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猪苓丰产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猪苓栽培:栽培种植猪苓的步骤与方法

猪苓栽培:栽培种植猪苓的步骤与方法

猪苓栽培:栽培种植猪苓的步骤与方法猪苓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

猪苓好种易管理,种植得法产量比较高。

因此栽培猪苓是农村很好的致富门路之一。

今天我们谈谈栽培种植猪苓的步骤与方法,教会大家种植猪苓。

一、栽培猪苓的选地与整地在原始阔叶林、混交林或次生林栽培,如桦、橡、槭、柞、柳等林下,不要栽在针叶林内。

具体要选择海拔1000-2000米、地形以阴坡或半阴坡半阳坡地为好,坡度在15-45度,土壤选择20厘米以上腐殖质土层为佳,微酸性土壤含水量在40%左右。

盐碱地和草炭地不宜栽培。

选地后顺坡挖窝(亦称窖),长度70厘米,宽度印厘米,窝深18-20厘米,窝距50厘米。

二、栽培猪苓的培养料准备(以每平方米计)猪苓菌种3瓶,蜜环菌种3瓶,菌材木棒直径5-10厘米、长50厘米,猪苓生长素,阔叶树叶,树叶和腐殖土的混合物。

另备指头粗的树枝,剁成5-8厘米的长的段。

凉晒一段时间备用。

再备树叶,装于蛇皮袋中,在水中浸泡1-2个小时,再把水沥干备用。

三、猪苓的繁殖方法窝底铺树叶2-3厘米厚,将蜜环菌掰成1-2厘米的小块均匀撒在树叶上,再把猪苓生长素均匀撒在树叶上,把菌材(木棒)摆在撒好蜜环菌的树叶上,菌材间距3-5厘米,用混合物将菌材间距填平。

然后将猪苓菌掰成2厘米左右的块状,均匀摆放在菌材两侧和端头上,然后再盖3厘米左右的树叶,树叶上盖10厘米左右厚腐殖土,然后窝顶再盖树叶。

四、猪苓菌种管理技术栽培猪苓的关键在于猪苓菌种的质量。

优质猪苓菌种菌丝粗壮,表面有网状菌根,菌丝萌发力强,成功率高,地温15%以上点播5天菌丝定植,20-30天菌丝向土中延伸呈根网状,印天开始在树叶及土层中形成白色球型幼苓。

猪苓在10厘米深处平均地温达到9.5℃即可萌发,在18-22%生长最快,超过28℃生长缓慢,低于9℃、超过30%停止生长。

五、猪苓的采收与加工用纯猪苓菌种播种的成熟期为3年左右,(老方法栽培的为5-6年),当猪苓色黑质硬(称老核)时,可于4-5月或7-9月采收。

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中草药,实用技术

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中草药,实用技术

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中草药,实用技术【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中药材,其中猪苓就是种植很广泛的药材之一。

猪苓性平味甘,多用于******急性肾炎、水肿、尿频、尿急、黄疸等疾病。

下面本文为大家介绍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

【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中药材,其中猪苓就是种植很广泛的药材之一。

猪苓性平味甘,多用于******急性肾炎、水肿、尿频、尿急、黄疸等疾病。

下面本文为大家介绍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

一般来说,猪苓喜欢生长在土壤肥沃、排水性好的坡地,所以在人工种植猪苓时,要首选海拔在1000-2000米的桦树、橡树等树下,******是在半阴坡,这种地方土壤肥沃,多为疏松的砂质土壤,很适合猪苓生长。

一般栽培猪苓的时间为每年的3-4月或者是秋季的7-8月,因为4-6月和9-10月是猪苓快速生长的时期,在种猪苓后立马进入快速生长时期,有利于猪苓的生长。

在栽培猪苓前要培育好菌床和菌材,一般是选用有蜜环菌的枯朽树枝、树皮和树根作为菌种。

猪苓选择用坑载的方式栽培,坑的长度和宽度在70公分左右,深度在20公分左右,这样既不会破坏森林,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将有蜜环菌的枯朽树枝、树皮以及树根堆放在坑内,并覆盖薄土,1-2个月便可以使用。

