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职业发展观点

合集下载

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

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

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10月17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来到浙江大学紫荆港校区举行专题报告会,以成长中的十个启发为题,与浙大学子一同分享成长中的得与失、苦与乐,为其创业引路。

一、自信中要不失谦虚4岁的时候,我跟父母说:“幼儿园太无聊了,我不想上了,我要读小学。

”妈妈看我很自信,拍板说:“只要考得上,你就去。

”很幸运,我考上了,因为年纪太小,父母还主动帮我联系私立学校。

一天,邻居阿姨看到小小的我,就跟我开玩笑:“你读得来吗?”“我还没看到过99分呢。

”言下之意每次都考100分。

一周后,我拿着90分的考卷回家,被妈妈结结实实打了一顿。

妈妈很生气:“我记得那天你对阿姨夸下的话,打你不是因为成绩不好,而是太自大。

”从此,我就记下了这个教训并受益终身——自信,但在自信中要不失谦虚。

二、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我十岁开始了在美国的留学之路。

高中时,开始第一次创业,和同学们做餐巾的扣环,因为客户是自己的父母,所以赚了些钱;第二年我向导师提出,要求重新来过,我要找到真正的客户。

当时学校把午餐时间从70分钟改到50分钟,同学们意见都很大,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出售印着“I want longlunch”的T恤,卖给同学,大受欢迎。

很多年后,有人问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怎么办?我告诉他:那就用更多的时间找到兴趣;如果再找不到,送你一个秘诀——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三、思考比传道更重要观点比解惑更重要大学的时候,凭着兴趣我选择了计算机系。

系主任尼克跟我们传递了一个观念——思考比传道更重要,观点比解惑更重要。

教育,就是知识都忘光时剩下的那点东西,也就是学习的能力。

四、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毕业论文中,遇到了小麻烦,和导师的方向不一样。

是和权威顶撞,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导师对我的态度是——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

不但让我自己尝试,还为我赢得了经费上的支持,他的话至今印象深刻:“在科学的领域里,我们要有胸怀,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对李开复职业生涯的我的观点

对李开复职业生涯的我的观点

对李开复职业生涯的我的观点李开复放弃在微软和谷歌的工作,转而自己着手开办创新工场,在普遍舆论看来似乎是“放弃了高薪、体面的工作,凭勇气和智慧探索新的领域”,舍易求难,舍近求远。

对李开复先生行为的解释几乎都是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在此不赘述。

我打算从“自尊”的角度做一点补充。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对其个人或者社会而言可以算未知领域,不知道这项事业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前途充满不确定性;与之对应的,在微软或者谷歌的工作可谓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稳定而且有好收入,又处在良好的平台上——这可算是大多数“平凡人”所臆想的“成功者的生活”。

大多数人对某种职业或者人生道路的评价,主要根据其外在的表现而做出——是否有稳定的收入、单位的福利怎么样、将来的发展前途如何、工作的职称是什么、公司知名度怎么样、以后单位可不可以分房啊……父母替子女幻想的未来的职业前途大多是围绕上述几条原则展开的,太在乎一项职业在外人看起来是怎么样的,不太有父母会问:你干这个开心么?这个问题我们也很少问自己——我们成了外在印象和观点的俘虏。

低自尊的人缺乏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生活的控制感较差,相应地就极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和社会看法的左右。

若使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的话,城市中大多中产阶级家庭子女都摆脱了温饱问题的困扰,父母的家业足以让后代免受饥寒——当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他们依然情愿追随舆论的风向,很少有人以追求“自我实现”为己任的,好像马斯洛败下阵来了。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没有追求自己热衷的事业的勇气,倒不是说家里穷的揭不开锅,急等着我拿工资来补贴家用,而是倘若我孤注一掷地践行理想,成功了当然皆大欢喜,若是失败了我就落得个“什么也不是”,要承担全部随之而来的责难与非议;如果我中规中矩地循着大多数同龄人都在走的成规老路一步一步往前行,倘若遇到挫败,内心承担的愧疚感也会少很多:高考失利了,我们互相安慰说“卷子太难”;工作找不到,我们互相勉励说“经济不景气”。

