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01
第一章 绪论(分析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章 绪论 》
- 1/33页 -
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什么是分析化学?
What
Why
为什么要学习分析化学
?
如何学习分析化学?
How
《 第一章 绪论 》
- 2/33页 -
目录
CATALOG
0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及其特点
02 分析化学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实验性强 :
强调动手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强:
涉及化学、生物、电学、光学、计 算机等,体现能力与素质。
分析化学工作者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
《 第一章 绪论 》
特点
- 7/35页 -
分析化学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1991年IUPAC国际分析科学会议主席E.NIKI 教授所说,21世纪是光明还是黑暗取决于人类 在能源与资源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环 境科学四大领域的进步,而取得这些领域进步 的关键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分析科学。
《 第一章 绪论 》
- 30/35页 -
教学要求和成绩评价
掌握
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
掌握
分析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培养
《 第一章 绪论 》
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 作风,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 31/35页 -
习题
1、分析化学的英文名称是( )
A
A、analytical chemistry
医药卫生
临床检验:血液、尿液等指标的检测。
《 第一章 绪论 》
- 14/35页 -
分析化学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01第一章 绪论 《流体力学(第4版)》罗惕乾(电子课件)

E dp dv v
其中E为体积弹性模量,v为流体体积,负号是因为当受压时dp>0体 积减小dv<0,考虑到一定质量的流体 m=ρv = 常数, 其密度与体积成 反比:
dv vd 0, 即 dv d v
体积弹性模量可写为: E ddp(N /mddp2)
dt
d
dt
其中比例系数μ是反映粘性大小的物性参数,称为流体的粘性系数或粘度。
考虑如上图的流体元变形,因为Δ=(u+du)dt-udt=dudt,
又Δ= dytgdθ=dydθ,所以单位时间内的角变形 d等于速度梯度
dt
dd。uy
从而得到著名的牛顿粘性公式:
du
dy
其中τ的单位是帕:N/m2,流体粘性系数μ的单位是:N.s/m2
(3)表面张力σ(N/m) 液体表面由于分子引力大于斥力而在表层沿表面方向
产生的拉力, 单位长度上的这种拉力称为表面拉力。
2、毛细现象
(1)内聚力,附着力
液体分子间相互制约,形成一体的吸引力。
(2)毛细压强
由表面张力引起的附加压强称为毛细压强
3.毛细管中液体的上升或下降高度
d cos( ) 1 d 2hg
慢的趋势,而快层对慢层有向前的牵扯使其有变快的趋势
Δ
u+du τ
dy
d
u
t
t+dt
流体相邻层间存在着抵抗层间相互错动的趋势,这一特性称为流
体的粘性,层间的这一抵抗力即摩擦力或剪切力,单位面积上的剪
切力称为剪切应力τ
牛顿提出,流体内部的剪切力τ与流体的角变形率 成d正比(注
意对于固体而言,τ 与θ 成正比)
第01章绪论ppt课件

本科阶段学习特点
宗旨:全面综合素质教育
特点:1、课程门类多,快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 2、合理安排时间 3、防止麻痹思想 4、注意身心健康
本科阶段学习方法
预习: 听课与记录: 复习与练习(参考资料的使用): 实验:
基础化学课程安排与考核办法
课时数:总72(理论52, 实验20 ) 考核办法:理论80%,实验20%
SI单位
SI导出单位
SI倍数单位
常见SI导出单位
量的名称
单位
符号 用SI基本单位表示
力,重力
牛[顿]
N
压力,压强 帕[斯卡] Pa
1 N = 1 kg·m/s2 1 Pa = 1 N/m2
能,功,热量 焦[耳]
J
1 J = 1 N·m
电荷[量]
库[仑]
C
1 C = 1 A·s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1、所有国际单位制单位 2、可与SI单位并用的法定计量单位
§1.2 SI和法定计量单位
SI单位制 以米·千克·秒制为基础建立的统一的国际单位制
SI基本单位
量的名称 长度 质量 时间 电流 热力学温度 物质的量 发光强度
单位 米 千克 秒 安[培] 开[尔文] 摩[尔] 坎[德拉]
符号 m kg s A K mol cd
国际单位制的构成
SI基本单位
SI单位
基础化学课程参考资料 《基础化学学习指导》(第一版)
• 张欣荣 • 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化 学》(第六版)
• 魏祖期 •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章 绪论
