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影像表现
上腹部实质性脏器影像诊断(肝胆胰脾脏)

肝脏
肝硬化鉴别诊断
早期肝硬化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中晚期肝 硬化影像诊断不难。诊断中注意,不要遗 漏早期小肝癌,可行MRI肝细胞特异性对比 剂多期增强检查。
肝硬化-外形、肝叶比例、脾大
肝硬化-侧枝血管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再生小结节
肝脏
肝脓肿 1.临床与病理 肝组织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分为细菌性和阿 米巴性,以前者多见,单发或多发。感染 途径:经胆道感染、经血行感染及周围组 织感染蔓延。临床主要为发热、肝大和肝 区痛
肝脏
肝硬化 2.超声:首选检查方法,肝脏萎缩且表面凹凸不平,回声弥 漫性增高且呈粗颗粒状,肝内门静脉变细,僵直及迂曲, 末梢不能显示;脾大、腹水及门静脉主干扩张。 3.CT表现: 肝外形的改变:表面凹凸不平;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 晚期可普遍萎缩。 肝密度改变:平扫密度不均—脂肪变性时密度不均匀减低, 再生结节为相对高密度;增强后强化可不均匀。 门静脉高压继发改变:脾大,腹水;门-腔侧支开放。平扫时 腹腔间隙内呈现一堆小球形或扭曲的蚯蚓状影,增强可证 实为血管影像。
肝细胞癌-平扫表现
低密度Biblioteka 高密度稍低密 度混杂密 度
肝细胞癌—巨块型
Noncontrast
aphase
pphase
delayphase
肝细胞癌—结节型
肝细胞癌—小肝癌
肝细胞癌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动静脉瘘
肝细胞癌—假包膜
肝脏
肝转移瘤 1.临床病理
肝脏为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转移途径为血行转移或 者邻近器官直接侵犯,以血行转移最为常见。大多来自门 静脉系统引流的脏器(结肠、胃、胰等),乳腺癌、肺癌、 肾癌、卵巢癌等也常转移至肝。病理上为多发病灶,易发 生坏死、囊变和出血,较少合并肝硬化和侵犯门脉系统, 临床表现除了原发肿瘤症状外,还有肝大、肝区疼痛、消 瘦和黄疸腹水征。
脂肪肝CT诊断学习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轻度脂肪肝19例,肝脏平均CT值47Hu (34~59Hu),16例表现为肝血管湮没;中度脂肪肝16例, 肝脏平均CT值31Hu(19~38Hu),11例表现为肝血管反转 显示2;重度脂肪肝12例,肝脏平均CT值8Hu(3~25Hu), 均表现为肝血管明显反转显示,见图1~3。不典型脂肪肝19 例,包括肝岛4例5个灶,局限性脂肪肝7例,不均匀脂肪肝8 例,见图4~6。
第9页/共39页
总之,CT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一般平扫即 可确诊,且不受腹部脂肪和结肠等含气脏器的干扰。不但可以 清楚的显示肝脏的形态和结构,而且能诊断肝脏有无合并其它 占位性病变,并确认脂肪肝的存在、脂肪浸润的程度和范围。 同时CT也是脂肪肝治疗随访的重要手段,当平扫不能确诊时, 可行螺旋CT多期扫描相鉴别。
第10页/共39页
参考文献 1 邱德凯.脂肪肝研究进展.当代医学,2001,48(5):23 2 汤振华.脂肪肝的CT诊断.实用医技杂志,2003,3:177. 3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疗标准.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71 4 Halvorsen RA,Korobkin M .Ram PC,et a1.CT appearance of focal fatty infiltration of the liver.AJR,1982,139:277-281. 5 Lee JKT,Sagel SS,Stanley RJ,et a1.Computed Body Tomography.Philadelphia:Lippincott-Raven Publisher,1998.722- 723. 6 Petrik M,Zimmermann U,Woenckhaus C.Focal fatty liver-often difficult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liver metastasis.Rofo Fortschr Geb Rontgenstr Neuen Bildgeb Verfahr,2004,176:422-424. 7 Fujikawa K,Shiraki K,Ito T,et a1.Focal spared area in fatty liver mimicking a tumor.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2,49:1253-1254.
