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幼儿园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幼儿园的任务为解除家庭在培养儿童时所受时间、空间、环境的制约,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发展。
可以说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
下面为大家带来纪录片《幼儿园》分析,快来看看吧。
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
在我的印象中,那从来就是粗暴地将孩子从父母身边剥离并且把他们的心灵烙上痛苦印记的地方。
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这本身也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些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有着无形的攀比和隐含的暴力。
这种攀比和暴力,有时来自于孩子们之间,有时也来自于不负责任的老师。
我曾经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于他的人生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但是由于成人习惯或者被迫着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工作当中,就有了幼儿园开头小班全托的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第一次知道《幼儿园》,是在《新闻晨报》上。
应该说报纸的介绍和自己看纪录片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
原来张以庆并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着每一个片断。
生活当中有很多伤害我们都无法预料,尤其当你不是故事的主角,就更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百般滋味。
镜头里面的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看着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声嘶力竭,似懂非懂的脸上写满了莫名的表情,也许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
他们即将离开父母的怀抱,从周一到周五,吃自己并不喜欢的饭菜,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同处一室,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被完全打破,然后被老师们以同样的规则要求着,用同样的方式管理着。
那个叫做马玉兰的`孩子,显然是顽皮的,但是顽皮并不是过错,她在幼儿园遭到老师的不断指责,只是因为她妨碍了教师对于群体的管理,在一个注重个性的社会里面,孩子的棱角就是这样被不断地打磨,直到泯然众人。
而那些半夜里面睡得正香却被教师一个一个从温暖的梦乡里面强行拖出来小便的孩子们,这个时候一定会想念自己无忧无虑的家庭生活。
纪录片《幼儿园》的观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的观后感《幼儿园》是张以庆执导的一部纪录片,获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的纪录片大奖。
通过记录一所幼儿园中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为我们真实展现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点滴,从一堆堆生活的碎片中,以微观的角度审视世界,诠释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天真无邪。
本片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连续的情节,是一个毫无故事化的纪录片,但也正是这种别具一格的表现方式,只是用孩子们日常、偶然、本能的表情和动作,向我们诠释了孩子对这个世界初步认识的懵懂不安,也带我们回忆了孩童时不加修饰的天真美好。
但孩子们逐渐深刻的思想、成熟的性格,也令人始料不及、思绪沉重,小小生命的深沉诉说,又展现了世界让人不得不接受的另一面。
片中的对白朴实而富有情感。
影片的第一个场景,便是孩子们第一次进幼儿园与家长分开。
对一个新环境的陌生不安,家长和老师强制性的动作,令孩子们用他们的方式表达此刻心中的惶恐,不停的哭喊声让人听了揪心、同情。
一句“老师别抢我”和“把老师当妈妈”以及下文不断出现的一句“我要回家”,简单真实的几句话,其实反映了孩子们对父母强烈的依赖感。
从出生到现在,他们的视线里总是出现的两个身影,令他们觉得放心习惯,孩子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对家长形成了坚不可摧的信任,但这种心理的平衡感在家长骤然离开时被打破。
孩子的心,总是简单而平静,成年人心中的喜怒哀乐在他们那会被放大千倍万倍,对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天地,心中被放大的不安令他们本能的抗拒。
也许,这种抗拒也是人们心中最初的纯善对这个现实冰冷的社会一种无声息的反抗吧。
本片的拍摄技巧拿捏得当,在拍摄外景时,运用了大量的景深——操场上的玩耍场景,淅淅沥沥下着雨的场景,新年将到大雪纷扬的场景.....刻意的虚化,突出了孩子们真实的一面,同时也表现了孩子的心中对这个世界懵懂的认识。
导演别具匠心的表达方式,增添了艺术效果。
黑白的艺术处理别具一格而蕴含深意。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纪录片《幼儿园》是一部反映幼儿教育的纪录片。
该片以幼儿园为背景,展示了幼儿园教育的特点、目标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对幼儿园的观察和采访,该片揭示了幼儿园教育在培养孩子们自主性、创造力和合作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该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幼儿园中的环境、资源和教学方式。
首先,片中展示了幼儿园的环境设计,包括室内外的布局和装饰。
这些布局和装饰可以促进孩子们的探索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其次,片中还展示了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如绘本、玩具和游戏设备,以及教师们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
通过观察孩子们在这些环境和资源中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多方面的。
首先,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孩子们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
在片中,我们看到孩子们通过小组游戏和角色扮演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幼儿园教育还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片中展示了孩子们进行艺术创作和自由玩耍的场景,他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最后,幼儿园教育还关注培养孩子们的个性和自主性。
片中的教师们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
通过纪录片《幼儿园》,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和特点。
幼儿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孩子们自主性、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幼儿园教育注重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和安全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
