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_胆固醇代谢-血脂_脂代谢

合集下载

05-2_甘油三酯和磷脂代谢_脂代谢

05-2_甘油三酯和磷脂代谢_脂代谢
D(-)-β羟脂酰CoA 表构酶
β氧化
L(+)-β羟脂酰CoA
目录
O
18 12 9
H3C
3次β氧化
c
1
SCoA
亚油酰CoA (⊿9顺,⊿12顺)
O 7 H3C
⊿3顺,⊿2反-烯脂酰 CoA异构酶
6 5 4 3
SCoA 2 十二碳二烯脂酰CoA (⊿3顺,⊿6顺)
1
4 2 3
c
7 H3C
2次β氧化
6 5
ATP + HCO3- + 乙酰CoA
24
目录
乙酰CoA羧化酶 (acetyl CoA carboxylase)是 脂酸合成的限速酶,存在于胞液中,其辅基是生
物素,Mn2+是其激活剂。其活性受别构调节和磷
酸化、去磷酸化修饰调节 。
德国马普所:乙酰CoA羧化酶发现
目录
(2)脂酸合成
从乙酰CoA及丙二酰CoA合成长链脂酸,
长链脂酸及2-甘油一酯
肠粘膜细胞(酯 化成TG)
肠粘膜细胞(酯 化成CE) 肠粘膜细胞(酯 化成PL)
胆固醇及游离脂酸 溶血磷脂及游离脂酸
TG、CE、PL + 载脂蛋白(apo) B48、 C、AⅠ、AⅣ 血循环 淋巴管 乳糜微粒 (chylomicron, CM)
4

脂肪动员过程:
ATP
+
脂解激素-受体
脂酸β氧化 酮体生成
脂肪动员 FFA
目录
糖尿病紊乱
(2)肝细胞糖原含量及代谢的影响 糖代谢 旺盛 FFA主要生成TG及磷脂
乙酰CoA
+ 乙酰CoA羧化酶 丙二酰CoA 反之,糖代谢减弱,脂酸β-氧化及酮体生成均加强。

脂类代谢

脂类代谢

第八章脂类代谢内容提要(学习要求?):本章阐述生物体内的脂类物质、脂肪代谢及类脂代谢。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生物体内脂质的组成、结构、分类和功能;重点掌握脂肪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了解生物体内脂肪与糖相互转化的途径和意义;掌握胆固醇合成代谢途径的调节和胆固醇的代谢转变;了解类脂代谢、脂类物质的运输与血浆脂蛋白。

脂类(lipids)是脂肪(甘油三酯)和类脂的统称。

它们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别,共同特点是不溶于水,而溶于氯仿、乙醚、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

用这类溶剂可将脂类物质从细胞和组织中萃取出来。

脂类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按生物学功能可将其分为贮存脂质(storage lipid)、结构脂质(structural lipid)和活性脂质(active lipid)。

贮脂主要是脂肪,结构脂质和活性脂质都属于类脂。

脂肪是生物体贮存的重要能源物质,1g脂肪彻底氧化可产生约39KJ的热量,是相同重量糖或蛋白质氧化所产热量的2.3倍。

结构脂质主要是磷脂,它是生物膜的骨架成分。

活性脂质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如类固醇激素有重要的代谢调节作用;糖脂是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之一;一些磷脂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能够产生第二信使等。

由此可见,生物体内的脂类在新陈代谢、信息传递及代谢调控等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节生物体内的脂质一、脂类的组成和分类脂类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某些脂类化合物还含有少量氮、磷和硫。

大多数脂类化合物是由脂肪酸和醇形成的酯及其衍生物,其中的脂肪酸多为长链一元羧酸,其中的醇则包括甘油、鞘氨醇、固醇和高级一元醇。

生物体内的脂类据其化学组成与结构通常分为单纯脂类、结合脂类、衍生脂类。

(一) 脂肪酸(fatty acid,FA)脂肪酸是脂类化合物的主要组成成分,一般由一条长的线性烃链(疏水尾)和一个末端羧基(亲水头)组成。

天然脂肪酸骨架的碳原子数多为偶数,通常为C4~C36。

动植物中分布最广泛的脂肪酸是硬脂酸、软脂酸和油酸。

05 生物化学习题与解析--脂类代谢.

05 生物化学习题与解析--脂类代谢.

