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教案-第八章

合集下载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部分复习思考题一、术语与概念二、思考题1.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

2.什么叫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猪、禽各有哪些必需氨基酸?3.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4.比较抗生素和益生素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5.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6.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原理的异同。

7.水在动物体内的作用。

8.水的质量包括哪些指标?与动物的营养有何关系?9.孕期合成代谢的含义与生物学意义。

10.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作用及来源。

11.生长肥育动物的采食量、日增重及料肉比有何关系?12.生产实践中怎样考虑单胃非草食动物维生素的需要?13.动物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主要方法。

14.各种动物机体化学成分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对研究营养需要有何作用?15.各种矿物元素的主要缺乏症及其机理。

16.各种维生素的主要缺乏症及其机理。

17.如何用析因法来确定妊娠母畜的营养需要?18.如何合理应用饲养标准。

19.如何应用动物营养学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动物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如何提高饲粮的适口性?21.论述“维持营养需要”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

22.论述母猪怀孕期和哺乳期营养的差别。

23.论述产蛋家禽的钙磷营养特点。

24.论述单胃非草食动物和反刍动物在消化营养上的主要差别。

25.论述矿物质的营养特点。

26.论述采食量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

27.论述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28.论述饲料添加剂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及发展方向。

29.论述养分间的相互关系及饲粮养分平衡的意义。

30.论述热应激时动物的热调节的途径及缓解热应激的营养措施。

31.论述能量与三大有机养分的相互关系及实践意义。

32.论述维生素的营养特点。

33.论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动物营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

动物营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

动物营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动物营养基础》是中央电大农科类动物生产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也是畜牧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各种营养素的营养生理功能及缺乏症;不同动物对饲料养分消化吸收的过程与规律;各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动物对各种养分需要的研究方法;动物营养需要特点及饲养标准。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规律,认识各种养分不足对动物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各养分间的相互关系,掌握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动物营养需要的关系,为动物生产者提供理论根据。

三、课程基本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阐明营养物质摄入与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学习本课程时,首先应对营养素的营养生理功能及各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种营养素的缺乏症、动物营养需要特点及饲养标准等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在期末考核中,掌握的内容约占总分的60%,熟悉的内容约占总分的30%,了解的内容约占总分的10%。

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四、课程的设计思想本课程应努力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突出远程教育特点,注重课程科学性、先进性、教学性、实践性、艺术性、交互性、助学、导学及评价等多方面功能的有机结合,努力探索“适合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网络课程模式。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1.动物营养学的概念及与畜牧业发展的关系2.动物营养的发展3.动物营养学的任务4.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目的5.本教材与《饲料与饲养学》的关系6.本教材学习方法教学要求1.认识《动物营养学》的重要性;2.明确动物营养研究内容及学习方法。

第一篇饲料营养物质与动物营养第一章动物营养学基本知识教学内容1.植物体的营养物质组成(1)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2)动植体化学组成的区别2.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1)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2)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要求1、掌握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分类;2、熟悉动植物体化学组分的差别;3、熟悉动物对养分消化吸收的方式;第二章蛋白质营养教学内容1.蛋白质、氨基酸的营养功能(1)蛋白质、氨基酸的基本概念(2)蛋白质的营养功能(3)氨基酸的营养功能2.单胃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及其应用(1)单胃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2)理想蛋白模式及氨基酸平衡3.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及其应用(1)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2)瘤胃蛋白质的划分及氨化物的应用教学要求1、掌握该章中涉及的名词概念;2、熟悉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在消化吸收粗蛋白质方面的区别;3、了解单胃动物对饲料粗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过程;3、了解反刍动物对饲料粗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过程;第三章碳水化合物营养教学内容1、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及营养功能2、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特点3、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特点教学要求1、掌握碳水化合物的分类;2、掌握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的营养功能;3、熟悉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在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方面的区别;4、了解反刍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吸收过程。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动物营养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动物营养学是在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和阐明动物摄入和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过程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是从事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第一、提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二、研究确定不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第三、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第四、研究和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的关系;第五、研究动物营养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六、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根本任务是为动物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饲养指南。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实践中的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

