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02第二章.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营养学发展1. 动物营养学起源动物营养学起源于人们对动物饲养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料的营养价值。
(1)早期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组成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能力上。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提出了“呼吸是燃烧的一种形式”,为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李比希的贡献:德国农业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是动物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动物营养的有机体理论,即动物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有机物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动物营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上。
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不同营养物质对动物生长和健康的重要性。
(2)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动物营养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营养物质的分类、营养生理学、营养代谢等。
同时,饲料工业的发展和饲养标准的建立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3)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开始探讨营养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营养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3. 我国动物营养学发展(1)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依赖于引进和消化国外的研究成果。
(2)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饲养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等。
(3)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包括营养与基因调控、营养与环境友好型畜牧业、饲料添加剂研究等。
动物营养学:第二章 动物的消化生理及消化力

主动吸收
消耗能量,依靠细胞壁“泵蛋白”完成,逆电化学 梯度的物质转运形式
高等动物胞饮吸收来自31消化吸收总结
水分
碳水化合物
脂肪
蛋白质 免疫球蛋白
酶
脂肪酶
酶
单糖 脂肪酸和甘油 氨基酸和短肽
胞饮 作用
鸡消化道结构
没有牙齿,唾液腺不如猪的发达,对消化食物基本没有作用 嗉囊:储存食物,不分泌消化液,分泌少量黏液软化食物, 嗉囊内表面有细菌(乳酸杆菌)附着,有一定微生物消化 腺胃:分泌盐酸,激活蛋白酶原形成胃蛋白酶; 肌胃:沙砾和强大肌肉将食物磨碎 大肠:两根盲肠,结肠不发达,对粗饲料的消化很有限 泄殖腔:三个开口,粪尿不分
化学性消化
消化液、酶
微生物消化
瘤胃、盲肠和大肠 、嗉囊 酶
动物消化方式
方式 部 位
物理性 口腔 消化道
化学性 消化道
微生物
瘤胃 大肠
工具
作用
牙齿
磨碎、增加表面积
肌肉收缩 和消化液混合
酶
大分子变为小分子
酶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酶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1)物理性消化
动物种类特异性
种类 牛、羊 禽 猪 马
动物营养研究中,把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视为 可消化营养物质
1. 吸收的特点
各种动物口腔和食道内均不吸收营养物质 非反刍动物,胃可以吸收少量葡萄糖、小肽和水 反刍动物的瘤胃可吸收氨和挥发性脂肪酸,其余
三个胃主要是吸收水和无机盐 各种动物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场所在
——小肠
2.吸收机制
被动吸收
一些分子量低的物质,如简单多肽、各种离子、 电解质和水等
动物营养学 第二章水

返三
(二)蛋白质过多的后果
1.造成蛋白质饲料的浪费: 2.影响动物健康:
时造成动物体中毒; 蛋白质过多,其消化率降低;吸收过多的蛋白 质虽可分解供能或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和体脂肪,但蛋白质能量转换率低;而且,用蛋白质供能不经济。
加重肝脏、肾脏的负担,甚至造成肝、肾组织损伤,发生病理变化, 严重
3.增加氮对环境污染。
饲料转化效率降低。
返三
2.蛋白质严重不足会影响动物健康:
(1)动物消瘦,体重下降:
(2)长期缺乏,动物出现水肿,贫血,抗病 力下降,发病率增加等:
因血浆蛋白质下降,则血液胶体渗透压降低,动物出现水肿; 由于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导致贫血;血液中免疫蛋白减少,动物的抗病力下降,发病率增加;同时,因机体内某些激素和酶合成受阻而使整个 机体代谢紊乱。
第一节 蛋白质的概念和营养作用
一、蛋白质的概念 二、蛋白质的主要营养作用 三、蛋白质不足和过多的后果
下节
一、蛋白质的概念
蛋白质 粗蛋白质 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
二、蛋白质的主要营养作用
