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章节题库(教父哲学)【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史的习题

西方哲学史的习题

第一章早期自然哲学⏹一、填空题⏹1、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Thales),他提出(water)是万物的本原。

⏹2、阿娜克西曼德称万物的本原为(the infinite)⏹3、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ir),他们通过()和()转化成万物⏹4、(Heraclitus)提出了―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和―战争是万物之父‖的说法⏹5、(Pythagoras)是第一个使用哲学的人,他认为哲学的首要对象是(numbers)⏹6、巴门尼德的两条道路是指(The path of truth)和(The path of opinion)⏹7、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water)、(air)、(earth)和(fire),他还提出了(love)和(hate)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8、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万物的元素是(seeds),除此之外,他还没有设定一个能动性的本原(mind)⏹9、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toms)和(space)⏹二、名词解释⏹1、本原basic stuff⏹2、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3、原子论者的―流射说‖⏹三、简答题⏹1、请简要叙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说。

⏹2、如何理解巴门尼德存在与思想是同一的思想⏹3、简要介绍芝诺悖论的内容⏹四、论述题⏹1、巴门尼德是如何论述―是者(being)‖的意义的?⏹2、试叙赫拉克利特的―生成辩证法‖。

⏹3、在变化问题上,元素论者对前人有哪些继承与发展?第二章智者与苏格拉底一、填空题1、(Protagoras)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着不存在的尺度。

2、高尔吉亚提出了三个相对主义的命题分别是(Nothing exists)、(If anything exists it is incomprehensible)和(Even if it is comprehensible, it can not be communicated to others)3、苏格拉底认为德行即(Knowledge)4、苏格拉底把自己使用的方法比作他母亲的(Intellectual midwifery)二、名词解释1.智者2.自然说3.约定说4.认识你自己5.苏格拉底方法6.助产术三、简答题1、简述智者的方法。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章节题库(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圣才出品】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章节题库(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圣才出品】

第1章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一、填空题1.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______,他提出______是万物的本原。

【答案】泰勒斯;水2.阿那克西曼德称万物的本原为______。

【答案】无定3.______是第一个使用哲学的人,他认为哲学的首要对象是______。

【答案】毕达哥拉斯;数4.巴门尼德的两条道路指______和______。

【答案】真理之路;意见之路5.“元素”这一概念的原意是______。

【答案】字母6.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他还提出______和______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答案】土;气;火;水;爱;恨7.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元素是______,除此之外,他还设定了一个能动性的本原:______。

【答案】种子;心灵8.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原子;虚空二、名词解释1.本原答: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意是“原初”“本原”。

这一概念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他使“本原”概念具有了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意味。

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

本原有两层意思:构成事物的基质;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则。

2.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答: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认为由于冷、热相互消长,气随着凝聚和稀散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

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综合了水和“无定形”的特点,气具有冷、热两种对立性质及与之相应的凝聚与稀散两种相反运动,因而可转化为具有其他性质的物质。

当气稀散时,便生成火;当气凝聚时,便产生风,风再凝聚成云,再凝聚变成水,更高程度的凝聚生成大地,最密集程度时变成石头。

可见,冷和热的对立是生成的最有力因素。

3.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答: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其关于万物运动的变化法则的哲学观点。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54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54

目 录导言0.1 复习笔记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 古代哲学引言第1章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晚期希腊哲学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编 中古哲学引言第4章 教父哲学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经院哲学5.1 复习笔记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6.1 复习笔记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编 近代哲学引言第7章 经验论和唯理论7.1 复习笔记7.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 法国启蒙哲学8.1 复习笔记8.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德国古典哲学9.1 复习笔记9.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黑格尔之后的哲学思潮10.1 复习笔记1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言0.1 复习笔记一、西方哲学史1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区别,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西方哲学也被称为“古典哲学”。

2世界哲学的划分世界上的哲学划分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三大哲学形态,西方哲学史有时也被称作“欧洲哲学史”。

二、哲学问题1哲学问题哲学史要回答“哲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史可以看作是哲学家们代表人类精神对于永恒无解的哲学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的记录,哲学史也可看作问题史。