脂类代谢一 . 选择题(一) A 型题1. 食物中脂类消化产物不包括A. 甘油一酯B. 甘油二酯C. 脂肪酸D. 胆固醇E. 溶血磷脂2. 小肠消化吸收的甘油三酯到脂肪组织中的储存,其运输载体是A. CMB. LDLC. VLDLD. HDLE. LP(α)3. 脂肪动员的限速酶是A. 甘油激酶B. 甘油一酯脂肪酶C. 甘油二酯脂肪酶D. HSLE. LPL4. 具有抗脂解作用的激素为A. ACTHB. 肾上腺素C. 胰岛素D. 胰高血糖素E. 去甲肾上腺素5. 有关脂肪酸活化错误的是A. 增加水溶性B. 消耗 ATPC. 增加代谢活性D. 在线粒体内进行E. 由脂酰CoA 合成酶催化6. 不能氧化利用脂酸的组织是A. 脑B. 心肌C. 肝脏D. 肾脏E. 肌肉7. 脂酰 CoA 在线粒体进行β-氧化顺序的正确是A. 加水、脱氢、硫解、再脱氢B. 脱氢、再脱氢、加水、硫解C. 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D. 脱氢、脱水、再脱氢、硫解E. 硫解、脱氢、加水、再脱氢8. β-氧化第一次脱氢的辅酶是A. 乙酰 CoAB. FADC. FMND. NADP +E. NAD +9. 1mol 软脂酸( 16 碳)彻底氧化成 H 2 O 和 CO 2 可净生成的 ATP 摩尔数是A. 38B. 22 C . 106 D. 36 E. 13110. 1mol 甘油彻底氧化成 CO 2 和 H 2 O 可净生成的 ATP 摩尔数是A. 20B. 11 C . 18.5 D. 18 E. 2411. 脂肪动员加强,脂肪酸在肝内分解产生的乙酰 CoA 最易转变生成A. 丙二酸单酰 CoAB. 胆盐C. 酮体D. 胆固醇E. 胆汁酸12. 长期饥饿后血液中下列哪种物质的含量增加A. 酮体B. 乳酸C. 丙酮酸D. 血红素E. 葡萄糖13. 不属于酮体的物质是A. 乙酰乙酸B. 甲羟戊酸C. β-羟丁酸D. 丙酮E. 以上都是14. 脂肪动员加强时,肝内乙酰 CoA 主要去向是合成A. 葡萄糖B. 酮体C. 胆固醇D. 脂肪酸E. 草酰乙酸15. 脂肪酸β- 氧化酶系存在于A. 胞液B. 微粒体溶酶体C. 溶酶体D. 线粒体内膜E. 线粒体基质16. 脂肪酸β- 氧化过程中不出现的反应是A. 加水反应B. 脱氢反应C. 脱氧反应D. 硫解反应E. 再脱氢反应17. 脂肪酸生物合成所需要的乙酰 CoA 由A. 胞液直接提供B. 线粒体合成并转化成柠檬酸转运至胞液C. 胞液的乙酰胆碱提供D. 线粒体合成,以乙酰 CoA 的形式运输到胞液E. 胞液的乙酰磷酸提供18. 脂肪酸生物合成所需的氢由下列哪一递氢体提供A. NADPB. FADH 2 C . FAD D. NADPH+H + E. NADH+H +19. 脂肪酸从头合成叙述正确的是A. 不能利用乙酰 CoAB. 仅能合成少于十碳的脂肪酸C. 需丙二酰 CoA 作为活性中间体D. 在线粒体中进行E. 以 NAD + 为辅酶20. 乙酰 CoA 羟化酶的变构抑制剂是A. 柠檬酸B. cAMPC. CoAD. ATPE. 长链脂酰 CoA21. 乙酰 CoA 羟化酶的变构激活剂是A. cAMPB. 柠檬酸C. CoAD. ATPE. 长链脂酰 CoA22. 下列哪种物质不参与由乙酰 CoA 合成脂肪酸的反应A. CO 2B. ATPC. NADPH+H +D. CH 3 COCOOHE. HOOCOH 2 CO ~ SCoA23. 由乙酰 CoA 在胞液中合成 1 分子软脂酸需要多少分子 NADPH+H +A. 16B. 7 C . 14 D. 18 E. 924. 脂肪酸合成酶系正确的是A. 催化不饱和脂肪酸合成B. 催化脂酰 CoA 延长 2 个碳原子C. 是多酶复合体,由一个核心蛋白和七种酶蛋白组成D. 催化乙酰 CoA 生成丙二酰 CoAE. 催化脂肪酸活化25. 胞质中合成脂肪酸的限速酶是A. β-酮脂酰合成酶B. 水化酶C. 乙酰 CoA 羧化酶D. 乙酰转移酶E. 硫酯酶26. 合成甘油三酯能力最强的组织是A. 脂肪组织B. 肝脏C. 小肠D. 肾脏E. 肌肉27. 下列哪种情况机体能量的提供主要来自脂肪A. 空腹B. 剧烈运动C. 进餐后D. 禁食E. 安静状态28. 饥饿时尿中含量较高的物质是A. 丙酮酸B. 乳酸C. 尿酸D. 酮体E. 葡萄糖29. 乙酰 CoA 不能参加下列哪种反应A. 氧化分解B. 合成糖原C. 合成脂肪酸D. 合成酮体E. 合成胆固醇30. 下列哪种生化反应在线粒体内进行A. 甘油三酯的生物合成B. 胆固醇的生物合成C.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D. 脂肪酸β-氧化E. 脂肪酸的活化31. 脂肪细胞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甘油A. 主要来自葡萄糖B. 由糖异生产生C. 由脂解作用产生D. 由氨基酸转化而来E. 由磷脂分解产生32. 脂肪酸生物合成错误的是A. 存在于胞液中B. 生物素作为辅助因子参与C. 合成过程中 NADPH+H + 转变成 NADP +D. 不需 ATP 参与E. 以 COOHCH 2 CO ~ SCoA 作为碳源33. 关于酮体代谢叙述不正确的是A. 肝不能氧化利用酮体B. 生成酮体是肝特有的功能C. 饥饿时酮体生成增多D. 糖尿病患者酮体生成可减少E. 脑不能氧化脂肪酸,但能利用酮体34. 长链脂酸合成的脂肪吸收后进入血液的方式A. 脂肪酸及甘油B. 乳糜微粒C. 甘油三酯D. 甘油二酯及脂肪酸E. 甘油一酯及脂肪酸35. 下列哪种情况可导致脂肪肝的发生A. 高糖饮食B. 脑磷脂缺乏C. 胆碱缺乏D. 胰岛素分泌增加E.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36. 卵磷脂合成所需要的供体是A. ADP 胆碱B. GDP 胆碱C. CDP 胆碱D. TDP 胆碱E.UDP 胆碱37. 含有胆碱的磷酸是A. 卵磷脂B. 脑磷脂C. 磷脂酸D. 心磷脂E. 脑苷脂38. 下列哪个因素与磷脂合成无关A. 胆碱B. CTPC. 甘油三酯D. 丝氨酸E. S—腺苷甲硫氨酸39. 在脑磷脂转化成卵磷脂过程中,需下列哪种氨基酸A. 蛋氨酸B. 天冬氨酸C. 谷氨酸D. 精氨酸E. 鸟氨酸40. 甘油磷脂中,通常哪一位碳原子或基团连接有不饱和脂肪酸A. 甘油的第二位碳原子B. 甘油的第一位碳原子C. 甘油的第三位碳原子D. 胆碱E. 乙醇胺41. 不具有环戊烷多氢菲骨架的化合物是A. 维生素 D 3B. 胆红素C. 类固醇D. 类固醇激素E. 胆汁酸42. 体内可直接合成胆固醇的化合物A. 丙酮酸B. 草酸C. 苹果酸D. 乙酰 CoAE. α- 酮戊二酸43. 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是A. HMG CoA 合成酶B. HMG CoA 还原酶C. HMG CoA 裂解酶D. 甲羟戊酸激酶E. 鲨烯环氧酶44. 参与合成一分子胆固醇需乙酰 CoA 的分子数是A. 10B. 14 C . 16 D. 18 E. 2045. 胆固醇是下列哪一种化合物的前体A. CoAB. 泛醌C. 维生素 AD. 维生素 DE. 维生素 E46. 胆固醇在体内不能转化成A. 胆汁酸B. 肾上腺皮质激素C. 胆色素D. 性激素E. 维生素 D 347. 肝病患者血浆胆固醇降低的原因是A. LDL 活性增加B. LCAT 减少C. 胆固醇酯酶活性增加D. 胆固醇酯酶活性减少E. 胆固醇合成减少48. 细胞内催化脂酰基转移至胆固醇生成胆固醇酯的酶是A. LCATB. 脂酰转运蛋白C. 脂肪酸合成酶D. 肉碱脂酰转移酶E. ACAT49. 血浆中催化脂肪酰基转运至胆固醇生成胆固醇酯的酶是A. LCLTB. ACATC. 磷脂酶D. 肉碱脂酰转移酶E. 脂酰转运蛋白50. 内源性甘油三酯主要由下列哪一种血浆脂蛋白运输A. CMB. LDLC. VLDLD. HDLE. HDL 351. 内源性胆固醇主要有下列哪一种浆脂蛋白运输A. HDLB. LDLC. VLDLD. CME. HDL 352. 脂肪酸在血中的运输方式是A. 与球蛋白结合B. 与清蛋白结合C. 与 CM 结合D. 与 VLDL 结合E. 与 HDL 结合53. 正常人空腹时,血浆中主要的脂蛋白是A. CMB. VLDLC. LDLD. HDLE. 脂肪酸—清蛋白复合物54. 运输外源性脂肪的血浆脂蛋白是A. CMB. VLDLC. LDLD. HDLE. 清蛋白55. 生成 LDL 的部位是A. 脂肪组织B. 红细胞C. 肠粘膜D. 血浆E. 肝脏56. HDL 的生理功能是A. 运输外源性 TGB. 运输内源性 TGC. 运输胆固醇从肝外到肝内D. 运输胆固醇从肝内到肝外E. 肝脏57. 脂蛋白中含蛋白质较高的是A. CMB. VLDLC. LDLD. HDLE. IDL58. 引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是A. 