脂肪肝的标准

脂肪肝的标准
脂肪肝是一种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组织中积累了异常多的脂肪。
脂肪肝的程度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通常使用影像学检查和生化检查来进行评估。
以下是一般性的脂肪肝的标准:
1.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诊断脂肪肝的方法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超声图像来评估肝脏中脂肪的程度。
•结果通常分为三个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脂肪肝。
2.肝脏生化检查:
•血清生化检查可以包括检测肝功能指标和脂质代谢指标。
•肝酶(ALT、AST)水平的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降低可能是脂肪肝的指标之一。
3.肝组织活检(在一些情况下):
•在一些情况下,为了确诊和评估脂肪肝的程度,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肝组织活检。
这是通过在手术中获取一小块肝
脏组织进行实验室分析来完成的。
4.脂肪肝的分级:
•根据脂肪肝的病理学特征,一般可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两类。
NAFLD
包括简单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总体而言,脂肪肝的确切标准可能因医疗机构和国家而异。
如果您担心自己可能患有脂肪肝,建议咨询专业医生,他们可以根据您的
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
脂肪肝ct诊断标准

脂肪肝ct诊断标准脂肪肝CT诊断标准。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诊断需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于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介绍脂肪肝CT诊断的标准。
1. 脂肪肝的CT表现。
脂肪肝在CT上的表现主要是肝脏密度的改变。
正常肝脏的CT值约为40-60 HU,而脂肪肝患者的肝脏CT值明显降低,通常在-10 HU以下。
此外,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在CT上呈现出密度均匀的特点,肝实质与腹壁脂肪之间的密度差异较小。
2. 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
根据肝脏CT值的改变和密度均匀性,脂肪肝的CT诊断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Ⅰ度脂肪肝,肝脏CT值下降,但仍高于-10 HU,肝脏密度不均匀。
Ⅱ度脂肪肝,肝脏CT值明显下降至-10 HU以下,但肝脏密度仍不均匀。
Ⅲ度脂肪肝,肝脏CT值明显下降至-10 HU以下,肝脏密度均匀。
3. 脂肪肝CT诊断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脂肪肝的CT诊断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结合临床资料,脂肪肝的诊断不仅依靠CT表现,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与其他肝脏疾病鉴别,脂肪肝的CT表现与其他肝脏疾病有时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需要与肝脏脂肪变性、肝硬化等进行鉴别诊断。
4. 结语。