在种植猪苓时,可选择与菌棒长度相等的桦树、橡子树的新鲜枝条,在枝条的两面和间隔23-5厘米的地方切一个鱼鳞口,将新枝条和菌棒相互隔一个依次排开,排好后覆盖一层树叶后再覆盖一层腐殖土轻轻压实,然后在按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次,第二层盖土6-10公分厚形成龟背状,有利于排水。

猪苓在第一、二年产量会很低,在3-4年以后才能进入到繁殖旺季,全年都可以采摘,但是在夏秋季猪苓的品质为最佳。

收获时要采摘老的,保留幼小的,采摘后要去杂质刷洗干净,在太阳下晾干后便可放在阴凉地方保存。

第1页共1页。

猪苓栽培技术之管理措施

猪苓栽培技术之管理措施

猪苓栽培技术之管理措施(1)温度管理:猪苓作为一种真菌,其与蜜环菌形成的寄生与反寄生关系或称共生关系,基本上确定了它们的习性相仿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当温度达到12℃以上时,二者开始萌发,达到14℃时猪苓即开始膨胀长大,蜜环菌才能够进入正常生长代谢阶段;此后随着温度的提高,如达到26℃以上,二者的生长均受到抑制,达到30℃时,即进入高温休眠。

根据该特性,可以进行合理地调控,比如适量浇水降温、遮阴降温等。

实践表明,遮阴降温是对猪苓生长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的,所以,野外选择栽培地点时必须要在树荫下,但是,即使在荒山上或裸地上,也可采取搭建阴棚、种植长蔓型植物等方式予以遮阴。

总之方法很多,只要根据具体条件合理设计与操作,将猪苓生长的土层中温度控制在28℃以下,即可满足其生长需要,这是夏季管理。

冬春季节则应采取适当覆盖草苫、柴草、秸秆类,或在栽培沟上搭盖塑膜等进行增温,各种方法均可,目的是增温、保温,只要使土层内保持12℃以上,猪苓即可缓慢生长。

注意尽量不要使温度降至8℃以下(零下20度不死亡),以最大程度地延长猪苓的生长时间。

(2)水分管理:苓种或菌种等在运输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某些外力的撞击、揉搓等,导致其带伤播种,正常条件下,伤口愈合需要约5天左右,因此,播种后不要即时用水,约一周后方可浇透水;此后,根据土质状况及气候状况,约每7~10天浇一次水,使沙土湿润;沙土含水率一般在30%~40%之间。

注意春夏之交季节如有干热风、大旱天气等,则应加大浇水频率,并需每月应至少灌透水一次,否则将因过度干燥使蜜环菌菌索生长缓慢、活力降低或死亡。

(3)保护管理:第一,遮阴管理。

遮阴的主要作用一是降温,二是防止水分过量蒸发流失,如在室内栽培,不存在遮阴问题。

但在山坡、果园及平地的栽培时,则必需采取遮阴措施,主要方法:依靠原有树木的遮阴、种植长蔓型植物搭架遮阴、搭架后利用秸秆、杂草类遮阴、植草皮、直接在栽培沟上覆盖秸秆、柴草等。

猪苓栽培技术

猪苓栽培技术

猪苓栽培技术猪苓别名豕苓、野猪粪、地乌桃、粉猪苓等,是一种特殊的药用菌。

猪苓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其地上部分的子实体“猪苓花”可食,是一种美味可口的佳肴。

药用部分为地下菌核,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猪苓的开发价值极大,下面介绍猪苓栽培技术。

一、栽培季节猪苓属于低温菌类寄生真菌。

一般在12月份冰冻之前或春季3月解冻之后直至5月均可栽培。

但冬季栽培比春季栽培要好,因为冬栽可使蜜环菌与猪苓有充足的接触时间,蜜环菌有充足的时间吸取寄主树木的营养进行发育,然后才能确保猪苓菌核的正常生长发育而获得丰产。

二、选择良种猪苓有猪屎、马屎和鸡屎等形状,在选种时要选择猪屎和马屎状的作种苓。

菌核乌黑质坚的繁殖和再生力弱,不能作种用。

选种时间为10-12月,此时核浆已定型,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内含有机物质多,种内营养丰富,繁殖和再生力强。

寄主也要选择蜜环菌索生长旺盛的树根木段,以利猪苓菌核接触菌索而尽快得到良好营养。

因此,选择和培植蜜环菌是栽培猪苓的重要一环。

三、栽培方法要获得猪苓高产,必须做好以下几点:1、选择适宜场地理想的场地为次生林半阳半阴的山地,坡度在30-40度、腐植质含量高、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的蔽阴之地。

