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教案模板
儿科医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种类、病因和临床表现。
(2)掌握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熟悉儿童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护理要点。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儿童疾病的识别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儿科医学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的关爱儿童、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儿童常见疾病的种类及病因2. 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3. 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4. 儿童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5. 儿童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护理要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儿童常见疾病的危害,引起学生重视。
2. 提出问题:如何识别和处理儿童常见疾病?(二)新课讲授1. 儿童常见疾病的种类及病因- 举例说明儿童常见疾病的种类,如感冒、腹泻、肺炎等。
- 分析各类疾病的病因,如细菌、病毒感染等。
2. 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 结合实例,讲解各类疾病的典型症状,如发热、咳嗽、呕吐等。
3. 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 介绍常用的诊断方法,如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4. 儿童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疾病,讲解相应的治疗原则,如对症治疗、病因治疗等。
5. 儿童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护理要点- 强调预防的重要性,介绍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保持卫生等。
- 讲解护理要点,如观察病情、给予适当营养等。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某一疾病,分析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四)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儿童常见疾病的识别与处理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课堂练习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 团队合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中医儿科临床操作教案

中医儿科临床操作教案教案标题:中医儿科临床操作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医儿科临床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学习中医儿科临床操作中的常用方法和手法。
3. 培养学生在中医儿科临床操作中的观察、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医儿科临床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中医儿科临床操作中常用的方法和手法。
教学难点:1. 如何根据患儿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中医儿科临床操作方法。
2. 如何正确运用中医儿科临床操作中的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中医儿科临床操作教材、案例分析。
2. 教学工具:投影仪、模拟患儿人体模型、中医仪器。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介绍中医儿科临床操作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引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Step 2:讲解中医儿科临床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技巧(1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教材内容,讲解中医儿科临床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包括患儿观察、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面。
Step 3:演示中医儿科临床操作的常用方法和手法(20分钟)利用模拟患儿人体模型和中医仪器进行演示,展示中医儿科临床操作中常用的方法和手法,如按摩、拍打、捏揉等。
Step 4: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提供几个中医儿科临床操作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析,探讨如何根据患儿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中医儿科临床操作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Step 5:小结与评价(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实践操作中医儿科临床技巧,提高技能水平。
2. 学生可进行实地观摩中医儿科临床操作,加深对该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3. 学生成果:评估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中医儿科临床技巧的成果和技能水平。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医学基础中医儿科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效 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
临床应用:将中医儿 科学理论知识应用于
实际诊疗中
效果评价:通过观察 和评估患者的症状、 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指标,评价治疗效果
反馈与改进:根据效 果评价结果,对教学 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
反馈和改进
持续改进:不断优化 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辨证论治: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进行辨 证,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 等
中医儿科学常见病种
咳嗽:外感咳嗽、内伤 咳嗽等
腹泻:寒泻、热泻、湿 泻等
厌食:脾胃虚弱、肝气 郁结等
湿疹:风热湿疹、湿热 湿疹等
惊风:风寒惊风、风热 惊风等
感冒:风寒感冒、风热 感冒、暑湿感冒等
便秘:实秘、虚秘等
教学监督:定期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 确保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践 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反馈:及时收集学生反馈,不断改 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互动式教学法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提问、 发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 与度和积极性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病 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教师引导:通过提问、讨论 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 作中掌握技能,提高动手能
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动画等,进行教学演示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后复习和巩固,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管理
