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活动单

合集下载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二小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2)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二小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2)

24 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七单元的第一篇.本文是一首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古诗,作者苏轼以精炼的文字展现了一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

文章既有写景的语句,又隐藏人物内心活动,是一篇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很好的范例.【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词析句方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疾风骤雨之美和诗人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教学难点】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感受诗的美,爱上古诗词.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意思。

一、导入新课: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

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

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

嘉佑进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 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

3、学生自己理解古诗意思。

牛津译林苏教版五年级英语下册Unit7 Chinese festivals课件

牛津译林苏教版五年级英语下册Unit7 Chinese festivals课件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process Blackboard design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material : Oxford English 5B
Teaching process Blackboard design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1.Understand the text with the help of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Meanwhile the ivals in English.
Double Ninth Festival rice cake
When’s ...?
It's in .. or ... Dragon Boat Festival rice dumplings
Mid-Autumn Festival moon
What do people eat?
cakes
Spring Festival
That is where I should take notice in the next lesson.
有古
一人
个云
在:
路“
上读
。万
”卷
从书
古,
至行
今万
,里
学路
习。
和”
旅今
行人
都说
是:
相“
辅要
相么
You made my day!
成读 的书
两,
件要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专项精选试卷附答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专项精选试卷附答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填空。

(每空2分,共32分)1.小学数学中常用的解题策略有列表法、画图法、列举法、假设法、转化法。

其中转化法是比较重要且渗透广泛的一种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曾多次运用。

比如:(1)在计算23+45时,我们可以先( ),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 )分数,即( )+( ),再相加。

(2)在计算32.8÷0.04时,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 )的除法,也就是( )÷( )。

(3)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 ),从而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第22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22年11月21日至12月18日在卡塔尔举行,比赛共有32支球队参加。

若比赛以单场淘汰制进行,一共要进行( )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

3.在计算1+2+3+4+…+98+99+100时,可以把这些加数分成( )组,每组的和是( ),计算结果是( )。

4.一个数加9,乘9,减9,最后除以9,结果还是9。

这个数是( )。

5.右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2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6.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8厘米,如果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余下的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7.围棋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称之为“弈”,可以说是棋类之鼻祖,围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现有三堆围棋子,每堆50枚,第一堆中的黑子和第二堆中的白子同样多,第三堆中有白子20枚。

这三堆围棋子中共有( )枚白子。

二、选择。

(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可以用分数14表示的是( )。

A .B .C .D .2.一本故事书,小红第一天看了一半,第二天看了剩下的一半,还剩下这本书的( )没有看。

A .14B .12C .13D .183.右图中,空白部分与阴影部分的周长、面积相比,( )。

A .周长相等,面积相等B .周长不相等,面积相等C .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D .周长不相等,面积不相等4.在解决下面的问题时,运用“转化”方法的是( )。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7蝙蝠和雷达知识点梳理及经典考题练习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7蝙蝠和雷达知识点梳理及经典考题练习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7.蝙蝠和雷达知识点梳理1.蝙蝠在漆黑的夜晚能够避开各种障碍物,自如地飞行和捕食。

为了探索其中的奥秘,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

(1)实验方法及过程(2)由以上小实验可以看出,蝙蝠在夜晚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巴和耳朵。

2.蝙蝠一边飞行一边用嘴巴发出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或小虫后返回,被蝙蝠的耳朵接收,这样的探路方式叫回声定位。

3.雷达是模仿蝙蝠探路的原理工作的。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后就会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

无线电波不受天气等条件的影响,所以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地形测绘、气象观测、航行保障等领域。

4.潜水艇的声呐系统利用超声波进行海底探测定位、导航行等。

5.B超诊断仪通过发射超声波,探测人体内部是否健康。

经典考题练习一、判断题1.蝙蝠的眼睛视力非常好,所以可以在漆黑的夜里自如地飞行和捕食。

( × )2.B超诊断仪通过向人体内部发射无线电波来探测人体内部是否健康。

( × ) 解析:B超诊断仪通过向人体内部发射超声波来探测人体内部,超声波是声波,不是无线电波。

二、选择题1.蝙蝠探路的方式叫( B )。

A.回光返照B.回声定位C.荡气回肠2.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应用回声定位的启示,发明了( A )。

A.雷达B.直升机C.无人机3.下列应用了回声定位原理的器械是( C )。

A.显微镜B.电脑C. B超诊断仪4.对蝙蝠的夜间飞行和捕食不起主要作用的是( B )。

A.嘴巴B.眼睛C.耳朵5.下面是几位同学的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C )。

A.萌小牛同学认为:蝙蝠利用嘴巴发出超声波,利用耳朵接收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从而进行探路B.小科同学认为: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探路方式的模仿,发明了雷达、声呐等,这是仿生学的应用C.小明同学认为:潜水艇能够在水底安全航行,是因为开了灯,驾驶员能够看清楚路线解析:潜水艇上装了声呐系统,通过发射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来探测海底地形、定位、导航行等。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一、第一单元:数和数的运算- 理解整数的概念,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 掌握整数的大小比较和顺序排列。

