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
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学生交流。
3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出示课题:__39、但愿人长久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1)学习生字轼辙:读准字音(翘舌音)偏扁:辨别读音廷:复习笔顺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__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谁)(谁)个别说三重点突破,读中感悟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自读体会、交流。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水调歌头》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和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解析学生自主学习《水调歌头》,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和表达手法等。
教师对《水调歌头》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诗句的翻译、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等。
2.2 诗歌鉴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并分析《水调歌头》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水调歌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激发学生对《水调歌头》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背景知识,为学生学习《水调歌头》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水调歌头》,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并分析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3 课堂讲解教师对《水调歌头》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诗句的翻译、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等。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水调歌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4 巩固练习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对《水调歌头》的记忆。
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观察并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等。
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收获。
4.2 诗歌鉴赏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鉴赏作业进行评价,包括对诗歌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

人教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的一个代表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掌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表达方式和意境;3.培养学生理解和感受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唐代文学的代表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表述方式和意境;3.进行诗歌鉴赏,理解和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PPT向学生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节,解释语言和词意;2.听力训练法:演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朗读和音乐演奏,让学生聆听与欣赏;3.朗诵法:教师或学生进行朗诵练习,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和表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感。
四、课堂过程1. 背景介绍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
唐代的文学成就在人类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赋予了人类文学注目的意义和价值。
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2. 课文学习1.互动问答:老师用自己的语言加简单的生词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节,让学生了解全篇的基本情况,并展开互动问答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2.朗诵教学: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朗诵与读音演奏融为一体,把情境和情感通过朗诵表现出来,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作品。
3.内容分析:通过分析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就其讨论分析,加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课后作业1.整理语言,写一份关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读书笔记,并理解、分析诗歌中的语言技巧、表述方式和意境;2.练习朗诵,尝试自己创作朗诵的版本,音乐或者朗诵均可。
五、教学效果的评价1.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被有效的实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5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5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1第一部分,说教学设计依据新课标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生在快乐中“冲锋陷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为此,我将教学设计理念归纳为以下几点:1、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每接触一个新的内容都要获得一些新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能学好这门课程。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的文化传统,学习文学,同时也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式。
4、调动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不可避免地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学会团队合作不仅是学好本课的要素,也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个我将重点强调的地方,文学没有唯一的解读,所以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独立于形式的框架之外。
由此,我归纳出我的教学理念核心:海纳百川,凸显个性。
第二部分,说教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为古文单元,学生在学习本词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知识积累,本词又是五首诗词中的第四首,通过学习《赤壁》等三首诗词已经对诗歌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也为后来的诗词的鉴赏打下了基础。
另外,本词是自古以来中秋词中的上品,语言自然生动,学习难度不大,读来朗朗上口,不失为提高学生对于宋词兴趣的一个良好基点。
此外,有别于苏轼词一贯的豪放风格,本词别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风味,品味本词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轼的词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作品中体现的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基本内容的理解。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感悟。
(3)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提问:“水调歌头”和“明月几时有”分别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享自己对本诗的感受和体会。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与背诵,以及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朗读并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 写一篇关于本诗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深入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四、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突破策略
1.难点突破:通过对比分析、语境推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难点词语。
2.重点强化: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词意境,分析作者情感,鉴赏艺术特色。
4.诗意理解:分析诗词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领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诗词鉴赏:从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鉴赏。
6.诗词创作:尝试仿写一首以月亮为主题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感受古人的情感,培养文学素养。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月亮与思念之情的思考,这一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继续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对诗词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讲解,学生们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仍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如下: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朗读、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提高学生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学会运用古诗词表达情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词意境、主题及艺术特色,提升思维品质,激发创新意识。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学会鉴赏诗词艺术,尝试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审美情趣。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色,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词情感表达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1一、目标阐述1、知识和能力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⑴能在学习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
⑵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一)教师激趣导入设计1: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魅力。
尤其是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传统名篇,或抚今追昔、或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以丰富的情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2:还记得那首“静夜思”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背诵一下。
这首广为传唱的诗表达了作者李白怎么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在寂静的月夜作者思念家乡。
)古往今来,一轮皎洁的明月总能触发文人墨客心中的情愫,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面对中秋的圆月,他会有怎么的情感体验呢。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
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我每次读这首词都会让我的体会更加深刻:语言锤炼的优美独特让我喜爱,对景情的大胆想象让我震撼,对亲人情真意切的思念让我感动,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我钦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相关推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1教学重点: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
)二:前提测评①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范读(点击开关)。
③学生齐读。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①播放一遍。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难点: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板书)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板书)
下阕:责月-怀人。
(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4)学习诗词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板书)
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
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
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2、与作者对话
想必大家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苏轼。
下面老师来对苏轼做一下系统的介绍。
(苏轼(1037 -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时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
这首词写的是他41岁被贬谪到任山东诸城知州时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
)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
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
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
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
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师生齐读全词。
)
3、与环境对话
问题(1)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明月)(2)“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例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例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例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例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3)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
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
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
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师生齐背全词。
)
(四)阅读方法小结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
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四、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五、布置作业
1、苏轼虽是豪放派词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约柔美的。
课后将本文同《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比较阅读。
2、背诵这首词,并写一篇赏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