(二)实践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要求掌握动物营养中概略养分的概念和检测原理与方法,了解养分利用率和动物营养需要的基本评定或确定方法,加深动物营养基本概念和动物生产与营养需要的关系的理解,具备营养分析和饲养实践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二部分。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形式为主,总学时54学时,3学分。

实验教学以学生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共54学时,重点开展6大概略养分及部分纯养分的测定分析。

实践环节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和实施动物饲养试验的形式进行,共安排一个学期,不占计划内学时。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动物营养需求的各个方面,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3. 培养学生对动物饲料和营养添加剂的了解。

4.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动物营养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动物营养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

2. 动物营养需求的各个方面:详细讲解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作用和需求。

3. 动物饲料的分类和营养价值:介绍饲料的种类、营养成分及营养价值。

4. 营养添加剂的作用和应用:讲解营养添加剂的种类、功能及使用方法。

5. 实际中的动物营养问题分析:分析动物营养不良、肥胖、骨质疏松等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营养需求、饲料价值和营养添加剂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中的动物营养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饲料选择、营养搭配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动物营养学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动物营养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课程内容。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学术文章、研究报告和实践案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 实验设备: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增强对动物营养学的感性认识。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课时1-4: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课时5-8:动物营养需求的各个方面课时9-12:动物饲料的分类和营养价值课时13-16:营养添加剂的作用和应用课时17-20:实际中的动物营养问题分析课时21-24:饲料选择和营养搭配实践课时25-28:营养不良和肥胖的防治课时29-32: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营养治疗七、教学活动:1. 讲座:邀请动物营养学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

动物营养学(维生素)汇总

动物营养学(维生素)汇总
✓ 大多数畜种维生素B1缺乏早期症状为厌食、 消瘦、肌肉衰弱和进行性的神经系统机能障 碍。
✓ 患猪食欲不振、生长受阻,神经症状,心脏 水肿和心脏扩大,并可发生呕吐和呼吸系统 疾病。
第十页,共九十九页。
一、硫胺素
▪ 缺乏症:
▪用缺乏维生素B1饲粮喂养的鸡食欲减退并因此而
消瘦,约十多天后发生多发性神经炎,其特殊症状 是头部后仰、神经变性和麻痹。
▪ 泛酸
▪ 生物素
▪ 叶酸 ▪ 维生素B12 ▪ 胆碱
▪ 维生素C
▪ 类维生素质
第三页,共九十九页。
一、硫胺素
(一)特性和效价
▪ 硫胺素是由嘧啶环和噻唑环
结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含氮 碱,含有硫和氨基,故称硫 胺素。 ▪ 动物组织中硫胺素的主要形 式为硫胺素二磷酸酯(TDP) (过去称焦磷酸硫胺素), 也存在硫胺素一磷酸酯 (TMP)和硫胺素三磷酸酯 (TTP)。
地面,两腿交替踢蹬等
羽 毛
现象;成年家禽的产蛋
粗 糙
量和孵化率将受到不利
且 缺

的影响。
。 软

第三十五页,共九十九页。
四、维生素B6
(四)来源与需要 ▪ 来源:酵母、肝、肌肉、乳清、谷物及其副
产物和蔬菜都是其丰富来源 。 ▪ 需要: ✓ 杂交鸡对B6的需要较纯种鸡多。 ✓ 高温增加大鼠对B6的需要。 ✓ 动物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氨基酸过多可
✓ 猪表现食欲差,生长缓慢, 贫血,四肢运动失调。严 重时可导致类似癫痫的阵 发性抽搐和痉挛,神经退 化,肝发生脂肪浸润以及 腹泻和被毛粗糙。
幼猪生长停滞,和 皮炎。
第三十四页,共九十九页。
四、维生素B6
(三)功能与缺乏症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动物营养与环境工程教研室绪论一、基本概念1.营养学(nutrition):是沟通动物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桥梁,是应用生物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生物统计学等手段研究养分的营养生理功能、消化吸收、饲料营养价值以及养分需要量的一门基础学科。

2.动物饲养学(feeding):是动物营养学原理在动物饲养实践中的应用。

研究和阐明如何正确应用营养标准和饲料营养价值表配制全价日粮,以满足动物各种养分需要量,同时研究饲料加工生产技术及动物饲喂技术,以充分发挥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营养价值的一门学科。

