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1基因与肾母细胞瘤的研究
急性白血病病人WT1 mRNA表达及临床意义

精准医学杂志2018年10月第33卷第5期㊀JP r e c i sM e d ,O c t o b e r 2018,V o l .33,N o .5d o i :10.13362/j .j pm e d .201805018㊀㊀文章编号:2096G529X (2018)05G0444G03[收稿日期]2018G07G22;㊀[修订日期]2018G09G27[基金项目]湖南省卫计委科研项目(C 2015G075)[通讯作者]胡国瑜,E m a i l :d o c t o r h g y@163.c o m 急性白血病病人WT 1m R N A 表达及临床意义谭奎1㊀沈婵娟2㊀袁朝晖2㊀胡国瑜2(株洲市中心医院,湖南株洲㊀412007㊀1㊀血液科实验室;㊀2㊀血液科)[摘要]㊀目的㊀研究肾母细胞瘤基因1(WT 1)m R N A 在急性白血病(A L )病人骨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㊀采用R Q GP C R 方法检测65例初治A L 病人骨髓中WT 1m R N A 的相对表达量,并随访观察其中53例病人疾病不同阶段骨髓中WT 1m R N A 表达水平.结果㊀65例A L 病人中,78.5%的病人骨髓中WT 1m R N A 表达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 L L )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 L )病人骨髓中WT 1m R N A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和80.4%.初诊组㊁复发组㊁未缓解(N R )组病人骨髓中WT 1m R N A 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完全缓解(C R )组(Z =-6.089~-5.450,P <0.01);WT 1m R N A 阳性组病人的C R 率明显低于阴性组病人(P =0.012).结论㊀A L 病人WT 1m R N A 表达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疗效评估㊁预后判断及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指标.[关键词]㊀白血病;急性病;基因,肾母细胞瘤;R N A ,信使;聚合酶链式反应[中图分类号]㊀R 733.71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㊀AE X P R E S S I O NOF W T 1m R N A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C U T E L E U K E M I A A N DI T SC L I N I C A LS IG N I F I C A N C E ㊀T A N K u i ,S H E N C h a n j u a n ,Y U A N Z h a o h u i ,HUG u o y u ㊀(D e p a r t m e n t o fH e m a t o l o g y L a b o r a t o r y ,Z h u z h o uC e n t r a lH o s p i t a l ,Z h u z h o u 412007,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㊀O b je c t i v e ㊀T o s t u d y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o fW i l m s t u m o r g e n e1(WT 1)m R N Ai nt h eb o n em a r r o wo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c u t e l e u k e m i a (A L )a n d i t s c l i n i c a l s ig n i f i c a n c e .㊀M e th o d s ㊀T h e r e l a ti v e e x pr e s s i o no fWT 1m R N Ai n t h e b o n em a r r o wo f 65p a t i e n t sw i t hn e w l y d i a g n o s e dA Lw a sm e a s u r e d b y R Q GP C R.T h e e x pr e s s i o no fWT 1m R N A i n t h e b o n em a r r o ww a s o b s e r v e d f o r 53o f t h e s e p a t i e n t s a t d i f f e r e n t s t a g e s o f d i s e a s e .㊀R e s u l t s ㊀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o fWT 1m R N Ai n t h e b o n em a r r o w w a s p o s i t i v e i n78.5%o f t h e 65A L p a t i e n t s .T h e p o s i t i v e e x p r e s s i o nr a t e so fWT 1m R N A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a c u t e l y m ph o b l a s t i c l e u k e m i aa n d t h o s ew i t ha c u t em y e l o i d l e u k e m i aw e r e 62.5%a n d 80.4%,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r e l a t i v e e x p r e s s i o no fWT 1m R N A i n t h e b o n em a r Gr o w 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i nt h en e w l y d i a g n o s e d ,r e l a p s e d ,a n dn o n Gr e m i s s i o n g r o u p s t h a ni nt h ec o m pl e t er e m i s s i o n (C R )g r o u p (Z =-6.089--5.450,P <0.01);t h e r a t e o f C R i n t h eWT 1m R N A Gp o s i t i v e g r o u p 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l o w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t h e WT 1m R N A Gn e g a t i v e g r o u p (P =0.012).㊀C o n c l u s i o n ㊀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o fWT 1m R N Ai nA L p a t i e n t s i s c l o s e l y a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p r o g r e s s i o no f t h e d i s e a s e .I t c a nb e u s e d a s a n i n d i c a t o r o f c l i n i c a l o u t c o m e ,p r o g n o s i s ,a n dm i n i m a l r e s i d u a l d i s e a s e .