教学计划与安排
课程目标:掌握中医儿科学的 基本理论和技能
中医育儿话术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医育儿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话术进行育儿指导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医育儿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2. 中医育儿话术的应用场景和技巧。
教学难点:1. 中医育儿话术的恰当运用。
2. 中医育儿与传统育儿的结合。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医育儿》2. 多媒体课件3. 中医育儿案例分享4. 学生分组讨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医育儿?它与传统育儿有什么区别?2.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中医育儿的好奇心。
二、讲授新课1. 中医育儿的基本理念- 讲解中医育儿的基本原则,如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
- 分析中医育儿的特点,如注重预防、强调体质调养等。
2. 中医育儿话术的应用场景- 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医话术进行育儿指导。
- 强调中医话术在疾病预防、体质调养等方面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1. 分享一个中医育儿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中医话术。
2. 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案例中中医话术的运用技巧。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医育儿的基本理念和话术应用。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中医话术进行育儿。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中医育儿基本理念和话术的掌握情况。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中医育儿话术的应用场景。
二、实践演练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育儿场景,运用中医话术进行指导。
2. 小组内讨论,形成初步的育儿方案。
3. 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三、点评与反馈1. 教师对每组展示的育儿方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各自在实践演练中的心得体会。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实践演练成果,强调中医育儿话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育儿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运用中医育儿话术。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中医育儿话术的实践心得。
少儿中医健康教育教案

少儿中医健康教育教案
《少儿中医健康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培养对中医的兴趣和认识;
2. 学习中医的保健方法和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3. 增强对中医的信任和了解,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
4. 吸引孩子们对中医的学习和研究。
二、教学内容
1. 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气血、脏腑、经络等;
2. 中医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3. 中医的治疗方法: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等;
4. 中医养生知识:饮食、起居、保健、情志等;
5. 中医预防疾病和提高免疫力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让学生体验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增强对中医的认知;
3. 通过讲解和讨论,普及中医的养生知识和预防疾病方法;
4. 组织学生参加中医养生活动,增强对中医的信任和了解。
四、教学评价
1. 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展示对中医的理解和应用;
2. 通过问答和讨论评价学生对中医的掌握程度;
3. 观察学生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变化,评价教学效果。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中医健康教育教案的实施,学生对中医的理解和信任度得到了提高,养成了良好的健康习惯,提高了对中医的兴趣和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继续学习和实践中医养生知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中医儿科学教案

中医儿科学教案中医儿科学教案1各种各样的船活动目标1、宠爱船,感知船的特点。
2、体验唱歌与表演的乐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觉。
4、在沟通活动中能留意倾听并敬重同伴的讲话。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预备收集各种船的图片、玩具、模型、图书等,在布置呈现区;歌曲小白船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1、组织幼儿参观“船的呈现区〞,引发活动爱好。
2、鼓舞幼儿自由观看,看一看发觉了什么并乐观与同伴沟通自己的看法二、问题争辩1、引导幼儿说一说:你最宠爱哪一种船为什么2、启发幼儿谈一谈自己发觉了船的哪些隐秘3、鼓舞幼儿提出有关船的疑问,如:为什么船头是尖尖的三、小结提炼引导幼儿了解船的相关学问,挂念幼儿提升船的阅历。
如:船可以分成船头、船身、船尾三局部,船身里有船舱和甲板等。
四、唱歌表演1、播放小白船的音乐,引导幼儿倾听、观赏。
2、鼓舞幼儿扮成鸵手,驾着“小白船〞随着音乐边唱边表演。
#304964中医儿科学教案2搞笑的叶子【活动目标】1、发觉并比拟不同叶子的差异,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2、能按不同条件给叶子分类,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感受叶子的多样性和奇怪性。
3、培育细致的观看力和宠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预备】1、幼儿事先采集的叶子。
2、不同的叶子实物和图片。
3、分类盒、纸、笔。
4、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1、共享沟通采集叶子的成果。
(幼儿的桌上陈设有采集来的各种叶子)师:大家来相互说一说,你采集到了什么叶子,它是什么样的2、比拟不同叶子的差异,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1)师:这些叶子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老师引导幼儿观看说出叶子的不同之处,并透过实物投影仪呈现比拟有关叶子。
老师小结:叶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外形、大小、叶脉、边缘都不一样。
(2)师:叶子有共同的特征吗老师小结:每片叶子都有叶肉、叶脉和叶柄。
3、给叶子分类(1)老师:你会给叶子分类吗,看看谁和谁一家为什么要这样分,给他们做个标记。
少儿中医健康教育教案

少儿中医健康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医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掌握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正确养生和保健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中医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中医的养生方法;
3. 常见的中药材及其功效。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向学生提问,中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你们是否听说过中医药?有什么了解吗?
