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3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版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3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讲义 岳麓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3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讲义 岳麓版

四、移风易俗 1.民国之初,为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作揖等礼节,代之以___鞠__躬___、__握__手____。 2.__新__文__化__运__动____和__国__民__革__命____的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 3.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__通__商__口___岸___的知识层以及 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4.厚葬风气变化最为迟缓,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 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
2.电影 (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 (2)1905年拍摄的《__定__军__山____》是第一部中国人拍摄的影 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1931年拍摄的《___歌_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3.影响: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 ___时__事__信__息___,娱乐生活,促进了__科__学__知__识____的普及,开阔了
——民国《命内务部晓示人
在 清 末 72 家 民 族 工 业 企 业 中 , 上 海 38 家 , 广 州 8 家 , 东 66.7%。据统计,……上海从开埠到1900年,各类中外文报刊
—— 他们(先进知识分子)认为,传统婚姻的种种陋习“害国计 张“欲革政治之命者,必先革家族之命”,提出实行恋爱自由 止一夫多妻等。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故A项错误 述报纸出现的原因,而不是报纸报道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 递方式发生变化,即报纸的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 参政的渠道,故D项错误。
五、近代社会变迁的评价 1.是在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___民__主__思__潮___影响下发生的, 明 的 进 步 , 折 射 出 __人__文____ 精 神 和 民 族 意 识 , 有 些 还 成 为 妇 志。 2.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广大内地农村几 气息,闭塞和贫穷依然是下层民众普遍的生存状态。

高中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3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3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3 岳麓版必修2一、“竞尚洋装”1、读清朝后期服饰变化图。

图一图二图三以上各图反映了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②中国军队近代化③中国近代前期历史是向西方学习的历史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A、①②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2、下列对近代服饰风格演变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民间服饰变革推动政府服饰变革②政府倡导推行又使新服饰走向社会下层③“易服”与“断发”并行,是社会变革的缩影④洋装与传统服饰具有不可调和的冲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下列叙述不符合中国人服饰变革的是A、西装的传入是在鸦片战争之后B、清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使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C、西装在中国真正流行开来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D、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4、关于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说法正确的是A、说明当时洋装已取代了中国传统服饰B、是中国服饰改良和中西合壁的产物C、中山装的造型开襟敞袖,颇为活泼D、它们都符合民国政府颁布的服制条例的规定5、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期间我国服饰的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B、清末民初,有人穿着西装祭孔,有人竟女扮男装C、清朝官定服饰制度相当严格,一直没有变化D、随着民国政府颁布礼服形制,新服饰推广开来6、鸦片战争后,服饰变化的先后顺序是A、穿西装——民间服饰变革——官定服饰变革B、民间服饰变革——穿西装——官定服饰变革C、官定服饰变革——民间服饰变革——穿西装D、官定服饰变革——穿西装——民间服饰变革7、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产物A、中山装和旗袍B、华冠儒服C、男女礼服D、大礼服和常礼服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普及很快A、①②都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不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2、下列对于“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②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③“改装去辫”首先从留学生开始④缠足陋习起源于满族妇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3、下列对于不缠足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缠足运动开始于鸦片战争后B、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但革除却相当困难C、维新运动期间,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D、、维新运动期间,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4、下列属于维新派人士发起的有①组织各种“天足会”②倡导发起女权运动③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④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5、维新派人土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A、外国传教会的宣传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民族危机的影响三、饮食与民居的变迁1、中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西菜馆在A、19世纪40年代出现于上海B、19世纪40年代出现于广州C、19世纪60年代出现于广州D、19世纪60年代出现于上海2、下列现象属于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有①穿西装②剪辫子③吃面包④住洋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3、下列叙述符合实际的是①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②影响近代住宅建设最重要的原因是西方建筑理念的传入③里弄也叫弄堂,是中西合璧的结果④近代,里弄住宅成为北方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4、里弄房屋的最大特点是A、在四合院基础上扩大而成B、横向联列,密集,充分利用空间C、造型多元化,多面组合,凹凸变化,视野开阔D、庭院式平面布局5、1930年,有一人到广州旅游,他不可能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B、见成群男士拖着长辫子C、在西餐馆就餐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四、读报刊与看电影1、上海是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也是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城市。

