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章 肠道杆菌、弧菌

合集下载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编码】23000607【适用专业】护理【课时】5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诊断及特异防治原则等。

以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性质、分类、地位、内容和范围。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体的分布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和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熟悉细菌的大小、形态、基本结构与功能。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能量代谢。

熟悉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

繁殖方式及速度。

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掌握常见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了解培养细菌的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座子及噬菌体的概念和特性,质粒的种类及其作用。

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

熟悉细菌变异的现象及变异的医学意义。

3、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现制、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抗感染免疫机制。

熟悉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结局。

4、熟悉病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所致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5、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9 10 11章肠杆菌科、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

第9 10 11章肠杆菌科、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
❖ 1、传染源:人 ❖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 3、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密切相关
大肠菌群:在37℃24小时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肠道 杆菌,包括埃希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 及肠杆菌属等。 1ml饮用水:细菌总数<100个 1L饮用水:大肠菌群数<3个 100ml饮料:大肠菌群数<5个
第二节 志贺菌属
(Shigella)
所致疾病为细菌性痢疾,故又统称为 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terium)。
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肠杆菌科——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 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肠 道内。亦存在于土壤、水和腐物中。
一、种类
1、致病菌 2、机会致病菌 3、由正常菌群转变而来的致病菌
二、共性
1、形态与结构 ❖ 都是形态相类似的G—杆菌 ❖ 大多都有鞭毛(除痢疾杆菌外),大多都有菌
❖ 在胃粘膜粘液层中常呈鱼群样排列
❖ 微需氧菌,需5%~10%的CO2和5%O2,营养要求 高,还需一定湿度,培养3—6天可见细小、 针尖状、无色半透明的菌落
生化反应 ❖ 不活泼,不分解糖类 ❖ 触酶试验、氧化酶试验(+) ❖ 尿素酶丰富,可迅速分解尿素产氨,是鉴定
该细菌的主要依据之一
致病性
(Escherichia)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G—杆菌,多数有周鞭毛
有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2、培养
普通平板培养 基上形成圆形, 凸起,灰白色的 S型菌落
SS琼脂平板、 麦康凯琼脂平板 中形成红色菌落
3、生化反应
❖ 可分解多种糖,并且产酸产气
(注:只有肠道的非致病菌才能分解乳糖且产酸 产气)
霍乱肠毒素(外毒素) 口腔

弧菌ppt课件

弧菌ppt课件

2 鞭毛、菌毛
鞭毛运动 有助于细菌穿过肠粘膜表面粘液层而接近肠壁上皮细胞
普通菌毛 是细菌定居于小肠所必须的因子
所致疾病
霍 乱 烈性肠道传染病,为我国的甲类法定传染病
传染源 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
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摄入
临床表现
上吐下泻:剧烈腹泻和呕吐(米泔水样腹泻物), 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 低容量性休克和肾衰竭(死亡率高达60%)
五、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提高易感者免疫力
改善社区环境,加强水源管理, 疫苗预防接种
治疗霍乱的关键
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V. parahemolyticus)
生物学特性
嗜盐(halophilic),3.5%NaCl
不耐热,不耐酸
神奈川现象(KP)鉴别致病菌
致病性
O139比O1严重
三、免疫性
感染霍乱弧菌后,机体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SIgA起主要作用 O1群的免疫对O139无保护作用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人粪便,肛拭
(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水样)
标本
直接镜检
涂片见G-性弧菌,鱼群状排列 悬滴法观察细菌呈穿梭样运动
分离培养
碱性蛋白胨水增菌 选择培养基为TCBS 玻片凝集反应
根据O抗原不同 现已有155个血清群
其中O1群、O139群引起霍乱
根据表型差异
O1群霍乱弧菌可分为两个生物型
古典生物型
El Tor生物型
抵抗力
El Tor生物型和其它非O1群霍乱弧菌在外环境中的生存力较古典型为强
本菌不耐酸,不耐热
致病物质
1.霍乱肠毒素choleratoxin :

