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情1
赣州市市情

赣州市市情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部六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粤商最佳投资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深港企业最佳投资城市、世界重要的钨产地,有世界钨都之称。
简称赣或虔(为了与江西省简称相区别,现多简称虔),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
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赣州是江西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是赣南著名的旅游城市。
赣州早在公元前201年的刘邦时代就已经设县,到隋代时又更名为虔州,到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明洪武元年正式改为赣州府。
在1929年至1934年间,赣州成为中
央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部分,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因而瑞金被称为“红都”,赣州也因此成为一片红色的土地。
赣州著名的自然景观有安远的三百山、龙南县的九连山、大余县有梅关古驿道、宁都的翠微峰、龙南的武当山、上犹的陡水湖、崇义的聂都溶洞,均是风景秀丽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章贡区是赣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存留着许多宋代文化景点,有被誉为“宋城博物馆”的宋代古城墙、巍峨的八境台、郁孤台、文庙以及石雕宝库通天岩等。
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保存着一大批历史古迹。
【初步资料】赣州市概况

【初步资料】赣州市概况⼀、赣州市市内以及周边的⽔陆空交通分布(⼀)赣州市⽔陆空交通布局1、航空按4D级规划的赣州黄⾦机场现为江西第⼆⼤机场,2010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万⼈次,今年预计突破50万⼈次。
赣州黄⾦机场能满⾜波⾳757、空客A320等机型起降,⽬前已开通飞往北京、上海、⼴州、深圳、重庆、武汉、厦门、南昌、海⼝、福州、成都等地的航线(重庆暂时停航),每周通航150多个航班。
赣州还被列为中国⾸个⽀线航空发展试点城市,引进全国地级市⾸家航空公司基地。
2、铁路已建成的京九铁路复线、赣龙铁路,正在建设的赣韶铁路,规划中时速350KM/h的昌赣客运专线、昆台⾼速铁路、赣深客运专线、鹰瑞铁路构成了全市四通⼋达的铁路⽹络。
赣州站现已开⾏⾄⼤同、苏州、泉州、南昌、龙岩、井冈⼭等地的始发列车,通达全国各⼤中城市。
3、公路公路运输已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105、323、319、206国道为⾻架通达四⾯⼋⽅的公路⽹络,⽬前已初步建成快速交通⾻架⽹:赣粤⾼速、⼤⼴⾼速、蓉厦⾼速、赣韶⾼速、环城⾼速、鹰瑞⾼速、瑞赣⾼速、赣⼤⾼速公路等。
4、⽔运位于赣江源头的赣州港是江西六⼤港⼝之⼀,长江⽔系重点建设的港⼝。
(⼆)赣州市城市交通布局1、贯穿赣州中⼼城区的主⼲道红旗⼤道始建于上世纪五⼗年代,为双向⼋车道,全长5054.4⽶,⾃东⽽西横贯赣州⽼城区,是赣州市的⼀条形象⼤道,被评为“江西省园林路”,以其颇具特⾊的绿化闻名于省内外。
2、全省最长的城市交通主⼲赣南⼤道全长35.25公⾥,总投资30.05亿元,连接赣县梅林镇、赣州⽼城区、章江新区、赣州开发区、南康市区,其中新建跨江⼤桥3座(章江⼤桥、贡江⼤桥、新世纪⼤桥),新建互通式⽴交桥4处(赣县起点⽴交、赣新路⽴交、跨红旗⼤道⽴交和复兴⼤道⽴交),预计2011年6⽉竣⼯通车。
3、公交车线路赣州市区有44条公交线路,460多辆公交车,站点遍布市区主要街道及周边县/镇,主要枢纽站点包括⽕车站和南门⼴场和公交枢纽中⼼,市区公交采⽤⾃动投币,票价⼀元(县/镇除外)。
江西省赣州市市情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市情简介据中国赣州网,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俗称赣南。
辖2区1市15县,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个综合保税区。
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928.5万,国土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的1/4和1/5,是江西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其中农村户籍人口734.2万、占总人口的79.1%;共有283个乡镇、3460个行政村。
市树为榕树,市花为金边瑞香。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
是赣粤闽湘四省通衢,江西南大门、珠三角直接腹地、海西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即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如今正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拥有四省边际区域最大的4C级民用机场,通达北京等国内50多个重要城市,年旅客吞吐量突破60万人次;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占全省1/4;铁路营运里程364公里。
二是文明久远灿烂。
五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始置县,宋定名赣州。
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张九龄、苏东坡、辛弃疾、文天祥等历史名人曾在此留下政功墨迹,唐代马祖道一禅师、风水大师杨筠松分别在此弘扬禅宗文化、堪舆文化,周敦颐、程颢、程颐、王阳明等理学大家使赣州成为宋明理学发祥地,民国时期蒋经国主政赣南(1939年3月至1945年7月)长达6年。
赣州是“江南宋城”,为宋代36个大城市之一,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八境台踞章、贡两江交汇处,“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郁孤台以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而声名远播;至今保存有全国最为完整的宋代砖城墙、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江西四大名窑—七里镇古窑址,泽惠古今的宋代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被誉为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