2019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7单元 第17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2019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7单元 第17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考点1|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对应学生用书第132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断发易服”1.“易服”(1)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清政府改革官服。

(2)民国期间:政府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洋装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1)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2)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3.不缠足运动: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报刊(1)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

(3)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1884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4)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5)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2)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

(3)1913年,《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三、移风易俗1.礼仪的简化:民国之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2.婚姻的变革: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3.丧葬礼仪的变化: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示意图[教材补遗]1.中国早期的报纸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

唐代“开元盛世”时,出现了手写。

历史ⅱ岳麓版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

历史ⅱ岳麓版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

历史ⅱ岳麓版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

以下服饰既表达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解析A项是西服,B项是长袍马褂,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中山装只符合中西合璧的特点,既表达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旗袍,应选C。

答案C2、据《申报》1912年2月19日报道,湖南湘潭县城“剪辫者已十居其九,闻有一二未剪者不过顽固之乡愚”,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死。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A、蓄辫陋俗尚未根除B、清帝虽然退位,但旧的陋俗还未能在短期内消除C、湘潭县城剪辫者居多的现象与清政府发出的《剪辫通令》的影响有关D、这是《申报》创刊四十个春秋后的一那么报道解析《剪辫通令》是民国政府发出的,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是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答案C3、“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解析题干中描述的外来食品摆上中国餐桌,是在鸦片战争后,据此可知最早可能出现于清朝时期。

答案B4、1913年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有从夫之美德。

其开创风气的表现是()。

A、婚礼简约B、自主择偶C、自由恋爱D、夫妻平等解析章太炎在报上刊登的征婚广告,充分说明了当时先进人士打破封建包办婚姻主张自主择偶的思想。

答案B5、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高潮时期。

这一时期的报刊作用主要有()。

①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②起了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③推动了民主革命的高涨④传播了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结合时代背景全面分析报刊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高中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同步练习 岳麓版 必修2

高中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同步练习 岳麓版 必修2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目标解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众多的中国通商口岸建立工厂,开设商店、银行,还舶来各种洋货。

租界里的西方人,也在那里建起西式洋楼,开西式餐馆,乘西式轿车,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受西方影响,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发生变化。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随着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通过学习,崇尚文明,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并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做贡献。

重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大众传媒的发展难点:讨探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变化的因素。

课堂大检查一、选择题: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的时间是()A.鸦片战争以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C.太平天国运动以后D.辛亥革命以后2.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随身带有粮票C.在西餐馆就餐 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3.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的旧式礼仪中不包括()A.跪拜 B.作揖 C.拱手 D.鞠躬4.不太可能出现中西合璧里弄住宅的城市是()A.上海B.北京C.南京D.天津5.大约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A.鸦片战争后 B.太平天国爆发后 C.维新变法后 D.“五四”运动以后6.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在什么时候以后?()A.新文化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维新运动D.义和团运动7.上海在19世纪出现的国人经营的西餐馆中,所谓的“中西大菜”的特点不包括()A.物美价廉B.环境幽雅、服务周到C.营养卫生D.烹调方法不中不西8.清代官服上的图案象征身份,下图哪一个是一品文官的象征?()9.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结束的是()A.《难夫难妻》B.《歌女红牡丹》C.《定军山》D.《红高梁》10.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是()A.《难夫难妻》 B.《歌女红牡丹》 C.《舞台小姐妹》 D.《渔光曲》11.下列有关《申报》说法不正确的是()B.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C.是近代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D.被誉为“中国的《纽约时报》二、材料解析题:12.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品岸。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3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检测 岳麓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3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检测 岳麓版

第33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2017·新课标Ⅰ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 材料中留日学生区域分布的不平衡表现在长江流域省份与东南沿海省份明显高于内地省份,这一状况与当时中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A项正确;B 项“革命运动”“高涨”与材料信息“1904年”不符,当时清政府正在推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高涨”,排除;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变化,C项错误,排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排除。

2.(2017·新课标Ⅱ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 B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解析] 由材料信息“先得谋补脑”“产品……十分畅销”可知,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时尚,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C项错误;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