1.是构成动物体组织器官和畜产品的基本组成 成分: 2.是动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活性物质的组成成 分和原料: 3.是机体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的基础。 4.是动物体组织生长、更新、修补的必需物质:
限制饮水对肉用仔鸡增重和 饲料消耗的影响
第二节 动物体内水的平衡及调节
一、水的来源
二、水的流失:粪、尿、肺、皮肤和产品
三、水的平衡与调节:P30
第三节 动物需水量和水的供给 P31
一、动物需水量及影响因素 P31-35
一、动物体水的来源
主要有三来源 1.饮水:主要来源 2.饲料水:新鲜青绿多汁饲料含水丰富 3.营养物质代谢水: 即动物体内物质代谢产 生的内源水。 (见下表)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代谢能 = 总能 -(粪能+尿能)=总能 - 排泻物含量 = DE - UE
猪 代谢能 = 总能 -(粪能 + 尿能)=DE - UE
49
(4).表观代谢能(AME)和真代谢能(TME)
表观消化能(AME)= 总能(GE)-粪能(FE)尿能(UE) - 气能
真代谢能(TME)= 总能-(粪能-代谢粪能)(尿能-内源尿能)-气能
反刍动物:尿素 UE = 31M M为尿素含量
47
尿能的来源: 饲料中未被利用的物质 蛋白质周转产生的含氮化合物 (沉积N = 合成N - 周转N) 体蛋白动员产生的含N化合物
48
代谢能 = 总能-粪能-气能-尿能=消化能-气能-尿能 即:ME = DE - (Eg+ UE) = GE - FE - UE - Eg
52
(4)维持净能(NEm) 维持动物生命活动,适度随意运动和维持体温恒定所耗 能量。这部分能量最终以热的形式散失。
(5).生产净能(NEp) 指饲料能量用于沉积到产品中的部分,也包括用于劳役做 功的部分。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增重净能、产蛋 净能,产奶净能,产肉净能,产毛净能等。
53
(三)能量转化规律的实践意义
6
(四)动物体与饲料营养成分的比较及相互关系
1.元素比较(表1-2)
7
表1-1 动植物体化学元素比较
2.化合物组成比较
1)动植物的化合物有三类: 第一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 成分,如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水和矿物质;
9
第二类是合成或分解的中间产 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甘油、 氨、尿素、肌酸等; 第三类是生物活性物质,如酶、 激素、维生素和抗体等。
动物营养学(动物的消化)

➢ 酚酸也为多酚类化合物,包括对羟基苯甲酸、香 草酸、咖啡酸和介子酸。酚酸中的酚基也可和蛋 白质结合形成沉淀。
碎,其中砂粒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 未消化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
▪ 概念: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 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 吸收部位:各种动物营养物质主要吸收在小 肠。非反刍动物,胃可以吸收少量葡萄糖、 小肽和水。但反刍动物的瘤胃可吸收氨和挥 发性脂肪酸,其余三个胃主要吸收水和无机 盐。
动物营养学
主讲:徐奇友
东北农业大学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第一节 动物的可消化性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第一节 饲料的可消化性
动物的种类不同,消化道结构和功能也不 同,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却有许 多共同的规律。本节主要讲述下面几个问 题:
(一)非反刍动物
▪ 单胃杂食动物主要为酶的消化,微生物消化较 弱。
▪ 猪的特点:饲粮中粗纤维主要靠大肠和盲肠中 微生物发酵消化,但消化能力较弱。
▪ 马和兔的特点:马胃容积较小,盲肠和结肠发 达,消化能力与瘤胃相似;
▪ 兔盲结肠有明显的蠕动与逆蠕动,保证微生物 对粗纤维充分消化。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动物营养学,第二章

第一节 水的性质和作用
一.水的性质
1
水有较高的表面张力
2
水的比热大
3
水的蒸发热高
4
与蛋白质结合不易结冰
二.水的生理作用
1
水是动物机体的主要组成 成分
2
水是一种理想的溶剂
3
水是一切化学反应的介质
4
调节体温
5
润滑作用
第二节 动物体内水的平衡及调节
一.水的来源
1
饮水:水的重要来源
2
饲料水:饲料都含有一定量的水。青绿多汁饲料、
• 天然水中可能含有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或病毒。细菌中以沙门
氏菌属、钩端螺旋体属及埃希氏杆菌属最为常见
• 无色、透明、无异味、不含有机物的腐败物,固体物含量低于
0.25% • 避免饮水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和铅、汞、 砷、农药等有害污染
硬水
• 硬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等化合物的水。
二.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
饲粮因素: DM,CP,CF,NaCL1ຫໍສະໝຸດ 动物种类23
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气流(风)
4
其他: 饮水器设计安装、水源卫 生及距离
三.水的缺乏
动物失水是连续的,饮水则是间断的。
四.水的品质
• 动物饮水的质量要求:清洁、卫生
• 水的品质直接影响动物的饮水量、饲料消耗、健康与生产水平
第三节 各种动物的需水量及饮水品质
一.动物需水量
• 动物的需水量与采食的干物质量呈一定比例关系
• 一般采食每千克干物质需饮水2-5千克
• 牛通常采食干物质与饮水比为1:4