赣州是“客家摇篮”,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摇篮,全市95%以上为客家人,至今保存完好的上千座客家围屋,被誉为中国民居建筑奇葩;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于都唢呐、石城灯会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
赣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赣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引言赣州市是中国江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江西省南部。
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城市,也是江西省的重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心。
本文将介绍赣州市2023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二、国民经济发展赣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下是该年的关键指标:1. GDP增长赣州市2023年的GDP总量达到X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赣州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力度。
2. 主要产业增长赣州市的主要产业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均保持了稳定增长。
其中,农业产值达到XXX亿元,工业产值达到XXX亿元,服务业增长X.X%。
3. 外贸进出口赣州市的外贸进出口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
2023年,赣州市的进出口总额达到X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赣州市不断拓展对外贸易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
4. 投资环境赣州市在2023年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XXX万元,比上年增长X.X%。
这体现了赣州市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的努力。
三、社会发展状况除了国民经济发展,赣州市在2023年的社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以下是该年的社会发展情况:1. 就业状况赣州市就业状况良好,2023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XXX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X.X%以下。
这一表现归因于赣州市积极推动就业政策,并持续加大对就业的支持力度。
2. 教育水平提升赣州市在教育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023年,赣州市新增高中学校X所,新增中职学校X所,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3. 医疗卫生改善赣州市在医疗卫生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该市新增X家医疗机构,新建X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扩充和完善。
4. 生态环境改善赣州市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城市环境。
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阳明等著名理学大师,都曾在赣州留下政功墨迹。
赣州是客家摇篮。
这里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发祥地、中转站和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
赣州人口中95%以上为客家人。
这里有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上千座客家围屋,还有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于都唢呐、石城灯会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94年赣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赣南人民积极进取,淳朴务实,勤劳善良,热情好客,亲商安商氛围浓厚,社会治安良好,赣州被评为“中国最佳投资城市”,连续五届蝉联“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赣州是生态家园。
这里是江西母亲河赣江和香港饮用水源东江的源头。
森林覆盖率达76.2%,是全国十八大重点林区和全国十大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有国家级森林公园9个、省级森林公园2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享有“生态王国”、“绿色宝库”之美誉。
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进入全国前20强,荣膺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全省首届生态宜居城市。
赣州是稀土王国、世界钨都和世界橙乡。
黑钨和离子型中重稀土储量均居全国第一,是中国钨业发祥地、中国南方离子型稀土主产区。
赣州稀土富含的铽、镝、铕、钇等元素,是发展高新科技和国防航空工业的重要元素。
赣州是世界种植面积最大,年产量世界第三、全国第一的脐橙主产区。
赣南脐橙以657.84亿元的品牌价值蝉联全国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价值榜榜首,并荣获“2015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赣州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机遇,持续推进《若干意见》贯彻落实,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发展,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项事业加快发展。
