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煤岩学的燃烧特征值预测
《2024年基于DSC的煤自燃倾向性鉴定实验研究》范文

《基于DSC的煤自燃倾向性鉴定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煤炭自燃是煤炭在开采、运输、储存等过程中常见的灾害现象,对煤矿安全生产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是预防和控制煤炭自燃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煤自燃倾向性鉴定主要采用实验室测试方法,其中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因其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而被广泛应用于煤自燃倾向性的鉴定。
本文旨在通过基于DSC的煤自燃倾向性鉴定实验研究,深入探讨煤自燃的机理,为煤炭安全储存和预防煤自燃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煤样采自不同矿区,经过粉碎、筛分等处理后得到。
同时,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需对煤样进行干燥处理,以消除水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DSC法进行煤自燃倾向性鉴定。
DSC法是通过测量物质在加热过程中的热流变化,从而得到物质的热力学参数,如反应热、反应焓等。
在煤自燃倾向性鉴定中,通过DSC法可以测量煤样在加热过程中的氧化放热速率,从而判断煤的自燃倾向性。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将煤样置于DSC仪器中,设置实验温度范围和升温速率;(2)记录煤样在加热过程中的热流变化;(3)分析热流变化数据,计算煤样的氧化放热速率;(4)根据氧化放热速率判断煤的自燃倾向性。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DSC法对不同矿区的煤样进行自燃倾向性鉴定,得到了各煤样的氧化放热速率。
结果表明,不同矿区的煤样在自燃倾向性上存在差异。
2. 结果分析(1)煤的自燃倾向性与煤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环境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DSC法可以通过测量煤样在加热过程中的氧化放热速率,反映煤样的化学反应活性,从而判断煤的自燃倾向性。
(2)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矿区的煤样在自燃倾向性上存在差异,这可能与煤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煤炭的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应根据煤的自燃倾向性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防止煤炭自燃事故的发生。
(3)DSC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能够准确测量煤样在加热过程中的热流变化,为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基于煤岩学指标的燃烧特征值预测

基于煤岩学指标的燃烧特征值预测摘要:燃烧特征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参数,它主要反映煤岩的详细信息,可用于研究燃烧性能。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煤岩学指标的燃烧特征值预测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煤岩中的水分含量、粒度等因素。
通过引入回归分析模型,这种新的方法可以准确地预测燃烧特征值,这对煤岩分析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燃烧特征值;煤岩学指标;回归分析正文:1. 引言燃烧特征值是衡量燃烧性能和消除火灾风险的重要指标,而煤岩中的水分含量、粒度等因素会影响燃烧特征值的测量结果。
因此,准确地预测燃烧特征值,对于煤岩分析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方法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煤岩学指标的燃烧特征值预测方法,具体而言,该方法通过考虑煤岩中的水分含量、粒度等因素,引入回归分析模型,来准确地预测燃烧特征值。
3. 结论本文提出的新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地预测燃烧特征值,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煤岩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因此,本文的方法是十分有用的。