医学专题第1011章肠道杆菌弧菌3427

医学专题第1011章肠道杆菌弧菌3427
第三页,共七十九页。
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
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可生长(shēngzhǎng),菌落相似,
形成灰白色中等大小S型菌落。
第四页,共七十九页。
肠道选择培养基: SS培养基 乳糖(rǔ tánɡ)、中性红指示剂、胆盐、煌绿等抑 制剂
大肠埃希菌
乳糖 发酵
产酸
中性红 呈红色
桃红色
选择抑 制作用
伤寒沙门菌
乳糖 不发酵
无色
胆盐、煌绿:抑制大肠埃希菌及G+菌,提高肠道致 病菌检出率
第五页,共七十九页。
第六页,共七十九页。
生化反应
活跃,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形成不同 代谢产物。常用以区别不同菌属、菌种。
乳糖发酵(fā jiào)试验:致病菌-;非致病菌+
第七页,共七十九页。
易变异
接合、转导、转化 耐药性变异、毒力变异、生化(shēnɡ huà)反应变异
侵袭力
菌毛:黏附回肠末端和结肠(jiécháng)黏膜上皮细胞 内毒素 作用于局部并可入血引起全身症状 外毒素 A群产生志贺毒素(ST)有3种生物活性 (1)肠毒素:类似EHEC产生的毒素 (2)细胞毒性:对人肝细胞、肠黏膜细胞有毒性,
引起变性坏死。 (3)神经毒性:损伤动物神经系统(麻痹、死亡)
第二十八页,共七十九页。
第四十七页,共七十九页。
血清学诊断(zhěnduàn)——肥达反应(Widal)
原理
用已知伤寒沙门氏菌O抗原及H 抗原,以及引起 副伤寒的沙门氏菌H抗原与待检血清作凝集试验,测
定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xiāngyīng)抗体及其效价。(TO、 TH、PA、PB)
方法:试管凝集法(定量)
第四十八页,共七十九页。

微生物学--弧菌

微生物学--弧菌

分离培养与鉴定
分离培养 粪便或肛拭标本:直接接种改良Campy-BAP
选择平板 血、脑脊液标本:布氏肉汤增菌后转种分离培
养基 微氧环境培养 不同细菌培养温度不同
Key Points
革兰阴性逗点状或S形的菌,运动活泼 微需氧:最佳生长环境为含5%O2、10% CO2、
85%N2 最适生长温度因菌种而异 营养要求高 氧化酶、触酶阳性,不能利用、不发酵各种糖类,
(3)快速诊断:O1和O139抗体做玻片凝集
(4)霍乱毒素的测定
二 分离培养和鉴定
初次分离用pH8.5碱性蛋白胨水,经4~6小时 液体表面大量繁殖,形成菌膜。
二 分离培养和鉴定
TCBS(硫代硫酸盐-枸橼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平板)
霍乱弧菌在TCBS琼脂平板上形成 发酵蔗糖的较大的黄色菌落
含亚碲酸钾的培养基:4号琼脂 庆大霉素琼脂
临床意义 (致病因素)
1.侵袭力
进入小肠,鞭毛、菌毛、分泌黏液,O139群有荚膜
穿过小肠黏膜表面黏液层
黏附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刷 状缘的微绒毛上大量繁殖
临床意义 (致Βιβλιοθήκη 因素)2.霍乱肠毒素 MW:80000-90000 A1:活性亚单位 21812 A2:连接亚单位 5000 B:结合亚单位
霍乱弧菌肠毒素(CE, cholera enterotoxin)



生物学特性(培养特征)
需氧或兼性厌氧 营养要求不高,嗜盐(无盐不生长,最适盐浓度
3%) TCBS上形成绿色菌落
副溶血弧菌在TCBS 上菌落
鉴定特征
革兰阴性弧菌或杆菌,动力(+) 氧化酶(+),临床分离株脲酶常(+) TCBS上绿色菌落、氯化钠生长试验 神奈川现象(+) 各种生化试验 TDH和TRH的检测:毒素和基因检测