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73.87亿元,增长9.6%,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二;财政总收入353.32亿元,增长7.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5.51亿元,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14.97亿元,增长14.7%,总量保持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1892.21亿元,增长17.6%,增速连续四年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21亿元,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1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86元,增长12.1%,增速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赣州南康区区情简介

赣州南康区区情简介
南康区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的东南部,地处赣江与兴国县交界处,东临
兴国县,南接上饶县,西距赣州市区约90公里,总面积925.4平方公里,境内有新宁河、太源河、太湖三条河流穿越,是江西“三山一水”的重要
组成部分之一
南康区是赣州市农、朝、外贸易大市,拥有古老的“东赣之都”之称,南康区距赣州市区122公里,地处赣江与兴国县的交界处,东距赣南高速
公路85公里,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度高,热量
中等,是江西省重要的农业基地和水果之都。
南康区人口较为密集,总人口7万余人,其中汉族占98.5%,其余民
族人口占1.5%。
南康区经济发展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及城镇居民人
均收入增长迅速。
2023年,南康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其中全区常
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
南康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黄金海岸海滩,毗邻宝珠湖、贵和湖,及太源河、太湖等风景秀丽的景点,每年夏季都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游玩。
赣州介绍100字

赣州介绍100字
赣州位于中国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的地级市和赣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赣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
境内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如庐山、龙虎山、三清山等,其中以庐山最为著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山”。
赣州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盛产水稻、油菜、茶叶等农产品。
此外,赣州还拥有发达的工业,主要以制造业、冶金、能源和化学工业为主。
赣州的文化底蕴丰厚,拥有独特的江西剧、赣剧和南音等艺术形式。
此外,赣州还是中国南方的“红色之城”,有许多革命圣地和纪念馆。
总之,赣州是一个既有自然美景又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值得一去。
赣州城市介绍PPT

域西“称称 副省赣
旅游 胜地
四 民俗文化
兴国山歌
兴国,地处赣南的将军摇篮,又被誉为“山 歌之乡”。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 兴国人常用山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当地至今流传一首歌 谣:“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 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诉说 了兴国山歌的久远历史。不少专家学者认为 它由唐末诗人罗隐所创。
一 历史故事
赣州老城区的故事
赣州老城区是赣州市的历史文化中心,这里保 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在老 城区内,有一条古老的石板路——灶儿巷。相 传,灶儿巷在古代是专门为皇宫烧制御用瓷器 的工匠居住的地方。这里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 老的窑炉和制瓷作坊,见证了赣州作为瓷都的 历史。
一 历史故事
旅游 胜地
省南别赣
域”称州
副,“市
中是虔,
心江城简
城西”称
市省、“
。地“虔
级赣”
市
,
,
一二三四
历特当民 史色地俗 故景美文 事点食化
赣州市,简称“虔”,别称“虔城”、“赣南”,是江西省地级市, 省域副中心城市、Ⅱ型大城市,三线城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地处 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
二 特色景点
丫山
大余丫山风景区,位于江西省大余县城东10公里 处,占地面积3万余亩,因最高峰双秀峰呈“丫” 形而得名,地处北纬25度世界公认的黄金生态带, 森林覆盖率高达92.6%,空气、水、土壤环境质 量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江西首个5A级乡村旅游点、中国运动休闲特色小 镇。
二 特色景点
武当山
南武当山,矗立在江西最南端的龙南市武当镇 境内,赣粤交界处,素有江西大门之称。 南武当山风景区东接广东省和平县,南邻广东 省连平县,西邻九连山亚热带原始森林,北起 龙南武当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州市情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又称赣南。
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本市辖1区2市15县(章贡区和南康、瑞金二市及赣县、兴国、于都、宁都、石城、会昌、寻乌、安远、定南、龙南、全南、信丰、大余、崇义、上犹十五个县),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章贡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0.2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9.29万公顷,有林面积27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4.2%。