§1.1 化学及其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联系 §1.2 SI和法定计量单位
§1.1 化学及其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联系
机械原理第一章绪论CH01

机器和机构的概念(2/4)
机床用来变换物料的状态; 汽车、起重机用来传递物料; 计算机用来变换信息。 由于各种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各种机构,所以可以说, 机器乃是一种可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与信息的机构组合。 机器按其用途可分为两类:凡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 能的机器称为原动机;凡利用机械能来变换和传递物料和信息的 机器称为工作机。
机器和机构的概念(4/4)
机构 1. 由各种材料制成的制造单元 (零件)经装配而成的组合体 2. 由零件组成的各运动单元 (构件)间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有关机械的基本理论
(1)机构的结构分析 1)研究机构是怎样组成的,其组成对运动的影响,以及机构 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2)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及机构的结构分类。
(1)机构
机器和机构的概念(1/4)
机构是指一种用来传递与变换运动和力的可动装置。如常 见的机构有带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 螺旋机构等。 这些机构一般认为是由刚性件组成的。而现代机构中除了刚 性件以外,还可能有弹性件和电、磁、液、气、声、光……等元 件。 故这类机构称为广义机构;而由刚性件组成的机构就称为狭 义机构。 (2)机器 机器是指一种执行机械运动装置,可用来变换和传递能量、 物料和信息。 例如: 电动机、内燃机用来变换能量;
(3)机器的结构
传统的机器由如下三个部分组成: 原动部分 传动部分 执行部分
机器和机构的概念(3/4)
现代机器一般由如下四个部分组成:
原动部分
传动部分 控制部分
执行部分
而现代先进的机器则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
位形检测 控制系统 驱动-传动机构 智能系统 执行机构 工作系统
机器和机构的特征 机器 1. 由各种材料制成的制造单元 (零件)经装配而成的组合体 2. 由零件组成的各运动单元 (构件)间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 变换和传递能量、物料和信 息。
1第一章绪论

在调动经销商工作积极性方面,既要运用经济手段去吸引, 还要运用心理策略去激励,效果才会更好;
另外,在品牌设计、包装装潢、广告促销等方面,也应注 意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技能,才能使营销策略在整体上 更具有竞争力,从而争得实效,更好地开拓市场。
其研究方法是内省法,也称为自我观察法,主要研究神经传 导速度、感觉阀限、简单记忆过程,做感知觉实验。
1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三、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三)行为学派 出现在美国,代表人物主要有华生(1878—1958)和斯金纳
(1904—1990)。 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
31
第三节、医药营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科学性原则 5.联系性原则
32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心理测验法
33
第四节、学习意义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医药企业更好地开拓市场 市场“细分”过程中,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也
12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三、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二)构造派 德国,代表人物是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 1879年,莱比锡大学,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
心理学脱离了哲学的范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当时,化学界化合物的概念刚刚兴起,冯特代表的构造派也
认为整体的心理现象也是由一个个的心理元素组成,于是,这个 派别被称为构造派。
(三)药品营销心理学的酝酿和起步
