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代谢紊乱导致脂肪肝与及高脂血症发生的机制

脂代谢紊乱导致脂肪肝与及高脂血症发生的机制
脂代谢紊乱导致脂肪肝与及高脂血症发生的机制

脂代谢紊乱导致脂肪肝与及高脂血症发生的机制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根据我国高脂血症和NAFLD的特点,我们围绕高脂血症和NAFLD的诱因、重要发病环节以及生物标记物的发现这几个方面,凝炼出6个有特色、有创新性的科学问题:

●NAFLD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易感基因和表观

遗传特征?

●我国居民膳食营养和生活方式(运动)与NAFLD和高脂

血症发生、发展的关系?

●代谢性炎症在NAFLD和血脂紊乱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肝脏营养感应调控及脂代谢稳态失衡与NAFLD发生和

发展的关系?

●外周脂质向肝脏异位以及肝细胞内脂肪重分布在

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NAFLD和高脂血症不同疾病阶段及转归的生物标记物

是什么?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的遗传学研究:易感基因及表观遗传

利用我们项目组人群队列及病人活检样本资源、部分中国

人群的SNPs数据和国内外脂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研究成果,重点研究:1)NAFLD和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以及表观遗传因素:利用代谢基因数据库(WIT)和本项目组研究获得的SNPs数据,通过外显子深度测序筛查进一步确定中国汉族人群NAFLD和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位点,并在长期大样本人群队列研究和肝组织活检标本的基础上验证其与不同阶段NAFLD(SS和NASH)以及不同预后转归(肝硬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在NAFLD动物模型的不同阶段进行全基因组启动子甲基化位点扫描、microRNA 表达谱分析;并利用上述平台进行高脂血症和/或NAFLD患者肝组织活检样本检测,从而识别并明确与高脂血症和NAFLD相关的表观遗传学因素;我们也将特别关注两个极端人群,即“吃水也胖”和高脂饮食而不发生脂肪肝和高脂血症人群,并通过上述手段研究其易感/保护基因(位点)(注:综审专家建议);2)易感基因及表观遗传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针对获得的NAFLD和高脂血症相关性易感基因/易感位点,应用EMSA、super EMSA和Chip技术“挖掘”与之相结合的转录因子,验证易感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对基因转录/翻译、信号通路活性、细胞生理功能的影响;结合筛选获得以及前期工作发现(SREBP1c、FoxO1、PGC1 、SIRT1基因甲基化)的表观遗传学因素,在原代肝脏细胞和动物模型水平验证其对基因表达、信号通路活性、细胞糖脂代谢功能的

影响,并利用SIRT1基因缺陷小鼠研究乙酰化表观遗传修饰在NAFLD和高脂血症中的作用和机制;3)婴幼儿期环境因素对NAFLD和高脂血症的远期影响:在年龄、性别等因素匹配的条件下,对婴幼儿的肥胖程度、喂养方式与饮食结构及其母亲怀孕和哺乳期饮食与运动状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和长期随访观察,收集被研究儿童、青少年的血液标本和肝脏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母亲和家庭因素以及婴幼儿时期饮食运动等环境因素与儿童、青少年高脂血症和NAFLD的发生及发展的关系,并探讨其易感基因和表观遗传改变;4)遗传、环境因素与NAFLD和高脂血症发病相互作用并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队列人群营养、运动状况的背景资料,尤其是脂(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甘油三酯、胆固醇)摄入,以及其构成比例(饱和/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多不饱和,ω3/ω6脂肪酸的比例),不同数量与类型的糖(葡萄糖、果糖等)等含量;动态监测患者的血脂变化;调查职业、锻炼、睡眠、进食规律等生活方式因素,结合上述遗传研究的资料,评价遗传变异与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NAFLD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影响;采用CART、MARS、MDR、贝叶斯网络、随机森林等模型,构建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诱导NAFLD和高脂血症及其不同转归的预测模型。

2.营养、生活方式(运动)与脂肪肝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关系

本课题将利用前期已建立的人群队列、高脂血症和NAFLD患者样本资源以及动物模型,重点研究:1)我国人群的饮食营养结构与NAFLD的关系,重点关注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饱和/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多不饱和、ω3/ω6脂肪酸的比例,果糖的含量以及运动等;探寻影响NAFLD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我国国民营养膳食特点;2)“极端”人群饮食营养结构与NAFLD的关系:对两种“极端”表现人群,即“吃水也胖”的人群,及高脂饮食但不发生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的人群中,分析影响NAFLD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膳食营养成分与易感基因的相关性,与课题1合作重点探讨对高脂血症和脂肪肝具有致病性和保护性的基因位点和表观遗传修饰,为高脂血症和NAFLD个体化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注:综审专家建议);3)高脂肪酸和果糖诱导NAFLD和高脂血症的分子机制:在细胞和动物模型(ω-3/ω-6 PUFAs代谢酶基因敲除小鼠如COX-1-/-、COX-2-/-、mPGES-1-/-、cyp4a10-/-、cyp4a14-/-、sEH-/-等)中探讨不同比例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ω-3/ω-6 PUFAs、果糖含量在高脂血症和NAFLD发生、发展及预防中的作用及分子基础;4)营养膳食预测NAFLD和高脂血症的模型和膳食质量评分体系:通过分析营养素(尤其是脂质含量,脂肪酸类型和比例、果糖含量)等的摄入量(外暴露量)和血尿样本中营养素或其代谢产物含量(内暴露量),

结合检测血脂谱、代谢性炎症与氧化应激指标以及临床相关指标,探讨营养膳食与高脂血症及NAFLD生物标志物和临床表型的关系,建立有效的营养膳食预测高脂血症和NAFLD的模型和膳食质量评分体系;5)NAFLD和高脂血症个体化营养膳食防治研究:分析营养膳食与易感基因的相互作用对高脂血症和NAFLD的影响,为高脂血症和NAFLD 个体化营养干预提供依据;6)运动对NAFLD的影响:分析我国人群运动量对高脂血症和NAFLD发生、发展的影响,并在动物模型中探讨其作用机制。

3. 代谢性炎症在脂肪肝和高脂血症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我们拟利用细胞、模式动物和部分NAFLD患者的肝活检样本,重点探讨:1)PRR在代谢性炎症产生中的作用,主要运用转基因和基因敲除小鼠研究清道夫受体A,清道夫受体B,TLR3,TLR4,CIITA在调控代谢性炎症反应的发生中的作用;2)膳食因子在代谢性炎症中的作用:探讨如不同浓度ω-3、ω-6脂肪酸、胆固醇、果糖等因素对PRR介导的代谢性炎症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3)PRR和脂质共同激活代谢性炎症的信号通路:论证PRR-清道夫受体-GRP78-JNK/NF-κB在代谢性炎症产生和放大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基因和蛋白Array技术,发现新的脂质和炎症通路共同的‘sensor’; 3)代谢性炎症的干预:根据上述信号通路的研究和我们前期的工作基础,我们将进一步论证小分子多肽