总人口845.69万人,其中市辖区56.91万人(非农业人口36.1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11‰,下降0.06个千分点。
东、南、西分别与福建、广东、湖南三省接壤,北与本省吉安、抚州两市相连。
现辖18个县(市、区)和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285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
人口831万,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概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省的1/5和1/4。
赣州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
自古就是“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
现在,赣州交通便利,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方式齐全,距香港、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均不过一日车程。
同时赣州处于深圳、广州、长沙、南昌、厦门和汕头六大城市的中间,最有希望发展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对京九沿线城市长远发展比较优势分析后认为,赣州是京九沿线发展趋势最为看好的城市之一。
赣州地处南岭、武夷、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3%。
本市位于东径113゜54’——116゜38’,北纬24゜29’——27゜09’之间,处于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市内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以发展橙、柚为主的柑桔生产的自然条件被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考队认为在全国堪称得天优厚,赣南适宜建为全国的柑桔商品生产基地。
本市是江西省的一个农业大区和经济作物主产区,现已建成为全国的重点林区和全省的糖业、烟叶、桔生产基地,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命名市内的信丰县为脐橙之乡、南康市为中国甜柚之乡、安远县为中国九龙蜜柚之乡、寻乌县为中国蜜桔之乡、大余县为中国瑞香之乡;石城县为中国白莲之乡、崇义县为中国毛竹之乡、赣县为中国板鸭之乡、会昌县为中国肉兔之乡。
赣州历史悠久。
公元前214年始就有县郡建置。
唐代,随着梅关古驿道和赣江水路南北大通道的开通,赣南成为“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到宋代,赣州“商贾如云”,成为当时全国36大城市之一。
历史渊源赣南政区历史悠久,远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开化远于唐虞”。
春秋战国时,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国。
秦并六国后,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分天下为36郡,赣南属九江郡。
三十三年(前214),秦发大军50万分五军战五岭,使尉屠睢将五军,其中一军守庾岭界,置南壄县,隶九江郡,为赣南建置政权之始。
汉高祖元年(前206),南壄属楚。
四年(前203),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南壄隶之。
五年(前202),汉灭楚,赣南始隶汉。
六年(前201),置豫章郡,治南昌,领18县,其中赣南3县隶之:南壄县(约辖今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赣县(约辖今章贡区、赣县、兴国等地)、于都县(约辖今于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安远、寻乌等地)。
其中赣县、于都县为新增设县。
西汉末年(9~23),改豫章郡为九江郡,赣南3县隶之。
东汉建武元年(25),九江郡复名豫章郡,南壄改为南野,赣南3县仍隶之。
兴平元年(194),分豫章郡置庐陵郡,赣南3县隶庐陵郡。
三国·吴嘉禾五年(236),析庐陵郡置南部都尉,隶扬州,治于都。
领于都、赣县、平阳(由赣县分出,即今兴国)、阳都、揭阳(析于都白鹿营地置阳都;析阳都陂阳地置陂阳县,随后改为揭阳)、南安(由南野分出,约辖今南康、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南野(约辖今大余、上犹、崇义等地)7县,为赣南设立市一级行政机构之始。
晋太康元年(280),改南安为南康,改阳都为宁都,改平阳为平固。
三年(282),罢庐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于都,将南野并入南康领6县。
五年(284),改揭阳为陂阳。
十年(289),赣县移县治于葛姥城(今章贡区虎岗一带)。
元康元年(291),南康郡改属江州都督府。
永和五年(349),郡治从于都迁至赣县(章、贡两水间,今章贡区)。
南北朝梁·大宝元年(550),南康郡地大余改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
陈·太建十三年(581),大余改隶广东东衡州安远郡。
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隶洪州总管府。
平固并入赣县、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宁都。
十三年(593),陂阳县设石城场,并入宁都。
虔州领4县:赣县、于都、南康、宁都。
唐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道,虔州隶江南道,辖县如前。
永淳元年(682),析南康东南地复置南安县(约辖今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领5县。
神龙元年(705),复置大余县,虔州领6县。
天宝元年(742),南安改名信丰县,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镇。
贞元四年(788),分出于都三乡和信丰一里复置安远县,虔州领7县。
天佑元年(904),从于都县分出象湖镇置瑞金监。
五代十国后梁·开平三年(909),虔州属梁。
四年(910),以虔、韶2州置百胜军;南唐·升元元年(937),改百胜军为昭信军,虔州属之。
