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糖尿病治疗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药理学》第31章降血糖药

药理学第三十一章降血糖药课前导入李奶奶最近患上了“怪病”,口渴难忍,尿量大增,皮肤瘙痒,日渐消瘦,小便有水果味,在家人的催促下才去医院诊治,诊断为糖尿病。
请思考:1.糖尿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2.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哪些?目录:1、胰岛素2、口服降血糖药胰岛素01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拮抗胰岛素的胰高血糖素过多所致的代谢紊乱性疾病。
糖尿病可分为:①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必须用胰岛素治疗;②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占患者总数的90%以上,患者往往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以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为主。
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
药用胰岛素多由猪、牛胰腺提取制得,即将猪胰岛素B链第30位的丙氨酸用苏氨酸代替而获得人胰岛素。
目前可通过DNA重组技术生产人胰岛素。
【体内过程】胰岛素口服易被消化酶破坏,一般采用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吸收快,作用可维持数小时,主要在肝、肾代谢。
为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可在胰岛素中加入碱性蛋白,使其等电点接近体液pH,再加入微量锌增加稳定性,制成中、长效制剂。
但所有中、长效制剂均为混悬剂,不可静脉注射。
分类【药理作用】1.糖代谢胰岛素可增加葡萄糖的转运,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促进糖原的合成和贮存,抑制糖原分解和异生,从而降低血糖。
2.脂肪代谢胰岛素能增加脂肪酸的转运,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
3.蛋白质代谢胰岛素能增加氨基酸的转运和蛋白质的合成,同时可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4.促进K+转运促进K+进入细胞内,增加细胞内K+浓度。
【临床应用】1.治疗糖尿病主要适用于:①1型糖尿病。
②2型糖尿病。
③糖尿病严重并发症。
④糖尿病伴合并症。
2.纠正细胞内缺钾临床上将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组成极化液,可促使K+内流,纠正细胞内缺钾。
用于心肌梗死早期或其他心脏病变时的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1.低血糖症多为胰岛素过量或未按时进餐所致。
多格列艾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评价

◇综述与讲座◇摘要多格列艾汀是一种新型双作用变构系统性葡萄糖激酶激动剂(GKA ),可同时激活胰腺和肝脏的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 ,GK ),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和肝糖原转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同时刺激肠道GK 调节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发挥多重降糖作用,作为首个上市的GKA 药物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本文对多格列艾汀的作用机制、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和安全性进行综述。
关键词多格列艾汀;HMS5552;2型糖尿病;葡萄糖激酶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501(2023)10-1177-07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10.012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引发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报告显示,自1980年以来,患有糖尿病的成年患者已达到4.22亿人,且在不断增加,预计2045年将达到6.93亿人。
其中2型糖尿病(T2DM )占比最大,占总体的90%~95%[1]。
T2DM 又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其特征是空腹血糖(FPG )升高,胰岛素抵抗,肝脏葡萄糖生成增加,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SIS )不足。
T2DM 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其发病与肝脏和β细胞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 ,GK )功能、表达下降有关[3]。
一方面GK 作为β细胞中葡萄糖磷酸化的限速酶通过控制ATP 的产生和胰岛素的分泌调节葡萄糖浓度;另一方面肝脏内GK 激活后可促进糖原和脂肪的合成,从而降低游离血糖[2]。
因此近年来,新型抗糖尿病靶点GK 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葡萄糖激酶激动剂(GKA )对于GK 的药理激活为治疗T2DM 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GKA 可根据作用机制分为两大类:双作用GKA (靶向胰腺和肝脏GK )和肝脏选择性GKA (靶向肝脏GK )[3]。
DPP-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DPP-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刘琼;何翠英;卫家芬【摘要】DPP-4抑制剂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型药物。
较传统的降糖药物而言,DPP-4抑制剂对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有更好的疗效,可以降低低血糖的危险,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本文通过分析DPP-4抑制剂类药物,综述其化学性质、物理作用、临床研究和当前待解决的问题,对DPP-4抑制剂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疗效进行探究和展望。
