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第一章

合集下载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营养学发展1. 动物营养学起源动物营养学起源于人们对动物饲养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料的营养价值。

(1)早期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组成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能力上。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提出了“呼吸是燃烧的一种形式”,为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李比希的贡献:德国农业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是动物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动物营养的有机体理论,即动物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有机物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动物营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上。

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不同营养物质对动物生长和健康的重要性。

(2)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动物营养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营养物质的分类、营养生理学、营养代谢等。

同时,饲料工业的发展和饲养标准的建立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3)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开始探讨营养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营养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3. 我国动物营养学发展(1)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依赖于引进和消化国外的研究成果。

(2)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饲养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等。

(3)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包括营养与基因调控、营养与环境友好型畜牧业、饲料添加剂研究等。

动物营养学第一章练习

动物营养学第一章练习

《畜禽营养与饲料》测验一姓名一、填空1、动植物体内含量不低于的化学元素是常量元素。

如等。

2、动植物体内的水分一般以和两种状态存在。

除去动植物中的水分,剩下的物质称为。

3、动植物体内的三大有机物质是指、和。

4、糖类在动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和。

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和。

5、粗纤维主要包括、、三种。

6、影响粗纤维消化能力的主要因素是、、。

7、动植物体内一切含氮物质总称为。

8、粗脂肪又称为。

9、畜禽的消化方式有、、三种。

10、成年猪的八种必需氨基酸是;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鸡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

11、瘤胃微生物将饲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为、、。

被瘤胃微生物分解的蛋白质称。

12、增加过瘤胃蛋白质的方法有、、。

13、蛋白能量比是指每所含。

14、糖类在畜体内有和两种代谢方式。

15、饲料中粗纤维在瘤胃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等。

16、糖类由三种元素组成,包括和。

17、三种必需脂肪酸是指、、。

18、钙磷的主要作用是构成。

19、一般动物钙磷的比例为。

20、畜禽缺乏钙磷时,幼年动物出现,成年动物出现。

21、锌元素的典型缺乏症是,碘元素的作用是形成。

22、维生素按其溶解性分为和两类。

23、维生素B1的典型缺乏症是,维生素B2的典型缺乏症是。

24、维生素C又称为。

25、畜体内水的来源有、、。

26、影响畜禽需水量的因素是、、。

27、脂肪产生的能量是糖类的倍。

28、饲料消化能=总能—。

二、名词解释1、饲料2、消化3、物理消化4、化学消化5、消化率6、必需氨基酸7、限制性氨基酸8、理想蛋白质9、必需脂肪酸10、瘤胃氮素循环11、佝偻症12、溶骨症13、异嗜癖14、有效磷15、代谢能16、体增热三、单项选择1、及其产品是畜禽饲料的主要来源。

A、植物B、动物C、矿物质D、微生物2、下列元素中不是微量元素的是A、铁B、硫C、锰D、铜3、猪对饲料的消化是以消化为主。

A、物理B、化学C、微生物D、机械4、生长猪的必需氨基酸有种。

A、5B、8C、10D、135、不是三大营养物质的共同作用。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饲料概略养分分析包括几大成分?分别怎样测定和计算?答:包括六大成分,分别为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

(1)水分:各种饲料均含有水分,其含量差异很大,最高可达95%以上,最低可低于5%。

初水含量=饲料鲜重(g)-风干饲料重(g)/鲜饲料重(g)×100%吸附水含量=风干饲料重(g)-烘干后饲料重(g)/风干饲料重(g)×100%(2)粗灰分: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灰分含量=灰分重(g)/饲料样品重(g)×100%(3)粗蛋白质(CP):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

包括(真蛋白+非蛋白氮)。

凯氏定氮法,粗蛋白质=饲料样品含氮(g)×6.25/饲料样品重(g)×100%(4)粗脂肪(EE):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产品,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包括真脂肪和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色素、维生素等)。

粗脂肪含量=乙醚浸出物重(g)/饲料样品重(g)×100%(5)粗纤维(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常规分析法是在强制条件(1.25%酸、1.25%碱、乙醇、高温)下测定。

结果:一部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溶解,使CF测值偏低,NFE偏高。

半纤维素=NDF-ADF。

纤维素=ADF-酸性洗涤(6)无氮浸出物(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

NFE%=100%—(水分+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2、简述营养物质的功能。

答:①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

②作为动物生存和生产的能量来源。

③作为动物正常机能活动的调节物质。

④参与动物产品的生产。

3、试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答:(1)元素组成的比较①植物与动物体中所含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略有差异。