李开复职业规划用两步计划

李开复职业规划用两步计划

李开复职业规划用两步计划Q:开复老师,我学的是工程专业,但是我对管理方面很有兴趣,从小就读了很多管理方面的书,希望以后能做管理工作。

您是如何看待技术和管理这两方面的关系的?可否就我的情况给我一些建议?我的职业规划应该如何做?A:有关技术和管理的关系,我认为你还是要把技术的基础打好。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如果我领导的部门里的所有工程师和科学家,认为我只会管理,不懂技术,我很快就会失去他们的尊敬。

作为领导,你不必懂得比下属更多的技术,但是你也不能让他们觉得是在对牛弹琴。

另外,当你步入社会后,第一个工作可能还是技术工作,从基层做起,所以对专业技术的学习你不能放弃。

当然,既然你对管理更有兴趣,那么这些方面才是你最需要投入、加强的。

但是,你一定要把技术做得足够好以后再投入,学技术是你必须做的事,需要你专注对待。

如果你依然对管理感兴趣,现在你能够做的最有用的事情就是多与人相处,寻找团队合作的机会,因为这是管理者必需的基础能力。

看了你的职业规划,我首先要恭喜你在认识自我方面做得相当好。

我认为你现在应该通过网络、同学和老师多做一些咨询的工作,打听一下什么公司是你最向往的?每一个公司从技术转换到管理的可能性有多大?哪些公司成长比较快(成长快的公司会有更多提升成管理的机会)? 在你找到几家最向往的公司之后,你应该再做一个计划,最大化自己被录用的机会。

这里我建议你用一个我称为两步计划的方法:从下一步的下一步往回做计划。

这个两步计划的想法来自于Google 的高级副总裁Jonathan Rosenberg。

他说:每周都有两三个人找我,希望我帮助他们做职业计划。

我的回答很简单:拟定你三到五年能达到的一个‘完美工作’,写你那时可能会拥有的履历表。

评估你对那个工作申请的可能性,你的强项和弱项。

把你的分析拿给比你资深的人评估,让他们帮助你做一个‘落差分析’和你的培训、发展计划。

例如,如果你的下两步是想进入微软营销部门做销售,那么现在你可以去做一下咨询,然后你可能会发现这个部门从不雇应届毕业生,但是这个部门需要不少技术人员做售后服务,而且有不少这种技术人员在一段时间后能够转做销售。

从李开复跳槽看职业规划

从李开复跳槽看职业规划

从李开复跳槽看职业规划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教父”李开复先生在2005年7月正式从微软跳槽goole,担任goole全球兼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的求学蕴含和职业生涯对我们的职业规划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选对专业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法律的李开复大二时转入了在当时看来“前途未卜”的计算机专业。

这是李开复职业规划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这使他的计算机天赋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第一个开发出“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开发出新出击败人类的国际象棋国手——“奥塞罗”人机对弈系统,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的助理教授,2000年又成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院士。

如果没有恰当的职业规划,那么今天无忧无虑的李开复也许只是一个不快乐、不成功、不知名的小律师。

“想要爱你所做,要先做你所爱”。

每个人在接受高等教育或驶上工作岗位的时候,都会面临首秀的重大选择——专业。

对于大学生来说,选择专业是跨出专业知识职业生涯道路的第一步,应当结合自己的兴趣、理想、创造力道德观念和天赋来考虑自己的发展定位。

不假设姚明如果没有选择打篮球,而是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读完大学再出来工作的话,恐怕是不可能有现在这样影响力和成绩的。

所以,选择先于努力,我们应该在真抓实干之前慎重选择,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

选对环境取得博士学位的李开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刚满两年,便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苹果公司伸过来的橄榄枝。

要知道,大学教授在美国专业技能是一个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职业,名牌大学的一个“助理教授”职位,就有上千名的博士持著申请。

选择“下海”,是李开复职业规划的又一个飞跃。

主动地选择自己所爱,使李开复一路升迁:从语音组项目经理到多媒体实验室主任,市场总监再到互动多媒体技术全球副总裁。

到后来为微软组建中国学院院长研究院,青年教师为中国的大学生直接提供职业指导,成为他们的“精神教父”。

但是,七年之后,又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跳槽goole:他的解释是: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一个占有辉煌成就和高层身份的人,敢于主动去应聘当更有激情、更具潜力的公司,这些都得益于他对职业的完美规划。