乾化元年(911),析南康县地置上犹场。
保大十年(952),改上犹场为上犹县,翌年改瑞金监为瑞金县,虔南场为龙南县,石城场为石城县。
至此,虔州领11县:赣县、于都、信丰、南康、大余、虔化、安远、上犹、瑞金、龙南、石城。
宋开宝八年(975),改昭信军为军州。
大平兴国元年(976),改军州复为虔州,隶江南西路;七年(982),从赣县分出潋江镇7乡及庐陵泰和部分辖地置兴国县,从于都分出县东南6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
虔州领13县。
淳化元年(990),以虔州原辖南康、大余、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余。
虔州领10县,隶江南西路。
为赣南分设两个政区之始。
宣和三年(1121),龙南县改名为虔南。
绍兴二十三年(1153),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赣州名始此。
同时,虔化县改名为宁都,虔南县复名为龙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江南西路为江西行中书省,赣州、南安军隶江西行省。
至元十四年(1277),赣州、南安军分别改为赣州路总管府、南安路总管府。
隶属与领县如旧。
明明吴二年(1365,元至正二十五年),赣州、南安两路改为府。
洪武十八年(1385),江西分为5道,赣州、南安2府均属岭北道。
成化十三年(1477),设分巡岭北道于赣州,赣州、南安2府属之。
弘治七年(1494),置南赣巡抚都察院于赣州,称虔院。
正德十一年(1516),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
正德十二年(1517),从上犹、南康、大余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崇义县,属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领4县:大余、南康、上犹、崇义。
嘉靖三十六年(1557),增设分守岭北、岭东、岭南、漳南4道,统于虔院。
岭北巡、守两道治赣州,赣州、南安2府隶之。
隆庆三年(1569),从安远、信丰、龙南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定南县,隶赣州府。
万历四年(1576),以安远县原辖寻乌等15堡另置长宁县,隶赣州府。
至此,赣州府领12县,南安府领4县。
清顺治十年(1653)至康熙八年(1669),先后撤销南赣守抚和巡、守两道。
康熙十年(1671),置分巡赣南道,辖赣州府、南安府。
雍正九年(1731),改分巡赣南道为分巡吉南赣道,增辖吉安府。
乾隆十九年(1754),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辖瑞金、石城2县,为赣南分设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3个政区之始。
同年,改分巡吉南赣道为吉南赣宁兵备道,增辖宁都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设县,县直隶省。
民国3年(1914)江西设浔阳、豫章、庐陵、赣南4道。
赣南道,治赣县,领17县:赣县、于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长宁、龙南、全南、定南、宁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犹、崇义。
赣南3个政区复合为一。
民国15年(1926),废赣南道,县直隶省。
民国21年(1932)全省划为13个行政区,赣南各县分属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区。
兴国县归第九行政区。
第十一行政区(后改称赣南行政长官公署)设赣州,辖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崇义、大余6县。
第十二行政区设宁都,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于都、会昌6县。
第十三行政区设龙南,辖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5县。
民国22年(1933),第十一、十三2个行政区合并,改名赣南政务专员公署,先设大余,后迁赣州,领11县。
民国24年(1935),全省改划为8个行政区,赣南各县分属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区。
第四行政区设赣州,辖赣县、南康、信丰、大余、上犹、崇义、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11县;第八行政区设宁都,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兴国7县。
苏维埃时期(1928~1934)赣南各地先后成立苏维埃政府,分别隶属江西、湘赣、粤赣、赣南省苏维埃政府。
1949年7月,成立赣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18县(市):赣州(8月析赣州镇设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1949年9月成立宁都(瑞金)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分领8县: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广昌。
赣南分设2个行政区。
1949年8月,成立赣西南行政公署,辖赣州、宁都、吉安3分区。
1949年11月,赣州分区并入赣西南行政公署。
1951年6月,撤销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各县仍分属赣州、宁都2分区。
1952年8月,撤销宁都分区,赣南再次合二为一,领18县(市),广昌划归抚州分区。
1954年5月,成立赣南行政公署,同时撤销赣州分区专员公署,广昌划入,领19县(市)。
1964年5月撤销赣南行政区,成立赣州专区。
1971年1月改称赣州地区。
1978年8月,设立赣州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10月广昌划归抚州地区。
1999年7月,撤销赣州地区设立赣州市,领18县(市、区),原县级赣州市改称章贡区。
赣州文化底蕴丰厚。
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
自唐代至清末,赣南中进士和状元550名。
1955—1965年授衔的人民解放军将军,赣南籍的132名(上将3名、中将10名、少将119名)。
赣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发祥地和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全市95%以上为客家人,与闽、粤、港、澳、台有独特的亲缘、人缘、地缘关系和长期稳定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