幼儿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纪录片《幼儿园》,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同时,观众还可以从中获得对幼儿教育更深入的认识,并探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向观众展示了幼儿园教育的丰富内涵和价值,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反思和讨论的平台。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的的确确从内心深处给予了我震撼,和其余纪录片或者是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导演张以庆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儿童的视角,去记录和反映生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儿童一定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是在张以庆的《幼儿园》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的一群孩子。
他们是略带凶残的、他们有时是忧郁的、有时也是被固化了的。
笔者认为,片中更能引起观众反思的在于穿插的采访部分。
其中有一部分采访是这样的,和一个孩子谈了交警和钱的问题,然后画面接到孩子们游戏时,分钱的场景。
继续插入刚刚那个孩子的访谈,谈了怎样处理钱和领导关系的问题。
这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事情,按照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来看,孩子的内心应该是纯洁干净的,孩子的回答理应是将罚款上交给领导,而这位被采访的孩子的回答确实让人诧异,他对处理钱和领导的问题上,成熟的超越了他的实际年龄,这不应该是孩子应有的表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是什么时候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另外,片中的另一个孩子——马玉兰,也值得去仔细推敲。
马玉兰确实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她爱动好说话,尽管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责备她,她却依旧我行我素。
你可以认为她应该管教,是不听话的孩子,但是当她一次次被约束的时候,难道不是在抹杀孩童的天性吗?笔者认为,孩子不应该被完全固化,而应该去引导他们的行为,在没有做错事情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让他们释放和发掘自己的天性不是更利于个性的发展吗?谈到释放天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更引人深思——爱打人的小孩。
成人的世界是软肉强食的,小孩子的世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片中的这个孩子也因为总爱打人被送回了小班,就不会再有更多的办法了,这是不是在折射我们的现实呢?对待坏人,我们只能躲得远远的,尽可能的远离他们,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暴力却没有更多的解决措施。
在片中穿插的采访中,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论一些似乎是大人才会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关爱、有关政治等等。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600字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600字《幼儿园》是一部揭示幼儿园生活的纪录片,通过记录一群可爱的小朋友们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展现了他们的成长、友谊和快乐。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首先,这部纪录片真实地展示了幼儿园的生活场景和活动。
从小朋友进入幼儿园到离开,影片详细记录了每一个环节。
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各种活动,比如课堂游戏、艺术创作、户外运动等。
同时,还展示了小朋友的日常生活,比如吃饭,休息,玩耍等。
这些内容让我深刻地了解了幼儿园是一个具有规律和秩序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知识、培养兴趣,并养成自理能力。
其次,这部纪录片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
从一开始的陌生感到熟悉,从不懂事到变得更加懂事,小朋友们在片中逐渐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有的孩子喜欢与人合作,有的孩子乐于助人,有的孩子独立能干。
这些变化反映了他们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社交经历,也让我明白了幼儿园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孩子们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逐渐成长为自信、独立和有爱心的小个体。
最后,这部纪录片展现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和快乐。
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游戏时间,孩子们总是互相帮助、关心和鼓励。
他们一起笑闹、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共同度过了幼儿园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这种友谊和快乐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幼儿园时的美好回忆。
在这个纪录片中,我看到了真正的童年,看到了纯真和无忧的笑容。
总的来说,纪录片《幼儿园》是一部非常感人和有启发性的作品。
通过记录小朋友们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他们的成长、友谊和快乐。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幼儿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童年回忆。
希望这样的纪录片能够继续拍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幼儿园的教育。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幼儿园》是一部中国纪录片,由导演赵宁执导,于2024年上映。
该片记录了中国城市中一个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情况,展现了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以及其中涉及的问题。
该片选取了幼儿园中四个孩子的故事作为主线,通过他们的成长与变化,展现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多个层面。
首先,片中呈现了中国现代家庭所面临的种种压力。
《幼儿园》中的父母都是忙碌的职业人士,他们为了工作而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将他们都托付给了幼儿园。
这种现象反映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脱节,以及工作压力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其次,该片着重描述了中国幼儿园教育的系统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幼儿园以游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为主,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和表达。