2什么是哲学从词源上看,哲学在古希腊语中是philosophia,本义是“对智慧的爱”或“爱智慧”;从定义上来说,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科学与宗教(1)科学源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它诉诸理性而以自然为其认识的对象。

(2)宗教产生于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理想,即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在永恒无限的精神层面上关注人类的来源与归宿,它诉诸情感而以超自然的存在作为其信仰的对象。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5章【圣才出品】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5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一、填空题1.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______,他提出______是万物的本原。

【答案】泰勒斯;水2.阿那克西曼德称万物的本原为______。

【答案】无定3.______是第一个使用哲学的人,他认为哲学的首要对象是______。

【答案】毕达哥拉斯;数4.巴门尼德的两条道路指______和______。

【答案】真理之路;意见之路5.“元素”这一概念的原意是______。

【答案】字母6.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他还提出______和______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答案】土;气;火;水;爱;恨7.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元素是______,除此之外,他还设定了一个能动性的本原:______。

【答案】种子;心灵8.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原子;虚空二、名词解释1.本原答: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意是“原初”“本原”。

这一概念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他使“本原”概念具有了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意味。

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

本原有两层意思:构成事物的基质;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则。

2.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答: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认为由于冷、热相互消长,气随着凝聚和稀散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

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综合了水和“无定形”的特点,气具有冷、热两种对立性质及与之相应的凝聚与稀散两种相反运动,因而可转化为具有其他性质的物质。

当气稀散时,便生成火;当气凝聚时,便产生风,风再凝聚成云,再凝聚变成水,更高程度的凝聚生成大地,最密集程度时变成石头。

可见,冷和热的对立是生成的最有力因素。

3.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答: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其关于万物运动的变化法则的哲学观点。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辅导笔记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辅导笔记

赫拉克利特逻各斯逻各斯的含义很多,如何认定和理解,学术界的看法不一。

我们认为,应该将其主要地理解为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规律”,虽然有时它也指普遍理性,不过这两个方面或许亦有其一致性。

因为他指出,这个逻各斯不仅永恒存在着,而且“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逻各斯乃是共同的”。

谁不认识并进而服从逻各斯,谁就无法获得智慧,把握真理,相反,“如果不听从我而听从这个逻各斯,就会一致说万物是一,就是智慧”。

爱利亚学派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爱利亚学派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变本原的追溯为存在的探讨,从而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他们首次使用了逻辑论证方法,为哲学思想的表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方式,最终演变为整个西方哲学主要的表达方式。

芝诺反对存在众多的论证有两个:第一,从无限大与无限小的角度论证。

如果存在众多,就必然由许多部分构成。

这些部分要么有广度和厚度;要么无广度和厚度。

如果有广度和厚度,由于任何一个部分的边界都不会是最外的,所以,这种广度和厚度就可无限相加下去;如果无广度和厚度,既使把这样的部分永远相加,也依然等于零。

因此,“如果存在着众多,那么它必然既是大又是小,小会小到没有体积,大会大到无限”。

第二,从有限与无限的角度论证。

如果存在众多,存在的数目必须同实际存在的事物相等,但假如事物就是这么多,它们在数目上就是可数因而是有限的。

但是另一方面,假如存在的事物是众多的,它们在数目上又是无限的,“因为在存在的东西之间永远有另一个中介,中介之间又还会有其它中介,所以存在着的东西便会无限多”。

既然承认众多就会导致体积上既无限大又无限小,数目上既有限多又无限多的矛盾,那么,存在就不能是众多,只能是单一。

这就是芝诺所要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据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的叙述,芝诺反对存在运动的论证有四个:第一,“二分法”。

西方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填空题)【圣才出品】

西方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填空题)【圣才出品】

一、填空题1.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______,他提出______是万物的本原。

【答案】泰利斯;水2.阿那克西曼德称万物的本原为______。

【答案】无定者3.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______,它们通过______和______转化成万物。

