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一编 先秦文学绪论
第一编先秦文学理论

第一编先秦文学理论一.孔子“思无邪”“思无邪”说: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的标准。
在《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
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
”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二是从思想上说,“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这里要说,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
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说这个标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叫,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还要加一个“非礼勿思”。
但是“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介一种“中和”之美。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云:“乐而不淫,衷而不伤,言其和也。
”从音乐上说,中和是一种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所谓无邪就是指思想纯正而不歪邪,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标准。
孔子对诗人也罢,还是读诗人也罢,他的主张就是“正”而“不邪”,孔颖达分析孔子诗教时说,夫子谓《诗三百》虽对王室政治有所讽刺,但不好做直接的,尖锐的揭露和批评,故而教人以“温柔敦厚”。
(见《礼记正义》)在论语中孔子的诗教是很有比重的。
孔子认为学诗是修身厉行的开始。
“兴、观、群、怨”“兴观群怨”说:是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这是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他的“兴观群怨”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其侧重于诗歌因阅读而产生的感发和体悟,并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享受,已涉及到文学的审美作用。
1、先秦文学绪论

绪
体、个人)无意识。
论
(参见朱狄《艺术的起源》)
第 一
在以上诸说中,影响最大的是 劳动起源说和巫术起源说。但都顾 此失彼。
编
实际上,企图以一种理论解释文
学艺术起源必然会捉襟见肘。世界
先 秦
广大,初民群落众多,生活情境丰 富多彩,心理和愿望随时随地不尽 相同,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其实
文
很难用一种理论做出全面的解答。
这本是巫术活动的重要特点,在《诗经》
编
中得到了保留(尤其《颂》,本就是祭 祀用的歌舞曲)。二是与楚辞的深切联
先
系。楚地“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 志》),“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
秦
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王逸《 楚辞章句·九歌
文
序》)。楚地巫风对楚辞的影响,从浅层 说,屈原的《九歌》十一篇,就是在民
作品。 第二,从文学的观念看,此时的人
秦
们并未把文学当作“别是一科”,并未
文
认识文学独特的特色。郭绍虞《中国文 学批评史》:“周秦时期所谓‘文学’,
学
是最广义的文学观念,所以也是最初期
的文学观念。当时所谓‘文学’,是和
[]
绪
学术分不开的,文即是学,学不离文,
论
所以兼有‘文章’、‘博学’两重意 义。”
秦
时期都是口口相传,直到很久以后,才
文
被一鳞半爪地记录在古籍中。所以,有 文字记录以前的初民文学,今天已无法
学
了解其全貌了。基于此,文学史上所谓 先秦,事实上一般是指殷、周到秦统一
[]
绪
中国这一历史时期。并且,由于殷商的 史料极其匮乏,对先秦文学史比较详细
论
的描述,又是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 世纪初)开始的。
02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精编版

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石砌祭坛 全裸孕妇陶塑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女神庙 彩塑女神头像
先秦文学 绪论
上古神话
? 殷墟甲骨有“出入日”记载, 可知直至殷商仍保留迎日、 送日的太阳崇拜仪式。《山 海经》中“一日方至,一日 方出,皆载于乌”、帝俊妻 羲和生十日的故事等等,无 疑与崇日活动互为因果。
? 儒、墨、道、名、法、阴阳、农、 纵横、杂、小说等“九流”“十 家”,儒家的孔、孟、荀,道家的 老、庄、列,法家的申、慎、韩, 墨家的墨子,名家的邓析、尹文、 公孙龙和惠子,纵横家的苏子和张 子,此外还有兵家的孙子等等
先秦文学 绪论
六、荆楚文化与楚辞赋
? 荆楚之地仍较多保留了巫觋 文化的风俗习惯,《汉书》 称楚“信巫鬼,重淫祀”。
先秦文学 绪论
四、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
? 《汉书·艺文志》:“君举 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 书》。
? 今见更多富于文学色彩的历 史散文大多形成于春秋战国 时期。
晋太史董狐 先秦文学 绪论
五、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
? 诸子散文著作是诸子百家记录师说、 表述观点的特有形式,其兴盛与春 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 文化语境密不可分。
先秦文学 绪论
先秦文学的主流精神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定下基调
? 始于夏商强化于有周一代的宗法政治,为先秦文学注入了较 强的担承精神、忧患意识和兴寄指归。
? 吟诗为文作为文人学士抒发情怀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始 终都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正宗位置。
先秦文学 绪论
绪论完 谢谢欣赏!
第一编
绪
副标题
先秦文学 论
绪论
? 第一节 生生不息:文学的起源 ? 第二节 从神到人: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 ? 第三节 开源奠基: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
20 先秦文学 绪论