肝内缺乏 HMG CoA 还原酶B. 肝内缺乏 HMG CoA 裂解酶C. LDL 受体缺陷D. ACAT 活性降低E. 由 VLDL 生成 LDL 增加59. 血浆脂蛋白密度由低到高的正确顺序A. LDL 、 VLDL 、 CMB. CM 、 VLDL 、 LDLC. VLDL 、 LDL 、 CMD. CM 、 VLDL 、 LDL 、 HDLE. HDL 、 VLDL 、 CM60. 高胆固醇饮食可使A. 肝细胞内硫解酶活性降低B. 小肠粘膜细胞内 HMGCoA 还原酶减少C. 肝细胞内 HMGCoA 还原酶合成减少D. 小肠粘膜内 HMGCoA 合成酶活性降低E. 肝细胞内 HMGCoA 合成酶活性降低61. 在 HDL 成熟的过程中,使胆固醇酯化的酶是A. 胆固醇酯酶B. 乙酰基转移酶C. 脂酰 CoA 转移酶D. ACATE. LCAT62. 含载脂蛋白 B 100 最多的血浆脂蛋白是A. HDLB. LDLC. VLDLD. CME. CM 残粒63. 含载脂蛋白 B 48 的血浆脂蛋白是A. HDLB. IDLC. LDLD. CME. VLDL64. 载脂蛋白CⅡ 是下列哪种酶的激活剂A. LPLB. LCATC. 肝脂肪酶D. 胰脂酶E. ACAT65. 血浆脂蛋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是A.CMB.LDLC.VLDLD.HDLE.IDL66. 下列哪种血浆脂蛋白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运转A.LDLB.CMC.VLDLD.IDLE.HDL67. 下列哪一种化合物不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A. 胆汁酸B. 胆红素C. 雌二醇D.1 , 25-(OH) 2 -D 3E. 醛固酮68. 对胆固醇生物合成有促进作用的因素是A. 食物胆固醇摄入B. 饥饿及禁食C. 胰高血糖素D. 高淀粉、高饱和脂肪膳食E. 皮质醇69. 当丙二酰 CoA 浓度增加时,可抑制A. HMG CoA 合成酶B. 乙酰 CoA 羟化酶C. 肉碱脂酰转移酶ⅠD. 脂酰 CoA 脱氢酶E. 乙酰 CoA 合成酶70. 类脂在体内的主要功能是A. 保持体温防止散热B. 保护内脏器官C. 氧化供能D. 维持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E. 空腹和禁食时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二) B 型题A. 乙酰 CoA 羟化酶B. HMG—CoA 还原酶C. 肉碱脂酰转移酶ⅠD.LPLE.HSL1. apoCⅡ 可激活2. apoCⅢ 可抑制3. 丙二酰 CoA 可竞争抑制4. 激素可活化5. 柠檬酸可激活6. 胆固醇反馈抑制7. 长链脂酰 CoA 可抑制A. β- 脂蛋白B. 前β- 脂蛋白C. α- 脂蛋白D. 乳糜微粒E. 白蛋白8. 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9. 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10. 逆向转运胆固醇11. 转运外源性胆固醇12. 转运自由脂肪酸13. HDL14. VLDL15. CMA. 胞液及内质网B. 线粒体内C. 胞液D. 内质网及线粒体内E. 内质网16. 胆固醇合成部位17. 胆汁酸合成部位18. 脂肪酸合成部位19. 酮体合成部位20. 磷脂合成部位A. 胆固醇B. 血红素C. 油酸D. 软脂酸E. 花生四烯酸21. 前列腺素的前体22. 维生素 D 的前体23. 白三烯的前体24. 胆红素的前体A. 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B. 脂肪酸酯化作用增强C. 血浆 HDL 明显降低D. 空腹 12 小时后,血浆 CM 显著增加E. 空腹 12 小时后,血浆 Ch > 6000mg/L25. 脂蛋白脂肪酶缺乏时26. 糖尿病时27. 肥胖时28. Ⅰ 型高脂蛋白血症时29. LDL 受体缺陷时30. α- 脂蛋白缺乏时( 三 ) X 型题1 .人体的必需脂肪酸是A. 软油酸B. 亚油酸C. 亚麻酸D. 花生四烯酸E. 油酸2. 脂解激素有A. 肾上腺素B. 去甲肾上腺素C. 胰高血糖素D. 胰岛素E. 醛固酮3. 抗脂解激素有A. 胰岛素B. 胰高血糖素C. 前列腺素 E 2D. 肾上腺素E. 肾上腺素4. 脂肪酸β- 氧化在细胞内进行的部位是A. 细胞浆B. 细胞核C. 微粒体D. 线粒体E. 内质网5. 甘油激酶活性低的组织是A. 肝脏B. 肾脏C. 脂肪组织D. 骨骼肌E. 肺6. 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A. 碳链长度B. 双链位置C. 双链数目D. 甲基数目E. 羧基数目7. 能代谢产生乙酰 CoA 的物质有A. 胆固醇B. 脂肪酸C. 酮体D. 葡萄糖E. 氨基酸8. 乙酰 CoA 可用于合成下列那些物质A. 胆固醇B. 脂肪酸C. 酮体D. 葡萄糖E. 必需氨基酸9. 胆固醇在体内可以转变成A. 胆汁酸B. 类固醇激素C. 维生素 D 3 的前体D. CO 2 和 H 2 OE. 葡萄糖10. 肝脏特有的功能为A. 合成酮体B. 合成尿素C. 脂肪酸异生成为葡萄糖D. 合成各种脂蛋白E. 合成胆固醇11. 合成酮体和胆固醇均需要A. 乙酰 CoAB. NADPH+H +C. HMG CoA 合成酶D. HMG CoA 还原酶E. ATP12. 能将酮体氧化利用的组织细胞是A. 心肌B. 肝C. 成熟红细胞D. 脑E. 肾13. 可引起血浆酮体含量升高的因素有A. 长期饥饿B. 缺氧C. 高糖饮食D. 糖尿病E. 高脂饮食14. 关于酮体说法正确的是A. 水溶性比脂肪酸大B. 可随尿排出C. 血中过高可引起酸中毒D. 是机体各组织可利用的能源E. 分子比脂肪酸小15. 脂肪动员加强时会引起A. 血浆中甘油升高B. 血浆游离脂肪酸下降C. 血浆低密度脂蛋白升高D. 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E. 血糖升高16. 细胞中胆固醇的作用有A. 抑制细胞本身胆固醇的合成B. 抑制细胞 LDL 受体的合成C. 被细胞膜摄取,构成细胞膜D. 激活 ACATE. 激活 LPL17. 脂肪的生理功能包括A. 构成生物膜B. 氧化供能C. 储存能量D. 提供必需脂肪酸E. 保持体温18. 血浆中胆固醇酯化需要A. 脂酰 CoAB. 乙酰 CoAC. 卵磷脂D. LCATE. ACAT19. 血浆甘油三酯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内A. CMB. VLDLC. LDLD. HDLE. IDL20. 关于低密度脂蛋白叙述正确的是A. 在血浆中由前β- 脂蛋白转变而来B. 在肝中合成C. 它将胆固醇由肝外运至肝内D. 血浆中含量持续升高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E. 主要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21. 新生成的 HDL 可来源于A. 小肠B. 肝脏C. 外周组织D. CM 、 VLDL 代谢E. 肾脏22. 高脂蛋白血症病人哪种脂蛋白含量升高A.CMB. VLDLC. LDLD.HDLE. IDL23. 严重糖尿病人的代谢特点是A. 糖异生加强B. 脂解作用加强C. 酮体生成增加D. 胆固醇合成减少E. 尿糖增加24. 脂肪肝形成的原因有A. 营养不良B. 胆碱缺乏C. 必需脂肪酸缺乏D. 蛋白质缺乏E. 酒精或药物中毒25. 脂蛋白运输脂质过程中需要哪些酶A. LPLB. 组织脂肪酶C. ACATD.LCATE. CPS-Ⅰ26. 不贮存甘油三酯的组织是A. 肾脏B. 肝脏C. 脂肪组织D. 小肠粘膜细胞E. 脑组织27. HMG CoA 合成酶受抑制可影响A. 磷脂的合成B. 胆固醇的合成C. 酮体的合成D. 脂肪酸的合成E. 甘油28. 正常人 12 小时空腹血浆胆固醇主要分布于A. CMB. VLDLC. LDLD.HDLE. IDL29. 空腹甘油三酯显著升高的可能原因有A. LPL 缺乏B. apoCⅡ 缺乏C. HL 缺乏D. apoB 缺乏E. apoCⅢ 缺乏30. 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因素有A. HMG CoA 还原酶的活性下降B. 体内胆固醇含量升高C. 胰岛素D. 肾上腺皮质激素 ( 皮质醇 ) 和胰高血糖素E. 血糖升高二 . 是非题• 同样重量的脂肪、糖或蛋白质产生的能量一样多。