(如H11肽、resveratrol等)是否能阻断或降低代谢性炎症和NAFLD及高脂血症的发生,为治疗代谢性炎症提供新方法和新靶点。本研究的平台和技术与子课题4和子课题5密切相关,即代谢性炎症是影响肝脏脂代谢稳态和外周脂肪向肝脏的异常转运的重要机制。

4.肝脏营养感应调控及脂代谢稳态失衡与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的发生和发展

我们拟利用细胞模型、模式动物和部分NAFLD患者肝脏活检样本,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代谢性核受体网络与肝脏脂代谢:探讨代谢性核受体(如PPARs、LXRs、FXR、SHR、PXR、CAR和TR等)参与脂肪酸代谢(合成、摄取、氧化、储存和分泌)调节的分子网络及其作用机制;利用已经具备的PPARα、PPARβ、PPARγ、LXRα、LXRβ、FXR和PXR等基因敲除小鼠研究其在高脂血症和NAFLD 发生中的作用。在野生型和核受体基因敲除小鼠上诱导SS 或NASH模型,测定肝组织脂肪酸含量和种类、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与脂肪酸(甘油三酯)摄取(FAT/CD36、caveolins、FATPS、FABPpm等)、合成(SREBP1c、FAS、DGAT等)、β-氧化(ACO、CPT1、HMGCS2、CYP4A等)、储存和分泌(Cide家族蛋白、perilipin、seipin等)等基因表达改变,核受体(PPAR、PGC1α、LXR、FXR和PXR等)、重要脂代谢调节转录因子和信号分子

(SREBPs、ChREBP、FOXO、AMPK、Sirt、mTOR等)、以及炎症通路分子(JNK、TLRs和NFkB等)的表达或/和磷酸化水平,和肝脏纤维化(TGFβ/Smad蛋白、胶原、fibronectin 等)的指标;2)脂肪组织-肝脏调节轴:研究脂肪组织源性信号分子(游离脂肪酸、脂肪因子、脂滴包被蛋白等)对肝脏营养感应信号通路的影响及作用机理;3)胰腺-肝脏调节轴:验证核受体和胰源性信号分子(PANDER和FAM3A)对肝细胞脂代谢以及炎症及纤维化的影响。4)脂代谢调节新基因的发现: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技术在NAFLD动物模型上研究可能参与肝脏脂肪酸代谢稳态调控的新基因。

5. 脂质的异位沉积在脂肪肝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拟利用细胞模型、模式动物(Seipin-/-小鼠,Perilipin-/-小鼠,肝脏或脂肪组织特异性的FAT/CD36-/-小鼠,肝脏特异的FAT/CD36转基因小鼠等)和部分NAFLD患者的活检样本,重点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1)脂肪组织、细胞中脂滴的分解机制及在NAFLD中的作用:在培养的脂肪细胞水平和模式动物研究不同游离脂肪酸对脂滴包被蛋白(如Perilipin和Seipin等)表达以及磷酸化的影响,和脂肪分解代谢(脂肪酶ATGL和HSL)的改变;2)脂肪细胞与肝细胞脂肪酸的转运机制:利用脂肪细胞和肝细胞共培养模型和模式动物,观察脂肪酸在代谢性炎症因子的作用下,在胞浆、细胞膜和亚细胞器(ER)的分布和细胞间转移机制;3)肝脏脂肪酸转

运蛋白FAT/CD36在脂肪酸二次转运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使用分子生物学和质谱技术检测肝脏脂肪酸转运蛋白FAT/CD36的表达调控以及糖基化、棕榈酰化和磷酸化修饰的水平,并研究这些修饰与肝细胞脂肪酸摄取及亚细胞定位的关系;在动物和人群,拟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高脂和炎症对脂肪酸异常分布的影响;4)脂肪酸在肝脏聚集与肝脏损害的机制:研究脂肪组织游离脂肪酸的代谢、肝脏对循环游离脂肪酸的摄取改变、肝细胞损害(氧化应激,ER应激,细胞凋亡,和肝纤维化)及血脂种类和水平的改变。本项目的开展将验证我们提出的NAFLD发生的“脂肪酸二次异常转运假说”;也对课题四研究的器官间对话(肝脏-脂肪组织轴)共同控制机体整体和局部组织脂代谢稳态的推测提供进一步的实验基础。

注:我们项目组已经通过高脂饮食和皮下注射10% 酪蛋白,在模式动物上成功建立了代谢性炎症模型,具体方法见Ruan X,et al.Hepatology 2009。

6. 与NAFLD和高脂血症疾病分期和转归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和应用

我们将利用在课题1和课题2中已经建立的大规模NAFLD以及高脂血症的人群研究队列、和课题4、课题5中建立的NAFLD /高脂血症模式动物,重点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1)利用生物化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生物学的

方法研究NAFLD相关生物标志物,包括血脂、肝脏脂肪含量、肝脏酶学、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脂肪细胞因子、血小板数量和活性、血浆CK-18等,以及未知的小分子代谢产物标志物,分析上述生物标志物与不同阶段肝脏脂肪变性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筛选出更加准确、敏感和有预测价值的NAFLD生物标志物;我们也将特别关注两个极端人群,即“吃水也胖”和高脂饮食而不发生脂肪肝和高脂血症人群的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注:综审专家建议);2)建立无创性NAFLD评分诊断系统:结合人体肝脏组织活检标本、生物标志物(特别是小分子代谢产物)、营养膳食内外暴露以及超声等检查,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提出NAFLD综合评分诊断体系,并在较大的规模人群进一步加以验证,最终建立无创性评分诊断系统,用于NAFLD预测和防治。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将根据我国脂代谢紊乱的主要表型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和NAFLD这一重要特征,围绕参与NAFLD发病的肝脏营养感应信号网络调控异常和外周组织脂肪向肝脏异常转运这两大关键环节,从易感基因及其表观遗传修饰、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膳食营养和生活方式)的相互作用和代谢性炎症等三大诱因入手,探讨高脂血症NAFLD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危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寻找可用于准确识别NAFLD不同病理阶段和转归的代谢性小分子生物标志物,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NAFLD和高脂血症预防、诊断、治疗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五年预期目标:

我们预计在5年中达到以下目标:

1.基本阐明我国特有的NAFLD和高脂血症的遗传背景,并

确定一些对特定高危人群具有预警意义的遗传学指标;发现与我国NAFLD和高脂血症发病密切相关的营养和生活方式因素,并明确其表观遗传学基础,为应对我国青少年NAFLD和高脂血症高发的严峻形势,提出有效的预防策略;

