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菩萨兵 苏教版(2016)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菩萨兵》优质教案范例三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菩萨兵》优质教案范例三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菩萨兵》优质教案范例三篇小学三年级语文《菩萨兵》优质教案范例一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2.理解红军被成为菩萨的原因。

三、教具准备:PPT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回忆,揭题导入1.回忆《朱德的扁担》,谈谈对朱德的认识2.揭题3.指名朗读与课题相对应的课文段落4.解题: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说的是谁?5.再读课题(二)探究体悟1.躲红军反动军队对老百姓做了哪些坏事?师穿插介绍红军(PPT)理解“藏族同胞……谁也不露面。

”(1)抓住关键词体会藏胞的害怕程度(2)指导朗读朱德总司令得知后急得不得了,因为他担心——,他忧虑——,他不想看到——。

对比:反动军队的司令会着急吗?2.找藏胞(1)(PPT)指名读(2)加标点再读,体会语气(3)对比:要是反动军队会去找找藏胞吗?(4)指导朗读(5)生自由读四至七段,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有菩萨般的心肠?3.抢春耕(1)汇报:“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结果……”指名读并说原因理解:朱德同志的第一句话就是怕藏胞挨饿。

因为种自己的地来不得一丝一毫马虎,所以朱德同志要求战士用心耕种。

指导朗读理解第二句话并指导朗读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吃的苦,所受的累对比:反动军队会这么做吗?(2)汇报:“这也怨不得……抢种上。

”挡住百姓眼睛的乌云是谁?朱总司令着急吗?为什么而急?对比:想藏胞之所想,急藏胞之所急(3)再读朱总司令的三段话4.夸红军(1)得知这一消息的藏胞悄悄返回家园,也许他们在想什么?(2)看到红军不仅不拿他们的一针一线,还打扫,整治,他们又会说什么呢?组内练说班内交流(3)他们以前伤心流泪是因为——,他们现在感动得流泪是因为——。

(三)延伸内化1.过渡:同学们,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解放军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不仅把种子种在了藏胞的心间,也种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坎里。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菩萨兵》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菩萨兵》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菩萨兵》教学建议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菩萨形象以及菩萨兵的传说;2.学会阅读古代文言文;3.学会理解奇幻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4.学会进行创意写作,运用想象力描绘菩萨兵的形象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重难点1.阅读古代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奇幻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能力;3.进行创意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教学内容本课程以《菩萨兵》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故事背景介绍;2.故事情节的讲解;3.描绘菩萨兵形象的创意写作。

2. 教学安排时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第一课时故事背景介绍讲解第二课时故事情节的讲解讲解第三课时描绘菩萨兵形象的创意写作个人创作第一课时:故事背景介绍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菩萨兵》的故事背景,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理解文本的含义。

具体内容如下:1.让学生观察全文题目,思考“菩萨兵”是什么意思?2.讲解传统文化中的菩萨形象,让学生了解菩萨是什么;3.讲解菩萨兵的传说,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第二课时:故事情节的讲解本节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整个故事情节的理解,并对其中的重点部分进行解释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具体内容如下: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故事背景;2.讲解故事情节,并引导学生对其中重点部分进行思考和讲解;3.总结故事,让学生思考故事的含义和启示。

第三课时:描绘菩萨兵形象的创意写作本节课程主要是进行创意写作,让学生自由发挥,运用想象力,描绘出菩萨兵的形象和故事情节。

具体内容如下: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到的知识;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创意写作;3.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分享。

四、教学方法1.阅读课教学法;2.讲解法;3.创意写作法。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2.作品评价。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菩萨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菩萨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菩萨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菩萨兵》这篇寓言故事的故事情节与作者;2.能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并对此进行理解;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道德情感;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情感变化;3.培养思辨能力与道德情感;教学难点1.通过故事情节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2.理解角色的情感变化并进行分析与思考;教学准备1.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菩萨兵》课文;2.教案、教学PPT;3.板书工具、师生活动交流卡;4.其他辅助教学工具;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给学生出示图片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张菩萨兵的图片,并向他们解释这个词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猜测一下菩萨兵是什么样的人物。

阅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菩萨兵》,并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入今天的课程内容。

“昨天,我们从故事中领略到了一个识人的螳螂和一只强大的蝉的故事,今天呢?大家猜想一下作者可能会给我们讲什么故事呢?”第二步:阅读课文与分析故事情节1、听故事老师让学生听《菩萨兵》故事,并在故事结束后,向学生讲解故事情节。

2、重点解析老师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解析:•故事中阿狸对醉汉的态度是怎样的?•阿狸一开始对哥哥的笑话并不感兴趣,随后却被醉汉的言语所吸引,为什么?•为什么主人公阿狸不想加入菩萨兵,又为什么他在失去朋友之后却又决定加入了菩萨兵呢?3、探究菩萨兵的意义通过故事情节,探究菩萨兵的意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友情和正义的关系以及友情是如何影响人生选择的。