动物营养学基础:绪论、第一章 动物与饲料的组成

动物营养学基础:绪论、第一章 动物与饲料的组成
(一)动物的营养物质、饲料的概念 (二)营养物质的来源 (三)动物营养物质的一般作用
光能
返节
空气
CO2、CH4 O2
草食动物 肉食动物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S2O
CO2
CO2 N2O
NH3 能H2等S
H2S 能等
摄入有机物
杂食动物
(混合消费者)
燃 火烧 山
水蒸腾
死亡水死亡来自饮排泄水
死尸残物

10
糖类物质 植物: 大部分70%左右

有机物 (碳水化合物) 动物: 小于体重的1%
维生素
核酸 有机酸
(二)六大概略养分:见下图 P7
饲料样本
100-105℃
水分
干物质(剩余部分)
(失去部分)
550 ℃左右
粗灰分
有机物(失去部分)
(剩余部分)
粗蛋白质 (含氮化合物)
无氮化合物
乙醚浸提
六大概略养分概念
动物营养学基础
绪论
一、动物营养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二、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方法 三、主要参考资料(课外阅读材料)
一、动物营养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Animal Nutrition
(一)动物营养学概念:
1.动物营养: P1 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饲料中
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生产产品的 过程。
社,1981. 4.饲料添加剂,张艳云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L.A.Maynard etal.,Animal Nutrition(7th ed),1979.
6. A.A.Bondi, Animal Nutrition,1987.
7. McDonald etal. , Animal Nutrition(6th ed) [其他动物营养学、家畜饲养学、Feeds and Feeding、

动物营养学课件.

动物营养学课件.

第一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1.消化的概念饲料中的养分变成为能被动物吸收的形式的过程(大分子---小分子,化学价的变化等)。

3.消化方式方式部位工具作用物理性口腔牙齿磨碎、增加表面积消化道肌肉收缩和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道酶大分子变为小分子微生物瘤胃酶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大肠酶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化学性消化在肠道中的部位1)消化道腔内大分子的降解,如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小肽脂肪转化为甘油、脂肪酸淀粉转化为双糖、单糖2)肠粘膜细胞内进一步降解,如小肽转化为氨基酸双糖转化为单糖(4)化学性消化与微生物消化的异同相同不同化学性消化酶酶来源于动物微生物消化酶酶来源于微生物二、消化后养分的吸收1、主要吸收部位:小肠、瘤胃2、主要吸收方式:(1)被动吸收——被动转运,由高浓度梯度低浓度,主要养分如短链脂肪酸、水溶性维生素、各种离子等;(2)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耗能,主要养分单糖、AA等;(3)胞饮吸收——细胞直接吞噬某些大分子物质和离子,特别对幼龄动物(免疫球蛋白的吸收)。

三、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1、非反刍动物2、反刍动物主要是酶的消化,前胃(瘤胃、网胃、瓣胃) 以微生物消化较弱。

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内进行。

皱胃和小肠的消化与非反刍动物类似,主要是酶的消化。

第二节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一、消化力与消化性(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的能力;消化性:饲料能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消化率:衡量指标饲料某养分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100%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1.动物(1)动物种类(2)年龄与个体年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个体:以猪为例:瘦肉型与脂肪型对干物质和粗蛋白的消化率差异为一般混合料 6 %谷物籽实 4 %粗饲料12-14 %水生动物消化道结构和消化生理一、结构特点1、一部份鱼有胃,而一部份鱼没有胃A、无胃鱼的种类:主要包括鲤鱼、鲫鱼B、有胃鱼通常是肉食性鱼类,主要包括大口鲶、乌鱼、鲑鱼、虹鳟、鳗鱼2、有胃鱼和无胃鱼肠道长度和形状有差异性大•A、有胃鱼的肠道从胃不经弯曲直接到肛门,成一条线,肠道短•B、无胃鱼肠道盘绕弯曲通肛门,长度是有胃鱼的3-4倍•C、消化道长度由食性决定•3、有无牙齿由动物的食性决定•A、肉食性鱼类有牙齿•B、草食性鱼类也有牙齿•C、一般杂食性鱼类没有牙齿•4、鱼类食管很短•A、几乎和胃不能区分•B、饵料和浮游动物在游动过程中可以直接吞咽•5、消化道面积随体重的变化而变化鲤鱼不同体重单位消化道面积(cm2/kg)•体重(g) 单位消化道面积(cm2/kg)•10 900-1000•20 750-800•30 650-700•40 550-600•50 500随体重的增加,单位体重消化道面积下降•6、消化道的绒毛随发育的变化•A、消化道表面在幼小时很平滑,尔后逐步出现皱折,甚至出现肠绒毛•B、冷水性鱼类通常是肉食性鱼类,绒毛长而厚(摄饵量和吸收面积决定)。