2.明确不同膳食因素和生活方式促发NAFLD和高脂血症

的分子机制;建立有效的基于营养膳食预测NAFLD和高脂血症的模型和膳食质量评分体系,为在群体和个体层面制定NAFLD和高脂血症的营养膳食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3.阐明模式识别受体SR-A,SR-B、TLR3,TLR4 及CIITA

调控代谢性炎症的分子机制以及在NAFLD和高脂血症形成中的作用,明确是否可以通过调控这些受体的表达和功能达到限制代谢性炎症反应,进而改善NAFLD和高脂血症的目的;

4.研究代谢性核受体在肝脏糖脂代谢调控网络中的作用;

发现一批新的参与肝脏脂代谢调节的重要基因;明确肝外组织通过器官间对话途径调节肝脏糖脂代谢的机制;5.证明我们课题组原创性的“游离脂肪酸二次异常转运假

说”,提供代谢性炎症通过加强脂肪组织甘油三酯水解、引发高脂肪酸血症,继而增加肝脏对游离脂肪酸的摄取导致单纯性NAFLD发生(第一次异常转移);继而通过增加肝细胞内游离脂肪酸向线粒体和内质网上转运(第二次异常转移),从而导致NAFLD向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发展的实验依据;

6.获得并验证与NAFLD不同病理阶段高度相关的新的代

谢分子生物标志物,建立无创伤性评估和诊断NAFLD不同病理阶段的方法和评价量表。

本项目的实施也将为我国NAFLD和高脂血症的大规模早防、早诊、早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将培养一支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中青年研究队伍(博士生100名、硕士生80名);预计将在NAFLD和高脂血症防治领域实现数个原创性突破,产生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获得3-5个国际专利,发表IF>5的学术论文100篇,IF>10的论文10篇,顶级科学论文3-5篇。

三、研究方案

(一)总体学术思路

本课题紧紧围绕NAFLD和高脂血症的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这个中心问题,对病因/诱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代谢性炎症)和重大发病环节(肝脏脂代谢稳态失衡和肝外脂质向肝脏的异常转运),从分子、细胞、模式动物、人群队列和病人样本四个层面,系统地进行研究和论证。设计的6个子课题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关,这些子课题的开展将为阐明高脂血症和NAFLD发生和发展的机制、识别高危人群和危险因素、发现有效的膳食营养干预方法、和制定新的诊疗策略做出重要贡献(图2)。

(二)主要技术路线和各课题预期目标

在上述总体学术思想框架下,本项目的6个子课题将按以下的技术路线实现各自预期目标。

课题1:NAFLD和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及表观遗传研究本课题将综合我们课题组已有的人群队列样本、部分中国人群SNPs数据和国内外脂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研究成果,重点阐明:1)NAFLD和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明确重要易感基因突变/多态性对基因转录/翻译、信号通路活性、细胞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与高脂血症和NAFLD 的相关性;2)NAFLD和高脂血症的表观遗传特点,特别是前期工作发现的SREBP1c、FoxO1、PGC1 基因甲基化和SIRT去乙酰化酶家族在高脂血症和NAFLD中的作用;3)婴幼儿期环境因素与表观遗传改变以及与NAFLD和高脂血症的关系;4)遗传-环境因素-表观遗传与NAFLD和高脂血症发病相互作用及其数学模型。

课题2:环境因素与NAFLD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关系本课题将利用前期已建立的人群队列、高脂血症和NAFLD患者样本资源以及基因敲除动物模型,重点明确:1)我国人群的饮食营养结构与NAFLD的关系,并建立有效的营养膳食评分体系和预测NAFLD和高脂血症的模型;2)高脂肪酸(饱和脂肪酸、ω-3/6 PUFAs)和果糖诱导NAFLD和

2019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重点内容介绍考试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欧美国家高血压治疗率均为55%~90%,而我国经诊断患者高血压治疗率不足()? A.50% ? B.60% ? C.70% ? D.80%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2 . 常用高血压药物包括() ? 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B.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 C.钙通道阻滞剂 ? D.以上均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3 . 哪类高血压患者适用于β受体阻滞剂() ? A.伴快速性心律失常 ? B.伴冠心病 ? C.伴主动脉夹层 ? D.以上均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 优先选用二氢吡啶类CCB的人群包括() ? A.容量性高血压患者 ? B.AC均是 ? C.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 ? D.AC均不是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5 . 欧美国家高血压治疗率达标率为35%~75%,我国高血压治疗达标率仅为()? A.29.60% ? B.26.90% ? C.30.60% ? D.39.60%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6 . 下列属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的药物是() ? A.硝苯地平 ? B.依那普利 ? C.盐酸特拉唑嗪 ? D.结沙坦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7 . ACEI/ARB适用于下列哪类患者() ? A.轻、中、重度高血压患者 ? B.左室肥厚患者 ? C.慢性肾脏病患者 ? D.以上均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8 . 维拉帕米与地尔硫?禁用于() ? A.高血压合并心绞痛 ? B.高脂血症 ? C.相对禁用于心力衰竭患者 ? D.高血压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9 . α受体阻滞剂禁用于() ? A.高血压 ? B.溃疡病 ? C.哮喘 ? D.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

疾病名:高脂血症 英文名:hyperlipoidemia 缩写:HL 别名:hyperlipemia;高脂血;血脂过多 ICD号:E78.5 分类:代谢科 概述: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须物质。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其中三酰甘油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 脂质是体内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广泛存在于各种膜的结构中。脂质为疏水性的分子,不溶或微溶于水,其在维持细胞的完整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可使血浆中的物质通过直接弥散或经载体进入细胞内。同时,脂质是体内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也是肾上腺和性腺类固醇激素以及胆酸合成的前体物质。此外,脂质还是血液中许多可溶性复合物运输的载体。 脂质分为:脂肪酸(FA)、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和磷脂(PL)。其中三酰甘油和磷脂为复合脂质。血浆中的胆固醇又分游离胆固醇(FC)和胆固醇脂(CE)两种,二者统称为血浆总胆固醇(TC)。 高脂血症(hyperlipoidemia)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 流行病学:血脂水平与遗传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种族人群和饮食情况下的血脂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西方男性的平均胆固醇水平为5.4mmol/L,而日本男性相对较低,仅为4.3mmol/L。我国人群的胆固醇水平亦低于欧美人群,平均为3.8~5.14mmol/L。 我国正常人的各种血脂水平(表1)。