羊接近1:2.5-3, 鸟类需水量通常低于哺乳动物 • 动物生理状况不同需水量不同 例:日泌乳10kg的奶牛,日需水45-50kg;日泌乳40kg的高产奶牛, 日需水高达100-110kg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第一章动物与饲料掌握初水分、总水分、干物质、粗蛋白质、乙醚浸出物、粗灰分、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的基本概念;采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动物体内与植物性饲料的化学成分比较差异;采用图例和畜禽生产需要介绍Van Soest分析方案与概略养分分析方案的差别。
第二章采食、消化和吸收掌握采食量(实际采食量、随意采食量)和采食量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比较计算方法介绍表观消化率、真消化率的概念、影响消化率的因素,结合动物种类和消化道部位介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方式;结合图谱介绍瘤胃微生物消化的特点,不同种类动物消化吸收方式的差别及其对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第三章能量了解能量的概念、单位、来源,消化能(表观消化能、真消化能)、代谢能(表观代谢能、真代谢能、氮校正代谢能)、净能(维持净能、生产净能)、热增耗的基本概念及测定方法、能量体系及其应用;第四章碳水化合物掌握碳水化合物、寡糖、多糖、非淀粉多糖、纤维素的概念,结构性多糖、营养性多糖种类、各种糖的特点及其营养功能,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代谢特点及差别,寡糖、非淀粉多糖的种类及其在畜牧上的应用。
第五章脂类掌握脂类、粗脂肪、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共轭亚油酸、胆汁肝肠循环基本概念,脂类的分类与作用,脂类的基本特性,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脂类消化、吸收和代谢的特点和差别,脂类在血液中转运的四种载脂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类及命名方法,各种脂肪酸的营养作用;第六章蛋白质掌握蛋白质、粗蛋白质、寡肽、多肽、过瘤胃蛋白质、瘤胃氮素循环、蛋白质周转代谢、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条件性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氨基酸拮抗、氨基酸平衡、氨基酸不平衡、氨基酸互补、理想蛋白质、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蛋白质效率比、可消化氨基酸、可利用氨基酸、非蛋白氮化合物的概念;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代谢的特点及其差别,影响蛋白质消化率因素;非蛋白氮的利用。
动物营养学章节知识点

动物营养学章节知识点动物营养学章节知识点绪论1、营养、营养学、动物营养及动物营养学的概念。
2、简述动物营养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3、简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4、论述动物营养在提高动物生产效率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饲料、养分、ADF、NDF、CF、概略养分分析法的概念。
2、饲料概略养分分析包括几大成分?分别怎样测定和计算?3、简述营养物质的功能。
4、试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5、论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1、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有哪几种?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哪几种?2、什么是消化率?怎样计算?3、简述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怎样提高动物对养分的消化率?4、简述微生物消化在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中的作用。
第三章水的营养1、简述水的生理作用。
2、水的来源和流失分别包括哪几种方式?3、简述动物的需水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4、水的质量包括哪些指标?与动物的营养有何关系?第四章蛋白质的营养1、概念:EAA、LAA、氨基酸缺乏、氨基酸中毒、氨基酸拮抗、理想蛋白、RDP、UDP、可利用氨基酸、有效氨基酸、真可利用氨基酸等。
2、生长猪、禽的必需氨基酸包括哪几种?3、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4、简述如何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
5、阐述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原理及其意义。
6、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
7、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8、论述瘤胃内环境稳定的含义及营养生理意义。
9、简述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
10、简述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沉积的因素。
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1、挥发性脂肪酸主要包括?2、碳水化合物在瘤胃降解的主要产物是什么?提高日粮粗纤维水平将提高什么的组成比例?3、比较猪和牛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异同。