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主要依据肝脏CT值的改变和密度均匀性进行判断,医生在进行脂肪肝的CT诊断时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并与其他肝脏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对脂肪肝CT诊断有所帮助。
总之,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对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脂肪肝及病毒性肝炎的B超影像学特点观察

脂肪肝及病毒性肝炎的B超影像学特点观察目的对脂肪肝和病毒性肝炎患者的B超诊断的影像学特点进行观察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2例脂肪肝患者与7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给予B超诊断检查,主要检查患者的肝脏大小、管腔结构、脾脏大小、实质回声以及胆囊炎变等指标,检查后,对两组患者每个项目发生的比率进行对比。
结果两种疾病患者的脂肪肝大比率、回声弥漫增强比率、管腔减少比率、胆囊炎变比率、以及脾大比率等方面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1);脂肪肝患者的脂肪肝大比率、管腔减少比率以及回声弥漫增强比率方面均高于病毒性肝炎患者(P<0.01);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胆囊炎变比率和脾大比率均高于脂肪肝患者的比率(P<0.01)。
结论对脂肪肝患者和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B超检查和诊断,要注重检查患者肝脏的大小、回声变化、胆囊炎性的改变、管腔结构的清晰度以及脾脏大小等指标,其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标签:B超;诊断;脂肪肝;病毒性肝炎;影像学特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脂肪肝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多,且患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易合并其他病症,如不及时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严重不良后果[1]。
目前,临床中确诊脂肪肝患者主要采用B超诊断[2]。
有研究表明,B超在诊断脂肪肝和病毒性肝炎方面具备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2例脂肪肝患者与7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脂肪肝患者:男41例,女31例,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27.2±0.4)岁;病毒性肝炎患者:男40例,女35例,年龄24~46岁,平均年龄(27.5±1.2)岁。
1.2方法本组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给予B超检查,运用日本生产的阿洛卡SSD-1000型诊断仪,B超探头频率为3.5 MHz。
次日清晨,在患者空腹情况下,对患者的肝、脾、胆等部位进行全面、多方位以及反复性探查。
脂肪肝的诊断

甘油三脂在 肝细胞内沉积
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及分泌障碍 脂蛋白代谢酶在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
肝细胞 脂肪变性
诱发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①不合理的膳食结构; ②不良的饮食习惯; ③嗜酒; ④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 ⑤精神萎靡生活散漫; ⑥有肥胖相关疾病的家族史。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 (NAFLD) (2002年10月第2版)