第三步:分析人物情感变化1、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析主人公阿狸在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并交换意见探讨一下不同的看法。

2、故事重点解析老师引导学生从角色特征入手、对话、事件转折等方面,分析阿狸的情感变化。

第四步:思辨探究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探究以下问题:•阿狸在加入菩萨兵之前,对于揭露丑恶行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那么在加入之后呢?•菩萨兵的行为是对还是错?2、类比描写教师用一些类比场景,就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进行探究,以帮助学生体会道德与道德内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菩萨兵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菩萨兵苏教版

第1 页26 菩萨兵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2.理解红军被成为菩萨的原因。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揭示课题,读题。

2、学生读读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充分质疑。

3、学生相互介绍,使学生了解“菩萨”和“兵”的意思,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课题叫‘菩萨兵'”这个疑问去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引导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通顺;(2)遇到不理解的语句可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3)在弄懂每一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大致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尝试自己解决预习中有疑惑的地方,如还不明白,打上问号。

3、学生自由读课文。

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4、检查自读效果时,教师重点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

6、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藏民春耕热火朝天干干净净同胞糊涂尽心尽力平平展展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7、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8、分组朗读全文。

9、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抓住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四、学习第1自然段1、自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2、藏胞们为什么要躲红军呢?(害怕)他们害怕到“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第2 页(引读)你怎么读这句话。

3、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

朱德急到什么程度?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急坏)藏民的躲藏并没有影响红军的休整,为什么朱总司令却急坏了?(担心藏民在深山受苦)试试把朱德当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4、红军长征历经了两万五千里,一路上翻山越岭,还要与敌人周旋,十分的疲累,当他们来到这里想休整一段时间,却被当地的藏族同胞误解,以为他们与反动军队一样,藏民们都躲进了深山,这可怎么办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菩萨兵》教学设计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菩萨兵》教学设计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菩萨兵》教学设计二一、教学目标1.认读生字词认读生词:千锤百炼、菩萨兵、改过自新。

2.理解课文通过朗读、图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形象的情感渗透。

3.学习思考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学会感受小说中的道义,思考个人积累、自立、改过自新等问题,并以此为启示,做出实际行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读生词:千锤百炼、菩萨兵、改过自新。

•理解课文,理解小说中所蕴含的道理。

•运用图画、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学生的情感理解难度较大,在课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他人行为的感同身受,体会人品的重要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在提高体验的同时,要求学生各就各位,主动互动。

三、教学过程设计1.启发引入•以各种可爱的方式展示网上的菩萨兵《改过自新》动画,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介绍菩萨兵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热身活动• 1.边看边写《改过自新》。

学生看动画,感受菩萨兵的精神,然后把感受记录下来。

• 2.角色扮演。

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角色扮演,深刻理解大家的改变、敬畏、尊重和乐观确信的重要性。

3.演练实践• 1.读、记、学《菩萨兵》。

老师带领学生们读课文《菩萨兵》。

学生第一遍听,第二遍跟读。

读完整本课文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记下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解释下自己为什么喜欢。

• 2.写精彩段落。

老师提供几位孩子的段落,学生写下自己所喜欢的一句话,然后再试着练习填写在页末。

• 3.探讨《菩萨兵》的主题。

老师提供的问题包括《菩萨兵》找到了方法解决困难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菩萨兵的故事?等等。

4.活动总结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的主要知识、技能,检验学生的理解力和应变能力。

四、师生互动老师在引导学生在课程中通过角色扮演和让学生在读完整本课文之后记下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并按照学生的建议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菩萨兵》教学设计三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菩萨兵》教学设计三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菩萨兵》教学设计三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菩萨兵》的含义与主旨2.能够背诵课文,并能够流畅朗读3.能够自主思考小说中的情节、人物性格及其与自身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菩萨兵》的情节,主旨和寓意2.能够背诵课文,并能够流畅朗读3.能够理解小说中涉及的一些生词,如“菩萨”、“兵马俑”、“盔甲”等。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与行为2.对小说中所涉及到的兵马俑文化有所认识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兵马俑的认知,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出他们认为是一个古代战士的样子是什么。

学习(30分钟)1.朗读练习老师带领全班学生朗读课文《菩萨兵》,并通过一定的节奏和情感的表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生词解析老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讲解生词的意思和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3.理解课文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情境和人物性格,有机地转化为生活经验的理解。

例如:孩子们在看到了几件菩萨兵的盔甲之后,奇怪地问“菩萨也穿盔甲吗?”,那么老师就应该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挖掘出学生的思维价值。