三、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 式, 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 献记录以后, 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 段时期。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一、由巫到史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
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 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随着周 天子的衰微, 西周、春秋时代的礼乐制度颓然崩溃, 各 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生的关 怀, 著书立说, 批评时弊, 阐述政见, 互相论辩, 形成 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
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首先, 他们立足于现实, 着 眼于现实, 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 的“天命”“鬼神” 等思想。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 主编
第一篇 先秦文学 绪论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第三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四节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一、传说时期的文学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 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 在人们口头代代 流传, 经过漫长的时间, 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 于时代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 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 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这些远古歌谣和神话, 我 们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 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 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上古巫史不分, 史的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的。
二、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时期, 学在官府, 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了知识文化, 才能进行文 学创作。
中国文学史_游国恩版讲义(完整版)

讲义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先秦文学总体概况、基本特征有个总体把握,为以下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了解文学史学习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掌握先秦文化经历了由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的嬗变过程,文学也经历了远古时代传说时期文学(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时期,明确认识文学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紧,并打上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烙印;掌握先秦文学的主要特征。
二、具体内容和要求:1、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秦文学作者群的流变:3、秦文学形态特征:三、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在于介绍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使学生充分认识文学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充分阐述先秦文化由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发展的嬗变过程,以及伴随文化的变迁文学发展的变化状况,从而使学生认识掌握文学文化学的研究视角。
四、思考题:1、了解古代文学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了解三古各期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2、上古诗歌体现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有何史料依据?3、上古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4、谈谈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5、理解认识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密切关系。
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神话的有关知识,认识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二、具体内容:1、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2、中国神话所蕴涵的上古社会文化风貌:3、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三、重点和难点:重点讲授中国神话所蕴涵的上古社会文化风貌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认识神话作为原始宗教文化下的文学特征,发掘神话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思考题:1、中国神话主要保存在那些古代典籍中?2、中国神话包括几类?3、中国神话蕴涵了哪些民族精神?4、上古神话蕴涵了那些上古社会的文化风貌?5、上古神话体现了先民哪些思维特征??6、上古神话散失的原因是什么?五、参考书:袁珂《中国古代神话》第二章《诗经》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有关文学史常识,掌握《诗经》丰富的内容、优秀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先秦文学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先秦文学呈现出文史哲不分的综合 状态; 二、《诗经》及史传散文、诸子散文等 成熟的文学作品已出现, 但作者和时代 难以确定。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一、由巫到史: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有些反映原始社会生 活的神话传说保存在后人的著作里,如“构木 为巢”、“钻燧取火”等。 商朝已经有了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 由此可以推想夏代也有其文化和文学。殷商宗 教迷信之风大盛,鬼神权威至高无上,出现了 歌舞娱神的巫和掌文字记录的史这两种专职人 员,促进了巫文化和史文化的发展。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 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 记事、写人。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 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文史哲界 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 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 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 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 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 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的大致发展过程。 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 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 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 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 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当时史官 分左史、右史等。一般认为,左史记言, 右史记事,各有所司。至春秋末战国之 世,史官地位虽不如前,然各国诸侯看 重修史,史官四散在诸侯,史籍大兴, 出现了“百国春秋”,体例颇有融合。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四、早期的历史散文《尚书》: 《尚书》是夏商周三代的历史 文献汇编,分为典、谟、训、诰、 誓、命等类别,总特点是质木古朴, 佶屈聱牙。《尚书》的作品篇幅由 简到繁,说理日趋细密。运用了一 些修辞手段,带有一定的形象性。 运用了语气词,表现了说话人的口 吻,带有一定感情色彩。《尚书》 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正在走向成熟。
先秦文学绪论

第二、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某些作品是史学著 作,如《国语》、《左传》、《战国策》。 某些作品是哲学著作,如《老子》、《易 经》《孟子》、《庄子》。 这些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第三、作品的创作者作者和创作时代难以确定
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 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 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确指。 《周易》后世儒者认为经历了一个 “人更三代,世历三古”的漫长过程。 《诗经》的作者与成书则更加复杂。
第二、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 手法、欣赏效果等。
目录
1 2 3 4 绪论
上古神话
《诗经》 诸子散文 屈原与楚辞
5
1
绪 论
一、先秦社会的历史发展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的最初阶段是 在先秦时期,这是从远古经夏、商、周三
代直至秦统一(前221年)之前的漫长的历
史时期。 先秦文学就是指秦统一之前的中华
大地上的产生发展的文学。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 古时期。远古时期产生的神话传说和歌谣,我们
二、神话作品及其保存的文献
重要的神话作品: 《女娲补天》《女娲抟黄土造人》《夸父 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黄帝擒 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神话保存的文献典籍: 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 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存下来,只是在一 些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辞》、《淮南 子》、《庄子》等古籍具有浓郁的汉语文字的印记。
第一、由巫到史 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
四、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1 2 3 4 上古巫史不分,史的职务也是宗教性的。 一般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有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
先秦文学绪论