3.饲料(feed/feedstuff):即动物的食物,是指一切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利用并对动物无毒害作用的物质。

饲料是相对的,有量的区别和畜种的区别;饲料可以是简单的、单一的,也可以是配合的;4.营养(nutrition):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过程。

5.营养素(nutrients):即养分,指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及具有类似化学成分性质的物质。

必需养分(essential nutrients):指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很慢,不能满足动物需要,必须由饲料中提供的养分。

非必需养分(indespensible nutrients):指虽然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但动物体内可以合成,不是必需由饲料中提供的养分。

6.营养价值(nutritive value):饲料或养分完成一定营养或营养生理功能作用的大小。

二、动物营养学的内容与地位1.内容(1)研究动物所需养分的种类,并阐明营养素的摄取、消化、吸收及代谢的量变规律及特点;(2) 研究和估计养分的需要量。

动物对环境的影响(3) 研究养分与动物内外环境间的关系。

环境对养分利用的影响2.地位(1)动物营养学是动物饲养学的两大主干之一,主要阐明动物所需养分的种类、数量及其功能。

((Nutrient Requirement/Feeding Standard)(Nutritive Values)(2)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生产过程或组织动物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

《动物养分与饲料》理论教案

《动物养分与饲料》理论教案

《动物养分与饲料》理论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动物养分与饲料》的课程性质、目的和意义。

理解动物养分与饲料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1.2 动物养分概述介绍动物养分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分析动物养分在动物生长和发育中的重要性。

1.3 饲料概述介绍饲料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分析饲料在动物养殖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动物养分2.1 蛋白质养分介绍蛋白质养分的定义、来源和作用。

分析蛋白质养分在动物生长和发育中的重要性。

2.2 碳水化合物养分介绍碳水化合物养分的定义、来源和作用。

分析碳水化合物养分在动物生长和发育中的重要性。

2.3 脂肪养分介绍脂肪养分的定义、来源和作用。

分析脂肪养分在动物生长和发育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饲料3.1 饲料原料介绍饲料原料的分类和特点。

分析饲料原料在饲料配制中的重要性。

3.2 饲料添加剂介绍饲料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分析饲料添加剂在饲料配制中的重要性。

3.3 饲料配制介绍饲料配制的原则和方法。

分析饲料配制在动物养殖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动物养分代谢与需要4.1 动物养分代谢介绍动物养分代谢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分析动物养分代谢在动物生长和发育中的重要性。

4.2 动物养分需要介绍动物养分需要的评估方法和指标。

分析动物养分需要在饲料配制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饲料质量评价与检测5.1 饲料质量评价介绍饲料质量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分析饲料质量评价在饲料选购和饲料配制中的重要性。

5.2 饲料检测技术介绍饲料检测技术的方法和应用。

分析饲料检测技术在饲料质量和动物养殖中的重要性。

第六章:氨基酸与蛋白质营养6.1 氨基酸的分类与作用介绍氨基酸的分类及生物化学性质。

分析氨基酸在动物营养中的重要作用。

6.2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讲解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的方法与指标。

分析不同蛋白质来源的营养价值。

6.3 蛋白质代谢与氨基酸平衡阐述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讲解氨基酸平衡对动物健康的影响。

第七章:碳水化合物与能量代谢7.1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与作用介绍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生理功能及代谢过程。

《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动物科学学时数:40 学分数:2.5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本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必修课程。

动物营养学是阐明营养物质摄入与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

通过研究摄入营养素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为动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南。

该课程是理论性较强的科学,是继数学、物理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及试验设计、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之后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介绍动物营养学的基础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其在动物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其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是使学生(1)掌握不同种类的动物对饲料中养分的摄取、消化、吸收、代谢等过程的量变规律及其特点;(2)掌握饲料养分的生理功能及养分间的相互关系;(3)掌握不同种类、不同生产目的的动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营养需要以及估计和评定营养需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掌握影响动物利用饲料或养分的因素及其解决途径;(5)了解动物营养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掌握初步的科研技能、资料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方法,培养初步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绪论(1学时)掌握营养与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学的任务;了解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学习方法及其与有关课程的关系,学习本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生产实践应用的意义和作用等。