[K E Y W O R D S ]㊀L e u k e m i a ;A c u t e d i s e a s e ;G e n e s ,w i l m s t u m o r ;R N A ,m e s s e n g e r ;P o l ym e r a s e c h a i n r e a c t i o n ㊀㊀肾母细胞瘤基因1(WT 1)基因最早于1990年由C A L L 从儿童肾母细胞瘤中分离并鉴定出来[1],定位于人染色体11p 13.研究证实其编码的锌指蛋白具有转录激活和抑制双重功能,在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初治急性白血病(A L )病人治疗各阶段骨髓中WT 1m R N A 表达水平检测,进一步探讨其表达水平与病人病程及预后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 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初诊为A L 病人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平均年龄(51.3ʃ18.5)岁.所有病人均经骨髓细胞学㊁流式免疫分型㊁染色体以及融合基因检测确诊,按照F A B 标准进行分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 L L )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 L )54例(其中M 222例,M 314例,M 518例),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AM L L )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变M 2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M 21例.同期选择健康志愿者10例和再生障碍性贫血10例作为对照组.初诊A L 病人及治疗各阶段所取标本均为骨髓标本,对照组中健康志愿者为外周血标本,再生障碍性贫血为骨髓标本.1.2㊀仪器与试剂红细胞裂解液(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WT 1m R N A 检测试剂盒(上海源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A B I 7300荧光定量P C R 仪(美国A B I 公司).1.3㊀研究方法1.3.1㊀细胞总R N A 的提取㊀取E D T A 抗凝的病人骨髓或外周血适量,加入2倍体积的红细胞裂解 444精准医学杂志2018年10月第33卷第5期㊀JP r e c i sM e d,O c t o b e r2018,V o l.33,N o.5液与之混匀,置4ħ冰箱10m i n(红细胞破裂,呈红色透明状),后以5000r/m i n离心2~4m i n,弃上清液保留沉淀(可再清洗1次),在沉淀中加入适量D E P CGH2O,制成细胞悬液.取100μL细胞悬液,加入3倍体积T r i z o l,彻底混匀,采用T r i z o l法提取细胞总R N A,4ħ保存R QGP C R待用.1.3.2㊀WT1m R N A表达的检测㊀采用R QGP C R 一步法检测病人骨髓或外周血中WT1m R N A的表达,以A B L为内参基因.目的基因(或内参基因)反应体系:目的基因(或内参基因)反应液8μL+酶液2μL+R N A15μL,总体积为25μL.反应条件为:42ħ30m i n;94ħ预变性5m i n;然后94ħ15s,60ħ1m i n,共进行40个循环.获得扩增曲线,得到WT1基因及A B L基因检测浓度.WT1m R N A 相对表达量=(WT1基因检测浓度/A B L基因检测浓度)ˑ100%.以骨髓中WT1m R N A的相对表达量>0.55%为阳性,外周血中WT1m R N A相对表达量>0为阳性.2㊀结㊀㊀果2.1㊀对照组及A L组WT1m R N A的表达65例A L病人51例骨髓中WT1m R N A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为78.5%;其中8例A L L病人中5例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为62.5%;56例AM L病人中45例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为80.4%,该基因在A L L及AM L骨髓中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AM L L病人骨髓中WT1m RGN A相对表达量为272.3%.对照组骨髓和外周血中均未检测到WT1m R N A的表达.AM L中M2㊁M3㊁M5亚型病人骨髓中WT1m R N A相对表达量中位数分别为50.65%㊁162.2%㊁39.29%,初诊A L 病人各亚型间(排除AM L L)骨髓中WT1m R N A 相对表达量差异有显著性(χ2=433.878,P<0.01); M2㊁M5亚型病人WT1m R N 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M3亚型病人(Z=-15.266㊁-19.147,P<0.01);M2亚型病人WT1m R N 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M5亚型病人(Z=-4.518,P<0.01).2.2㊀WT1m R N A表达与病人预后的关系经标准方案化疗后,随访观察12个月,排除死亡及脱访者,动态监测53例A L病人WT1m R N A 的表达,其中40例达到C R,5例N R,8例复发,其中4例WT1m R N A已转阴的病人在临床提示C R 时WT1m R N A转为阳性,而此时血常规及形态学均提示C R,比形态学确认的临床复发提前了平均(68ʃ18.67)d.根据病人的疗效,将其分为初诊组㊁复发组㊁N R组㊁C R组.初诊组㊁复发组㊁N R组㊁C R 组WT1m R N A相对表达量中位数分别为34.5%㊁59.4%㊁79.6%㊁0.初诊组㊁复发组㊁N R组WT1m R N 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C R组,差异有显著性(Z=-6.089~-5.450,P<0.01);初诊组㊁复发组与N R组WT1m R N 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时WT1m R N A阳性的39例病人中获得完全缓解26例,复发8例,C R率为66.67%,复发率为20.5%,WT1m R N A阴性的14例病人中获得完全缓解14例,C R率为100%,复发率为0,两者C R 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㊀讨㊀㊀论大量研究表明,WT1基因是抑癌基因,同时又发挥癌基因样作用,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3G4].本研究发现,WT1m R N A在A L 的骨髓中有较高表达,在正常人的骨髓或外周血中未检测到其表达,与文献报道的在白血病细胞中高表达,在正常成熟细胞中无表达或者极微量表达一致[5G6],说明WT1基因与A L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参与了白血病细胞的分化[7G8].本研究结果显示, A L L㊁AM L病人骨髓中WT1m R N 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5%和80.4%,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5,9G10].在AM L各亚型中,M3组WT1m R N A相对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M2,再次是M5,这也与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11G12].