体内的血脂水平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儿童的血脂水平低于成人,其高脂血症的标准为:胆固醇>5.2mmol/L(200mg/dl),三酰甘油>1.6mmol/L(140mg/dl)。此外,血脂亦受性别和生理状态的影响。女性从青春期起直至绝经期,其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均低于男性,而HDL水平高于同龄男性。 1.高胆固醇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包括基础值偏高、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酸摄入、热量过多、年龄及女性更年期的影响、遗传基因的异常、多基因缺陷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1)基础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与各种属的动物相比,人类的基础LDL-C水平较高,可能与人体内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延缓,肝内胆固醇含量升高,抑制LDL受体活性有关。这种较高的基础LDL-C是人类临界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2)饮食中胆固醇含量高:胆固醇摄入量从200mg/d增加到400mg/d,血胆固醇可升高0.13mmol/L(5mg/dl),其机制可能与肝脏胆固醇含量增加,LDL受体合成减少有关。临床研究表明,在健康青年人中,每天饮食中胆固醇摄入量增加100mg,女性血胆固醇水平上升较男性明显。 (3)饮食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每人每天摄入饱和脂肪酸理想的量应为每天总热卡的7%,若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占每天总热卡的14%,可致血胆固醇增高大约0.52mmol/L (20mg/dl),其中主要是LDL-C。研究表明,饱和脂肪酸可抑制LDL受体的活性。虽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与下列5方面有关:①抑制胆固醇酯在肝内合成;②促进无活性的非酯化胆固醇转入活性池;③促进调节性氧化类固醇的形成;④降低细胞表面LDL受体活性;⑤降低LDL与LDL受体的亲和性。 (4)体重增加:研究表明,体重增加可使血浆胆固醇升高,肥胖是血浆胆固醇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肥胖促进肝脏输出含载脂蛋白B的脂蛋白,继而使LDL生成增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以多种代谢异常发生在同一个体为特点的综合征。如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肥胖或超重、高尿酸血症等等。 二、诊断标准 (1)向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男性腰围:欧洲≥94 cm,南美和中国≥90 cm;女性腰围:欧洲≥80 cm,南美和中国≥80 cm。 (2)血压升高(high blood pressure):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5 mmHg (3)血糖增加(elevated blood sugar):空腹血糖≥100mg/dl(5.6 mmol/L) (4)低水平的HDL(low HDL):男性<40 mg/dL (1.03 mmol/L),女性<50 mg/dL (1.29 mmol/L) (5)甘油三酯增高(elevated triglycerides levels):甘油三酯> 150 mg/dL(1.7 mmol/L)。第二节代谢综合征的病因 一、年龄因素 大量研究证实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40岁以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二、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引起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1)脂肪在非脂肪细胞的异常沉积。(2)伴随着脂肪沉积在肝脏、肌肉和胰岛组织,脂肪组织分泌大量活性信号分子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游离脂肪酸以及脂肪组织的活性巨噬细胞。 三、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与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四、疾病因素 有糖尿病史(2型糖尿病史,孕期糖尿病史)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可能性增加。高血压既是代谢综合征的特征之一,也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疾病均可能成为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 五、遗传因素 代谢综合征各成分的遗传度显示,中心性肥胖为25%~40%,高血压为50%,甘油三酯为25%~40%,总胆固醇为50%~60%,HDL-C(高密度脂蛋白)为30%~55%。代谢综合征

高脂血症及脂肪肝干预方案

高脂血症及脂肪肝干预方案 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无论是任一项增高或是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脂血症。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肝倾向和脂肪肝早期是可逆的,如任其发展,亦可发展为脂肪型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 调理原则: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使血脂达到正常值,修复和改善受损肝功能。 一、药物调治 强身活血降脂丸:滋肾养阴、益气活血、用于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解毒化瘀丸:清热解毒、化瘀利胆、用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 二、饮食调养 低热量饮食,限制摄取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多吃高蛋白饮食和新鲜蔬菜。低盐饮食,不宜多吃含糖多的蔬菜及水果,适量饮水。食油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为主,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忌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饮酒过量者要坚决戒酒,避免酒精对肝脏进一步损害;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治疗,控制血糖;肥胖者要合理减肥,控制体重;停用会导致脂肪肝的药物,尽量使用对肝脏损害小的药物;改善饮食结构,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 三餐能量分配:早餐:7%,午餐:49%,晚餐:24%,动物性或脂肪高的食物尽量安排在早餐、午餐吃。宜采用蒸、 煮、炖、凉拌,少用煎炸的方法。

适宜吃的食物:燕麦、玉米、海带、大蒜、苹果、牛奶、洋葱、甘薯、胡萝卜、山楂、无花果等。 推荐药膳: 素烩三菇: 配料:冬菇、蘑菇、草菇各25克,嫩玉米笋片50克。 制法:将冬菇、蘑菇、草菇入清水泡发,洗净,入油锅煸炒,然后加入鲜汤、嫩玉米笋片同煮,待熟后再加入粉芡和调料(盐、味精等),翻炒片刻即可。 双耳炒豆腐: 配料:木耳15克,优质鲜豆腐300-500克,银耳15克。 制法:1.将木耳、银耳加入清水泡发,洗净,去杂质,在油锅中略爆炒;香菜洗净切碎。 将豆腐洗净,切成2厘米见方小块,放入油锅与豆腐乳煎炒,然后加入木耳、银耳、鲜汤、香菜、胡椒粉、盐及味精,煮透即可。 山楂菏泽茶: 配料:山楂15克,荷叶12克,泽泻10克。 制法:将上述3味共切细,加水煎或以沸水冲泡,取浓汁即可。 三、精神调摄 保持良好心态,尽量避免精神紧张、经常熬夜、情绪过分激动过度劳累、焦虑或抑郁等不良心理和精神因素的不良影响。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脑电图的变化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脑电图的变化 发表时间:2017-10-24T16:25:39.1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8期作者:薛红 [导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年龄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 (江苏省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门诊部脑电图室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脑电图的变化。方法:选择50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记录患者脑电图的变化。结果:50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脑电图正常10例,占20%,低幅波快活动15例,占30%,异常25例,占50%,其中轻度异常21例,中度异常3例,广泛异常1例。结论: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可以出现脑电图异常,提示已有脑功能损害,应该尽早给予降血压、降血脂干预。 【关键词】高血压;高脂血症;脑电图 【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8-0114-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年龄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两者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有关,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观察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脑电图变化。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52~75岁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的患者,符合2011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以及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血脂异常建议标准。高血压Ⅰ级20例,Ⅱ级高血压25例,Ⅲ级5例;高胆固醇血症20例,高甘油三脂20例,混合性高脂血症10例。既往无癫痫病史,无其他基础代谢性疾病,未曾服用影响脑电图变化的药物。年龄均值61.26±2.37岁。男26例,年龄均值60.43±3.28岁,女24例,年龄均值62.67±1.28岁,男女年龄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患者按照标准导联电极安置法,常规描记20分钟,并做睁闭眼和深呼吸试验。按黄氏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 。 1.3 统计 本论文数据统计采用SPSS 19.0中文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性别之间脑电图异常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0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脑电图正常10例,占20%,低幅波快活动15例,占30%,异常25例,占50%,其中轻度异常21例,中度异常3例,广泛异常1例。轻度异常表现为轻度节律失调,α波指数减少及不规则,波幅降低,4.0~7.8Hz的低至中波幅α波增加,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出现在各区,对光反应不稳定或消失。中度异常表现为在轻度异常基础上,出现局限性δ、θ慢波增高。广泛异常表现为广泛性δ、θ慢波增高。25例异常患者中,14例为男性,异常率53.8%;11例为女性,异常率为45.8%,不同性别脑电图异常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高血压与高脂血症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引起收缩血管,全身细小动脉发生痉挛,促血小板聚集作用,动脉内湍流和剪切应力可导致内膜损伤,常伴有炎症反应[2],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进而使小动脉血管壁增厚及结构重塑,逐渐致脑动脉等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引起脑组织血流灌注减少。高脂血症,包括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氧化,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小板粘附继而形成血栓,可导致血管内皮前列环素的分泌减少,能导致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减弱。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等大分子物质带有正电荷,能够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引起红细胞聚集性增强,使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液粘滞度增加,造成微循环血流滞缓,有效灌流量降低。脑血管的血管痉挛、硬化狭窄或血液高粘滞状态引起脑组织性局限或广泛缺血缺氧状态,相应脑组织血流灌注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致脑细胞代谢发生异常,造成局部或广泛的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受损[3-6]。脑电活动的改变表现为抑制过程增强,α波节律减少或消失,频率变慢,慢波相对增多,快活动相对减少。α型脑电图比例降低,β型不规则及平坦型脑电图比例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病患者发生心脑功能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脑电图可以客观地反映大脑机能的状态,可以在并发脑血管病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发现脑功能的异常,故对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异常脑电图的出现,尤其是局限性或广泛异常异常脑电图,提示这部分患者可能已潜在轻微的、临床上未能察觉的结构性损伤或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表明,部分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可以出现脑电图异常,提示已有脑功能损害,应该尽早给予降血压、降血脂干预。【参考文献】 [1]黄远桂,吴声铃.临床脑电图[M].陕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6. [2] Makita S,Nakamura M,Hiramori K.The Associ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With Carotid Intima-Media Complex Thickness and Plaque Formatio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Stroke,2005,36:2138-2142. [3]吴宇萍,李媛.高校教工高血压患者无创性脑功能检查分析.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5):16-17. [4]冯人琼.高血压患者脑电图分析.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4,11(3):153. [5]施志雄,梁荣芳.高血压患者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分析.广西医学,2003,25(9):1738-1739. [6]王华,刘勇,张志芬.高脂血症对脑电功率谱的影响.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5,14(4):232-233.

