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6.21《长亭送别》课件2华东师大版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PPT课件完整版 (2)

《长亭送别》PPT课件完整版 (2)
雨霖铃(下阕)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 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长亭送别
王实甫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
2、 [端正好]一曲所写的 环境起何作用?
• 前四句一句一景,抓住了深秋时 节寥廓萧索景物特点,烘托出崔莺莺 为离别所烦恼压抑的痛苦心情;后二 句自问自答,意在表现了崔莺莺因张 生即将远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无限感伤哀怨的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意象的选择) 情 早是离人伤感, 况值暮秋天气, 好烦恼人也呵!
碧云天
长亭送别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 ——“ 索与我 恓恓惶惶的寄”): 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为 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 雷第一声”): 长亭饯别 。主要刻画崔莺莺、 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 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 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 —“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 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 [ 一煞 ] 青山隔送行” —— 结 尾): 夫妻分别 。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 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A、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离愁别恨: 经历艰难,始能结合, 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荒村雨露,野店风霜, 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异乡花草,再行栖迟, 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长亭送别》_课件__ppt

《长亭送别》_课件__ppt
主要是插科打诨。(元杂剧中无此角色) 杂:如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等各种角
色 外: 末、旦、净的次要角色。
3、剧本内容构成: 曲、科、白
曲即唱词,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一套曲 子。讲究对仗押韵,一韵到底。
每折套曲由序曲、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有一 个宫调,若干曲牌,一个韵脚。
元杂剧中,每个套曲由一个主角主唱到底,主角 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以末角主唱的为末本戏, 以旦角主唱的为旦本戏。
长亭送别
王实甫
1.元杂剧常识
2.作者简介
3.背景知识
5.《长亭送别》 情节结构
4.《西厢记术手法
课堂练习
元杂剧常识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和 套数。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 式。基本形式是“一本四折一楔子”。杂剧 角色分“末、旦、净”三类,杂剧剧本由 “唱、白、科”组成。
元·关汉卿 元·王实甫 元·郑延玉 明·康海 元·白朴 元·康进之 元·施君美 明·吴濂 明·高濂 清·李渔
元曲四大家
①关汉卿: 《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 ②白朴《梧桐雨》; ③马致远《汉宫秋》; ④郑光祖《倩女离魂》 /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杂剧作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
基本情节:佛殿相逢——墙角联吟— —月夜听琴——红娘传书——越墙相 会——私定终身——佳期如梦
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 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千金崔莺莺。 莺莺“眼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 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
作品演变:《莺莺传》(唐/元稹)→《西厢记 诸宫调》(金/董解元)→《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简称《西厢记》)(元/王实甫)

高中语文高二年级上华东师大版6.21《长亭送别》课件 (共70张PPT)(沪教版)

高中语文高二年级上华东师大版6.21《长亭送别》课件 (共70张PPT)(沪教版)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听录音,感知课文
• 划分四个场景,分别给每个场景取名 • 对于张生进京赶考,崔莺莺、老夫人、 张生自己是怎么态度,划出相关语句 • 分析人物性格 • 归纳主旨
听录音,划分场景 划出对于张生进京赶考这件事,崔莺莺、 老夫人和张生三人态度的句子
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
• • • • 场景一:赴亭送别 场景二:长亭饯别 场景三:临别叮嘱 场景四:夫妻分别
——痛
——恨
——忧
痛 苦
——念
莺莺的忧:1、忧张生离别后不会照顾自己; 2、忧离别后“相思只自知”,无人可诉;3、 忧张生考中后“停妻再娶妻”;4、忧张生落 第后“金榜无名誓不归”;5、忧张生见异思
从对待爱情和功名两方面来看, 莺莺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崔莺莺的叛逆表现在哪些方面?
• • • • • 表现在四个“挑战”上—— 对门当户对婚姻观念的挑战; 对父母之命媒说之言的挑战; 对女子被动接受爱情观念的挑战; 对科举功名的挑战。
第二课时
• • • • 学习目标 欣赏优美曲段 归纳写法 拓展延伸
长 亭 元 送 王别 实

