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合集下载

N2020008《病理学》教学大纲(56学时)

N2020008《病理学》教学大纲(56学时)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编号: N2020008英文名称: Pathology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56 讲课学时:47 实验学时:9学分:3.5适用对象: 中医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5+3一体化)修园班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主要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中医专业开设病理学课程,目的是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医学角度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有一个完整的动态认识,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医药学的诊疗和研究奠定必要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又分为总论和各论。

总论主要学习不同疾病的共同的基本规律,各论主要学习各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

理论教学应重视病理形态变化与功能代谢、临床表现的联系,重视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适当联系疾病的防治,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

实验教学要求学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方法,并能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学变化,能对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独立分析、作出初步结论。

病理学的教改基本要求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绪论【教学要求】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4. 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病理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本科班)

病理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本科班)

病理学教学大纲(本科)(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一、前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学科。

病理学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主要疾病的病理学知识,认识疾病的本质,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学习临床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本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的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规律。

讲授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医学科学水平,注意机能与形态、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从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少而精,避免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病理学为考试课,考核方式及内容有笔试、标本及切片考试、实验报告、课堂提问等。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及实习,实习包括观察大体标本、显微镜标本、及课堂病例讨论(可机动安排)等,通过实习达到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对病变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等)。

二、病理学教学安排和学时分配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精减教学内容,压缩课堂教学,本大纲按100学时设定,其中理论课58学时,实验课42学时。

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2.熟悉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概念、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学的发展和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新技术的应用。

教学内容1.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2.病理学的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3.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目的要求1. 掌握细胞和组织几种常见的适应性变化(萎缩、肥大、化生和增生)的概念、常见类型和病理改变。

结合病理变化及发生部位,了解几种病变的结局和对机体产生的影响。

2.了解细胞损伤的一般超微结构表现,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的病变。

(完整版)《病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前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病理学分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

病理解剖学着重从形态变化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理生理学则着重从机能和代谢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任何疾病都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的改变,因此二者之间互相关系,互相影响,不能截然分开。

学习病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全身与局部变化的关系.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验。

病理解剖学的实验内容,包括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等。

病理生理学则安排一些必要的动物实验。

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亲自操作,结合理论,独立思考,认真分析总结。

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病理学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临床,加强临床症状与病变关系的理解,以提高学习效果。

病理学教学时数为45学时,其中总论25学时,各论19学时。

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2、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史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病理学的任务和性质.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发展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章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疾病、死亡的概念。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3、了解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教学内容]疾病的概念,病因学概论及发病学概论。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目的要求]1、掌握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和在修复中的作用。

2、掌握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3、熟悉骨折愈合过程。

4、了解组织再生能力和再生过程以及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教学内容]1、再生与修复的概念,再生的类型,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

3、创伤愈合的类型和基本过程及骨折的愈合过程。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类别:医学基础课程课程学分:具体学分课程学时:具体学时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它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通过对疾病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的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机制。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新技术在病理学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对常见疾病进行病理诊断和分析。

具备观察病理切片和解读病理报告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增强学生对医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教学内容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凋亡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2、教学要求掌握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

熟悉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了解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发生机制。

(二)损伤的修复1、教学内容再生: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结构、功能及结局,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对机体的影响。

创伤愈合: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骨折愈合的过程。

2、教学要求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型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

熟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结局。

了解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教学内容充血和淤血:充血和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学授课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检验医学专业学时:51学时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主干学科,一方面,通过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的病理改变,理解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机能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另一方面,通过临床病理讨论,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结局及转归。