%DPP-4 inhibitor is a new drug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antidia-betic drugs,DPP-4 inhibitors have better curative effect on reducing blood sugar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and re-duce the risk of hypoglycemia with good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In this paper,we review the chemical properties,physi-cal function,clinical research and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of DPP-4 inhibitors,explore and prospect its research pro-gres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4页(P856-859)【关键词】DPP-4抑制剂;2型糖尿病;血糖;进展;临床应用【作者】刘琼;何翠英;卫家芬【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815;上海市嘉定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815;上海市嘉定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815【正文语种】中文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如胰岛素相对不足、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度降低等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玉女煎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实验验证

福建中医药第 54 卷阳结,谓之消”,所谓“二阳”即指手足阳明,手阳明大肠主津,足阳明胃主血;消渴病者,热结津液不足则口干,血中伏火而热,热则消谷易饥[5],故治疗消渴,可从阳明辨治。
桃核承气汤以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化裁而得,调胃承气汤证见“郁郁微烦”,临床见糖尿病口干症患者常伴有便秘、心烦寐欠,此为胃肠燥热,上扰心神。
此外,临证观察口干多见于糖尿病长期高血糖未控制者,久病入络,久病致瘀,津血同源,胃肠燥热损伤津液,阴血化生乏源,血虚生瘀,因此,“瘀”“热”主导的糖尿病口干症,独用滋阴润燥非能达效,应通腹泄热除瘀,釜底抽薪,清泄实热,投以桃核承气汤加减化裁。
若口干见形体壮实者,加山楂、荷叶化浊降脂;口干而瘀阻明显者,加红花、五灵脂等化瘀通络。
3 病案举隅徐某某,男,83岁,2020年4月21日以“发现糖尿病10年,口干3个月”为主诉就诊。
辰下:口干,咽干,饮水不缓解,手足不温,纳差,寐浅多梦,醒后难入睡,心烦,大便偏干、量少、费力,日一行,舌黯苔黄燥,苔见矩状深裂纹,脉弦涩。
空腹血糖:6~9 mmol /L ,餐后血糖:9~15 mmol /L ,平素服用欧糖宁。
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瘀热互结)。
处方:桃核承气汤加减。
组成:桃仁10 g ,酒大黄10 g ,桂枝10 g ,当归10 g ,生地黄20 g ,白芍20 g ,川芎10 g ,红花6 g ,山楂15 g ,陈皮10g ,首乌藤30 g ,茯神30 g ,鬼箭羽30 g ,甘草6 g 。
水煎服,共14剂,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2020年5月5日二诊,口干稍缓,排便不畅,寐浅,舌黯苔黄燥,苔裂纹明显减少,脉弦涩。
守上方加玄参20 g ,麦冬20 g ,炒酸枣仁30 g 。
续服14剂。
2020年5月19日三诊,排便改善,口干程度减轻,欲饮水,偶见唇内干涩、黏腻,纳可,夜寐好转,小便有泡沫,舌黯苔黄腻,苔裂纹消失,脉弦涩。
空腹血糖:9 mmol /L ,餐后血糖:12 mmol /L 。
药理学PPT课件 糖尿病用药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P Tyr
生物效应
四、临床应用
1、糖尿病 治疗胰岛素缺乏的各型糖尿病
①重症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 IDDM, Ⅰ型)
②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 Ⅱ型) 经饮食控制或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
③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
④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 娠、分娩、 创伤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代表药:依托莫司(etomoxir)
通过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1而明显减少2型糖尿病患 者的脂肪酸氧化,增加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并有 一定程度的降血脂和抗酮血症作用。
对1、2型糖尿病均有效。
2、 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3 –R主要存在于脂肪细胞上,激动后可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 素,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调节葡萄糖分解和代谢。
4、局部反应 皮下注射局部可出现红肿、硬结和皮下脂肪萎缩等 应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5、其他
①体重增加 注射后引起腹部肥胖,以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见,
为高胰岛素血症的表现,可换用高纯度的胰岛素或加用口服降糖药 以减少胰岛素用量。
②屈光不正 用药后血糖迅速下降,渗透压改变,晶状体内水
分外溢而出现屈光度下降,视物模糊。
2、过敏反应 牛胰岛素发生率较高
原因:异体蛋白进入人体所致 ①来自动物与人的胰岛素结构差异 ②制剂纯度低,杂质所致
处理:换用其他来源的胰岛素,尤其是人胰岛素或高 纯度胰岛素。
3、胰岛素抵抗 (1)急性抵抗
原因: 并发感染、创伤、手术、情绪激动等应激状态, 血中抗胰岛素物质增多或酮症酸中毒时葡萄糖吸收 和利用障碍,使机体暂时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所致。
糖耐量降低,血糖过高,糖尿等
胰岛素 口服降血糖药
中药治疗糖尿病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糖尿病药理学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