4. 实验结果为了评估本文提出的新方法,我们采用实验来评估其准确度。
这一实验分为两步:第一步,我们预测了50个样本的燃烧特征值;第二步,我们将计算出的结果与实际燃烧特征值进行了比较,得出了负荷偏差值。
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准确性,均方根误差(RMSE)为0.42,表明本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5. 总结本文提出的一种新的基于煤岩学指标的燃烧特征值预测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燃烧特征值,有助于煤岩分析。
而且,通过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准确性。
6. 分析本文提出的燃烧特征值预测方法,主要考虑了煤岩中的水分含量和粒度等因素,可以获得较好的精度。
此外,引入回归分析模型,可以更好地提高预测精度。
因此,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方法是一种有效、可靠的燃烧特征值预测方法。
7. 结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煤岩学指标的燃烧特征值预测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准确性,其均方根误差(RMSE)为0.42,具有可靠的精确性和效果。
合阳一矿煤自燃特性参数及预报指标实验研究

合阳一矿煤自燃特性参数及预报指标实验研究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产量和消费量在国内一次消费能源中占主要地位。
我国煤层自燃现象严重,不仅严重制约着矿井的安全生产与高效发展,而且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掌握煤的自燃特性,有助于及时准确获取煤的氧化自燃程度,对煤的自燃预报预测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利用煤程序升温实验分析出表征合阳一矿煤自燃程度的特征温度以及不同粒径对煤自燃的影响;利用煤自然发火实验台模拟合阳一矿煤氧复合过程,分析有机气体出现温度、单一气体浓度、气体浓度比值等多种指标气体浓度随煤温的变化规律,定性分析表征自燃程度的特征温度与气体表征参数的对应关系;分析计算出煤样升温速率、供风量、放热强度、耗氧速率等自燃特性参数,更准确掌握合阳一矿煤自燃特性。
利用关联度分析理论,将煤温变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计算出了每个阶段各指标气体变化与煤温变化的广义综合关联度;结合不同煤温阶段下指标气体浓度变化规律与各指标气体的广义综合关联度,定性定量相结合,优选出了适合合阳一矿的气体预报指标,每个温度阶段都确定了三个预报指标,准确建立了合阳一矿煤自燃预测预报指标体系,对准确预测预报煤层自燃具有重大意义。
《2024年基于DSC的煤自燃倾向性鉴定实验研究》范文

《基于DSC的煤自燃倾向性鉴定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煤炭自燃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之一,对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矿井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准确鉴定煤的自燃倾向性对预防和控制煤矿火灾具有重要意义。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作为一种热分析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特点,在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DSC实验研究,深入探讨煤的自燃倾向性,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煤样采自不同矿区、不同煤种的煤炭,经过破碎、筛分、干燥等处理后,得到符合实验要求的煤样。
2.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DSC技术进行煤自燃倾向性鉴定。
DSC实验原理是通过测量样品在程序控制温度下的热流差异,研究物质的热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将煤样置于DSC仪器中,以一定速率升温,记录煤样的吸热或放热过程,从而分析煤样的自燃倾向性。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DSC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煤样的热流差异曲线,以及相应的热力学参数,如反应热、反应焓等。
这些参数反映了煤样的自燃倾向性。
2. 结果分析(1)不同煤种的自燃倾向性差异显著。
在DSC实验中,不同煤样的热流差异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说明不同煤种的自燃倾向性不同。
这可能与煤的成分、结构、含氧量等因素有关。