病理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新医学模式的高质量医学专业人才服务,使学生通过对各类疾病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的学习,逐步提高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实验一诊断病理学概要实习注意事项【目的要求】1.熟悉诊断病理学的概念及其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导意义2.熟悉常规病理诊断流程3.熟悉实验室注意事项4.熟悉病理学、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病因、发病机制及免疫组织化学的专业英语5.了解病理学研究方法【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 诊断病理学的概念及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导意义2. 常规病理诊断流程3. 实验室注意事项【实验方法】1. 多媒体示教、讲解2. 参观临床病理诊断流程实验二适应、损伤与修复【目的要求】1.掌握适应、变性、坏死、凋亡、再生和修复的概念2.掌握各类坏死的形态特点及坏死的结局3.掌握肉芽组织的组成、形态特点及其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4.熟悉萎缩、化生、水变性、脂肪变性和玻璃样变性的病变特征5.熟悉肥大、增生的概念和类型6.熟悉创伤愈合的类型7.熟悉适应、变性、坏死、凋亡、再生、修复、肉芽组织、纤维性修复的专业英语8.了解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 大体标本(1)心脏肥大(高血压心脏) (2)肾萎缩(肾盂积水)(3)心脏萎缩(营养不良性) (4)脑萎缩(老年性)(5)肝脂肪变性(6)脾被膜玻璃样变性(7)脾/肾凝固性坏死(贫血性梗死) (8)足或趾干性坏疽(9)肺结核病(干酪样坏死)(10)脑液化性坏死(脑脓肿)(11)肉芽组织(狗皮实验创伤) (12)骨痂(狗胫骨实验性骨痂) (13)骨畸形愈合2. 组织切片1# 肝脂肪变性2# 宫颈粘膜鳞状化生3# 肾凝固性坏死4# 淋巴结干酪样坏死5# 肉芽组织(绘图)【实验方法】1. 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简要理论复习2. 大体标本示教、观察3. 组织切片示教、观察4. 通过绘图,加深对肉芽组织形态特点的理解5. 课后小结实验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目的要求】1.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2.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形成条件、形态特点及结局3.掌握贫血性、出血性梗死的原因、形态特点及其对机体的影响4.掌握血栓、栓子、栓塞、梗死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5.熟悉栓子的类型及其影响6.熟悉动脉性充血的概念、形态特点、类型和意义7.熟悉充血、淤血、心衰细胞、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栓子、梗死的专业英语8.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 大体标本(1)慢性肺淤血(2)慢性肝淤血(3)慢性脾淤血(4)脑出血(5)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血栓形成(6)肺动脉血栓栓塞症(7)肾贫血性梗死(8)脾贫血性梗死(9)肺出血性梗死2. 组织切片6# 急性肺淤血7# 慢性肺淤血8# 混合血栓(绘图)9# 机化血栓【实验方法】1. 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简要理论复习2. 大体标本示教、观察3. 组织切片示教、观察4. 通过绘图,加深对混合血栓形态特点的理解5. 课后小结实验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例讨论【目的要求】1.掌握临床病理讨论的方法2.掌握静脉延续性血栓的内在涵义3.掌握淤血、血栓形成、血栓、栓子、栓塞、梗死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4.熟悉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病变特点及影响5.了解“经济舱综合征”【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例讨论2.相关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复习3.测验一:损伤、修复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方法】1. 结合多媒体课件分组汇报2. 提出问题、分析讨论3. 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复习4. 用简单线条图配合文字说明归纳和总结病例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5. 测验一:闭卷笔试实验五炎症【目的要求】1.掌握炎症的基本病变2.掌握炎性渗出的概念、渗出液的的特点和意义3.掌握炎性浸润的概念、炎细胞种类、形态特点及其作用4.掌握急、慢性炎症的常见组织学类型及形态特点5.熟悉炎症的经过和结局6.熟悉炎症、变质、渗出、增生、趋化、肉芽肿、败血症的专业英语7.了解炎症介质的概念、常见类型及意义【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 大体标本(1)急性重型肝炎(2)气管白喉(3)纤维素性心包炎(绒毛心)(4)化脓性脑膜炎(5)化脓性胸膜炎(6)脑脓肿(7)肺脓肿(8)蜂窝织性阑尾炎(9)慢性扁桃体炎(10)肺结核病(11)机化性胸膜炎(12)机化性心包炎(13)肠粘连(14)心瓣膜变形2. 组织切片10# 蜂窝织性阑尾炎11# 纤维素性心包炎12# 皮肤慢性炎13# 机化性心包炎14# 肺脓肿3.绘图:炎症细胞【实验方法】1. 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简要理论复习2. 大体标本示教、观察3. 组织切片示教、观察4. 课后小结实验六肿瘤【目的要求】1.掌握肿瘤及异型性的概念、特点及意义2.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3.掌握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要点4.掌握肿瘤的大致分类和一般命名原则5.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的概念6.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7.熟悉常见的癌前病变8.熟悉肿瘤、异型性、转移、癌、印戒细胞癌、肉瘤、库根勃氏瘤的专业英语9.了解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 大体标本(1)皮肤乳头状瘤(2)结肠息肉状腺瘤(3)子宫平滑肌瘤(4)甲状腺腺瘤(5)脂肪瘤(6)乳腺纤维腺瘤(7)卵巢粘液性囊腺瘤(8)结肠癌(9)乳腺癌(10)足跟鳞癌(11)阴茎癌(12)淋巴瘤(13)纤维肉瘤(14)平滑肌肉瘤(15)肺转移癌(16)卵巢畸胎瘤(17)恶性黑色素瘤2. 组织切片15# 子宫平滑肌瘤16# 子宫平滑肌肉瘤17# 皮肤乳头状瘤18# 皮肤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9# 淋巴结转移癌20# 结肠腺癌3. 测验二: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实验方法】1. 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简要理论复习2. 大体标本示教、观察3. 组织切片示教、观察4. 测验二:闭卷笔试5. 课后小结实验七心血管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基本病变2.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部位、心肌梗死的原因、类型、病变及合并症3.掌握缓进型高血压病的分期、内脏病理变化及后果4.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及对机体影响5.掌握心瓣膜病的病因、病变特点、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6.熟悉动脉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7.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8.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风湿病、风湿小体、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专业英语9.