·
名曲欣赏
赏析[端正好] :化用了谁的词 句?这曲子描绘了一幅什么样 的图画?所写之景起到怎样的 作用?
• 对[正宫· 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 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 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 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 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 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 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 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高二语文上册 6_21《长亭送别》课件 华东师大版

高二语文上册 6_21《长亭送别》课件 华东师大版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 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 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Leabharlann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意象: 典化:
原始故事与王实甫《西厢记》
张生到普救寺游玩,巧遇姨母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值 当地驻军将领去世,军士四出骚扰。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 。张生与蒲将有交情,设法护卫,使崔家幸免于难。崔氏酬谢设 宴,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迷上莺莺。张生私求莺莺的婢女 红娘,为他献策。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莺莺。 莺莺则写了引用《明月三五夜》作答。张生猜出含义,于十五日 晚上逾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不料莺莺“端服严容”将张 生训了一通。张生绝望之余,却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被红娘推醒 ,原来莺莺主动来了。此后张、崔二人经常“朝隐而出,暮隐而入 ”,直到张生到长安赴考,终于诀别。张生科举未中,留在长安, 曾寄信莺莺。莺莺回信凄婉,并捎来玉环、青丝等物—— “玉取 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但张生却将信拿给朋友们看,还 发了一通议论,认为女色是祸水,自称“予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 忍情”,为自己抛弃莺莺造舆论,朋友也都说张生“善于补过”。一 年后,莺莺嫁了人,张生也别娶。
《西厢记》在他俩心中引起的强烈共鸣,也正是封建时 代青年男女的共鸣。难怪封建卫道士要视之为“移人性情” 的洪水猛兽,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毁,甚至道光 二十四年浙江学政还在省城设局收毁之,后来类似情况还 不断重演。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西厢》、《玉 簪》等,诸淫亵之戏,亟宜放绝,禁书坊不得卖也”。他 们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看了《西厢记》,到 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更有甚者,他们还瞎编什 么《西厢记》作者“嚼舌而死”,死后被打入地狱不得超生 ,连那些推崇者如李卓吾、金圣叹,也因评点《西厢》而 不得善终云云。

高二语文_长亭送别_ppt课件

高二语文_长亭送别_ppt课件

阅读下面的曲词,完成1-4题。
[正宫· 端正好] [ 耍孩儿] [四煞] [一煞] [收尾]
1.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 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 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 "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 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 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 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 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 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 的冲突。 《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 前的。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 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全剧共 五本二十一折。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 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 的缺点,能够游刃有余地展开情节、刻划人物。 这是王实甫的一个创举。
分析[滚绣球]中的三个“恨”的内容。 了
1恨相见得迟
恨刚摆脱相思之苦, 又要被迫分离

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恨柳丝难系,斜晖无情,只希望马儿 慢行,车儿紧随,两人多呆一会儿 3此恨谁知 恨长亭已近,分别在即, 痛苦的心情有谁能知?
离越 别“ 时恨 的” 复越 杂深 感广 情, 表 现
【幺篇】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让 人想起哪句词?
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 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 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 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 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 完整。)

《长亭送别》ppt课件

《长亭送别》ppt课件
14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 难分难舍的心情?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 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15
赏析“松了金钏,减 了玉肌”的修辞手法夸张手法的使用: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表现了崔莺 莺在感情的折磨下身心交瘁的情形
16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 莺莺唱)
4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 演唱的一 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 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 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 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 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 完整的文学剧本。
[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 的作用是什么?①举案齐眉: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 贴之心;②“望夫石”: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 之深切。
31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 下!(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 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 得下去呢!
32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 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 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 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33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 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 愁肠胃。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 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 长吁气。【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 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 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 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 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 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高中语文高二年级上华东师大版6.21《长亭送别》课件 (共85张PPT)