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3,5G6]和本研究结果均证明WT1m R N A在A L中过表达,且具有较高的阳性率,提示WT1m R N A检测可具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无特异分子学标记的A L.本研究跟踪随访53例A L病人,对其不同转归进行分组,比较他们之间的WT1m R N A表达水平,初诊组㊁复发组㊁N R组病人的WT1m R N 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 R组.提示WT1m R N A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估疾病疗效㊁预测疾病转归的有效指标之一,特别是对于无特异性基因标志的白血病病人.有学者分析AM L病人WT1m R N A的表达,结果显示WT1高表达组治疗后1年C R率低于WT1低表达组,而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3G14],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而陆丽娜等[15]对AM L病544精准医学杂志2018年10月第33卷第5期㊀JP r e c i sM e d,O c t o b e r2018,V o l.33,N o.5人预后研究显示,WT1增高组比WT1正常组复发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本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可能与治疗方案及疾病结构组成不同有关.A L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随着治疗方法和药物的更新,缓解率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白血病易复发仍是治疗中难以攻克的难题,微小残留病灶(M R D)是导致复发的直接原因,与病人预后密切相关,动态监测M R D能有助于监测治疗效果以及早期预测血液学复发情况[16G18].本研究动态观察WT1m R N A不同疾病阶段的表达,结果显示初诊WT1m R N A阳性表达病人随着治疗的好转WT1m R N A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直至转阴, WT1m R N A已转阴的病人随着病情的复发WT1m R N A可转阳,并且可早于临床指标提示的复发, WT1m R N A表达阳性且未达到C R的病人WT1m R N A表达持续阳性,WT1m R N A阳性表达组具有更低的缓解率.提示WT1m R N A可作为评估治疗效果㊁判断预后㊁预测复发及M R D监测的临床指标之一.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9G20],与国外学者认为WT1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泛白血病基因用于M R D的监测以及预测复发的结论也是一致的[18,21].综上所述,应用R QGP C R一步法可以高效快速地检测A L病人WT1m R N A表达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A L病人疾病的进展㊁疗效的监测㊁判断预后㊁预测复发及M R D的监测均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无特异性分子学标志物的白血病,为临床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参考文献][1]C A L LK M,G L A S E R T,I T O C Y.e t a l.I s o l a t i o na n dc h aG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az i n cf i n g e r p o l y p e p t i d e g e n ea tt h eh u m a nc h r o m o s o m e l1W i l m s t u m o r l o c u s[J].C e l l,1990,60(3):509G520.[2]S U G I Y AMA H.WT1(W i l m s t u m o r g e n e1):B i o l o g y a n dc a n c e r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J].J p n J C l i nO n c o l,2010,40(5):377G387.[3]武双双,薛露,马翠,等.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2):115G116.[4]S C H A R N H O R S T V,V A N D E R E B AJ,J O C H E M S E N A G.WT1p r o t e i n s:F u n c t i o n s i n g r o w t h a n d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J].G e n e,2001,273(2):141G161.[5]I N O U E K,S U G I Y AMA H,O G AWA H,e ta l.WT1a sa n e w p r o g n o s t i c f a c t o ra n dan e w m a r k e r f o r t h ed e t e c t i o no f m i n i m a l r e s i d u a l d i s e a s e i n a c u t e l e u k e m i a[J].B l o o d,1994,84(9):3071G3079.[6]M E N S S E N H D,R E N K L HJ,R O D E C K U,e t a l.D e t e c t i o nb y m o n oc l o n a l a n t i b od ie s of t h eW i l m s't u m o r n u c l e a r p r o t e i n i np a t i e n t sw i t ha c u t e l e u k e m i a[J].I n tJC a n c e r,1997,70(5):518G523.[7]V A ND R I E S S C H EA,B E R N E MA NZN,V A NT E N D E L O O V F.A c t i v es p e c i f i c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t a r g e t i n g t h e W i l m s t u m o r p r o t e i n1(WT1)f o r p a t i e n t sw i t hh e m a t o l o g i c a lm a l i gGn a n c i e s a n d s o l i d t u m o r s:L e s s o n s f r o me a r l y 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 s[J].O n c o l o g i s t,2012,17(2):250G259.[8]李行,李晓云,李强,等.WT1基因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4,48(3):227G229.[9]聂波,杨弘,武坤,等.WT1基因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4):80G83.[10]曾春梅,冉学红,赵莎莎,等.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974G976.