第一章营养物质及其来源(3学时)主要内容: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基本功能;动植物体的营养物质组成及其比较;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要求:理解与熟练掌握(1)动物与饲料的相互关系;(2)动植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差别比较;(3)动物、饲料中的主要养分,尤其是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方案中的六大成分的概念。

一般了解与掌握饲料养分的一般功能和表示方法等。

(4)影响动物、饲料中主要养分的因素。

难点:动植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差别比较第二章动物的消化生理及消化力(3学时)主要内容:饲料的可消化性;动物的消化力以及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肠道 pH 胃酸缺乏,降低 Ca、P 吸收,添加乳糖提高 Ca、P 吸收。 (7)饲料种类 动物性饲料利用率高,植物以豆科含 Ca 多,禾本科含 P 多,猪日粮至少 30%磷应是无机磷。 二、镁 1.含量与分布 体内含 Mg0.05%,60-70%在骨中,Mg 占骨灰分的 0.5-1.0%,其余 30-40%存在于软组织中。 2.吸收与代谢 反刍动物在瘤胃吸收,单胃动物在小肠吸收,扩散吸收。 吸收率:猪禽 60%,奶牛 5-30%。 代谢随年龄和器官而异,幼龄动物贮存和动用镁的能力较成年动物高,骨 Mg 可动员 80% 参与周转代谢。 3.营养作用 构成骨与牙齿,参与酶系统的组成与作用;参与核酸和蛋白质代谢;调节 N-肌肉兴奋剂; 维持心肌正常功能和结构。 4.缺乏与过量 反刍动物需 Mg 高于单胃动物,放牧时易出现缺乏症,叫“牧草痉挛” ,表现为生长受阻, 过度兴奋,痉摩,肌肉抽搐,呼吸弱,心跳快,死亡。 过量 Mg,出现昏睡,运动失调,拉稀,采食量和生产力下降。 5.Mg 来源 常用饲料含 Mg 丰富,不易缺乏,糠麸、饼粕和青饲料含 Mg 丰富,块根和谷实含 Mg 多, 缺 Mg 时,用硫酸镁、氯化镁、碳酸镁补饲。 国外研究表明,补 Mg 有利于防止过敏反应和集约化饲养时咬尾巴的现象。 三、Na、K、Cl 1.含量与分布 无脂体 DM 含 Na0.15%,K0.30%,Cl0.1-0.15%,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是细胞内主要 阳离子,Na、Cl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 2.吸收与代谢 主要吸收部位是十二指肠,在以单胃、后段小肠和结肠,吸收形式为简单扩散。 排泄途径,大部分随尿排出,其他途径包括粪、汗腺产品。 Na、K、Cl 周转代谢强,内源部分为采食部分的数倍。 3.营养作用 为体内主要电解质,其同维持体液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与其他离子协同维持肌肉N兴 奋性,Na 参与瘤胃酸的缓冲作用,K 参与 C·H2O 代谢,Cl 参与胃酸形成。 4.缺乏与过量
第一节
矿物质营养概述
二、必需矿物元素 动物体组织中含有的 45 种不同数量和浓度的化学元素, 其中有 26 种被证明是动物必需的, 据含量分为二类: 常量元素(>70mg/kg 活重) :C、H、O、N、Ca、P、K、Na、Cl、Mg、S 共 11 种。 微量元素(<70mg/kg 活性) :Fe、Cu、Co、Mn、Zn、I、Se、Mo、Cr、F、Sn、V、Si、Ni、 As,共 15 种。 另有 15-20 种元素存在于动物体内, 但其作用不明, 证明矿物元素的必需性是通过动物试 验,用一种纯合日粮添加或取除某元素后,观察动物的反应。一般认为具备下列六个条件的被 认为是必需元素。 (1)在动物体内各个组织中均存在; (2)每个动物体内存在的浓度大致相同; (3)若从体内撤去该元素,各类动物均产生生理上或结构上的异常症状,而且这种症状 可以多次重复再现; (4)再添加这种元素后即可消除撤去后的发生的异常症状; (5)与体内一定的生物化学变化和缺乏症状相关; (6)有措施防止缺乏或治疗,防止缺乏或治疗后上述生物化学异常现象不再发生。 