1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三、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五行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第三节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第三章四诊八纲第一节四诊第二节八纲第四章病因学说及辨证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病因及辩证第五章脏象及脏腑证治第一节气、血、精、津液第二节心与小肠第三节肝与胆第四节脾与胃第五节肺与大肠第六节肾与膀胱第六章卫气营血辩证第一节卫分证治第二节气分证治第三节营分证治第四节血分证治第七章治则第一节治疗原则第二节治法第八章中药和方剂第一节方药概论第二节常用中药及方剂一、解表药和方剂二清热药和方剂三温里药和方剂四祛风温药和方剂五泻下药和方剂六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七消导药和方剂八祛湿药和方剂九理气药和方剂十理血药和方剂十一补益药和方剂十二镇潜、熄风药和方剂十三固涩药和方剂十四开窍药和方剂十五驱虫药和方剂第九章常见病的辩证论治第一节冠心病第二节慢性肝炎第三节溃疡病第四节大叶性肺炎第五节肿瘤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一、中国医药学的起源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猎取食物的过程中,在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医疗和保健活动。
例如人们在寻找和识别食物的过程中,误食了一些有毒的药草,在毒性反应过后,却治好了某些病痛,而发明了能治病的药草,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原始社会人们的贡献,托名神农而写的。
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逐步发明了石针来治病,所谓砭石这是针灸疗法的起源。
殷商时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青铜器的广泛应用,促使发明了银针、金针医疗工具。
二、中国医药学的形成约在公元前5-3世纪,即战国时期,直到秦汉时代完成,产生了我国医学最早的一部医书――“内经”。
“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部书,共18卷,162篇,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它是无数医家共同创造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
人体生理学

生理学—绪论 生理学 绪论
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课程。 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课程。
生理学—绪论 生理学 绪论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metabolism) ) 兴奋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 ) 适应性( 适应性(adaptability) ) 生殖(reproduction) 生殖( ) (一)新陈代谢 一 新陈代谢 同化作用 物质代谢) 机体 环境 (物质代谢) 两个过程 异化作用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 (二)兴奋性 二 兴奋性 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能力。 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能力。 1.刺激与反应 刺激与反应 刺激( ):可被机体感受并引起产生反应的 ①刺激(stimulus):可被机体感受并引起产生反应的 ): 体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 体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 按刺激的性质分类:机械性、化学性、生物性、 按刺激的性质分类:机械性、化学性、生物性、社 会心理性刺激等
生理学—绪论 生理学 绪论
动物实验方法: 动物实验方法: 离体验 (acute experiment) )
在体实验(in 在体实验 vivo) 慢性实验( 慢性实验(chronic experiment) )
注意实验方法的结合; 注意实验方法的结合; 动物实验结果用于人体时,要持慎重态度; 动物实验结果用于人体时,要持慎重态度; 以人体为实验对象时,应遵循自愿、知情和非创伤原则。 以人体为实验对象时,应遵循自愿、知情和非创伤原则。
生理学—绪论 生理学 绪论
刺激强度的表示方法: 刺激强度的表示方法: 阈刺激:刚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 阈刺激:刚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 阈强度或阈值( ):阈刺激的强度 阈强度或阈值(threshold):阈刺激的强度 ): 阈上刺激: 阈上刺激: 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 刺激能否引起反应的三要素: 刺激能否引起反应的三要素: 刺激强度 作用时间 强度-时间变化率 强度 时间变化率
01生理学-绪论

Harvey 在不同动物解剖中发现了同样的结果 。他终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血液由心脏“ 泵”出,经由动脉血管流向身体各处,再从静 脉血管流回心脏,从而完成血液循环。他把这 一发现写成了《心与血的运动》一书,正式提 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为了使读者信服他 的理论,他在书中写道:推理和实验都表明血 液是由于心室的跳动而穿过肺脏和心脏的,由 心脏送出而分布于全身,在流到动脉和肌肉的 细孔后通过静脉由外围各方流向中心,由较小 的静脉流向较大的静脉,最后流入右心室。