了解心肌病和心肌炎的概念、类型、主要病变特点【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 大体标本(1)腹主动脉粥样硬化(2)脑动脉粥样硬化(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心肌梗死(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心肌梗死、穿孔(5)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大(6)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7)高血压脑出血(8)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9)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10)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1)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 组织切片21# 主动脉粥样硬化2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绘图)23# 风湿性心肌炎24# 高血压病固缩肾【实验方法】1. 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简要理论复习2. 大体标本示教、观察3. 组织切片示教、观察4. 通过绘图,加深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态特点的理解5. 课后小结实验八呼吸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变特点及相互联系2.掌握细菌性肺炎:大叶性、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联系及并发症3.掌握矽肺的病变特点4.掌握鼻咽癌、肺癌的好发部位、类型、主要临床病理特点及扩散规律5.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概念6.熟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肺癌、矽肺的专业英语7.了解病毒性肺炎(包括人禽流感病毒感染及SARS)、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 大体标本(1)肺气肿并肺大泡形成(2)肺源性心脏病(3)矽肺(4)支气管扩张症(5)大叶性肺炎(红肝、灰肝变期)(6)融合性小叶性肺炎(7)支气管肺癌(中央型、周围型、弥漫型)2. 组织切片25#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6# 大叶性肺炎27# 小叶性肺炎28# 鼻咽癌29# 矽肺【实验方法】1. 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简要理论复习2. 大体标本示教、观察3. 组织切片示教、观察4. 课后小结实验九心血管系统整合式病例讨论【目的要求】1.掌握临床病理讨论的方法2.掌握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相互关系及病理临床联系3.熟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心肌梗死的病变特点及影响4.了解心血管系统疾病与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习惯之间的关系【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心血管疾病病例讨论2.相关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复习【实验方法】1. 结合多媒体课件分组汇报2. 提出问题、分析讨论3. 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复习4. 用简单线条图配合文字说明归纳和总结病例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实验十消化道疾病, 学生讲课:消化道肿瘤【目的要求】1、掌握溃疡病的好发部位、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和合并症。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引言:概述:《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是病理学课程的进阶部分,侧重于探索更深入的疾病机制和相关的实验室技术。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正文:一、病理学原理与方法1.细胞和组织学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组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组织学染色技术及其应用2.病理学与免疫学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病理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3.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分子病理学技术和应用分子病理学在疾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4.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病理生理学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病理生理学与药物治疗的关系5.实验室病理学技术组织切片制备和染色技术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在实验室病理学中的应用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1.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2.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过敏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学特征3.代谢疾病代谢紊乱引起的病理学变化遗传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相关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4.其他系统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5.肿瘤病理学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病理学特征常见肿瘤类型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病理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总结:《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涵盖了病理学的原理、方法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通过深入学习该课程,学生将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更全面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实验室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的医学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第四章 炎症
【目的要求】 掌握:炎症的概念、基本病变;炎症介质的概念,急性炎症的结局。急性炎症的常见类型(渗
出性炎)及主要特征。肉芽肿的概念、类型及病变特点。 熟悉:炎症的原因、局部的临床表现、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了解:炎症介质的来源、种类及作用,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 【内容】
炎症的概念、临床表现、原因、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作用。急性 炎症常见类型、病变特点。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急性炎症的经过和结局。慢性肉芽肿性炎 症的概念、类型和病变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 【教学方式】
章次
内容
总时数
讲授
实习
绪论
1
1
0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1~2
7
5
2
损伤和修复
3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6
4
2
4
炎症
10
6
4
5
肿瘤
10
6
4
6
心血管系统疾病
6
4
2
7
呼吸系统疾病
4
2
2
8
消化系统疾病
8
6
2
1
10~11
泌尿系统疾病
6
4
2
12
传染病
10
6
4
13
机动
4
4
0
合计
72
48
24
Ⅱ《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绪论
【目的要求】
课堂讲授,病案讨论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炎症 变质 渗出 假膜性炎 化脓性炎 蜂窝织炎 脓肿 肉芽肿 (granuloma)败血症 2、问答题: (1) 简述炎性渗出对机体的利与弊。 (2) 简比较脓肿与蜂窝织炎的异同。 (3) 炎症局部可有哪些临床表现,其病理学基础是什么? (4) 从病理学角度如何确诊炎症? (5) 临床病理讨论