(2)DSC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煤的自燃倾向性。
通过DSC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煤样的反应热、反应焓等热力学参数,这些参数可以反映煤样的自燃倾向性。
与传统的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相比,DSC技术具有更快的检测速度、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3)煤的自燃倾向性与煤矿安全密切相关。
通过对煤样的DSC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煤的自燃倾向性,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煤矿火灾。
这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本文通过DSC实验研究,深入探讨了煤的自燃倾向性。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煤种的自燃倾向性存在显著差异,DSC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煤的自燃倾向性。
煤自燃火灾指标气体预测预报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煤自燃火灾指标气体猜测预报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煤在氧化升温过程中,会释放出CO、CO2、烷烃、烯烃以及炔烃等指性气体。
这些气体的产生率随煤温上升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能猜测和反映煤自然发火状态。
CO贯穿于整个煤自然发火过程中,一般在50℃以上就可测定出来,出现时浓度较高;烷烃〔乙烷、丙烷〕出现的时间几乎与CO同步,贯穿于全过程,但其浓度低于CO,而且在不同煤种中有不同的显现规律;烯烃较CO和烷烃出现得晚,乙烯在110℃左右能被测出,是煤自然发火进程加速氧化阶段的标志气体,在开始产生时,浓度略高于炔烃气体;炔烃出现的时间最晚,只有在较高温度段才出现,与前两者之间有一个显然的温度差和时间差,是煤自然发火步入激烈氧化阶段〔也即燃烧阶段〕的产物。
因此,在这一系列气体中,选择一些气体作为指标气体,以及准确检测,就能可靠判断自然发火的征兆和状态。
C2H6浓度C3H8浓度预报结果处理措施<50×10-6无无正常〔50~500〕×10-6无无采空自燃隐患查明原因,注胶防火〔500~1 000〕×10-6 无有有无有采空区已自燃采空区已自燃采空区已自燃马上注胶灭火马上注胶灭火停止生产,马上注胶灭火〔1 000~3 000〕×10-6 有有采空区有明火停止生产,马上注胶灭火 C2H6浓度C3H8浓度预报结果处理措施〔0~24〕×10-6〔24~100〕×10-6>100×10-6无无无无无无正常有自燃隐患有明火查明原因,尽快采用注胶防灭火马上停止生产,查明原因,迅速采用有效防灭火措施5 结论指标气体在煤自然发火状态的猜测预报和该类火灾的早期预防方面有积极的意义,早就被世界各主要采煤国家采纳。
但由于指标选择及现有的检测技术问题,往往不能正常发挥指标气体的作用。
结合现场使用状况系统地总结了“七·五〞及其以后我国关于指标气体研究的重要成果,对指标气体的选择有指导性意义。
基于煤岩学指标的燃烧特征值预测

摘
要 :根据 前人 的研 究成果 ,提 出 了根据 反射 率和 显微组 分含 量来预 测煤 燃烧特 征值 的方程 ,并
对方程 中各 个参数 的权 重进行 了分析 。该研 究深入分 析 了显微 组分 以及 反 射 率对 燃 烧特 性 的影 响 ,
为 煤 燃 烧 特 性 的 预 判 提 供 了理 论 依 据 。
的预判提 供理 论依据 。
性 对煤 化 学 性 质 和 加 工 工 艺 特 性 均 有 很 大 的 影
响 ,运 用煤岩 学的方 法评价 煤 的燃烧特 性是 十分必 要 的 。前 人对 于不 同煤岩 组分 的工艺特 性 的研 究 已 经 开展 了很 多 年 ,取 得 了一定 的成果 ,最主要 的结
0 前
言
最 大失 重速率 ] 。应 用 显 微组 分 含 量和 反 射 率的 大 小来 预测煤 的燃烧 特性 的研 究能够 深入 了解显微
煤是 一种特 殊 的沉积 岩 ,因成煤原 始物质 的 不 同和条件 不 同 ,呈现 出复 杂性 和多样性 ,该种 不 均
一
组 分 以及 反射 率对燃 烧特 性的影 响 ,并 为燃烧 特性
同变 质程 度的煤 样进行 了燃 烧试验 ,各个 煤样 的煤
岩 学参数 和燃烧 特征 点见 表 1 。
表 1 煤 样 的 煤 岩 学 参 数 和燃 烧特 征点
4 4
第2 期
2 预 测模 型 的 提 出
煤 质 技 术
21 年 3 00 月
T。 X Xv 2 +o =I 1 R a+ XI c 3 XM+c 1 r a= R。 m 1 Xv m +pXI 3 2 +pXu+C 2
LI M i g r i ,CHEN —e i NG n U n - u Ya f i ,j A Yi g ’
自然倾向性分析预测

安全工程师:煤炭自燃预测与预报1.煤炭自燃的早期识别和预报(1)人的直接感觉1)浅部开采时,冬季在地面钻孔口或塌陷区,有时发现冒出水蒸气或冰雪融化现象。
井下两股温度不同的风流交汇处,过饱和的水蒸气凝聚也会出现雾气。
