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时方案文言文阅读(3)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12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12文言文阅读

中考二轮讲练测专题12:文言文阅读(讲案)一讲考点——考点梳理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教材篇目为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阅读答题,题目为5小题左右,分值10分左右。

主要考查学生朗读能力、字词句理解能力、信息捕捉能力、概括能力、分析与鉴赏能力等基本文言文阅读能力。

整体考查要求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升,从而评价学生对古文的阅读水平,以此提高古文化素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综观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主要考点具体如下:(一)句读停顿。

句读停顿,即划分朗读节奏,分散文句和诗句。

散文句按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根据句意用现代汉语来分析主谓宾成分,据此判断节奏的划分,或根据句子中词语之间意义联系的紧密程度来判断。

诗律则要按格律来判断节奏,如七言是“四三”或“二二三”,五言是“二三”或“二一二”。

词曲句子按散文句的划分来判断。

(二)字词理解。

字词理解,除了了解文言常用虚实词本身的意义以后,还要了解文言字词的一些特殊用法和语法现象。

(1)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这两上字互相通用,读音相同相近,并没有意义的联系。

如“选贤与能”,“与”通“举”。

(2)一词多义。

这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因为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义项。

但它们之间又往往是有关联的,一般由本义转移至引申义。

如:间:①中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②介入、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隔开。

“遂与外人间隔”④掺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⑤秘密,暗中。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有些实词会因一定的表达需要,在句中改变它原来的词性。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名词作动词。

如:“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本是名词“鞭子”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②名词作状语。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③动词作名词。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出”、“入”动词活用为名词“出产的东西”。

④形容词作名词。

如“披坚执锐”中的“坚”、“锐”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坚硬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3说理哲思类第28篇鱼我所欲也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3说理哲思类第28篇鱼我所欲也
•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 注释:①良医所:官署名。后“太医院判”为 官名。②遗表: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 于卒后上奏。③份份:同“彬彬”,文质兼备 的样子。
• 李时珍,字东璧,以行医为业。(李时珍) 读书十年,不出家门,广泛学习,没有什么不
看的,擅长医术,就以医生自居。楚王听说李
时珍后,召他去做王府“奉祠”,掌管王府良 医所的事务。楚王世子突然休克,李时珍(药 到病除),使之活命。(楚王于是将他)推荐给朝 廷,(朝廷)授予他太医院判一职。一年后(他) 请求回乡,开始写《本草纲目》一书。
1
2
34
• 4.【悟情思】正如“贤者”,每个伟大的称谓 背后都有其取舍。请从下边称谓中任选其一, 结合相关作者或人物,谈谈他是如何取舍而名 垂千古的。(4分)
• 真将军(《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 古仁人(范仲淹《岳阳楼记》)
1
2
34
• 答案:示例一:真将军周亚夫在细柳戍守时, 汉文帝前来慰劳,他没有选择竭尽逢迎以讨好 汉文帝,而是选择忠于职守、严守军纪,这使 他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不卑不亢的真将军品 格流传千古。(概括人物事件2分,分析得当2 分)
文言文阅读 三、说理哲思类 第28篇 鱼我所欲也
• [2024深圳龙华区二模改编]鱼我所欲也( 对比阅读练习)
• 学习小组向古人汲取“选择”的智慧,搜 集以下材料,对此展开讨论。

【甲】李时珍,字东璧,以医为业。读书
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善医,即以
医自居。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①事
。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
查阅词典。 就:①赴,前往;
②踏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上;③成,成功;

【整合】人教版语文中考第二轮复习教案之《文言文阅读》

【整合】人教版语文中考第二轮复习教案之《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中考文言文的考点和题型,整体把握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复习2、知道并掌握解答文言文各类题型的技巧方法教学重难点: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复习方向。

课程设置:2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题型,明确考点归纳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类型:四类题型:(1)词语理解辨析(2)翻译句子(3)文意分析(4)开放题型二、找准方向把握技巧1、针对四种题型提出相应的复习方向、复习策略或答题技巧。

(此过程重在学生自主尝试、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归纳总结。

(一)词语理解辨析1、实词解释方法(1)联系课内积累推断如: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

获止不去。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会匈奴大入塞。

2、根据字形推断如:⑴目似瞑,意暇甚。

⑵云归而岩穴暝。

⑶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

3、参照现代意义推断如:⑴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⑵参(曾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4、整体语境推断利用上下文中所包含的情节脉络、人情事理推断词义如: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

