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学记》的教育思想及其考点解读

合集下载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知识在中小学教师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二中进行考查。

考查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

《学记》首次提出了长(zhǎng)善救失、臧(zàng)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倡导的启发诱导,即善喻的教学原则。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倾向,预先采取预防措施。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要适时而教。

否则就会“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学”。

(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4)学习观摩原则:“相关而善之谓摩”,即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

(5)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学要注重启发,不能让学生一味死记硬背。

《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7)藏息相辅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是说既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

《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处理好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有主攻方向,业余爱好广泛多样,而且使业余爱好有助于正课的学习。

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018天津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高频考点之《学记》

2018天津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高频考点之《学记》

教育学高频考点之《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

它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

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其中很多东西,不仅是教育史上的首创,而且经过两千多年教育实践的检验,即使放在现代教学理论的范畴中,也仍然闪烁着生命的火花。

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关于《学记》在招教考试中常常考到的是它的教学原则,《学记》中包含的教学原则有:①教学相长②尊师重道③藏息相辅④豫时孙摩⑤启发诱导⑥长善救失⑦循序渐进,关于这几条原则我们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记忆“教师长时训七夕”,“教”对应教学相长原则,“师”对应的是尊师重道原则,“长”对应的是长善救失原则,“时”对应的是豫时孙摩原则,“训”对应的是循序渐进原则,“七”同音“启”对应的是启发诱导原则,“夕”同音“息”对应藏息相辅原则。

在招教考试中,《学记》中的教学原则一般考匹配,经常会给出一些古文让考生选择体现了《学记》中的哪一原则。

我们对这些古文进行了整理,希望帮助同学们快速做题。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原则“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师重道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原则网址:/“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之孙”“相观而善之谓摩”---豫时孙摩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之教,喻也”------启发诱导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简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与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

《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

《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

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1.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学记》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

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

《学记》的作者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

教师招聘考试《学记》古文梳理

教师招聘考试《学记》古文梳理

教师招聘考试《学记》古文梳理教师招聘考试中常常涉及古文思想的考查,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给出一句古文,问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或规律是什么;第二种形式是考出处,问下列古文出自某部著作的是哪几句;第三种形式是结合古文考某个人物的思想,问某思想是谁提出来的。

因此,古文这部分不可小视,应稳扎稳打,一一梳理清楚每个文献、每个教育家的思想。

本文梳理《学记》常考的教育思想。

一、教师招聘考试已经考过的语句1.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需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以上两句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理论。

2.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3.大学之教也,时教需有正业,退息需有居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以上两句体现了课内与课文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4.幼者听而弗问,学不鬣等也。

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分别体现了预防性原则、抓住关键期及时施教的思想、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和讨论法。

7.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一句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8.学者有四失,教者需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全,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用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体现了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

9.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体现了尊师重道的思想。

10.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体现了新课改的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的理念。

11.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

体现了复述(全感官参与)学习策略。

二、《学记》中其他可能考查到的思想1. 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教师资格证考试《学记》之教育思想解读

教师资格证考试《学记》之教育思想解读

教师资格证考试《学记》之教育思想解读《学记》作为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注,属于《礼记》的中的一篇,据传其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写于战国晚期。

《学记》的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有关教育、教学问题著作,其地位可见一斑。

目前教师证的科目二考试中,经常涉及到《学记》中的相关知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各位考生剖析其中的一些教育思想,为今后学习与备考提供一些借鉴。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涵义: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2、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揭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教育的重要性,也体现社会本位论思想。

涵义: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揭示教学相长的教育意义。

涵义: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4、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强调尊师重道的教育意义涵义:大学开学的时候,官吏要穿着礼服,备办祭菜,举行祭祀,为的是表示尊师重道的意思。

5、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强调课内作业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涵义:大学进行教育的办法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休息的时候也有种种课外作业。

6、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体现尽早预防、及时教育、循序渐进、互相观摩的教育思想涵义:事情没有发生就先防止,这叫做预防;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循序地而不越级地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应自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叫做观摩。

7、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吴宣德1. 《学记》的教学原则继志原则《学记》还提供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

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

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长善救失原则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学记》把人在学习上容易犯的毛病归纳为四种:贪多务得、孤陋寡闻、掉以轻心、遇难则退。

这四种毛病,因人而异。

做教师的人如果能了解不同的人的毛病所在,就能够纠正他们的错误。

教的基本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长处,改正他们的弱点。

2. 《学记》关于“大学”实行原则的观点一是“豫”,即在不好的的行为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二是“时”,即能够在人的最佳受教育时间而对他施行教育;三是“孙”,即按照学生的长幼大小实施教学;四是“摩”,即同学之间应当以切磋学问相交往。

《学记》认为,这四者,是教之所以兴盛的原因所在。

但是,如果在不好的行为发生之后才去禁止它,就会相互抵触,难于克服;过了最佳的年龄阶段而去接受教育,就会费时费力而难于成就;不按照长幼大小的顺序而胡乱去教,就会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而不能实现教学目标;独自一个人学,没有朋友相互切磋学问,就会孤陋寡闻;沉溺于狐朋狗友的嬉戏玩耍,就会违背老师的教诲;究心于邪僻之事的搜集传播,就会浪费自己的学业。