因此,在发现这种现象时,应结合具体条件分析。
2)煤从自热到自燃过程中,氧化产物中有各种碳氢化合物,所以,在井下可以闻到煤油、汽油或松节油味。
如闻到焦油气味则表明自燃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程度。
3)从煤炭自热或自燃地点流出的水或空气,其温度较平常为高。
4)人有不舒适感,如头痛、闷热、精神疲乏等,这与空气中有害气体(如CO、CO2)的浓度增加有关。
由于人的感觉总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和弱敏感性,人的直接感觉不能作为识别早期煤炭自热过程的可靠方法。
(2)测定矿内空气成分的变化根据应用原理不同,预测的方法可分为气体分析法和煤炭氧化速度测定法,这是及时发现和预报煤炭自燃的主要手段。
(3)测定空气和围岩的温度测温法有时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空气温度用普通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测定。
围岩温度要在一定深度的钻孔中测定。
为掌握采空区和密闭区内自燃发展情况,可以用远距离电阻温度计测定其温度变化。
2.煤炭自燃倾向性的鉴定《煤矿安全规程》要求生产矿井将煤样送到有关单位进行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依据鉴定分类拟定正确的开采方法和经济有效的防火措施。
影响煤炭自燃的因素:(1)煤炭自身特性1)煤的炭化程度。
炭化程度越高,氧流离基的含量越少,其自燃倾向性越小,反之则大。
炭化程度相同的煤的自燃倾向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褐煤、烟煤、贫煤和无烟煤。
在烟煤中又以长焰煤的自燃危险性较大。
2)煤的岩石学成分。
煤的岩石学成分有丝煤、暗煤、亮煤和镜煤。
它们具有不同的氧化性。
丝煤在常温下吸氧能力特别强,煤中含丝煤越多,自燃倾向越大。
相反,含暗煤多的煤,一般是不易自燃的。
3)煤的水分。
煤层的自燃危险性往往和煤的湿润程度,甚至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有关。
煤孔隙内水分的存在,将降低煤吸附氧气的能力,减小煤的自燃性倾向。
煤自燃特性及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指标体系研究

煤自燃特性及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指标体系研究秦毅;杨胜强;黄维;谭雪【摘要】以梁宝寺矿3号煤层为背景,采用色谱吸氧法和氧化动力法对其自燃倾向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同时,通过煤氧化升温热解实验对其升温过程中各气体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以实验所得和灰色关联分析所得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优选出了不同温度阶段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所对应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预测指标,建立了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体系,为有效抑制该矿及同类矿井火灾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Coal seam No .3 in Liangbaosi as thebackground ,chromatography oxygen and oxidation dynamic is compared to analyze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endency and at the sametime ,by raising the temperature of coal oxidation pyrolysis ex-periments on the heat ,the change rules of the gas in the process of temperature change a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 and grey relation method ,it is optimized and selected the first prediction index ,the second prediction index and the third prediction index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emperature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forecasting and the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forecasting system is established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effectively suppress the occurrence of the mine and similar mine fire .