病理解剖学教学大纲

病理解剖学教学大纲

《病理解剖学》教学大纲(检验、信息专业本科)(2007 年4月修订)一、前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介于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通过学习病理学知识来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预防和护理提供理论基础。

学习和研究病理学必须以辩正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自觉地运用其基本观点,正确地观察和分析病理学中的各种问题。

如运用矛盾对立统一观点分析患病机体在器官水平、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存在的损伤和抗损伤表现,认识损伤和抗损伤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及其转化条件;运用发展的观点去动态观察、分析和理解疾病发生发展各阶段所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运用互相联系的观点认识病理过程中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还必须以内因和外因的辩正统一观点为指导认识疾病的发生。

结合本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上强调以下几点:⑴正确理解和掌握病理专业名词、术语是学好病理学的基础;⑵学习病理学要重视4个联系:①重视形态变化与功能、代谢变化的联系。

②重视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

③加强病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④重视病理与临床的联系。

要学会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疾病现象,联系有关防治的问题,培养防治疾病的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效果;⑶学会观察病理变化。

教学大纲的所列理论课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也可由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级:掌握、熟悉和了解。

其中掌握的内容是要求学生能熟记其内容,并灵活运用在疾病的分析中,了解内容是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而设立的内容,熟悉内容是介于了解和掌握之间。

