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初中必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初中必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初中必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翻译: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心得,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上当;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无定。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子罕》翻译: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对我怎么样?”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翻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不安。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泰伯》翻译: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学而》翻译:孔子说:“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远处旅行。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学习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 仁》
【译文】孔子说:“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 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 我的缺点。”
【解读】省心向善去恶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 勇敢的人不畏惧。”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 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 加给别人。”
(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论语·阳货》
《论语》十二章 原文、翻译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 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 什么用?”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 仁》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 上死去也心甘。”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论语·雍也》
【译文】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 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 他责任重大,程还不遥远 吗?”
【解读】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 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 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 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 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 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第一章、子思问礼篇子思问礼。

子曰:“倾瓶之未尝也,斯已矣夫!”犯我者,退而唾;由也,喧而不可使止。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友,不失其真;如无其为,则仄陋而不实;行不由径,事不离纪,是以君子恭其所不好,亲其所不亲,约违藏焉!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第二章、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三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四章、八佾篇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第五章、里仁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叶公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则祭如在;末也,曰:‘何以祭?祭于神也。

’以求嗣也,曰:‘何以事?事于人也。

’”叶公曰:“色难。

”子曰:“患被其恶人之褊未能忍也。

”第六章、公冶长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之中,非其罪也”。

第七章、雍也阖庐篇子使雍朝请曰:“请与我赋。

”子曰:“诗云‘嘘缁,女常青以尔岁月。

’”以山川之,观其所由,溪而未尝,沅乎不盈,浏乎冱,“山可平也匪由也。

可以附委也自诗以之可以骜意也。

”子曰:“是品也。

”第八章、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约而不费。

”第九章、颜渊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求妄言之,陈蔡父之说而问之。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见礼。

’”第十章、子路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鲁虽小邦,其政教若何?”子曰:“夫其匹夫也溥勇也!未知焉得闻政也?冯唐老马之驰也,其犹贤乎?”第十一章、宪问篇季康子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则哲者,其言则信。

动素之礼,之从政者,其人则温正者。

其未得之也,其康诸?”第十二章、子贡篇子贡问友,子曰:“忠尔乎?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夫!告尔而知。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后要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却不够忠诚吗?和朋友交往却不够诚信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了吗?”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大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能听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会做出逾越规矩的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就能懂得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样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产生疑惑”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sì,一瓢饮piáo yǐn,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贤德的人,就是颜回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房中,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忧苦的生活,颜回却也不改变他的快乐。

贤德的人,就是颜回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qū gōng而枕zhěn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

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

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原文:子兰居季氏。

孔子曰:“如有君子者,其未尝菲也已矣。

”翻译:子兰住在季氏。

孔子说:“如果有君子存在,那么他一定不是平庸之人。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虽然巧言令色能够迷人,但是真正的仁德却很稀少。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谋划而没有忠诚吗?与朋友交往而没有诚信吗?传授经典而没有学习吗?”原文: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翻译:孔子说:“道听而涂说是放弃道德的表现。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如果不愤怒就不能启发,不悱恻就不能发表,只看到一种观点而不用三种观点对立,就没有办法再进步了。

”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译:孔子说:“学习时如果感觉不够全面,还担心会遗漏掉某些内容。

”原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翻译:孔子说:“舜禹之所以有天下,是因为他们伟大而不争斗。

”原文:子曰:“谄谀而不犯,犹不愎车也。

”翻译:孔子说:“好奉承而不冒犯,就像不往车上加重一样。

”原文:子曰:“文以载道,修身以达德,无则称焉而望於诸天则可矣。

”翻译:孔子说:“文章用来表达道德,修身以达到高尚品德,如果没有实践,只称道是没有意义的,应当立志于天下。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然后定期复习,不也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子贡问:“贫穷而不阿谀,富有而不骄傲,如何?”孔子说:“可以,但是还不如贫穷而快乐的人,富有而善于礼仪的人。

”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翻译:孔子说:“长得像葱苗却不结实的,有了!长得茂盛却不结果的,也有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