高脂血症治疗指南85014

高脂血症治疗指南 引言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居于死亡原因的第一或第二位,其中冠心病的发病与死亡率在某些地区正在上升。已有的证据说明冠心病的发病中有若干危险因素起重要作用,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以上各因素中高胆固醇血症最被重视,其临床意义已经反复证实,随血胆固醇的长期增高,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长期控制血胆固醇于合适的水平,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降低血胆固醇可以减轻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冠心病事件。近年来,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的认识正在加深。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与生活调节对防治高脂血症极为重要,大多数人可以经过此法降低血脂。近来新发展的调脂药物已能部分地控制饮食治疗所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作为危险因素 一、总胆固醇(TC) 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由以下研究证实:(1)动物实验;(2)人体动脉粥样斑块的组织病理学与化学研究;(3)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血脂检查;(4)遗传性高脂血症易早发冠心病;(5)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发现;(6)干预性预防治疗试验的结果。血清TC在4.5mmol/L(173mg/d1)以下冠心病较少,冠心病人血清TC多数在5.0—6.5mmol/L(192—250mg/d1),血清TC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越多越早,血清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的危险性可减少2%。 二、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在血中主要以LDL的形式存在,目前公认LDL属于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其血中水平越高,动脉粥佯硬化的危险性越大。 高密度脂蛋白(HDL):HDL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 其证据来自:(1)流行病学研究结果;(2)家族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者易患冠心病;(3)干预性试验中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减退,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0.9mmol/L(35mg/dl)属于过低,流行病学资料发现血清HDL-C每增高0.4mmol/L(15mg/d1),则冠心病危险性降低2—3%。 三、甘油三酯(TG) 饮食中脂肪以TG存在,吸收后以乳糜微粒循环于血中餐后大约12小时后从血中消除,血TG恢复至原有水平,TG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循环于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如转变为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则致动脉粥样硬化能力增高,血TG>2mmol/L(176mg/d1)并伴有LDL-C高或HDL-C低则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四、其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除血脂异常外,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也属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年龄大,男性,女性绝经期后,冠心病家族史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发病的可能性越大。 1.年龄:随年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增加。 2.性别: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在中年时约高3—4倍绝经期后妇女发病增高,但男女之比仍在1倍左右。 3.高血压: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长期增高,均使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4.吸烟:其危险程度与吸烟量相关,吸烟者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可高l倍。 5.糖尿病与糖耐量减低:男性的冠心病危险性增性高2倍,女性约高3—4倍,不论胰岛素依赖与否,危险同样加。 6.冠心病家属史:直系亲属中有冠心病史,尤其有早发冠心病(指男性在55岁前,女性在65岁前发病)者,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其他有关危险因素尚有肥胖,活动少的生活方式等,血中纤维蛋白原增高,血胰岛素抵抗、血中脂蛋白(a),增高或高半胀氨酸血症等作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重要性正在研究中。

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的饮食及注意事项

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的饮食及注意事项 诊断: 1、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39mmHg和/或舒张压≥89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 血压分为1、2、3级。 2、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高血压饮食(多吃) 1、芹菜: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萝卜:可以降血压,食谱:萝卜猪骨汤、萝卜海带瘦猪肉汤。 3、猕猴桃: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 4、黑蒜:最为常用饮食疗法,食用简单,可以降低高血压及其引起的高血糖、高血脂。 5、冬瓜:可以利尿、治高血压。 6、富硒米: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对高血压有着良好的功效,还可以对抗脂肪肝。 7、洋葱:被誉为“菜中皇后”,营养丰富,含抗坏血酸及18种氨基酸等。预防心脑血管病、抗氧化、美容等作用,长期食用可以稳定血压,降低血管脆性。 8、苦瓜:有清热解毒、清心消署、明目降压之功效。吃前注意热水焯一下去苦味。 9、碘含量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海带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及膳食纤维、钙,能降 低胆固醇、降低血压。 10、植物油,如:菜籽油,大豆油等。 11、多食蔬菜水果。 12、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制品、猪血等动物血类。食用量推荐:各类鱼肉、去皮鸡肉、鸡蛋白、牛奶、大豆制品(豆腐、腐竹、油豆腐)>瘦猪肉>猪蹄、牛肉、羊肉。 13、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芹菜、豆类等。这类食物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促进排便。 14、深色食物:如黑豆,黄豆,香菇,洋葱,茄子,羊血,黑木耳类食物。 15、富含钾的食物:新鲜的蔬菜、水果、豆类、菌类、薯类、瘦肉、贝类、钾盐。钾直接 扩张血管,使尿钠排出增加。 16、富含钙的食物:牛奶、虾皮、海带、黄豆、香菇。钙摄入量低可以增强高盐膳食对血 压的作用。 高血压饮食(少吃): 1、盐:每日食盐量降低到4~5克,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4~6毫米汞柱。少吃腌制、卤制、熏制的食品,如咸鱼、咸蛋、榨菜、酸菜、皮蛋、腐乳;香肠、午餐肉、烧鸡等熟食