2. 基本概念解释:介绍中医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3. 中医的养生方法:讲解中医的养生方法,如保持心态平和、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4. 常见的中药材及其功效:介绍常见的中药材,如枸杞、当归、黄连等,并讲解它们的功效和用法。
5. 活动实践:让学生分组,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份中药养生方案,并向其他组进行宣讲。
6.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针对中医养生方法给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重点:
1. 中医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中医的养生方法。
五、教学扩展:
1. 邀请中医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更多中医知识;
2. 组织学生参观中药材市场,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医的魅力;
3.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中医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中医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掌握了中医的养生方法,并了解了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及其功效。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中医养生方法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保持健康的体魄。
中医儿科学教案0601

第六单元心肝病证细目一夜啼小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
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儿。
1.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
脾寒腹痛是导致夜啼的常见病因。
2.因脾寒气滞者,治以温脾行气;因心经积热者,治以清心导赤;因惊恐伤神者,治以镇惊安神。
分证论治脾寒气滞证—温脾散寒,行气止痛—乌药散合匀气散心经积热证—清心导赤,泻火安神—导赤散惊恐伤神证—定惊安神,补气养心—远志丸治疗夜啼心经积热证应首选方剂是A.乌药散合匀气散B.远志丸C.朱砂安神丸D.导赤散E.清营汤『正确答案』D治疗夜啼脾寒气滞证应首选方剂是A.乌药散合匀气散B.远志丸合止痉散C.朱砂安神丸D.导赤散E.清营汤『正确答案』A细目二汗证病因病机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
辨证要点汗证多属虚证。
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
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营卫失调证,多汗而抚之不温;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湿热迫蒸证,则汗出肤热。
治疗原则汗证以虚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肺卫不固证—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营卫失调证—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气阴亏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散、当归六黄汤湿热迫蒸证—清热泻脾—泻黄散A.自汗为主,头部、肩背部明显B.自汗为主,汗出遍身而不温C.盗汗为主,手足心热D.自汗或盗汗,头部、四肢为多E.盗汗为主,遍身汗出汗证肺卫不固的主症是『正确答案』A汗证营卫失调的主症是『正确答案』B患儿自汗,头、肩、背出汗明显,活动后加重,易感冒,神倦乏力,面色少华,四肢欠温,舌淡苔薄,脉弱。
其治法是A.调和营卫B.益气固表C.益气养阴D.益气敛汗E.敛汗潜阳『正确答案』B患儿,3岁。
自汗明显;伴盗汗,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动则益甚。
面色少华,少气乏力,平时容易感冒,舌淡苔少,脉细弱。
其证候是A.表虚不固B.营卫不和C.气阴虚弱D.心脾两虚E.肝肾阴虚『正确答案』A患儿,6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分钟
感冒的病因及特点
小儿感冒发生的原因,以感受风邪为主,常兼杂寒、热、暑、湿、燥等,亦有感受时邪疫毒所致者。在气候变化,冷热失常,沐浴着凉,调护不当时容易发生本病。当小儿正气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外邪易于乘虚侵入而成感冒。小儿感冒的病因与小儿卫气不足有密切的关系。
(15分钟)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本病辨证,重在辨风寒、风热、暑湿,表里、虚实。根据发病季节及流行特点,冬春二季多为风寒、风热感冒;夏季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暑邪感冒;发病呈流行性者为时邪感冒。
2.治疗原则治疗感冒,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
3.证治分类
(l)主证
①风寒感冒
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咽部不红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5)抗病毒口服液每服10ml , 1日2~3次。用于时邪感冒。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l)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加强煅炼。
(2)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3)避免与感冒病人接触,感冒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
(4)按时接种流感疫苗。
2.调护
(l)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每天可用食醋50ml,加水熏蒸20~30分钟,进行空气消毒。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②风热感冒
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③暑邪感冒