目前,中药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其疗效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中药治疗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1.促进胰岛素分泌:一些中药可以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例如,桑叶、金银花等中药可以通过激活胰岛素分泌途径,增加胰岛素的释放,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抑制糖尿病发展:一些中药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糖化作用,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展。
例如,苡仁、枸杞等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胰岛β细胞的破坏;山药、苦瓜等中药可以通过降低血糖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
3.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有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中药能够通过改善血液循环、神经营养和保护心脏功能等方面来减轻并发症的症状。
例如,丹参、蒲公英等中药可以通过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保护心脏功能;酸枣仁、龙胆草等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改善糖尿病的神经病变。
近年来,一些中药的治疗机制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糖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的组织摄取以及抑制糖原分解等方面来改善糖尿病;参麦克菌素可以通过激活AMPK(5′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和糖原的合成来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正在进行药理学研究,以进一步发掘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潜力。
例如,苦瓜中的活性成分苦瓜素被发现具有抗糖尿病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岛素抵抗来降低血糖水平。
另外,山慈菇、薏苡仁等中药也被发现具有降血糖作用,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结起来,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调节血糖代谢等多个方面来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中药还能够改善糖尿病的并发症,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然而,目前糖尿病中药治疗的药理学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来明确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效果。
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挑战,影响着数亿人的生活质量。
随着疾病负担的日益加重,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从传统的口服降糖药物到最新的创新疗法,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糖尿病治疗药物知识。
我们将首先回顾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疾病机制,以便为后续的药物研究进展提供背景。
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各类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优缺点。
这些药物包括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口服降糖药、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等。
我们还将关注近年来新兴的治疗策略,如细胞疗法、基因疗法以及免疫疗法等。
本文还将对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分析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为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二、糖尿病治疗药物分类糖尿病治疗药物按照其主要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这些类别包括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口服降糖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等。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和某些类型的2型糖尿病。
它们通过模拟人体自然产生的胰岛素来发挥作用,帮助细胞吸收葡萄糖并转化为能量。
常见的胰岛素类型包括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根据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多种。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方式降低血糖,如刺激胰岛素分泌、减少葡萄糖的产生、延缓葡萄糖的吸收等。
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通过模拟肠促胰素GLP-1的作用来降低血糖。
它们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这类药物通常以注射形式使用,如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等。
新型Ⅱ型糖尿病治疗药物——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进展

新型I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研究进展张磊(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连云港 222042)[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现有药物已无法有效阻止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恶化。