三、生殖
生物体发育成熟后,能生产出与自己相似个体的过程。
意义:繁衍后代、延续种系
第二节 内环境及其稳态
一、内环境
概念:机体细胞所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
一、体液的组成及分布
脑脊液、房水、关节液和消化液等,都属于无 功能性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占40%
主要成分:类似海水
水、电解质
渗透压: 细胞内、外液相等
(二)正反馈
概念: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反过来加强控制部分 活动的调节方式。 eg. 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病理情况下的 恶性循环
意义:使某种生理功能逐步加强并迅速完成。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 特点:控制部分活动不断加强,直到完成 包括:排尿反射、分娩、血液凝固等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 意义: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包括:普遍存在
国人将“探路者”号送上了火星,它 发现上面只有石头和沙子。金星上有 生命吗?金星的表层是一层浓浓的硫 酸汽,生命当然不能存在。 幸运二:成为人 幸运概率:1/30000000地球的年龄:46
亿年,人在地球上出现:200万年,有文 字的人类历史:五千年。 幸运三:成为你 幸运概率:1/600亿 母亲从15岁到50岁总共产生约450个卵 子,去掉结婚前10年,约产生300个卵 子,每个卵子都有2亿个精子与它竞争 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结构复合材料的特点
可根据材料在使用中受力的要求进 行组元选材和增强体排布设计,从而充 分发挥各组元的效能。
32
功能复合材料
指具备各种特殊物理与化学性能的材料。
例如:声、光、电、磁、热、耐腐蚀、 零膨胀、阻尼、摩擦、屏蔽或换能等。
33
功能复合材料中的增强体又可称为功能 体组元,它分布于基体组元中。 功能复合材料中的基体不仅起到构成整 体的作用,而且能够产生协同或加强功能的 作用。
④陶瓷纤维 复合材料
先进 复合材料等
③无机 非金属基 复合材料
⑤ 颗粒增强 复合材料
38
1.5 复合材料的特性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复合材料中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 的一类复合材料。 1.5.1 比强度、比模量(刚度)高 比强度是材料强度与密度之比值即: 比强度 = 强度/密度 MPa /(g/cm3)——质量相等 的前提下,衡量材料承载能力; 比模量是材料模量与密度之比值即: 比模量 = 模量/密度 GPa /(g/cm3)。—质量相等 的前提下,刚度特性指标; 一般比强度愈大,原料自重就愈小;比模量越大, 零件的刚性就愈大。 据估计,当用复合材料和用高强度钢制成具有相同 强度的零件时,其重量可减轻70%左右,这对于需要减 轻材料重量的构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4
1.3.1 复合材料的命名
(1)强调基体时以基体材料的名称为主。如树脂 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 等。
(2)强调增强体时以增强体材料的名称为主。如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陶瓷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等。
25
1.3.1 复合材料的命名
(3)基体材料名称与增强体材料并用。这种 命名方法常用来表示某一种具体的复合材料, 习惯上把增强体材料的名称放在前面,基体材
18
③界面相:增强相和基体相之间有一交界面称 为复合材料界面,称为界面相。
19
纤维拨出后形成间隙,纤维表面粘有部分树脂
20
脆性断口,基体断裂面平滑,个别纤维拔出后留下 空洞。有些碳纤维内部有长条形和圆形空洞缺陷。
21
因此,复合材料是由两种以上组分以及它 们之间的界面构成。 组分材料主要指增强体和基体,它们也被 称为复合材料的增强相和基体相。增强相与基 体相之间的界面区域因为其特殊的结构组成也 被视作复合材料中的“相”,即界面相。
2.1
0.75 1.14 0.4 1.4
1.3
1.7 2.1 5.3 10.3
2.7
2.6 2.5 2.0 9.7
碳纤维Ⅰ/环氧复合材料
有机纤维/环氧复合材料 硼纤维/环氧复合材料 硼纤维/铝基复合材料
1.6
1.4 2.1 2.65
1.07
1.40 1.38 1.0
2.4
0.8 2.1 2.0
6.7
材料A
材料B
优点
缺点
优点
缺点
组合Ⅰ 最佳组合
组合Ⅱ
组合Ⅲ
组合Ⅳ
15 最差组合
1.2 复合材料的定义
因此复合材料必须通过对原材料的选择,各 组分分布的设计和工艺条件的保证等,以使原组 分材料的优点互相补充,同时利用复合材料的复 合效应使之出现新的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
16
⑵组分材料 性能差异很大
陶
瓷
玻
璃
金
属
合
金
聚合物材料
复 合
材 料
塑
料
橡
胶
纤维增强树脂基 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金属基 复合材料
树
脂
纤
维
纤维增强陶瓷基 复合材料
7
1.2 复合材料的定义
什么是复合材料 (Composition Materials ) ?