4、简述纤维的营养生理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对饲料养分的消化率也不一样。
动物消化道容积(%)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猪 牛 马 狗
胃
小肠
盲肠
大肠
动物消化道长度(%)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小肠 盲肠 大肠 猪 牛 马 狗
87
87 81 46
19
30 65 21
91
99 97 69
动物对干草的消化率比较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牛、羊 猪 马
动物对玉米籽实的消化率比较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牛、羊 猪 马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平。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5)
4)瘤胃温度 由于发酵产热,瘤胃温度超过体温 1~2℃,一般为38.5~40℃,适宜微生物的生长。
瘤胃微生物种类复杂,主要为嫌气性的纤毛虫和
细菌两大类群,也含有酵母类和噬菌体。
Fiber Mat
Gas Pocket
Rumen
Esophagus
Fluid Fraction
2.饲料 饲料种类 不同种类和来源的饲料因养分含量 及性质的不同,可消化性也不同。
化学成分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高,有利于动物
消化液的分泌和养分的充分消化。饲料蛋白水平
对消化率的影响在反刍动物表现得比较明显;随
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增加,有机物质的消化率下降。 这在猪鸡表现得比较明显。
饲料粗蛋白水平对各种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部位 大肠 瘤胃 大肠 嗉囔 大肠
大肠
养 分 粗纤维 蛋白质 NFE、CP、CF
CF 粗纤维 蛋白质 粗纤维、CP
马
作用程度 中 大 大 大 小 小 大 大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1)
概念: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
化学、微生物的消化后,被消化的营养物质从消
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胞饮吸收
胞饮吸收是细胞通过伸出伪足或与被 吸收物质接触处的膜内陷,从而将这些物 质包入细胞内。
初生哺乳动物对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
吸收即为胞饮吸收。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消化性 即饲料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消化力 即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
消化率 即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 分率。
较大
动物种类特异性-化学消化
动物 猪 部 位 口腔 胃 小肠 口腔 胃 小肠 腺胃 小肠 养 分 作用程度 淀 粉 弱 蛋白质 中 CP、NFE、EE 强 淀粉 极弱 蛋白质 中 CP、NFE、EE、MCP 强 蛋白质 弱 CP、NFE、EE 强
牛羊
禽
动物种类特异性-微生物消化
动物 猪 牛、羊
禽
盐酸、活化钙 乳中酪蛋白 凝结乳
胰液
胰液
蔗糖酶
胰淀粉酶
蔗糖
淀粉
葡萄糖、果糖
糊精、麦芽糖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4)
3、微生物消化 反刍动物的瘤胃可看作是一个厌养性微生物 发酵罐。瘤胃内环境特点:
1 )食物和水分相对稳定
2 )瘤胃 pH 3 )渗透压
瘤胃内容物含干物质
10%~15%,含水分85%~90%。 变动范围是 6.0~7.0 ,呈中性而略偏 瘤胃渗透压比较稳定,接近血浆水 酸,很适合微生物的繁殖。
瘦肉型与脂肪型猪消化率比较
90 88 86 84 82 80 78 76 74 干物质 粗蛋白 干物质 粗蛋白 干物质 粗蛋白 瘦肉型 脂肪型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2)
动物生理状态 动物在快速生长期、妊娠期
和泌乳高峰期的消化率要高一些,而在某些应 激和疾病状态下则要低一些。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3)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
主要内容
• 饲料的可消化性 • 动物的消化力与 饲料的可消化性
目 的 要 求
学习并掌握动物对饲料 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 、消化特点及影响饲料养分
消化率的诸因素。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
第一节 饲料的可消化性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化学性 微生物
消化道 瘤胃 大肠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3)
2、化学性消化
概念: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所分泌的酶和植物饲
料本身的酶使食物中复杂化合物进行水解的过程。
酶的消化是高等动物主要消化方式,对非反刍动物 的营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各种消化酶均具有专 一性,根据消化作用底物的不同,酶被分为淀粉酶、 蛋白酶、脂肪酶。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2)