《肠道杆菌和弧菌》课件

《肠道杆菌和弧菌》课件
《肠道杆菌和弧菌》PPT 课件
肠道杆菌和弧菌是肠道中常见的细菌。通过本课件,掌握关于肠道杆菌和弧 菌的基础知识,包括它们的分类、特征、危害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肠道杆菌的分类
1
Gram阴性菌
肠道杆菌属于Gram阴性菌,通过染色方法可鉴定。
2
革兰氏染色
可以根据革兰氏染色方法将肠道杆菌进一步细分为两类: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菌。
3
乳杆菌科
乳杆菌科内还包括了其他与肠道杆菌相关的细菌,如沙门氏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肠道杆菌的特征
1 常见菌种
肠道杆菌有很多常见的菌种,包括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菌。
2 强大代谢能力
肠道杆菌具有强大的代谢能力,能分解多种有机物质,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3 有益与有害
肠道杆菌中有些菌种对人体有益,如帮助消化食物,而有些菌种可能引发感染和疾病。
肠道杆菌的危害
食物中毒
某些肠道杆菌菌株产生毒素, 摄入受污染的食物会引发食物 中毒。
感染疾病
某些肠道杆菌菌株引发感染, 可能造成尿路感染、肺炎、肠 炎等疾病。
抗生素抵抗性
肠道杆菌对抗生素的滥用可能 导致菌株产生抗生素抵抗性, 增加治疗难度。
弧菌的分类和分布
海洋弧菌
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河流等水 体中,与海鲜相关的食物中常存 在海洋弧菌。
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是引发霍乱疾病的主要 病原菌,主要存在于污染的水源 中。
溶血性弧菌
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于海产品中, 摄入受污染的海鲜可能引发食物 中毒。
弧菌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食物中毒
霍乱弧菌和溶血性弧菌可通过食品链进入人体,引发食物中毒。
水源污染
弧菌污染的水源可能导致霍乱等疾病的传播。

肠道杆菌和弧菌课件

肠道杆菌和弧菌课件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V. parahemolyticus)
生物学特性
嗜盐(halophilic),3.5%NaCl 不耐热,不耐酸 神奈川现象(kanagawa phenomenon,KP)
鉴别致病性,KP+菌株为致病性菌株。
致病性
食物中毒 经烹饪不当的海产品或盐腌制品传播 潜伏期5~72小时 从自限性腹泻至中度霍乱样病症
• 致病机理
– 侵袭结肠黏膜上皮并繁殖 – 细菌死亡后释放内毒素,引起炎症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pathogenic E.coli, EPEC)
• 婴幼儿腹泻
• 致病机理
– 黏附和破坏肠黏膜微绒毛 – 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功能受损,导致腹泻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hemorrhagic E.coli, EHEC)
发热
膜上皮细胞
婴儿腹泻,水样便,恶心, 质粒介导粘附和破坏上皮细
呕吐,发热

水样便,大量出血,剧烈 SLT-I 或 SLT-II,中断蛋白
腹痛,低热或无,可并发 质合成
HUS、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婴儿持续性腹泻,呕吐, 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阻止
脱水,低热
液体吸收
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toxigenic E.coli, ETEC)
俗称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teria 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G –,短小杆菌,无鞭毛,有菌毛 生化反应 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不分解乳糖,宋内志贺菌除外 抵抗力 弱于其他肠道杆菌,对酸敏感
抗原与分类:O抗原是分类的依据
菌种

痢疾志贺菌
A
S.dysenteriae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复习要点和试题练习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复习要点和试题练习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复习要点和试题练习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考纲要求】1.微生物的定义。

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考点纵览】1.微生物定义。

2.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可分3大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历年考题点津】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A.螺旋体 B.放线菌 C.衣原体D.真菌 E.立克次体答案:D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考纲要求】1.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