动物营养学第1章

动物营养学第1章

第1章 营养与动物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是动物生命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而营养物质则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各种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其规律性,不同品种、不同性别和不同时期,都会表现出各自固有的特点和规律,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也不同。

动物的生长发育与动物的营养需要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动物的生长模式决定了其营养需要,反之,可以通过改变动物的营养需要来改变动物的生长模式。

相互作用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动物的生长模式决定了畜产品的组成成分,从而影响了人类的消费。

要准确地确定生长肥育的营养需要量,必须了解动物的生长规律及其营养需要的特点。

本章主要介绍动物生长发育和机体养分沉积规律,繁殖畜禽的营养转化特点及特殊营养需要。

第一节 胎儿的发育规律(一) 胎重、胎高和胎长的增长胎儿发育总的规律是在妊娠前期生长缓慢,各器官形成。

妊娠后期胎儿生长很快,最后更快 ( 见图1-1)。

猪的妊娠期 114天(108~120天),妊娠1~90天胎儿重550克,而后24 天增重很快,体重可达1300~1500克。

从图1-1看出,妊娠 最后1个月胎儿增重占出生重的60%。

母牛、母羊的胎儿增重在妊娠最后两个月内最迅速。

妊娠后期, 绵羊胎儿的增重约占初生重的80-90%。

因此应注意此时期的营养,尤应注意怀双胎或多胎母羊的营养(二)胎儿体化学成分的变化随着胎龄的增加, 胎体化学成分亦不断变化。

水分含量逐渐减少, 蛋白质、能量和矿物质则逐渐增加。

在胎体成分中, 约有一半的蛋白质和一半以上的能量、钙、磷是在妊娠的最后1/4时期内增长的。

表1-1为不同胎龄时胎儿化学成分的变化。

表1-1 不同胎龄时猪胎儿的化学成分(%)胎龄 水分 鲜 重 干 重(天) ─────────── ───────────脂肪 蛋白质 灰分 脂肪 蛋白质 灰分30 94.7 0.5 3.6 0.9 9.4 67.9 16.960 89.5 0.9 6.2 1.7 8.5 59.0 18.0100 85.3 1.3 9.1 3.1 8.8 61.9 21.0107 83.6 1.4 9.7 3.2 8.5 59.1 19.5引自 杨凤(2000)(三)胎儿的营养代谢特点1. 胎盘对O 2 和CO 2的转运 胎盘以简单扩散方式转运O 2 和CO 2, 胎盘两侧存在的△P胎儿重 胎儿长胎衣重O2和△P CO 2推动O2从母体进入胎儿, CO2从胎儿进入母体。

动物营养学:第一章 营养物质及其来源

动物营养学:第一章  营养物质及其来源

大 豆
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组成特点
不同植物体水分变异较大5%-95%; 植物体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 植物体的脂类主要包括结构脂类和贮存脂类; 禾本科粗蛋白质含量较低,豆科植物蛋白质较高; 植物体钙磷比例变异大(6:1到1:15之间),钙磷绝
对含量差异大,钾高钠低。
影响饲料中养分含量的因素
1. 植物生长所处的条件
土壤质地 施肥 气候条件: 光照\温度\降水
2. 植物的品种、收获期和贮存时间 植物品种 收获时期 贮存时间
5. 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比较
所含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略有差异 植物因种类不同,化学元素含量差异很大 不同种类动物体化学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 化学元素以氧最多,碳和氢次之,钙和磷较少 动物体内的钙、磷、钠含量,大大超过植物,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无氮浸出物
nitrogen free extract(缩写NFE),主要由易被动物 利用的淀粉、菊糖、双糖、单糖等可溶性碳水化合 物组成
常规饲料分析不能直接分析饲料中无氮浸出物含量 ,而是通过计算求得:
无氮浸出物含量
=100% -(水分 + 灰分 + 粗蛋白质+ 粗脂肪 + 粗纤维)%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各种维生素等鱼粉玉米概略养分分析概略养分分析国际上通常采用1864年德国hanneberg提出的常规常规饲料分析饲料分析方案即概略养分分析方案feedproximateanalysis水分饲料无机物质粗灰分矿物质干物质含氮化合物粗蛋白质有机物质乙醚浸出物粗脂肪无氮化合物粗纤维碳水化合物无氮浸出物概略养分分析水分初水吸附水干物质dmdrymatter粗灰分粗蛋白cpcrudeprotein625粗脂肪eeetherextract粗纤维cfcrudefiber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水分含于动植物体细胞间与细胞结合不紧密容易挥发的水称为游离水自由水或原始水分游离水自由水或原始水分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胶体水膜难以挥发的水称结合水结合水或束缚水束缚水构成动植物体的这两种水分之和称为总水分总水分常规饲料分析将饲料中总水分分为初水初水和吸附水吸附水primarymoistureprimarymoisture即自由水游离水或原始水分将新鲜饲料样品切细放置于饲料盘中在6070烘箱中烘一定时间取出在空气中冷却30min再同样烘干1h取出待两次称重相差小于005g时所失重量即为初水鲜饲料重g风干饲料重g初水含量100鲜饲料重g吸附水吸附水absorbtionwaterabsorbtionwater即结合水或束缚水测定初水后的饲料经自然风干的饲料或谷物饲料一般含14左右的吸附水放入称量皿中在100100105105烘箱内烘一定时间一定时间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30min再重复烘干1h待两次称重小于0002g时即为恒重失去的重量为吸附水风干饲料重烘干后饲料重吸附水含量100风干饲料重除去所有水分初水和吸附水的饲料为绝干饲料drymatter缩写dm