实验课重点要求实际联系理论,巩固理论知识,拓宽思维,突出培养学生自己关观察,重点是通过观察形态学变化来认识疾病,并推测其相应的功能性改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大纲适用广西医科大学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信息专业学生的病理学的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医药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麻醉学、影像学、口腔医学专业病理学((课程代码:2102B)教学大纲执笔人:李久蕊审查人:姚俊霞分管教学院长:赵万红学院院长:李文春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病理学课程代码:2102B学分与学时:4.5学分;108学时,理论与实验课之比为56:52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课授课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麻醉学、影像学、口腔医学专业等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通过对疾病状态下病变组织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研究,以阐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转归和结局,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或实验依据。

病理学同时又是一个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通过对活检组织、尸体剖验材料和脱落细胞等的形态学观察,明确诊断,指导临床各科诊治。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共有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特殊规律。

教学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着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形态与机能之联系,强调病变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关注基础与临床的结合,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领域的新成就,反映现代医学科学水平。

病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阐述病理与临床的联系,为学习临床医学以及防治疾病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本教学大纲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具体任务如下:(一)基本理论知识1.掌握各类疾病基本病理形态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2.掌握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变化及其结局,并具备初步自学其它疾病病理学知识的能力。

(二)基本技能1.掌握观察病变的方法,通过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包括绘图等训练,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并能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

2.了解外科病理活检和尸体解剖的意义、检验程序及操作方法,初步学会在临床工作中正确处理、使用病理材料,培养临床病理思维能力。

三、学时安排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绪论目的要求:理解:病理学的概念及其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教学内容、研究对象及观察方法。

了解:病理学的发展史、学习方法及新技术的应用。

授课学时:1学时重点: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难点: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教学内容:一、病理学概念和任务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尸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二)实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动物实验、组织和细胞培养。

四、病理学的发展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目的要求:掌握:细胞、组织适应的类型、概念及病变特点;变性的概念、类型及主要类型的病变特点;坏死的概念、形态学改变、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理解:黏液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的病变特点;坏死的结局;凋亡的概念。

了解:细胞损伤原因与机制、老化。

授课学时:5学时重点:适应、变性及各种坏死的概念和病变的形态特点。

难点:适应、变性及各种坏死的概念和病变的形态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胞、组织的适应适应:概念;类型;一、萎缩:概念、常见类型、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二、肥大:概念、常见类型、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三、增生:概念、常见类型、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四、化生:概念、常见类型、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一、损伤的原因和机制二、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改变(一)可逆性损伤:变性与物质沉积水样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黏液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细胞内糖原沉积、病理性色素沉积、病理性钙化的病因、病理变化。

(二)不可逆性损伤:坏死:概念和形态学改变;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的概念及病理变化;坏死的结局、坏死的后果第三节凋亡凋亡:概念、意义、形态变化、机制、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第四节细胞老化细胞老化:概念、特征、机制。

(自学)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目的要求:掌握:再生与瘢痕性修复的概念、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结构、功能与结局。

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创伤愈合的类型和基本过程;骨折愈合过程。

了解:干细胞的类型和功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再生修复的分子机制及影响因素。

授课学时:2学时重点:再生与肉芽组织的概念;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难点:瘢痕性修复的过程、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第一节再生一、再生:概念和类型;二、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上皮组织、纤维结缔组织、软骨和骨组织、血管、肌组织、神经组织的再生。

四、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五、干细胞在再生和修复中的作用。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一、肉芽组织:概念、形态特点、作用及成熟过程;二、瘢痕组织:概念、形态特点、利、害作用。

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形成过程及机制。

第三节创伤愈合一、创伤愈合:概念;二、皮肤创伤愈合:基本过程、类型(一期愈合、二期愈合);三、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或再塑;四、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影响骨折愈合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目的要求:掌握:淤血的概念及重要器官淤血(肺、肝)的病理变化;血栓形成的概念和条件;栓塞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梗死的概念、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理解:充血的概念及病理变化;出血的病因、病变及后果;血栓形成过程、血栓形态和结局;血栓与死后血凝块的区别;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了解:水肿。

授课学时:4学时重点: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和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难点:血栓形成、梗死的过程。