[11]邓宽国,杨文东.联合检测WT1基因和C O XG2基因表达在急性白血病的临床价值[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4,29(4):30G35.[12]郝英婵,徐修才.WT1定量联合F C M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 R D监测中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7,52(3)392G396.[13]戴静.WT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骨髓中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16):1869G1871.[14]郑玉婷.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骨髓中WT1基因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和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6:1G59.[15]陆丽娜,马梁明.WT1m R N A表达基因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预后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6):63G64.[16]A HM E DZA,S HA L K H MS,MO A T T E RT.A s s e s s m e n t o f WT1e x p r e s s i o na sa m a r k e ro f t r e a t m e n to u t c o m e i nk a r y oGt y p en o r m a l a c u t em y e l o i d l e u k e m i a p a t i e n t s i n p a k i s t a n[J].JC o l l P h y s i c i a n s S u r q P a k,2016,26(5):441G442.[17]Y O O NJH,K I M HJ,KWA K D H,e t a l.H i g h WT1e xGp r e s s i o n i s a ne a r l yp r e d i c t o r f o r r e l a p s e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a c u t e p r o m y e l o c y t i c l e u k e m i a i n f i r s t r e m i s s i o nw i t hn e g a t i v eP M LGR A R aa f t e ra n t h r a c y c l i n eGb a s e dc h e m o t h e r a p y:As i n g l eGc e nGt e r c o h o r t s t u d y[J].JH e m a t o lO n c o l,2017,10(1):30.[18]I S R A Y E L Y A N A,G O L D S T E I NL,T S A IW,e t a l.R e a lGt i m ea s s e s s m e n t o f r e l a p s e r i s kb a s e d o n t h eWT1m R N A m a r k e r i na c u t e l e u k e m i aa n d m y e l o d y s p l a s t i cs y n d r o m e p a t i o n t sa f t e rh e m a t o p o i e t i cc e l l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J].B o n e M a r r o w T r a n sGp l a n t,2015,50(1):26G33.[19]华海应,高华强,朱文艳,等.W i l m s肿瘤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急性白血病病人骨髓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2015,41(20):2394G2396.[20]赵娜,魏辉,王迎,等.WT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应用[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8):695G699.[21]WO E H L E C K E C,W I T T I G S,A R N D T C,e ta l.P r o g n o s t i ci m p a c t o fWT1m R N Ae x p r e s s i o n p r i o r t oh e m s t o p o i e t i c s t e mc e l l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i nc h i ld re n w i t h m a l i g n a n th e m a t o l o g i c a ld i se a s e s[J].JC a n c e rR e sC l i nO n c o l,2015,141(3):523G529.(本文编辑㊀厉建强)644。
WT1在儿童白血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2 76 ‘
中 国小 儿 血 液 与 肿 瘤 杂 志 2 0 0 7年 1 2月 第 1 第 6期 2卷
JC iaP da l0 acr De e e 0 7, l 1 N。 6 hn eirBodC ne t e mb r2 0 Vo 2, .
子 显性失 活 突变 时 WT 1存 在 活 性 , 时 与严 重 的 此 肾脏 和性 分化 异常 有 关 J 。WT 1 系 突 变 或 缺失 种
始细胞中的高表达与不表达或表达较低 的病人相比 预后更差。接受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的病人通常有 WT 1表 达 信 号 的 降 低 。 在 人 多 数 初 次 发 病 即 有
期 的细胞 中细胞休眠作用被增强 。他们认为体系和 淋 巴系 白血病 细胞 高表 达 WT 1可 能是 由于 白血 病 细胞获得 了其他突变, 导致其对 W 分化信号不 T1
敏感 。 WT 1 正常原 始造 血细 胞 中表达水 平较 低 , 在 甚 至检 测不 到 , 高表 达 于 大 多数 急性 髓 系 白血 病 和 而 淋 巴细胞 白血病 病人 的原始 细胞 中 E 。B r n 3 eg nL ] ma 等人发 现 WT 1m N 在新 诊 断 为 A R A ML病 人 的原
的关 系还有 待于进一 步 的扩大 样本 及延 长 随访期 的 研 究 以明确 。 儿童 A L中 WT 1表达 是 多样 的 , A L和 成 L 较 M
种 转录抑 制 因 子 , 今 发 现 WT 1相 关 的功 能 更 如
偏 向 于一种参 与 肾脏发 育 和性决 定 的基 因 的转 录激
WT1 N mR A表达 的复发 病人 中 wT1m N R A再次 出 现 。在 G r 人 J B r gn等 人 和 We sr ag等 、 ar a a i e s 等人 的研 究 中 结论 类 似 。 而在 Ptc ari C等 人 最 ia