2、精选菌柴要选用麻栎类的青冈树段较好,椴木、桦树、枫相木等树种,皮厚质良,负载蜜环菌生长的营养丰富,持久性强,有利高产。

3、种植深度由于猪苓喜阴凉怕热不怕寒,在培育时应高寒浅坑,窖深应在30-40厘米;低山深坑,窖深应为50厘米;阴蔽的地方要浅,阳光常照的地方要深。

4、菌核栽埋把砍过鱼鳞口的新柴段和蜜环菌段在窖内相间隔放,用腐植质土壤填充菌棒空隙,菌核种放在蜜环菌棒与新菌柴之间的鱼鳞口处。

每窖用种10-15个,重约250克。

放好后覆腐植质土于菌核之上,然后再放一层菌柴和新柴。

如此相间隔放,即菌核2层,菌柴3层。

坑窖上面覆土成弓背形,以利排水和保温。

5、科学管理刚下种后的窖坑不宜脚踏畜踩,菌棒也不宜扒土翻动。

猪苓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猪苓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猪苓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猪苓(学名:Poria cocos)作为一种传统药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苓的养殖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正确地进行猪苓的种植和养护。

正文:一、猪苓简介猪苓是一种真菌,被广泛用于中药方剂中。

它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治疗以及保健品生产。

因其羊肚菌形似猪牙,所以得名猪苓。

二、猪苓的养殖方法1. 土壤选择和制作:猪苓适宜生长于酸性土壤环境,pH值在4.5-6.5之间较为合适。

在选择土壤时要注意排水良好,避免积水。

2. 发菌材料准备:猪苓的发菌材料主要是乾燥的猪苓菌核(即菌子)。

在选购时要确保菌核的品质良好,外观无霉变、虫蛀等问题。

3. 泡发阶段:将猪苓菌子均匀撒在清水中浸泡24小时,泡发至增大2-3倍且表面润滑为宜。

之后将泡发好的猪苓菌子提取出来备用。

4. 撒菌阶段:在准备好的土壤上均匀撒上泡发好的猪苓菌子,然后轻轻压实土壤表面,以保持湿润条件。

5. 养护阶段:在养护期间,需要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要避免过度积水。

同时,要注意疏通排水口,避免大雨导致猪苓根部长时间浸泡在积水中。

6. 采摘阶段:猪苓整个生长周期通常为1年左右。

当猪苓菌丝包裹腐烂木质部分、呈现白色且手感发硬时,即可进行采摘。

三、猪苓的注意事项1. 防治病虫害:猪苓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真菌、昆虫等害虫的侵袭。

养殖者应定期检查病虫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虫剂或使用有机农药。

2. 合理施肥:猪苓的生长需要一定的营养,适量使用有机肥料进行施肥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避免使用过量的化学肥料,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猪苓适宜生长在温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理想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0-30摄氏度。

在养护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浇水,保持适宜的湿润度。

4. 选择正规的产区和供应商:市场上有很多不法商贩贩卖劣质的猪苓,甚至添加了化学成分进行处理。

猪苓电磁膨大高产新技术

猪苓电磁膨大高产新技术

猪苓电磁膨大高产新技术豫西秦岭山下的河南省灵宝市贵妃园汇丰生物资源部猪苓课题组的甄石老师在猪苓种植实践中发现雷电闪击种植区后,猪苓个大质优并能提前百天膨大速成,课题组进行人工模拟电磁实验连续两年获得高产。

现将具体实施技术介绍如下:1.猪苓种植时间和品种选择。

运用物理电磁膨大技术种植猪苓,四季均可流水作业。

种源选择无病虫害的优质种源,坚决不用退化的次代劣种。

2.猪苓种植范围。

采用人工改善地磁新技术,可适应山区平原城镇的空闲土地,运用人工改善地磁场新技术,高山平原都能具备实现高产的条件。

只要磁场合适,猪苓在封闭的沙土蜜环菌和适宜的温度、湿度反地磁作用下多层立体种植确保稳产、高产。

3.栽种猪苓前的准备。

以100平方米种植所需应备原料:混合沙20立方米,阔叶树枝400千克,猪苓菌100瓶,优质猪苓良种15千克,地磁线860米,猪苓膨大剂50袋,小型高能生物磁化机一台。