【答案】气;凝聚;稀释4.______提出了“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和“战争是万物之父”的说法。

【答案】赫拉克利特5.______是第一个使用哲学的人,他认为哲学的首要对象是______。

【答案】毕达哥拉斯;数6.巴门尼德的两条道路指______和______。

【答案】真理之路;意见之路7.“元素”这一概念的原意是______。

【答案】字母8.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他还提出______和______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答案】土;气;火;水;爱;恨9.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元素是______,除此之外,他还设定了一个能动性的本原:______。

【答案】种子;心灵10.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原子;虚空11.______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答案】普罗泰戈拉12.高尔吉亚提出的三个相对主义的命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被认识;即使被认识,也不可把它说出来13.德尔菲神庙的铭句是______。

【答案】认识你自己14.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______。

【答案】知识15.苏格拉底把自己使用的方法比作他母亲的______。

【答案】助产术16.柏拉图认为在可感事物组成的可感领域之外,还存在一个由真实的理念组成的______。

【答案】可知领域17.柏拉图认为一事物之所以是一事物,是因为它分有了它的______。

【答案】理念18.柏拉图把知识划分为四种形式,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梳理上岸考生整理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梳理上岸考生整理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第一编古希腊哲学第一章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第一节伊奥尼亚哲学一、米利都学派的本原论“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

“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一切皆变,惟“始基”不变。

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也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毕达哥拉斯的“数”、泰勒斯的“水”等都可以称为“始基”。

(1)泰勒斯:宣称大地浮在水上,水是万物的本原(可能观察到万物都要靠水分来滋养,也可能受到了古代神话的影响);万物有灵论:认为灵魂是一种具有活动能力的东西。

(涉及到万物本原问题和自然之运动变化的原因问题)(2)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生成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意即无限定、无定形或无规定的意思,但他没有说出无定的本原是什么;生成起源于本原内部两种对立的力量,“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为生成,万物归复于“无定”的过程为消亡,生成和消亡构成事物的运动。

(3)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无定的本原是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生成,气蒸发生成火,凝聚则依次为风、云、水、土、石,从这些事物中生成其余的一切。

深远影响:他们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抛弃了神创世界的传统观念,坚持用自然本身的东西来说明自然万物的生成和存在,并且试图在千差万别的现象中寻求万物统一的本原,以期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从而宣告了哲学的诞生。

二、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1)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①关于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明确宣称:“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

”火是世界的本原,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

②赫拉克利特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以“活火”为象征,说明自然万物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真正不变的东西恰恰是“变”本身;另一方面他认为变化亦有一定的尺度,这个规范万物运动变化的尺度就是逻各斯。

《西方哲学史》考试大纲(代码880)

《西方哲学史》考试大纲(代码880)
第二节 南意大利哲学
第三节 多元沦哲学
第二章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
第一节 智者的启蒙
第二节 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第三节 小苏格拉底学派
第四节 柏拉图的理念论
第五节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第三章 晚期希腊哲学
第一节 伊壁鸠鲁主义
第二节 斯多亚学派
第三节 怀疑主义
第四节 新柏拉图主义
第二编 中古哲学
第二节 伏尔泰
第三节 卢梭
第四节 拉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利
第五节 孔狄亚克
第六节 爱尔维修
第七节 狄德罗
第八节 霍尔巴赫
第九章 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节 康德
第二节 费希特
第三节 谢林
第四节 黑格尔
第十章 黑格尔之后的哲学思潮
第一节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
第二节 非理性主义思潮
第三节 实证主义及其发展
《西方哲学史》考试大纲(代码880)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1)
参考书目: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考试内容:
第一编 古代哲学
第一章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
第一节 伊奥尼亚哲学
第一节 人文主义运动和政治哲学
第二节 古典哲学的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运动
第四节 新时代的曙光
第三编 近代哲学
第七章 经验论和唯理论
第一节 培根
第二节 笛卡尔
第三节 霍布斯
第四节 斯宾诺莎
第五节 洛克
第六节 莱布尼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教父哲学
一、填空题
1.阿格里帕认为,人体的比例是万物的尺度,人体的构造是______。