拓展(15分钟)1.模仿表演老师与学生互动,模仿课文中的角色和情景,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生活连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情节和现实生活进行比较和联系,进一步跨越虚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10分钟)1.背诵课文老师带领全班学生背诵课文《菩萨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和表达能力。

2.思考和总结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水平。

作业布置请学生阅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以及自己的思考。

同时还请学生拓展阅读,了解更多与兵马俑文化相关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并且实现了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菩萨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菩萨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菩萨兵教学目标•了解《菩萨兵》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和意义;•认识并掌握故事中的生字词和常用词语;•通过朗读和默写,提高语文水平,训练语感和语音语调。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和意义;•认识并掌握故事中的生字词和常用词语。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默写,提高语文水平,训练语感和语音语调。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学习故事1.共同朗读先让学生听一遍故事,然后全班带领全班进行朗读。

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教师为每个小组发放故事原文,让小组展开合作,分角色朗读,重点理解故事情节。

3.个人理解让学生一人独立阅读故事原文,理解故事情节,并向小组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让整个小组都对故事情节和意义理解更深入。

3. 词语学习1.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学故事中重要的词语,阅读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并通过词语练习,提高词语记忆能力。

2.教师点拨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点拨,重点讲解一些难点和易混淆的词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词语。

4. 语文练习1.写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写作,巩固已学内容,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汇,拓展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练习让学生通过朗读巩固已学内容,训练语感和语音语调,提高听说能力。

5. 课堂总结总结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回顾故事的情节和意义,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写作、词语理解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菩萨兵》教学设计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菩萨兵》教学设计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菩萨兵》教学设计二一、教材分析《菩萨兵》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全文讲述了一个叫“学徒”的男孩拯救村庄的故事。

本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什么是正义,怎样才能行善,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菩萨兵》课文,捕捉文中表达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化价值。

2.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关键词语的理解、课文段落的把握、阅读策略的运用等。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表达清晰、语言得体、文笔流畅等方面。

三、教学内容1.预习与复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菩萨兵》课文的大意,所以要对该文章进行一些预习和复习。

1.让学生自主复读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出文章的主旨大意。

2.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一起讨论已掌握的知识。

2.阅读与理解在阅读《菩萨兵》课文时,引导学生注重文中关键字的理解,并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1.角色形象。

包括“学徒”、“老师”、“村民”等人物形象,学生可以从人物的性格、行为、语言和外貌等方面尽可能地描绘出这些角色。

2.故事情节。

包括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关键事件和故事结局。

学生需要能够通过描述这些情节,有效地概括出文章的整体脉络,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3.文化背景。

包括文章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等,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人物生活和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发现其中的价值。

3.交流与思考让学生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并在实践中运用课文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

具体的方法包括:1.学生之间的问答交流,可以对某些有困惑的地方进行讨论和解答。

2.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和人物形象。

3.利用图表和答题卡等形式搜集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辅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该课的掌握情况。

4.写作与表达通过自主写作、作文互评、齐读齐评等形式,拓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深度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兵》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菩萨兵”指谁?谁称红军为“菩萨兵”?
2、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带着问题读读书,在书中找答案。

二、读课文,学习8-9自然段
1、读后回答: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因为红军的春耕行动深深地感动了藏族同胞)(藏民大多信奉佛教,认为菩萨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红军关爱他们,所以他们称红军为“菩萨兵”。


2、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知道藏族同胞十分感激红军?
出示第8自然段第2句,指导读好“全都”“感激的泪水”这两个词。

从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红军对藏族同胞的关爱,使之感动。

军民鱼水情深。


3、藏族同胞激动地说------------(出示内容,指导朗读。


司令指朱德,兵指朱德率领的红军。

4、“几时”一词说明了什么?(从没见过)正因为如此,红军刚来时,藏民是怎么做的,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3、说说难写字的笔顺。

4、学生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引入第1自然段
1、当藏民们返回家园后,看到眼前的事实,不禁赞叹道---
2、但红军刚来时,藏民是怎么做的?默读第1自然段,想想为什么?
相机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

3、藏民的不露面急坏了朱德总司令?他急什么?带问题读2-7自然段。

三、学习第2--7自然段
1、“一急”:指名读“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这句话表达了朱德怎样的心情?(着急与担心)
再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如何解决?理解“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
2、“二急”:“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
如何解决?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理解“尽心尽力”
并造句;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表面上讲春耕,不能耽搁春耕,怕来年藏民挨饿。

实质上是要让红军的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深知藏民疾苦的阶级感情和对藏胞一片赤诚爱心。

四、小结:
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

几天后,藏民悄悄地回家了,看见了干干净净的(),
平平整整的(),全都()。

他们说:()。

这正是“拨开乌云见阳光,军民鱼水一家亲”呀!
五、作业《拓展练习》(四、五)
附板书:
26、菩萨兵
朱德:担心体谅藏民:害怕感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