吸收部位:单胃动物,胃可以吸收少量葡萄糖、 小肽和水。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吸收。反刍 动物的瘤胃可吸收氨和挥发性脂肪酸,其余三个
胃主要吸收水和无机盐。
吸收方式:被动吸收、主动吸收、胞饮吸收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3)
被动吸收
经动物消化道上皮的滤过、扩 散和渗透等作用,一些分子量低的 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 这种吸收形式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 饲料中某养分消化率(%)=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
× 100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 示例 ] 一头母牛采食含干物质 8kg 的干草 9kg ,其粪中
排泄的干物质为3kg,该干草干物质的消化率为:
干草干物质消化率(%)= 8-3 × 100 = 62.5 8
饲料中某养分的真消化率(%)=
1.单胃动物
单胃杂食动物以酶的消化为主,微生物消化较弱。
猪主要靠大肠和盲肠中微生物发酵消化饲粮粗纤
维,但消化能力较弱。 马和兔的胃容积较小,盲肠和结肠发达,是微生 物消化粗纤维的主要场所。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2)
兔盲结肠有明显的蠕动与逆蠕动,保证微 生物对粗纤维充分消化。 2.反刍动物 以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 胃内进行,皱胃和小肠的消化为酶消化。
消化系统的结构
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 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系统的结构
消化腺:唾腺、肝、胰、胃腺、肠腺
瓣胃
网胃
真胃
瘤胃
猪消化道结构
鸡消化道结构
马消化道结构
牛消化道结构
兔消化道结构
第一节 饲料的可消化性
消化系统根据其结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3种: 1单胃类 2反刍类 3禽 类 包括单胃肉食类、单胃杂食类、单 胃草食类。
无氮浸出物
年龄 : 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 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个体: 以猪为例:瘦肉型与脂肪型对干物质和粗 蛋白的消化率差异为 一般混合料 谷物籽实 粗饲料 6 % 4 % 12-14 %
不同年龄猪对各种养分的消化率(%)
月龄 2.5 4.0 6.0 8.0 10.0 12.0 有机物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80.2 82.1 80.9 82.8 83.4 84.5 68.2 72.0 73.6 76.5 77.6 81.2 63.6 45.4 65.0 67.9 72.6 74.5 11.0 39.4 36.9 36.9 35.1 46.2 89.4 90.5 88.1 89.8 90.2 90.1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1)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主要有物理性消化、化
学性消化和微生物消化。 1.物理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是指靠动物口腔内牙齿和消化管壁的 肌肉运动把饲料撕碎、磨烂、压扁,有利于在消化 道内形成多水的食糜,为胃肠道中的化学性消化、 微生物消化作好准备。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2)
动物采食饲料是为了从饲料中获得所需的营 养物质,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一般不能直接进入 体内,必须经过消化道内一系列消化过程,将大 分子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在生理条件下可溶解的
小分子物质,才被吸收。
第一节 饲料的可消化性
动物的种类不同,消化道结构和功能也不同,但 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却有许多共同的规律。
化学性消化在肠道中的部位 1)消化道腔内—大分子的降解:如
蛋白质
脂肪
氨基酸 、小肽
甘油、脂肪酸 淀粉 双糖、单糖
2)肠粘膜细胞内—进一步降解,如:
小肽 氨基酸 双糖 单糖
部分消化道的主要酶类
来源 唾液 胃液 胃液 胰液 胰液 胰液 胰液 胰液 胰液 酶 唾液淀粉酶 胃蛋白酶 凝乳酶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羧肽酶 氨基肽酶 胰脂酶 胰麦芽糖酶 盐酸 肠激酶 胰蛋白酶 胰蛋白酶 致活物 底物 淀粉 蛋白质 蛋白质 蛋白质 肽 肽 脂肪 麦芽糖 终产物 糊精、麦芽糖 肽 肽 肽 氨基酸、小肽 氨基酸 甘油、脂肪酸 葡萄糖
酶类将饲料中糖类和蛋白质分解成挥发性脂肪酸、
NH3 等营养性物质,同时微生物发酵也产生 CH4 、
CO2、H2、O2、N2等气体,通过嗳气排出体外。
瘤胃微生物在反刍动物的消化过程中具有 2个优 点: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7)
一是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分解酶,消化
宿主动物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提
此吸收过程比较缓慢。
如寡肽、各种离子、电解质、
水等营养物质。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4)
主动吸收
主动吸收是靠上皮细胞壁 “泵蛋白”来完成的一种需要消 耗能量、逆电化学梯度的吸收过 程。此吸收过程较快,是高等动
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