【答案】小宇宙
2.奥古斯丁认为:______才是真正的哲学。

【答案】基督教
3.“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是______的名言。

【答案】德尔图良
4.教父哲学早期对待希腊哲学主要有两种态度:它们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理性辩护主义;信仰主义
二、名词解释
1.三位一体
答: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又称三一神论,建立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的《尼西亚经》。

它主张“一个存在,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为同一本体和父、子、灵三个位格。

圣父是耶和华上帝;圣子是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圣灵运行于世界,作用于人心,使人知罪、悔改、成圣。

三位格虽平等独立但不是分离的存在,它们具有同一本质,是完全
的合一,作为一位神。

这种观念受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三本体”的影响,带有思辨色彩和神秘主义成分。

2.原罪说
答:原罪说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即任何人天生就是有罪的,他们的罪来自人类共同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受到诱惑而偷食智慧之果而犯下的原罪。

“原罪”被认为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难的根源,它注定了人的先验罪行、邪恶本质和必死的命运,除了上帝的救赎,任何人都没有能力解除这一罪恶。

基督教原罪的观点还引发了神正论等神学问题。

原罪说带有决定论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它一方面奠定了基督教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基督教教义的出发点与核心;另一方面被认为塑造了西方的人性论,是西方罪感文化的根源。

3.两座城
答:两座城是指奥古斯丁把现实世界划分为“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两座城。

该划分的直接起因是亚当的堕落。

“上帝之城”由按照爱上帝灵性生活的人组成,是上帝的“选民”,在现世中代表的是教会。

“世俗之城”由爱自己并对抗上帝,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

这两座城并非两个政治实体或社会群体,只是对待同一个现实世界的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活态度。

两者的区别在现世是无形的,但在来世却是有形的。

奥古斯丁认为在最后审判的时候,“世俗之城”将会灭亡,而“上帝之城”则将作为基督王国而永存。

三、简答题
1.简述教父哲学中,信仰主义对哲学的看法。

答:教父哲学主要分为希腊和拉丁两派。

在早期基督教和希腊哲学相遇的时候,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态度分别是:
(1)信仰主义的态度,即将信仰和哲学完全对立起来,以德尔图良为代表,认为知识和哲学是使异教徒误入歧途的根源,必须根除。

(2)理性辩护主义的态度,即利用哲学为信仰进行辩护,以奥古斯丁为代表,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论证基督教的信仰,虽主张“信仰寻求理解”,但信仰是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

2.简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的思想。

答: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的思想是指,奥古斯汀否认世俗哲学家将人类智慧当作幸福的观点,而认为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因为他认为基督教不仅同其他哲学一样以幸福为目标,还定义了真正的幸福,且提供给人们一条达到幸福的唯一正确途径。

(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不同于现实的哲学
①在奥古斯丁的时代,人们普遍都认为,哲学是用来解答如何取得幸福生活这一问题的。

在奥古斯丁看来,幸福是上帝赐予的福分,只有被上帝拯救过的人才能得到幸福,只有认识并践履上帝智慧的人才能被拯教,只有《圣经》的作者才是真正的哲学家,也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

②奥古斯汀认为基督教同一般人所谓的哲学的区别是“真正的哲学”与“现世的哲学”的区别。

奥古斯丁否定了世俗哲学家把人类智慧当作幸福的观点。

他认为哲学家的智慧只会产生各种意见纷争,从而远离幸福的状态,是“现世的哲学”。

(2)真正的哲学可以利用现世的哲学
奥古斯丁并未完全否定现世哲学的价值,认为真正的哲学可以利用现世的哲学。

①真理不是哲学家本人的发明,而是上帝恩赐予人类的财富,但是却被“邪恶不正当地奉献给恶魔”,基督徒“应该取回它们,用于传授福音”,基督徒可以合法地使用异教徒的精神财富。