要给复合材料下一个严格精确而又统一的定义是 很困难的。概括前人的观点,有关复合材料的定义 或偏重于考虑复合后材料的性能,或偏重于考虑复 合材料的结构
27
1.3.1 复合材料的命名
国外还常用英文编号来表示 如MMC(Metal Matrix Composite)表示金属基复 合材料; FRP(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表示纤维增强塑 料; 玻璃纤维/环氧则表示为GF/Epoxy, 或G/Ep(G-Ep)。
28
1.3.2 复合材料的分类
⑶按分散相的 形态
⑷按增强纤维 分类
⑸某些范围的 名称
①结构 复合材料
①树脂基 复合材料
①连续纤维 增强 复合材料
②纤维织物、 编织体增强 复合材料
①碳纤维 复合材料
②玻璃纤维 复合材料
近代 复合材料
②功能 复合材料
②金属基 复合材料
③片状材料 增强 复合材料
④短纤维 或晶须增 强复合材料
③有机纤维 复合材料
8
1.2 复合材料的定义
பைடு நூலகம்
偏重于考虑复合后材料的性能
诸如(1)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更多的组分材料结合在
一起,复合后的整体性能应超过组分材料,保留了所期 望的性能(高强度、刚度、轻的重量),抑制了所不期望 的特性(低延性)。
9
1.2 复合材料的定义
(2)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能、不同形态的组分材 料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材料,它既保持了 原组分材料的主要特点,又显示了原组分材料所没有的
疲劳破坏过程的三个组成部分 ① 裂纹萌生——成核 ② 裂纹扩展 ③ 最终断裂 成核的条件 缺陷、 局部应力集中 其它杂质等。
44
1.5.2 耐疲劳性能好,破损安全性能高
疲劳破坏的种类不同: 金属 突发性破坏 疲劳强度极限是其拉伸强度的30%~50% 碳纤维/聚酯复合材料 有预兆破坏 疲劳强度极限是其拉伸强度的70%~80%
聚合物 基 复合材料
复合 材料的
主讲: 丁碧妍
应用
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本课程的任务与目的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种类及其发展历史与近况 2.了解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及其特性 3.了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参考教材:王汝敏等,《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工艺》,科 学出版社,2004,第一版。
39
表1-1 一些常用材料及纤维复合材料的比强度、比模量
材料 密度 (g/cm) 拉伸强度 (GPa) 弹性模量
(102GPa)
比强度 比模量 6cm) (106cm) (10
钢
铝合金 钛合金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Ⅱ/环氧复合材料
7.8
2.8 4.5 2.0 1.45
1.03
0.47 0.96 1.06 1.50
13
1.2 复合材料的定义
根据《材料大词典》中关于复合材料的定义可以 看出,复合材料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复合材料不仅能保持原组分的部分优点,而且产 生原组分所不具备的新性能。 2、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由于各种原材料都具有 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所以在组合时可能出现如下图所 示的结果。
14
材料的优缺点组合示意图
22
纤维 的作用
树脂基体的作用
(1)承担 载荷
(1)粘接作用
(2)隔离作用
(2)提供 力学性能
(3)保护作用
(4)定型作用
(3)提供 其它性能
(5)性能的影响
(6)破坏模式的影响
23
1.3.1 复合材料的命名
复合材料在世界各国还没有统一的名称和 命名方法,比较共同的趋势是根据增强体和基 体的名称来命名,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1.0 6.6 3.8
15
5.7 10 7.5
40
1.5.1 比强度、比模量(刚度)高
由表1-1可见:复合材料的高比强度和高 比模量来源于增强纤维的高性能和低密度。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表现了较高的比 模量和比强度。 作用:在强度和刚度相同的情况下,结 构质量可以减轻,或尺寸减小。这在节 省能源,提高构件的使用性能方面,是 现有其他材料所不能比拟的。
34
根据本书提出的复合材料含义和命名原则,复合材料的分类如下:
复 合 材 料
根据基体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 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 增强纤维的类型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有机纤维复合材料 硼纤维复合材料 混杂纤维复合材料 分散相的形态 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纤维织物和片状纤维 短纤维增强 粒状填料 35
41
1.5.1 比强度、比模量(刚度)高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重量 热膨胀 硬度 强度 抗疲劳 复合材料 铝 钢
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钢、铝材料性能比较
42
43
1.5.2 耐疲劳性能好,破损安全性能高
疲劳: 工程构件在服役过程中,由于承受变动载荷或反复承受应 力和应变,即使应力低于屈服强度,也会导致裂纹萌生和扩 展,以至构件材料断裂而失效,或使其力学性质变坏。
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授课方式 讲为主,章节自学内容及作业 上课纪律 认真听讲,不要讲话
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出勤(30%)及考试成绩(70%)
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第一篇 概论 第1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概念、特性、应用 与进展 第二篇 组分材料 第2章 增强材料 第3章 基体材料 第4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第四篇 复合材料性能 第8章 复合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 第9章 复合材料的其他力学性能 第11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其他性能
根据增强原理 复 合 材 料
弥散增强型 粒子增强型 纤维增强型 结构复合材料 功能复合材料
使用性能
根据复材的功能 。。。。。。
电功能复合材料 热功能复合材料 光功能复合材料
30
结构复合材料
主要用于制造受力构件;结构复合材料主 要是作为承力结构使用的复合材料,它基本上 是由能承受载荷的增强体组元与能联接增强体 成为整体承载同时又起分配与传递载荷作用的 基体组元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