4.栽培及管理。

每平方米为1穴,在地面挖1.2米~1.3米的坑铺垫50厘米厚的沙土,环绕地磁线9米~10米(地磁线两头留有通电接头。

)然后,放上菌材菌枝,将50克优质种源均匀铺放于第四、五层之间,然后放上树枝若干,埋上细深沙3.5~4厘米种植完毕,在沙土上放若干树枝、苔藓等保墒物,还需在猪苓穴外四周放置8个盛满强力生物磁化水的罐头瓶用于调节空气湿度,播种20天后,每隔15天,喷淋以强力生物磁化水溶解的增长剂1次。

每隔9天,依据猪苓子实体和猪苓菌的发育状况按1.5伏、3伏、6伏、9伏、12伏逐渐加大电磁波通量,经测定,运用比微弱地磁大800~900倍的电磁波能量,可激活并加快猪苓分子结构裂变膨大发育,从而缩短生产周期,大幅提高猪苓优质高产丰收。

这是目前夺取猪苓速效丰产的可靠关键技术手段,行之有效的根本技术所在。

5.注意防止鼠害、蚁害。

由于猪苓本身含有蛋白酶和糖类化合物挥发油等营养物质。

老鼠,蚂蚁特别敏感爱吃,应在猪苓穴坑四周撒放一些驱蚁灵之类的药品以防鼠害、蚁害。

猪苓丰产栽培技术

猪苓丰产栽培技术

猪苓丰产栽培技术猪苓,别名猪屎苓、地乌桃等,以其色黑而零落似猪屎而得名。

属真菌类多孔菌科核菌属药用真菌。

入药,有利尿、抗肿瘤、保肝、增强免疫等作用。

猪苓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国家,亚洲的日本也有分布。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河北、安徽、河南、湖北、福建、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

其中:山西、陕西、四川、云南为主要产地。

一、猪苓的形态结构(一)子实体。

俗称“猪苓花”、“千层蘑菇”可食用,每年夏秋季节当气温在20℃左右时,在靠近地面的菌核(黑苓)顶部长出,菌柄基部相连,上部大量分枝,形成树状一大丛菌盖,高30—37厘米,小菌盖圆形直径1—4厘米,表面灰白色或淡黄色,形似花丛,为猪苓有性繁殖器官,孔状菌,孢子无色椭圆形。

(二)猪苓菌核。

有黑、灰、白三种不同的颜色和形态。

分别称做“黑苓”、“灰苓”和“白苓”。

这三种不同颜色的菌核,是在不同年限长出,前后相连,后者是由前者生长发育而来的,代表了猪苓菌核生长发育时的三个不同阶段,1、黑苓。

黑颜色的猪苓菌核,是由灰苓生长发育而成。

但在形成黑苓之后,因其生长年限、菌丝的老嫩颜色、菌核软硬和折干率等的不同,可分为黑苓和老苓(枯苓)。

黑苓,颜色黑但无漆黑光泽,其中有一部分呈褐黑色,由头年灰苓刚转变为黑苓,或转为黑苓时间较短。

菌核用手捏有弹性,掰开断面菌丝为白色或浅黄色,其菌丝生命力和繁殖力强,可用来做种苓,扩大栽培,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从菌核上萌发新苓(白苓)。

如手捏菌核顶无弹性,断面菌丝为黄色或灰黄色者,这种黑苓菌核可加工成商品猪苓。

再继续生长,表面颜色黑而光亮,菌核内部菌丝木质化程度高,并在菌核上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空洞,形似枯木,故叫枯苓。

这种菌核只能加工商品。

2、灰苓。

由白苓生长发育而成。

表皮灰褐色或灰黄色,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质地松泡体轻,断面菌丝白色、幼嫩,折干率仅28.3%,只能做种苓。