【期刊名称】《工业安全与环保》【年(卷),期】2016(042)007【总页数】3页(P34-36)【关键词】自燃火灾;自燃倾向性;氧化升温;灰色关联分析;预测预报【作者】秦毅;杨胜强;黄维;谭雪【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重庆401331;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116;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重庆401331;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重庆401331【正文语种】中文煤自燃火灾作为矿井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一直以来威胁着煤矿安全生产[1],梁宝寺煤矿自投产以来多次出现自燃征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煤岩学指标的燃烧特征值预测
刘明锐 陈亚飞 姜英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北京100013)
摘 要: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根据反射率和显微组分含量来预测煤
燃烧特征值的方程,并对方程中各个参数的权重进行了分析。
该研究可深入了解显微组分以及反射率对燃烧特性的影响,并为煤燃烧特性的预判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反射率、显微组分、煤燃烧特征值、预测方程、权重 0 前言
煤是一种特殊的沉积岩,因成煤原始物质的不同和条件不同,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不均一性对煤化学性质和加工工艺特性均有很大的影响,运用煤岩学的方法评价煤的燃烧特性是十分必要的。
前人对于不同煤岩组分的工艺特性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很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主要的结论可以概述为镜质组的燃烧性能优于惰质组,镜质组的起燃温度低,燃尽温度也低,并且具有较高的最大失重速率[1] [2]。
应用显微组分含量和反射率的大小来预测煤的燃烧特性的研究能够深入了解显微组分以及反射率对燃烧特性的影响,并为燃烧特性的预判提供理论依据。
1 实验部分
本文采用美国TA 公司所生产的Q500热重分析仪,在50℃/min 的升温速率,100ml/min 的空气流量条件下,对十三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了燃烧试验,各个煤样的煤岩学参数和燃烧特征点见表1:
表1煤样的煤岩学参数和燃烧特征点
镜质组反
射率(%)
max R
镜质组(%)
V X
惰质组(%)
I X
矿物质(%)
M X
着火温度(℃) i t
燃尽温
度(℃)
h t 最大失
重速率
(%/℃)
max r 白音华褐煤 0.37 79.60 9.20 11.20 304.38 450.08 0.52 印尼褐煤 0.40 81.47 12.23 6.30 311.30 404.10 0.80 补连塔长焰煤 0.54 72.40 26.80 0.80 396.94 537.63 0.65 兖州气煤
0.63
72.66
20.84
6.50
428.54
605.94
0.50
铁法长焰煤 0.65 64.80 31.20 4.00 387.10 545.53 0.45 东庞气肥煤 0.78 51.60 31.10 17.30 442.50 623.91 0.44 大同弱黏煤 0.80 35.10 59.10 5.80 467.01 625.21 0.49 乌海1/3焦 1.00 52.90 29.20 17.90 430.08 644.93 0.37 段王贫煤 1.70 41.40 37.90 20.70 516.13 786.99 0.33 葛泉贫煤 1.84 60.00 22.50 17.50 479.03 667.55 0.48 显德旺贫煤 2.12 56.30 20.80 22.90 539.42 821.90 0.30 潞安屯留无烟煤 2.50 59.32 38.32 2.36 513.00 748.00 0.38 章村无烟煤
4.93
43.67
30.79
25.54
587.32
778.23
0.34
2 预测模型的提出
本文希望在前人的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煤岩学的燃烧特性研究方法的构想,即煤的燃烧特性主要取决于镜质组的含量和变质程度、惰质组的含量、矿物质的含量。
其中惰质组和矿物质的性质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变化不大,但含量大小对燃烧特性贡献很大,而镜质组的变质程度和含量大小对燃烧特性都有很大影响。
本文提出的着火温度i T 、最大失重速率max r 、燃尽温度h T 的表达式如下:
c X X R X T M I V +++=32max 01i ααα (1) c X X R X R M I V +++=32max 01max βββ (2) c X X R X T M I V +++=32max 01h γγγ (3)
上述3个表达式中,α、β、γ分别为各个表达式的系数,c 为常数项 3 预测模型及其预测效果
利用规划求解的方法对上述公式进行求解,推导出的方程见表2,规划求解的确定系数较高,方程的预测效果见图1。
表2基于煤岩学的燃烧特性回归方程和确定系数 回归方程
确定系数 47.24314.270.216.1max i +++=M I V X X R X T R=0.924 29.7998.52-88.2.241-1000max max +-=⨯M I V X X R X r
R=0.884
17.31089.436.393.1max h +++=M I V X X R X T R=0.919
图1基于煤岩学的燃烧特性的回归结果与实际测定结果比较
对于煤的燃烧特性的回归方程大部分数据较为吻合,部分预测值与测定值有一定差异,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最高相差70℃,最大失重速率也相差0.15%/℃。
由于相同煤种的相同显微组分的燃烧特性也有一定的差异,不同煤种的相同显微组分的燃烧特性差异则更大,所以预测值与实际值有一定的偏差。
4 结果与讨论
方程的第一项和第二项的权重系数有一定差异,但由于第一项不仅仅包含镜质组含量,还与反射率相关,所以在R 0max 为不同值时,镜质组和惰质组对着火温度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对于着火温度来说,当R 0max <2.5%时,镜质组含量增加,惰质组也随之减少,而惰质组含量对于着火的贡献大于镜质组含量对着火的贡献,因此着火温度下降。
当R 0max >2.5%时,镜质组含量对于着火温度的贡献大于惰质组对于着火温度的贡献,当镜质组含量增加时,虽然惰质组含量减少,但是整体来说着火温度是增加的。
最 大 失 重 速 率 r m a x 实 测 值
最 大 失 重 速 率 r max
预 测 值
着 火 温 度 T i 实 测 值
着 火 温 度 Ti 预 测 值
燃 尽 温 度 T h 实 测 值
燃 尽 温 度 T h 预 测 值
对于最大失重速率来说,在R0
<2.5%时,随着镜质组含量增加,虽然镜质
max
组那一项使最大失重速率下降,但同时惰质组含量和矿物质含量也相应减小,而惰质组和矿物质的权重系数要大于镜质组,贡献较小,最后使最大失重速率增加。
>2.5%时,随着镜质组含量的增加,最大失重速率减少,主要是由于高变当R0
max
质程度阶段,镜质组和惰质组的差异不大的原因。
另外,可以看到,当矿物质含量增加时,矿物质本身要很大程度上降低最大失重速率,而且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也要随之降低,使最大失重速率降低很多。
<1.5%时,惰质组对最大失重速率贡献较大,随着镜对于燃尽温度,在R0
max
>1.5%时,镜质组含量对于着火温度的贡质组含量增加,燃尽温度下降。
当R0
max
献大于惰质组对于着火温度的贡献,当镜质组含量增加时,虽然惰质组含量减少,但是整体来说燃尽温度仍然增加。
也有部分学者的研究[3]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认为惰性组是由成煤植物的木质纤维素在部分氧化或经森林失火而后转入无空气的环境下形成的氢含量低、碳含量高、挥发分低、孔隙度高的组分,难于着火。
随煤化程度的加深,其挥发分进一步减少而使着火点升高,但在高变质阶段,挥发分逸出而形成多孔碳,增强了吸附能力,其表面可以充分吸附挥发分和氧,使两者充分集中而变得极易着火,因而在高变质阶段存在一个着火点下降阶段。
而镜质组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结构变得致密,挥发分含量也均匀减少,因而镜质组随着变质程度的提高,着火点逐渐升高[4] [5]。
最大失重速率同燃尽点变化的原因同着火点类似。
5 结论
本文提出了基于煤岩学参数的煤燃烧特征值的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较好。
为深入了解显微组分以及反射率对燃烧特性的影响和对燃烧特性的预判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回归方程的权重系数可以看出,在中低变质阶段,镜质组的燃烧特性要优于惰质组,而在高变质阶段则会得到相反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何宏舟,骆仲泱.龙岩煤不同宏观煤岩组分的颗粒及其燃烧性质实验研究[J].
燃料化学学报.2006(1):15-19.
[2]张小可,孙学信.岩相及煤阶对煤的燃烧特性的影响[J].燃料化学
报.1996(2):165-172.
[3]李小江.煤岩显微组分对着火点的影响规律[J].热力发电.1992(3):10-18.
[4]张小可,陈彩霞等.煤阶及显微组分对煤焦反应性的影响[J].华中理工大学学
报 1997年10月第25卷增刊.
[5]胡军,孔凡朔.基于岩相因子的煤粉燃烧预测模型[J].煤炭学
报.2004(2):213-215.
作者简介:刘明锐(1985-),男,内蒙古赤峰人,助理工程师,现从事煤质评价、煤燃烧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