对照组 酒精 酒精+EPL
ALT
(IU)
14.8±5.5 20.6±2.4 14.7±5.0
AST
(IU)
37.5±9.5 46.4±8.5 40.7±5.9
GGT
(IU)
11.0±5.7 20.2±10.7 14.3±4.3
每组均为15例,数值以均值±S.D表示. 不同组间显著的统计学差 异见上表所示 (p<0.05)。 ALT: 1-2 and 2-3; AST: 1-2; GGT: 1-2
加用降血脂药物,需适当减量和检测肝功能, 必要时同用保肝药物。
(二)细胞保护和抗纤维化药物
1 生物膜保护剂:
1)必需卵磷脂 2)熊去氧胆酸 3)还原型谷胱甘肽 4)S-腺苷甲硫氨酸 2 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1 大豆磷酯酰胆碱
(Soya bean lecithin,易善复)
(OCT)>0.6
6 早期CT测定肝体积增加(>720cm3/m2体表面积)。
饮酒史
鉴别酒精性和非酒精性最重要的条件是:
有无长期饮酒史
ALD饮纯酒精量大于40g/d;ALFLD小于20g/d。
ALD来诊前常因大量饮酒症状加重,
出现黄疸、发热、腹水等症状。
中国医大调查酒精性肝炎19例和酒精性肝硬化
肝脏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

肝脏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肝脏弥漫性病变分类代谢性病变:脂肪肝、铁沉积、糖原贮积病、肝豆状核变性等。
炎症及损伤性病变:炎症、损伤、肝硬化、肝结节病等。
肿瘤性病变:弥漫性HCC、弥漫性肝转移瘤等。
血管性病变:布卡综合征、肝窦阻塞综合征等。
1.脂肪肝脂肪肝是由于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贮积过多造成的,相关研究表明,每1g肝实质内甘油三酯增加1mg,肝脏密度就会减低约1.6HU,但CT扫描单纯依靠密度变化无法准确判断脂肪肝。
MR中的同反相位或DIXON技术则能有效判断脂肪肝的存在,并可量化脂肪肝的程度。
年轻女性,重度脂肪肝患者,平时喜食甜食及奶茶。
CT平扫上可见肝实质密度弥漫性减低,低于同层面脾实质密度(黄箭),肝内血管呈相对高密度影(红箭)。
同一患者的MR平扫图像,T1WI反相位肝实质信号较同相位明显减低,提示重度脂肪肝(反相位图带有勾边效应)。
2.肝内铁沉积肝内铁沉积(又称铁过载)在平时工作中也经常遇到,引起肝内铁沉积的原因很多:遗传性血色病、铁负荷性贫血、长期血液透析、多次输血、慢性肝病等。
临床上需要重点排除遗传性血色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为遗传性血色病如果不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将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遗传性血色病患者的铁质多沉积于肝脏、胰腺和心肌肉,而其它原因导致的铁过载铁质多沉积于肝脏、脾脏。
因此在MR抑脂T2WI图像上,当患者肝脏信号均明显减低而脾脏信号相对正常时,可提示遗传性血色病。
老年男性患者,因重度贫血就诊。
CT平扫上可见肝实质密度弥漫性增高,且明显高于同层面脾实质密度(黄箭),肝内血管呈较为明显的低密度改变(绿箭)。
肝实质CT值75HU、脾实质CT值50HU。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肝实质密度增高≠肝内铁沉积,肝实质密度增高还见于结节病、Wilson病以及服用胺碘酮、甲氨蝶呤药物的患者。
通常而言,肝实质密度在45~65HU之间,一般CT值大于或接近75HU可提示肝实质密度异常增高。
局限型脂肪肝的临床CT诊断

局限型脂肪肝需同肝内转移瘤、肝癌、血管瘤及肝脓肿等鉴别。