生物化学第七章 脂代谢

生物化学第七章 脂代谢

(一)、酮体的生成
▪部位:肝线粒体 ▪原料:乙酰CoA,主要来自脂肪酸的-氧化 ▪关键酶:HMG CoA合成酶
HSCoA
2CH3COSCoA 乙酰CoA
硫解酶
CH3COCH2COSCoA 乙酰乙酰CoA
HMG-CoA合酶 CH3COSCoA
HSCoA
OH
乙酰CoA
HOOCCH2-C-CH2COSCoA 裂解酶CH3 HMG-CoA
脂解激素
受体
AC
G蛋白
ATP cAMP
脂周蛋白 P
P P P P
HSL
PKA P HSL HSL
储脂颗粒
FFA
甘油 脂肪细胞
血液
脂酸转运体
氧化分解 ATP
CO2 清蛋白
肌细胞
一、甘油(Glycerol)的分解
CH2 OH ATP ADP
CH2 OH
NAD+
NADH+H +
磷酸二
HO C H
脱氢 加水 再脱氢 硫解
O
=
RCH2CH2C~SCoA
脂酰CoA
FAD
脱氢酶 β αO
FADH2
=
RCH=CHC~SCoA
⊿2--烯脂酰CoA 水化酶
H2O
β
αO
=
RCHOHCH2C~SCoA
L(+)-β羟脂酰
NAD+
CoA脱氢酶
NADH+H+
βα O
=
RCOCH2C~SCoA
β酮脂酰CoA
硫解酶
CH3COCH2COOH 乙酰乙酸
NADH+H+
β-羟
NAD+

生物化学(本科)第六章 脂代谢 随堂练习与参考 答案

生物化学(本科)第六章 脂代谢 随堂练习与参考 答案

生物化学(本科)第六章脂代谢随堂练习与参考答案第一节脂类在体内的分布与功能第二节脂类的消化与吸收第三节甘油三酯代谢第四节磷脂的代谢第五节胆固醇代谢第六节血浆脂蛋白代谢1. (单选题)脂肪在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 细胞膜结构的骨架B. 参与细胞间信号转导C. 储能和氧化供能D. 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E. 转变为前列腺素、血栓素及白三烯参考答案:C2. (单选题)脂肪酸在血中与下列哪种物质结合运输?A.载脂蛋白B.清蛋白C.球蛋白D.脂蛋白E.磷脂参考答案:B3. (单选题)关于载脂蛋白(Apo)的功能,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与脂类结合,在血浆中转运脂类B.Apo AⅠ能激活LCATC.Apo B能识别细胞膜上的LDL受体D.Apo CⅠ能激活脂蛋白脂肪酶E.Apo CⅡ能激活LPL参考答案:D4. (单选题)12个碳以上的长链脂肪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基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脂酰CoA合成酶活性B.脂酰CoA脱氢酶活性C.ATP含量B.肉毒碱脂酰转移酶Ⅰ活性E.β-酮脂酰CoA硫解酶活性参考答案:B5. (单选题)脂肪动员的关键酶是:A.组织细胞中的甘油三酯酶B.组织细胞中的甘油二酯脂肪酶C.组织细胞中的甘油一酯脂肪酶D.组织细胞中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E.脂蛋白脂肪酶参考答案:D6. (单选题)以下关于脂酸β-氧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β-氧化的产生部位是线粒体中B.β-氧化中脱下的氢传递给NADPH+H+C.β-氧化的原料是脂酰CoAD.β-氧化的产物是乙酰CoAE.β-氧化中脱下的氢可经氧化磷酸化生成ATP参考答案:B7. (单选题)维生素PP缺乏, 可影响脂酸β-氧化过程中A.β-酮脂酰CoA的硫解B.L(+)-β-羟脂酰CoA的生成C.Δ2-反-烯脂酰CoA的生成D.β-酮脂酰CoA的生成E.FADH2的生成参考答案:D8. (单选题)线粒体内脂酰CoA的β-氧化的反应顺序为A.加氢、加水、再加氢、硫解B.加氢、脱水、再加氢、硫解C.脱氢、硫解、再脱氢、脱水D.脱氢、加水、硫解、再加水E.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参考答案:E9. (单选题)合成酮体的乙酰CoA来源于以下哪些代谢途径 A.脂酸β-氧化所生成的乙酰CoAB.来源于甘油的乙酰CoAC.葡萄糖分解代谢所生成的乙酰CoAD.由丙氨酸转变而来的乙酰CoAE.由甘氨酸转变而来的乙酰CoA参考答案:A10. (单选题)血酮体浓度升高见于以下哪一种情况A.高脂饮食B.高蛋白饮食C.高糖饮食D.胰岛素分泌过多E.饥饿参考答案:E11. (单选题)关于酮体的描述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除丙酮外均是酸性物质B.酮体在线粒体内合成C.肝外组织可氧化利用酮体D.酮体只是乙酰乙酸E.肝内生成酮体参考答案:D12. (单选题)关于酮体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A.酮体是肝内脂肪酸大量分解产生的异常中间产物,可造成酮症酸中毒B.各组织细胞均可利用乙酰CoA合成酮体,但以肝内合成为主C.酮体只能在肝内生成,肝外氧化D.合成酮体的关键酶是HMG CoA还原酶E.酮体氧化的关键是乙酰乙酸转硫酶参考答案:C13. (单选题)酮体生成过多主要见于:A.摄入脂肪过多B.肝内脂肪代谢紊乱C.脂肪运转障碍D.肝功低下E.糖供给不足或利用障碍参考答案:E14. (单选题)以下哪一种代谢物可直接转变为乙酰乙酸A.β-羟脂酰CoAB.乙酰乙酰CoAC.HMGCoAD.甲羟戊酸E.β-羟丁酰CoA参考答案:C15. (单选题)关于脂酸生物合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不需乙酰CoAB.中间产物是丙二酸单酰CoAC.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D.需要NADH + H+E.其限速酶为乙酰CoA脱羧酶参考答案:B16. (单选题)下列物质中与脂肪酸β-氧化无关的辅酶是:A.CoASHB.FADC.NAD+D.NADP+E.ATP参考答案:D17. (单选题)在下列物质中,哪种是脂肪酸合成的原料?A. 甘油B.丙酮酸C.草酰乙酸D.酮体E.乙酰CoA参考答案:E18. (单选题)就脂肪酸分解代谢而言,下列哪一种叙述是错误的?A. 生成乙酰辅酶AB.存在于胞浆C.β-氧化活性形式是RCH2CH2CH2COSCoAD.有一种中间产物是RCH2CHOHCH2COSCoAE.反应进行时有NAD+转变为NADH+H+参考答案:B19. (单选题)下列化合物中,哪种不参与乙酰CoA合成脂肪酸的反应过程?A.丙酮酸B.HOOCCH2COSCoAC.CO2D.NADPH+H+E.ATP参考答案:A20. (单选题)脂肪酸彻底氧化的产物是:A.乙酰CoAB.脂酰CoAC.丙酰CoAD.乙酰CoA及FADH2、NADH+H+E.H2O、CO2及释出的能量参考答案:E21. (单选题)关于脂肪酸合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胞液中进行B.基本原料是乙酰CoA和NADPH+H+C.关键酶是乙酰CoA羧化酶D.脂肪酸合成酶为多酶复合体或多功能酶E.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碳链延长需乙酰CoA提供乙酰基参考答案:E22. (单选题)脂肪酸活化后,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反应不需下列哪种物质的参与?A. 脂酰CoA脱氢酶B.β-羟脂酰CoA脱氢酶C.烯脂酰CoA水化酶D.硫激酶E.硫酯解酶参考答案:D23. (单选题)下列关于肉碱功能之叙述。