此处的“过”,不能理解成“经过”,“路过”。

而应该解释成“拜访”。

(二)翻译句子:原则:信——忠于原文达——语意流畅雅——文辞优美方法:文言翻译的方法1.增“增”,就是增补。

文言文中经常见到句子成分省略的情况,在翻译时对省略的成分应增补出来,这样表意才明确,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留“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著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必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3、扩“扩”,就是扩充。

文言文中的词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翻译时要把单音节词扩充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如:“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4、调“调”,就是调整。

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宾语前置时,应把它们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1.1 设计背景: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和语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2 教学意义:通过复习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3 教学时长:本章节预计用时1课时。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实词推断、虚词辨析、句子结构分析、词句翻译等。

2.2 文言文阅读的策略:快速浏览、细读理解、对照注释、揣摩文意等。

2.3 文言文阅读的实践: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篇目,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感。

三、教学内容3.1 经典文言文篇目:选取中考常见的文言文篇目进行讲解和分析,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等。

3.2 阅读技巧和方法的实践: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实词推断、虚词辨析等阅读技巧。

3.3 学生自主阅读练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其他文言文篇目,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够独立阅读简单的文言文。

4.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语感。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重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的掌握。

5.2 难点:对经典文言文篇目的理解和翻译,以及对阅读技巧的灵活运用。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包括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等,供您参考。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PPT、文言文阅读材料、黑板、粉笔等。

6.2 学具:学生笔记本、文具、文言文阅读材料、参考书籍等。

6.3 准备: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PPT,确保教学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单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阅读的学习状态。

7.2 讲解与示范:教师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进行讲解和示范,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三)(《大道之行也》+《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三)(《大道之行也》+《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
【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中涉及的词语在此不再列举
一、考点梳理 《马说》
重点词语
(11)故虽有名马
名:名贵的
(1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受到屈辱
(13)虽有千里之能 千里:日行千里 能:能耐
(14)食不饱,力不足 足:充足,足够
(15)执策而临之 执:拿着
【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中涉及的词语在此不再列举
一、考点梳理 《马说》
词类活用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2)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3)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一、考点梳理 《马说》
重点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衹(只)”,只、仅 奴隶人:奴仆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3)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4)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次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5)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
【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中涉及的词语在此不再列举
重点词语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 等:相等,一样 (7)策之不以其道 以:按照 道:正确方法 (8)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才能、才干 (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 (10)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马之千里者 之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释义 结构助词,的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的标志 代词,代指千里马 助词,无实义,不译
一、考点梳理 《马说》
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2)是马也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学案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学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一、学习目标:1.分析课外文言文的出题规律;2.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二、教学过程:(一)《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评析其思想内容。

”(二)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

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直译遵循“替、留、删、调、补”五字诀。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2011·浙江省义乌市)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

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

”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

观者如堵墙。

久之,各未能进。

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

”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

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

③村步:村埠头。

步,通“埠”,码头。

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善.(善于、擅长) 用矛 B.一举而毙.(杀死)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皆服其.能空乏其.身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罔不因.势象形C.遂.曳矛而斗遂.许先帝以驱驰D.见必与之.决生死时人莫之.许也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词语含义、句子翻译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的讲解。

2. 文言文句子结构、词语含义、句子翻译的分析与练习。

3. 选取适合初中生程度的文言文进行阅读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的讲解,文言文句子结构、词语含义、句子翻译的分析。

2. 教学难点:文言文句子结构、词语含义、句子翻译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事例引出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如划分句子结构、查找词语含义、翻译句子等。

3. 示范:选取一篇简单的文言文,示范分析句子结构、词语含义、句子翻译的过程。

4. 练习:让学生练习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词语含义、句子翻译,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五、课后作业:1. 分析一篇给定的文言文,划分行句结构,查找词语含义,翻译句子。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文言文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阅读技巧。

3. 利用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练习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对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期中期末考试评价:通过考试检测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了解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阅读教材和辅导书,用于提供教学内容和练习题。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文言文实例和教学PPT。

中考课外古代文言文学习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课外古代文言文学习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课外古代文言文学习阅读专题复习教

前言
在中考考试中,语文科的满分十分重要,而古代文言文占据了其中的一大部分。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平时进行系统的复。

本教案旨在帮助同学们在课外研究中更好地掌握古代文言文阅读技巧。

重点内容
1. 词语研究: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优美的词语,提高古代文言文阅读水平。

2. 句子分析:重点复句子结构,尤其是关联词的使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文章。

3. 阅读实战:通过课外文言文练,模拟中考试题,加深学生的文言文理解和应试能力。

教学安排
1. 第一周:
- 词语研究:推荐学生阅读《庄子》、《孟子》等名著,积累
其中妙语佳句,制作单词卡片,以便日后的复。

- 句子分析:讲解并练文言文常见的句子结构和关联词的使用。

- 阅读实战:快速阅读《红楼梦》第一回,找出其中的关键句
和生僻字,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第二周:
- 词语研究:推荐学生阅读《诗经》、《论语》等名著,使用
单词卡片进行复。