李开复是如何从技术达人转变为演讲高手的

李开复是如何从技术达人转变为演讲高手的

李开复是如何从技术达人转变为演讲高手的今天要谈到的是一个比较有争议性的人物,现任google 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李开复。

跟其他有名的职业经理人相比,李开复似乎有相当多的麻烦缠身。

媒体指责他过于做秀,注重个人品牌胜过企业品牌。

同行指责他诚信不够,从互为竞争对手的微软跳入google……但这些都不妨碍他在职业经理人的发展道路上越来越成功。

首先让我们回过头先来看看李开复的背景资料:李开复其实是100%的纯技术出身,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取得博士学位,凭借出色的研究能力毕业后留校任教2年。

之后投身实业界,先后在apple、sgi和微软任职……这期间无论职位怎样变换,工作内容都与技术息息相关。

但李开复最终成功摆脱了人们对技术人员木讷、怯于交际的惯常印象,一跃成为最抢手的职业经理人,甚至,XX年google 不惜引发争议,以高达1000万美金的“薪酬奖励”将李开复招致麾下。

那么从技术明星到明星职业经理人,李开复究竟是凭借什么完成了这一角色转变呢?通常,许多技术人才往往埋头自己的研发,认为只要努力把工作做好了,别人自然看得到,而忽略了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其实再好的想法和产品,也要获得同事、老板、公司和市场的认可,这都少不了出色的演讲、劝服和沟通技巧。

现在的李开复是一名演讲高手,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天生的演说家,其实技术出身的李开复,在这方面也曾遭受挫折。

在读博士期间因为演讲和沟通能力的不足,他曾被学生评为“最差的授课老师”,学生们说“每天8点钟去上开复博士的课是非常大的折磨,他不看我们,只看黑板,与我们没有互动。

我们就在下面睡觉。

”甚至学生把他的课叫做开复剧场。

伤心的李开复决心提高自己的演讲和沟通能力:他要求自己每个月都要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同时,每个月自己还要做两次演讲.每次都要请同学或朋友去旁听,并提出反馈意见。

更值得注意的是,李开复不是一味的卖蛮劲,而是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培养了具有个人特点的沟通技巧。

李开复对开发者的建议

李开复对开发者的建议

李开复对开发者的建议李开复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曾经在微软、谷歌等公司担任高管,现在则是创新工场的创始人和CEO。

他对于开发者有着很多宝贵的建议,以下是其中的十个:1. 学习英语。

英语是全球通用的编程语言,掌握英语可以让你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技术文献,也可以让你更好地与国际上的开发者交流。

2. 学习算法和数据结构。

算法和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掌握它们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和设计程序。

3. 学习多种编程语言。

掌握多种编程语言可以让你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开发环境和项目需求。

4. 学习开源软件。

开源软件是开发者学习和交流的重要资源,通过参与开源项目可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社区影响力。

5. 学习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是当前最热门的技术领域,掌握它们可以让你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技术挑战。

6. 学习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是未来的核心技术,掌握它们可以让你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7. 学习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

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是开发者必备的软技能,掌握它们可以让你更好地与团队合作,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率。

8. 学习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是成功的关键,掌握它们可以让你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9. 学习跨界合作和跨文化交流。

跨界合作和跨文化交流是开发者在国际化时必须具备的能力,掌握它们可以让你更好地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10. 学习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

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是开发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作为一名开发者,不仅要掌握技术,还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取得成功。

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

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

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李开复是中国顶级的人工智能专家、企业家和投资家,也是中国科技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通过勤奋努力和刻苦学习,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李开复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启发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十个影响李开复成长的重要启发。

第一,教育意识的重要性。

李开复非常重视教育,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意识到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他在读博士期间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从不放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取得突破和进步。

第二,创新精神的培养。

李开复一直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加入了一家初创公司,并负责开发新的技术和产品。

通过积极的探索和不断的尝试,他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李开复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敢于创新和尝试,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李开复相信团队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他创办自己的公司之前,他一直在大公司工作,通过与团队合作,他学会了如何领导和管理一个团队。

他的团队一直追求卓越,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李开复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

第四,积极乐观的心态。

李开复在成长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不气馁。

相反,他总是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坚信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毅力。

李开复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第五,全球化视野的培养。

李开复非常重视全球化视野的培养。

他在美国读博士期间,深刻地体会到了世界领先科技的魅力,他决心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带回中国。

回到中国后,他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努力将中国的科技水平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

李开复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拥有全球化视野,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六,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李开复一直坚信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李开复:未来50%职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教师也是其中之一!