05 生物化学习题与解析--脂类代谢解析

05 生物化学习题与解析--脂类代谢解析

脂类代谢一 . 选择题(一) A 型题1. 食物中脂类消化产物不包括A. 甘油一酯B. 甘油二酯C. 脂肪酸D. 胆固醇E. 溶血磷脂2. 小肠消化吸收的甘油三酯到脂肪组织中的储存,其运输载体是A. CMB. LDLC. VLDLD. HDLE. LP(α)3. 脂肪动员的限速酶是A. 甘油激酶B. 甘油一酯脂肪酶C. 甘油二酯脂肪酶D. HSLE. LPL4. 具有抗脂解作用的激素为A. ACTHB. 肾上腺素C. 胰岛素D. 胰高血糖素E. 去甲肾上腺素5. 有关脂肪酸活化错误的是A. 增加水溶性B. 消耗 ATPC. 增加代谢活性D. 在线粒体内进行E. 由脂酰CoA 合成酶催化6. 不能氧化利用脂酸的组织是A. 脑B. 心肌C. 肝脏D. 肾脏E. 肌肉7. 脂酰 CoA 在线粒体进行β-氧化顺序的正确是A. 加水、脱氢、硫解、再脱氢B. 脱氢、再脱氢、加水、硫解C. 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D. 脱氢、脱水、再脱氢、硫解E. 硫解、脱氢、加水、再脱氢8. β-氧化第一次脱氢的辅酶是A. 乙酰 CoAB. FADC. FMND. NADP +E. NAD +9. 1mol 软脂酸( 16 碳)彻底氧化成 H 2 O 和 CO 2 可净生成的 ATP 摩尔数是A. 38B. 22 C . 106 D. 36 E. 13110. 1mol 甘油彻底氧化成 CO 2 和 H 2 O 可净生成的 ATP 摩尔数是A. 20B. 11 C . 18.5 D. 18 E. 2411. 脂肪动员加强,脂肪酸在肝内分解产生的乙酰 CoA 最易转变生成A. 丙二酸单酰 CoAB. 胆盐C. 酮体D. 胆固醇E. 胆汁酸12. 长期饥饿后血液中下列哪种物质的含量增加A. 酮体B. 乳酸C. 丙酮酸D. 血红素E. 葡萄糖13. 不属于酮体的物质是A. 乙酰乙酸B. 甲羟戊酸C. β-羟丁酸D. 丙酮E. 以上都是14. 脂肪动员加强时,肝内乙酰 CoA 主要去向是合成A. 葡萄糖B. 酮体C. 胆固醇D. 脂肪酸E. 草酰乙酸15. 脂肪酸β- 氧化酶系存在于A. 胞液B. 微粒体溶酶体C. 溶酶体D. 线粒体内膜E. 线粒体基质16. 脂肪酸β- 氧化过程中不出现的反应是A. 加水反应B. 脱氢反应C. 脱氧反应D. 硫解反应E. 再脱氢反应17. 脂肪酸生物合成所需要的乙酰 CoA 由A. 胞液直接提供B. 线粒体合成并转化成柠檬酸转运至胞液C. 胞液的乙酰胆碱提供D. 线粒体合成,以乙酰 CoA 的形式运输到胞液E. 胞液的乙酰磷酸提供18. 脂肪酸生物合成所需的氢由下列哪一递氢体提供A. NADPB. FADH 2 C . FAD D. NADPH+H + E. NADH+H +19. 脂肪酸从头合成叙述正确的是A. 不能利用乙酰 CoAB. 仅能合成少于十碳的脂肪酸C. 需丙二酰 CoA 作为活性中间体D. 在线粒体中进行E. 以 NAD + 为辅酶20. 乙酰 CoA 羟化酶的变构抑制剂是A. 柠檬酸B. cAMPC. CoAD. ATPE. 长链脂酰 CoA21. 乙酰 CoA 羟化酶的变构激活剂是A. cAMPB. 柠檬酸C. CoAD. ATPE. 长链脂酰 CoA22. 下列哪种物质不参与由乙酰 CoA 合成脂肪酸的反应A. CO 2B. ATPC. NADPH+H +D. CH 3 COCOOHE. HOOCOH 2 CO ~ SCoA23. 由乙酰 CoA 在胞液中合成 1 分子软脂酸需要多少分子 NADPH+H +A. 16B. 7 C . 14 D. 18 E. 924. 脂肪酸合成酶系正确的是A. 催化不饱和脂肪酸合成B. 催化脂酰 CoA 延长 2 个碳原子C. 是多酶复合体,由一个核心蛋白和七种酶蛋白组成D. 催化乙酰 CoA 生成丙二酰 CoAE. 催化脂肪酸活化25. 胞质中合成脂肪酸的限速酶是A. β-酮脂酰合成酶B. 水化酶C. 乙酰 CoA 羧化酶D. 乙酰转移酶E. 硫酯酶26. 合成甘油三酯能力最强的组织是A. 脂肪组织B. 肝脏C. 小肠D. 肾脏E. 肌肉27. 下列哪种情况机体能量的提供主要来自脂肪A. 空腹B. 剧烈运动C. 进餐后D. 禁食E. 安静状态28. 饥饿时尿中含量较高的物质是A. 丙酮酸B. 乳酸C. 尿酸D. 酮体E. 葡萄糖29. 乙酰 CoA 不能参加下列哪种反应A. 氧化分解B. 合成糖原C. 合成脂肪酸D. 合成酮体E. 合成胆固醇30. 下列哪种生化反应在线粒体内进行A. 甘油三酯的生物合成B. 胆固醇的生物合成C.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D. 脂肪酸β-氧化E. 脂肪酸的活化31. 脂肪细胞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甘油A. 主要来自葡萄糖B. 由糖异生产生C. 由脂解作用产生D. 由氨基酸转化而来E. 由磷脂分解产生32. 脂肪酸生物合成错误的是A. 存在于胞液中B. 生物素作为辅助因子参与C. 合成过程中 NADPH+H + 转变成 NADP +D. 不需 ATP 参与E. 以 COOHCH 2 CO ~ SCoA 作为碳源33. 关于酮体代谢叙述不正确的是A. 肝不能氧化利用酮体B. 生成酮体是肝特有的功能C. 饥饿时酮体生成增多D. 糖尿病患者酮体生成可减少E. 脑不能氧化脂肪酸,但能利用酮体34. 长链脂酸合成的脂肪吸收后进入血液的方式A. 脂肪酸及甘油B. 乳糜微粒C. 甘油三酯D. 甘油二酯及脂肪酸E. 甘油一酯及脂肪酸35. 下列哪种情况可导致脂肪肝的发生A. 高糖饮食B. 脑磷脂缺乏C. 胆碱缺乏D. 胰岛素分泌增加E.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36. 卵磷脂合成所需要的供体是A. ADP 胆碱B. GDP 胆碱C. CDP 胆碱D. TDP 胆碱E.UDP 胆碱37. 含有胆碱的磷酸是A. 卵磷脂B. 脑磷脂C. 磷脂酸D. 心磷脂E. 脑苷脂38. 下列哪个因素与磷脂合成无关A. 胆碱B. CTPC. 甘油三酯D. 丝氨酸E. S—腺苷甲硫氨酸39. 在脑磷脂转化成卵磷脂过程中,需下列哪种氨基酸A. 蛋氨酸B. 天冬氨酸C. 谷氨酸D. 精氨酸E. 鸟氨酸40. 甘油磷脂中,通常哪一位碳原子或基团连接有不饱和脂肪酸A. 甘油的第二位碳原子B. 甘油的第一位碳原子C. 甘油的第三位碳原子D. 胆碱E. 乙醇胺41. 不具有环戊烷多氢菲骨架的化合物是A. 维生素 D 3B. 胆红素C. 类固醇D. 类固醇激素E. 胆汁酸42. 体内可直接合成胆固醇的化合物A. 丙酮酸B. 草酸C. 苹果酸D. 乙酰 CoAE. α- 酮戊二酸43. 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是A. HMG CoA 合成酶B. HMG CoA 还原酶C. HMG CoA 裂解酶D. 甲羟戊酸激酶E. 鲨烯环氧酶44. 参与合成一分子胆固醇需乙酰 CoA 的分子数是A. 10B. 14 C . 16 D. 18 E. 2045. 胆固醇是下列哪一种化合物的前体A. CoAB. 泛醌C. 维生素 AD. 维生素 DE. 维生素 E46. 胆固醇在体内不能转化成A. 胆汁酸B. 肾上腺皮质激素C. 胆色素D. 性激素E. 维生素 D 347. 肝病患者血浆胆固醇降低的原因是A. LDL 活性增加B. LCAT 减少C. 胆固醇酯酶活性增加D. 胆固醇酯酶活性减少E. 胆固醇合成减少48. 细胞内催化脂酰基转移至胆固醇生成胆固醇酯的酶是A. LCATB. 脂酰转运蛋白C. 脂肪酸合成酶D. 肉碱脂酰转移酶E. ACAT49. 血浆中催化脂肪酰基转运至胆固醇生成胆固醇酯的酶是A. LCLTB. ACATC. 磷脂酶D. 肉碱脂酰转移酶E. 脂酰转运蛋白50. 内源性甘油三酯主要由下列哪一种血浆脂蛋白运输A. CMB. LDLC. VLDLD. HDLE. HDL 351. 内源性胆固醇主要有下列哪一种浆脂蛋白运输A. HDLB. LDLC. VLDLD. CME. HDL 352. 脂肪酸在血中的运输方式是A. 与球蛋白结合B. 与清蛋白结合C. 与 CM 结合D. 与 VLDL 结合E. 与 HDL 结合53. 正常人空腹时,血浆中主要的脂蛋白是A. CMB. VLDLC. LDLD. HDLE. 脂肪酸—清蛋白复合物54. 运输外源性脂肪的血浆脂蛋白是A. CMB. VLDLC. LDLD. HDLE. 清蛋白55. 生成 LDL 的部位是A. 脂肪组织B. 红细胞C. 肠粘膜D. 血浆E. 肝脏56. HDL 的生理功能是A. 运输外源性 TGB. 运输内源性 TGC. 运输胆固醇从肝外到肝内D. 运输胆固醇从肝内到肝外E. 肝脏57. 脂蛋白中含蛋白质较高的是A. CMB. VLDLC. LDLD. HDLE. IDL58. 