1.肝癌或肝转移癌病灶通常为圆形、类圆形或结节状,常有较明显的占位效应,引起肝内血管的变形移位,其病灶密度较不均匀,而且高于脂肪浸润,在声像图上多有周边低回声“晕带”包绕,内部可有液化坏死的不规则无回声区。多数肝癌在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变得更为清楚常可显示其内不规则的致密结节。而肝局限性脂肪浸润为非球形病灶、无占位效应、内部密度均匀、无正常血管分支的移位、无肝脏边缘膨出、常接近或低于水的CT值。
(三)局限型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局限型脂肪肝按其超声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叶段型脂肪肝:脂肪肝堆积局限于一个或多个肝脏解剖叶段,声像图表现为回声增强区符合肝脏的解剖叶段划分,边界与肝静脉一致。回声增强区呈扇形或地图状延伸至肝表面,其内可残存部分正常肝组织,为不规则的低回声区。其余无脂肪浸润的肝脏叶段回声正常。②团块型脂肪肝:正常肝组织内出现脂肪堆积,声像图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回声增强区,形态欠规则,边界尚清晰,直径多小于4cm,其余肝实质回声正常。③小叶间脂肪堆积:此型为成片的脂肪组织堆积在肝脏的横窦周围、胆囊床、第一肝门区、门静脉及肝静脉主支周围,或在这些部位有小区域脂肪变性所致。由于脂肪组织内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缺乏纤维组织,声学界面少,所以声像图表现为不规则的片状低回声,可呈三角形、长条形、类圆形等多种不规则形态,无球体感,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常可显示其中有细管状结构通过,很难与弥漫性脂肪肝内残留的正常肝组织鉴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门脂肪沉着 超声和CT诊断肝门脂肪沉着时,需要的鉴 别诊断比较多,包括水肿、感染、出血、 淋巴管扩张(54,55),水肿、感染和淋巴 管扩张对称地影响肝门;出血对称性地影 响肝门结构,而且常伴有撕裂或其它损伤。 这些病变均不伴有微脂成份,因此,如果 用化学位移方法,血管周围组织在反相位 信号减低可以作出肝脏脂肪沉着的正确诊 断(Figs 20)。
前言 脂肪肝是腹部断层扫描肝脏常见表现,影像 检查常可作出直接诊断,但肝脏脂肪沉着可 有类似肿瘤、感染、血管性病变的表现,这 常导致误诊、不必要进一步检查及侵入性手 段。为了避免类似错误,影像医生应了解肝 脏脂肪沉着的各种表现,本文讲述了肝脏脂 沉着的病理生理学、组织细胞学、流行病学 及影像表现。作者描述了肝脏脂肪沉着超声、 CT、MR的不同表现,同时讨论了诊断陷井 及怎样鉴别肝脏脂肪沉着与其它肝脏危害更 大的疾病。
以上情形均会导致肝细胞内甘油三脂堆积 从而影响肝细胞脂质代谢,特别是影响自 由脂肪酸代谢途径(1-6),肝脏中央(中 心静脉附近)肝细胞最容易代谢疲劳而较 周边的肝细胞易于发生脂肪堆积(1,7), 这种情况下,中心静脉区域易于发生肝细 胞脂肪变性。进而出现整个肝叶弥漫性相 对均匀的脂肪沉着(7
多灶性脂肪沉着 多灶性脂肪沉着是一种不常见表现,病灶散布在 整个肝内,无特定的位置(Fig 10)(50-52)。 病灶可为圆形或卵圆形,类似结节表现。作出正 确诊断困难,特别是已知患有恶性肿瘤的病例。 这时,化学位移梯度回波序列图像就比CT或超声 诊断可靠。其它,如占位效应、病灶大小随时间 变化不大、病灶增强扫描时强化程度与正常肝实 质相似或低于肝实质。一些病例,脂肪沉着灶有 融合(Fig 11)。多灶性脂肪沉着也可见于一些 肝硬化病人的再生结节中,这就是含脂再生结节。 除此之外,肝内多灶性脂肪沉着发病机理尚不明 确。
超声诊断 正常肝脏回声相当或略高于肾皮质及脾脏,肝内血管清楚显示,肝脏后缘清晰勾勒 (Fig 1)。如果肝脏回声超过肾皮质或脾脏,超声波衰减,肝脏轮廓模糊,肝内结构 显示不清,便可诊断脂肪肝(17-21)。为了避免假阳性,须满足上述两个以上条件, 方可脾脏及血液,肝内血管呈 相对低密度(Fig 2)。如果肝脏CT值低于40Hu (24-26)或肝脏CT值低于脾脏10Hu(17,22, 23)以上,可以诊断脂肪肝。在严重的脂肪肝病 例,肝内血管相对于肝实质呈高密度(17)。也 有人支持其它它标准,Ricci等通过测量肝脾密度 比例,认为比值小于1为脂肪肝的诊断标准(27)。 这组试验也通过平扫CT与脂肪校准的模型来测量 肝脏脂肪成份。 CT增强扫描诊断脂肪肝则不太可靠,因为这时肝 脏与脾脏密度差异与扫描时间及扫描技术有关, 而且正常值及异常值范围有重叠(28,29)。增 强扫描时若肝脏密度绝对值低于40Hu时,可以诊 断脂肪肝,但这个标准限制了敏感性。