李开复:未来50%职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教师也是其中之一!

李开复:未来50%职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教师也是其中之一!李开复说未来十年50%的工作会消失,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

当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层出不穷,人工智能也进入了爆发期,成为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向标。

国务院首次将人工智能战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互联网+十一项重点推荐之一。

教师行业作为一项传统行业势必会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跌宕起伏。

01、未来的教师会面临什么样的趋势?伴随着信息化学习革命正在全球的发生,在这个变革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五年十年后教师的职业发展又会如何? 事实上,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关键临界点。

数字化几乎重新定义了每一个知识的分享形式,不再是面对白纸黑字和简单的实验。

中国大多数学生已经提前拥抱了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

近几年来中国萌生了一大批基于中国市场需求的教育与学习必备的辅助工具。

尤其是第二点,是推动学习革命真正强大的推动力。

而这一轮信息化革命带来的学习变革主要体现在:第一次能够精准获取到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移动互联网让数字内容的分享和传播效率提升,教师业务交流也变得更加实时与透明。

樊登读书会里《零边际成本社会》中说道,未来,因为共享经济,零边际,所以,很多人都会失业,教师就是其中之一。

02、面对信息化教育的时代,当前的教师会有怎样的困惑?一位在一线工作的老师吐槽道:“以前学生上课听讲还能专心一段时间,现在最多专注十分钟,如果不借助各种吸引人的课件和视频,一节课根本撑不下来学生就开始坐立不安。

”网络渠道不断的刺激着学生,导致学生越来越“耐不住寂寞”。

改进授课方式成为迫切之事。

成为留住学生“专注力”的主要途径。

河南省某校校长介绍,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该校在2011年就正式启动了信息化教学模式,“人手一个iPad”也已成为该校学生的“标配”。

这样的配置是否会让学生沉迷于电子设备不得而知。

目前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夹着纸张的教案和课本走进课堂,把信息化理解为赶时髦,技术利用不充分,浮于表面,实质内容开展少,缺乏深入的开发应用,更没有完全领略到快捷、高效、动态、长效的意图上,所以导致信息化深度不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开复职业发展观点: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转载)-
很多人认为自信就是成功。

一个学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

一个员工总是被提升,他也有了自信。

但这只是一元化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

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

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成功就是做最好的你自己。

李开复说:"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逐步获得成功、自信、快乐时,会发现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得到成功和自信。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

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 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指出,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

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价,更多地以个人财富为指标。

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绩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利就一定能快乐吗?李开复认为,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

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

职场中无数个"何宁"的例子恰恰在于,他们陷入"一元化"成功的误区,不甘心立足自我成长,企望成为世俗评价中的成功者,而自己的能力又达不到,于是在无数次失败的尝试中丧失了自信和快乐。

"人生最大的苦恼,不在自己拥有的太少,而在期望的太多。

"何先生的问题就在于他不能分辨自己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改变的,而长久地把目光盯在自己达不到的目标上。

只要我们安心于自己的位置,那么周围的一切就会以我们为中心,该去的离我们而去,该来的冲我们而来;我们惶惶不可终日,感到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那么周围的一切就会变成主人,我们得跑前跑后地侍候着,忽左忽右地迎合着。

到头来,位置变来变去,角色换来换去,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使自己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放弃自己原来的角色,其实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

聪明人一试角色不合适,赶紧放弃,重回自我。

充满幻想的人,妄图以抛弃自己原来的角色为代价,换取超值的收成,结果入不敷出。

一个人一生中有很多角色,真正适合的却只有一种,就是做你自己。

-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UL, its Marks, and its services for
EMC, quality registrations and product certifications for global
markets, please access our web sites at and
or contact your local sales representative. --
********* Internet E-mail Confidentiality Disclaimer **********
This e-mail message may contain privileged or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If you are not the intended recipient, you may not
disclose, use, disseminate, distribute, copy or rely upon this
message or attachment in any way. If you received this e-mail
message in error, please return by forwarding the message and
its attachments to the sender.
UL and its affiliates do not accept liability for any errors,
omissions, corruption or virus in the contents of this message
or any attachment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