二肽基肽酶IV(DPP-IV)抑制剂作为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型药物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章介绍了DPP-IV抑制剂药理学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2型糖尿病;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12)16-0089-01Progress in Research of New type Drug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 for the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Zhang Lei(Jiangsu Kanion Pharmaceutical CO., LTD., Lianyungang 222042, China)Abstrac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disease that seriously threaten modern human health. As a new clas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reat agents, dipeptidyl peptidase IV (DPP-IV) inhibitors have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In the paper, we introduced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DPP-IV inhibitors and research progress.Key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dipeptidyl peptidase IV (DPP IV) inhibitors;pharmacology mechanism近年来,由于人们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体力活动的减少,肥胖的发生率明显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 %以上,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作用,格列本脲则有利尿作用。
[用途]
1. 糖尿病:主要用于单用饮食治疗不能控制, 且胰岛功能尚存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
病;对于胰岛素耐受的病人与胰岛素合
用,可减少胰岛素用量。
2. 氯磺丙脲可用于治疗尿崩症,与氢氯噻
嗪合用可增强疗效。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常见有上腹部不适、食欲不 振、恶心、腹痛、腹泻等,减量后反应可 减轻。 2. 过敏反应:皮疹、光敏性皮炎,少数病人
可出现胆汁郁积性黄疽、肝损害或粒细胞
减少等,应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血象。
3.中枢神经系统:精神错乱、嗜睡、眩 晕、共济失调等。
4.用量过大引起持久性低血糖反应,以 氯磺丙脲为甚。
[药物相互作用]
水杨酸类、磺胺类、保泰松、双香豆素和甲
氨喋呤等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
可使本类药物游离型增多,作用增强而诱
Hale Waihona Puke 慢而弱,只宜用于轻、中型糖尿病,不能完
全替代胰岛素。
一、磺酰脲类
第一代:甲苯磺丁脲(甲糖宁,D860)、醋磺
己脲、妥拉磺脲、氯磺丙脲;
第 二 代 : 格 列 本 脲 ( 优 降 糖) 、 格 列 吡 嗪
(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等; 第三代:格列美脲(亚莫利)。
[药动学]
• 口服易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90~99 %),多数在肝内代谢,氧化成羟基化合物, 随尿排出。其中甲苯磺丁脲作用最弱,维持 时间短;而氯磺丙脲t ½最长,排泄慢,每日
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口服降血糖药无效,多
见于青少年,亦称幼年性糖尿病。
• 2 型糖尿病:多因与正常细胞受体结合减 少,胰岛素相对缺乏所致, 20-30 %病人
需用胰岛素治疗,大多数用口服降糖药治
疗即可。糖尿病人的临床特征为糖耐量降 低,血糖过高,糖尿等,表现为多食、多
饮、多尿。
•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已 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第三位的 常见病和多发病。WHO报告,全世界目前 约有1.5亿糖尿病患者,预测2025年将上升 到3亿。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3千万,居 世界第二位(印度第一,美国第三)。因 此对此病发病机制、预防、治疗等的研究, 是医学界的重大课题之一。
质代谢紊乱的疾病,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
特征,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
• 病因和发病机制:遗传、环境、自身免疫
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可能参与发病过程。
•
类型:1型DM(胰岛素依赖型,IDDM) , 2 型 DM (非胰岛素依赖型, NIDDM ),特 殊类型DM,妊娠DM (GDM)
• 1 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需
发低血糖。氯霉素、异烟肼等肝药酶抑制
剂,可使甲苯磺丁脲和格列本脲的半衰期
延长。丙磺舒、青霉素和别嘌呤醇等从肾
小管分泌排出的药物,可阻碍氯磺丙脲的
排泄而使半衰期延长。
二、双胍类
临床应用的有苯乙双胍(苯乙福明, 降糖灵)和二甲双胍(甲福明,降糖 片)。
[体内过程]
• 苯乙双胍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 50 ~ 70%,2-3 h血药浓度达高峰,t
型糖尿病。
2. 纠正细胞内缺钾和治疗高钾血症:将葡萄 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液(GIK极化液)静滴, 促进 K+进入细胞内,纠正细胞内缺钾,提 供能量,可防治心肌梗塞时的心律失常, 减少死亡率。由于胰岛素及葡萄糖进入细 胞转变为糖原时,可将 K+带入细胞,故可 将胰岛素加入葡萄糖液内静滴,治疗高血 钾症。
低血糖;
• γ细胞:5%,生长抑素; • PP细胞:很少,分泌胰多肽。 • 二、分泌的调节
• 血糖↓:胰高血糖素↑;
• 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 血中氨基酸↑:胰岛素↑,血糖↓;同时胰高 血糖↑ ,防止低血糖。
• 三、糖尿病的发生与类型