教学内容:第一节充血和淤血一、充血:概念(一)动脉性充血:概念、病因、病变及后果;(二)静脉性充血(淤血):概念、病因、病变及后果,重要器官(肺、肝)的淤血病变特点。

第二节出血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后果。

第三节血栓形成一、血栓形成的概念二、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制三、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形态: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附:血栓与死后血凝块的区别;四、血栓的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栓塞一、栓塞的概念二、栓子的运行途径三、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其他栓塞。

第五节梗死一、梗死的概念二、梗死的原因三、梗死形成的条件四、梗死的一般形态特征及类型: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五、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第六节水肿(自学)第四章炎症目的要求:掌握: 炎症的概念及基本病变;渗出的基本过程;炎症介质的概念;急性炎症的类型及病变特点;非特异性慢性炎的病变特点、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类型及病变特点;理解:炎症介质的种类及作用;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了解: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症的原因。

授课学时:6学时重点:炎症的概念,炎症的类型及病变特点;炎症介质的概念、种类及作用。

难点:炎性渗出的过程和意义;炎症介质的概念、种类及作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炎症的概念二、炎症的原因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四、炎症的临床表现(局部和全身)。

第二节急性炎症一、血流动力学改变;二、血管通透性增高;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四、炎性介质:概念、一般特点、主要炎症介质及作用;五、急性炎症的形态学类型及病理变化:渗出性炎(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六、急性炎症的结局。

第三节慢性炎症一、一般慢性炎症的病变特点:病理变化,炎性息肉、炎性假瘤概念;主要慢性炎性细胞;二、慢性肉芽肿性炎:概念、类型、组成、举例。

第五章肿瘤目的要求: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对机体影响;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癌与肉瘤的区别;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浸润癌的概念。

理解: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肿瘤的分级与分期;常见肿瘤的病变特点;异位内分泌综合征和副肿瘤综合征的概念。

了解:肿瘤的病因学与发病学概要。

授课学时:6学时重点:肿瘤的概念、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难点: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教学内容:第一节肿瘤的概念肿瘤的概念、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一、大体形态二、组织形态第三节肿瘤的分化和异型性一、肿瘤的分化、异型性、间变的概念;二、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和细胞的异型性。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一、肿瘤的命名原则二、肿瘤的分类。

第五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一、肿瘤的生长方式(膨胀性、外生性和浸润性)和生长速度、生长特点、血管生成、演进和异质性;二、肿瘤的扩散:局部浸润和直接蔓延、转移概念、途径(淋巴管、血管、种植性)第六节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一、肿瘤的分级二、肿瘤的分期第七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八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九节常见肿瘤举例一、上皮组织肿瘤:良性肿瘤的类型及形态特点;恶性肿瘤的类型及形态特点;二、间叶组织肿瘤:良性肿瘤的类型及形态特点;恶性肿瘤的类型及形态特点;癌与肉瘤的区别三、神经外胚叶肿瘤:常见类型(中枢及周围神经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恶性黑色素瘤)及形态特点。

附:多种组织构成的肿瘤类型(多形性腺瘤、畸胎瘤)的形态特点。

第十节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一、癌前病变:概念、种类;二、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上皮内瘤变的概念。

第十一节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一、细胞生长与增殖调控;二、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凋亡调节基因、DNA修复基因...)第十二节环境致瘤因素一、化学因素二、物理因素三、生物因素第十三节肿瘤与遗传肿瘤与遗传(自学);第十四节肿瘤免疫肿瘤免疫((自学)。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目的要求: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基本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概念、心肌梗死的病变特点及并发症;高血压病的概念、良性高血压病的病理变化;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及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和后果;理解: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和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联系;急进型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心瓣膜病的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形态学变化;了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概念和病变。

授课学时:4学时重点: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和风湿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难点: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和风湿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一、概念二、病因发病机制三、病理变化:基本病变、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分级。

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一)心绞痛的概念、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二)心肌梗死的概念、发病机制、病变特点、临床特点、合并症;(三)心肌纤维化及冠状动脉性猝死的概念、临床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