证候发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鼻塞,身重困倦,胸闷,泛恶,日渴心烦,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指纹紫滞。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
②夹滞
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苔厚腻,脉滑。
辨证本证以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厚腻,脉滑为特征。食滞中焦则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或见泄泻;食积化腐,浊气上升则口气秽浊,大便酸臭。
(5分钟)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l)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或与感冒病人接触,有感受外邪病史。
(2)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微咳等为主证。
(3)感冒伴兼夹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失调,或睡卧不宁、惊惕抽风。
(4)血象检查可见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③夹惊
证候感冒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风,舌质红,脉浮弦。
辨证本证以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抽风为特征。心肝热重者舌质红,脉弦。
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常加用钩藤、僵蚕、蝉蜕清热镇惊。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中医儿科学小讲课教案
章节内容
感冒(时间:45分钟)
本次课目的要求
了解感冒的定义及历史沿革
掌握小儿感冒的特点,常见兼夹证的产生机理与辨证治疗。
熟悉感冒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熟悉感冒主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
了解感冒的演变、预后及预防、调护
重点难点
重点:感冒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兼证的辨证论治。
•难点:感冒的鉴别诊断,感冒兼证的辨证论治。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④时邪感冒
证候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高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痛,心烦,目赤咽红,肌肉酸痛,腹痛,或有恶心、呕吐,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2)兼证
①夹痰
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
辨证本证以咳嗽加剧,痰多,喉间痰鸣为特征。属风寒夹痰者痰白清稀,恶寒,无汗,或发热,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属风热夹痰者痰稠色白或黄,发热,恶风,微汗出,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2分钟
1.定义和历史沿革
一、定义: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二、历史沿革:
又称伤风(普通感冒)。“感冒”是中医病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丹溪心法》作为病名出现。清《类证治裁》出现“时行感冒”。宋《小儿药证直诀.风论篇》首先提出“伤风”之名。《幼科释谜·感冒》:“感者触也,冒其罩乎。触则必犯,犯则内趋;罩则必蒙,蒙则里瘀。”
(5)病原学检查可用鼻咽或气管分泌物病毒分离或桥联酶标法检测,作为病毒学诊断。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链球菌感染者,血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 ASO)滴度增高。
(3分钟)
2.鉴别诊断
急性传染病早期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都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麻疹、百日咳、水痘、幼儿急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特点、实验室资料、临床表现及其病情演变等加以鉴别。
5分钟
临床常用中成药
(1)午时茶每服1/2~1包,l日2~3次。用于风寒感冒夹滞。
(2)健儿清解液每服1Oml, l日3次。用于风热感冒夹滞。
(3)小儿消炎栓每次直肠给药1粒(1.5g ) , 1日2次。用于风热感冒。
(4)小儿宝泰康颗粒每服l岁以下2.6g ,l~3岁4g, 4~12岁8g , 1日3次。用于风热感冒。
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可累及肝脾。病机关键为肺卫失宣。肺主皮毛,司腠理开阖,开窍于鼻,外邪自口鼻或皮毛而人,客于肺卫,致表卫调节失司,卫阳受遏,肺气失宣,因而出现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症。
1.感受风寒
2.感受风热
3.感受暑湿
4.感受时邪
常见兼夹证的产生机理
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失于宣肃,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而内生痰液,痰壅气道,则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此为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感邪之后,脾运失司,稍有饮食不节,致乳食停积,阻滞中焦,则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此为感冒夹滞。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盛,感邪之后,热扰心肝,易致心神不安,睡卧不宁,惊惕抽风,此为感冒夹惊。
(2)发热期间多饮热水,汤药应热服。饮食易消化、清淡,如米粥、新鲜蔬菜、水果等,忌食辛辣、冷饮、油腻食物。
(3)注意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