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先秦文学,是指殷、周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例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沈约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宋书·符瑞志》原始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
上古歌谣与初民生活密切相关:源于生活、展现生活、祈愿向上例如: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己巳卜,贞。
(今)岁商受(年),王占日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殷契粹编》第九O七片)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易·贲》六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易·离》九四)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易·归妹》上六)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易·中孚》九二)初民歌谣的语言特点:风调简朴、语句平实、声韵协调例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自然世界可以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正是初民的精神状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神话释义: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第一编 先秦文学诗歌

第一编先秦文学诗歌一、诗经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庄子·天运》最早出现诗经二字,至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一共305篇,另有《小雅》中的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约成书于6世纪,编订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
《诗经》多为抒情言志之作,内容深刻地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开端。
2、《诗经》的分类——风雅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国风,共160篇,大多是带有民歌色彩来自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雅即指周朝王畿之地的雅正之乐,出自各级贵族之手,主要内容是怨刺和颂赞;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包括周颂31、鲁颂4、商颂5三种,大多数颂赞之作,可以说是庙堂文学之祖。
周颂和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和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周颂《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前三部是周人建国三部曲。
3、《诗经》的艺术手法——赋比兴(1)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即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包括在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民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变换来加以表现。
《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
(2)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新台》等整首都拟物作比,多数篇章都是具体的比喻,如《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女子的美丽。
诗经的比喻拥有广泛,形式多样(3)兴即触物兴词,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
有的只是作为开头,但多数有与下文具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原始歌谣与古代神话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2.神话的性质是什么?3.什么是神话的劳动起源说?4.什么是神话的宗教起源说?5.简说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二、论述题1.试论中国神话的主要特征2.试论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名词解释原始歌谣的综合性第二章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一、简答题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2.《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是什么?3.概述《诗经》的流传。
4.简要说明下层人民社会政治诗的具体内容。
5.简要说明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的具体内容。
6.简要说明称颂执政者的诗的具体内容。
7.简说《诗经》中歌唱爱情和婚姻的诗大胆直率与温文典雅的两种风格。
8.周人最著名的五篇史诗,是哪些诗篇。
9.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10.简述《芣苢》的艺术特点。
11.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12.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二、论述题1.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2.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4.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三、名词解释1.《诗经》2.采诗说3.献诗说4.删诗说5.“风”6.“雅”7.“颂”8.“弃妇诗”9.《诗经》中的“赋”(朱熹说)10.《诗经》中的“比”(朱熹说)11.《诗经》中的“兴”(朱熹说)第三章历史散文一、简答题1.《春秋》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2.简述《左传》及其作者。
3.概述《国语》简况。
4.概述《战国策》简况。
二、论述题1.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2.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论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三、名词解释1.《尚书》2.《今文尚书》3.《古文尚书》4.伪《古文尚书》5.《逸周书》6.《春秋》第四章诸子散文一、简答题1.老子及《老子》简况。
2.孔子及《论语》简况。
3.墨子及《墨子》简况。
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先秦文学尚未从当时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
在这个阶段,文学创作的①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从巫史不分到史分化出来专门从事记录;士大夫阶层兴起成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
②形态上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致又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①夏商文化以巫医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
②西周春秋文学与礼乐文化(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周代文学更关注历史(《春秋》、《左传》、《国语》)、社会、人生(反映社会理想的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③战国时代周天子衰微→社会责任感、关怀人生→著书立说→百家争鸣(以庄周、孟荀、韩非、纵横家为最要)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1、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极少提及“天命”等思想。
2、由于士人成为文化甚至政治的中心,所以他们不再盲目认同某种既定的秩序,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
3、文学风格百花齐放第一章·上古神话教材梳理神话: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以幻想出的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同时,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的萌芽。
(注:这种单列的概念即可能会考名词解释的,下同。
名词解释的回答要求准确简练,通常用一句话把是什么说清楚,再用一至两句话把它的意义概括一下即可。
)神话的作用:首先,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合理性。
其次,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
再次,使人们在对世界假象性的把握中宣泄不安的情绪。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历史、民族、生物、医药、神话、宗教祭仪等,是我国古代保存神户资料最多的著作。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诗经》一.诗经的产生、流传和编订(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
小雅74篇。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产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40篇。
(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编订: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订的一些信息。