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武双双;薛露;马翠;李春怀;王玥【摘要】目的探讨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内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统计其体内WT1基因表达情况,观察其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77%的患者WT1基因表达阳性,WT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均高表达,并且在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中在AML中M3和菲M3型AML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WT1基因在AL患者内表达水平可代表微小残留病灶(MRD),与预后密切相关.【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22【总页数】2页(P115-116)【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WT1【作者】武双双;薛露;马翠;李春怀;王玥【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血液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血液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血液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血液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血液科,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WT1基因,即泛白血病基因,是由Call等于1990年从儿童肾母细胞瘤中分离鉴定出来[1],WT1基因位于人染色体11p13,长约56kb,它编码相对相对分子质量约52000~54000的锌指蛋白,能阻止细胞从G0 或G1中期进入S期,他在正常的造血祖细胞中微量表达,故该基因被认为抑癌基因。
经过进一步一系列的研究证实该基因编码的锌指蛋白具有转录激活和抑制的双重功能[2]。
目前公认为WT1是抑癌基因,同时又具有类癌基因活动,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3]。
后来人们发现WT1基因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骨髓细胞103~105倍[4]。
wt1基因结构

wt1基因结构WT1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的一个关键基因,它在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本文将对WT1基因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WT1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3上,由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组成。
该基因编码一种名为WT1的蛋白质,是一种转录因子,主要参与胚胎发育、肾脏形成和细胞增殖等过程。
WT1蛋白质由4个结构域组成,分别是N端的Pro-Gln富集区、4个C2H2型锌指结构域、一个Pro-Ser富集区和C端的酸性区。
其中,锌指结构域是WT1蛋白质的核心部分,它通过与DNA结合,调节基因的转录活性。
研究发现,WT1蛋白质的C2H2型锌指结构域与DNA中的GC碱基对结合,从而控制特定基因的转录。
WT1基因在肾脏发育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研究发现,WT1基因的突变会导致Wilms肿瘤的发生。
Wilms肿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而WT1基因的突变是造成Wilms肿瘤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在肾脏发育中的作用外,WT1基因还参与了其他器官的形成和细胞增殖调控。
例如,在心血管系统的发育中,WT1基因调控了心脏细胞的分化和迁移。
此外,WT1基因还参与了生殖系统的发育,特别是卵巢和睾丸的形成。
WT1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调控因子的影响。
研究发现,WT1基因的表达受到DNA甲基化的调控。
DNA甲基化是一种通过在DNA 分子上添加甲基基团来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
通过甲基化修饰,WT1基因的转录活性可以被上调或下调,从而影响细胞的命运和功能。
WT1基因在癌症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发现,WT1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如急性髓系白血病、肺癌和胰腺癌等。
这些异常表达可能与WT1基因在细胞增殖、凋亡和转移中的调控作用有关。
总结起来,WT1基因是一个重要的调控基因,它在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WT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正常生理过程和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wilms瘤名词解释

wilms瘤名词解释
Wilms瘤(Nephroblastoma)
•定义:Wilms瘤,又称肾母细胞瘤,是一种儿童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目前研究认为Wilms瘤可能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异常以及环境暴露等。
•WT1基因:Wilms瘤1基因(WT1)是一种抑癌基因,其突变可导致Wilms瘤的发生。
•致瘤基因:Wilms瘤中的一些致瘤基因如Wnt2、Wnt5a等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途径促进肿瘤的生长。
临床表现
•腹部肿块:Wilms瘤常表现为腹部可触及的肿块,较大时可引起腹胀、腰痛等症状。
•血尿:少数患者出现血尿,由于肿瘤侵犯了肾脏组织导致。
•高血压:Wilms瘤引起的高血压通常由于肿瘤释放一些可增加血压的物质。
诊断与治疗
•B超检查:通过B超检查可以发现肿块的位置、大小及形态等特征,是Wilms瘤的初步筛查手段。
•手术切除:Wilms瘤的首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手术过程中应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
•辅助治疗:手术后通常需要辅助化疗和放疗,以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
预后与复发
•5年生存率:根据病理分型和分期,Wilms瘤的5年生存率大约在80-90%之间。
•复发:部分患者可能在治疗后复发,需要进一步治疗和监测。
结语
通过本文列举的相关名词,我们对Wilms瘤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及预后与复发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
针对Wilms 瘤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专题10 变异与育种-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类汇编(学生卷)

专题10变异与育种(2024年1月浙江省)19.某精原细胞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发生倒位,如图甲。