- 句子分析:讲解并练文言文中的各种长难句。

- 阅读实战:认真阅读《红楼梦》第一回,针对其中的难点句
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

3. 第三周:
- 词语研究:推荐学生阅读《史记》、《汉书》等名著,使用
单词卡片进行复。

- 句子分析:使用教材中的例句进行练。

- 阅读实战:模拟中考试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总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和实践,相信同学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古代文言文阅读技巧,为中考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内容:第三课时(总第 13 课时)复习目标:1、能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2、阅读时能准确理解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正确翻译文言句子。

3、把握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和特点,整体感知文章的主题。

导学活动(以达成复习目标作为贯穿全课活动的一根“红线”,从助你补缺、给你定标、请你点击、引你运用、为你指点、推你提升等6个环节去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5个虚词)之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欲报之于陛下也悉以咨之肉食者谋之天下顺之2、助词: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宫中之事山间之四时也山水之乐三里之城②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③补充音节:公将鼓之怅恨久之3、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4、语法作用,倒装句标志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其1、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以彰其咎苦其心志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其乡人曰望其旗靡2、表语气其真不知马耶(表反问)其真不知马也(表猜测)以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醒能述以文者(用)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不以物喜(因为)悉以咨之(拿)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杀之以应陈涉以告先帝之灵以激怒其众将以攻宋②表结果:以致以伤先帝之明以塞忠谏之路也3、其它①以为:认为或以为死而l.并列关系①泉香而酒洌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承接关系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3.修饰关系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

4.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可是”“却”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学而不思则罔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于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对”、“给”等。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比” “胜过”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②皆以美于徐公。

二、综合训练(一)[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1、解释句子的加点词(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蜂空群赴焰,尽殪.(5)蜂窟.于土或木、石(6)悉.可俯拾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甲)陈胜者。

……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

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

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官门今欲缚之。

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

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

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

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

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

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比.至陈()(2)被.坚执锐()(3)刑.其长吏()(4)皆来会计..事()(5)客出入愈益发舒.()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复立楚国之.社稷B、或.说陈王曰或.以为亡C、故.天下传之扶苏以数谏故. D.、杀之以.应陈涉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

(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5、依据上述文字,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①原因:②启示:(三)[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④今贼适.疲于西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知臣谨慎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 以奉先帝之遗愿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辍耕之垄上C.而议者谓为非计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水落而石出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②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5.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①②③(四)(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浩浩汤汤( tang1 )B、衔远山( xian2 )C、互相轩邈( miao3 )D、泠泠作响( ling2 )2、、解释句中划横线的词。

(1)横无际涯(2)先天下之忧而忧(3)猿则百叫无绝(4)窥谷忘反3、翻译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译文:。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4、在景物描写方面,甲段主要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突出洞庭湖的景色特点。

乙段则从视觉和角度进行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教学时间(用原文作答)的特点。

(五)(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乙文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

②化:同化。

③鲍鱼:咸鱼。

④肆:店铺。

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是以:_________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所欲有甚于生者游于是乎始 B.即与之化矣春冬之时C.久而不闻其臭妇拍而鸣之 D.亦我所欲也亦与之化矣3翻译下列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

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乙文的观点共同的论证方法(六)[一]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二]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1.选文[二]具体说明了选文[一]中的哪一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二]的内容。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夙夜忧叹夙夜:_____________ ②庶竭驽钝驽钝:________________③属以后事属:________________ ④若嗣子可辅辅: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4.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

(只谈一点即可)十三课时中考专题---文言文比较阅读参考答案(一)1、(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死亡(5)筑巢(6)完全2、(1)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4、卒章显志。

(二)1.略 2.B 3.(1)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2)陈胜的许多老朋友都主动离开了他,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亲近他的人了。

4.(甲)陈胜率众起义,深得民心,建立了政权(乙)陈胜起义建立政权后丧失民心,丢失了政权。

5.(1)顺从民意,深得民心;违背民意,丧失民心。

(2)答题不要求面面俱到,能从某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如: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以人为本、人不要忘本、要讲诚信、做人要懂得珍惜感情等均可。

(三) 1、①寄:托付②攘除:铲除③宜:应该④适:正好,正逢 2、D 3.A 4、①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②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

(意思正确即可,关健词不能译错) 5、①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四) 1、A 2、(1)涯:边(2)先:在……之前;把……放在前面(3)绝:停止(4)反:通“返”,返回 3、(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