脂肪肝与代谢综合症

脂肪肝与代谢综合症 目前,医学上将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多代谢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脂肪肝等称为“代谢综合症”。 脂肪肝不仅仅是肝脏的局部病变,而且是发生在肝脏的全身性疾病,是引发代谢综合症的根源。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黏、高尿酸等“五高” 疾病均可由脂肪肝引起。甘油三酯增高、向心性肥胖和糖耐量减低,是构成“代谢综合症”的三大危险因素! 本世纪初,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就明确指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观点,2004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联合会议上,专家们提出,目前临床 上已经诊断的2型糖尿病,仅仅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更大的隐患还在于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在内的代谢综合症。 研究结果明确显示,代谢综合征所伴有的每个危险因子都具有独立的作用,然而合并在一起,则产生协同放大的效果。因此,对于上述提到的四种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必须超 越传统的单纯“降糖”、 “降脂”等手段,而应该 基于对代谢综合征的整体 预防和治疗。 肝脏是人体“物质代 谢中枢”,是人体内最大 的“化工厂”。肝脏物质 代谢发生障碍,是引发高 血脂、高血糖、高尿酸、 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根源。 临床表现在血脂升高或异 常、血糖升高、血压升高、 尿酸值超标、脂肪肝等。 因此,要想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症,预防和治疗肝脏代谢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学无代谢综合征(MS)病名,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分型,现代医家大多从其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头痛、眩晕、湿阻、肥胖症、消渴等进行辨证论治。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MS是由于饮食不洁、过少活动、饮酒、遗传因素、年龄因素以及某些特殊药物等原因,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的。 MS的中医病因病机 过食和少动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两大主因。多食肥甘,塞滞中焦之气,有碍脾胃升降枢机不得斡旋,最终导致运化失职,脾气郁滞。少动是活动减少,脾主四肢、肌肉,活动的减少必然影响脾的健运。脾失健运,物不归正化则为痰、湿、浊,进而变证从生。 代谢综合征的分型治疗 肝郁脾虚型:形体略肥胖,头晕或头胀痛,胁肋胀痛,神疲肢倦,腹胀,纳呆,舌淡暗苔薄白,脉沉弦。

浅论血脂与脂肪肝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a14634939.html, 浅论血脂与脂肪肝的关系 作者:杨赐 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6期 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肪的异常蓄积状态,它是一种常见的经治疗可痊愈疾病。临床生理显示肝、脂肪组织及小肠是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场所,以肝的合成能力最强。而脂肪肝形成原因有二:肝细胞能合成脂肪但不能储存脂肪,甘油三酯在内质网合成后与载脂蛋白以及磷脂胆固醇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由肝细胞分泌入血而转运至肝外组织。如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因营养不良、中毒、必需脂肪酸和胆碱缺乏、或蛋白质缺乏等不能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入血时则聚集在肝细胞浆中,形成脂肪肝。其二:食用脂肪过多及各种原因造成脂肪动员增强,使血浆非脂化脂肪酸浓度升高,肝脏摄取的脂肪酸量也因而增多,当肝脏合成甘油三酯的速度超过了组合极低密度脂蛋白及泌入血流的速度时,也会出现肝中甘油三酯堆积,造成脂肪肝。 当血浆脂质浓度超过正常高限时即形成高脂血症,因而是动脉硬化及脂类代谢紊乱疾病的诱因。本文重点报道实验室检查血脂浓度,以期证实血脂浓度高低与脂肪肝形成有着密切规律,为脂肪肝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我室对经B超检查诊断为脂肪肝的16例患者的血酯含量,并同时设置对照组。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16例临床诊断为脂肪肝患者,年龄35—65岁,其中男11例女5例。同时以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两组同时采用意大利产SAS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由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抽取每人空腹晨血取血清检测。结果:第一组脂肪肝患者16人中:血脂增高者13人,其中4人胆固醇、甘油三酯均增高,有7人甘油三酯增高,有2人胆固醇增高,有3人结果正常。第二对照组中有5人血脂增高,其中1人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增高,3人甘油三酯增高,1人胆固醇增高,其他15人血脂检查结果均正常。 以上两组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存在有极为显著的差异P<0.01。 讨论:脂肪肝是一种中老年人不易引起注意的常见病。因其无有特异的临床表现,使诊断较难而漏诊、误诊。但本组资料研究表明:由于血脂含量与脂肪肝形成关系密切,可根据B超探查和对血脂浓度的综合分析,再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肝肿大、肝区疼痛与压痛等,即可确诊。

2019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重点内容介绍考试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重点内容介绍考试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欧美国家高血压治疗率均为55%~90%,而我国经诊断患者高血压治疗率不足() A.50% B.60% C.70% D.80%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2 . 常用高血压药物包括() 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B.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C.钙通道阻滞剂 D.以上均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3 . 哪类高血压患者适用于β受体阻滞剂() A.伴快速性心律失常 B.伴冠心病 C.伴主动脉夹层 D.以上均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 优先选用二氢吡啶类CCB的人群包括() A.容量性高血压患者 B.AC均是 C.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 D.AC均不是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5 . 欧美国家高血压治疗率达标率为35%~75%,我国高血压治疗达标率仅为() A.29.60% B.26.90% C.30.60% D.39.60%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6 . 下列属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的药物是() A.硝苯地平