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

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

《论语》十二章翻译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归纳精选(1):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服务标语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为政》饭店广告语【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能够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取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能够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总结归纳精选(2):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必须的时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一样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明白与体会,那么就能够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能够做我的老师。

我选取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能够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释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必须的时刻复习。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那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一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总结归纳精选(3):《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资料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

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赏析】这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是孔子用心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流露和写照。

在古汉语中,学习是两个词。

学:求学、学习,理解教育。

习:复习,温习。

时:按时。

现代汉语中,学习是一个词,只保留了古汉语中学的好处。

说通悦,愉快。

同学们想想,如果课堂上认真学习,课后再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会忘记吗?考试会考不好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家长高兴,老师高兴,同学们羡慕,自己肯定内心欢喜的不得了。

学而时习之,主要谈学习的方法。

古汉语中,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有共同爱好的人;友指的是友人,关联亲密的人;现代汉语中朋友多指古汉语中的友。

古代没有学校,据说孔子是第一个设立私塾传道授业的人。

那时候书生学习,一方面请教老师,另一方面就靠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即游学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互相拜访,切磋交流。

你想,读书人之间互相交流,研究学问,感悟圣贤之道,而且互相走动,欣赏风景名胜,品茗对弈,对酒当歌,难道不快乐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知,了解。

愠,恼怒,怨恨。

亦,也。

君子,道德是上有修养的人。

乎,助词,相当于吗。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被人误解。

如果被人误解了,就计较起来,怨恨别人,那岂不是得罪了一大圈子人?怎样能交上朋友呢?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注重交往,重视团结合作,为人要宽容大度,要有修养。

这些就是高情商。

情商往往比智商更重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为人态度。

这三句话,正是人生征途上的三个历程。

第一句,侧重青少年时期,要讲究学习的方法,要乐于学习;第二句,侧重讲在二、三十岁时,我们一要学习,二要交友,要好好享受人生的黄金时代;第三句话,侧重讲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要有平静的心态,要有涵养。

这正是: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三句话三层意思,一层杨柳一层风,是一气相连的。

孔子的人生是用心进取的人生,也是充满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同学们,期望你们认真领悟孔子的话:一要注重学习方法;二要与同学和睦相处,交流切磋;三要心胸宽广,为人大度。

老师期望你们端正态度,用心进取,祝愿你们学有所成,享受快乐人生!=====================我来扮演分割线=====================2。

【原文】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赏析】曾子,孔子著名的大弟子曾参(shēn),鲁国人,孔子的学问主要是靠曾子传授下来的。

吾,我。

日,每一天。

三,虚数,多次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三、六、九、百、千、万,往往都是虚指。

省(xǐng),反省,自我检查。

谋,谋划,那里指替别人办事。

忠,忠诚,真心为人。

信,诚实守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那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名词动用)。

习,复习,温习。

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是为人之道;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的是交友之道;传不习乎,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

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养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中多次谈到反省是问题,强调治学的人务必重视品德修养,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自省是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式,它是自觉地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审视行为,目的是为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宋代范仲淹、苏轼,明代的袁黄等人用划功过格的办法进行自省,以检查自己在道德修养上的进步或退步;宋代的赵概在几案上置黄豆和黑豆,以便区分自己每一天所做的好事和错事;清代的曾国藩从三十一岁起,每一天写《过隙影》,记录每一天的过错(心过、口过和身过),终身没有间断;鲁迅时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

以上名人均受曾子三省吾身的启发,终成大业。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省视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

这句话与曾子的三省吾身具有异曲同工之趣。

同学们,你们正在成长之中,心智还不成熟,知识还不丰富,更应当每一天反省自己啊!想想课堂认真听课了吗?听爸爸妈妈的话了吗?作业认真完成了吗?在学校与同学交往有哪些不足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长年坚持,何愁不能成就辉煌的人生呢?=====================我来扮演分割线=====================3。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赏析】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按:是七十三岁死)。

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职责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练,到了三十岁而立。

立就是不动,是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那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话很难明白,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