2.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

3.肽聚糖的结构。

4.革兰阳性菌和荫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

5.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

6.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7.鞭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8.菌毛的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9.芽孢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10.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

【考点纵览】1.细菌以微米为测量单位。

2.细菌按基本形态分三种: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3.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和核质。

4.不同细菌细胞壁组成及结构不同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肤侧链和甘氨酸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革兰阳性菌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织成。

除此之外革兰阳性菌有磷壁酸,革兰荫性菌有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

5.革兰阳性菌和革兰荫性菌细胞壁的区别。

6.不同抗生素作用机制。

7.质粒的概念和特点。

8.芽孢、荚膜、鞭毛和菌毛的概念功能和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9.最常用的革兰染色的方法和医学意义。

【历年考题点津】1.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A.肽聚糖B.外膜C.脂蛋白D.脂多糖E.类脂A答案:A2.细菌芽胞最显著的特性是A.抗吞噬性B.具有毒素活性C.耐热性D.粘附性E.侵袭性答案:C3.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A.mRNAB.核蛋白体C.质粒D.异染颗粒E.性菌毛答案:C(4~6题共用备选答案)A.中介体B.包涵体C.吞噬体D.线粒体E.异染颗粒4.与细菌的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答案:A5.可用于鉴别细菌的结构是答案:E6.在病毒的增殖过程中,可出现的结构是答案:B第三章细菌的生理【考纲要求】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O规定:疑为霍乱病例,三种同时检测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G—弧菌,单鞭毛,穿梭样运动,鱼群状排列, 有菌毛,个别有荚膜,无芽胞
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氧气充分生长良好 营养要求不高,耐碱不耐酸(pH7.4-9.6),故用 pH8.8-9.0碱性培养基,形成光滑透明湿润的“水 滴样”菌落,能在无盐培养基中生长。(区别其它弧菌)
年后,粪便仍可排菌,这些菌主要留在胆囊 中,有传染性。
免疫性
伤寒和副伤寒病后有牢固免疫;
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分离培养与鉴定
标本采取 肠热症:第一周取静脉血,第1-3周取骨髓液, 第2周取粪便和尿液。 食物中毒:粪便、呕吐物、可疑食物 败血症:血 带菌者:粪便、十二指肠引流液
2、胃肠炎(食物中毒):最常见
大于108
鼠伤寒沙门菌 猪霍乱沙门菌 肠炎沙门菌
食物中毒(发热、恶心、呕吐、 腹痛、水样泻)
3、败血症:
希氏沙门菌 鼠伤寒沙门菌 猪霍乱沙门菌 肠炎沙门菌 败血症(高热、寒战、厌食、贫血) 血 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
4、无症状带菌者 约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症状消失1
抗原 O 抗原( O1---O173) K 抗原(K1---K100) H 抗原(H1---H56) 血清型表示法: O:K:H 抵抗力 较其它肠道杆菌强,易产生耐药。
致病性
致病物质
除内毒素、荚膜等肠杆菌科共有的毒力因子 外,大肠埃希菌具有独特的毒力因子有: 黏附素——具有高度特异性 吸附、定植、致病。 外毒素 不耐热肠毒素,耐热肠毒素, 志贺毒素。
致病菌
肠道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菌
医院感染
肠道杆菌共同特点 形态结构
G—小杆菌,钝圆杆菌,无芽胞,多数有鞭毛及菌 毛。
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 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可生长,菌落相似, 形成灰白色中等大小S型菌落。
肠道选择培养基: SS培养基 乳糖、中性红指示剂、胆盐、煌绿等抑制剂
乳糖 中性红 大肠埃希菌 产酸 桃红色 发酵 呈红色 选择抑 制作用 乳糖 伤寒沙门菌 不发酵 无色
教学大纲