3.(2017·新课标Ⅲ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高中历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2

训练12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19世纪60年代后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最先提出这些主张的是( ) 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革命派C.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D.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新青年2.旗袍是以旗装为基础并广泛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制作而成的。

1921年,旗袍在上海妇女界流行,继而迅速扩大到全国各个阶层,这种海派旗袍逐渐成为专属妇女的日常服装。

旗袍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面料考究剪裁得体B.适合中国女性穿着C.晚清政府大力推行D.是文明与新潮的象征3.《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

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

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

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

”这种现象出现于( ) A.鸦片战争之后B.洋务运动之后C.戊戌变法之后D.辛亥革命之后4.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以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它对人们的影响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刨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派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7.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了传统婚礼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A.①②③ B.①②C.②③ D.①④8.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

2019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册: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2019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册: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服饰变革凸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影响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社会制度的变革B.审美观念的变化C.物质生活的改善D.大众传媒的推动2.旗袍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A.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B.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3.康有为上《请禁妇女裹足折》:“女子何罪,而自童幼,加以刖刑,终身痛楚,一成不变,此真万国所无,而尤为圣王所不容者也。

……下明诏,严禁妇女裹足。

其已裹者,一律宽解。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描述了裹足对女性的身心摧残B.对传统陋习发出的抗争C.晚清政府颁发了“废止缠足”法令D.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4.1932年,《皖报》在其原有“政府通告”“本省与本市新闻”“文艺副刊及广告”等版面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周刊”“教育周刊”“农林周刊”等。

这反映出该报的办报理念()A. 商业性弱化B. 时政性消失C. 社会性增强D. 经济性较强5.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的人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核心任务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政治变革决定民众习俗变化D.民众观念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6.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

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

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为热闹。

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

”这一社会现象说明() A.传统婚俗已遭废除B.年轻人崇尚西式婚礼C.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D.政府倡导婚姻自主7.秋瑾(1875—1907)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自己养活自己呢?”据此材料推断,不准确的是()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B.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D.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8.1912年6月1日的《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案[32]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2018·沧州)1900年前后的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区域,一些中下层人士热衷于“紧身窄袖半洋装”和“马夹密门绸纽扣”;知识分子与买办阶层则青睐于“金丝眼镜雕毛扇,窄袖衣衫阔领头。

品海香烟龙角嘴,包车钻戒诩风流。

”这表明当时导学号 26812928 ( C )
A.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B.阶层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C.开放程度影响消费观念D.国人服饰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过材料信息“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区域”和材料主旨即可得出C项正确;A项“开始”和D项“根本”说法错误,故排除;由“中下层人士热衷于”和“知识分子与买办阶层青睐于”可知,阶层等级观念并未淡化,故排除B项。

2.(2018·天水一中)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

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导学号 26812929( A ) A.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遭到否定
D.民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诉求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当时商的名词非常多,说明各界关注近代工业,体现了中国现代化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A项正确;实业救国的思想在19世纪后期才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不能通过商的名词非常多,推断出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排除C 项;题干反映的主要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要求,而不是政治诉求,排除D项。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3.(2018·三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

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

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骂)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导学号 26812930( C )
A.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解析] 据材料“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

此前……大抵是冷笑,恶骂。

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风气的变迁,故C项正确;对辫子问题的态度并不能说明中国由臣民国家变为公民国家,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故B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中国“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故D项错误。

故选C。

4.(2018·安康)伶人杨月楼与广东富家女阿宝私定婚姻,但是女方家族恃强凌弱,利用与上海县令的同乡之谊拆散这段婚姻,并以拐骗良家女的罪名将杨月楼定罪。

《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

这主要说明《申报》导学号 26812931( A )
A.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B.不屈服于权贵的革命精神
C.把为民请命作为办报宗旨D.即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说明《申报》以真实、客观和维护社会正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故答案为A项;“革命精神”不能反映,排除B项;C、D两项说法片面,均排除。

5.(2018·常熟)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

”下列史实能为费正清的观点提供论据的是导学号 26812932( D )
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
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C.寒食祭扫家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
[解析] 从“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可以看出材料中提到的是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A选项是抓周的习俗,是中国本土的风俗,与外来文化无关;B选项是皮影戏,也是本土的文化;C选项是寒食节祭祖习俗,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风俗;D选项是留声机,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