②现世哲学要经过改造之后才能被利用,而非溺于现世哲学著作。

因而,奥古斯丁可以站在理性辩护主义的立场对古代的文化遗产进行批判地利用和吸收,以建构他的基督教哲学。

3.简述奥古斯丁的“光照说”。

答:(1)“光照说”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把理性比作视觉。

①奥古斯丁的“光照说”认为,正如只有在光照之下眼睛才能有所见,心灵也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才能有所认识;而正如离开了光线的视觉只是一种潜在的能力,不受光照的理性不能进行认识活动。

②没有不受光照的理性,理性据其本性自然地向光照趋近,就像视觉自然地趋向光线一样。

所以,一切有理性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真理,然而只有那些信仰并热爱上帝的人才能充分、自觉地接受真理,并集中这些真理,最终认识作为真理之源的上帝。

(2)“光照说”包含了对人的认识过程的分析。

奥古斯丁认为:
①人的认知能力分感性和理性两种:知识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感性负责搜集材料,而理性用规则将这些材料进行分门别类整理。

②“认识”来源于内心的“集合”工作。

③真理作为理性规则,是上帝之光压在心灵之上的印迹,独立于感性经验的来源。

④认识就是规则加在感觉材料之上的过程。

⑤记忆是联系理性与感性的中介,它保存着一切感觉材料,又是最初运用理性规则的场
所。

在记忆的基础上产生概念,感觉在概念中按规则分门别类,又按照规则被结合,从而成为确定的知识。

4.简述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

答: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是指他认为把握时间的方式决定了时间的本性,流逝的时间只能被知觉的运动来度量。

奥古斯丁认为
(1)被心灵所知觉的时间就是持续的知觉,知觉虽由外物引起,但知觉的持续却不会取决于外物。

外物消失之后,关于它的知觉仍然可以持续。

奥古斯丁把知觉的持续称为“现在”,“现在”是时间的全部。

(2)任何时间都可以被度量,没有人能度量不存在的东西。

(3)过去和将来都可以被归结成现在。

有三种时间:关于过去事物的现在、关于现在事物的现在和关于将来事物的现在。

它们按照知觉内容可做出以下三种区分:对过去事物的记忆、对当下事物的直观和对将来事物的期待。

(4)上帝并不是时间中的存在,他是永恒的。

“现在”是上帝心灵的瞬间创造,上帝心灵中的“现在”理念是一切时间的原型,而人所知觉到的流逝的时间其实是对时间原型的摹仿。

所以上帝能在瞬间创造出连绵不断的时间。

四、论述题
1.奥古斯丁的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

答:奥古斯丁的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是指,他通过考察“人的知识的确定性从何而来”“确定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这几个问题,以缜密的推理说明人的认识的性质、过程和
标准,得出了上帝是真理本身和人类真理的来源这一结论。

(1)真理的界定
奥古斯丁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即确定的真理,包括逻辑原则、数学命题以及“人人都追求幸福”之类的哲学命题。

(2)真理的来源
在奥古斯丁看来,人的理性中真理的来源只有三种可能:理性之下、之中、之上。

①真理的来源不可能低于理性
因为真理作为判断的规则,处于判断下者的优越地位,若真理低于理性,那真理将被理性所判断而非判断理性。

而真理不可能处于被判断的、低于理性的地位。

②真理不可能来源于理性之中
因为理性不可能从自身中产生规则。

奥古斯丁说:“我们的心灵有时认识得多,有时认识得少,因此证明了自身的可变性。

但真理却固守自身,不因我们认识得多而夸张,也不因我们认识得少而短缺。

”可见理性是流动的,而真理是永恒的,两者不可能等同。

③真理比心灵更优越、更高价
根据前两点所述,真理既不低于、也不等于我们的心灵,那么它必然比心灵更优越、更高级。

综上所述,在人类知识等级之上,存在着一个处于最高级地位的真理,它会赋予人类理性以确定的规则来让人的心灵可以认识真理。

而这一最高的、外在于人类知识的真理即为上帝。

2.奥古斯丁的神正论思想。

答:奥古斯丁的神正论思想是指,奥古斯丁在不违反基督教教义的情况下,提出了关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