B.依那普利 C.盐酸特拉唑嗪 D.结沙坦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7 . ACEI/ARB适用于下列哪类患者() A.轻、中、重度高血压患者 B.左室肥厚患者 C.慢性肾脏病患者 D.以上均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8 . 维拉帕米与地尔硫?禁用于() A.高血压合并心绞痛 B.高脂血症 C.相对禁用于心力衰竭患者 D.高血压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9 . α受体阻滞剂禁用于() A.高血压 B.溃疡病 C.哮喘 D.高脂血症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10 . 高血压患者一般每天摄盐量控制在()克 A.6~8克 B.7~9克 C.8~10克 D.10~11克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高血压用药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2019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 2 版》重点内容介绍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 10 题,每题 10 分)
1 . 欧美国家高血压治疗率均为 55%~90%,而我国经诊断患者高血压治疗率不足()
? ? ? ?
A.50% B.60% C.70% D.80%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暂无 2 . 常用高血压药物包括()
? ? ? ?
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B.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 C.钙通道阻滞剂 D.以上均是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暂无 3 . 哪类高血压患者适用于 β 受体阻滞剂()
? ? ? ?
A.伴快速性心律失常 B.伴冠心病 C.伴主动脉夹层 D.以上均是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暂无 4 . 优先选用二氢吡啶类 CCB 的人群包括()
? ? ? ?
A.容量性高血压患者 B.AC 均是 C.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 D.AC 均不是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暂无 5 . 欧美国家高血压治疗率达标率为 35%~75%,我国高血压治疗达标率仅为()
? ? ? ?
A.29.60% B.26.90% C.30.60% D.39.60%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暂无 6 . 下列属于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的药物是()
? ? ? ?
A.硝苯地平 B.依那普利 C.盐酸特拉唑嗪 D.结沙坦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暂无 7 . ACEI/ARB 适用于下列哪类患者()
? ? ? ?
A.轻、中、重度高血压患者 B.左室肥厚患者 C.慢性肾脏病患者 D.以上均是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暂无 8 . 维拉帕米与地尔硫?禁用于()
? ? ? ?
A.高血压合并心绞痛 B.高脂血症 C.相对禁用于心力衰竭患者 D.高血压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暂无 9 . α 受体阻滞剂禁用于()
? ? ? ?
A.高血压 B.溃疡病 C.哮喘 D.高脂血症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暂无 10 . 高血压患者一般每天摄盐量控制在()克
? ? ? ?
A.6~8 克 B.7~9 克 C.8~10 克 D.10~11 克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暂无

高脂血症的症状表现

https://www.360docs.net/doc/5a14634939.html,/ 1 高脂血症的症状表现 血脂异常的人—般不会有太多的感觉,除非当血液中的血脂水平比较高时,由于血液粘稠度增高而出观—些相关的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胸闷、肢体麻木、肝区疼痛等。有些高脂血症患者还会有以下表现: 1.头晕 头晕是各种高脂血症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主要原因是长期的脑动脉硬化及血液黏稠度增高导致脑缺血、缺氧。 2.肥胖 肥胖的人不仅体内脂肪组织增加,而且血液中脂质也明显增加,尤其是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水平多高出正常。 3.腹痛 反复发作的饱餐后短暂腹痛可见于高脂血症导致的肠系膜动脉硬化性胃肠缺血;高脂饮食后急性发作的持续性中上腹痛多为急性胰腺炎。 4.肢体乏力 在血脂升高的早期,患者便可有肢体乏力或伴活动后疼痛,可能与脂肪代谢紊乱及循环障碍有关。 5.眼袋显著 “眼袋”是大量脂肪堆积在人的下眼睑皮下组织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袋状物。是人体脂肪代谢障碍的表现。由于老年人代谢功能减退,脂肪易堆积在眼睑,加之下眼睑肌肉张力减弱,皮肤松弛和缺乏弹性而下垂形成“眼袋”。国外研究人员经过大规模人群调查发现,“眼袋”是人体脂肪代谢障碍的表现。“眼袋”显著的人大多患有家族性高脂血症,其中51%的人同时存在动脉硬化症。因此,凡有“眼袋”的人,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包括心脏听诊、测量血压、查心电图、验血脂。 6.肝脏损害 由于高血脂可以引起脂肪肝,从而导致肝脏肿大,会出现肝脏疾病和肝脏功能的变化,到一定程度也会出现食欲不振等。体检时可以发现肝脏增大,还可以出现转氨酶升高。 7.肌腱损害 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常在肘、膝、踝、手指关节的伸面皮肤发生脂质异位沉积。跟腱是脂质沉积的好发部位。有时自发性跟腱断裂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初发症状。 以上就是关于高脂血症的症状介绍,高脂血症的直接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就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功能衰竭等都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是脑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要警惕以上症状病及早接受治疗。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5a14634939.html,/gxz/2014/0807/189022.html

2019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 2 版》重点内容介绍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 10 题,每题 10 分)
1 . 欧美国家高血压治疗率均为 55%~90%,而我国经诊断患者高血压治疗率不足()
?
A.50%
?
B.60%
?
C.70%
?
D.80%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暂无
2 . 常用高血压药物包括()
?
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B.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
?
C.钙通道阻滞剂
?
D.以上均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暂无
3 . 哪类高血压患者适用于 β 受体阻滞剂()
?
A.伴快速性心律失常
?
B.伴冠心病
?
C.伴主动脉夹层
?
D.以上均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暂无
4 . 优先选用二氢吡啶类 CCB 的人群包括()
?
A.容量性高血压患者
?
B.AC 均是
?
C.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
?
D.AC 均不是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暂无

5 . 欧美国家高血压治疗率达标率为 35%~75%,我国高血压治疗达标率仅为()
?
A.29.60%
?
B.26.90%
?
C.30.60%
?
D.39.60%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暂无
6 . 下列属于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的药物是()
?
A.硝苯地平
?
B.依那普利
?
C.盐酸特拉唑嗪
?
D.结沙坦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暂无
7 . ACEI/ARB 适用于下列哪类患者()
?
A.轻、中、重度高血压患者
?
B.左室肥厚患者
?
C.慢性肾脏病患者
?
D.以上均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暂无
8 . 维拉帕米与地尔硫?禁用于()
?
A.高血压合并心绞痛
?
B.高脂血症
?
C.相对禁用于心力衰竭患者
?
D.高血压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暂无
9 . α 受体阻滞剂禁用于()
?
A.高血压
?
B.溃疡病
?
C.哮喘

高脂血症健康指导

高脂血症健康指导 1、定义 血脂代谢发生紊乱;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浓度,包括血浆TC及TG水平过高或血浆HDL水平过低;人体血浆中TC、TG和各种脂蛋白含量高于同龄正常值者均称高脂血症。高TC血症和高TG血症均属于高脂血症,既可表现为单纯高TC血症或单纯高TG血症,也可表现为高TC合并高TG混合型高脂血症。 2、症状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 ?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 产生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等。 由于高脂血症时黄色瘤的发生率并不十分高,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所以多数高脂血症患者并无任何症状和异常体征发现。 而患者的高脂血症则常常是在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测定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时被发现的。 3、病因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亦称为Apo B、E受体,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以肝细胞含量最多。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位于人类第19号染色体,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发病的原因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的自然突变,包括缺失、插入、无义突变和错义突变。已发现数十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可分为五大类。 ?Ⅰ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不产生可测定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细胞膜上 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存在,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Ⅱ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合成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在细胞内成熟和运输 障碍,细胞膜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明显减少,也较常见。 ?Ⅲ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合成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可到细胞表面,但不 能与配体结合。 ?Ⅳ类突变:此类突变是成熟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到达细胞表面后虽能结合低 密度脂蛋白,但不能出现内移。 ?Ⅴ类突变:其特点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合成、与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以及 其后的内移均正常,但受体不能再循环到细胞膜上。 不同种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突变的发生有差异,例如French-Canadians的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中,受体基因缺失所致的突变占60%。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缺陷最突出的异常是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浆中分解减慢。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正常时,部分中间密度脂蛋白可直接被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摄取而分解,而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不能被分解,造成更多的中间密度脂蛋白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使低密度脂蛋白产生增加。 4、风险因素 高脂血症的风险因素包括: ?遗传因素原发性系由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引起。 ?某些疾病继发性者主要继发于某种疾病,如糖尿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 甲状腺疾病等, ?生活方式以及饮酒、肥胖、饮食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长期高脂血症易导致动脉硬化加速,如果长期动脉硬化不但会使硬化的血管变得脆弱,发生破裂,而且还会发生脑梗寒或心梗等。 5、诊断手段 高脂血症相关的检查项目: ?测定血脂谱全套包括空腹TC、TG、LDL-C、HDL-C。 ?判断血浆中有无乳糜微粒存在可采用简易的方法,即把血浆放置4℃冰箱