- 学会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正整数之间的加减运算,负整数之间的加减运算,以及正负整数之间的加减运算。

二、第二单元:小数的认识与认识- 理解小数的概念,包括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 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和顺序排列。

- 学会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包括小数之间的加减运算和整数与小数之间的加减运算。

三、第三单元:长度的认识- 认识长度单位,包括厘米、分米和米,并能够互相转换。

- 了解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 研究长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相同单位的长度加减运算和不同单位的长度加减运算。

四、第四单元:容积的认识- 认识容积单位,包括毫升和升,并能够互相转换。

- 掌握不同的容积,并能够用适当的容积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 研究容积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相同单位的容积加减运算和不同单位的容积加减运算。

五、第五单元:质量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包括克和千克,并能够互相转换。

- 了解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能够用适当的质量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 研究质量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相同单位的质量加减运算和不同单位的质量加减运算。

六、第六单元:时间的认识- 认识时间的单位,包括秒、分、时和天,并能够互相转换。

- 掌握不同活动所需时间的概念。

- 研究时间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相同单位的时间加减运算和不同单位的时间加减运算。

七、第七单元:角度的认识- 认识角度的概念,包括直角、钝角和锐角。

- 了解不同角度的特征和分类。

- 研究角度的度量和比较,包括用直尺度量角度的大小。

八、第八单元:平方与平方根的认识- 了解平方的概念,包括正整数的平方和负整数的平方。

- 认识平方根的概念,包括正整数的平方根和非正整数的平方根。

- 研究求平方与开平方的计算方法。

九、第九单元:数据图的认识- 认识常见的数据图形式,包括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并能够读取和分析图形中的数据。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习作7-1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习作7-1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习作7-1内容摘要本篇教案习作是关于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食物和健康》第一课时的教案设计。

课程从孩子们日常的饮食习惯出发,引导他们认识身体需要什么营养,学习如何健康饮食。

本文将介绍授课目标、课程重点、教学方法与具体课程设计,并给出相关参考资料。

授课目标1.让孩子们认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2.学习全面的膳食均衡知识。

3.了解并掌握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

课程重点1.身体需要什么样的营养。

2.如何摄入全面均衡的营养。

3.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

教学方法1.采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引导孩子们辨别食物的种类、特点以及营养成分等。

2.给孩子们介绍健康饮食的概念以及指导思想,引导他们树立健康饮食意识。

3.请孩子们根据自己每天的膳食吃饭,教师指导给出关于饮食、食物和健康等方面的建议。

具体课程设计课程准备教学资料1.食物图片;2.《食物宝库》【参考材料1】;3.《营养知识大全》【参考材料2】;4.《饮食五谷信息表》【参考材料3】。

教学环境1.教室;2.多媒体仪器;3.白板。

课程安排1. 热身阶段介绍食物宝库,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食物,有哪些类型的食物。

2. 课程主体1.了解身体需要哪些营养物质:通过图表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料,了解对人体健康有用的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等。

2.如何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总结方法,学习如何根据食物的类别和特点,合理搭配,做出全面均衡的饮食计划。

3.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孩子们自己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膳食计划。

3. 课堂总结教师对孩子们制定的膳食计划进行引导指导,让孩子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健康饮食的概念。

参考资料1.来源于国家健康促进委员会,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的认可,是一份详细的食物百科全书。

2.本书是一本关于膳食营养方面的全面参考书,共整理了99种食物。

3.《饮食五谷信息表》内容详尽全面,附有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包括了供体质和健康问题,或特殊人群等方面参考。

苏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

苏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

苏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教材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统计知识的教学,是小学时期统计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的社会中,数据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它的进展趋势。

统计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绘制图表,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通过数据的整理培养学生的归类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

学情分析:在之前学生差不多把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差不多方法,会用(单式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依照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

本课在此基础上又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能够反映数量的多少之外,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形。

这一课时的学习将为上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依照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依照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估量,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通过对比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利用迁移让学生经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明白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培养学生观看、分析数据和合理估量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明白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教学难点:感悟并明白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估量。

教学预备:课件、作业纸教法学法:1、教法:多媒体教学法。

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教学法2、学法:自主观看摸索。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师:永嘉的有专门多漂亮的景点,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龙湾潭。