1>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頌美或讽谏,是有史籍可考的。
《诗经》中当不乏这类作品。
2>采诗: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集来的作品。
周王朝是都实行过采诗制度,虽不能确定,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与朝廷。
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
3>删诗: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本今《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
孔子对“诗”做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一是在祭祀、宴享时奏唱,二是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三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自考_古代文学史一_一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初民的口头文学,主要是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在那些古朴的文字中可以约略感受到初民生活的风貌。
第一节初民歌谣一、古籍对原始歌舞的记载【识记】【选择】课本P42 第1段,第3~5行二、原始歌谣选【识记】【选择】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周易·贲卦》六四爻辞鹤阴在鸣,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中孚》九二爻辞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弹歌》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蜡辞》三、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理解】四、原始歌舞是诗、乐、舞的三位一体【理解】第二节神话传说一、神话的基本特征【识记】【简答】(一)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是“神化”了的现实生活:即是古人对未知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三)反映着古人解释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四)只能产生在蒙昧的史前远古时代。
二、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简答】(一)神话早于传说。
(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神话具有非理性神异色彩,传说具有理性行为准则。
(四)神话与传说往往交织并存。
三、我国神话主要类别及代表作品【应用】【简答】具体作品见课本P43-45 (一)创世神话。
(二)灾害神话。
(三)战争神话。
四、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应用】【简答】(一)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二)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三)情感、形象、想象是神话的文学特性,使神话成为我国文学发展的基石;(四)神话英雄人物充满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英雄的气概。
五、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应用】【简答】(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发展提示了方向;1、“为人生”的主题成为千年文学发展的主流与传统;2、富于“情感、形象和想象”的特征,引导文学审美理想的发展;(二)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例如《诗经》、《楚辞》、《红楼梦》、《故事新编》等。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学的发生期,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的源头,它指的是秦代以前历史时期的文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
本编依据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先后顺序,重点论述介绍了以下内容:上古歌谣的保存.分类及特点;上古神话的保存.分类及艺术特点;《诗经》的名称.编集.内容.艺术特点及影响;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等重要历史散文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及《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重要的哲理散文;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其《离骚》.《九歌》.《九章》等楚辞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等。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

著名历史散文作品赏析
01 02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作者不详,主要记 述春秋时期具体史实的史书,以“春秋经”的内容为基础记述春秋时期 具体史实的史书。
《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 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03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
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历史散文的文化意义与影响
文化意义
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进程,是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它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同时 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例 如,《史记》、《汉书》等史书以及后世的 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都受到了历史散文的 影响。
《诗经》的艺术特点
总结词
《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
详细描述
《诗经》的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三种,这些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达力,使其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同时,《诗 经》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多用口语,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和记忆。
《诗经》的文化意义与影响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其文化意义与影响深 远。
《诗经》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瑰 宝。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深刻影 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诗经》中的许多诗歌成为了经典 名篇,被广泛传颂和引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同时,《诗经》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 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1、神话的概念(见教材)。
2、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的自然现象,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
3、神话的功能:神话对原始人很重要。
首先,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
再次,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
二、神话的保存: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等古籍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
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山海经》是保存远古神话最多的古籍。
这部书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末期或西汉初期。
关于它的作者以及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它是一部地理书,鲁迅说它是一部“巫书”。
不管怎么说,它里面保存了很多远古神话,其中有不少神话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它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1、创世神话《艺文类聚》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补:《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运纪年历》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2、世祖神话讲《淮南子》中“女娲补天”、《太平御览》中“女娲造人”的故事。
《诗经·生民》中记载的周民族始祖后稷的神话故事。
3、洪水神话讲《山海经》中“鲧禹治水”的故事(扩展到有关“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禹事)。
娶涂山氏”等禹的故4、战争神话《山海经》中“黄帝擒蚩尤”的故事。