引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是A. 肝内缺乏 HMG CoA 还原酶B. 肝内缺乏 HMG CoA 裂解酶C. LDL 受体缺陷D. ACAT 活性降低E. 由 VLDL 生成 LDL 增加59. 血浆脂蛋白密度由低到高的正确顺序A. LDL 、 VLDL 、 CMB. CM 、 VLDL 、 LDLC. VLDL 、 LDL 、 CMD. CM 、 VLDL 、 LDL 、 HDLE. HDL 、 VLDL 、 CM60. 高胆固醇饮食可使A. 肝细胞内硫解酶活性降低B. 小肠粘膜细胞内 HMGCoA 还原酶减少C. 肝细胞内 HMGCoA 还原酶合成减少D. 小肠粘膜内 HMGCoA 合成酶活性降低E. 肝细胞内 HMGCoA 合成酶活性降低61. 在 HDL 成熟的过程中,使胆固醇酯化的酶是A. 胆固醇酯酶B. 乙酰基转移酶C. 脂酰 CoA 转移酶D. ACATE. LCAT62. 含载脂蛋白 B 100 最多的血浆脂蛋白是A. HDLB. LDLC. VLDLD. CME. CM 残粒63. 含载脂蛋白 B 48 的血浆脂蛋白是A. HDLB. IDLC. LDLD. CME. VLDL64. 载脂蛋白CⅡ 是下列哪种酶的激活剂A. LPLB. LCATC. 肝脂肪酶D. 胰脂酶E. ACAT65. 血浆脂蛋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是A.CMB.LDLC.VLDLD.HDLE.IDL66. 下列哪种血浆脂蛋白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运转A.LDLB.CMC.VLDLD.IDLE.HDL67. 下列哪一种化合物不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A. 胆汁酸B. 胆红素C. 雌二醇D.1 , 25-(OH) 2 -D 3E. 醛固酮68. 对胆固醇生物合成有促进作用的因素是A. 食物胆固醇摄入B. 饥饿及禁食C. 胰高血糖素D. 高淀粉、高饱和脂肪膳食E. 皮质醇69. 当丙二酰 CoA 浓度增加时,可抑制A. HMG CoA 合成酶B. 乙酰 CoA 羟化酶C. 肉碱脂酰转移酶ⅠD. 脂酰 CoA 脱氢酶E. 乙酰 CoA 合成酶70. 类脂在体内的主要功能是A. 保持体温防止散热B. 保护内脏器官C. 氧化供能D. 维持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E. 空腹和禁食时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二) B 型题A. 乙酰 CoA 羟化酶B. HMG—CoA 还原酶C. 肉碱脂酰转移酶ⅠD.LPLE.HSL1. apoCⅡ 可激活2. apoCⅢ 可抑制3. 丙二酰 CoA 可竞争抑制4. 激素可活化5. 柠檬酸可激活6. 胆固醇反馈抑制7. 长链脂酰 CoA 可抑制A. β- 脂蛋白B. 前β- 脂蛋白C. α- 脂蛋白D. 乳糜微粒E. 白蛋白8. 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9. 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10. 逆向转运胆固醇11. 转运外源性胆固醇12. 转运自由脂肪酸13. HDL14. VLDL15. CMA. 胞液及内质网B. 线粒体内C. 胞液D. 内质网及线粒体内E. 内质网16. 胆固醇合成部位17. 胆汁酸合成部位18. 脂肪酸合成部位19. 酮体合成部位20. 磷脂合成部位A. 胆固醇B. 血红素C. 油酸D. 软脂酸E. 花生四烯酸21. 前列腺素的前体22. 维生素 D 的前体23. 白三烯的前体24. 胆红素的前体A. 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B. 脂肪酸酯化作用增强C. 血浆 HDL 明显降低D. 空腹 12 小时后,血浆 CM 显著增加E. 空腹 12 小时后,血浆 Ch > 6000mg/L25. 脂蛋白脂肪酶缺乏时26. 糖尿病时27. 肥胖时28. Ⅰ 型高脂蛋白血症时29. LDL 受体缺陷时30. α- 脂蛋白缺乏时( 三 ) X 型题1 .人体的必需脂肪酸是A. 软油酸B. 亚油酸C. 亚麻酸D. 花生四烯酸E. 油酸2. 脂解激素有A. 肾上腺素B. 去甲肾上腺素C. 胰高血糖素D. 胰岛素E. 醛固酮3. 抗脂解激素有A. 胰岛素B. 胰高血糖素C. 前列腺素 E 2D. 肾上腺素E. 肾上腺素4. 脂肪酸β- 氧化在细胞内进行的部位是A. 细胞浆B. 细胞核C. 微粒体D. 线粒体E. 内质网5. 甘油激酶活性低的组织是A. 肝脏B. 肾脏C. 脂肪组织D. 骨骼肌E. 肺6. 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A. 碳链长度B. 双链位置C. 双链数目D. 甲基数目E. 羧基数目7. 能代谢产生乙酰 CoA 的物质有A. 胆固醇B. 脂肪酸C. 酮体D. 葡萄糖E. 氨基酸8. 乙酰 CoA 可用于合成下列那些物质A. 胆固醇B. 脂肪酸C. 酮体D. 葡萄糖E. 必需氨基酸9. 胆固醇在体内可以转变成A. 胆汁酸B. 类固醇激素C. 维生素 D 3 的前体D. CO 2 和 H 2 OE. 葡萄糖10. 肝脏特有的功能为A. 合成酮体B. 合成尿素C. 脂肪酸异生成为葡萄糖D. 合成各种脂蛋白E. 合成胆固醇11. 合成酮体和胆固醇均需要A. 乙酰 CoAB. NADPH+H +C. HMG CoA 合成酶D. HMG CoA 还原酶E. ATP12. 能将酮体氧化利用的组织细胞是A. 心肌B. 肝C. 成熟红细胞D. 脑E. 肾13. 可引起血浆酮体含量升高的因素有A. 长期饥饿B. 缺氧C. 高糖饮食D. 糖尿病E. 高脂饮食14. 关于酮体说法正确的是A. 水溶性比脂肪酸大B. 可随尿排出C. 血中过高可引起酸中毒D. 是机体各组织可利用的能源E. 分子比脂肪酸小15. 脂肪动员加强时会引起A. 血浆中甘油升高B. 血浆游离脂肪酸下降C. 血浆低密度脂蛋白升高D. 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E. 血糖升高16. 细胞中胆固醇的作用有A. 抑制细胞本身胆固醇的合成B. 抑制细胞 LDL 受体的合成C. 被细胞膜摄取,构成细胞膜D. 激活 ACATE. 激活 LPL17. 脂肪的生理功能包括A. 构成生物膜B. 氧化供能C. 储存能量D. 提供必需脂肪酸E. 保持体温18. 血浆中胆固醇酯化需要A. 脂酰 CoAB. 乙酰 CoAC. 卵磷脂D. LCATE. ACAT19. 血浆甘油三酯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内A. CMB. VLDLC. LDLD. HDLE. IDL20. 关于低密度脂蛋白叙述正确的是A. 在血浆中由前β- 脂蛋白转变而来B. 在肝中合成C. 它将胆固醇由肝外运至肝内D. 血浆中含量持续升高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E. 主要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21. 新生成的 HDL 可来源于A. 小肠B. 肝脏C. 外周组织D. CM 、 VLDL 代谢E. 肾脏22. 高脂蛋白血症病人哪种脂蛋白含量升高A.CMB. VLDLC. LDLD.HDLE. IDL23. 严重糖尿病人的代谢特点是A. 糖异生加强B. 脂解作用加强C. 酮体生成增加D. 胆固醇合成减少E. 尿糖增加24. 脂肪肝形成的原因有A. 营养不良B. 胆碱缺乏C. 必需脂肪酸缺乏D. 蛋白质缺乏E. 酒精或药物中毒25. 脂蛋白运输脂质过程中需要哪些酶A. LPLB. 组织脂肪酶C. ACATD.LCATE. CPS-Ⅰ26. 不贮存甘油三酯的组织是A. 肾脏B. 肝脏C. 脂肪组织D. 小肠粘膜细胞E. 脑组织27. HMG CoA 合成酶受抑制可影响A. 磷脂的合成B. 胆固醇的合成C. 酮体的合成D. 脂肪酸的合成E. 甘油28. 正常人 12 小时空腹血浆胆固醇主要分布于A. CMB. VLDLC. LDLD.HDLE. IDL29. 空腹甘油三酯显著升高的可能原因有A. LPL 缺乏B. apoCⅡ 缺乏C. HL 缺乏D. apoB 缺乏E. apoCⅢ 缺乏30. 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因素有A. HMG CoA 还原酶的活性下降B. 体内胆固醇含量升高C. 胰岛素D. 肾上腺皮质激素 ( 皮质醇 ) 和胰高血糖素E. 血糖升高二 . 是非题• 同样重量的脂肪、糖或蛋白质产生的能量一样多。