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倒位,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会形成倒位环,此时经常伴随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如图乙。
完成分裂后,若配子中出现染色体片段缺失,染色体上增加某个相同片段,则不能存活,而出现倒位的配子能存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发生了①至③区段的倒位B.图乙细胞中II和III发生交叉互换C.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有片段缺失D.该精原细胞共产生了3种类型的可育雄配子(甘肃省2024)6.癌症的发生涉及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一系列遗传或表观遗传的变化,最终导致细胞不可控的增殖。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膀胱癌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H-ras所编码蛋白质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缬氨酸,表明基因突变可导致癌变B.在肾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抑癌基因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表明表观遗传变异可导致癌变C.在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N-myc发生异常扩增,基因数目增加,表明染色体变异可导致癌变D.在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现9号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原癌基因abl过度表达,表明基因重组可导致癌变(2024年湖北省)6.研究人员以野生型水稻和突变型水稻(乙烯受体缺失)等作为材料,探究乙烯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实验组别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根系长度①野生型水稻++++++②突变型水稻++③突变型水稻+NAA++++④乙烯受体功能恢复型水稻++++++注:+越多表示相关指标的量越大A.第④组中的水稻只能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B.第②组与第③组对比说明乙烯对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C.第③组与第④组对比说明NAA对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D.实验结果说明乙烯可能影响生长素的合成,进而调控根系的生长(2024年山东省)6.某二倍体生物通过无性繁殖获得二倍体子代的机制有3种:①配子中染色体复制1次;②减数分裂Ⅰ正常,减数分裂Ⅱ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细胞不分裂;③减数分裂Ⅰ细胞不分裂,减数分裂Ⅱ时每个四分体形成的4条染色体中任意2条进入1个子细胞。
肾母细胞瘤病理诊断要点

肾母细胞瘤病理诊断要点肾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之一,其病理诊断是评估患者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下面将介绍肾母细胞瘤病理诊断的要点。
1. 组织形态学特征:肾母细胞瘤的组织学特征是其病理诊断的关键。
肾母细胞瘤主要由胚胎期肾组织中的幼稚肾母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胞质富含淡染颗粒,核大而染色体丰富。
肿瘤细胞排列成片状、团块状或巢状,常伴有胚胎期组织如软骨、肌肉和腺体等。
2. 核学特征:肾母细胞瘤的核学特征有助于其病理诊断。
肿瘤细胞的核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浆比常规肾细胞大,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或粗颗粒状,核仁明显。
染色体核型分析也可辅助诊断。
3. 免疫组化特征:肾母细胞瘤免疫组化特征可用于鉴别诊断。
肾母细胞瘤细胞常表达WT1、CD56和N-cadherin等标记物,而不表达肾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如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或抗肾管上皮抗体。
4. 分子遗传学特征:肾母细胞瘤分子遗传学特征的研究对病理诊断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肾母细胞瘤中常伴有WT1和CTNNB1等基因的突变,这些突变可用于鉴别肾母细胞瘤和其他肾脏肿瘤。
5. 分期和分级:肾母细胞瘤的分期和分级对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肿瘤的侵袭深度和转移情况,可将肾母细胞瘤分为不同的分期。
分级则根据肿瘤细胞的核异型性和核分裂象的数量进行评估。
6. 鉴别诊断:肾母细胞瘤的病理诊断还需与其他肾脏肿瘤进行鉴别。
如与肾母细胞瘤相似的肿瘤包括神经内分泌肿瘤、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等。
通过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肾母细胞瘤的病理诊断是综合考虑以上要点,结合临床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综合评估。
准确的病理诊断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
医生在病理诊断过程中应准确无误地判断肿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核学特征、免疫组化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特征,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WT1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上游引物:5′-GGCATCTGAGACCAGTGAGAA-3′,
下游引物:5′-GAGAGTCAGACTTGAAAGCAGT-3′;
β-actin引物序列为:
上游引物:5′-GTGGGGCGCCCCAGGCACCA-3′,
AML患者除M3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外,其余采用标准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或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化疗,ALL患者采用VDC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强的松)方案化疗,17例完全缓解(CR),其中,15例CR后WT1 mRNA在检出限以下,占88.2%。另外2例仍可检测出WT1 mRNA
1.2 研究方法