5、英雄神话《山海经》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淮南子》中“后羿射日”的故事6、传奇神话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之一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及“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的故事。
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这可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曲解、改造神话有关系。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儒家后学也多讲究经世致用之学,所以煞费苦心的改造神话,使之化为历史2、文学化神话流变为寓言是文学化的主要表现。
神话本身含有一定的哲理,后世思想家为宣言自己的哲学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常将神话改造为有所寄托的寓言,神话便文学化了。
在先秦诸子著述中,尤其是"寓言十九"的《庄子》中,寓言不胜枚举,如"鲲化为鹏"、"倏忽与混沌"、"藐姑射之仙"、"列子御风而行"、"望洋兴叹"等。
3、宗教化神话与原始宗教有如孪生兄弟,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
神话含有宗教的因素,易为宗教所利用。
神话流为道教的仙话,就是神话宗教化的具体表现。
西王母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就是其典型实例。
第四节上古神话的实质及其文学意义从严格意义上说,神话并不直接等同于"文学"。
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最初认知和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的愿望的表达。
在现代人看来十分荒诞的描述中,包含着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万物关系、民族历史、宗教观念以及各类日常生活知识。
其一,神话的思维,充满了幻觉的作用,使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思维方式。
它本身虽然不是自觉的运用幻想,却仍然同文学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表现了人类不自觉的艺术创造力。
所以,有的研究者把神话思维称为"诗性思维"。
其二,有的神话中所蕴含的那种百折不挠、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如刑天、精卫、大禹治水),那种厚生爱民的意识,曾经激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为理想而奋斗。
它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原始精神,又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精神动力。
其三,神话故事、神话素材常常被后代文学家所利用,创作出新的、具有特异色彩的作品。
如《西游记》中降妖除怪的故事、《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描述等。
第二章《诗经》《诗经》的编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先秦时期一般称为“诗”或“诗三百”。
《墨子·公孟》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说法;由于儒家的推崇,到了汉代,诗被尊为“经”,于是,后世便都称之为《诗经》。
《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目而无辞,乃所谓“笙诗”,故实有305篇。
《诗经》的分类风,是帶有地方色彩的民歌。
雅,是宮廷正樂,用於典禮。
颂,是宗廟祭祀時唱的讚歌。
《诗经》的思想内容: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二、农事诗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及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篇。
代表作品:《周南·苤苡》、《豳风·七月》《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三、征役诗颂记战功:《大雅》之《江汉》、《常武》,《小雅·六月》叙写军威:《小雅·采芑》尚勇乐战:《秦风》之《小戎》、《无衣》征夫厌战:《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唐风·鸨羽》思妇闺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卷耳》四、婚恋诗相恋与欢会:《野有死麕》、《桑中》、《静女》、《野有蔓草》、《溱洧》、《十亩之间》、《木瓜》等。
追慕与苦思:《关雎》、《汉广》、《简兮》、《子衿》、《蒹葭》、《月出》、《采葛》、《狡童》、《褰裳》等。
爱的受阻:《柏舟》、《将仲子》等。
婚嫁:《桃夭》、《摽有梅》、《鹊巢》、《丰》、《伐柯》等。
弃妇:《邶风·邶舟》、《谷风》、《氓》、《中谷有嶊》等。
五、怨刺诗刺贪刺虐刺昏刺暴,怨苦怨劳,怨不公不均。
如:《大雅》之《民劳》、《桑柔》、《瞻卬》,《小雅》之《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北山》、《雨无正》等。
刺乱刺淫:《国风》中之《北风》、《新台》、《墙有茨》、《相鼠》、《伐檀》、《硕鼠》、《株林》等。
六、燕飨诗多为君主宴会群臣或贵族统治者宴请同僚所作的诗,也有少量兄弟宴乐的诗。
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实际上,宴饮诗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既有粉饰太平、肯定享乐的一面,又有好礼从善、向往良好风范的一面。
后者体现了礼乐文化精神,体现了东方式的人际关系以及尚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精神风貌。
”如《小雅》之《鹿鸣。
《诗经》的艺术成就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二、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四、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蒹葭》的艺术特色:意境美、朦胧美、音调美:迭词,对偶,押韵构成音调美。
《氓》的艺术特点:较成熟的叙事诗,较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比兴手法的运用。
《采薇》之思想内容:本诗是描述边防军士服役思归,爱国恋家,情绪矛盾苦闷之作。
一、二、三、章写远别家室,历久不归之忧,四、五章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日夜戒备,居无定所之劳,末章写归途中雨雪饥渴之苦和痛定思痛之情。
前三章以薇菜的发芽,鲜嫩到苍老起兴,暗喻征战时日之久,四五章通过对比,反衬士卒奔突之苦,曲折地反映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实。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有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事记言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先秦散文兴盛的主要原因:1、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社会制度的变迁,兼并战争的频繁,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2、“士”阶层的形成,文化学术散布到民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成了散文的发展。
3、诗歌篇章短小,不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于是散文起而代之。
4、竹简和书的发明,书写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散文的发展。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甲骨卜辞——叙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铸之鼎器重宝之文字。
《易》卦爻辞——卜筮文字,亦事亦理,亦韵亦散。
《尚书》——记言文之祖。
《尚书》的基本概念:尚书即上书,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先秦时只叫《书》,到汉代被尊为经书,故又叫“书经”。
史官之设始于殷,“左史纪言,右史记事。
”《尚书》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重要篇目的汇编。
其中多为王室文告、誓词和臣下对国君的劝谏颂祝之辞。
《尚书》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提出用人、理政的原则、方法和勤勉治国、力戒逸乐的主张。
《尚书》之文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
记叙简明扼要,描写用笔不多而颇生动,议论要言不烦,抒情皆直抒胸臆而富于感染力。
但《尚书》毕竟是散文萌芽阶段的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韩愈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指出了《尚书》语言的这一特点。
《尚书》的文风质直古朴,不事藻饰。
《春秋》——记事文之祖。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春秋》的思想倾向,主要是遵循周制维护周礼,明王道,重人事,褒善贬恶,反对“邪说暴行”,志在“拨乱世反之正”。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春秋》笔法”。
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一、《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不少新特点,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较详尽地记载了春秋时期304年间各诸候国内部和各国之间错纵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
秦晋殽之战本篇写的是秦穆公在企图称霸中原的野心指导下向东扩张势力的尝试。
文章的宗旨在于总结秦败的原因。
战争所与三方,在秦,则师出无名,是非正义的;在郑,则保卫国土是正义的;在晋,则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帮助正义一方的。
作者的思想倾向都通过具体的叙述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