灰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核上萌发白苓。

猪苓栽培技术书 定稿

猪苓栽培技术书  定稿

目录一、猪苓无性繁殖技术........................................... - 1 -(一)选择场地 ................................................ - 1 - (二)菌材选用 ................................................ - 1 - (三)密环菌的形态与鉴别 ............................ - 2 - (四)菌种来源 ................................................ - 2 - (五)培菌方法 ................................................ - 3 - (六)选择菌核 ................................................ - 5 - (七)栽培时间 ................................................ - 5 - (八)栽培方法 ................................................ - 6 - (九)场地管理 ................................................ - 8 - (十)收获 ........................................................ - 9 - 二、猪苓有性繁殖技术........................................... - 9 -(一)孢子苗床培养方法 .............................. - 10 - (二)孢子有性繁殖 ...................................... - 11 -猪苓栽培技术猪苓,又名猪粪菌、猪灵芝、枫树苓、地乌桃,属特殊药用真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坪猪苓丰产栽培技术
1、猪苓生长发育需要哪些条件?
(1)寄生树种:野生猪苓多生长栎、桦、杨、枫、榆、山核桃、女贞子等树种衰老树干或半朽根部周围。

(2)土壤: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的腐殖质土、砂壤土中,土壤湿度30%--50%,PH值5—6。

(3)温度:猪苓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

菌核在10厘米深的地下,旬平均地温9.5℃时就开始萌发,在平均地温12℃以上时菌核的萌发率迅速提高,以15—24生长最好,8℃以下和25℃以上生长停止,进入休眠。

(4)光线:猪苓多生于半阴半阳的疏林地带和伐后的再生林中,以40%--60%的透光度为宜。

(5)依伴蜜环菌;在猪苓生长的地表和腐殖质层中,很容易发现蜜环菌索和蜜环菌侵染过的树桩或腐木。

猪苓是依靠蜜环菌来吸收自己生活中所需的营养,而蜜环菌则依靠鲜木、半朽和腐殖质土层中的养分来供自己生存。

猪苓离开蜜环菌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2、猪苓人工栽培如何选择场地?
苓场应选择气候凉爽的山林土壤,以海拔1000—1200米的疏林或再生林为宜,以腐殖质和砂质壤土为好。

要求山的坡度为30—60度,不宜太平或太陡,且早晚阳光能照射到的南坡较好,并排水良好。

土壤含水量为35%--55%,泥土的PH值在5—6之间,即微酸性或近中性都可以。

3、如何准备菌材?
将适宜猪苓生长的木材如栎、桦、杨、枫、榆等段木,半埋入腐殖质土壤中,接上蜜环菌菌种,使蜜环菌在段木上生长并形成菌索后,用它作为猪苓下坑播种的菌材。

4、猪苓如何繁殖?
(1)无性繁殖:应选择个头小、瘤状物多、表皮粗糙、凹凸不平、无病菌感染的鲜猪苓做种苓。

也可用种芽状部分切割下来,用湿布包好。

种时每个猪苓穴放一包有种芽的土块,再覆盖一层腐殖质土,稍加压实。

(2)有性繁殖:用作种子的猪苓子实体,在7—8月采收回后,不能在阳光下暴晒,也不要被雨淋湿,否则将会丧失发芽能力。

要做到随时采收,随时晾干,随时播种。

下种前将晾干后的子实体搓揉成粉末,每个苓穴用种粉3克,然后覆盖一层腐殖土壤,轻轻压实。

5、如何挖猪苓窖?
播种前选凉爽、湿润、不积水、含有腐殖质多的砂壤坡地做窖场。

苓窖的大小应视菌材而定。

窖长需超过菌材10—15厘米,宽50厘米左右,深30—40厘米。

6、如何下窖播种?
播种季节视不同地区及其海拔高度而定。

一般在春后地温回升到10℃以上就可以播种。

播种时,先把窖底挖松,放入6—9厘米的腐殖质土层。

先放菌材,后下苓种,其上面再放一层菌材。

最后,覆盖腐殖质土10—15厘米,稍加压实,并用枯枝落叶盖上窖面,让其略高于周围地面,以免积水。

7、窖场如何管理?
播种后,在猪苓菌核的生长过程中,不要挖窖检查,也不要施用农药,让其自然生长。

但要做到久旱淋水、盖草,保持土壤湿度;久雨开沟排水,以免积水影响菌丝、菌核生长。

8、猪苓如何采收加工?
一般在栽后3年的初夏或初冬进行收获,采收方法与天麻相似。

将挖出的猪苓刷净沙土和杂质(不要用水洗),放在阳光下晒干或烘干,并,贮存在通风干燥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