【自然基金 标书 实例】脂类代谢素乱导致脂肪肝-973项目

项目名称:脂代谢紊乱导致脂肪肝及高脂血症发生 的机制 首席科学家: 起止年限:2012.1-2016.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根据我国高脂血症和 NAFLD 的特点,我们围绕高脂血症和 NAFLD 的诱因、重要发病环节以及生物标记物的发现这几个方面,凝炼出 6 个有特色、有创新性的科学问题: ●NAFLD 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易感基因和表观遗传特征? ●我国居民膳食营养和生活方式(运动)与NAFLD 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 关系? ●代谢性炎症在NAFLD 和血脂紊乱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肝脏营养感应调控及脂代谢稳态失衡与NAFLD 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外周脂质向肝脏异位以及肝细胞内脂肪重分布在NAFLD 发生、发展中的作 用? ●NAFLD 和高脂血症不同疾病阶段及转归的生物标记物是什么?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的遗传学研究:易感基因及表观遗传 利用我们项目组人群队列及病人活检样本资源、部分中国人群的SNPs数据和国内外脂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研究成果,重点研究:1)NAFLD和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以及表观遗传因素:利用代谢基因数据库(WIT)和本项目组研究获得的SNPs数据,通过外显子深度测序筛查进一步确定中国汉族人群NAFLD和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位点,并在长期大样本人群队列研究和肝组织活检标本的基础上验证其与不同阶段NAFLD(SS和NASH)以及不同预后转归(肝硬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在NAFLD动物模型的不同阶段进行全基因组启动子甲基化位点扫描、microRNA表达谱分析;并利用上述平台进行高脂血症和/或NAFLD患者肝组织活检样本检测,从而识别并明确与高脂血症和NAFLD相关的表观遗传学因素;我们也将特别关注两个极端人群,即“吃水也胖”和高脂饮食而不发生脂肪肝和高脂血症人群,并通过上述手段研究其易感/保护

120例降压联合降脂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分析

120例降压联合降脂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分析 发表时间:2012-10-19T09:52:46.5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6期供稿作者:刘燕 [导读] 分析我院120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降压联合降脂药物治疗情况。 刘燕(云南省昆钢医院云南昆明 650302)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120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降压联合降脂药物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患者120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降压联合降脂治疗降压有效率为81.67%,降脂有效率为85.83%。没有病例发生冠心病及脑中风等心血管事件。结论联合治疗应在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高脂血症高血压降脂治疗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血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主要疾病之一。据相关文献报道,目前我国人群中血脂异常约有2亿患者,在我国年龄3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3700万高血压患者同时有血脂的异常[1]。而目前国内对高血压和高血脂的相关情况尤对其危险性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认真学习相关文献后,本院自2012年起对我院门诊高血压病人均行血脂测定,并根据患者血脂情况及与患者商定,给予降压药联和降脂药治疗。现收集我院门诊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120例患者,并分别与治疗后进行随访。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象:选入标准:1)我院门诊患者2011年1月-2012年1月120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男75例,女45例,年龄40-50岁。2)所有患者均为高血压2级;3)血脂:TC≥6.21 mmol/L (240 mg/d1)、LDL—C≥4.14 mmol/L(160 mg/dl)。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有肝肾功能障碍;有糖尿病病史;有心电图ST—T异常者,曾有心肌梗死、心绞痛发作者曾有脑卒中病史[2]。并与患者签署同意书。 1.2 联合用药情况 降压药:钙通道阻滞剂(CCB)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降脂药: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辉瑞制药,20mg/片)20 mg,每晚睡前口服1片。治疗8周。 上述所有患者均联合使用降压药(CCB或ACEI)和降脂药(立普妥)。 1.3 随访 每2周电话随访,每4周医院门诊随访1次。医院门诊随访内容为血脂、血糖、肝功、肌酐等生化结果及心电图,监测心率、血压,有无发生冠心病及脑中风症状。共随访24周。所有患者服药依从性好,无漏服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降压评定标准[3]: 降压显效标准: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范围内; 降压有效标准:舒张压下降≦10mmHg,但降至正常范围内; 降压无效标准: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降脂评定标准[4]: ①显效:TC下降≥20.0%,TG下降≥40.0%HDI一C上升≥0.26mmol/L; ②有效:TC下降达10.0-20.0%,TG下降达20.0--40.0%,HDL—C上升达0.18--0.26mmol/L;③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④恶化:TC上升≥10.0,TG上升≥10.0%,HDL-C下降0.18mmol/L。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土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通过8周的降压与降脂联合治疗,降压有效率为81.67%,降脂有效率为85.83%。在24周的随访的过程中没有病例发生冠心病及脑中风。 3 讨论 杨永刚[5]等报道对杭州地区3019例体检者,在高血脂人群中检出脂肪肝占25%,而高血压则位居第二,为18%。其他文献也有相关报道,说明高血压与高血脂有很大的相关性。高脂血症(Hyperlipoidemia,HLP)指人体脂代谢异常引起的血清总胆固醇(TC)或甘油三酯 (TG)水平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过低。当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 ≥5.1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3.37 mmol/L,三酰甘油 (TG)≥1.7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1.04 mmol/L则诊断为高脂血症。相关研究报道动脉弹性功能减退、僵硬度增加是患者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故在降压治疗的同时需要重视改善血管弹性功能,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高脂血症又可加重动脉弹性硬化。故强调降压的同时进行降脂。阿托伐他汀是人工合成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从而降低血脂。与此同时中国高血压最新指南提出: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对心血管病危险分层为低危人群未见获益,出于安全性以及效益/费用比的考虑,低危人群仍应慎重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程洁[6]等报道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宜选择对血脂没有影响的药物(如长效钙离子拈抗药)。故研究选择20例患者进行联合降压和降脂治疗,并且该20例患者中血脂均明显高出正常血脂上限,高血压为2级,有明显使用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