具有新颖性. ③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 ,能证明论点即可. 选用的道理论据要注意: 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 ②要精 确,不能 篡改、歪曲. ③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的
看文章第六段,承上启下句子) 分论点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步骤。 分论点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 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8 怀疑与学问 知识储备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1)分论点:一篇文章有时可以有几个论点,其中一个 论点是主要的,即中心论点;其余的论点就是分论点, 分论点要服从中心论点,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2)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一般有并列、正反对照和层进 三种。 (3)分论点的作用:有了分论点,可以使文章的层次更 丰富,说理更充分,脉络更清晰。
18.怀疑与学问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 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 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 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 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 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 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 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 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 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 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 问》。
二._论__点__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_论__据__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 料。_论__证__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三.论点要_正__确___、_鲜__明__,_有__针__对__性__。
四.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__事___实___和_道__理__。 五.论证方法主要有_举__例__论__证_、_道__理__论__证__、 _对__比__论__证___、_比__喻__论__证___。
常见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 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 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 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 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阅读第一部分,说说文章的论点是如何 提出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
——张载
论点提出来的方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
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 作用:
✓ 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论点; ✓ 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
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走近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原 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 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 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代表作】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顾
颉刚民俗论著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一、字词积累
程颐( yí ) 譬如( pì ) 虚妄( wàng ) 停滞( zh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