掌握 沙门菌抗原构造与分类 沙门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沙门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肥达反应原理及结果判定分析 熟悉 肠热症的特异性预防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G—小杆菌,多为周毛菌,有菌毛。
伤寒杆菌的周身鞭毛
生化反应 乳糖(-),葡萄糖(+)/+,多数H2S+,动力+, 尿素酶(-)
变形杆菌的周身鞭毛
迁徙生长
迅速分解尿素,尿素(++++)为本菌特征, 外斐试验(Weil-Felix): 本菌某些特殊菌株如X19、X2、XK 的O抗原与某 些立克次氏体有共同抗原成分,临床上应用OX19、 OX2、OXK 代替立克次氏体抗原与斑疹伤寒或恙虫 病患者血清做凝集试验,以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为条件致病菌 原发感染——食物中毒 继发感染——尿路感染(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创 伤、腹膜炎、败血症等
胆盐、煌绿:抑制大肠埃希菌及G+菌,提高肠道致 病菌检出率
生化反应
活跃,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形成 不同代谢产物。常用以区别不同菌属、菌种。 乳糖发酵试验:致病菌-;非致病菌+
易变异
接合、转导、转化 耐药性变异、毒力变异、生化反应变异
抗原构造复杂
鞭毛抗原(H)
K或Vi抗原
菌体抗原(O)
肠道杆菌共同 抗原
(-)
(+)
(-)
(+)
乳糖发酵实验
硫化氢试验
抗原结构 O抗原—特异性低、稳定、分群(组) H抗原—特异性高,不稳定,分型 Vi抗原(毒力抗原)—不稳定,可阻止“O”凝集 抵抗力 不强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侵袭力
菌毛——吸附 Vi抗原——微荚膜(抗吞噬)
内毒素——中毒症状和休克。 外毒素——个别(鼠伤寒沙门菌)产生,与ETEC 肠毒素相似。
腹泻
腺苷环化酶 ATP cAMP增加
刺激隐窝细胞 分泌H2O、NaCl、
KHCO3能力增强;
抑制肠粘膜细胞 正常的重吸收功能
肠道水及
电解质大 量积聚
靶细胞
耐热肠毒素(ST):分STa、STb两型,为低分子多 肽,对热稳定。 机制为激活细胞鸟苷酸环化酶,使cGMP↑导 致腹泻。LT和ST同时存在,致病性要强。
第10章
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G-短小杆菌,有的为 致病菌,多为肠道内正常菌群,可引起医院感染。条 件致病菌临床可查到四十种以上。
包括
——埃希菌属 ——志贺菌属 ——沙门菌属 ——变形杆菌属 ——克雷伯菌属 ——摩根菌属 ——枸橼酸菌属 ——肠杆菌属 ——沙雷菌属等
四.防治
菌毛疫苗
第二节
志贺菌(痢疾杆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G—小杆菌,有菌毛,无鞭毛,无动力是本菌与其它肠道 致病菌主要区别点。
培养特性
肠道鉴别培养基上的无色透明菌落
生化反应
葡萄糖(+)、乳糖(-)(宋内志贺菌迟缓发酵乳糖)、 H2S-、尿素(-)、动力(-)。IMViC(-+ --)
痢疾杆菌
五、防治原则
现致力于活菌苗的研究。如链霉素依赖株(Sd)。
口服后,产生SIgA。同时,血清中的IgM、IgG特异抗
体也增多。Sd活疫苗的免疫保护具有特异性。
药物治疗:应注意耐药菌株。
第三节
沙门菌属
是肠杆菌科中最复杂的菌属,有2000种以上血清型。 对人类有致病性 肠热症——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 沙门菌、希氏沙门菌。 食物中毒——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 沙门菌。 败血症——猪霍乱沙门菌最常见。
抵抗力

不强,加热60℃30min可杀死。胆盐、煌绿对 非致病性肠道杆菌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第一节
埃希菌属
教学大纲