MR诊断 化学位移梯度回波成像同像位与反像位图像最常用 于诊断脂肪肝,正常肝实质同相位与反像位信号强 度相似(Fig 3)。如果反像位肝脏信号较同相位减低 (30-33),则可能存在脂肪肝,并且根椐信号减低 的程度还可以定量测量肝脏脂肪。 根椐应用化学脂肪饱和序列,观察肝脏信号强度的 丢失,可以诊断肝脏脂肪沉着,但不如化学位移梯 度回波序列诊断脂肪肝敏感。 在同相位梯度回波图像、T1或T2自旋回波图像上, 信号较正常肝脏高也提示肝脏脂肪沉着,但这种表 现既不敏感也不特异(30-32,35,36)除非测量技 术被精确校准。 MR质子波谱是测量脂肪肝最准确非侵入性方法 (37-39)。但这种方法不生成解剖图像,因此不在 本文的讨论范围。
高危因素及病理生理特点 脂肪肝是指以甘油三脂在肝细胞胞浆内沉 积的一大类疾病,最常见的两种情型是酒 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 肪肝是过量饮酒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与 胰岛素抵抗及其代谢综合征,其它导致肝 脏脂肪沉着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和大量服 用某些药物。少见的情况还有饮食和营养 因素及先天性因素(表)。
准确检测和分级 有报到超声检测脂肪肝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 别为60-100%和77-95%(4,17,19),平扫 CT为43-95%和90%(40),化学位移梯度回 波图像为81%和100%(31)。尽管目前处于 发展阶段的MR看来即使在肝脏脂肪成份较 低时都比较可靠,但肝脏脂肪成份低于活体 肝脏重量的30%时,超声、CT、MR诊断脂 肪肝还是不太可靠(19,23)。 目前一些研究改进了CT和MR技术,有望定 量分级脂肪(27,31,34,37)。
脂肪肝流行病学 脂肪肝谱通人群的发病率是15%,在大量饮 酒(>60g每天)的人群中发病率约45%,在 高脂血症(50%)或肥胖(>30kg/m2)人群 约75%,而在肥胖且大量饮酒的人群达95% (4,11-16)。 脂肪肝的影像诊断 肝脏活检组织学分析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 准,但脂肪肝亦可由断层扫描作出诊断。
诊断陷阱 含脂肪原发性肿瘤 肝腺瘤、肝细胞肝癌,还有比较少见的局灶性结样增生都 可以含有微脂成份(56,57)。因此,如果发现病灶内含脂肪 不能排除以上疾病,这就需要结合临床及影像表现(如:
形态结构、占位效应、强化特征等)(Figs 21)。
低密度病灶 CT扫描密度低于40Hu,不能确定肝脏脂肪沉 着。例如:缺血、粘液瘤转移或脓肿可以显 示低密度(58,59)。但是结合临床表现及实 验室检查以及其它CT表现常可作出正确诊断。 必要时可作化学位移梯度回波技术。
包膜下脂肪沉着 在肾衰及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在肾 透析过程中,胰岛素会被加在透析液中, 在加入胰岛素时,肝包膜下肝细胞比其余 部位肝细胞接触更高浓度的胰岛素。由于 胰岛素促进自由脂肪酸转化为甘油三脂, 腹膜腔给胰岛素导致肝包膜下脂肪沉着, 表现为清楚的脂肪结节或肝脏边缘融合的 脂肪沉着区域(49,53)。结合临床病史 和影像表现将有助于脂肪肝的正确诊断。
乏血供性转移瘤和淋巴瘤 与乏血供性转移移瘤和淋巴瘤鉴别比较困难,但根椐临床表 现,及影像特征(如:病灶形态、位置、脂肪成分)常能作 出正确诊断。化学位移梯度回波图像须用来反映病灶内脂肪 含量。
灌注异常 灌注异常可有类似脂肪沉着表现,但它仅出现在增强扫
描动脉及门脉期。平扫及平衡期无此表现(Figs 17-19)。
脂肪肝:影像表现及诊断 陷阱