动物营养学(绪论,第1章))

动物营养学(绪论,第1章))

的含量,即酸性洗涤木质素
(ADL)。ADF与ADL之差
为饲料纤维素的含量。
图1-2 Van soest 粗纤维分析方案
三、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基本功能
▪ 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 ▪ 作为动物生存和生产的能量来源 ▪ 作为动物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调节物质
第二节 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
▪ 动物与植物虽营养方式不同,但在化学组 成上却十分相近。
营养学从根本上阐明营养物质的摄人、利用 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 ▪ 饲料饲养学是动物营养学的姊妹篇。
第一章 动物及饲料
第一节 动物与饲料
一、饲料中的营养物质 二、Van Soest饲草分析方法 三、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动植物的化学组成
一、动物体的化学成分 二、植物体的化学成分 三、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比较
思考题
▪ 如何理解动物营养学的概念和任务? ▪ 简述动物体内的六大营养物质? ▪ 图示 Van Soest 粗纤维分析方案? ▪ 动植物体在组成成分有何异同?
一、饲料中的营养物质
1864年,德国 Weende试验站的 Henneberg提出 了饲料的传统分 析方案—常规分 析法,又称饲料 概略养分分析法 (Feed
Proximate Analysis)。如 右图。
图1-1 饲料常规概略养分分析方案
一、饲料中的营养物质
(一)水 分 ▪ 饲料中水分以自由水和束缚水两种状态存在,
▪ 1937年,美国Maynard所著的《动物 营养学》出版,标志着动物营养学正 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 20世纪80年代以来,理想氨基酸模式, 反刍动物蛋白质新体系,以可消化氨基 酸为基础配制猪、鸡饲粮已用于实践, 动态代谢研究,营养与免疫、营养与遗 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己糖包括:
• 半乳糖:乳糖水解产物之一 • 葡萄糖:常见于玉米、糖蜜和动物血液中,甜度为蔗
糖的3/4; • 果糖: 主要存在于成熟水果和蜂蜜中,是最甜的糖
2)双糖 • 重要双糖包括: 蔗糖: 水解产生葡萄糖和果糖
麦芽糖: 由淀粉水解产生,甜度为蔗糖的1/4 乳糖:主要存在于乳中,甜度为蔗糖的1/6
单字母符号
A N D C E Q G P S Y
名称
精氨酸 组氨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赖氨酸 蛋氨酸 苯丙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缬氨酸
三字母符号
Arg His Ile Leu Lys Met Phe Thr Try Val
单字母符号
R H I L K M F T W V
4.维生素 • 为有机物;含C、H、O,有些含N及矿物元素。 主要维生素包括:
目的要求
1. 了解动物与植物的相互 关系;
2. 了解动植物体的化学组 成及其比较;
3. 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 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 能。
内容
第一节 动物与饲料 第二节 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 第三节 饲料养分
第一节 动物与饲料
一、动植物的代谢特点
1.动物代谢特点 • 异养生物,依赖于自然界中的有机物。 2.植物代谢特点 • 自养生物,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简单无机物合成所需
3.蛋白质 • 含C、H、O、N,部分蛋白质含少量Fe、P、S • 蛋白质平均含N 16% • 由20种AA组成(表1-1)
表1-1 氨基酸
名称
丙氨酸 天冬酰胺 天冬氨酸 半胱氨酸 谷氨酸 谷氨酰胺 甘氨酸 脯氨酸 丝氨酸 酪氨酸
三字母符号
Ala Asn Asp Cys Glu Gln Gly Pro Ser Tyr
1.总水 包括:
• 游离水(自由水、初水) :存在于细胞之间,结合不紧密, 容易挥发。
• 结合水(吸附水、束缚水) :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 难以挥发。
• 饲料干物质 = 100% - 水分%
2.饲料状态
1)风干(半干)状态(基础)—— 60-70℃烘干,失去 初水,剩余物为风干物质,其状态叫~
– 常量元素7种:Ca、P、K、Na、S、Cl、Mg; – 微量元素10多种:Fe、Cu、Mn、Zn、Se、
I、 Co、F、Mo、V、Ni等。
二、化合物组成
1.碳水化合物 • 含C、H、O, H:O=2:1 1)单糖 • 根据C原子数多少,有丙糖、丁糖、戊糖、己糖。 • 单糖中己糖最重要,其结构式: C6H12O6 • 植物体内: 6CO2+6H2O→ C6H12O6+6O2 • 动物体内: C6H12O6+6O物除含真蛋白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
动物主要是真蛋白及少量游离AA,无其他氨化物;动物 蛋白质含量高, 变异小,品质也优于植物;
6)植物除含真脂肪外,还有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 色素蜡质;
动物主要是真脂肪、脂肪酸及脂溶性V;动物脂肪含量高 于除油料作物外的植物。
第三节 饲料养分
一、概略养分
2)全干(绝干)状态(基础)——100-105 ℃烘干, 失去结合水,剩余物叫全干(绝干)物质,其状态 叫~
– 植物含钾高,含钠低 – 动物含钠高,含钾低 – 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3)元素含量的变异情况
– 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
2.化合物组成比较
动植物体化学组成的比较(%)
营养物质