片中展示了幼儿园老师的耐心和关爱,她们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个性。
此外,片中还展示了中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问题。
幼儿园在教育环境上一直面临很大的压力,包括过于强调学习成绩以及家长的过高期望等。
在片中,幼儿园老师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需要不断与家长沟通,解释教育理念,并努力平衡孩子们的学习和个性发展。
此外,片中也探讨了一些教育现象的深层次问题。
例如,片中提到的“小学化”教育。
在中国,家长普遍希望孩子能够尽早学习基础知识,以便能够在学校拥有更好的表现。
这种趋势导致了幼儿园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游戏和个性的发展。
这种现象引发了对中国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目标的思考。
总体来说,纪录片《幼儿园》通过选取几个孩子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多个层面,并引发了对中国教育体制中种种问题的思考。
该片展现了幼儿园教育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关键的教育问题,如过度重视学术成绩、过早学习的趋势等。
通过呈现这些问题,该片旨在引起公众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并促使相关方面进行与探讨。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幼儿园》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纪录片,该片以记录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幼儿园一年的生活为主线,通过镜头记录了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玩耍、学习、成长的点滴瞬间。
下面是对其中片段的详细分析。
首先,片段开始以一个宽阔的画面呈现出幼儿园整体的建筑和环境。
镜头穿梭在教室、操场、图书室等各个场景之间,让观众对幼儿园的整体布局和构造有了一定了解。
同时,音乐的搭配增强了整个片段的视听效果,给人一种轻快、活泼的感觉。
随后,片段切换到孩子们正在操场上玩耍的场景。
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活力四溢,组织着各种游戏和活动。
镜头快速的切换,充分展现了孩子们快乐的笑脸和活跃的身影,给观众一种好奇和期待感。
通过这些镜头,观众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接下来,片段转入到教室中的学习场景。
孩子们端坐在桌椅前,老师在黑板上写着字,向他们讲授知识。
镜头聚焦在孩子们认真听讲的面部表情上,展现了他们专注学习的一面。
同时,片段也展现了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这些镜头表达出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进一步,片段切换到了幼儿园外的社区环境。
老师带领孩子们去社区公园游玩、认识大自然。
大家手牵手,排成队伍,开始一次愉快的郊游。
镜头记录了孩子们在天然草地上奔跑、嬉戏的场景,他们快乐的面庞和笑声填满了整个画面。
这些镜头传达了幼儿园教育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而是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
最后,片段回到了幼儿园内,孩子们在图书室看书、画画、玩游戏。
镜头记录了孩子们摆弄书页、翻书的精彩瞬间,他们手指灵活的动作和专注的神态令人印象深刻。
随之,镜头切换到孩子们画画的场景,他们用彩笔在纸上涂鸦,互相欣赏、交流。
通过这些片段,观众可以感受到幼儿园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们开展艺术创造和兴趣培养。
总体来说,《幼儿园》这部纪录片通过生动、细腻的画面展现了幼儿园中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让观众深入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与成长。
纪录片《幼儿园》观感

纪录片《幼儿园》观感
范缤月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09(0)15
【摘要】纪录片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捕捉真实世界人、事、物的一种电影类型。
纪录片要用画面语言讲故事,但摄像机纪录的过程并不等于都是故事,那么,关键的问题便是:什么是「真实」?是真实这个状态,不仅指物理状态,也适用於心理状态;不仅
是形而下的问题,也是个形而上的哲学问题。
【总页数】1页(P56-56)
【关键词】纪录片;幼儿园;画面语言;摄像机;心理状态;讲故事;哲学问题;物理状态;真实世界;电影
【作者】范缤月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4
【相关文献】
1.于历史处还原人性——纪录片《雨花台》观感 [J], 梁振华;丁柳;
2.幼儿园教育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记福建省幼儿园的参观感受 [J], 董传梅
3.游历“水晶宫”——法国纪录片《海洋》观感 [J], 王淦生;
4.电视风光类纪录片创作的一种新尝试——电视纪录片《中国侏罗纪公园》观感
[J], 王艳玲
5.用国际视野讲述中国故事——大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观感 [J], 苑文刚;顾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幼儿园》
一、导演及作品
张以庆(1954—)北京人,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独立制片人、高级记者、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
主要代表作:《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儿园》。
本片获2003“《中国•横店影视城》杯纪录片大奖赛”人文类节目一等奖,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二、背景故事介绍
导演张以庆在这部影片中记录了一所武汉的寄宿制幼儿园里一个小班、一个中班、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
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都是久远的。
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推成长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边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
《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言式的纪录片。
在69分钟的全片中,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连贯的情节,也没有鲜明的主题。
只是用小孩们的一些日常、偶然、本能的表情、动作或语言,勾画出一副仿似不经刻意修饰的幼儿园原始图景,记录下一所“全托制”幼儿园大中小三个班14个月里的生活片段。
《幼儿园》非常完美地用许多精彩的片段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作者通过孩子来反映我们的社会,架起了孩子和成人间的一座桥梁,正如片头字幕这样写道,“这里拍的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一个普通幼儿园里小朋友的嬉戏打闹以及他们对社会天真的理解,不仅让我们对他们产生了无限的怜爱,而且更加唤起了我们成年人对自己以及社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