熟悉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及分类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种类和致病机制 掌握 大肠埃希菌的卫生细菌学检查及其意义 了解 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G—小杆菌,周毛菌,有菌毛 培养特性 灰白色中等大小S型菌落 生化反应 发酵葡萄糖、乳糖, IMViC(++--)
生化反应
触酶、氧化酶(+),硝酸盐还原(+),吲哚试验(+)
第11章
弧菌属
第一节
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属弧菌属(Vibrio),为一大 群菌体短小,弯曲成弧,G-单毛菌,运动极 活泼,分布广泛,多存在于水中,对人有致 病性主要为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
霍乱弧菌的疫源地
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有3个疫源地
印度恒河三角洲(O1群,古典生物型): 六次世界性大流行,始于1817年。 印尼苏拉威西岛(O1群,埃尔托生物型): 第七次世界大流行,始于1961年至今未停止, 累及140多个国家。 孟加拉湾(O139,Beolgal): 始于1992年, O139,危害相同。
大肠杆菌
痢疾杆菌
大肠杆菌
(-)
(+)
(-)
乳糖发酵实验
动力试验
(+)
抗原分类——根据O抗原分4群,40余型 A群——痢疾志贺菌 较重 B群——福氏志贺菌 最多见 易转为慢性 C群——鲍氏志贺菌 D群——宋氏志贺菌 较轻 抵抗力 比其它肠杆菌弱,尤其对酸敏感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侵袭力 菌毛:黏附回肠末端和结肠黏膜上皮细胞 内毒素 作用于局部并可入血引起全身症状 外毒素 A群产生志贺毒素(ST)有3种生物活性 (1)肠毒素:类似EHEC产生的毒素 (2)细胞毒性:对人肝细胞、肠黏膜细胞有毒性, 引起变性坏死。 (3)神经毒性:损伤动物神经系统(麻痹、死亡)
不耐热肠毒素(LT):分LT-I和LT-Ⅱ两型 蛋白质,对热不稳定,与霍乱肠毒素相似。
A亚单位——毒素活性成分 机制 B亚单位—与肠上皮细胞受体(GM1神经节苷脂)结合 B单位与受体结合→导致A进入细胞内→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ATP CAMP↑
小肠液过度分泌 肠腔积液、腹泻
不耐热肠毒素(LT)的致病机制:
肠道感染(急性腹泻)
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肠道外感染 标本→涂片、染色→分离培养→鉴定 尿路感染时每ml尿含菌≥10万,有诊断价值 肠道内感染 用选择性培养基 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分型+毒素测定+核酸检测等
卫生学指标
在环境和食品卫生学上,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 大肠菌群指数 细菌总数 我国的卫生标准: ≤ 3个大肠菌群/1L饮水 ≤ 100个细菌总数/1ml饮水 ≤ 5个大肠杆菌每100 ml瓶装汽水、果汁中 每1000ml(g)样本中大肠菌群数 每1ml或1g样品中细菌总数
O 1:160 H 1:320 Pa 1:40 Pb 1:20 Pc 1:40
N N N
伤寒
O 1:160 H 1:40 N Pa 1:160 Pb 1:20 N Pc 1:40 N
甲型副伤寒
O 1:160 H 1:320 PA 1:40 PB 1:80 PC 1:40
N N
高热、肝脾肿大、玫瑰疹、白 细胞↓等全身中毒症状
肠热症
临床过程
潜伏期2W 发病初期:第1W(第一次菌血症),发热、不适、全 身疼痛等前驱症状,此期血液(80%)、骨髓(90%) 有大量细菌。 发病极期:第2-4W,高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皮 疹、WBC↓等全身中毒症状,此期血、骨髓中仍有菌, 但粪便(60%)、尿(20%)、皮疹液中可查到细菌。 由于Ⅳ型变态反应——并发症发生 血液抗体达到阳性标准——肥达反应 恢复期:第四周末,体温下降,症状消失,恢复期带 菌1年(粪便仍阳性),血液抗体仍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