• 糖尿病(DM):是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 不足,引起糖、脂肪、蛋自质、水及电解
• 【体内过程】 口服无效,因易被消化酶破 坏。皮下注射吸收快,血浆结合率低于10 %, t1/2约10min。起效为0.5~1h,1~5h 作用达高峰,持续5~8h。静注作用出现快, 但消失也快,血浆t1/2小于9min。主要经肝、 肾灭活,经谷胱甘肽转氨酶还原二硫键, 再由蛋白水解酶水解成短肽或氨基酸,也 可被肾胰岛素酶直接水解。
只需给药一次;格列本脲作用较强,可维持
12-24h,每日只需给药1-2次。
[作用机制]
主要通过刺激胰岛 β 细胞释放胰岛素而起 作用。磺酰脲类与胰岛β细胞表面磺酰脲受
体结合,使与之相偶联的 ATP 敏感性 K+ 通
道阻滞,膜去极化而使电压敏感性 Ca2+ 通
道开放,Ca2+内流而引起胰岛素释放。
[药理作用]
3. 皮下注射4U胰岛素,刺激胃酸分泌,增加
食欲,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康复。 4. 注射大剂量胰岛素引起低血糖休克,是50 年代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方法(除电休克外,
当时尚未发明氯丙嗪)现已不用。
[不良反应]
1.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量所致。表现为 饥饿、虚弱、出汗、心悸、苍白、头痛、 震颤、情绪不稳等, 严重时出现低血糖 休克,表现为惊厥、昏迷甚至死亡。轻者 可饮糖水或进食,重者需立即静注高渗 (50%)葡萄糖。长效胰岛素降血糖作用 缓慢,一般不会出现低血糖症状。
1. 对正常人和糖尿病人都有降糖作用,
因是通过刺激胰岛素释放而起作用
(间接作用),所以要求有 30% 以 上的正常β细胞,对胰岛功能丧失或
胰腺切除者无效。
2. 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包括:①提高靶细胞对
胰岛素敏感性(受体数目和结合力);②
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③减少胰岛素与 血浆蛋白结合以及肝对胰岛素的消除,使 游离型胰岛素增多。 3. 氯磺丙脲能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而有抗利
1/2
3小时,
作用持续4-6 h,主要在肝脏代谢,约1/3原 型随尿排出。二甲双胍作用短,在体内不
与蛋白结合,不被代谢,从尿排出。
[药理作用]
1. 抑制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 2. 加强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
用,促进肌肉组织的无氧酵解;
3. 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 4. 抑制糖原异生。 5. 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或抑
第二部分 胰岛素
• 胰岛素(insulin)由胰岛β细胞分泌,相对分子量
为56000 的小分子酸性蛋白质,由含 21 个氨基
酸的 A 链和含 30 个氨基酸的 B 链通过二硫键相
连。药用品多由猪、羊、牛等胰中提得。现已 有重组的人胰岛素,是经FDA批准后(1982年) 第一个投放市场的生物工程蛋白质药物。另外, 还可将猪胰岛素 B 链第 30 位的丙氨酸用苏氨酸 替代而获得人胰岛素。
体,使胰岛素的结合减少;也可能是胰岛素
受体数目减少;或是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
系统失常。
发生耐受性需换用其它动物胰岛素或改
用高纯度胰岛素,并适当调整剂量。 • 4.皮下注射用药,局部可出现红肿、 硬结和皮下脂肪萎缩等,所以应有计
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第三部分 口服降血糖药
• 常用的有磺酰脲类和双胍类,以及糖苷酶抑 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新型口服降血糖药。 特点是可口服,使用较胰岛素方便,但作用
• ② 促进葡萄糖的酵解和氧化;
• ③ 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
• ④ 拮抗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 的糖异生作用。 • 2.脂肪代谢 降低血脂。
• ① 促进脂肪合成;
• ② 抑制脂肪酶活性,减少脂肪分解生成游
离脂肪酸和酮体;
• ③ 增加脂肪酸和葡萄糖转运,利用增加。
• 3.蛋白质代谢 正氮平衡。 • 增加氨基酸转运,促进蛋白质合成,同时
2.过敏反应:动物来源的胰岛素为异体蛋 白,有抗原性,进入人体后可产生相应抗 体(IgE)而引起过敏反应,约35%可出 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极个别可发 生过敏性休克。可用H1受体阻断剂和糖皮 质激素治疗。用人胰岛素和提高制剂纯度,
可减少过敏反应。
3.耐受性 急性耐受主要是机体处于应激状 态(创伤、 感染、手术、情绪激动等)所致。 处理办法是消除诱因并加大胰岛素用量。慢 性耐受可能是体内产生了抗胰岛素受体的抗
2012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药理学(1)
-糖尿病治疗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2012-5-1 张庆柱
第一部分 胰腺内分泌与糖尿病
• 一、胰岛的构成与功能 • 胰岛:胰腺腺泡之间散在的细胞团,内含4 种细胞。 • α细胞:20%,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 和糖异生,升高血糖; • β细胞:75%,胰岛素,促进合成代谢,降
• [药理作用]
• 1.降血糖作用:为细胞核过氧化物酶体增 殖活化受体γ(PPARγ)的选择性激动药,与
PPAR γ结合后,激活胰岛素反应基因,改
善胰岛素抵抗。 • 2.纠正胰岛素抵抗病人的脂质代谢异常。
【临床应用】
• 对尚有一定胰岛功能、以胰岛素抵抗为主
的患者和其他降血糖药疗效不佳的Ⅱ型糖
尿病人,可单独使用也可与胰岛素或其他 口服降血糖药物合用。尤其适用于合并高
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应用。
【不良反应】
• 主要有嗜睡、水肿、体重增加、头痛、 肌肉和骨骼痛以及胃肠道刺激症状, 与胰岛素合用时较为明显。活动性肝
病和血清转氨酶增高者禁用。
第四部分 其他新型降糖药
• 一、苯甲酸类衍生物 •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 [药动学]
• 口服后快速吸收,主要由肝脏代谢,代谢
【不良反应】
有肠胀气、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服药 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可减少上述反应。 个别亦可出现低血糖反应。
四、胰岛素增敏剂
• 包括罗格列酮、环格列酮、吡格列酮、恩 格列酮等。对胰岛素分泌没有影响,需要 有胰岛素存在时,才能产生效应。主要通
过增加肌肉及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