示龙湾潭图片,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刺激好玩,吸引了专门多人们前去游玩。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奇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存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新苏教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蒜叶的生长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和与积的奇偶性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球的反弹高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六单元、圆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

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

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

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x+50>100 x+50=150x+50<200 2x=200教师小结:天平哪一边下垂,就说明那一边物体的质量大,另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小;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照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六月西湖忽雨忽晴的变幻景色。

【活动方案】活动一:读题释题,了解作者。

1.自读诗题,注意停顿。

思考: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2.小组内交流对诗题的理解,并谈谈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小组选定汇报人员)3.展示汇报:①理解诗题。

②介绍诗人。

活动二:熟读诗文,理解诗意。

1.反复朗读古诗: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用“|”在句中标出停顿。

②看看插图,读读古诗,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交流:①组内轮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②对照插图,说说古诗大意,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准确。

3.展示汇报:①朗读展示。

②交流诗意。

活动三:练背诗文,体会感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笔下的雨有什么特点?2. 小组交流:①组内背诵。

②组内畅谈体会。

3.展示汇报:①背诵展示。

②交流体会。

【检测反馈】体会《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学习目标】1.能朗读、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对照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六月西湖的另一番美景。

【活动方案】活动一:读题释题,了解作者。

1.自读诗题,注意停顿。

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2.小组内交流对诗题的理解,并谈谈对作者杨万里的了解。

(小组选定汇报人员)3.展示汇报:①理解诗题。

②介绍诗人。

活动二:熟读诗文,理解诗意。

1.反复朗读古诗: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用“|”在句中标出停顿。

②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毕竟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③看看插图,说说古诗大意。

2.小组交流:①组内轮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②联系插图理解古诗大意,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准确。

3.展示汇报:①朗读展示。

②交流诗意。

活动三:对比阅读,加深理解。

1.轻声诵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想一想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小组内说说两首诗的异同点。

3.展示汇报。

【检测反馈】1.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读《饮湖上初晴后雨》,结合本课所学古诗,写写你的读后感受。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感受:【学习目标】1.感受望月的乐趣和小外甥的对月亮的奇妙想象。

2.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活动方案】活动一:品读课文,感受背诗之乐。

1.自读3-13自然段,尝试补充第12自然段的省略内容,看谁补充得多。

2.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可以加进各自补充的诗句再读一读。

)3.小组汇报。

①指定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小组背诗擂台赛。

活动二:品读课文,体会想象之妙。

1.默读14——20自然段,思考:小外甥把月亮比作什么?他这样比的理由是什么?你觉得还可以把月亮比作什么?2.小组交流思考题。

3.由背诗擂台赛获胜小组组长,指名其他小组成员逐题汇报。

活动三:总结课文,领悟望月之情。

1.轻声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我”会想些什么呢?2.小组交流:学了课文之后,你感受到“我”和小外甥对月亮有着怎样的感情?3.汇报交流。

【检测反馈】“像眼睛,天的眼睛。

”小外甥的比喻为什么使“我”感到惊讶?你觉得还可以把月亮比作什么?25 《灰椋鸟》第一课时活动单【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学生字。

1. 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文中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小组学习。

①组内交流生字自学中的收获,比如重点字音、易错字形等。

②组内默写生字词,轮转批阅。

(组长负责报词)③将易读错、易写错的生字写上小黑板。

3. 借助小黑板汇报学习情况。

活动二:了解内容。

1. 默读课文,想想每一小节的意思,尝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 组内交流分段意见,推举一名发言人。

3. 班级交流分段情况,一组代表发言,其余组再补充。

活动三:初识灰椋鸟。

1. 自由轻读第一段,说说从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2. 组内交流。

3. 汇报交流。

【检测反馈】1.看拼音,写词语。

qī xī tuǒ yuán xuān nào shān jiàn( ) ( ) ( ) ( )hū pãng yǐn bàn pái kōng ãr zhì( ) (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

翘.首遥望(qiào qiáo)规模.(mó mú)互相应和.(hã hâ)25 《灰椋鸟》第二课时活动单【学习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6自然段。

2. 品读课文重点词句,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3. 懂得植树造林的意义,爱护鸟类。

【活动方案】活动一:欣赏群鸟归林。

1. 自读第3、4自然段,画出描写灰椋鸟归林场面的句子,用词语写下自己的感受。

2.组内交流。

①交流感受,将相关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②组内练说:鸟儿归林时不停地鸣叫,你仿佛听到它们在说什么?3. 小组展示。