1.2.1 单个核细胞分离与RNA提取 取肝素抗凝血5~10ml或骨髓0.5~1ml,用磷酸盐缓冲液(PBS)稀释后,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相对密度1.077)分离单个核细胞,用冷PBS洗涤细胞后,用Trizol(GIBCOBRL)RNA提取液裂解,-80℃保存至RNA提取。总RNA提取按Trizol试剂盒说明进行,然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260nm处定量。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共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中位年龄38岁,按FAB诊断、分型标准,急性白血病患者41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6例:M13例,M2a6例,M3b2例,M4b1例,M4EO1
例,M5a5例,M5b6例,M6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型1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9例,其中慢性期(CML-cp)3例,加速期(CML-ap)3例,急变期(CML-bc)3例。正常对照为1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标本和5例非血液疾病、非肿瘤疾病患者的骨髓标本,中位年龄35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T1基因与肾母细胞瘤的相关研究谭瑜摘要:肾母细胞瘤也称为Wilms’瘤,起源于未分化的后肾胚胎,是小儿腹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WTl基因是最早发现与肾母细胞瘤发生、发展有关的抑癌基因。
尽管肾母细胞瘤患者中WTl基因突变的频率并不高,但伴有WTl基因突变对患者的临床表型、病理类型等有重要的影响。
关于肾母细胞瘤发生机制的假说包括“二次突变学说”,对于少数的WT1基因突变引起的肾母细胞瘤病例符合此理论。
肾母细胞瘤相关基因的研究为临床治疗及预后的预测提供新思路, 随着研究肾母细胞瘤某些基因如WT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深入,肾母细胞瘤的生物治疗呈现出良好前景。
关键词:WTl基因;肾母细胞瘤;二次学说;治疗肾母细胞瘤也称为Wilms’瘤,起源于未分化的后肾胚胎,是小儿腹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小儿泌尿系肿瘤的首位。
国外文献报道约10000名活产儿中即有1例,约占小儿恶性肿瘤的6%~7%,约75%的患儿发病年龄在5岁以下,平均发病年龄3.5岁,约l%~2%有家族遗传性。
[1]1. 肾母细胞瘤从胚胎学上来说,持续存在的后肾胚基未能分化为肾小球及肾小管并呈不正常的增殖、发展为肾母细胞瘤。
肾母细胞瘤来自多能干肾细胞前体, 能产生未分化胚细胞、原始上皮组织、间质组织等。
肾母细胞瘤为儿童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占小儿实体瘤的8% , 占儿童泌尿系统的80%。
多在1- 5岁发病, 发病高峰在3-4岁, 新生儿和成人肾母细胞瘤罕见。
临床上多以偶然发现的腹部肿块为肾母细胞瘤的首发症状, 约10% - 15% 的患者以血尿为第1症状。
静脉肾盂造影可发现肾盂变形和肾钙化灶。
B超和CT可帮助了解有无周围侵润,而且Wilm’s瘤易转移至肺、肝等, 故还应做相关检查。
[2]腹部肿块、腰痛或腹痛、血尿、高血压、先天性虹膜缺乏及消瘦和贫血面容和不规则发热是肾母纤维瘤的主要临床症状。
[3]2.WTl基因WTl基因是最早发现与肾母细胞瘤发生、发展有关的抑癌基因,目前认为WTl 基因是一种双重作用的转录调控因子,而WTl蛋白在胚胎肾脏的分化、发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 WTl基因的结构与功能WTl基因定位于11p13,由lO个外显子组成,长约5503bp,编码一种锌指结构的转录因子。
WTl基因在白血病和实体瘤如肺癌和乳腺癌等中高表达,且在这些恶性肿瘤中起癌基因作用,提示WTl蛋白可作为一个新的过度表达的肿瘤抗原。
[4]2.2 WTl基因与肾母细胞瘤的关系WT1基因是第一个证实与肾母细胞瘤相关的基因,而且在胚胎肾的分化发育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在胚胎肾分化时期后肾胚基细胞WT1基因的表达发生障碍,就可能导致后肾胚基细胞分化停滞,甚至因后肾胚基细胞增生因子的抑制减弱而导致胚基细胞过度增生而形成肾母细胞瘤[5]WT1蛋白通过上调维生素D受体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从而加强1,25-二羟维生素D3促进细胞分化的功能[6]。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因可能也是WT1的一个靶基因, 这是一种可以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泌胶原的生长因子, 实验表明WT1可以抑制其表达[7]。
WT1变异约占Wilms瘤总数的10%[8]。
WT1基因突变的肾母细胞瘤常伴有先天性畸形综合征。
WAGR综合征(Wilms 瘤、无虹膜症、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异常和智力障碍)是一种近邻基因缺失综合征, 涉及到WT1, PAX6 及11p13 区域其他基因[9],其发生肾母细胞瘤的危险性达到30%。
Gronskov 等[10]发现散发的无虹膜病人即单纯的PAX6基因突变产生肿瘤的危险性较小, 伴WT1基因缺失才会发生肾母细胞瘤。
Schumacher等对86例肾母细胞瘤患儿进行研究后发现,在肾母细胞瘤的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中,WT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
WT1基因突变的患儿中,63%的组织类型为间叶为主型,14%为混合型(包含间叶、上皮、胚芽三种成分),6%为胚芽为主型。
研究还发现,在间叶为主型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内缺乏野生型WTl蛋白,从而导致WT1蛋白功能缺陷,而在胚芽为主型的肿瘤细胞细胞核中,却存在野生型WTl蛋白,这可能是由于前者野生型WT1等位基因的缺失所致。
WT1基因突变使胚芽细胞不能向上皮细胞分化而向间叶细胞分化,从而导致间叶为主型肾母细胞瘤的产生。
[11]3. 肾母细胞瘤发生机制——二次突变学说1971年Knudson提出二次突变学说,可以用来解释肾母细胞瘤发生机制。
二次突变学说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需经两次以上的突变。
遗传性病例中,第一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结果个体每一个细胞均带有一个突变,成为突变的杂合子。
在此基础上发生的第二次突变是体细胞突变(somatic mutation)。
两次突变相加,即可完成始动(imitation),而从良性细胞变成恶性细胞。
恶性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增殖优势,即可完成促进,形成恶性细胞克隆,构成恶性肿瘤。
因此,遗传型病例常为双侧或多发且发病较早。
4.肾母细胞瘤的治疗肾母细胞瘤相关基因的研究为临床治疗及预后的预测提供新思路。
肾母细胞瘤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获得较高治愈率[12]目前普遍认为在85%以上[13] ,但放化疗的近期和远期毒副作用相当严重, 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某些药物的特殊毒性。
而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是临床分期, 而临床分期中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双侧病变均是预后不良的因素, 但有时远处转移部位对预后的影响亦有不同, 如有研究显示肝脏受累的患者预后较肺受累者差。