6.(2018·齐齐哈尔实验中学)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 26812933( B )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B.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C.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解析] 抓住题干信息“清初的剃发令”“太平天国的蓄发令”“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可以得出“辫发之争”与政治斗争密切相连,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2018·齐齐哈尔实验中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导学号 26812934
材料19世纪40年代以来,上海租界引入了一系列西方的公共卫生管理政策与措施,设立了专门的卫生行政机构,颁行了许多卫生行政法令,使租界的公共卫生环境大为改善。

清末新政期间,袁世凯于1902年设立天津卫生总局,拉开了中国地方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帷幕。

此后,清廷于1905年成立了巡警部警保司下的卫生科,“卫生”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政府部门中。

次年的官制改革,又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卫生科亦升格为卫生司。

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的卫生行政机构隶属于内务部,设卫生司,总理全国卫生行政事宜。

1913年政府将内务部卫生司又降级为卫生科。

1916年虽恢复了内务部卫生司建制,但学校、工业和军队卫生却分别由教育部、农业和商业部以及陆军和海军部管理。

1918年,为了应对绥远、山西发生的鼠疫大流行,北洋政府成立了临时性的防疫委员会,并为解决各地防疫、检疫名称级别编制混乱,制定了省区防疫机关暂行编制。

次年,在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中央防疫处正式成立。

该处生产的生物制品,到1934年共达48种,部分满足了国内防疫的需求。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卫生管理部门从警政中脱离出来,设立了与警政司并立的卫生司。

随后,又将卫生司升格为卫生部。

同年,还颁布了《全国卫生行政系统大纲》,规定各省、市县均要设立卫生处和卫生局,并在各大海港及边境要地设立海陆检疫所。

到1947年,全国已有26省设立了卫生处,各省辖卫生机关共214个。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卫生行政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卫生行政机构的演变特征,并说明其演变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因素:租界的示范引领(或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政治运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呼吁;防治疫灾的需要;政府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立法建设的推进。

(2)特征:由从属临时机构到独立正式机构;由地方试行到中央推广;由机构设置混乱到形成系统的全国性卫生体系;中央卫生机构的级别不断提高。

影响:推动了中国医药防疫事业的发展,使医疗卫生步入现代化轨道;有利于降低疫病发病率,使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促进了医疗科研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医学科研成就;增强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有利于民众卫生意识的增强;在推动民族觉醒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卫生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依据材料,由“上海租界引入了一系列西方的公共卫生管理政策与措施”得出租界的示范引领;由“清末新政期间,袁世凯……拉开了中国地方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帷幕”“辛亥革命后……设卫生司,总理全国卫生行政事宜”得出政治运动的推动;由“在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中央防疫处正式成立”得出先进人士的呼吁;由“为了应对绥远、山西发生的鼠疫大流行”得出防治疫灾的需要;由“将卫生司升格为卫生部”得出政府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由“颁布了《全国卫生行政系统大纲》”得出立法建设的推进。

(2)第一小问“特征”,依据材料,由“成立了临时性的防疫委员会”“将卫生管理部门从警政中脱离出来”得出由从属临时机构到独立正式机构;由“拉开了中国地方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帷幕”“成立了巡警部警保司下的卫生科,卫生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政府部门中”得出由地方试行到中央推广;由“各地防疫、检疫名称级别编制混乱”“颁布了《全国卫生行政系统大纲》,规定各省、市县均要设立”得出由机构设置混乱到形成系统的全国性卫生体系;由“将卫生管理部门从警政中脱离出来,设立了与警政司并立的卫生司。

随后,又将卫生司升格为卫生部”得出中央卫生机构的级别不断提高。

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由“部分满足了国内防疫的需求”得出有利于降低疫病发病率,使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由“在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中央防疫处正式成立。

该处生产的生物制品到1934年共达48种,部分满足了国内防疫的需求。

”得出促进了医疗科研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医学科研成就;结合所学得出推动了中国医药防疫事业的发展,使医疗卫生步入现代化轨道,增强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有利于民众卫生意识的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