活动二:走进快乐“俱乐部”。

1.轻声读第5小节,想一想:如果你身边有一台摄像机,你会抓拍下哪个镜头?说说为什么。

(试着给你抓拍的镜头取个名字。

)2.组内交流。

①交流思考题。

②讨论:作者为什么把“刺槐林和竹林”比作“天然俱乐部”?3. 小组汇报。

活动三:体会作者感想。

1.自读第6自然段,想一想: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2.班级交流。

【检测反馈】写话练习:学了《灰椋鸟》一文后你想对林场工人(或者自己、同伴、灰椋鸟……)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26《水》第一课时活动单【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 初步理解“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一句的含义。

【活动方案】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 组内交流对生词的理解和课文的朗读。

3. 每组抽一人分小节读课文。

活动二:了解内容,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

①想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围绕这句话作者写了哪三个场景?②尝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 组内交流,推举一名发言人。

3. 班级交流,一组代表发言,其余组再补充。

活动三:学习第一段,体会水之珍贵。

1.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能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请圈画出来。

2. 组内交流所画词句;用本小组擅长的形式练读,读出水的珍贵。

3. 汇报展示。

【检测反馈】你是如何理解“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的?26 《水》第二课时活动单【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懂得珍惜水资源。

3. 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方案】活动一:感受“雨天洗澡之乐”。

1. 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①读了这段话,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人们雨中洗澡时的心情?②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你会怎样表现你的欢欣愉悦?2.小组学习。

①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将相关词语写在小黑板上)②组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 小组展示。

活动二:体会“一勺水解暑之爽”。

1.朗读读第3——5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多读几遍。

2.小组学习。

①组内朗读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理解: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3. 小组汇报。

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练习7》第一课时活动单【学习目标】1.养成用词得体的习惯,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2.诵读积累词语。

【活动方案】活动一:读例文。

1.读“语文与生活”中韩莹莹的信,看看她写给姑妈的信用词得体吗?应当怎么说?2.小组交流。

3.指名汇报。

活动二:学用语。

1.读“语文与生活”第二部分中的日常交往用语,想想它们该在什么场合下使用?2.小组学习:设计一个场景,组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交往中用上这些日常用语。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活动二:填用语。

1.填上合适的日常交往用语。

①表哥考进了北京大学,我见到他便笑嘻嘻地说:“()你考上了名牌大学!”②我不知道新开放的恐龙园在哪里,就问一位老伯伯:“(),去恐龙园怎么走?”③来我校考察的客人要走了,王校长对客人说:“照顾不周,请各位多多()。

”④我到隔壁刘老师家去问一道数学题,刘老师连忙关掉电视,热情地给我解答。

临走时我对刘老师说:“()您看电视了,真不好意思。

谢谢您!”2.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

人们在交往中,常常会使用各种礼貌用语,请填上合适的礼貌用语。

例:初次见面说——幸会向人祝贺说——(),求给方便说——(),好久不见说——(),中途先走说——(),看望别人说——(),求人原谅说——()。

《练习7》第二课时活动单【学习目标】1.诵读与积累8个描写四季景色特征和时光的成语。

2.写好钢笔字,注意行款的整齐及间架结构的匀称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活动方案】活动一:诵读与积累。

1.诵读成语串,思考词意。

2.组内合作完成下列任务:①轮转诵读成语。

②交流词义。

③合作背诵成语歌。

3.汇报展示。

①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成语。

②小组依次背诵成语歌,鼓励创新。

活动二:写好钢笔字。

1.读一读,看一看整段文字,观察体会行款布局的美观与重要。

2.组内诵读文字,交流观察所得;各自进行钢笔描红。

3.组内互相欣赏对方的钢笔描红,寻找不足,评出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检测反馈】1.再写出4个描写四季景色的成语。

2.临写《灰椋鸟》课文片段。

《练习7》第三课时活动单【学习目标】1.关心家乡环境,为家乡环保献计献策。

2.在他人面前能够大方自然、通顺流畅地表达。

【活动方案】活动一:明确要求。

1.默读口语交际要求,明确“七嘴八舌话环保”的具体内容。

2.组长召集组员明确具体要求。

活动二:练说展示。

1.根据课前准备,组内轮转汇报家乡环境状况,提出对家乡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2.班级展示。

【检测反馈】小练笔:我家乡环保献一计《习作7》活动单【学习目标】1.在夜空观察中,产生奇思妙想,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根据习作要求,自拟题目,展开想象,编写故事,学写想象作文。

【活动方案】活动一:学习例文,明确写法。

1.回忆课文,学习例文,思考:①课文《望月》中的小外甥在说月亮是“天的眼睛”后,还说了些什么?②读一读例文《银河将牛郎和织女分开》,思考:例文中段立男同学看着迷人的星月,产生了怎样的想象?2.小组内交流。

①交流思考题。

②讨论:从小外甥和段立男的想象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小组推荐代表向全班汇报学习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