青干 甜 大麦 向日 半肥育 中等营养 脂肪
草菜
葵饼 阉牛 水平绵羊 型猪
水分
14 88 14 9 56
•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 • 水溶性维生素: B1、B2、B6、B12、烟酸、泛酸、
生物素、叶酸、胆碱、VC.
5.水 • 由 H、O组成,动植物的主要组成成分。
三、动植物体组成成分比较
1.元素比较(表1-2)
表1-2 动植物体化学元素比较
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 2)元素含量规律异同 • 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他少 • 不同:
第二类是合成或分解的中间产物,如氨基酸、脂肪酸、 甘油、氨、尿素、肌酸等;
第三类是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激素、维生素和抗体等。
2)动植物水分含量最高,植物变异大于动物; 3)植物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动物无;
4)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含量高; 动物为脂肪,碳水化合物少(<1%),主要是糖原和 少量葡萄糖;
54
44
粗蛋白质 10 1 9 36 18
19
13
粗脂肪
3 0 2 11 20
22
39
无氮浸出物 41 9 68 23 1
1
1
粗纤维
26 1 4 14 0
0
0
粗灰分
6 13 7 5
4
3
初生 犊牛
73 18 4 1 0 4
1)动植物的化合物有三类:
• 第一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 水化合物、水和矿物质;
3)多糖 少于10个单糖单元的多糖叫寡糖
化学式:(C6H10O5)n 重要多糖包括: • 淀粉: 植物的能量贮存形式,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水解式:
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 糖原:动物淀粉,在肝脏合成,水解产生葡萄糖。
• 半纤维素:异质多糖,由多缩戊糖和多缩己糖组成。 性质介于 淀粉和纤维素之间。
• 纤维素:由葡萄糖聚合而成。自然界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占 植物界C含量的 50%以上。棉花含量90%以上。
• 木质素: 非碳水化合物,含C过多,H:O比 ≠2:1,含N。
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为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粗饲料中 含量高。
2.脂肪 • 含C、H、O • C、H对O的比例高于碳水化合物
• 国际上通常采用1864年,德国Weende试验站的 Hanneberg 提出的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即概略养分分 析方案(Feed Proximate Analysis),将饲料中的养分 分为六大类(图1-3)
(一)水分(Water)
• 各种饲料均含有水分,其含量差异很大,最高可达 95%以上,最低可低于5%。
有机物。
二、动植物的相互关系
依靠
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动物

畜牧业
种植业
植物
排泄物和死后尸体
图1-1 动植物相互关系图
第二节 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
一、元素组成
• 动植物体内已发现90多种元素,含量最多的为C、H、 O、N四种,可达DM 90%以上。
必需化学元素: • 非矿物元素 4种:C、H、O、N; • 矿物元素20多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