2、贵族文学的兴起
●学在官府
○《國語•周語》:爲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 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
○《漢書·食貨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 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 以聞于天子。
3、士的兴起
●贵族地位下降(孔子);平民地位上升(墨子)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興起:孔门弟子 ●诸侯间的人才争夺
1、文史哲混沌不分
●史传散文和哲学散文的文学性(《左传》《史记》、 《论语》、《老子》等)
2、作者和年代难以指实
●《诗经》:极个别可以确定,少数为公卿列士所献, 多数采自民间。
●史传文学:《左传》、《国语》等作者仍有争议, 《战国策》为汉人所编。
●諸子散文:集体创作、后学增益(《論語》、《孟 子》、《莊子》等,《老子》例外。)
第四节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
1、文学的目的和功用 A儒家:强调政治道德功能:兴观群怨。 B墨家:尚质。不仅在生活层面主张简朴,在文学
上也极力推崇简朴、实用的表达方式。
C道家:审美,为现实人生寻求一种美学的超越。认 为文学的目的就应该通过对自然的领悟和回归达成 对现实人生的超越,充分享受生命的快乐。
先秦文學·緒論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
1、传说時期的记录下 来。
○《伊耆氏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 木歸其澤!(《禮記•郊特牲》)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肉)。(《吳越 春秋•勾踐陰謀外傳》)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甲骨文
道家则主张文学从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在 宇宙自然重寻求个体精神的自由。
以出世的心态做人,以入世的心态做事。
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 过乐观之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儒、墨、道、名、法、阴阳、农、
纵横、杂、小说等“九流”“十 家”,儒家的孔、孟、荀,道家的 老、庄、列,法家的申、慎、韩, 墨家的墨子,名家的邓析、尹文、 公孙龙和惠子,纵横家的苏子和张 子,此外还有兵家的孙子等等
外之旨的追求,并引出一条以心
物、情景立说的诗学之路。
先秦文学
绪论
史官文化的“记事”“传语”配合,决定了先秦史 载与传说结合的历史散文的发达
▪ 《左传》《国语》《琐语》《晏 子春秋》《战国策》等,其中许 多部分或篇目都十分富于故事性 和戏剧性。影响所及,直接导致 了《史记》《汉书》《吴越春秋》 等史传文学和历史小说的出现。 由此中国叙事文学形成了偏重历
先秦文学
绪论
二、夏商巫风与巫祝文学
▪ 这是一个巫风盛行的时代,隆祭 祀,重占卜,歌舞娱神。“巫” 作为人神之间的媒介,担当的正 是取悦神灵、探知神意的职责。 ▪ 此时的文学即与祭歌巫舞和卜筮 占断相伴共存。 ▪ 巫祝文学留下书面文本的主要作 品,是殷商时书于甲骨的占卜记 录和刻于礼器的铜器铭文。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绪论
一、史前时代与上古神话
▪ 氏族组织的第一个阶段,即 母系氏族社会 ▪ 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 ▪ 风伯、雨师的原型,女娲、 简狄的初创,都应产生在这 个时代
仰韶人面鱼纹盆
先秦文学
绪论
一、史前时代与上古神话
▪ 大约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母 系氏族组织最终为父系氏族 所取代
▪ 此时的宗教在自然神、图腾、
新石器时代桌子山岩画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
先秦文学
绪论
第二节
从神到人: 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从神到人: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
▪ 一、史前时代与上古神话 ▪ 二、夏商巫风与巫祝文学
▪ 三、周代礼乐与《诗经》
▪ 四、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 ▪ 五、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 ▪ 六、荆楚文化与楚辞赋
第一编 绪
副标题
先秦文学 论
绪论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生生不息:文学的起源 从神到人: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 开源奠基: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
先秦文学
绪论
第一节 生生不息:文学的起源
第一节
生生不息:文学的起源
▪ 文学最初本与原始艺术难解 难分,中外文艺理论家关于 艺术起源已有模仿说、传情
先秦文学
绪论
六、荆楚文化与楚辞赋
▪ 荆楚之地仍较多保留了巫觋 文化的风俗习惯,《汉书》 称楚“信巫鬼,重淫祀”。 ▪ 独特的南北文化碰撞,感性 理性融会,原始文明交响,