血脂

血脂
正常情况下,外源性血脂和内源性血脂相互制约,二者此消彼长,共同维持着人体的血脂代谢平衡。当人体 从食物中摄取了脂类物质后,肠道对于脂肪的吸收量便会随之增加,此时血脂水平就会有所升高;但由于外源性 血脂水平的升高,肝脏内的脂肪合成便会受到一定的抑制,从而使内源性血脂分泌量减少。相反,如若在进食中 减少对外源性脂肪的摄取,那么人体的内源性血脂的合成速度便会加快,从而可以避免血脂水平偏低,这样能使 人体的血脂水平始终维持在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而正是由于这种制约关系的存在,人体的血脂水平才能够良 好地维持在稳定状态。若是长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如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等,则会造成血脂升高,诱发疾病。
简介
血浆中所含脂类统称为血脂,血浆脂类含量虽只占全身脂类总量的极小一部分,但外源性和内源性脂类物质 都需经血液运转于各组织之间。因此,血脂含量可以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的情况。食用高脂肪膳食后,血浆脂类含 量大幅度上升,但这是暂时的,通常在3~6小时后可逐渐趋于正常。检测定血脂时,常在饭后12~14小时采血, 这样才能较为可靠地反映血脂水平的真实情况。由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 关,因此这两项成为血脂测定的重点项目。
对待方法
正常人的血脂成分含量波动范围均较大,也就是说正常人之间血脂含量的差异也很大,单凭一两种血脂成分 的高低来判断病理变化,似乎显得说理不够。尽管血脂只占全身脂类很少一部分,但血脂的变化却可基本反映体 内脂类代谢的状况。在膳食改变,剧烈运动及患病情况下,血脂都会有较大的变动。高脂肪饮食时,血脂含量明 显升高,甚至形成乳糜色,但在3~6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因此,临床上测定血脂都是在早晨空腹时取血,才能 反映病人血脂的实际水平。
(1)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
(2)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等。