三、矿物元素的基本功能 三大功能: (1)构成体组织,5/6 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Ca、P 是骨和牙齿的主要成分,Mg、F、Si 也参与骨、牙的构成; (2)少部分 Ca、P、Mg 及大部分 Na、K、Cl 以电解质形式存在于体液和软组织中,维持 渗透压、酸碱平衡、膜通透性,N 肌肉兴奋性等; (3)某些微量元素参与酶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的构成。 四、矿物元素的营养特性 1.剂量——反应曲线 矿物元素具有两面性:营养作用与毒害作用,取决于剂量。 (1)缺乏到一定低限后,出现临床症状或亚临床症状; (2)生理衡稳区,其低限为最低需要量,高限为最大耐受量; (3)超过最大耐受量出现中毒症状。 2.化学食物链 动物的矿物元素营养与环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岩石、土壤、大气、水、植物和动物、人 之间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食物链,而气候、季节、施肥与田间管理、耕作、制作和环境 污染等则是间接地影响动物矿物质营养。因此,动物矿物质有关疾病及矿物质营养本身都带有 明显的地区性,有些还有季节性,人微量元素疾病大都属于地方病。
第二节 常量元素
Ca、P、K、Na、Cl、Mg、S 一、Ca 与 P 1.含量与分布 体内含量最多,占体重 1-2%,99%的 Ca 和 80%的 P 存在于骨和牙齿中,其余存在软组织和 体液中。 骨中含水 45%,蛋白质 20%,脂肪 10%,灰分 25%,灰分中 Ca 占 36%,P 18%,Mg0.5-1.0%, Ca∶P=2∶1。
第三节
一、Fe 1.含量及分布
微量元素
( 80 分 钟)微量 元素
各种动物体内含 Fe60-70ppm,其中 60-70%存在于 Hb 中,3%在肌球蛋白,26%为贮备。 不足 1%为 Fe 转运化合物。 2.吸收与代谢
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从肠腔进入粘膜细胞,与运 Fe 蛋白和 Fe 蛋白结合,在浆膜表 面再与转 Fe 蛋白结合,转移到血浆,Fe 吸收率很低,成年动物 5-10%,影响因素: (1)幼龄 动物高于成年动物; (2)动物性饲料中的血红素化合物比植物饲料中的无机 Fe 盐更易被吸收。 (3)螯合物,有些螯合物(如抗坏血酸 Fe、胱氨酸 Fe)提高其吸收,有些则抑制吸收,包括 二价离子(Zn 、Mn 、Co )植酸盐。 (4)Cu 为铜蓝蛋白的成分,该酶可促使肠粘膜细胞中铁 蛋白释放出 Fe。 进入体内的 Fe 约 60%在骨髓中合成 Hb,红细胞寿命短,不断被破坏和代替,破坏后释放 的 Fe 被骨髓质再利用来合成 Hb,Hb 的平均寿命在大多数动物为 2 个月,人 4 个月,Hb 释放 的 Fe 被再利用 9-10 次,因此再循环的效率很高。 主要排泄途径是粪,粪中内源 Fe 量少,主要是随胆汁进入肠中的 Fe。 3.营养作用 (1)参与载体组成,转运和贮存营养素; (2)参与物质代谢调节,Fe 或 Fe 是酶的活化因子,TCA 中有 1/2 以上的酶和因子含 Fe 或与 Fe 有关。 (3)生理防卫机能,Fe 与免疫机制有关,游离 Fe 可被微生物利用。 4.缺乏与过量 典型缺乏症为贫血,表现为食欲不良,虚弱,皮肤和粘膜苍白,皮毛粗糙,生长慢。血液 检查,Hb 低于正常,易发于幼仔猪,因为(1)初生猪 Fe 贮少(30mg/kg 重) (2)生后生长旺 盛; (3)母乳含 Fe 低。 仔猪 Hb 含量与贫血病的关系 >10g/100ml 9 8 ≤7 ≤6 ≤4 正常水平 正常与贫血分界线 边缘贫血、需补充 贫血、生长减慢 严重贫血、生长发育受损 严重贫血,有死亡的危险
第 11、12 次课 学时 4
授课题目(章,节) 授课类型(请打√) 教学目的: 理论课□
第八章
矿物质营养