高中语文高二年级上华东师大版6.21《长亭送别》课件 (共85张PPT)

王实甫和《西厢记》
第六才子书 —金圣叹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续编 《录鬼簿》
故事起源 在山西省永济市城西十二华里(即古 蒲州城东五华里)的峨嵋岭有一座古寺, 称为普救寺。它始建于隋,扩建于唐;后 虽曾毁于地震、大火,但都得到不同程度 的修复;特别是1958年以来,更按原貌重 修,今已成为山西省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人们对这座古寺之所以如此关注,就因为 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的故 事发生在这里。
元杂剧代表作家: 关汉卿,著有《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单刀会》等。奠基人。
王实甫,著有《西厢记》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 明清传奇:传奇剧是明清的主要戏曲样式。 汤显祖,明代戏剧作家,著有《牡丹亭》 孔尚任,清代戏剧作家,著有《桃花扇》 洪昇, 清代戏剧作家,著有《长生殿》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悲凉气氛
离别愁绪
赴亭惜别
但得一个并头莲, 煞强如状元及第
长亭饯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劝 君
—— 黯 然 销 魂 者 , 唯 别 而 已 矣 。
更 尽 一 杯 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元 · 王 实 甫
长 亭 送 别
文学常识介绍
一、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 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 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 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 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 剧、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 地方戏。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 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 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

高二语文_长亭送别_ppt课件

高二语文_长亭送别_ppt课件

崔莺莺夜听琴
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 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 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 莫不是梵王宫殿夜鸣钟? 我这里潜身听声在墙东, 却原来是西厢的人儿理丝桐。 他不作铁骑刀枪把壮声冗; 他不效堠[hòu]山鹤唳空; 他不逞高怀把风月弄 ; 他却似儿女低语在小窗中。 他思已穷,恨未穷, 都只为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已通, 分明是伯劳飞燕各西东。 感怀一曲断肠夜, 知音千古此心同,尽在不言中。
送 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练习: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 [滚绣球] [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1、意象的组合, 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 典雅华美 : 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
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 2、情感的抒发, 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 委婉含蓄 : 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 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 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 府千金催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 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 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 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 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 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 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 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结构安排与戏剧冲突 《西厢记》 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与崔 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 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 此外,《西厢记》还有由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 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 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 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 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 《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 《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它突 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 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 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能够游刃有 余地展开情节、刻划人物。这是王实甫的一个创举。
•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 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有鲜明、深刻的反 封建的主题。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 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 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 张生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 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 他们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 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 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 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
《董西厢》是说唱艺术,它以六分之一篇 幅叙述孙飞虎与法聪、白马将军的战斗,不免偏 离篇末提出的“才子合配佳人”的主题。至于 对张生、莺莺、老夫人等人物性格的塑造,虽 已扭转了《莺莺传》的思想偏颇,但有些地方 为了耸动听众迎合小市民的情趣,在着力描摹 书中人物的情态时,不免有过火的地方。唱词 说白的生动、泼辣,是说唱家的长技,但通俗有 余,优雅不足,未能充分显示有高度文化修养的 张生和莺莺的性格特征。这些地方,只有到了 杰出戏曲作家王实甫手里才别出心裁,另辟蹊 径,从而完成了崔张故事由说唱诸宫调到杂剧 的重新创造。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 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 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 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 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 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董解元 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 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 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 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 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 《西厢记》的改造。
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 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 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 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 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 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 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 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 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 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 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惊 艳
听 琴
赴 约
闹 斋
饯 行
佳 期
主题思想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 想上更趋深刻。《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 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 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 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 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 婚姻自主而抗争。
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 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 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 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 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 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 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 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 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 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 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 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 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 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 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 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 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 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 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 功名的思想,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 的 进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 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 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 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 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 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 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 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 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 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 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 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 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
长亭送别
王实甫
了 解 作 者ຫໍສະໝຸດ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 杂剧 14 种 ,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 《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 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莺莺待 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 《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 (习称《董西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