甘油三酯和磷脂代谢脂代谢

甘油三酯和磷脂代谢脂代谢

06
甘油三酯和磷脂代谢的调节策略
药物治疗
贝特类药物
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PPAR)来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高密度脂蛋 白胆固醇(HDL-C),如非诺贝特、苯扎贝 特等。
他汀类药物
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 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营养干预
控制总热量摄入
01
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以控制体重和血脂水
甘油三酯的合成与分解
甘油三酯的合成
甘油三酯的合成需要脂肪酸和甘油的共同参与,脂肪酸在肝脏、脂肪组织和肌肉 中合成,然后与甘油形成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的分解
甘油三酯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甘油二酯和脂肪酸,再进一步分解成二氧化碳 和水,释放能量。
甘油三酯的调节机制
激素调节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激素调节甘油三酯的合成 与分解。
04
甘油三酯与磷脂代谢的关系
甘油三酯对磷脂代谢的影响
甘油三酯合成磷脂
甘油三酯是合成磷脂的重要前体,通过磷脂酶的作用,合成磷脂酰甘油和溶 血磷脂酰甘油。
调节脂肪酶活性
甘油三酯通过调节脂肪酶的活性来影响磷脂的合成和代谢。高浓度的甘油三 酯可以抑制脂肪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脂肪酶分解磷脂的能力。
磷脂对甘油三酯代谢的影响
促进脂肪分解
磷脂酰胆碱等磷脂可以促进脂肪酶的作用,加速脂肪分解,从而降低血液中甘油 三酯的水平。
调节脂肪酸摄取
磷脂可以促进细胞对脂肪酸的摄取和吸收,从而影响甘油三酯的合成和代谢。
甘油三酯与磷脂代谢的交互作用
相互影响脂肪合成
甘油三酯和磷脂的代谢途径相互影响,共同调节脂肪的合成和代谢。
调节脂肪酸氧化
甘油三酯和磷脂可以调节脂肪酸的氧化过程,从而影响能量代谢和脂肪酸的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上腺
睾丸 卵巢
器官 皮质球状带 皮质束状带 皮质网状带 间质细胞 卵泡内膜细胞 黄体
合成的类固醇激素 醛固酮 皮质醇 雄激素 睾丸酮
雌二醇、孕酮
(三)胆固醇可转化为维生素D3的前体
7-脱氢胆固醇
目录
Hale Waihona Puke 第六节 血浆脂蛋白代谢Metabolism of Lipoprotein
目录
本 节 主 要 内 容:
空腹时主 要来源
肝 肝
肝 肝 肝 肝 脂肪组织
血脂含量受膳食、年龄、性别、职业及代谢
等的影响,波动范围很大。
目录
二、不同血浆脂蛋白其组成、结构均不同
血脂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 (lipoprotein)形式而运输。
(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电泳法
CM 前

目录
➢超速离心法:CM、VLDL、LDL、HDL
目录
• 饥饿与饱食 ➢ 饥饿与禁食可抑制肝合成胆固醇。 ➢ 摄取高糖、高饱和脂肪膳食后,胆固醇的合 成增加。
• 胆固醇 ➢ 胆固醇可反馈抑制肝胆固醇的合成。它主要 抑制HMG-CoA还原酶的合成。
目录
• 激素 ➢ 胰岛素及甲状腺素能诱导肝HMG-CoA还原 酶的合成,从而增加胆固醇的合成。 ➢ 胰高血糖素及皮质醇则能抑制HMG-CoA还 原酶的活性,因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 ➢ 甲状腺素还促进胆固醇在肝转变为胆汁酸。
目录
(二)血浆脂蛋白的组成
CM VLDL
密度
<0.95
0.95~1.006
脂类 含TG最多, 含TG

80~90%
成 蛋白 最少, 1%

50~70% 5~10%
载脂蛋 白组成
apoB48、E AⅠ、AⅡ AⅣ、CⅠ CⅡ、CⅢ
apoB100、 CⅠ、CⅡ CⅢ、 E
LDL
HDL
1.006~1.063
目录
正常成人空腹血脂的组成及含量
组成
总脂 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
胆固醇酯 游离胆固醇 总磷脂 卵磷脂 神经磷脂 脑磷脂 游离脂酸
血浆含量
mg/mL 400~700(500) 10~150(100) 100~250(200) 70~250(200) 40~70(55) 150~250(200)
mmol/L
1.063~1.210
含胆固醇及其酯 含脂类50% 最多,40~50% 富含磷脂
20~25%
最多,约50%
apoB100
apo AⅠ、 AⅡ
目录
(三)载脂蛋白
定义: 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 指血浆
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
种类(20多种) apo A: AⅠ、AⅡ、AⅣ 、AV apo B: B100、B48 apo C: CⅠ、CⅡ、CⅢ、CⅣ apo D apo E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概念、理论、研究、应用
Concep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逻辑和自学
——Logic and LIY (Learn It Yourself)
第五章:脂肪代 谢
胆固醇代谢和血脂
第五节 胆固醇代谢
Metabolism of Cholesterol
目录
二、转化成胆汁酸及类固醇激素是 体内胆固醇的主要去路
胆固醇的母核——环戊烷多氢菲在体内不 能被降解,但侧链可被氧化、还原或降解,实 现胆固醇的转化。
(一)胆固醇可转变为胆汁酸
胆固醇在肝细胞中转化成胆汁酸(bile acid),随胆汁经胆管排入十二指肠,是体内 代谢的主要去路。
目录
(二)胆固醇可转化为类固醇激素
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
目录
一、胆固醇的合成原料为乙酰CoA和 NADPH
(一)合成部位
组织定位:除成年动物脑组织及成熟红细胞外,
几乎全身各组织均可合成,以肝、小 肠为主。
细胞定位:胞液、光面内质网
目录
(二)合成原料
1分子胆固醇 18乙酰CoA + 36ATP + 16(NADPH+H+)
葡萄糖有氧氧化
0.11~1.69(1.13) 2.59~6.47(5.17) 1.81~5.17(3.75) 1.03~1.81(1.42) 48.44~80.73(64.58)
50~200(100) 50~130(70) 15~35(20) 5~20(15)
16.1~64.6(32.3) 16.1~42.0(22.6) 4.8~13.0(6.4)
乳糜微粒 chylomicron ( CM)
极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高密度脂蛋白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游离脂肪酸/白蛋白 FFA/Albumin
目录
植物(29碳)
酵母(28碳)
目录
胆固醇在体内含量及分布:
含量: 约140克 分布:
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 大约 ¼ 分布在 脑、神经组织;肝、肾、肠等内脏、皮肤、 脂肪组织中也较多;肌肉组织含量较低; 肾上腺、卵巢等合成类固醇激素的腺体含 量较高。 存在形式:游离胆固醇、胆固醇酯
目录
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 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对控制生物膜的 流动性有重要作用; ➢ 是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及维生素D
血脂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特点及结构 载脂蛋白的定义、种类、功能 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
目录
一、血脂是血浆所含脂类的统称
定义: 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包括:甘油三
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酸。
来源: 外源性——从食物中摄取 内源性——肝、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后 释放入血
目录
本 节 主 要 内 容:
胆固醇的结构、分布和生理功能 胆固醇的合成
合成部位 合成原料 合成过程 合成调节 胆固醇的转化
目录
概述
胆固醇(cholesterol)结构:
固醇共同结构:
2
环戊烷多氢菲
3
12 H 13 17
11 C
1
H 10
H
D 16
9 8 14 15
A
H
H
B7
5
4
6

目录
动物胆固醇(27碳)
磷酸戊糖途径
乙酰CoA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出线粒体
(三)合成基本过程
目录
1. 甲羟戊酸 的合成
合成胆固醇 的限速酶
目录
2. 鲨烯的合成 3. 胆固醇的合成
目录
ACAT——脂酰CoA 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目录
(四)胆固醇合成受多种因素调节
• 限速酶——HMG-CoA还原酶 ➢ 酶的活性具有昼夜节律性 (午夜最高,中午最低) ➢ 可被磷酸化而失活,脱磷酸可恢复活性 ➢ 受胆固醇的反馈抑制作用 ➢ 胰岛素、甲状腺素能诱导肝HMG-COA还原酶的 合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