《学记》认为,这六点,是教之所以衰败的原因所在。

3. 《学记》关于“学”的价值的观点《学记》认为:单纯在立身行事上循规蹈矩,只不过能获得一点点好名声,并不足以得到民众的拥护;能够亲近贤人并能够关怀不在自己统治范围之内的人,虽然能得到民众的拥护,但尚不足以感化他们。

因此,治理国家的人,如果要想感化民众、改变风俗,就必须借助于“学”。

而要求“学”的根本原因,乃在于“人不学,不知道”。

这个“道”,显然是指一种统治策略。

所以古代的圣主贤君在建立国家、治理民众时,都把教人、学道当着头等大事来抓。

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学记》的深入解读

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学记》的深入解读

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学记》的深入解读《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认为“在教育史上,这是密切联系学校实践的最早的著作之一”。

《学记》的这一重要地位就决定了它必然会成为教师招聘考试炙手可热的考点。

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讲师任庆月为广大考生总结了《学记》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下。

1.题型上:以客观题形式为主从目前掌握的各个省份的真题来看,《学记》在教师招聘试卷中属于高频考点。

它一直深受各个省份教师招聘考试命题人的“宠爱”。

它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要以客观题(即单选题、填空题、多选题等)的形式出现。

①单选题是主要考查形式在大部分省份,对《学记》的考查,主要以单选题的形式居多。

如:【2012东营市事业单位】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是( )。

A.《礼记》B.《学记》C.《大教学论》D.《理想国》【2012德州事业单位】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A.《论语》B.《孟子》C.《大学》D.《学记》【2012山东省直】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烟台事业单位】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

A.《大学》B.《论演说家的教育》C.《学记》D.《理想国》【09河南新乡】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是( )。

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培养》D.《理想国》北京教师招聘网/html/jiaoshi/yueduziliao/【2013吉林通化】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

A.《学记》B.《大教学论》C.《理想国》D.《论语》【2012沈阳东陵】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学记》B.《论语》C.《大学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09山东省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

A.《论语》B.《学记》C.《劝学篇》D.《孟子》【2012山东东营】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是( )。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

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先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教育的作用、目地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师生关系,总之,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

特别是《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因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完善自我。

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认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3.启发诱导在教学方法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申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学记》的教育
思想及其考点解读
欢迎来到天津教师资格网,中公天津教师资格网是中国教师最权威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方面的知识,是教育考试中必然涉及的考点,对于许多参加教师招聘考试和教师资格考试的学员来说,总是存在着抓不住核心,记不住考点,屡考屡错的情况,这根源于对基本知识没有很深入的理解。

下面中公教育刘静茹老师就中国古代教育经典《学记》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梳理,帮助大家理解知识。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第四十九篇(《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公元前403~前221)晚期。

全书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1229字,分为20小节,每节基本上论述一个问题。

《学记》对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教育的制度、学校的管理、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的关系等问题,都有阐述,内容比较全面。

它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很清晰的发现常考考点:
1.《学记》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2.《学记》的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3.《学记》的出处——写于战国晚期,《礼记》中的一篇,共1229字。

【考题再现】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 )。

A.《礼记》
B.《学记》
C.《论语》
D.《老子》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以及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一、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原文:“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一段意思是说,处于君位的人如果想要建立国家,一定要教育先行,君子如果要教化
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教育。

从本质上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考题再现】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二、教育原则与方法
1.豫时孙摩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豫”是预防,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时”是及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孙”指循序,教学要循遵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指观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体现了教育要遵循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相互观摩原则。

【考题再现】
“预时孙摩”的原则最早出自( )。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孟子》
《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

( )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A.启发性
B.因材施教
C.循序渐进
D.巩固性
2.启发诱导
原文: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这一段阐述的意思是:引导而不威逼,劝勉使学生增强意志力而不严加管教,适当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引导而不威逼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严加管教则学生会感到学习是件轻松愉快的事,适当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则学生会用心思考。

体现了教学当中的启发性原则。

【考题再现】
【判断题】《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与《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的是同一个教学原则。

( )
3.长善救失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生在学习上经常有四种过失,教师一定要清楚地知道。

这四种过失是:或者失于贪多而不求甚解;或者失于不求进取,知识面狭窄;或者失于把学习看的太容易,一遇到问题就问师长,从来不深入思考,结果就像没有学过一样无知(学而不思则罔);或者失于遇到问题从来不问师长,只是停下来独自冥思苦想,而最终仍然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

产生这四种过失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各不相同。

懂得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才能补救学生的过失。

教学,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补救学生的过失。

4.藏息相辅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

也就是说,大学的教学形式,既有按时传授的正课,又有正课之外的课余学习。

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

论证了课内学习,和课外作业相结合的必要性。

【考题再现】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的是( )教育思想。

A.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启发式教学
三、教师与学生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一段意思是说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学识不足,教书育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考题再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反映的师生关系是( )。

A.尊师爱生
B.民主平等
C.教学相长
D.辩证统一
“教学相长”本意是指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和向教育实践学习,但后来也将其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

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提出“教学相长”的光辉命题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综上,简要总结了在教师考试中涉及到考查《学记》的知识点,不难看出,这要求我们对于具体考点背后的原文含义深入理解,理解其要义、把握核心,再看到类似的文言文题就不会感觉读不懂题干,无从解题了。

《学记》作为教育经典,是由于其中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藏息相辅、教学相长等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践仍有深刻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中公讲师刘静茹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