铸就了楚国辞赋的崛起和辉
煌。
先秦文学
绪论
第三节
开源奠基: 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
第三节 开源奠基: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
▪ 先秦,中国文学尚处在孕育、萌芽与滋长阶段,其文学形态 的总体特点是尚与其它学科门类混沌交织,其活动和载体都 还没有臻于独立。 ▪ 同时,先秦文学又是开源和奠基,中国文学无论是其基本形 态、文学特征还是主流精神,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端倪。
为各种活动、交往的典礼仪
节和日常服御,从而建立起 周人所特有的礼制规范。 ▪ 礼乐文化决定了与歌乐舞蹈 相伴的音乐文学的发达, 《诗经》就是它的产物。
周公制礼作乐
先秦文学
绪论
四、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
▪ 史官的职掌是记载、对记载 的保存和据记载明辨法度, 其初与巫职多相混同,殷商
甲骨文中所见史官类官职,
先秦文学
绪论
原始歌谣
▪ 《吕氏春秋·古乐》: ▪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 民”,二曰“玄鸟”,三曰 “遂草木”,四曰“奋五 谷”,五曰“敬天常”,六 曰“建帝功”,七曰“依地 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先秦文学
绪论
上古神话:女娲、简狄、姜嫄等神话的讲述,即应与母系氏族时
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
说等不同见解。 ▪ 人类基于生存发展需要的各 种与生产有关的活动,乃是 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
朱狄:《பைடு நூலகம்术的起源》
先秦文学 绪论
原始歌谣
▪ 原始歌谣作为史前时代的口头创作,其歌词大多不存,只是 在后代文献中偶被提及。 ▪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 《候人歌》:“候人兮猗。” ▪ 《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 泽。”
女神之外又出现了英雄神、 至上神崇拜等,权威和力量 受到推崇。后羿射日、黄帝 与蚩尤之战等神话,应该都 是此时之作
蚩尤图腾
先秦文学
绪论
二、夏商巫风与巫祝文学
▪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具有国家 性质的夏王朝在大禹联合各部 落治理洪水后诞生。夏禹传位
夏启,昭示着民主禅让的解体
和家天下一统国家的开启。 ▪ 取代夏的殷商,又向文明推进 一步,其重要标志之一是甲骨 系统文字的形成。
▪ 先秦文学的诸多特质,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传统打上了
最初印记。
先秦文学
绪论
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谣、祭歌、咒语,《诗经》 更是辉煌的开端
▪ 先秦谣谚歌诗表达,如《周易》 “潜龙”以表“勿用”,《诗经》 “燕燕”以兴送别,《离骚》香 草以况美德,《九辩》落叶以托 愁思,皆属立象尽意,援物达意, 借景抒情,这从本源上决定了中 国古典创作对于意境、韵味、象
代这些对女神和始母的祭拜相关
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石砌祭坛 全裸孕妇陶塑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女神庙 彩塑女神头像
先秦文学
绪论
上古神话
▪ 殷墟甲骨有“出入日”记载, 可知直至殷商仍保留迎日、 送日的太阳崇拜仪式。《山 海经》中“一日方至,一日 方出,皆载于乌”、帝俊妻 羲和生十日的故事等等,无 疑与崇日活动互为因果。
史题材和追求情节性的传统。
先秦文学
绪论
先秦文学的主流精神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定下基调
▪ 始于夏商强化于有周一代的宗法政治,为先秦文学注入了较 强的担承精神、忧患意识和兴寄指归。 ▪ 吟诗为文作为文人学士抒发情怀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始 终都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正宗位置。
先秦文学
绪论
绪论完
谢谢欣赏!
绪论
三、周代礼乐与《诗经》
▪ 宗教方面,周人用天命观改 造了殷人的至上神和祖帝崇 拜,迈出了从神治走向人治
的第一步。
▪ 政治方面,周人以殷亡为鉴 戒,以“蕃屏”周室、维系 四方为旨归,通过大举分封, 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宗法政治体系,
“其命维新”
先秦文学
绪论
三、周代礼乐与《诗经》
▪ 文化方面的制礼作乐正是为 了配合这种需要而展开。周 人之“礼”由祭祀之仪扩展
多从事占卜、祭祀等活动。 ▪ 周人有了明确的历史鉴戒意 识,建立起十分完备的史官 制度。
先秦文学
绪论
四、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
▪ 《汉书·艺文志》:“君举 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 书》。 ▪ 今见更多富于文学色彩的历
史散文大多形成于春秋战国
时期。
晋太史董狐
先秦文学
绪论
五、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