习和分布的基础上,掌握矿物元素营养的基本特点,重点掌握矿物元素的 主要营养作用及缺乏症。 教学方法、手段: 板书、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矿物元素的主要营养作用及缺乏症 补充内容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 一、 课程回顾 和时间分 配 ( 10 分 钟)课程 回顾 1、生长猪、禽的必需氨基酸包括哪几种? 2、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3、简述如何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 4、阐述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原理及其意义。 二、讲授新课 (35 分 钟)矿物 一、动物体内矿物质元素含量 动物体内矿物质元素含量约有 4%,其中 5/6 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其余 1/6 分布于身体 的各个部位。 体内矿物元素的含量分布特点见书 P58。 (1)按 100g 无脂体干物质含量表示,多种成年 哺乳动物之间含量相近; (2)体内 Na、K、Cl 含量从胚胎到发育结束的各个阶段均是恒定的, 而 Mg、Ca、P 在胚胎中含量(无脂干物质)只有成年期含量的一半; (3)不同组织器官中元素 含量,依其功能不同而异(表 7-2,P59) 。血清中的 Ca、Mg、K、Cl 水平维持在一个狭窄的范 围内,不管日粮提供量有多少,但血中微量元素变化很大,没有一个机制来调节食物中的进食 量。 质营养概 述
Na 易缺乏,K 不易缺乏。 缺乏时为一般症状,缺 NaCl 出现异嗜癖。 长期缺乏出现N肌肉(心肌)病变。 过量一般有耐受力,见书P66,表 7-8。 食盐中毒:腹泻,口渴,产生类似脑膜炎的N症状。 K 过量,干扰 Mg 吸收和代谢,出现低镁性痉挛。 5.来源 各种饲料 Na、Cl 少,以食盐补充,饲料饼粕含 K 高,玉米酒糟、甜菜渣含 K 少。 四、硫 1.含量与分布 体内约含 0.15%的硫,大部分以有机硫形式存在,如组成 S-AA,VB1、生物素、羽毛,毛 中含 S 量高达 4%。 2.吸收代谢 无机 S 在回肠以扩散方式吸收,有机 S 以 S-AA 在小肠以主动吸收形式吸收。 体内无机 S 不能转变成有机 S,微生物可利用无机 S。 排泄途径是粪尿。 3.营养作用 参与蛋白质、C·H2O 代谢(S-AA、V、胰岛素) 。 4.缺乏与过量 不易缺乏,只在反刍动物大量利用 NPN 时可能不足,缺乏出现消瘦,毛蹄生长不良,纤维 利用率下降,采食量下降,NPN 利用率下降。日粮 N:S 大于 10:1(奶牛 12:1) ,可能出现缺 乏。 S 过量很少发生,无机 S 添加剂用量>0.3-0.5%时可能导致厌食,体重下降,便秘,腹泻 等症状。 5.来源 蛋白质饲料 S 高,鱼粉、肉粉、血粉含 S 达 0.35-0.85%,饼粕 0.25-0.40%,禾谷类及糠 麸 0.15-0.25%,块根块茎作物缺乏,不足时可用硫酸盐或硫化物补充。
土壤 岩 石 空气
植物
植物性饲 料或食物
耐受(适应) 人和动物 新物种品种或亚种 ( 30 分 形成地方病钟)苯的 畸形和死亡理化性质

动 物 物
动物性饲料 或食物
化学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食物链
五、矿物元素的需要量供应 1.需要:与动物种类、生理阶段、生产水平有关。 2.供应 常用植物饲料 Ca 不足,P 过量,Na 不足,K 过量,Cl 不足,Mg 过量。 微量元素与地区性有关。 动物性饲料通常能满足元素需要,或比例适量。 矿物性饲料只能供给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元素需要。 六、矿物元素代谢 代谢动力学:见书 P59 矿物元素在体内以离子形式吸收, 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和前段大肠, 反刍动物瘤胃可吸收 一部分。 矿物元素排出方式随动物种类和饲料组成而异,反刍动物通过粪排出 Ca、P,而单胃动物 通过尿排出 Ca、P。 动物生产也是排泄矿物元素主要途径。 ( 45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