脂肪沉着是断层扫描肝脏最常见的异常表现。 常见表现包括弥漫性脂肪沉着、弥漫性脂肪 沉着伴部分正常肝、局灶性脂肪沉着,不典 型表现(如:多结节样、血管周围脂肪沉着) 会导致与肿瘤、感染及血管性病变鉴别诊断 困难,特别是在肝脏混杂或不均匀脂肪沉着 时。为了避免误诊以及正确建议进一步检查, 影像医生应熟悉肝脏脂肪沉着的各种表现, 特别是在超声、CT、MRI上的不同表现。另 外,了解其高危因素以及病理生理学、组织 细胞学、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避免误诊及制 定进一步检查计划
在很多情况下,脂肪肝可发展到脂肪肝肝炎(伴有炎变、细 胞损害、或纤维化伴脂肪变性)然后发展到肝硬化(7-10)。 然而,由于脂肪肝发展到脂肪肝肝炎不常见,有人提出“两 击”理论,“第一击”是肝细胞内甘油三脂堆积,它使肝细 胞易于遭受“第二击”,但在不发生“第二击”时,病情不 会进行性加重。虽然“第二击”具体情况还不太明确,但它 被认为是进一步加重的细胞损害事件,它促进炎变和细胞损 害,并推进肝脏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发生。有资料表明,肝细 胞变性与其它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并存会促进病情进展, 这就支持“两击”理论。 在放射学文献中,肝脏脂肪浸润常用于描述脂肪沉着,尽管 常用,但这个述语是一个误导,因为脂肪浸润的细胞学特点 是肝细胞内游离的甘油三脂滴聚积,而在其它类型细胞中少 见。肝实质脂肪浸润并不发生,而脂肪肝更准确,因此本文 采用了脂肪肝这个述语。 为了分级需要,病理学家视觉估计肝细胞内包含脂滴的部分, 常采用五级分法(0%,1%-5%,6%-33%,34%-66%, ≧67%),没有考虑脂滴的大小。
血管周围脂肪沉着 肝内血管周围脂肪沉着以前已有过描述 (24)。其特征是围绕肝静脉、门静脉、 或两者周围的脂肪晕圈(Fig 12,13)。在扫描 平面与血管平行时,呈轨道状或管状表现, 在扫描平面与血管垂直时,呈环形或圆形。 可靠的诊断依据是反相位病变信号较同相 位明显减低,而且对其围绕的血管无占位 效应。肝内血管周围脂肪沉着的发病机理 尚不清楚。
肝脏脂肪浸润表现 弥漫性脂肪浸润 弥漫性脂肪浸润是肝脏脂肪浸润最常见的类型,肝脏均匀受累,根椐标 准可直接作出诊断(Figs 4-6)
局灶性脂肪浸润和弥漫性脂肪浸润伴局灶性正常肝 局灶性脂肪沉着和弥漫性脂肪沉着伴局灶性正常肝是 比较少见的类型,这时局灶性脂肪沉着灶和局灶性正 常肝有特定的发生部位(例如,镰状韧带或静脉韧带 附近,肝门及胆囊窝)(41-46);机理尚不完全清 楚,但被认为与这些区域有异常静脉引流有关,例如: 异常胃静脉引流(41,44)。有报到肝脏胰岛素瘤转 移灶附近肝脏脂肪沉着,据认为这与局部胰岛素影响 肝细胞甘油三脂合成及循环有关(47-49)。 由于局灶性脂肪沉着和弥漫性脂肪沉着伴局灶性正常 肝可呈类似肿块表现,影像上考虑脂肪浸润灶而不考 虑肿块,理由如下:肝脏局陷性脂肪沉着弥漫性脂肪 沉着伴局灶性正常肝有特征性发生部位,对肝血管和 肝内其它结构没有占位效应,呈地图形而不是圆形或 卵圆形,边界不清楚,增强扫描强化类似或弱于正常 肝实质。受累区域常相对较小,但有时病灶与正常肝 实质可融合成一大片不均质区域(Figs 7-9)。
相关疾病: 肿瘤 血管肿瘤 局灶性正常肝类似强化的肿瘤 如果未作平扫,弥漫性脂肪沉着伴局灶性 正常肝在增强CT扫描图像上类似一富血管 肿瘤。根椐病灶的形态及位置可以作出正 确诊断,诊断仍然困难时用化学位移梯度 回波技术(Figs 16)。
总结 脂肪肝为常见的影像表现,发病率因不同人群而异, 约15-95%。诊断的金标准是组织学活检,但是肝 脏脂肪沉着的诊断可由无创性检查超声、CT或MR 根椐各自标准作出。最常见的类型是弥漫性、相对 均匀的脂肪沉着。少见的表现有局灶性脂肪沉着、 弥漫性脂肪沉着伴局灶性正常肝、多灶性沉着、血 管周围脂肪沉着和包膜下脂肪沉着。这些表现可类 似肿瘤、感染、或血管性病变,导致诊断困难以致 作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及侵入性手段。根椐病灶内 脂肪成份、病灶位置、形态、强化情况及占位效应 可以作出正确诊断。化学位移梯度回波图像对发现 病灶内脂肪成份较超声和CT可靠,当诊断困难时 须作MR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