[14]不同的肿瘤组织学类型影响着肿瘤的恶性程度及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是决定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虽然普遍认为间叶为主型患儿的预后大致良好,但这些患儿在确诊时瘤体大多已经十分巨大了,而且如同胎儿横纹肌瘤型肾母细胞瘤患儿,对化疗药物相对不敏感。
但有时肿瘤的侵袭性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又是有区别的,Beckwith等发现皮为主型肾母细胞瘤的侵袭性相对较低,但到了肿瘤晚期对化疗药物具有耐药性,其病死率反而高于其他侵袭性较高的组织学类型。
Nakadate 等[15]研究后认为间叶为主型的肾母细胞瘤患儿,不但生殖细胞,而且体细胞也同样容易出现WT1基因的缺失突变。
所以对发病年龄早、组织类型为间叶为主型的肾母细胞瘤患儿,应该进行WT1基因突变的筛查。
[11]肾母细胞瘤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配合。
早期发现、提高诊断水平从而降低患者确诊时的临床分期,手术基础上配合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治疗后的定期随诊等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起到积极的作用。
[16]随着研究肾母细胞瘤某些基因如WT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深入,肾母细胞瘤的生物治疗呈现出良好前景。
5.结语肾母细胞瘤的发生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根治肿瘤,就必须清除肿瘤的源头, 也就应当研究基因变异和抑癌基因的功能。
如能提前通过检测鉴别这些抑癌基因是否发生突变,目前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预测肿瘤复发危险,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方案,将来可进行基因治疗来控制。
人们对WTl等基因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为肾母细胞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改善带来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1] Lyndon Mc,Manit A,lmran M,et a1.Current challenges in Wilms’tumor managemenL 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Oncology,2005.2:298-304.[2]陈灏珠, 廖履坦, 杨秉辉, 等主编. 实用内科学[M]. 第1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275.[3]中国生物抗癌网/azbk/smxbl/smxblby/457.html[4]贺白,顾伟英,朱江,等. WTl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J]. 肿瘤研究与临床,2009,21(11):731-733,736[5] Lee S B, H aberDA. Wilms tumor and the WT1 gene[ J].Exp CellRes, 2001,264: 74-99.[6] Maurer U, Jehan F, Englert C, et al . The Wilms tumor gene product (WT1) modulates the response to 1, 25- dihydroxyvitamin D3 byinduction of the vitamin D receptor[ J ] . J Biol Chem, 2001, 276(6) : 3727-3732.[7] Stanhope - Baker P, Williams BR. Identification of connective tissuegrowth factor as a target of WT1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 J] . J BiolChem, 2000, 275(49) : 38139-38150.[8]Davies JA, Ladom ery M, H ohenste in P. Deve lopment of an siRNA- based m ethod fo r repress ing specific genes in renal organculture and its use to show that theWT1 tumour suppresso r is requ ired for nephron differentia tion[ J] . H umMo lG enet, 2004, 13( 2): 235- 246[9] Scott DA,Cooper ML, Stankiewicz P, et al . 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 in WAGR syndrome[ J ] . Am J Med Genet A, 2005, 134 (4) : 430 -433.[10]Gronskov K, Olsen JH, SandA, et al . Population- based risk estimates of Wilms tumor in sporadic aniridia. A comprehensivemutation screening procedure of PAX6 identifies 80% of mutations in aniridia [ J ] .Hum Genet , 2001, 109(1) : 11- 18.[11]蒋也平,沈颖.WTl基因突变与肾母细胞瘤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9,36(3):228-231[12]郑成中. 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J] .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 20(1) : 8-9.[13] Kalapurakal JA, Dome JS, Perlman EJ, et al.Management of Wilms ' tumor: current practice and future goals[J].Lancet Oncol,2004,5:37-46.[14] Varan A,Buyukpamukcu N, Caglar M, 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metastatic site at diagnosis in Wilms'tumor:results from asingle center[J] . J Pediatr Hematol Oncol,2005,27:188-0191. [15] Nakadat H,Yokomori K,Watanabe N.et a1.Mutations/delefions of the WT1 gene,loss of hetenrzygosity on chromosome alms llp and llq,chromosome ploidy and histology in Wilms’tumors in Japan.Int J Cancer,200l,94(3):396-400.[16]蒋也平,沈颖,孙宁.174例肾母细胞瘤临床特点及生存分析[N]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4,30(2):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